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新春特别版)MD恒久远~~~~~~ [打印本页]
作者: david-ease 时间: 2014-1-30 01:31
标题: (新春特别版)MD恒久远~~~~~~
本帖最后由 david-ease 于 2017-5-1 21:37 编辑
这个帖子最早是2013年初写的,2014年春节前做了更新,当年在这个帖子上面花了不少时间。
2016年大家坛改版后,这个帖子已面目全非,图片和文字都已缺失。
今天发现电脑里有图片存档,便重新编辑了一次。
这个帖子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简单介绍,让那些不太了解MD的朋友,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这些MD产品。
----david-ease 2017-05-01
----------------------------------------------------
(新春特别版)MD恒久远~~~~~~
By david-ease 2014-1-2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回忆。
MD不能说经历了一个随身听的时代,但当我们现在来回顾MD的经典之作时,那便是一个划时代的记忆。
MD的历史并不长,从1992年诞生第一台MD,到2006年推出最后一款MD,满打满算,走过了短短15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以SONY为首的几家厂商先后发行了约350款MD。这个产品数量,相对磁带机、CD、MP3来说是微不足道的。MD作为当年较高端的随身听产品,SONY、SHARP、Panasonic等几家主力厂商都投入了大力气进行研发。由于受技术方面的限制,能制造MD的都属于当时日本一流的电子企业。
较高的市场定位加上较高的技术门坎,大大减少了像磁带机、CD、MP3那样的粗制滥造,从而保证了MD的质量,所以MD出精品的比例相对很高。
细数网上有图可查的这些MD产品,有意无意之间我已基本收集到了。这些机器原计划全部会在《方寸之间,精彩无限----纪念MD诞生20周年》这篇帖子里逐一简单介绍,但由于机器实在太多,为了体现精品的原则,下面从我收集到的机器中,精心挑选出100款比较经典的机型,分成50个小节,在这里集中介绍。
先说明一下挑选的这些机器:
1、这里挑选的100款MD,是指下面每一小节标题中出现过的型号的总和。因名额有限,还有一些不错的机器,这里没有选上,但一些不错的机器在下面介绍的时候也会顺带提及,所以这里出现的机器已超过了100款。加上同一款机器通常会有不同的颜色,图片中出现的机器已将近300台。
2、历史上发行过的每一款MD,都有独立的型号,但有些不同型号的机器,只是同一款机器的不同版本,如SONY E50/E50L、Panasonic MJ97/MJ99、Pioneer MK1/MK2/P7、各款马甲机器等等,这类机器在介绍的时候会合并在一起;有些机器虽然型号不同但存在某些关联,比如同一时期定位相同或相似的机器,也会合并在一起介绍。这里将所有挑选出来的机器,大体上按照发行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50个小节来介绍。
3、这里挑选的机器有一些是难得一见的限量版或特别版,这些机器都可以称为MD中的经典。但 “经典”没有严格的标准,每个人看待机器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挑选的这些机器,遵循的是我玩MD “外形至上”的第一原则,但同时也会兼顾机器的口碑。像SONY Qualia017这种传奇般的机器是理所当然应该被放进来的,但无奈MD玩了一年多,Qualia017只见过一次真机,以后若有幸收集到,再提供实物图片。
4、这里没有关于机器“音质”的评价,偶尔提到了也只是一笔带过。“音质听感”这种主观感受,100个人可能会有1000种评价。我选取的这些机器很多都不考虑所谓的“音质”,那些关注 “MD音质”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下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简单介绍这些机器。
文字说明部分,基本上是站在我最初认识这款机器时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机器的外观出发,对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写些最初感受比较深刻的内容。这些描述有褒有贬,有些描述带着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但都是出自自己当初对此机器的真实感受,也仅代表个人意见,大家看看就好,不喜勿怪,主要还是看文看图乐呵乐呵,因为这里更多的像是一场加了点解说的MD选美秀。
下面也是一次MD时空大穿越之旅,祝大家旅途愉快!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先来两张算不上大团圆的集体照:
1、 SONY MZ-1、MZ-2P (1992年)
首先出场的是MZ-1、MZ-2P,这两款都是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机器。MZ-1是第一款录放MD、MZ-2P是第一款单放MD,都是MD的始祖。当我看到MZ-1/2P实物时,第一感觉是大,相当的大;重,相当的重。MZ-1/2P有多大?作为一款随身听MD,是我起初看图片想像不到的大。MZ-1/2P有多重?作为一款随身听MD,搬过砖头的人都会感觉它重。
从身材上看,MZ-1那大老粗的样子,明显没有MZ-2P俊秀,所以重点介绍一下MZ-2P。
MZ-2P的设计很出色,做工也非常好,代表了SONY当年MD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平。看看SONY那个LOGO,其精细程度足以让自家的后辈MD们感到无地自容。估计那个时候,MD刚发行,研发投入大,SONY也需要一款好的产品为后续的MD推广做好充分的铺垫,这样才会有2P这样的用心之作。
MZ-2P的播放键和上一首、下一首采用了圆形的、拨动式的设计,这应该是SONY“滚轮”的雏形了。
MZ-1/2P的屏幕还带背光,之前不知道,拿到机器才发现。背光的效果在夜里看也很漂亮。
MZ-1/2P的入碟、出碟方式,是属于真正的机械式电动式的设计。不加电的话,碟片是退不出来的。这体积、这重量、这做工、这设计,算得上真正的小台机了。
MZ-1的马甲,银白色的aiwa AMD100,看图片要比MZ-1更有质感,可惜amd100我还没有。
2、SONY MZ-E2、MZ-R2 (1993年)
MZ-E2,是SONY第一款瘦身成功的MD。注意下面图片中的E2跟你通常看到过的E2不同,这是经过我改造后的实用版本,可以放普通5号电池大小的锂电直接使用,这是全球唯一的特别版本:)。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那些改造帖子。外观方面不重复描述了,我不喜欢的地方是E2电池仓和电池盖的设计,原电池仓表面的黑色涂层也不容易保养。除了电池仓外,E2整个表面都像是钢琴烤漆,工艺很好,也很耐磨。E2在声音素质方面口碑不错。
MZ-R2是E2的录放版本,R2也不描述了,这身材,估计喜欢的人不多。不少老骚友都说R2的声音很好,不过声音素质方面我不做评价,以下同。
注意的是下面这款R2跟你通常看到过的R2不同,是未经过黑色涂层处理的原始完美版本。
3、SONY MZ-R3、MZ-E3 (1995年)
在老机中,SONY R3是很漂亮的一款机器,机器分量十足,做工也很好,可以放2节普通5号电池直接使用,很方便,是值得拥有的好机器。E3是R3的单放版本,E3的外形设计也很漂亮,E3也不特别介绍了。
在老机中,R3和E3,从设计上看都算是比较完美的机器了,这两款机器在外形方面我找不到挑剔的地方。E3、R3这种机器的素质也是广受赞誉的。
4、SONY MZ-B3 (1995年)
B3这款机器不多见,拥有的人不多,所以也很少有人提及,值得特别介绍一下。B3是属于录音采访性质的机器,SONY前后发行过4款商务系列的录音采访MD机(MZ-B3、B10、B50、B100),即使到现在,这类机器的价格也一直高高在上。我之前一直弄不明白为何这种机器那么贵,除了发行量较少外,觉得这类机器要身材没身材,要脸蛋没脸蛋。但当我拿到B3无意中试听后,觉得这款机器价格贵是有理由的,B3真的是非常不错的机器,听感很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B3这款机器居然是零低噪。我对机器的低噪非常敏感,也一直认为如果一款机器连低噪都控制不好的话,那么它就不算真正高素质的机器。E2、R3、E3、E50这些老机器及中后期SONY的很多经典机器,都有明显的低噪(当然低噪可闻程度跟耳塞也密切相关),B3是我当时唯一一款完全听不到低噪的SONY机器。当时试听的时候,两首歌之间那几秒钟的零低噪过度,我一度以为机器停止了工作!
另外这款机器的材质很特别,正面摸上去是磨砂的感觉,正面的颜色一下子我也不知道怎样确切形容。B3的背面,涂上了一种特殊的黑色磨砂质感的涂层,这种涂层在机器新出厂的时候,手感确实很好,这在当时,绝对是高档次的表现。以前IBM的笔记本,也是这种涂层。不过这种涂层,不容易保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会发粘,也容易磨掉。
B3整个外形设计,我觉得失败的地方在于MIC头部那部分,搞了一个圆弧线的设计,看上去很不舒服。不知道是不是SONY当初想通过弧线型的设计在MD外观上有所突破,但这种曲线条的运用,运用好了就是经典(如SONY MZ-EH1),用不好就变成了芙蓉姐姐的S型身材了(自然就想到了SHARP的DR77和SONY MZ-710等几款机器)。
另外,B3表面的按键排列也不够美观,感觉有点凌乱。如果B3整个机器能保持统一的长方体设计,线条再硬朗一点,我认为这款机器会相当的经典!
5、SHARP S20/S25、M20/M25 (1995年)
S20这款机器之前被我忽略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SHARP这种早期的机器需要慢慢体会才会有感觉的。这款机器其实很漂亮,用料足,手感好。S20当年能做到这样苗条,已经很难得了。
S20使用了外挂电池的设计,只能使用专用的锂电,也不能外接电源。S20是第一款采用直接外挂电池的MD(开始还以为aiwa F3是第一款外挂电池的MD),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是独具匠心的。
S25和S20的外形设计一样, S20和S25到底有何差别,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
M20/M25是S20/S25的录放版本,在设计上也是属于经典的老机风格。
6、SONY MZ-E50、E50L(1996年)、E55(1998年)
E50被很多烧友认为是经典之作,之前看到有些骚友,烧了一圈回来,然后看破红尘似的说对E50情有独钟。我对音质还不发烧,曾经拿E50跟E55简单的比较了一下,用的是A8耳机,挑了一张自己喜欢的碟,ALLEN TAYOR的《looking for you …》,没有听出有什么差别。等我对MD机器本身的热度降低了,后面开始专心听听音乐的时候,再仔细体会一下。
我开始对E50这款机器的设计其实没有太大的感觉,反正不会觉得它很好看。不过E50的整体造型还是不错的,机身纤薄,造型简洁。侧面操作按键的设计美观合理,按键比较大,操作手感很好,这一点继承了E2的按键设计,值得肯定。
E50是当年最早使用镁铝合金这种新型材料的MD,但由于镁铝合金活性较高,表面容易氧化,LOGO发黑。E50喷涂的银色漆面,磨损后也会很难看。E50的工艺其实也一般, “SONY”这个Logo,精细轻度跟它们的前辈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E50的电池盖被藏在了正面外壳下面,不像E2那样机身正面被电池盖破坏了外观,所以从正面看E50很简洁。但E50底部的设计比较失败,首先底部那两个拨动小开关看着很不顺眼。另外放电池的这一侧面被过分的“圆滑”化了,导致侧面电池盒触片部分显得太凸出,也破坏了整个底部的设计。如果把E50底部的两个小开关设计在侧面上;外挂电池盒的侧面设计更“规矩”一点;更关键的是电池盖的面积做得更小一点,把电池盖完全“嵌入”在机器的侧面,让整个底部最大限度的显得简洁;当然,E50在工艺上再改进一下,那么E50将会成为真正的经典。
不要以为我是事后诸葛亮。如果说,当初SONY对镁铝合金的活性了解不足、对中后期部分MD录音排线脆弱这样的质量缺陷始料不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才能被发现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很多MD在外观设计上的缺陷是不能谅解的,这种外在设计的缺陷,只要长眼睛的一眼都能看出来。不知道当时的设计评审是怎样过关的!唉,想想也算了,一款电子产品,设计周期、成本、产品定位、上市时间压力等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外观设计也常常受到电路设计的制约。我只是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对这些已变成历史的电子产品自作多情的发发唠叨而已,不过有时看到那些定位高端价格不菲又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机器,还是忍不住想痛骂一番。没办法,对MD,后知后觉,因为爱得真,所以恨得深!
SONY E50L,是一款很少见的机器,E50L没有公开发行,SONY官方也没有对此机器做介绍。据说是作为SONY成立 50周年的特别纪念品赠送给贵宾的,所以这款神秘机器的纪念意义很大。E50L跟E50的区别是正面刻了“1996 SONY 50th ANNIVERSARY”的字样,碟片观察窗口设计也有所不同,E50L的碟片观察窗口比较大, E50的碟片观察窗口是有点“凸起来”的,E50L整个正面都是平整的。E50L的型号字样被印在了碟片观察窗口里面,E50的型号字样印在了机器右下角。E50L在外观上做了一些改进,不过内部电路和E50完全一样。
另外,这里也介绍一下E55,E55是MD趋于小型化后的一款不错的机器。相对于很多人对E50的趋之若鹜,我觉得E55是一款被忽略了的好机器。先不说声音,黑色的E55+电池盒,整体外形很不错的,是少有的几款加了电池盒会觉得更好看的机器。但如果E50+电池盒,就会显得相当的别扭,看起来很不协调。
7、aiwa F3 (1996)
F3是被很多老烧友认为“神器”级的机器。对所谓的神器我通常都是一笑而过。我这里要说的是:F3的设计很经典,很有老机的风范。
F3采用了外挂电池和电池盒的设计,外挂电池和电池盒不能同时使用,这种设计减少了机身面积,使得机身显得简洁。F3屏幕上幽幽的蓝色EL背光是一项伟大的发明,F3也是第一款使用了EL背光的MD。可惜MD机器的EL背光设计没有被后来者跟上沿用,这在MD历史的上,是我觉得上最不可理喻的事情之一。机器增加EL背光会增大耗电量?那耗电量可以忽略;是技术问题会增加噪声影响音质?当时已不存在技术不过关的问题;加了EL背光会令机器增厚?绝对不会!线控有了背光,机器就无需背光了?这是一个无法让人接受的理由。所以说,后期绝大多数的MD屏幕都放弃了背光设计,实在令人费解。aiwa F80倒是沿用了背光设计,不过F80在晚上偷偷拿出来听听还可以,它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拿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另外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MD背光分EL背光和LED背光,SONY MZ-1、MZ-2P的背光属于LED背光,aiwa F3、F70、F80,还有几乎所有MD线控上的背光都属于EL背光,想更深入了解的自己baidu吧,研究透了,也可以玩DIY的。
8、SONY R4ST(1996)、R5ST(1997)
R4ST/R5ST是SONY先后发行过的两款带“底座”的MD,它们的底座可不是后期MD传统意义上的充电底座。R4ST/R5ST的底座可以称为底座中的航空母舰,SONY将其称为“Dock station”,是MD子机名副其实的“停泊基地”(Dock station)。底座集录音、编辑、耳放、多种输入输出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硕大的显示屏,密集的按键,丰富的接口,无一不在表明底座功能的强大。R4ST/R5ST放在底座上面,就是一台高素质的小型台机了,R5ST甚至还专门配备了小巧轻薄的遥控器。
9、SONY F40(1997)
F40是第一款带收音功能的MD,双屏幕设计,MD和收音分别独立显示。
F40的收音效果很出色,调整好数字频率后听不到一丝杂音。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也会有那么好听的时候,难怪现在还有人发烧收音机,看来并不都是为了听“名医夜诊”
F40机身很有“金属感” ,但外壳使用的是塑料,拿在手上有一种机身重量跟体积不成比例的感觉。机器虽轻,但推力十足,耳机最大输出功率标称达到15毫瓦*2(16欧),是一般MD最大输出功率的3倍。
10、SHARP SS302M(1997); Pioneer R3(1997); MS722(1998)
看到这款机器,你想到了什么?香烟?一级方程式赛车?法拉利还是舒马赫?
这款机器的原始版本是SS302,不清楚SHARP推出这款“万宝路”特别版本的背景是什么。暂时还查不到相关的背景资料,有了解的XD请帮忙跟帖补充。这款机器的颜色配比和色彩搭配很成功,将SHARP SS302这款本来很普通的机器,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红色经典。
另外,看到以前有人说SS302M一台机器上打了三个牌子,分别是SHARP、Marlboro(万宝路)和“DOLBY” (杜比),其实DOLBY的字样,几乎所有的MD背面都会有相同的一行英文说明。这是SONY为了避免与DOLBY 实验室之间存在专利纠纷而做的一个海外专利归属声明。这一行英文说明在MD上已是司空见惯的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很多人开始并没有注意到。
SS302属于夏普早期采用“推入式” 入碟设计的机器,早期的这类机器,有几款(包括其马甲机器)还是不错的,如:SHARP MS702(1997)、Pioneer R3(1997)、KENWOOD J7R (1997年)、SHARP MS722(1998),它们也都清一色的使用了当时价格昂贵的锂电。这类机器还有一个特点是用料实在,分量十足。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