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到底什么数码味? [打印本页]

作者: lichao753    时间: 2020-2-19 12:29
标题: 到底什么数码味?
我看各种评测老说某某款有数码味,其它各种形容词我都能理解,唯独这个数码味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网翻各种意思都有,请问大家这个数码味到底是什么味?
作者: 湖中骑士    时间: 2020-2-19 12:42
个人理解为尖硬刺激声。
作者: 二号观察员    时间: 2020-2-19 14:34
干硬刺薄不耐听,使人误以为是高解析素质好,实际失真严重,并不是真实的声音
作者: songfei102    时间: 2020-2-19 17:45
白开水,没有味道,干硬尖刺,不耐听。。。小白们喜欢的素质高,解析高,实际上很一般的声音。。。
作者: phoexi    时间: 2020-2-19 17:53
干 薄 刺激 粗糙 韵味情感丢失
作者: 宵暗小町    时间: 2020-2-19 18:16
本帖最后由 宵暗小町 于 2020-2-19 18:25 编辑

只要是D类功放或者ADH功放发出来的声音不管好不好听都是数码味。

简而言之就是D类、ADH功放发出的电磁波对人类视觉造成伤害从而影响听觉的一种现象,这种电磁波也会残留在产品说明书,即使没有直视功放,只要看到说明书也会受到这种伤害,非常危险。

不过幸运的是只要不用眼睛看,不去询问功放的型号,纯靠听觉去感受声音的话,通常来说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作者: coolbaobao    时间: 2020-2-19 18:26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0-2-19 18:28
一切数码设备出来的都是数码味
基本原因是用采样的锯齿波形模拟平滑的曲线波形造成的。
没有例外,不接受反驳

作者: 布鲁斯東南    时间: 2020-2-19 18:31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这图有意思,好玩

作者: lichao753    时间: 2020-2-19 18:50
宵暗小町 发表于 2020-2-19 18:16
只要是D类功放或者ADH功放发出来的声音不管好不好听都是数码味。

简而言之就是D类、ADH功放发出的电磁波 ...

简单说就是刻板印象造成的脑放咯?

作者: jonesroy    时间: 2020-2-19 18:51
就是香港脚

作者: 去问17    时间: 2020-2-19 18:55
殊不知很多老烧津津乐道的模拟味才是失真的,所以,这个东西只能是相对的来说。毕竟谁也不知道参照物是啥?

作者: 宵暗小町    时间: 2020-2-19 18:56
本帖最后由 宵暗小町 于 2020-2-19 18:59 编辑
lichao753 发表于 2020-2-19 18:50
简单说就是刻板印象造成的脑放咯?

差不多,因为大多数D类功放的产品很便宜而且比较粗糙,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尝试优秀的D类或者ADH功放产品,即使尝试了也会因为强烈的刻板印象产生脑放。
比如beats老产品比较动次打次,而beats苹果化之后的新产品线都是哈曼曲线调音了,但刻板印象总会让人觉得beats=动次打次,可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坚信beats动次打次不能听的人是不会去尝试那些新产品的,连实测数据也不会去看。

作者: bdhtomy    时间: 2020-2-19 20:16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正解

作者: tiptop    时间: 2020-2-19 20:29
一种很综合的失真,实际上是动态丢失、频段掩蔽等等的综合效应。
作者: swsj1984    时间: 2020-2-19 20:48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此图大赞!数码味不是失真,而是太真了!真得失去感情韵味!高解晰,高动态,黑背景,定位强,缺的就是感情!老芯片味道好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失真,但又不失其味,和胆机的失真味美是一个道理!理想的DAC是保持高素质的同时又不失韵味,技术流和韵味流相结合就是王道!
作者: ChristianRiddle    时间: 2020-2-19 21:28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66666666666

作者: xzy121    时间: 2020-2-19 22:17
放个黑胶版的比较下




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西班牙随想曲》 195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b4xzIrg1Wc6qMZMrb4UTw 密码:i1o1



作者: bard1984    时间: 2020-2-19 22:27
给一个T+A的logo,自己体会吧~~~
d就是锯齿状的数据,a就是柔滑的曲线。不好的数码味就是da转化没做好。


作者: 黎曼鲁斯酱    时间: 2020-2-19 22:34
对比图像的话,数码味就是锯齿严重,模拟味就像开了抗锯齿

作者: hhddlin    时间: 2020-2-19 22:50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比喻真是非常形象。不过,右边的塑像要是老化500年也糊了是不是就是模拟的了呢







作者: lichao753    时间: 2020-2-20 08:16
swsj1984 发表于 2020-2-19 20:48
此图大赞!数码味不是失真,而是太真了!真得失去感情韵味!高解晰,高动态,黑背景,定位强,缺的就是感 ...

照你这么说数码味是极度还原的声音,可最原本的声音难道不好听,要电子设备加了料的才好听咯?

作者: 天空上尉    时间: 2020-2-20 08:33
没有灵魂的声音

作者: 二号观察员    时间: 2020-2-20 08:40
说白了数码味就是失真的结果,不过这只是个叫法,和是不是数码设备关系不大,d类放大现阶段确实是不行,其他的数码味一般是DAC的问题,假如常去现场的话,会发现其实现场的那些细节都是融合在曲子里的,不会凸显,那些数码味的高解析算是假解析,真正高解析应该是一耳朵你不会听出解析多么高而仔细听细节都在
作者: lichao753    时间: 2020-2-20 09:19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20 08:40
说白了数码味就是失真的结果,不过这只是个叫法,和是不是数码设备关系不大,d类放大现阶段确实是不行,其 ...

也就是说真解析对细节的表现跟现场差不多,而假解析靠刻意突出细节来假装自己很厉害,是这样吗?

作者: 二号观察员    时间: 2020-2-20 09:51
lichao753 发表于 2020-2-20 09:19
也就是说真解析对细节的表现跟现场差不多,而假解析靠刻意突出细节来假装自己很厉害,是这样吗?

对,这两种有点像某些
hifi器材和
监听器材的对比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0-2-20 10:06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19 14:34
干硬刺薄不耐听,使人误以为是高解析素质好,实际失真严重,并不是真实的声音

现在很多人拿你说的这种声音当“高保真”,自己的系统明明很难听,但安慰自己,这才是“高保真”。让他听好的系统,他们回答好听的声音不真实。

作者: swsj1984    时间: 2020-2-20 10:11
lichao753 发表于 2020-2-20 08:16
照你这么说数码味是极度还原的声音,可最原本的声音难道不好听,要电子设备加了料的才好听咯?

1.你说对了!现在的音源都有过多调音,已经不存在原本的声音了!源头已不纯净!2.音源脏了,听音设备某种程度的“加料”只是后期扳回来一点,让音乐更富有味道。现场不插电才是原音!
3.以前的磁带机,收音机,黑胶都更有音乐味,一是音源没有过多调音,二是还原设备的素质没有现在这么“极致”,仅仅传达出味道,所以效果反而更让人讨喜。

4.个人认为器材发展的重点是“调音”,现在各大厂家器材素质上相差无几,味道上千差万别。我这里说的数码味不是低端器材的失真,而是某些高端器材的没味道!
5.没有一台设备能通杀种类型的音乐,(不是能听的级别,是发挥极致的那种)传说中的神器1704也只是人声毒,大编制差口气。虽然芯片内置各种滤波模式,但比较初级。高阶做法是针对各类型音乐开发专门的电路来优化,在保证高素质的前提下发挥音乐的各种魅力。

作者: 蒙蒙    时间: 2020-2-20 10:24
玄学

作者: 认真の一只    时间: 2020-2-20 10:36
宵暗小町 发表于 2020-2-19 18:56
差不多,因为大多数D类功放的产品很便宜而且比较粗糙,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尝试优秀的D类或者ADH功放产品, ...

1. 现在世面上销售的beats很多还是动词大慈
2. 后续的确声音正常了但是还是的确不值

作者: 左仑    时间: 2020-2-20 10:40
对比一下cd机和电脑加解码就知道了~
作者: 宵暗小町    时间: 2020-2-20 10:46
本帖最后由 宵暗小町 于 2020-2-20 10:48 编辑
认真の一只 发表于 2020-2-20 10:36
1. 现在世面上销售的beats很多还是动词大慈
2. 后续的确声音正常了但是还是的确不值

问题是powerbeats pro的竞品没一个声音正常的,它卖1500还真没人拿它有办法。
而solo pro现在也是1600,在aac连接的情况下也是音质/降噪比它好的没它便宜,比它便宜点没它音质/降噪好。同时还具备小巧方便的优点。当然非苹果用户没必要考虑它。
我觉得性价比已经一点都不差了。

作者: 虎啸68    时间: 2020-2-20 10:47
左仑 发表于 2020-2-20 10:40
对比一下cd机和电脑加解码就知道了~

CD没有数码味吗,难道不是数码。

作者: gbsweet    时间: 2020-2-20 10:50
玩PCHIFI弄个好界面和直插电脑USB试试差别。
作者: 认真の一只    时间: 2020-2-20 10:53
宵暗小町 发表于 2020-2-20 10:46
问题是powerbeats pro的竞品没一个声音正常的,它卖1500还真没人拿它有办法。
而solo pro现在也是1600, ...

power beats pro这个的确是同价位无敌手,我也是经常给朋友推荐。
solo的话其实同价位还有大法的xm3跟bose的qc35ii以及akg的一点产品
总的来说也是可以购买的
但是beats的无源产品实在是不行

作者: 宵暗小町    时间: 2020-2-20 11:10
本帖最后由 宵暗小町 于 2020-2-20 11:11 编辑
认真の一只 发表于 2020-2-20 10:53
power beats pro这个的确是同价位无敌手,我也是经常给朋友推荐。
solo的话其实同价位还有大法的xm3跟bos ...

苹果都说要把有线耳机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啦,当然不会更新earpods外的产品线了吧
作者: plough_dagge    时间: 2020-2-20 11:59
光靠文字描述不够直观,
楼主可以找一位音乐人,让他告诉你传统乐器与电子乐器的质感差距,然后让他给你推荐几首音乐对比,
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让他带你去现场听一遍,真正体验什么是数码声,什么是模拟声。
作者: 左仑    时间: 2020-2-20 12:00
虎啸68 发表于 2020-2-20 10:47
CD没有数码味吗,难道不是数码。

cd比纯数字播放有模拟味,黑胶是纯模拟,钱~

作者: lichao753    时间: 2020-2-20 12:41
plough_dagge 发表于 2020-2-20 11:59
光靠文字描述不够直观,
楼主可以找一位音乐人,让他告诉你传统乐器与电子乐器的质感差距,然后让他给你推 ...

光看评论就觉得坛友们对数码味是什么也有严重的分歧

作者: plough_dagge    时间: 2020-2-20 12:45
本帖最后由 plough_dagge 于 2020-2-20 12:51 编辑
lichao753 发表于 2020-2-20 12:41
光看评论就觉得坛友们对数码味是什么也有严重的分歧

其实分歧也不大,大体都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表达方式有区别。

去把电子琴和钢琴都听几遍(最好是同一首曲子),如果这都分不出来的话,对你来说器材是不是数码味都不重要了。
PS:不跟你开玩笑,这东西真不一定是每个人能分得出的。

作者: 夜鹰110    时间: 2020-2-20 13:03
当代叶公好龙

作者: gslsyzmb    时间: 2020-2-20 16:34
开盘、LP、CD、数播.....混淆的时代,什么都听、什么都能听,非要判别模拟味和数码味,请做以下尝试:
1:听相同年代的同一录音,一张LP版,一张CD版(非后期CD转LP)。听完LP再听CD就知道了什么是数码味。
2:听相同一张CD碟,听相同品牌的早期CD机,听完后再听后期或新出的CD机就知道了什么是数码味。
3:相同一台CD机,听一张CD头版,听完再听二版、三版.....就知道了什么是数码味。
4:不同年代录音、制作不同,以CD碟为例,有AAD、ADD、DDD,及XRCD等等,对比听一下,就知道了什么是模拟味和数码味。
每个人的感观、感受不同,听音方式、听音系统亦有不同,所以见仁见智。

作者: 125187881    时间: 2020-2-20 22:00
数码味就是干硬薄刺 一般PC未经任何优化直接接解码就有可能出这声
作者: erjinetac    时间: 2020-2-20 23:57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20 08:40
说白了数码味就是失真的结果,不过这只是个叫法,和是不是数码设备关系不大,d类放大现阶段确实是不行,其 ...



我快笑死了
在現場聽到的絕大多數是反射音,細節當然不會凸顯
麥克風收音收的是直達音
你真把錄音會放的像現場一樣糊
那要多麼糟糕的系統才能辦到?

作者: ssyc    时间: 2020-2-21 01:31
人们都喜欢偶次谐波,而不喜欢奇次谐波。
作者: 二号观察员    时间: 2020-2-21 08:55
erjinetac 发表于 2020-2-20 23:57
我快笑死了
在現場聽到的絕大多數是反射音,細節當然不會凸顯
麥克風收音收的是直達音

若是不已现场为标准,我倒是很好奇,还有什么能作为标准
还有说现场糊这一点,我不知道您平日里听的器材都是些什么鬼东西,素质不体现在细节凸显上,体现在信息量上,凸显细节很简单,一般的监听设备都很凸显细节,音色的信息呢?长笛的声音快和短笛似的了
说到底用耳机和箱子听音乐不还是因为听不了现场,
不还原现场我还原什么


作者: 深水蓝    时间: 2020-2-21 09:32
找个像点样子的黑椒系统听一下,回来再听听坛子里最火的解码器就知道什么叫数码味儿了。
作者: 二号观察员    时间: 2020-2-21 09:46
深水蓝 发表于 2020-2-21 09:32
找个像点样子的黑椒系统听一下,回来再听听坛子里最火的解码器就知道什么叫数码味儿了。

哈哈哈,这高级黑我是服的

作者: xzy121    时间: 2020-2-21 11:52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21 08:55
若是不已现场为标准,我倒是很好奇,还有什么能作为标准
还有说现场糊这一点,我不知道您平日里听的器材 ...

层主是对的,所有的重放(唱片 音响 耳机等)都是为模拟还原现场的,黑胶唱片只是更接近于现场之一,
不管多贵多高级的糸统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还原。

作者: alasiduo    时间: 2020-2-21 12:13
不理解那就是理解不了,别人都是听了几十年的磁带加CD机,一路走过来。一耳朵下去,就听出MP3的不同了。这东西,没喝过几十年的酒,怎么可能理解不同酒的区别。
作者: erjinetac    时间: 2020-2-21 13:38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21 08:55
若是不已现场为标准,我倒是很好奇,还有什么能作为标准
还有说现场糊这一点,我不知道您平日里听的器材 ...

我的鋼琴老師給人的音樂會選位建議
"不要想找到一個能聽到與錄音一樣清楚的位置,因為那是不可能的"

作者: 拖鞋ioi    时间: 2020-2-21 14:34
bard1984 发表于 2020-2-19 22:27
给一个T+A的logo,自己体会吧~~~
d就是锯齿状的数据,a就是柔滑的曲线。不好的数码味就是da转化没做好。



作者: no50    时间: 2020-2-21 15:07
数码味就是数码失真,和真实的人声,声音不同的就是数码味。和真实无关的电子音,不耐听,无质感,刺耳,很假的声音。
作者: gydd0305    时间: 2020-2-21 15:47
二号观察员 发表于 2020-2-20 08:40
说白了数码味就是失真的结果,不过这只是个叫法,和是不是数码设备关系不大,d类放大现阶段确实是不行,其 ...

过高解析的声音,一定是缺失部分原音而凸显出原音的特性,才显得解析高。这也是为什么过高解析的声音,声音大多都是偏薄的。和原音相比较声音偏薄,不是缺少又是什么?好声音是有血有肉的,而不仅仅是一副骨架。鸡毛也是鸡的一部分,当然,拔了毛的鸡也是鸡

作者: 发烧烧得厉害    时间: 2020-2-21 22:32
干硬冷毛躁不耐听,比如板载声卡出来的声

作者: wangy2-jnn    时间: 2020-2-22 00:06
三个字,尖  刺  冷。
如果不是,是温润、圆滑、有感情。ok,恭喜模拟声。比如收音机。
作者: wasapi    时间: 2020-2-22 17:56
数码味在声音中的表现主要在结像上的光泽的色彩
作者: zzy82510    时间: 2020-2-22 19:28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到位!

作者: 张小平    时间: 2020-2-22 20:15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佩服,形象。

作者: alex_to    时间: 2020-2-22 21:28
简单来说就是信号记录方式,即数字储存格式。

与之对应的是“模拟味”,即非数字储存方式例如唱片的音轨为唱针切割磁力线还原类比信号的循迹凹槽,以及通过磁场强度记录类比信号的磁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模拟信号都受到载体损耗例如音轨磨损、消磁等等影响,从而无法无损还原类比信号;另外由于还原过程机械结构无可避免的参与使得动能带来的振动,即便传动精度犹如百达翡丽、唱片镇子重达五十千克,其还原jitter也比最廉价数字晶振高了几个数量级。

鼓吹模拟味的除了在意仪式感的用户就是商家,他们甚至偷换概念把粗糙的、事倍功半难以提升记录精度的“模拟”录音拿来比作原子级化学反应的摄影胶片,而不敢用录像带画质对比VCD、DVD以及BD、4K……,为什么?因为数字记录可以看清毛孔数毛了,可以听清小提琴演奏家为了表现焦躁情绪擦弦的刺耳声了

作者: 心韵63    时间: 2020-2-23 12:00
本帖最后由 心韵63 于 2020-2-23 12:07 编辑


越后期制作的音乐产品,数码味越多,与格式无关。如现在制作的MP3无损文件CD碟LP碟音乐器材,相比过去的都属数码味多一些。主要原因是开关电源集成电路芯片越来越先进越微小越普及所致。如模拟味从CD碟进化到HDCD碟就打止了,再进一步就是HQCD碟或HQCDII碟了,而HQCDII碟如此高的格式,无法利用原来的音频格式,只有自己制作,所以HQCDII为数码味的代表。老MP3格式相对APE格式更有模拟味更耐听,老APE相对WAV也是更有模拟味更耐听。音频文件都可通过器材线材降低数码味增加模拟味。

作者: hhddlin    时间: 2020-2-23 19:08
xzy121 发表于 2020-2-19 22:17
放个黑胶版的比较下

里面A、B两个版本,哪个数码味,能告诉一下答案吗?

作者: xzy121    时间: 2020-2-23 21:15
hhddlin 发表于 2020-2-23 19:08
里面A、B两个版本,哪个数码味,能告诉一下答案吗?

我的这是一张LP的唱片,你自己去找张CD版本的比较下,其实不论模拟或数码主要还得看原始录音,录音好的数字版的也同样好听。

作者: xiaotan02    时间: 2020-2-23 23:13
数码声就像图片分辨率低,而且把他过度锐化感觉
作者: ming2017    时间: 2020-2-23 23:36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0-2-19 18:26

有意思。

作者: txlao    时间: 2020-2-23 23:42
数字音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数码味。
作者: hhddlin    时间: 2020-2-24 22:47
xzy121 发表于 2020-2-23 21:15
我的这是一张LP的唱片,你自己去找张CD版本的比较下,其实不论模拟或数码主要还得看原始录音,录音好的数 ...

虽是一张LP,但A、B的效果还是有所不同,等有空找CD试试,多谢了!

作者: xzy121    时间: 2020-2-24 23:30
本帖最后由 xzy121 于 2020-2-24 23:51 编辑
hhddlin 发表于 2020-2-24 22:47
虽是一张LP,但A、B的效果还是有所不同,等有空找CD试试,多谢了!

你的听感还是可以的,有时一张专辑也会存在把两个不同时期的录音合并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很多。

作者: 天空上尉    时间: 2020-2-25 09:49
数码器材出来的就是数码味

作者: hhddlin    时间: 2020-3-3 16:16
xzy121 发表于 2020-2-24 23:30
你的听感还是可以的,有时一张专辑也会存在把两个不同时期的录音合并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很多。

还以为我的听感有问题,多谢指教!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