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耳机开大声音和用耳放有什么区别 [打印本页]

作者: zsyynmx    时间: 2020-9-10 16:01
标题: 耳机开大声音和用耳放有什么区别
耳放的作用不是放大模拟信号吗?为什么直接调高转盘的音量就不行

作者: sniper_dtc    时间: 2020-9-10 16:07
功率放大和信号放大

作者: 蓝色号角    时间: 2020-9-10 16:38
理论上咱也不懂,听感是有明显差异的,一个是噪声刺激,一个是声波按摩。
作者: yanyanlong    时间: 2020-9-10 17:16
参考广场舞大妈的箱子
作者: ksgk1372    时间: 2020-9-10 17:52
简单来讲比如一个因为没有耳放导致没推好的耳机,没声场、没定位、没分离度,你音量开爆了它也是这个声音。但是如果加上了合适的耳放搭配以后,就算低音量下这3个问题也都全解决了。
作者: 镜辉    时间: 2020-9-10 18:58
放大器作用是放大模拟信号的;转盘调整声音是通过调整数字信号电频大小来实现的,两者原理有点不同。一般建议数字音量拉满,靠前级放大器调整音量
作者: 不懂只会嘤嘤嘤    时间: 2020-9-10 21:06
一个是带失真声音变响,一个是不论大小声都不失真?

作者: gydd0305    时间: 2020-9-10 22:06
音源前端开大声,声音显得很大,但是吵耳;耳放开大声,声音虽也大,但显得不大,也不吵耳

作者: fixbug    时间: 2020-9-10 23:16

这就像一个太监唱歌与帕瓦罗蒂唱歌的区别

作者: ythtlqqm    时间: 2020-9-11 09:19
做电路的,从电路来看,后级动态范围更大,大音量输出失真更小,主要是受供电影响,比如前级用锂电池供电,不做升压的情况,音频输出不失真电压范围也就3V左右,如果后级用9v供电,不失真电压范围可以到8v左右。
作者: bokiller    时间: 2020-9-11 09:41
对,实际上是没区别的。
耳放还有解码都是骗钱玩意,赶紧打315热线,让央视记者予以曝光。
作者: bokiller    时间: 2020-9-11 09:43
还有,那个什么大奥,什么大乌,一听就是骗人货。
赶紧去报警,说有人骗钱,弄假东西坑人。
作者: 山西人在赤峰    时间: 2020-9-11 09:49
建议楼主听听,自己比较一下。
我最早ipad mini2直推铁三角陌生人妻耳机,和加个普通便携耳放再推,声音都明显不同。

作者: patjs    时间: 2020-9-11 13:40
用相机镜头来类比, 一个是光学变焦,一个是数字变焦。
作者: xiju21    时间: 2020-9-11 15:49
原理啥的不太懂、简单的理解就是、声音扩大是被吹开的扩大,像气球,形状已经变了,而耳放放大是类似哆啦A梦的放大灯、虽然变大、但是形状都是一样的

作者: kmyxy    时间: 2020-9-11 16:00
就像你大声喊 和通过麦克风说话一样吧


作者: sticks310    时间: 2020-9-11 16:00
我感觉耳机驱动就想一个弹簧一样,单纯开大音量只能是振幅变大 弹簧形变量变大。可是好的解析可能有同样的时间里会传数倍的形变信号。所以应该差别还是很大的

作者: 3rok12    时间: 2020-9-11 16:22
我怀疑你在钓鱼
作者: yjbb86    时间: 2020-9-16 12:18
牙签用力戳也达不到棍子捅的感觉。
作者: zwxx123    时间: 2020-9-19 18:48
举例子,sp2000在32欧稳定负载情况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大概在1.4v。
换算过来60几mw。也就是说只有130格左右的音量调节能用,这个时候THD超过0.5%了,再往上调一格都能轻松破1%。开到满格直接THD失真30%以上,推高阻情况只会更惨,失真情况会更加严重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0-9-21 10:08
我奥拓油门到底就行了,要啥大排量
作者: skr907    时间: 2020-9-22 17:59
能不要这么搞笑吗?

回复全是胡说八道,还一本正经的。。。。。

什么是耳放?外置的耳放才叫耳放?内置的耳放不叫耳放?随身听内部本身就是有耳放的,只是限于电池性能,电压、电流、功率这些的限制,不能最大发挥耳机的最大性能而已。。。。。

由于随身听自带的内置耳放性能不够好,才有了外置耳放这种东西。外置耳放电源更强大,电路性能指标参数可以做得更高更好,更能满足耳机的需要,更大发挥耳机的性能。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