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李云迪终于出新专辑了,请大神点评一下弹奏水平。 [打印本页]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8 08:15
标题: 李云迪终于出新专辑了,请大神点评一下弹奏水平。
干净、纯粹,我是听得如痴如醉,一个琴童的陪练,没法说出门道,请烧友专业点评。

微信图片_20240408080748.png (138.55 KB, 下载次数: 99)

微信图片_20240408080748.png

作者: zikomo    时间: 2024-4-8 08:26
没法评价,你自己都感觉 “干净、纯粹,我是听得如痴如醉”,这不就够了吗。我等这专发行好久了,去听听
作者: nickflyer    时间: 2024-4-8 09:47
他抖音号上有视频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4-4-8 10:36
演奏方面挺好的,该有的都有了。非常优秀。我只对录音有意见。录的太响了。
作者: zeppelin    时间: 2024-4-8 10:39
给warner点赞
作者: ssh    时间: 2024-4-8 11:23
同时出了蓝光,应该是发行方对录音还是挺有信心的
作者: 黑瞳    时间: 2024-4-10 16:41
李云迪的演奏技术层面应该没啥太可说的

作者: 青蒸豆腐    时间: 2024-4-10 17:24
= =搜了一下,网上有了。。。晚上听听

magnet:?xt=urn:btih:C4BCDAD09EE22C46818C276A091EBC6B62220784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10 17:27
黑瞳 发表于 2024-4-10 16:41
李云迪的演奏技术层面应该没啥太可说的

李云笛出事前忙于娱乐圈,技术下降较多,多次翻车,出事后或许能沉下心来提升技术。
作者: 山水意    时间: 2024-4-11 16:02
青蒸豆腐 发表于 2024-4-10 17:24
= =搜了一下,网上有了。。。晚上听听

magnet:?xt=urn:btih:C4BCDAD09EE22C46818C276A091EBC6B62220784

刚在听NO 11。。。很不错。。。

作者: philip777    时间: 2024-4-11 19:54
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曲子要分的这么碎?应该是可以直接分成三个的,为什么要分成16个?
作者: hotage    时间: 2024-4-11 20:34
多谢分享!
作者: philip777    时间: 2024-4-11 21:03
philip777 发表于 2024-4-11 19:54
我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曲子要分的这么碎?应该是可以直接分成三个的,为什么要分成16个?

看错了。但还是有疑问,为什么第一个1号奏鸣曲要分成9个部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11 23:01
对比过DG历届肖邦国际大赛获奖录音,李云迪的流畅性超群,但也可以看做个性不足,力度差也表示不大肯定。欧美新锐钢琴家有的发挥起来确实差,但一旦等级够了就个性十足。
作者: 吴迪00后    时间: 2024-4-12 05:53
这张莫扎特非常好。
风格非常对味。有一句话,莫扎特“对于学琴的小朋友是最容易的,对于演奏家是最难的”,他的莫扎特很纯粹,音色控制色彩层次丰富,强弱对比没有过于强烈。
每一首作品的内涵表达到位。莫扎特作品之所以不容易演奏,还在于情绪不好控制。李云迪的情绪表达在不同的奏鸣曲中都恰如其分,不造作,艺术品味很高。
李云迪的演奏还准确地表达出莫扎特作品歌唱性,就像是歌剧的咏叹调一样,这也是容易被演奏者忽略的。
作者: luck8008    时间: 2024-4-12 10:29
吴迪00后 发表于 2024-4-12 05:53
这张莫扎特非常好。
风格非常对味。有一句话,莫扎特“对于学琴的小朋友是最容易的,对于演奏家是最难的” ...

对的,他的强弱对比的确不是很强烈。《土耳其进行曲》的高潮部分我都觉得可以再强烈一点,看个人喜欢吧。

这张专辑非常好,很纯净。做艺术还是越纯粹越好。

作者: ad3042    时间: 2024-4-12 15:53
在中国人中,是最好的演奏之一了,流畅性、层次,对比都很好,最重要的是气质很接近莫扎特,与波哥里奇,霍洛维茨在洞察力、深度上有一定距离 ,能进一步探索就完美了。
作者: 高山上    时间: 2024-4-12 16:20
能拿肖邦奖的能差吗?据说嚷嚷都没入边。
作者: 我才是墨斗    时间: 2024-4-12 20:59
luck8008 发表于 2024-4-12 10:29
对的,他的强弱对比的确不是很强烈。《土耳其进行曲》的高潮部分我都觉得可以再强烈一点,看个人喜欢吧。 ...

我觉得他的土耳其进行曲比朗朗好,他的灵动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12 22:25
我才是墨斗 发表于 2024-4-12 20:59
我觉得他的土耳其进行曲比朗朗好,他的灵动

不知道为啥,朗朗我一直感觉不对味,感觉比较个性化,弹谁都是朗朗,可能是我不懂欣赏朗朗,但李云迪我就觉得比较对味,弹肖邦像肖邦,弹莫扎特像莫扎特。
作者: ie7    时间: 2024-4-14 18:41
很想听一下,十分感谢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6 11:14
李云迪这个版本的演奏旋律,有阳光橙和青柠檬的清爽味道。

相比狼狼的 大肥五花肉沾面酱 味道、王瑜伽的 糙面馒头沾王守义十三香 味道,

李云迪的曲风更中规中矩且演奏构思细腻,放在国际舞台上虽不能算顶级水准,但也算中上水准,演奏技法的路数很正,不给华人音乐演奏水准丢脸,

相比那些东施效颦式的“抖肉抽搐表情包”土味演奏家 ,

李云迪 更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品鉴与业余人士的学习。
作者: 老锣    时间: 2024-4-16 14:10
可以安静地听音乐,感谢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17 16:44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16 11:14
李云迪这个版本的演奏旋律,有阳光橙和青柠檬的清爽味道。

相比狼狼的 大肥五花肉沾面酱 味道、王瑜伽的 ...

倒也不必评价那么狠,百花齐放才精彩,爱听谁的都行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17 19:31
青蒸豆腐 发表于 2024-4-10 17:24
= =搜了一下,网上有了。。。晚上听听

magnet:?xt=urn:btih:C4BCDAD09EE22C46818C276A091EBC6B62220784

下载速度不错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17 19:51

8楼资源声谱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17 19:52
郎朗确实有麻辣香锅冒菜酱香白酒的那个丰富走向,但绝对综合等级还是高。比如郎朗在世界头号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伦敦音乐学院,都举办过钢琴大师班。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8 15:17
李云迪的技术体系是真材实料。那些办大师班的土味演奏家,是不是真大师,得看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和 后世的评价,毕竟 不懂演奏技法门道的外行百姓容易被资本宣传带风向牵着鼻子走, 我未曾听过“气泡音”的美声歌唱家,未曾听过“重金属摇滚嗓音”的京剧演唱家,而今 给 那些 “坟头蹦迪式” 的 土味演奏家 戴上 阳春白雪 大师 的帽子,就是 德不配位 了,这个以后音乐界会有公论,而一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家”的质素和“统治阶层的品味”是成投影关系的,回忆一下“样板戏”就明白了。
作者: zhby9818    时间: 2024-4-18 15:55
apple music上有,我觉得Apple Music听听就够了,下载都没兴趣了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18 17:29
zhby9818 发表于 2024-4-18 15:55
apple music上有,我觉得Apple Music听听就够了,下载都没兴趣了

我也是,只有大编制的有下载的欲望,独奏类的基本上就将就着听了。

作者: 吴迪00后    时间: 2024-4-19 09:02
莫扎特能弹到李云迪这张新专辑的境界是很难得的。
作者: sydlin    时间: 2024-4-19 09:57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17 19:51
8楼资源声谱

这个说明啥?假高清?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19 11:39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19 11:46 编辑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18 15:17
李云迪的技术体系是真材实料。那些办大师班的土味演奏家,是不是真大师,得看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和 后世 ...

李云迪就是被一些没长大脑专门起哄的流行粉丝给毁了的,首先是被他家里捞金的蠢人带骗才可能被苍蝇盯上。凡是免费场所,哪里都少不了这些藏头露尾的临时ID。脚踩业界独大民科地摊社会自成一体。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19 11:52
听音乐,需要定位纯粹。对比唱片和演奏本身才是正途。否则就是作弊起哄。

定位在单纯听唱片,就不要夹杂别的因素进来裹乱。比如夹杂现场当面交流的东西,夹杂非专业个人自娱因素,夹杂音乐人个人非音乐问题。所以为什么幼儿园都要按学龄分班,智商太差的还有弱智班。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19 15:31
本帖最后由 capadace 于 2024-4-19 15:41 编辑
sydlin 发表于 2024-4-19 09:57
这个说明啥?假高清?

1给浏览到帖子没下载的坛友了獯蟾徘榭觯谠际奔洌�
2网上资源日益增多,并不能全部听完。有些资源通过声谱能了解文件大小是否合适比如下图我觉得就没必要192kHz的取样

这些资源下载也是需要时间的,有限的时间我希望能下载到下图这种声谱的资源


作者: bonobolton    时间: 2024-4-19 15:38
很喜欢,高级、克制、体面的演奏。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9 21:26
jimguo 发表于 2024-4-19 11:39
李云迪就是被一些没长大脑专门起哄的流行粉丝给毁了的,首先是被他家里捞金的蠢人带骗才可能被苍蝇盯上。 ...

碎片式的无逻辑论调 + 搅稀泥式的民科、伪科大杂烩,这种点评也是镜像出学识的肤浅,不比较 则必不见优劣,就是这些外行“大V号”在资本的带动下和稀泥 混淆视听,才使得 古典乐坛 的 “滥竽充数” 泛滥 成 引导百姓 “认废为宝”,“国内古典乐坛” 和 “国内书法协会” 也是异曲同工 的 捧烂货当大师,以至于 功底不扎实的 关系户们 在资本的带动下 丑书横行、垮乐泛滥,艺术水准开倒车,真才实学没背景的演奏家却被打压,究竟谁没长大脑,看看言谈的逻辑就 显而易见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现在给“粘痰”贴个漂亮的标签,也能成为大V呼风唤雨了?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9 21:38
现在 搅稀泥的“大V”搅得 外行的百姓“认废为宝”:不比较 则不知优劣、不比较 则某些人会以为动物吃的草比人饭更香甜, 无逻辑的 大V 一口一个民科、地摊,大V 无逻辑的点评暴露了其“学实的低劣”,别小看 藏头露尾的临时ID,“论事在理 不在名”,据我所知:某些正国级的官员也用藏头露尾的临时ID,说不定哪天你就遇到了。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9 21:51
一个人的“措辞逻辑”,也能反映其智商和学识,“某些人”大可不必把其自身母校“弱智班”时常挂在言辞中,以防露底,不会说话,可以请秘书代笔,亲自献丑,也是迷之自信过头了。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19 22:36
另外 李云迪 一直在国内不火,不是普通百姓群体“捧场或不捧场、认同或不认同”所能决定的,而是 掌权的那几位决定的,这是实情,毕竟 曲高和寡,那些土味演奏的“下里巴人”大部分出身窑洞的权贵都能共鸣,而“阳春白雪”就少有“红老鬼”认同了,随着权力的转移,代表一个民族艺术水准的艺术家先锋角色也就会“此起彼伏”,所以你才能看到李云迪 沉寂这么久 又开始 宣传他国外演出 又给他出新专辑了。奉劝 在北京的一些“鸡血型大V”别不知深浅 就 管中窥豹 贻笑大方
作者: 柴科玛尼诺夫    时间: 2024-4-19 23:20
讨论得比较热烈,我来学习一下。我喜欢yundi,不知道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是怎么来的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0 02:08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19 15:31
1给浏览到帖子没下载的坛友了獯蟾徘榭觯谠际奔洌�
2网上资源日益增多,并不能全部听完。有些资 ...

”声谱“的纵轴代表声音的频率,一首曲子 如果是由人声演唱,其中 高频泛音越充分的声音穿透力越强,声音听起来越“亮”,越“尖” ,则声谱纵轴的高频部分出现的曲线也越多。

而 “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而且对声波每秒连续采样192,000次。在回放的时候,这192,000个采样点按顺序播放,从而还原原来的声音。 过采样技术除了能让很微观的角度上让声音更连续以外,最大的意义就是更不容易失真、出现杂音。

奈奎斯特 (Nyquist)采样定理:在进行模拟/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当采样频率fs.max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fmax的2倍时(fs.max>2fmax),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一般实际应用中保证采样频率为信号最高频率的2.56~4倍;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


所以 对于含有高音域(高频)的演奏曲目,采样率 比 演奏中的 最高频率 高2.56~4倍 甚至更高多倍,才能更为完整的 复现出 接近演奏的”实际波形“的”拟合曲线“,听上去才更接近身临其境。


以上是我的理解,请指正。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21 17:39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0 02:08
”声谱“的纵轴代表声音的频率,一首曲子 如果是由人声演唱,其中 高频泛音越充分的声音穿透力越强,声音 ...

看来你喜欢无中生有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1 18:51
本帖最后由 gfdgfdsgsdf12 于 2024-4-21 19:04 编辑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21 17:39
看来你喜欢无中生有

明了“高采样率”和“声音高频”的区别,以及二者的匹配原则,就明白了:即便是听“低音演唱”,“高采样率”获得的音质也更细腻。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1 19:00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21 17:39
看来你喜欢无中生有

我喜欢“格物致知”,不喜欢“痴人说梦”。

作者: zikomo    时间: 2024-4-21 19:08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1 18:51
明了“高采样率”和“声音高频”的区别,以及二者的匹配原则,就明白了:即便是听“低音演唱”,“高采样 ...

不能叫无中生有吧,一些升频相关的原理今天早上回复过,不想贴过来占用版面。不过对于普通的升频软件的处理质量我还是没啥信心的,不如源文件自己升频来听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21 22:56
zikomo 发表于 2024-4-21 19:08
不能叫无中生有吧,一些升频相关的原理今天早上回复过,不想贴过来占用版面。不过对于普通的升频软件的处 ...

42楼这句“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你看前面出现过么,为什么要用引号呢?难道不是无中生有。
35楼的图一,声音最高不到20Khz,用了192kHz的取样,大概8倍,我觉得2倍就够了,多出来的6倍都是空的占用空间。
35楼的图二,声音最高差不多48Khz,用了96kHz的取样,2倍,我觉得合理,没有浪费存储空间。

20kHz以上在声谱有图像的内容(图二)会影响听感,20kHz以上在声谱没有图像的内容(图一)不会影响听感







作者: zikomo    时间: 2024-4-21 23:19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21 22:56
42楼这句“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你看前面出现过么,为什么要用引号呢 ...

老哥说话太严谨了,咬文嚼字,哈哈。不过高倍采样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简单符合奈奎斯特采样就能达到最优效果的。看ad,da实验的话可以知道高倍采样能优化频谱和失真。所以会见到一些解码会把44khz升频到50Mhz才解码,那当然是因为比简单升频到88khz的声音好才这么设计的,不然用高算力fpga浪费钱干嘛。
至于图中20k以上没有数据我也挺奇怪的,那跟没升比有什么区别?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2 00:11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21 22:56
42楼这句“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你看前面出现过么,为什么要用引号呢 ...

这句“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要用引号,是为了:突出重点,以防混淆概念,另外这句话我是从别的文章“摘抄”过来的原话,不是我的论点,所以加双引号,以示区分,如果你常看文章,也应该见过这种涉及“引用”或“强调概念”的引号运用方式,不过这和“无中生有”有何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讨论技术原理,请先看清我描述的逻辑脉络,可以对我的技术理解提出质疑,难道这引号的出现“影响了你正确阅读和理解我描述的理论知识”了么?

另外 你多了解一些“采样后处理程序涉及的拟合算法”,可能会明白:为何理论上不用比音频高3倍以上的采样率,而实际却需要更高采样率作为信号冗余解算的需要。书本和网上可能没介绍”实际拟合算法程序 及 解码电路涉及的干扰处理方法“。我虽然是“抛砖引玉”提出采样定理,是为了说明高采样率的价值和有益效果,但是具体如何让高采样率的音频文件能产生更好的听感,你得深入学习拟合算法和解码芯片内部电路具体功能,如果你没涉及这个领域,再多说相关知识,你也理解不了,并且还会泄密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另外我学识有限,没有十足把握,我也不便多做深入的技术解析。


我在网上留言,没请秘书校稿,如有错别字,请见谅。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2 00:31
本帖最后由 gfdgfdsgsdf12 于 2024-4-22 00:54 编辑
capadace 发表于 2024-4-21 22:56
42楼这句“采样率192khz,不是能将192,000hz以下的频率都录下来”,你看前面出现过么,为什么要用引号呢 ...

另外 你认为“20kHz以上在声谱有图像的内容(图二)会影响听感,20kHz以上在声谱没有图像的内容(图一)不会影响听感”这个概念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你在音乐厅听现场演奏 与 听音频文件播放,你肯定能听出来差别,因为现场演奏时人耳朵的采样率接近无穷大,在持有播放硬件和软件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即便是没有高频段声音的音频文件,你听到的音频文件的实际采样率越高(非后处理升频采样率) 越接近现场听觉感受,这就是采样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你如果耳朵分辨不出差别,大概因为:你持有的播放设备软硬件功能不足 或是你听的是后处理升频文件 或是你的听力所限,听觉灵敏的人可以分辨,就像品酒师能品出酒的产地和年份,而普通人 品不出来 因为天生就没长出这个功能,苦练也没用。


高采样率音乐 是给 听觉敏锐 且 播放硬件条件具备 的人品鉴的,如果做个盲猜实验:若使用“常见的劣质播放硬件”可能有些人 区分不出 mp3 和无损音乐的听感差别。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22 09:00
jimguo 发表于 2024-4-19 11:52
听音乐,需要定位纯粹。对比唱片和演奏本身才是正途。否则就是作弊起哄。

定位在单纯听唱片,就不要夹杂 ...

冷静,咱就事论事就行了,就论这张专辑的水平,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开开眼。诚心求教。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22 09:01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19 21:26
碎片式的无逻辑论调 + 搅稀泥式的民科、伪科大杂烩,这种点评也是镜像出学识的肤浅,不比较 则必不见优劣 ...

冷静,咱就事论事就行了,就论这张专辑的水平,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开开眼。诚心求教。

作者: capadace    时间: 2024-4-22 11:57
zikomo 发表于 2024-4-21 23:19
老哥说话太严髁耍慕雷郑2还弑恫裳挥邢氲哪敲醇虻ィ皇撬导虻シ夏慰固夭裳湍艽锏� ...

谢谢回复,咬文嚼字这种技能通常用在那些怼天地怼空气的朋友身上效果较好。“会见到一些解码会把44khz升频到50Mhz才解码”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我去了解了解。
我理解的升频是两方面的,时间和频率。时域上反映在文件的大小上,比如1分钟的演奏,录成文件10M的比1M的好;频域上的是去除带外噪声后保留尽可能多高频信号比如录制设备有可能采集到22~48kHz的高频。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2 18:25
本帖最后由 gfdgfdsgsdf12 于 2024-4-22 19:09 编辑
xzhxzq3212 发表于 2024-4-22 09:01
冷静,咱就事论事就行了,就论这张专辑的水平,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也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开开眼。诚心求 ...

关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优劣,我不引用那些“教不出好徒弟的专家教授”的陈词滥调,我用大白话 简要说点我的看法,若从听众的角度品鉴演奏水平,认真听演奏家演奏时的:力量分布“比例” 和 韵律分布 “比例”  ,可见其功夫。
1、虽然乐谱上写的很清楚,但每个演奏家对同一曲目节奏韵律的张弛排布不同,乐曲表现出的味道也不同,不只是小提琴演奏,弹钢琴也是“强调旋律的歌唱性”(不展开讲,因为要长篇大论,很多国外的大师班也有专门此类详细示范对错演示,这是入门知识,可以自己找资源学习)。窍门是:你把钢琴演奏当作“哼唱”来听,或者当作“讲话”来听,就容易听出差别了,有些土味演奏家弹奏的乐曲像冷门方言一样粘滞拖拉(没有贬低方言的意思)且重音分布突兀、段落上句不接下句、不同声部的对位关系混乱。

2、重点是认真听:力量的分布,现在很多儿童学钢琴 都把 那些“土味演奏家”作榜样,殊不知 以狼狼为代表的 土味演奏家,是“砸琴”不是“弹琴”,弹琴,大白话解释“弹抖发力”,不是形体弹抖 ,而是内动弹抖,外观看不出来,能听出来。涉及用“从躯体到指尖的发力驱动方法”,欧、美、俄 各知名音乐学院门派“发力驱动的力源”和“意识引导发力”的窍门不同,导致各流派的演奏音质特色差异鲜明,但是从没有砸琴发力的流派,霍洛维茨 虽然有“左手雷神”之称号,但是他发力也是用“巧劲”力控很严谨精准 不是硬砸,记得狼狼刚出名时 有宣传他效仿霍洛维茨的风格,简直是 东施效颦 愚弄大众, 现在 狼狼 和 王瑜伽 的重音都是硬砸出来的,他们学过柯蒂斯音乐学院门派的驱动技法,但是他们演奏展示出其根本不会应用这些驱动技法,他们实操的这是“装修队”砸墙风格的发力。   
       李云迪 5年前的发力方式 不突兀 也不算很出色 只是其演奏时 韵律分布好 从而 乐曲的感情色彩更细腻柔美,而李云迪 这张新专辑 的发力方式 有了明显变化,我听出来:他似乎借鉴了 “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的秘传技法,此事我没去考证他最近五年又跟哪国的名师学艺了,其明显发生了技术上的进化。 你仔细听 他每个音 是怎么“收力的”,这是吃功夫的地方 不是靠钢琴踏板能补偿的。“收力轻快且干脆”则音质听感干净,举个例子:巴赫专业户 曾震惊苏联钢琴界的 “古尔德” 他的发力方式和收力方法 是 “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这个门派的秘传技巧,若不会此类技巧,弹快节奏曲目时,演奏者又累 表情狰狞 听众听着音色很笨拙 旋律的条理还不清晰 比如 “颜艺派 狼狼”和 “露背抖黑肉的 王瑜伽”,所以目前实际上 能把 条理严谨的巴赫曲目弹的比流行乐还快 且 对位关系清晰 的 只有古尔德。我知道这个门派的具体发力和收力操控方法,这里我不能说。

       柯蒂斯音乐学院 也是 关系户走后门的庸才 与 出身普通的贤才  大杂烩 聚集地, 就像哈佛大学 已经成了 “红色支部”了 一堆花钱进去刷学历的小红三代。柯蒂斯音乐学院 教出来的演奏家 大多数 都有 街头艺人的耍弄韵味,缺乏贵族的严谨庄重细腻气质,算是下里巴人,远不如欧洲那些老牌知名音乐学院的门派风格清澈。但是:狼狼 和 王瑜伽 自身天赋 和 对演奏细节的处理能力 按严格考核 是没资格进这个柯蒂斯音乐学院的。这是靠背景资本 推进去的,我不展开讲,但是宣传报道时 都是 说其普通家庭勤学苦练出来的,实则不然。

       音乐演奏 主要靠天赋 因为 刻苦是常见的必要条件,没天赋 刻苦累死也弹的是滥竽充数。前几年 一些 不敢打仗的顶层高级军官 把后代 和连带亲属 送去当艺人(有弹琴的 也有演电视剧的 五花八门 特征是:丑的离谱 演的很烂) 赚大钱了,滥把那些好竽的饭碗抢走了,还请各路专家和商业资源捧场,这种近二十多年的产业化兴起,搞的百姓“认废为宝” 把 胡辣汤 当 咖啡 喝,还以为和古典音乐接轨了,纷纷让小孩也 学琴 学歪术,那些业内技能优秀的专业人士对其“嗤之以鼻”又“言轻力薄”不敢指出其破烂演奏的实质。

       我顺便揭示一下这个 来龙去脉 ,为了阐明:听古典音乐 多听国外老牌大师演奏的好音乐(李云迪的这张 也够水准) ,好的演奏能使人条理清晰,烂乐听多了 则人会被耳濡目染的同化的,变得像醉汉痴人一样:逻辑混乱,说话 有上句 没下句 ,安排工作和任务 也会 顾此失彼 ,这也是听音乐对人 潜移默化 的影响,所以古代贵族听这些古典音乐 也是 顺便 同化出 思路清晰 办事快捷高效 的习惯, 这是古典高雅音乐的实用意义!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

       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容易被愚弄。若仅 管中窥豹 连这 可见一斑 都容易误认成别的东西。对事物的认识 不可 不求甚解。辨析音乐 也要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才不会沦为 被奸商愚弄的 乌合之众。


每个人的圈子和认知领域不同,我不在音乐圈任职,我很清楚这些事,我很少网上留言,我说的这些 书上没有 网上少见 ,若不认同 则等时间来揭示和证明。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4-4-22 18:43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2 18:25
关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优劣,我不引用那些“教不出好徒弟的专家教授”的陈词滥调,我用大白话 简要说点我的 ...

学习了!有收获
我喜欢李云迪的钢琴



作者: zikomo    时间: 2024-4-22 19:03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2 18:25
关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优劣,我不引用那些“教不出好徒弟的专家教授”的陈词滥调,我用大白话 简要说点我的 ...

老哥牛逼,学到了。虽然我喜欢郎朗的部分曲目演奏,比如卡耐基的李斯特的唐璜的回忆,但从你这里阅读完后有所收获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2 19:23
zikomo 发表于 2024-4-21 23:19
老哥说话太严谨了,咬文嚼字,哈哈。不过高倍采样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简单符合奈奎斯特采样就能达到 ...

其实 他这不算“咬文嚼字”,只是我用的“引号”影响了他的“正确阅读理解”,导致他误判而已,他也“不严谨”,发了3个帖子,都表达不清楚想表达的含义,有上句没下句,上来放张图,大家都不知到他想表达什么,所以后面留言的人,像猜灯谜一样猜测他的用意。
这是个粗陋的表现,说明其平时 处事也“漏洞百出”,逻辑不清 还爱面子。这是当今官场文职人员的常见典型行为特征。也是在后面变革中要淘汰的功能低下群体。


作者: zikomo    时间: 2024-4-22 19:43
哈哈,真的是
作者: whitestar    时间: 2024-4-22 19:45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2 18:25
关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优劣,我不引用那些“教不出好徒弟的专家教授”的陈词滥调,我用大白话 简要说点我的 ...

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比较客观的分析。

感觉作者不像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有很强的专业性。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2 19:47
本帖最后由 gfdgfdsgsdf12 于 2024-4-22 20:00 编辑

另外,关于如何区分 :“怼” 与 “论述” 的差异,

我认为:“碎片式” 的无逻辑回复,论点不清晰 且 表达不通畅,如同 痴人说梦 ,叫“怼”;

而 表述逻辑脉络清晰、罗列涉及的知识有科学依据 且 表达内容便于理解透彻,叫“论述”。

这也是 不同质素人群 的 文化底蕴 差异。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22 20:07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22 18:25
关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优劣,我不引用那些“教不出好徒弟的专家教授”的陈词滥调,我用大白话 简要说点我的 ...

学习了,但还是觉得踩朗朗有点狠了,虽然我也不喜欢听朗朗的演奏。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4 13:29
为了以防误导学者“执指为月”,我再申明一个容易被大部分“国内”体制内“专家及学者”忽视的重点:不要把 “品鉴音乐 的方法技巧” 与 “驱动演奏音乐 的方法技巧” 混淆、混用。

      我上文提到的 品鉴乐曲: “ 力量分布‘比例’ 和 韵律分布 ‘比例’  ”  ,只是“品鉴音乐的小技巧”,不是演奏音乐的技巧!二者根本就不同,演奏者演奏时不用记住各层面的比例对位数值,通过各老牌音乐学派演奏技巧的训练“出师”了,就自然能演奏出正确的各维度比例,听者就算是外行也听着舒服不油腻。

      优秀的音乐演奏家 不是 数学家,但是能演奏出精密的数学关系。这是“天赋 + 正法”早就的,就像 蜜蜂 不会数学 也天生就能编织出精密的六边形阵列(蜂窝)。拳击解说员解说的 再透彻 也 教育不出拳击运动员,因为他不了解“驱动方法”,仅了解“观测方法”,拳击运动员不懂角度和力矩计算,他会用正确的“驱动方法”就行。

      对任何学科 只有:既明白 “驱动方法” 也清楚“观察方法” ,并且 还能亲自实操演示,才叫“专业”,否则 都算 仅知道点门道,但 知道点门道 求真求实 总比 那些 挂着专家头衔 滥竽充数 不懂装懂 还 误人子弟 的“昏人”要好 。

      另外,我虽然不属于“民科”,自幼 往来无白丁,也算学识等身,尚且还有点亲自实操的微乎其微的小成就,但我很尊重“民间科学”,很鄙视那些 不学无术 以次充好 还敢 “鬊鸟讥凤”的 “谜之自信跟班人”。

      如果有历史知识,因该知道:古今中外 5000年来 各学科大多数顶尖技术 都是民间普通学者发明 然后 才授予其重要职位的,特斯拉 是给 爱迪生 打工的小技术员, 而你用的所有 电子产品 大都和 特斯拉的专利有关。春秋战国时期 鬼谷子 在山上 不露面,他徒弟 苏秦 、张仪 等,也没 文凭、证书、学历,就去实操了时代的走向。 鬼谷子 没有职业头衔,算 民间科学 泰斗之一吧? 中外古代有几个皇帝和宰相有学历或文凭?陈寅恪欧洲实学多年不拿国外学历学位,回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书也是 真民科学历 真大师。鲁班 作出过飞机、偃师 做出过 能唱能跳的人偶(比 马斯克那个卖电动车的骗子 所推销的脑机接口 高级多了),有文物 一般人没机会看,我看过解剖的 ,那些外行就算是看了也看不懂,可以自己查历史资料去,不必盲目崇洋媚外,而数典忘祖。 汽车的差速器 是 从 周朝初期制造的“指南车”齿轮结构 抄袭的 有文物为证。

       古代及现代的 民间高科技 不是不存在,是被保密起来,或是隐匿了,所以大部分人没机会亲自见识一下。现在 各领域 滥用充数的人太多了,民间科学的口碑就不好了,“升清祛浊”后,会好的。

       学者:应以“实学”论真伪,不应以“头衔”论真伪。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19:03
专业角度讲问题用直接有关的证据做依托,这是一种格调和差距的高度。最少和这种思路对话才是正常有水准听音乐的高度。

细节角度是最普遍的专业视角,这一点毋庸置疑是细节决定论。多数器材玩家也属于此类。但还有一种宏观效果综合评价视角和综合感受角度的观察方式,谋全局不谋一域,宏观决定微观。综合对比之下,可以有位置判断和标准。这种视角存在于,比如唱片公司的观察角度,或者是音乐史观察角度的视野。有些录音的艺人唱片公司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要出一两张,主要是看市场拥迈的买家可能性。而且越是历史早期的问题越多,要是绝对评价的话,那么很可能一位合格的人都不存在。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19:50
所以细节流是一种走向,比如阿巴多就是个超级细节流。但还没深入到这个程度的人,初听上去就是一种缺乏力度的观感。如果听进去以后,又会因记忆暂留现象,以这个为唯一标准去评价其它风格,而出现一种站队方式的偏颇。
再有一种走向就是绝对的细节力度兼顾的大神卡萨尔斯。他革新开创了现代大提琴演奏法,所以对古今演奏方式的研究十分深入。又耐得住寂寞,可以不以演出为谋生手段,完全投入在演奏手法的修炼上不会浪费注意力。所以能空前的把一般超一流演奏家难以兼容的几个角度融汇贯通。
一般一流艺人,偏重细节就会失去力度,偏重力度就会失去自然。侧重自然就会忽视细节,这点可以体现在阿格里奇身上。卡萨尔斯融合了细节的出类拔萃无人可比,同时兼顾了力度的到位。但到了这个程度,流畅性就变成一种合理的程度,而不会为了流畅而失去整体表现效果。所以初步接触者还没有听进去的程度,会觉得卡萨尔斯33年录音的巴赫大无听上去艰涩。但到了全面接纳的程度就不会有这种评价。乃至于卡萨尔斯还有一版33年以后的大无录音,更加深刻。另一位绝对大师就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他的小提琴风格是唯美同时有细节有深度的结合。可以和卡萨尔斯横向排列在另一个位置。而且大卫的演奏永远都在深入。特别是晚年录音的几大小协,在细节和流畅行力度的结合上,达到了进一步空前的高度。也就是他的一生永远在超越自己的路上走。

所以,对一流艺人的录音,往往欣赏点也要找到和放在他们的侧重效果上。如果用他们不侧重的侧面去评价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人人都有缺点的问题。所以,通揽各种表现要素和现实艺人的对照,可以发现有很多风格类型何以归类。而且互相存在互斥的一些侧重角度问题。这样,才能定位好多数艺人的风格定位。在欣赏上选择起来也容易精准到位,可以做到想听那种类型就能知道选谁的来听。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4 20:42
jimguo 发表于 2024-4-24 19:03
专业角度讲问题用直接有关的证据做依托,这是一种格调和差距的高度。最少和这种思路对话才是正常有水准听音 ...

      我能理解 你提及的“宏观效果综合评价视角和综合感受角度的观察方式,即如:唱片公司的观察角度,或者是音乐史观察角度的视野。”这种方式,放在20多年前,是行得通的,在广大业余爱好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信息较为狭窄的环境下,那时候 的 唱片公司有"公信力和真才实学专业人士支撑" ,那时发行的艺术品,有专业人士以信誉为保证做筛选,大众可以相信 并 依托专业人士(依靠外脑 作判断) 作为选择欣赏题材的参考标准,并不需要任何相关专业知识,也很少会踩雷受骗,那时候 国内各高等院校 老师大多有真才实学,教学生 也认真教,所以那时候“假的”少。
      但是近20年的国内市场环境 被“急功近利”的一些顶层团体带坏了,把推波助澜的营销骗术作为快速财富增长的最佳途径。所以你才能看到铺天盖地且“名不副实的”大量多媒体广告,井喷式增长,无孔不入,利用消费者“外行”的弱势特征,进行搅混水,带进沟 的诈骗式营销操作 无处不在,且把部分欧美顶层团体也传染了。 上行下效,这不细说。

      国内人群为了适应现今环境,也只能 多学习些真东西 免得入坑,不可尽信 商业宣传。在当今环境下,若“不知其所以然”,坐井观天,懒得知道额外的知识,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就常被奸商愚弄 而导致:丢钱、丢时间、还丢质素,借助“外脑”,现在已“得不偿失”。



     我多介绍了一些内容,希望艺术文化爱好者们,能多知些“实术底细”才能少信些“欺诈宣传”,这也是提高人群整体质素,必经历的过程。

     当了解艺术的真相时(即:知道些门道),就有了自主判断力,就不会迷惑于那些鱼龙混杂的“乐评”了,这也是不可"执指为月"的含义。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20:49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0:53 编辑

细节党对存在于科班职业期望工作者,但这只是一个细分的焦点角度。十几分类似的就是这个论坛的核心价值,器材党和他们的争论。我的意思是这个观察者角度意思。音乐史上的作曲大师才几个,演奏大师能被挑出毛病的也不少。音乐职业工作者能和这些大神去比吗。在行业内部肯定全都掉链子,否则早就是大师了。
每个坑位里的人都有凌驾于天下的雄心。但出了这个圈,还是需要被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才算。否则在行业内部都只是个呵呵的存在位置。掉坑是普遍现象。行业的领域太多了,可以把职业谋生水平拿出来附加上粉丝价值的更多。所以待在井里很容易,能摆脱那点利来利往站在永恒和宏观角度,把一些现象放在一个有特色条件依据分类的位置,这才是普遍意义。否则只是自顾自拼几下的价值。别的同行和别的领域别的行业也很拼。
那么单纯的鉴赏者,也不大会看行业竞争的那些问题。只看社会宏观现象的结果和特色。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21:02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1:04 编辑

一流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行业边界,需要不断突破。乐团演奏家也有很多有教无类的鉴赏遍历的日常功课要去铺。

【叶小钢开讲——男高音歌唱家石依洁 即墨公益讲座第16期,音乐院校学习中的匠人精神  -哔哩哔哩】
https://b23.tv/E93Gw9f

专业高度前沿的东西很值得看。人是需要推展见识的,是不需要欣赏自己既有既得利益的。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4 21:11
jimguo 发表于 2024-4-24 19:50
所以细节流是一种走向,比如阿巴多就是个超级细节流。但还没深入到这个程度的人,初听上去就是一种缺乏力度 ...

一般一流艺人,偏重细节就会失去力度,偏重力度就会失去自然。” 这是“不切实际”的,你若多了解一些古典学派的实操技法,就不会相信此类说辞,任何悠久的学派,其整个技术体系都是建立在"细节严谨"的基础上的,没有"严谨的细节"就没有"力度、自然、流畅"可行,只有“噪音”。卡萨尔斯的揉弦方式进化,导致其不同时期演奏的巴赫大无都很出类拔萃,后来他录制的版本,我记得他把对位逻辑给调整了一些,对位更精细了,你不明白他揉弦的力学原理 和 实操施力技巧,就只能搬运那些“云里雾里”的乐评大V评价来完善你的认知,但还是“隔雾不见山”,不如你在现今条件具备的科技环境下,多去听听国外大师班的讲座,你就知道,为什么 史塔克(Janos.Starker)最后一版的巴赫大无 是 目前为止,业内顶点的存在,虽然 很少有 营销宣传这位真大师。你也会明白 杰奎琳·杜普雷 和 如今的 狼狼 一样,业内对其也“嗤之以鼻”,后来因为 杰奎琳·杜普雷 的揉弦 发力歪术 导致久而伤身体,和狼狼一样  就像“配方错了”,结果她罹患多发性硬化症 死了,抽风一样的揉弦 力法揉错了 而累死的。不信 不知 是因为你不懂里面的技术和技术引发的后果。

认知的道路上 没有顺风车,想省心 就容易上当,少听“如诗如画”不切实际的评价,多探索些实际技术吧,这是有益的捷径。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24 21:16
越来越精彩了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24 21:20
不过杜普蕾我好像还蛮喜欢的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4 21:21
jimguo 发表于 2024-4-24 20:49
细节党对存在于科班职业期望工作者,但这只是一个细分的焦点角度。十几分类似的就是这个论坛的核心价值,器 ...

国外 “音乐职业工作者 和 这些音乐巨匠”的差距在“天赋”和“教育资源”,国内“音乐职业工作者 和 这些音乐巨匠”的差距 根本在于:高校招生时“选材方式”不严格,第一步就错了,错在根上了,现在国内教授大都也不太会选材,但大都很认钱开门,这是 产生 各专业人士的“技能高低之差” 的 根源。
作者: gfdgfdsgsdf12    时间: 2024-4-24 21:34
本帖最后由 gfdgfdsgsdf12 于 2024-4-24 22:06 编辑

再补充一句,国内 的所谓大师讲座,大部分 可以 不看,大都是“卖不出去”的假大师,办讲座“把简单问题 复杂化  且 不切实际的去解释”,他们和国外各学派完全脱离的,没必要浪费时间 跟 那些拿不出手的“云雾型教授” 吸雾。少数国内有真实力的承袭国外学派技术体系的 老教授 也没人重视 又寡言且保守(艺不轻传 也对)也很少办公开讲座,还在世的也很老了。

前十年 国外的大师班 公开的部分,也是真有益有用的。

近十年 外国大师班 也鱼龙混杂了,还是多听听上世纪的外国大师(他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从而传播出来的真知识多些),这是大部分人群应该能搜集到的,有利于增强“去伪得真”的能力。

我言止于此了,后面也不回复此贴了,感谢各位互动的思绪,无论 言轻言重,其实此交流,我也受益良多。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22:2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3:07 编辑

前面主要是无所指,就问题谈论问题的。但也不免隐含了不直接指明的意思是留点不直接所指,也不习惯引用别人拉着衣服哭诉。如果存在对照单口井中人士云迪粉就看谁自己出来帖了。

有人着相,多半是因为因工作或者年龄视野的习惯性私利干扰,或者明知道也摆脱不了私利的干扰。所以个人观点强烈人士,放在打架的绿檀还算是站队归类的存在。细节角度取胜论在本区历年就有多少次无效讨论了。非此即彼是一种盲目自小的效果,尽管出发点是自我抬高。但一些人一定要把个人单一化,把其它对立化。那么这种品味就只能算是一种初哥心态了。不能把社会客观文化现象当成自己的东西或者一种武器来用。

给一些例子,也要看解读角度的个人风格和视野的宽度展示效果。一些喜欢捉急着相程度很深的人,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他自己,特征就是我我我急急急。大师班学生垃圾的只能说明是一种节目,并不能说明全部大师班都是垃圾。不指导大师班的比指导的还高级的逻辑也不存在。你就直说轻量级细节控流行演奏家李云迪宇宙第一不玩了吗。

把驳斥别人的例子当做一种障眼法,自己强行把例子给解释带偏,然后不懂的人看到这个人的声音大的可能一定牛叉,那么就去推论被驳斥的一定不牛叉。这是一种比非专业还要差的传销手段。用在这里那就只有给自己的形象搞的呵呵了。

看问题是去看有效问题,还是能拉下身段去大量关注无效可能或者故意把有效可能说成是无效的矮化有些东西抬高自己来给自己拉支持,这是选择考量上的问题。智慧稀有,而其它可能性都是非智慧的走向,可以无穷多种,这就是庄子非选择怠亦的知无涯的角度。

合适有品的聊天方式,你就直接把自己认知范围知道的一些情况的正面特点,全都列出来然后大家看到。引发别人也同样从正面加以举例。这才是建设性有段位的努力反向。上来就搅混水把问题鸡蛋挑骨头硬给解释偏然后打砸抢,显示自己高别人底,这也叫文化走向那就怪了。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个人问题玩在话题里面,这是基本的文明,只需要去面对客观话题氛围,这才是成年理性的习惯。
发起一种拿着文明的蛋糕当做互相砸人的砖头负面用法的去用,这叫专业性手段吗。属于什么性质谁都知道。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4 22:31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2:54 编辑

白糟蹋自认为的高度。和一些进出哥永远搞不定问题的器材党完全等价。
作者: 柴科玛尼诺夫    时间: 2024-4-25 09:56
好玩。不说观点偏颇与否,仅仅大概看看码的如此多的字符,感觉一个多少有些真才实学,一个不知所云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5 13:16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5 13:27 编辑

看的人也是只是看到和自己同类的信息感觉好,这就和越专业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看的更深,非专业甚至凑热闹的连外表都不看一样效果。一般人很难超越有我有私。不敢也不会从宏观高度,把自我和问题放在合适的位置。看问题主要看分类能力和面对问题而不是玩怼,是否客观性出发点第一。品味问题的判断标准,只有有我和无我程度的区别。越是狭隘越是把自我看的很重,凡是都围绕自我而动,外界的一切都是自我的陪衬。这样的情况表示一个人比较稚嫩贫乏缺乏安全感,但凡能找到一点给自己壮胆的东西就拿过来当棒子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进行自我维护型攻击。

就一个客观简单的问题,客观轻松面对效果在交流就完了。非要拉拉扯扯的怀疑完了就动手搞回复。硬揪着别人哭喊诉苦。谁习惯于扯着一个人回复谁就扯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25 13:19
人,是不能把玩一件东西作为凑堆分类标准的。人的分类主要在行为模式和习惯效果上。耳机区有个人为了买设备还玩微信群,结果遇人不淑一地鸡毛人头太次郎。最后退群走人。
如果有点认识高度,一开始就就不会把物质兴趣当做人头交往标准。
玩物丧志,形而下为器。
作者: xzhxzq3212    时间: 2024-4-30 07:41
【从钢琴专业UP的角度来分析郎朗和李云迪的演奏风格有什么不同?-哔哩哔哩】 https://b23.tv/0ERODZN
这位仁兄的分析,我觉得蛮赞同。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4-5-10 19:53
弹钢琴就是一个触键的艺术,不同的演奏者,触键那一瞬间手指头在键盘上如何击键,速度,力度,在键上的停留及手指与键盘的接触,造成了不同的演奏者不同的音色及其风格。真是奇妙啊。从技巧看,郎朗无疑是大师级的,涉猎的作品也很宽泛,这说明了他的能力。相比之下,李云迪要差不少。希望李云迪在经过了挫折之后能静下心来提升吧。
作者: Jess618    时间: 2024-5-11 11:41
jimguo 发表于 2024-4-11 23:01
对比过DG历届肖邦国际大赛获奖录音,李云迪的流畅性超群,但也可以看做个性不足,力度差也表示不大肯定。欧 ...

这个观点很认同

作者: weib02    时间: 2024-5-16 17:50
gfdgfdsgsdf12 发表于 2024-4-16 11:14
李云迪这个版本的演奏旋律,有阳光橙和青柠檬的清爽味道。

相比狼狼的 大肥五花肉沾面酱 味道、王瑜伽的 ...

有点过了。李云迪的这个project,我听过一小部分,确实很好,很纯粹的莫扎特。先说,绝没有贬低李的意思,自始至终我都很喜欢他,尤其是他的肖邦。但我更喜欢郎朗,郎朗的风格更全面,技巧和深度都没问题。
应该说,李云迪属于真正天才的哪一类。似乎他天生就是为钢琴而生的。我认为李云迪的钢琴天赋好于郎朗,尽管郎朗也是毫无争议的天才。
所以,李云迪18岁的时候拿到了肖赛冠军,这可是一个宁缺毋滥的头衔,李云迪之前连续两届冠军空缺。郎朗18岁的时候,刚刚跻身钢琴一流商演。
两人的风格和道路不同。那时他们都年少尚未成名,对琴技和艺术的追求动力十足。
郎朗虽然没参加过顶级钢琴大赛,但也年少成名前途广大。十五岁就以第一名考取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投入大师格拉夫曼门下。
两人的风格和特点不同。李的阴柔气质让他与肖邦绝配,表达起来得心应手,演绎莫扎特也能近水楼台。郎朗比李更全面,风格上更阳光些。
二人艺术气质有显著差异——尽管我认为这并不代表孰强孰弱,但郎朗的曲目范围比李更广泛是公认的。
郎朗2010年维也纳的个人独奏音乐会现场高清视频,尽管视频只有720P但音频是全码的2.0DTS,在我电脑硬盘上存了十几年直到现在。听过无数遍。牛逼。
同样是顶级天才,李云迪一度走了弯路,其实那压根算不得什么但那种 distraction 和 deviation 对于向高雅艺术顶峰攀登的影响却显而易见。
所以,郎朗现在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大师,在世的顶级钢琴大师中艺术成就——注意是综合的艺术成就,能超过郎朗的已经没有几个。郎朗排第几会有争议,入围没有争议。
李云迪明显要比郎朗第一个级别,尽管也是世界一流。但若说李是世界顶级大师,恐怕就是他的死忠粉听到这个也得肝儿颤一下吧。
好在,他们的大师之路尚长,期待看到他们更高的成就,更精彩的演出。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