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5 20:14
标题: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5 20:30 编辑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大家新年快乐,终于趁著过年假期时完成这篇长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参考。
摘要整理
大家期待已久的这篇长文整理终于来了!自从2021年分享2020年的耳机升级线发烧历程后,已经停更了将近四年。这段期间,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我忙于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上的挑战,以及孩子的教育,同时开始专注于家用音响系统,因此少了当初对耳机升级线的热情。
然而,这篇文章对许多烧友而言影响深远——2020年版本在我的WordPress上累积了数万次浏览,并有许多烧友私讯我期待更新,毕竟旧款线材已经买不到了。
这十年来,我投入了无数的金钱、时间与心血在耳机升级线的研究上。这次的整理利用了我的闲暇时间,牺牲了假期与夜晚的睡眠,花费近一个月才得以完成。文章在Word文文件中显示超过15万字,不敢说多么完整,但绝对是目前华人区域乃至国际上,最丰富的耳机升级线使用心得。
许多Head-Fi烧友希望能将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甚至有日本烧友特地将内容翻译后与我进行深入讨论。如果您时间有限,只需阅读本篇摘要即可,而线材介绍部分则可酌情参考。
这些年来,我仍有许多想要分享的内容,但一直未能腾出时间撰写,这三年有自己的房以及电源处理后一直玩家用系统,预算大都分配在那里,我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心力让耳机烧友圈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喜欢的声音,谢谢。
升级线材的价值与选择建议
首先,要强调的是,耳机升级线材的作用在于调音,并非能够改变耳机的基本性能,或让声音有天壤之别。此外,并不是价格越高的线材就一定更好,每种金属导体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适合不同的音乐类型与耳机需求。因此,建议烧友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优先升级讯源(如DAP)与耳机,最后再考虑升级线材,毕竟器材本身才是声音表现的核心,而线材则是辅助提升整体体验的工具。
线材对声音的影响
在这十几年的经验与测试,耳机升级线对声音的影响确实显著,足以让人清晰感受到差异。然而,并非所有IEM都对线材有明显的反应。某些IEM调音风格较为鲜明,升级线的改变可能较不明显,而另一些IEM则能呈现出线材更显著的音色变化。因此,建议烧友们亲自试听,
找到最适合自己喜好的搭配。此外,线材的评价往往是相对性的,需要在同一环境下与其他线材进行对比,才能准确辨别其特性。因此,单纯凭记忆来评估一条线或一支耳机并不容易,声音的好坏往往需要透过反复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未来,随着新设备的加入,我也将持续分享更多心得,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探索更多可能性!
基本观念:
1.材料纯度
在探讨耳机升级线的材料纯度时,首先需要了解纯度的定义与测试方法。材料的纯度通常以“N数”来表示,N数即代表材料中纯金属含量的等级,例如11N表示纯度高达99.9999999995%,而6N则为99.99995%。评估纯度的标准方法之一是使用感应耦合电浆质谱仪
(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此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材料内的杂质含量,例如铁、钴、镍、铜、碳、氮、氧等元素。计算纯度的方式是将所有检测出的杂质含量总和,并以100%减去该总和,得出的结果即为材料的纯度。
因此,当杂质含量越多,N数就越低,材料的纯度也就相对较低。
影响材料纯度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原材料的质量,不同来源的金属材料其纯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不同国家的铜或银矿材料在提炼过程中因技术差异,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纯度有所不同。其次,在材料的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例如拉晶(拉丝、抽线),
也可能因设备、环境或操作方式的影响而引入杂质。此外,后续的储存及加工过程中若控制不当,也会导致材料纯度的下降,而纯度不同材料本身的价格也会不同。
线材市场上,许多品牌会强调其材料的纯度,例如6N、7N等,而纯度越高的材料通常价格也更昂贵。然而,大多数品牌对于纯度的标示并不透明,仅少数高端品牌会公布其材料来源及纯度检测报告,消费者往往只能依赖品牌的宣称。
纯度的提升是否一定会带来更好的音质?理论上,高纯度材料能够降低导电过程中的损耗,使电子传输更为顺畅,进而减少杂质对声音的干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音质的决定因素并非仅限于材料的纯度,导体结构、绝缘材料、制造工艺等因素同样举足轻重。
例如,无氧铜(OFC)虽然纯度较OCC(单结晶无氧铜)为低,但不少品牌如日本的 Wagnus、Brise Audio 以及香港的 Audio Genetic、PW Audio 等,透过独特的技术,成功将无氧铜的声音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在音乐的氛围感与人声韵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
日本Brise Audio 在无氧铜线材领域的研究尤其深入,除了导入高纯度铜材,还在屏蔽与结构优化方面下足功夫,使其产品深受发烧友的青睐。
另一方面,金银合金与纯银导体的选择亦常引起发烧友的讨论。美国的Double Helix Cables(DHC)专注于高纯度纯银线材的研究,其创办人 Peter 认为即便仅添加1%的金,亦会显著提升电阻率,削弱声音的解析力与速度。
他曾在2011 年于 Head-Fi 社群与 Toxic Cables 的创办人 Frank 展开激烈讨论,坚持纯银才能提供最佳的声音表现。然而,荷兰的Crystal Cable 则持相反观点,其执行长 Gabi 在 CanJam 会议中表示,金的加入能有效填补纯银晶界的缺陷,
使音质更为温暖、顺滑,减少过于锐利的高频表现。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最终仍需依赖使用者的实际聆听经验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DHC 在 2017 年于 Facebook 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展示了 Acrotech 针对纯银材料进行的 ICP-MS 测试结果。报告显示,市面上所谓的 7N 纯银几乎不存在,而 6N 纯银则只有极少数特定用途的材料能达到此标准。
事实上,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纯银导线和银浆的纯度通常可达到6N,但由于生产成本极高,这类材料鲜少在耳机线材市场上应用。实际上,4N至 5N 级别的纯银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高端音频应用需求,例如日本 Oyaide 所提供的银材。
因此,对于市场上仍在宣称拥有 7N 纯银的厂商,烧友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过高的纯度标准。
由于 ICP-MS 测试的敏感性极高,普通线材品牌通常不会自行进行此类检测。该测试需要在无尘室内进行,并且对样品的制备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受到污染将导致测试结果失真。此外,ICP-MS设备的成本高昂,委托测试一个元素的价格通常高达400 新元,
这也是为何线材品牌更倾向于依赖材料供货商提供的纯度数据,而非自行检测。
在材料的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拉晶法与固化法。拉晶法透过熔融状态下的材料提拉结晶,利用杂质的偏析效应将其集中至晶棒的头部或尾部,随后切除,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材料。固化法则透过反复熔化与凝固的方式,使杂质逐步被分离,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这些技术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被广泛应用,以确保材料的高纯度。
综上所述,材料纯度对于耳机升级线的声音表现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纯度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除了材料本身,线材的结构设计、屏蔽技术以及焊接工艺等都会对最终的声音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选择升级线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单纯追求最高的N数。
2.单晶或多晶
在高端音频线材的市场中,常见的技术术语包括单晶(SingleCrystal)、多晶(Polycrystalline)以及长结晶(Long Crystal)。这些材料的晶体结构对导电性能和声音表现具有深远影响。多晶材料因为内部存在晶界(GrainBoundaries),
当电子流经这些晶界时,往往会发生**复合(Recombination)**现象,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此外,晶界处通常伴随着缺陷和杂质的累积,进一步影响导电效率。因此,单晶材料因为不存在晶界,能够提供更顺畅的电子传输,降低能量损耗,使得声音表现更加纯净、透明,动态范围也更为宽广。
市场上还有一类被称为长结晶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仍属于多晶范畴,但透过先进的制程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晶界的大小与分布,从而减少晶界密度,使材料的整体性能接近单晶。例如,一些导体制造商会刻意放大晶粒尺寸,以减少晶界对信号的干扰,
从而提升信号纯度和声音表现。这种技术在音频线材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像是古河(Furukawa)等知名品牌便针对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明其优势在于能显著降低讯号损耗,使声音更加细腻自然。
在单晶技术方面,**OCC(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连续铸造工艺)**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生产技术。该技术由日本大野教授发明,能够精确控制金属的结晶过程,制造出长晶方向一致且无晶界干扰的高纯度导体。由于OCC材料的杂质含量极低,
信号传输更顺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音响线材及合金制造中。基本上,使用OCC技术的材料即为单晶结构,因此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心纯度问题,除非购买的是廉价或非正规生产的裸线。
目前市场上的OCC材料主要分为万隆UPOCC、PCOCC等不同版本,这些技术的相关数据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介绍。众多知名线材品牌,如DHC、Whiplash、Han Sound、OC、Effect Audio、Toxic Cables、PlusSound、PW Audio、Flash Acoustics 、Vortex、
Rolling Force等,均采用OCC技术生产的单晶导体,并且大多数品牌的来料均来自全球知名大厂,确保质量稳定。然而,即使是OCC材料,不同厂家在后处理上的工艺差异,例如表面抛光、蚀刻、酸洗等,仍可能对最终声音的细节表现产生影响。
有关万隆(Neotech)OCC技术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普落影音网提供的专业文章:详细介绍万隆OCC技术,其中对万隆的工艺技术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说。
万隆工厂介绍
目前,生产OCC线材的厂家众多,较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台湾万隆、上海吉铨、苏州Hakugei超纯晶、老人家音讯、香港瞬声等。这些品牌在DIY线材市场上享有盛名,熟悉线材的发烧友对这些供货商应该并不陌生,并经常在淘宝等平台寻找其产品。
总结而言,无论是单晶、多晶还是长结晶材料,在音频应用中各有其优势。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制程,搭配高质量的后处理工艺,才能确保线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达到最佳表现,进而提供更优异的音乐体验。
3.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市面上的耳机升级线通常采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并非价格越高音质就越好。贵金属导体,如银、金等,就跟音响发烧料一样往往具有明显的音染与个性化音色,选择适合自身聆听偏好与系统搭配的材料,
才能真正发挥升级线的价值。无论铜线价格多高,例如BriaseAudio的Yatono/OROCHIUltimate它依然拥有铜线的声音特性,而与纯银导体相比,虽然卖价比一般纯银甚至金银合金线材昂贵,依然存在一耳朵的区别。即便透过焊锡或线材结构调整,
也难以改变材料固有的声音走向,最多只能微调音色的韵味与音染。
各类导体声音特性概述:
铜线(OFC/OCC): 通常呈现温暖厚实的声音风格,低频扎实且富有弹性,适合人声表现,音色耐听,整体声底较厚实。
OFC 无氧铜:温暖、厚实,适合流行、人声 (代表Brise Audio Yatono)OCC 单晶铜:细节丰富,声音干净,动态表现出色 (代表Toxic BW22/XL, Effect Audio Code 23)
纯银线: 以高频的延展性和清晰的声线著称,提供优异的细节解析能力,速度感极佳,低频则相对较浅,适合弦乐、钢琴等乐器类型。
铜镀银线: 声音特性偏亮,特别是在中高频部分较为突出,整体清晰透彻,但相较于纯银,可能略带毛边感。
铜银混编: 兼具铜的厚度与银的解析,声音清亮,结像精准,适合喜欢均衡表现的用户,高频延展性略逊于纯银线材。
镀金线: 拥有温暖甜美的音色,较铜线更具层次感,音色带有特殊的“奶油感”,但整体速度较慢,适合人声与爵士乐。
金银合金线: 兼具银线的清晰度与金线的温暖度,中频表现较为厚实,低频弹性优秀,高频虽不及纯银,但整体平衡性佳。
近两三年来,以 FlashAcoustics 为首的厂家相继推出了多款混合导体线材,这类线材通常结合不同金属涂层,如镀钯、镀银、镀金等,并分别应用于正负极。与传统单一导体线材相比,这些混合线材的声音特性更加难以预测,
其调音的复杂性也大幅提升。如果设计与调音得当,混合导体线材能够带来更加丰富且细腻的声音层次,但若调整不佳,声音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整体表现流于四不像,无法充分发挥各材料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线材特性仅供参考。每个品牌在材料选择、制程工艺与调音理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即使使用相同的导体材料,最终呈现的声音表现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真正要了解线材的音质特性,
仍需透过亲身试听来获取更准确的体验。
即便是同样使用铜导体的线材,不同品牌的声音表现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以上所列的声音倾向仅供基本参考。音响发烧友若要深入了解各类导体的细微差异,唯有透过大量试听,才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然而,许多仅具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体验的烧友,往往在这个阶段便停滞不前,无法真正体会线材之间的微妙差异。
许多音响爱好者虽然对导体材质的理论有所了解,但若未亲自试听,往往难以掌握线材对整体音响系统的影响。因此,建议在选购耳机升级线时,应多方试听,根据自身的音响系统与聆听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线材,
以发挥设备的最佳潜力,提升整体聆听体验。
Hornet 采用了万隆(Neotech)的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导体,这是一种高纯度且单向性的导体材料,结合了石墨烯和单结晶铜的双重优势。这样的设计不仅拥有出色的导电性能,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能有效降低讯号传输中的损耗,
同时提升线材的速度和解析力。石墨烯在导体上的应用通常是透过覆盖一层石墨烯涂层实现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CVD(化学气相沉积)
原理:在铜导体表面直接生长单层或少量多层石墨烯,形成紧密且均匀的涂层。
优点:石墨烯层的纯度和均匀性最高,附着力最强,效果极为稳定。
缺点: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成本非常高,适合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但在音频线材中较少见。
2.化学涂布或喷涂技术
原理:将含有石墨烯奈米材料的溶液均匀涂覆于导体表面,然后经过干燥或固化形成涂层。
优点: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并能提供良好的导电与稳定性。
缺点:涂层的均匀性和附着力可能不如CVD,但在音频线材应用中已足够满足需求。
3.电化学沉积
原理:利用电化学方法在铜导体表面沉积石墨烯涂层,增强附着力并提升稳定性。
优点:能产生附着力较好的涂层,工艺相对经济,适合中等规模生产。
缺点:纯度和均匀性略低于 CVD,但在音频应用中影响不大。
根据小弟在半导体行业的经验,CVD 所制造的石墨烯涂层质量最佳,特别是在纯度、均匀性和附着力方面。然而,由于CVD 技术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操作,且涉及高温和高精度设备,成本极为昂贵。
因此,在像Hornet 这样的音频线材中,采用 CVD 制程的可能性不高。更合理的推测是使用 化学涂布 或 喷涂技术,这些方法成本相对可控,且能满足音频线材对石墨烯层性能的需求。
此外,这些方法可以结合G-UPOCC 导体本身的高纯度特性,进一步提升声音性能。Hornet采用的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 导体成功结合了导电性与稳定性,透过适当的石墨烯涂层技术实现了高性能表现。
尽管具体技术未公开,推测更可能采用化学涂布或喷涂工艺,而非高成本的CVD,这样的选择平衡了生产成本与声音质量需求。
单结晶铜(UPOCC) 是 Hornet 的核心材料,其透过先进的单向凝固技术制造,内部几乎没有晶界,让讯号传输更加顺畅,并显著降低失真。Hornet 采用了 22 AWG 的线径规格,平衡了导电性能与线材的柔韧性,
使其在音质与耐用性之间达到最佳表现。插头部分,Hornet配备了耐用的 4.4mmTellurium 铜插头。这种材料以高导电性和稳定的信号传输闻名,同时提供了优秀的接触性能,确保使用中的每一分细节都能被完整传递。
外观设计则提供了两种配色选择:黑色与橘色。作为低调风格的爱好者,我果断选择了黑色版本,虽然Matt 一直推荐更为鲜艳抢眼的橘色,认为它更加符合Hornet 的「黄蜂」特质,但我还是更喜欢沉稳内敛的配色。XD
当我询问 Hornet 的定价时,原本以为搭载了 G-UPOCC 石墨烯 技术的线材会标上一个更高的价格,甚至远超过 Toxic 的其他铜线。然而,Hornet 的售价竟然比 BW22 V3 仅稍贵一些,甚至比 BWXL 还要便宜!
这让我想:「这不是应该打着 G-UPOCC 石墨烯的名号,卖贵一点吗?」XD
关于 G-UPOCC 石墨烯导体
万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将石墨烯薄膜镀在 UPOCC 单晶结构金属导体上,这让我对石墨烯在导线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好奇。理论上,石墨烯镀膜应该可以适用于铜、金银合金、纯银等各类导体,
而其对声音表现的影响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起初,我以为石墨烯镀膜会使铜线表面呈现类似碳的黑色,但观察发现,铜线仍然保持其原本的棕色光泽。虽然我没做过石墨烯论文,但之前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石墨烯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层数与厚度。
如果石墨烯层数较少(单层或少层,约1-3 层),其厚度仅约 1nm,几乎是透明的,仅吸收约 2.3% 的可见光,因此当镀覆于高反射率的铜表面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要确认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学干涉效应或显微镜进行观察,
亦可使用拉曼光谱仪测试其特征峰(D、G、2D 峰),以确定沉积的完整性与质量。
此外,石墨烯的导电性也受到层数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层数达到数百层时,其材料性质将逐渐趋近于石墨,颜色转为黑色,导电性相较于单层石墨烯有所下降。这对导体线材的电性能及声音表现可能带来显著影响,
估计太厚导电差应该不好听。
简单来说
1. 镀层不会是黑色(还是主导体色)。
2. 石墨烯主要用来增强导体抗氧化性和高频性能,而无法取代铜或银载体。
3. 声音真的蛮特别的。
4. 希望市场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线材
石墨烯铜线文献
4.真正对声音的重点
每间厂家对线材都有自己的Know how,除了上述纯度跟材料之外,对声音影响最大的还有:
A. 线材结构
线材的结构设计对于声音表现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包含线径(如0.08mm)、蕊数、多芯(Multi-Strand,即在单一蕊内使用不同粗细的线径)、Litz Type、抗拉纤维,以及屏蔽设计等关键要素。那么,
为什么线材结构如此重要?它又如何影响声音表现呢?
蕊数与线径对声音的影响极为显著,经常会有人抱怨某些铜线「不像铜线」,银线「不像银线」,而这往往与线材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不同品牌在开发线材时,会针对导体的特性进行优化与补强。
例如,ToxicCables 和 EffectAudio 在设计产品时,会针对导体的弱点做出针对性改良。例如,Hydra22纯银线 采用 Litz Type 4 结构,其中包含几组不同线径的银线,并依照特定比例绑定在单一蕊内。
这种设计旨在透过不同线径的电流传输特性,弥补低频不足并削弱高频的刺激感。类似的设计也可见于Thor II+ 及 PWaudio1960s,这些线材在正负极部分使用不同粗细的蕊数,并针对屏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声音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近年屏蔽线材快要成为主流结构设计,香港Vortex,台湾汉声(Luna, KunPeng等线材,亚洲线材商都在屏蔽设计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这类屏蔽线材的最大优势在于声音背景极为纯净,噪音抑制效果出色。
随着4.4 mm 第五极接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相应的屏蔽线材,以进一步提升信号稳定性,而且屏蔽的材质也越来越多元从一般的镀银隔离网再到石墨烯都有。
4.4 mm 第五极接地的应用
不少烧友曾询问,当使用 PWaudio 转接头 将 AK SP2000 等 2.5 mm 输出设备转接至 4.4 mm 时,未能感受到预期的接地效果与更黑的背景。其实,要正确发挥4.4 mm 接地功能,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设备端须具备完整的4.4 mm 母座设计4.4 mm 插头的第五极接地功能,需要设备本身的母座具备相应的接地设计。然而,日韩品牌的DAP(如Astell&Kern、Sony)通常未焊接第五极,而中国品牌的 DAP(如 Lotoo、Cayin、iBasso)
较常见完整的 4.4 mm 接地设计。因此,为了兼容日韩设备,市场上推出了一些 2.5 mm +3.5 mm 转 4.4 mm 母座的产品,让 2.5 mm 负责平衡讯号,3.5 mm 用于接地,如此一来,即可避免使用双头龙线材,直接采用 4.4 mm 连接。
线材本身须焊接 4.4 mm 第五极大部分标准 4.4 mm 线材仅焊接信号端(R+/R-、L+/L-),并未焊接第五极接地。因此,若要真正发挥屏蔽效果,需选择具备完整屏蔽结构的线材。例如汉声毒液(Venom)、泽丰银龙V3 以及 PWaudio 屏蔽版线材,
这些线材在中心导体传输讯号的同时,外部屏蔽层(通常为镀银铜隔离网)可焊接至第五极,实现有效的接地,进一步降低噪音干扰并提供更黑的背景。
Litz 线材结构:
Litz 线材(Litz Wire)是一种专门设计用来减少集肤效应(Skin Effect)与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的导体结构,广泛应用于高频电子设备、音频传输及高端耳机升级线领域。Litz线材的设计理念在于将多股极细的绝缘导体依照不同的绕线方式捆绑,
以降低高频信号的能量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与音质表现。
Litz 线材的工作原理,在交流电(AC)传输过程中,高频信号容易集中在导体表面,造成内部导体未被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即为集肤效应。Litz线材透过将多股细导体进行绝缘处理后,再依特定方式编织成束,确保电流在各股线间均匀分布,
有效降低损耗,提供更优秀的传输性能。
Litz 线材的不同类型Litz 线材依据编织与绝缘结构的不同,级别愈高,代表更能减少导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在音频线材中相当常见,尤其适用于IEM(入耳式耳机)升级线。与 RCA 或 XLR 讯号线不同,IEM 线材需要兼顾便携性,因此不会采用过于厚重的屏蔽结构。许多欧美升级线品牌,如Toxic、DHC、PlusSound 等,
均会在产品中强调其 Litz 线材类型。例如,Toxic 早期的 Black Widow 铜线采用 Type 2 结构,而在新一代 V2 版本中则升级为 Type 4 结构。详细信息可参考各品牌的官方网站,通常 Litz 线材的 Type 数字越高,结构越复杂,性能也越高级。
Litz 线材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表层的漆包绝缘处理,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集肤效应(Skin Effect),还能避免导体氧化变绿的问题。早期许多入门级线材容易因氧化而影响声音表现,而非Litz 结构的线材(如 DITA OSLO)
即使拥有出色的声音表现,仍无法避免氧化的困扰。
随着耳机线材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亚洲品牌开始标榜其线材结构,烧友对于Litz Type 结构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能够在选购时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过去常见的"黄金比例"等营销口号已逐渐被更具技术含量的参数所取代,
消费者更愿意了解线材的具体结构与技术细节,而非仅依赖营销话术。
lITZ 结构
Type 1:基本绝缘漆包线(Single Film-Insulated Wire)
结构:每根导体单独绝缘,并无进一步的绞合或编织。
特性:结构最简单,适用于低频应用,抗集肤效应能力有限。
Type 2:绞合线(Bunched Wire)
结构:多股绝缘导体以简单绞合方式缠绕。
特性:降低部分集肤效应,较 Type 1 改善电流分布。
Type 3:分组绞合线(Concentrically-Stranded Wire)
结构:内外层导体以不同方向绞合,中心导线与外层环绕。
特性:提供更好的高频性能,减少邻近效应。
Type 4:多层绞合线(Multi-Stranded Wire)
结构:多层结构,导体按特定层数交错绞合,形成复杂编织,中间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拥有更佳的抗干扰能力及灵活性。
Type 5:绞合后内层编织(Insulated Bunched Wire with Central Core)
结构:在内部芯线外层包覆多层绝缘绞合线,形成对称结构。
特性:兼具柔韧性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
Type 6:双层同心绞合(Dual-Concentric-Stranded Wire)
结构:两层或多层绞合,内层提供主要导体,外层作为补偿线,中间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极佳的动态表现与高频延展,抗噪声能力强。
比较常看到的设计就是Type 1以及Type 2,中高阶一点的就是Type 4以及6,6在耳机升级线已经是很顶级的存在,然而,近期有厂商推出更复杂的结构,如被称为Type 9 的设计。
这些新型结构通常采用同轴设计,中心导体较粗,外层以较细的导线缠绕,并加入多层绝缘和屏蔽材料,以进一步提升线材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型结构的命名和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可能有各自的定义。
举一个Toxiccables BWXL线材的例子,总线径是17AWG,很粗的线材,IEM线材是2 wire,耳罩线材是4 wire,结构是改良型的Type 6,意思是中心有一根很粗的主Dampening(避震纤维),
接着铜导体以螺璇的方式缠绕在这根主Dampening上,每组铜导体线中心再一组Dampening,确保线材的稳定性。Type 6结构就是因为每组铜导体中那组Dampening要挑出,就很费时间,所以Matt说每次做Type 6光是拨线就要近30分钟。
BWXL 线身呈现咖啡色,铜线的颜色是肉色,外层皮是用透明黑色,所以整体才会呈现咖啡色。
拨完线后发现总共有八组铜导体线组,每组铜导体都经过超冷处理Cryo,这八组线每组其实都有不同线径组合调音,以及表面是做Litz漆包线,所以放在空气中理论上不容易氧化变绿。
Litz结构与同轴结构的比较
除了 Litz 结构外,市场上还常见标准讯号线的同轴结构,这类线材以其卓越的信号传输能力深受青睐。其中较为知名的产品包括CrystalCable 的 Piccolino、Micro 以及 DHC 的 Clone Fusion 铜银混编、Clone Silver 纯银线材。
从外皮纹理便可明显区分这类线材与 Litz 结构的不同。Crystal Cable 一直以来坚持在结构设计上的精益求精,从经典的 Piccolino 同轴设计,到 Next 及 Dream Duet 等新系列产品,都展现了对于音质和工艺的执着追求,
只可惜等了5-6年以上迟迟不见Crystal cable推出新的随身线材。
在传统的两声道系统中,讯号线与喇叭线的结构设计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而在便携设备应用中,则需在音质与携带便利性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制造商不得不在设计上进行一些妥协。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5 20:16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5 22:19 编辑
线径:
耳机升级线的线径(AWG,American Wire Gauge )是衡量导体直径的标准,数字越小代表线径越粗,导体横截面积越大,反之则越细。线径对耳机的音质表现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阻抗(Impedance ):较粗的线径能够降低电阻,提供更好的电流传输,减少讯号损耗,尤其对于低阻抗耳机(如多单元动铁 IEM )能提供更好的驱动能力。
频率响应( FrequencyResponse ):粗线径通常可提升低频的厚实度,细线径则可能带来较灵巧的高频表现。
动态范围( DynamicRange ):线径较大通常能提供较高的动态范围,适合大编制音乐的呈现。
柔软度与便携性:较细的线径通常较柔软、较轻盈,适合日常携带使用,而较粗的线则可能较硬,影响配戴舒适度。
市面上常见的耳机升级线线径规格如下:
主流的 IEM 升级线仍以 26AWG 为主,许多厂商专注于此线径,并推出 8 线(8 wire )版本,例如 Effect Audio 。相较之下,24-21AWG 通常会应用于头戴式耳机,但目前一些 IEM 升级线也已采用这些较粗的线径,
甚至达到 16-18AWG ,例如 Effect Audio Code 23 和 Toxic BWXL 。若是针对头戴式耳机系统,建议选择 22AWG 以上的 4 线甚至 8 线配置,以获得更理想的音质表现。值得一提的是,
Toxic 早在 2016 年便推出首款 18AWG 2 线(2 wire )纯银升级线,线径相当粗壮,当时所使用的外皮较为僵硬,不适合制作 4 线版本,且听诊效应明显。然而,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
现今的设计已大幅改善,柔软度与使用舒适性都有显著提升。
线径与导电度的计算网站如下
https://www.v-cap.com/awg-calculator.php
B 批覆:
耳机升级线的批覆(绝缘层)材质对讯号传输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耐用性和音质表现都有显著影响。良好的批覆材料能够降低寄生电容与讯号损耗,确保讯号传输的完整性,避免音质劣化。
外层的皮材质除了对软硬,氧化外,对声音也有决定性影响,介电系数不同,常见的绝缘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 )、聚乙烯(PE )、聚四氟乙烯(PTFE ,俗称铁氟龙)等。这些材料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不同,
会影响讯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介电常数较低的材料,如PTFE ,能够减少讯号损耗,提供更清晰的音质。相较之下,介电常数较高的材料,如PVC ,可能会导致讯号衰减,影响音质表现。举个例子,
Toxic 的SW22 之前的V1用是属于较硬的材质批覆,声音速度感明显,也较亮跟刺激,适合摇滚类型音乐,但是换成V2柔软批覆后,反而速度感较不明显,整体柔和许多,但彼此的其他优点如变态细节,高频延伸等都在。
批覆材质一般订制线材大多会加入抗UV颗粒使其更容易在太阳底下使用,不过可以还是避免阳光直射,容易变硬,使用习惯与流汗也会有影响。
C 焊锡:
这个也是声音关键,大家都知道不同厂家的锡,含金量等对声音都有很大的影响,部分烧友认为,玩线到最后都是在调锡,很多线材厂家还用不止一种锡,包括混合多种,或是正负极不同锡,
等到线材订定样本定版后,最后就是在调整焊锡种类比例,决定最后上市的声音。例如我跟PWAudio合作的Eddie Hsueh线材,最初在选择定版的声音,Peter给了我3-4条不同焊锡的Demo线材选定我喜欢的声音,
而这些线材的声音真的都有些许不同,焊锡材料在导体与接头的焊接中扮演关键角色。
不同焊锡对音质的影响如下,常见焊锡品牌与声音特性
WBT (含银焊锡)
声音特性:高频延展性佳,声音通透清晰,动态范围广。
Cardas (含铜焊锡)
声音特性:温暖圆润,中低频表现饱满,适合音乐性较强的系统。
Kester (无铅焊锡)
声音特性:中性自然,声音细腻,耐用性佳。
Audio Note (高纯度银锡合金)
声音特性:高频极为细腻,音场开阔,极高的透明度。
Mundorf Supreme (银金合金焊锡)
声音特性:音色平衡,细节丰富,低频控制出色。
适合用途:高阶Hi-Fi系统。
D端子:
端子是指3.5 mm单端, 2.5 mm以及4.4 mm平衡,2025年了,4.4mm已经几乎成为主流端子,大部分的耳机厂家甚至只附4.4mm ,而材质中Toxic cables也推出Tellurium copper (TeCU) Cryo treated 4.4mm
碲铜冷处理4.4mm端子,一般导体配件材料有黄铜,碲铜(TeCU) ,磷铜,声音特性不同,材料的导电率,因为高导电率有助于减少讯号损失,从而提高音质。让我们来比较这三种材料的特性和导电性:
碲铜 (C14500): 碲铜是一种添加了碲的铜合金,这使得它在加工性方面表现出色。它的导电率约为90%IACS (国际退火铜标准)。碲铜的导电性虽然比纯铜略低,但仍然非常适合需要良好导电性和加工性的应用场合,例如音响端子。
黄铜: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广泛应用于装饰和一些电气连接器中,但其导电率相对较低,约为28%IACS 。因此,黄铜在需要高导电率的应用中不是最佳选择。
磷铜: 磷铜含有一定比例的磷,可提高其硬度和耐腐蚀性,但会略微降低导电性。磷铜的导电率约为15%至30% IACS ,取决于特定合金和处理过程。
虽然**纯铜(紫铜)**的导电率最高,但在音响应用中,**碲铜(Tellurium Copper )**的导电性能已足以满足大多数需求,并且在加工性、硬度及弹性方面远优于纯铜,同时具备出色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相较之下,黄铜和磷铜因导电率较低,在音质和讯号传输方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较少被高端音响品牌采用。
简单来说,碲铜在导电性方面接近纯铜,但具有更优越的机械性能,使其成为耳机升级线和高阶音响系统的理想选择。众所周知,端子的导体材质与镀层(如镀金、镀铑等)对声音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不仅仅是线材本身决定最终的声音特性。由于镀金具有良好的中性音色,因此成为许多发烧友的首选。我已经多年未使用古河碳纤镀铑端子,经过多次比较后,依然认为镀金更为稳定,且音色自然耐听。
目前市面上较知名的线材品牌,如 ToxicCables 、EffectAudio 、PWaudio 、Han Sound Audio 及 OC ,均使用自家订制端子,以确保质量控制并兼顾成本效益。相较于较为普及的端子品牌,如信长(Nobunaga )、
大鹰(Eagle ),甚至 Oyaide ,采用更高端的端子材料,如古河碳纤镀铑或 PentaconnOFC 无氧铜镀金端子,其成本将大幅提升,对于追求极致音质的烧友来说,这些投资往往是无可妥协的选择。
镀铑端子的声音特性通常带有一定的音染,整体解析力较高,声音偏亮,尤其在中高频部分表现突出,但部分用户认为其高频延展过于强烈,可能导致音色不够自然。此外,镀铑层的耐用度也相对较低,
较容易因长时间使用而脱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若追求稳定耐听的表现,镀金端子通常是较中性且可靠的选择。
关于古河碳纤与不锈钢端子的差异,虽然有烧友表示碳纤维端子的背景较为干净,但就我的聆听经验而言,差异并不显著。不过,碳纤维端子的外观确实更具美感,质感出众,好看就完事。
此外,市面上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提供可更换端子设计,例如 DITAAudio 、DUNU 等,这类设计让使用者可灵活搭配不同设备,进一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与弹性。
E 插针
近年来,可换式插针设计在耳机升级线市场中逐渐成为热门趋势。这类设计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让使用者能够根据不同耳机接口的需求快速更换插针,而无需额外购买多条线材。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也带来了更经济的解决方案。以往,转接头曾经是主流选择,但如今大多数线材厂商已改为标配可换式插针,例如瞬声、Vortex 、Rolling Force 、Whiplash采用的ConX ,Toxic Cables采用的OE/Versus ,以及汉声采用的OE插针系统。
就实际使用体验而言,我个人认为ConX和Versus的设计相当出色,而OE需要透过螺丝锁紧,如果锁螺丝的力道不当,很容易导致损坏(崩牙)。不过,汉声近期推出的新款OE 插头采用了无螺丝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目前市面上仍未见单独贩卖。
Effect Audio 的 ConX 系列是市场上最早推出的可换式插针设计之一,具有优异的兼容性与稳定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其他品牌如OEAudio及EletechVersus也陆续推出了自家的可换插针系统,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可换式插针主要支持以下常见的接口标准:
- CM 2PIN (0.78mm ) – 适用于大部分客制化与通用入耳式耳机(IEM )。
- MMCX (Micro Miniature Coaxial ) – 广泛应用于多数通用型耳机,如 Shure 、Sony 、Fender 等品牌。
- Pentaconn Ear – 由日本 Nippon Dics 研发,近年来逐渐被部分高阶 IEM 采用。
这类可换插针设计大幅提升了升级线的适配性,让发烧友更自由地搭配不同耳机,而不再受限于特定接头规格。
5.实际聆听(主观听感)
我接触耳机升级线已超过十年,期间购了数十条线材,几乎每个月都会添购一条。后来,许多烧友甚至主动借我试听,这让我非常感动。透过长时间的搭配与比较,我逐渐掌握了各大品牌线材的走向,以及它们适合的音乐类型。
然而,升级线市场如今百花齐放,品牌与型号数量庞大,想要完全涉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大家有推荐的线材,也欢迎一起讨论,若有机会,我也乐于一试。
Effect Audio 系列
- Ares II+:暖厚且能量感强,高频延伸柔顺,低频弹性好。
- Ares S:细节丰富,音色不肥暖,中高频细腻,融合 OFC 的厚度与 OCC 的解析力。
- Ares S II:Ares S 的升级版,线条感更清晰,人声韵味更佳。
- Code 23:最接近纯银线听感的铜线,解析惊人,中高频华丽,细节极多,音色明亮,整体素质最高。
- Code 23 C:与 Code 23 走向类似,但素质略低一些。
PWaudio 系列
- No.5:极为温暖,适合人声,但对其他音乐类型适应性较差,细节偏少,整体较糊。
- 1960s 2 蕊:中性微亮,细节丰富,延伸良好,韵味与能量感强,线条清晰。
- 1960s 4 蕊:保留 2 蕊的特色,但音色较宽松,音场较大,少了锐利感。
- 1980:音场开阔,整体偏暖,环绕感强,线条较宽松,适合大场面音乐。
- 1950:动态与力度强劲,解析与分析力出色,但音场相对较小。
- 1960s MkII:1960s 4 蕊的升级版,解析较好,但声音略显锐利,少了一些韵味。
- The First Times:与 1960s MkII 走向相似,但中频密度较高,且人声染色较明显。
- Orpheus:素质优秀,解析力卓越,中频密度极高,堪称 PWaudio 最好的铜线之一。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Zen 4:细节较少,音色稍暖,耐听,中高频有特殊音染。
- Zen 8:细节比 Zen 4 多,音色依然稍暖,中高频延伸更好,带有轻微「牵丝感」。
- ZenToo Plus:与 Zen 8 相似,但中低频较饱满,中高频音染稍减少。
Toxic Cables 系列
- BW26 V1:极为中性,如白开水般无染,音色较为平淡。
- BW26 V2:延续中性风格,但解析与中高频延伸比 V1 更好,整体较偏中高频,声音略显飘逸。
- BW22 V2:中性,细节丰富,解析力优秀,高频延伸类似银线,音场宽阔,整体素质较高。
- BW22 V3:相较 V2 ,细节更丰富,解析力进一步提升,音场更宽广,素质最高。
- BWXL:中低频饱满,中频韵味比 BW22 更突出,整体厚实且细节丰富。
- Hornet:石墨烯铜线,BW22 的进化版,中高频细节更华丽,整体偏暖。
Brise Audio 系列
- STR7SE:中低频饱满厚实,人声突出,整体偏暖,细节与线条感略逊于 OSLO ,音场较小。
- Yatono:比起 STR7SE ,人声更为厚实饱满,韵味更浓,解析力更优秀,声音更有质感。
- OROCHI Ultimate:Yatono 的旗舰进化版,韵味更丰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拥有更高的解析力与动态表现,展现 Brise Audio 顶级铜线的极致水平。
其他品牌
- OC Montana 6 Wire:细节多,凝聚感强,但高频稍显毛躁,整体不顺滑。
- OC Orpheus Mk5.5:低频强劲,但细节偏少,音色不暖且略显单薄,人声较远,耐听但线条感不明显。
- Audio Genetic Panther Black:细节丰富,音色稍亮,8-wire 设计带来较强侵略感。
- Wagnus Silence Sheep (第三代羊线):温润耐听但仍具备动态与力道,音场偏小。
- DITA OSLO:人声靠前且温润,细节表现相当出色,乐器稍亮,但音场较小。
- Plussound EXO Copper:均衡协调,中频带有一定韵味,线条感适中。
- DUNU Hulk:中频突出,饱满且密度高,与 DITA OSLO 特色相似,但高频更华丽且不刺激。
- Whiplash TWcu 20:中性均衡,中低频带有甜美感,细节与线条感维持良好,与 Plussound EXO Copper 类似。
- PWaudio Athena:音色略偏亮,线条清晰,但整体较为生硬,与 BW26 V2 同等级。
- 泽丰阿西娜:中规中矩,音场较大,以 OFC 而言线条感不错,但中频人声略显单薄。
- 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底声与 1960s 4 蕊类似,音色宽松且中性,线条感柔顺,细节丰富。
- Vortex Eddie Squared:联名铜线,以韵味为主的调音,音色偏暖,中高频带有银镀金的染色感。
- Eletech Ode to Laura:中性均衡的高素质铜线,适配性广,中频稍暖。
最爱的铜线排名不分顺序(不考虑价格)
如果不考虑价格,我最喜欢的铜线包括:
- Toxic Hornet
- Toxic BWXL
- Effect Audio Ares S ll
-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 PWaudio Orpheus
纯银线
彼此比对)
Toxic Cables 系列
- Toxic Hydra 22 V1:高频延伸超强,堪称目前听过银线中最强的者,但低频稍淡,整体略显刺激。
- Toxic Hydra 18 V1:高频延伸不如 22 强,但较不刺激,线条感极佳,整体更平衡。
- Toxic Eddie / Toxic Cables Eddie 8(联名线):低频饱满,下盘强劲,人声相较一般银线偏暖,但线条感稍逊。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Thor II:中高频延伸顺滑且不刺激,线条感稍逊,低频较浅。
- Effect Audio Thor II+:延续 Thor II 的中高频柔顺特性,能量感更强,低频弹性更佳。
- Effect Audio Cleopatra:中频柔美,线条感比Thor ll系列好。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Han Sound Agni:中高频延伸自然不刺激,低频力道相当强劲,但线条感较浊,整体音色较肥厚。
- Han Sound Agni II:比 Agni 亮一点,中低频没那么肥厚,整体更平衡。
- Han Sound LUNA:中高频华丽明亮,中频人声偏瘦,背景干净且黑。
DHC (Double Helix Cables )系列
- DHC SP V3:中高频较尖锐,能量感小,整体较平。
- DHC Elite 19 Silver:中高频延伸顺滑不刺激,线条感好,整体稍润且耐听。
- DHC Clone Silver:中高频延伸顺滑带点暖意,细节与线条感保持得很好,动态也极佳。
其他品牌银线
-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质感极佳,柔顺耐听,凝聚力强,高频延伸优秀,协调性堪称目前听过最好的银线。
- Duelund 0.4mm 油浸纯银 4-wire:线条感与结像极佳,背景干净,高频延伸顺畅且富有韵味,声音偏瘦,音场较小。
- Luminox Audio Tri-light (混合线):底声明亮,分析力惊人,中频饱满,日系女声极为讨喜,音场稍小。
- 泽丰 Silver Dragon V3:背景超黑,中高频延伸平顺且不刺激,中低频稍暖,线条感不明显。
- DITA Audio The Celeste:极致柔美细腻的银线,中高频华丽细腻,可说是最顶级的银线之一。
- Rolling Force Diamond:低频饱满,下盘强劲,人声温暖,线条感优秀,细节丰富。
如果不考虑价格,我最喜欢的几条仍然是泽丰 SilverDragon V3 、DITAAudio The Celeste 以及 RollingForce Diamond,此外也很推荐BriseAudio SHIROGANE-Ultimate,
属于中高频不刺激、柔美细腻的类型,之后一定会入手。
其实,一条真正好的纯银线,中高频应该不会刺激,也不应该偏瘦,而是在保持优秀线条感的同时,拥有细腻且柔美的中频,衔接流畅,整体呈现线性自然的声音。
铜银混编
彼此比对)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Eros II+:中性带点韵味,能量感强,整体均衡。
- Effect Audio Eros S:声音底部明亮,细节丰富,线条清晰,整体均衡。
- Effect Audio Eros S II:除了铜银混合外,还加入了铜银合金,素质明显比一代更好,声底更明亮清晰,中高频明亮却不刺激,低频下浅但有弹性,整体素质优异。
Toxic Cables 系列
- Toxic Virus V1:底声亮但略显死亮,高频延伸稍弱,低频有弹性。
- Toxic Virus V2:底声依然清亮,但线条感更清晰,背景干净,结像表现良好,相较 V1 进步很多。
DHC (Double Helix Cables )系列
- DHC Fusion V3:整体比 Virus V1 更亮,但亮度过高,甚至有些刺激。
OC Studio 系列
- OC Studio Monarch (平编):声音清亮,但不刺激,介于 Virus 和 Eros II+ 之间。
PWaudio 系列
- PWaudio Monile 2-wire:底声亮,背景极黑,但音场与动态表现较小。
- PWaudio Monile Shielding (屏蔽版 4-wire ):底声清亮,背景极黑,四款 Monile 版本中最均衡的一款。
- PWaudio Monile ft.60s (1960s 方法 4-wire ):底声亮,背景极黑,中频突出,人声细腻。
- PWaudio Monile ft.50s (1950s 作法 4-wire ):底声清亮,背景极低,低频与动态表现更强。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Han Sound Audio Nundu (港版):三频平衡,背景极黑,音染极小,现场录音还原力极高。
我一直以来都不太习惯铜银混编的声底,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极端导电度的材料结合后,容易产生一种不够纯粹、不够协调的声音,听感上显得有些「四不像」。这类线材的特性,通常既无纯银线的通透与延展,也缺乏纯铜线的厚实与温润,
导致整体声音个性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质。
不过,在这类型的线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EffectAudio Eros S II,它的声底明亮清晰,中高频不刺激,低频也带有弹性,整体素质出色,在铜银混编线中算是调得相当好的一款。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愿意投入制作铜银混编线材的品牌也越来越少,
或许这也反映了这类线材在声音表现上的尴尬定位。
镀金线
彼此比对)
Whiplash Twau 系列
- Whiplash Twau 8 V1 :声音稍暖,音像集中,平面感较强,信息量大。
- Whiplash Twau 8 V2 :比起 V1 ,声音更具韵味,表现柔顺宽松,音场明显更大。
Toxic Cables GSP 系列
- Toxic GSP 4-wire :声音温暖,立体感强,定位清晰,整体均衡。
- Toxic GSP 8-wire :比起 4 蕊版更暖,中频更凸出,声音更滑顺且集中,特别适合人声控,被戏称为「草莓大福」。
- Toxic GSP V3 4-wire :改为 Litz 结构后,线条感提升,但 V1 和 V2 的人声表现则稍微更润泽。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Mars :整体音色最暖,人声带有奶油般的甜润感。
- Effect Audio Horus :相对较不暖,声音细致宽松,音场开阔,稍微偏亮,少见的镀金线款式。
- Effect Audio Horus 4 :声线凝聚适中,稍亮但不刺激,音场宽广自然,相较于 Mars 更清澈。
- Effect Audio Centurion :解析与细节皆较Horus较好,中频人声维持甜美音染,价位最高。
Han Sound Audio & OC Studio 系列
- Han Sound Solar Ray :声音很暖,但整体稍微粗一点。
- OC Studio AuX 8-wire :稍暖,凝聚力强,动态表现优异,但声音稍显生硬。
- OC Studio Au+ :声音偏中高频,较亮但不过于暖,稍微飘浮。
Toxic Cables GW & Phoenix 系列
- Toxic GW24 4-wire :稍暖,甜美人声,解析力与细节表现比 GSP 更强,整体声音更宽松。
- Toxic GW24 8-wire :稍暖,但人声更加甜美且毒性更强,声音集中,适合喜爱浓厚人声的听感。
- Toxic Phoenix 22 :结像清晰,细节丰富且爆炸性强,中高频延伸华丽,中频稍暖,音场开阔,是目前听过素质最顶级的镀金线。
- Toxic Phoenix 22 V2 :比起一代,继承所有优点,中高频更柔美,不刺激,声音更顺滑耐听,听过素质最好的镀金线。
- Toxic Phoenix 26 :底声与 Phoenix 22 相近,但细节较少,中频少了一点饱满感。
不论是纯银镀金、金银合金镀金,还是纯铜镀金之旗舰线材,随着金价上涨,这类线材的成本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少厂家愿意投入制作,特别是UPOCC镀金线,价格更是惊人。然而,ToxicPhoenix 凤凰系列无疑是我最推荐的镀金线,
我也只愿意玩他们家的镀金线,毕竟金银合金镀金 +22AWG 线径 +UPOCC 材质 +Type 6 改良结构,这样的配置在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声音表现自然无可挑剔。希望这条经典线材能持续生产,千万不要因为金价不断涨价而停产。
铜镀银(彼此比对) :
Effect Audio Cadmus II:中频略带暖意,中高频适度明亮,细节完整,整体耐听且毛边较少,声音均衡且富有质感。
Effect Audio Code 24:声线清晰,整体稍亮,细节丰富,音场开阔,但人声略靠后,宽广音场与丰富细节。
Eletech Victoria:解析力惊人,整体音色极为明亮,线条感清晰,但中频厚度较少,适合搭配温暖调音的耳机。
铜镀银线材仍是市场上持续更新的热门选项,各大品牌皆不断推出新产品。这类线材相较于纯银线具有较亲民的价格,能够提供不错的解析力,同时保持较低的成本。因此,对于想要提升细节表现但不愿投入纯银或金银合金高成本的玩家来说,
铜镀银线材仍然是相当吸引人的选择。
然而,对于我习惯纯银与金银合金导体声音特性的耳朵来说,铜镀银线材的声音往往会带有「死亮」的感觉,且音色边缘可能较为锐利,毛边较多,缺少纯银线材的细致延展感与金银合金线的温润感。
这种特性可能使声音在高频部分显得过于刺激或生硬,特别是在与某些耳机或播放器搭配时,可能会让高频表现变得较为生硬、缺乏韵味,使高频细节较为生硬、缺乏流畅的延展感。。
即便如此,在众多铜镀银线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EffectAudio 的 CadmusII。这条线材在维持铜镀银线高解析优势的同时,透过细致的调音减少了高频过亮与毛边感,使其声音表现更为平衡、顺滑,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刺激或生硬。
金银合金
彼此比对)
Toxic Cables
- Crystal Piccolino:中高频音染迷人,整体稍暖,低频具弹性,若能找到二手版本值得入手。
- SW22/24 V1:能量强,动态出色,细节丰富,人声略退,低频点到即止,速度感快。
- SW22 V3:细节与分辨率进一步提升,中高频拥有类似银线的华丽延伸,但尾韵更温润。
- Griffin 26:对比 SW22 更偏向中高频,人声靠前且细腻(较瘦),声音稍亮,整体像是带有银线的底色。
Effect Audio
- Leonidas:相对中性,声音风格有点类似 GSP 与 SW22 的结合版。
Crystal Cable
- Next:高频延伸优良且带有丝滑感,透明度极佳,但低频较少。
- Duet:整体中性无音染,解析优秀,线条感强。
- Double Duet:比起 Duet ,声音较饱满,人声甜美,厚度较好,但线条感略为下降(略显浊)。
Han Sound
- Aurora:声音凝聚且集中,高频延伸优异但不会过于牵丝,整体不偏暖,低频有弹性。
- Danta:结像清晰,细节丰富,声音稍亮,音场宽广,背景极黑。
- Venom 毒液:背景极为黑,动态强,声音厚实且温润,低频有力。
金银合金线材在市场上属于较小众的选择,近年来,多数厂商转向各类贵金属混合导体,因此纯金银合金线材的产品数量逐渐减少,Crystalcable自从2018年Duet问世以来至今并未更新,
目前仍持续更新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是 ToxicSW22系列。在 2017 年之前(Medusa 与 GW24 问世前),SW22 一直是 Toxic Cables 的旗舰线材,其 UPOCC 金银合金导体具有经典的声音表现,
且价格约 2 万多台币,相比其他品牌的旗舰线材竞争力十足。目前该系列已进化至 V3Type 6 结构,声音表现更为成熟。
金银合金﹑银镀金﹑镀钯﹑纯银等贵金属混合线材 (以瞬声﹑ Vortex为主)
Toxic Cables
- Medusa 17:高频延伸极致,人声淡柔,低频弹性极佳,细节丰富,音场宽广,是古典乐器的毒物。
- Medusa 17 V2:相较于 V1 ,中频人声较突出且甜美,整体风格较杂食,适应性较强。
- Eddie 2:Medusa的平价版本,声音走向相似,但整体素质稍降。
Flash Acoustics
- Ultron:人声靠前,柔顺甜美且富有韵味,低频饱满且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细腻。
- Thanos:人声略退但明亮,乐器结像清晰,音场立体且纵深感强,解析力优异,中高频华丽延展。
- Venom(新旗舰):融合Ultron与Thanos特点,整体更均衡。
Han Sound
- KunPeng(新旗舰):华丽细腻的中高频为亮点,背景通透,定位清晰。中频略带冷静感,低频弹性佳但下潜较浅。
Vortex Cables
- Nadia:声音中性干净,细节自然,解析力优异且不刺耳。低频强劲有力,适合日系女声,但低频量感较大,需搭配适当耳机平衡。
- Lavinia:中高频华丽,结像清晰,乐器表现优异,但声音稍显生硬,低频弹性好但量感较少,适合偏亮、高解析风格。
- Eliana(限量旗舰):融合Nadia 的线条感与Lavinia 的动态,声音更平衡,低频仍不及Nadia强劲。
Rolling Force
- Cosmos:高频华丽细致,声音通透,低频表现与密度均衡,整体风格偏亮。
- Mercury:镀金设计使声音醇厚,人声更具磁性,独立屏蔽层带来更宁静的背景与丰富细节。
Effect Audio
- Fusion 1:低频丰富且强劲,同时保持出色的清晰度与细节呈现,声音均衡且富有活力。人声聚焦感强,细腻自然,耐听不易疲劳,有Leonidas升级版的感觉。
过去 2-3 年,贵金属混合导体与屏蔽技术线材的发展迅速,由瞬声领头推向市场,随后 Vortex 、Rolling Force 等香港升级线厂商也积极跟进。这类线材相较于单一导体设计,在制作与调音上更具挑战性,
尤其是不同导体之间的匹配与声音融合,往往需要自有工厂的精细调整。因此,基于UPOCC供应的品牌相对较少,如ToxicCables等。
贵金属混合线材的声音表现往往与传统单一导体截然不同,提供更多层次、细致、通透的聆听体验。然而,由于导体与屏蔽结构的影响远超过单纯的材料组成,这类线材的声音风格难以单靠导体类型推测,建议亲自试听,
避免盲狙。我自己喜欢ToxicMedusa V2, Effect Audio Fusion 1, Rolling Forace Cosmos以及Vortex Cables Nadia 。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5 20:16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5 20:25 编辑
6.如何挑选升级线
其实挑选升级线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实际试听与个人喜好。最好的方式是先做功课,列出预算范围内的线材,并亲自聆听比较。同时,也可以与有相似音乐喜好的烧友交流,参考他们的搭配与心得,这能帮助缩小选择范围。
最重要的是选择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声音,而不是被「纯度」、「结构」等技术参数影响过多。这些规格虽然能影响声音特性,但最终决定好坏的,还是实际的听感与个人口味。只要音乐听得愉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线材。
7.杂感
不是说万元升级线就能让耳机「上天堂」,线材的作用在于调音,不是价格越高、越贵就一定适合你的系统,一切还是要靠搭配,符合你的聆听喜好。许多前辈曾用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想象你把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线材不会让你的车从国产变成保时捷,
它只能帮你把原本坑洞洞的烂泥巴路变成平整的柏油路,让传输更顺畅。但至于坐在车上的你,想要享受怎样的路感、颠簸与速度,只有你自己知道。
举个搭配的例子,同样是镀金线,不同品牌在不同系统上的表现各异。之前与毒窟群组的 Raymond 交流时,他最喜欢 Whiplash Twau 8 ,而我则偏好 Toxic GSP 。他的系统是 AK240SS + Noble K10U ,我的是 PAW GOLD + VE6X1 。在我的系统下,
Twau 8 的声音过于集中且平面,细听之下容易疲劳,ToxicGSP 则刚好补足这个问题(因为金菊花的底声);但在他的系统里,GSP 相对显得较暖糊,反而 Twau 8 更合适。我们的听感都没错,这只是搭配上的差异。
再举个喜好的例子,ToxicSW24/22 大部分人如果喜欢它的声音,就会非常喜欢,但也遇过少数烧友觉得人声不够细腻、贴耳,甚至觉得太粗。如果没有试听就盲狙,那根本选错线,应该找铜线或镀金线。这几年收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最多的就是关于线材的搭配:「魔王换什么线好?无双配什么线?FWW 要用什么线?」或「金泰坦如何?EA 限量线值得买吗?是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甚至「十万打五万,五万打一万?」
除了无奈之外,我也一直强调,先搞清楚原厂线材与你的系统搭配之后,哪里让你不满意,这才是选择升级线的关键。原厂线就是厂商希望呈现的声音,而各类导体的升级线,在优质工厂制作下,质量基本上都有一定水平,剩下的就只剩搭配与个人喜好。
玩得多、听很多,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不一定要砸大钱,一样能搭配出自己喜欢的声音。
买了耳机,不要急着换线,先听一阵子,感受哪里不满意,再去考虑升级线材。先练功,提升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理解自己的喜好,但通常如果耳机本身还没到位,升级前端或耳扩的效果会更明显。声音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尊重彼此的选择才是关键。
之前几位烧友试听泽峰的银龙升级线,听完后惊呼:「这条银线怎么这么好!第一次听到背景这么黑,人声这么温润,高音又不刺激的银线,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了!」然后问价格,当他们得知这条线只要 7 千多台币,现场沉默几秒,
接着才说:「性价比真高,我也要买!」但没过几天,又在寻找「最好的银线」,并问:「DHCElite 19 如何?DreamDuet 怎样?」其实,他们要的不是「最好听」的银线,而是「最贵」的银线。
如果你当初先跟他们说这条线 3 千美金,是旗舰中的旗舰,只要调音不是过于刺激或刮耳,十个人里大概有八九个会说:「这条线真不愧是 3 千美金的声音,太好听了!各方面均衡,除了预算不够,基本没什么好挑剔的。」这种情况这种情况。
烧友分享 ToxicBW22 的心得时,虽然很喜欢它的声音,但当其他人问他:「怎么不买更贵的铜线?」他立刻改口:「这只是挡着用的,我还有更贵更顶的 BriseAudio 铜线在来。」事实上,我抽屉里也有那条 BriseAudio ,
只是觉得两者走向不同而已。但如果 BW22 的价格翻两、三倍,包装再豪华一点,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种心态不只存在在线材,音响器材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器材不够好,而是不够贵。价格是最简单直觉的参考依据,这点合理,但这几年 IEM 市场逐渐精品化,最终品牌价值与他人认同感才成为决定性因素。
音响系统的变因非常多,品牌心理因素、聆听经验、耳朵敏感度、系统搭配、器材与线材的煲机程度,都会影响最终的声音表现。器材再贵,发挥不好也没用;相反,便宜的东西,只要搭配得宜,一样能有好声音。
这也是从成立这个站以来,我一直强调的核心概念。
其实总归一句,在能力范围内玩得开心最重要,不要刻意追求高单价产品,享受器材调整带来的变化与升级,才是最大的乐趣。顺从你的心,第一印象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的,不要去攀比,也别管别人是否认同你的器材。
DK Effect
如果你常在耳机烧圈里看到有人极为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认为某些产品就是最好的,甚至语气中充满了对其他品牌或器材的不屑,甚至直接贬低某些东西来提升自身观点的价值,或者整天说耳机升级线无用,以肯定句的方式博取认可,
那么通常这类人都处于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 )中的「巨婴阶段」。
如果你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就千万不要跟这类人争辩,因为他们还不懂,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算是每个发烧友都会经历的过程。其实,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如此,当你钻研得越深,你会发现自己懂的还远远不够,
这时候反而会更加谦逊,也更愿意用心去学习。
玩 Hi-Fi 已经快 20 年,对我而言,我依然像个新手,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搭配,并分享给大家。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没想到自己认为稀松平常的东西,分享出来竟然能帮到这么多人,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来源:https://theceomagazine.cn/business/dunning-kruger-effect/
达克-克鲁格效应(Dunning- Kruger Effect ),说明了知识程度与自信心的改变。
- 自信巅峰(刚入门时):刚进入发烧圈的人,对自己的认知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关键知识,甚至会贬低他人的选择来强化自身观点。
- 低谷(发现自己无知):当深入学习后,发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自信心反而下降,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判断。
- 稳定成长(经验累积后的真正自信):随着经验累积,逐渐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不再盲目自信,也不再轻易贬低别人,而是专注于学习与分享。
这也正是 Hi-Fi 烧友成长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条路上慢慢迈进,玩得愉快!
8. Eddie 联名升级线
最近越来越多升级线厂牌联名,回想起应该是重ToxicCables 开始。
2021 Toxic Eddie 26 4 wire Litz Type 4 纯银线
非主流银线声底,华丽的中高频,但中低频偏暖,低频力道强,适合流行人声,线条感与细节较少。
2022 Toxic Eddie 26 8 wire Litz Type 4 纯银线
音场比4 wire大一圈,线条感较好,中高频延伸不刺激,但中低频较不暖,细节多些,往纯银方向靠近。 (已经割爱给烧友配VE10)
2024 Toxic Eddie 2 2 wire Litz Type 6 纯银混合金银合金线
Eddie 2有点小Medusa V2的味道,非常华丽的中高频,,中频甜美细腻,人声向前,TeCu连带让背景非常干净,动态也更好,属于这几条Eddie线材中素质最好的一条,毕竟贵金属,华丽的听感,但价格最高。
2024 Vortex Cables Eddie Squared 纯铜线
集合Vortex技术与调音,配合特别的焊锡让中高频比较通透,带点银镀金的染色(这是这条线的特色),本质还是铜线,中频稍暖,人声厚实,线条感比一般银线少。
2024 PWaudio Eddie Hsueh 纯铜线
Peter的调音真的很厉害,能把不同种类的铜线做出不同的调音,这条线很多人听完都猜是1-2万以上的声音水平。
它没有VortexEddie这么暖,但带点1960s独特的人声染色,自然柔顺且宽松,且维持一定的细节与分析力,属于一条非常耐听的铜线。
可以发现这几条联名线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尽量便宜,不会因为跟我联名而卖高价,再强调因为没分润,所以让大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喜欢的声音,甚至很多烧友还不止一间Eddie ,都收集。
9.线材品牌整理介绍
实在太多了,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涵盖所有的线材厂商介绍。
1.Toxic cables
2.Brise Audio
3.Rolling Forace
4.Vortex cables
5.Han Sound Audio
6.PWAudio
7.Effect Audio
8. Eletech Audio
9.Flash Acoustics
10.Plussound
11.Crystal cable
12.OC Studio
13.Whiplash Audio
14.DITA Audio
15.泽丰Zephone
16.Luminox Audio
17.Cross lambda Audio
18.Double Helix Cables(DHC)
19.主题系列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5 20:20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5 22:18 编辑
1.Toxic cables
自从 2015 年 我入手了 Toxic SW25.5 二手线后,我便彻底沦陷,从此成为 Toxic Cables 的铁粉。这条线材的声音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开启了我对升级线材的探索之路。之后,我陆续盲狙了 SW24、Virus 24、SW22、GSP4、GSP8、CP2、CP4 以及 BW22 V2,几乎每次入手都是 毫不犹豫,毫无迟疑,因为 Toxic 的调音理念与我的聆听需求完全契合。
这个品牌让我真正理解到升级线的价值,而当 Matt 重返 Toxic 后,他又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线材,尤其是 旗舰级的 Phoenix 凤凰,这条线的声音表现让人欲罢不能。
我也因此决定 凑齐 Toxic 全家桶,因为对我来说,Toxic 不仅是线材的选择,更是一种坚持与信任。
Toxic Cables 由 Frank Donghi 与 Mattabir Ali(Matt) 于 2011 年 创立,总部设于英国伦敦 Collingwood House 的一间工厂。从 设计、调音到制作,全程在英国手工打造,坚持以顶级材料与工艺制作耳机升级线材。
早在12年前,Toxic 就已经领先市场,推出了金银合金导体线材,其中 Silver Poison 与 Silver Widow 系列 至今仍被许多烧友视为经典。这些产品的推出,确立了 Toxic 在高端线材市场的地位。
在品牌运作上,两位创办人各司其职:
Frank 更像是品牌的对外窗口,负责响应邮件、处理订单、线材制作与客户沟通,是 Toxic Cables 的幕前代表。Matt 则是隐藏在幕后的技术狂人,专注于线材的设计与研发,对材料、结构与声音的研究极为深入。
Toxic Cables 在 Head-Fi 论坛上极为活跃,拥有近 700 页的讨论热度,可说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线材品牌之一。Matt 也时常在论坛与烧友们交流,分享设计理念,这种开放透明的态度使 Toxic Cables 更具信赖感。
然而,2018 年 6 月,品牌创办人 Frank 不幸离世,Toxic Cables 也因人事变动而陷入停滞。Matt 因家庭因素短暂离开,使品牌在市场上消失 超过一年,直到 2019 年 9 月,Matt 正式回归,
并接手成为 Toxic Cables 的唯一负责人。Matt 回归后,迅速重整 Toxic Cables,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线材,完美延续了这个品牌的价值与声音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烧友开始关注。
https://www.toxic-cables.co.uk/
Hornet 石墨烯单晶铜线
2024 年中,Toxic Cables 的 Matt 与我讨论 Black Widow XL (BWXL) 后新一代铜导体升级线的发展方向。作为铜线爱好者,我始终偏爱铜导体升级线,原因不仅在于其相对亲民的价格,
还因其声音风格具备中性偏暖的特性,适配性极高,大家的接受度也高。相比于市场上一众纯银线、镀金线甚至金银合金线材,铜导体提供了一种不过分华丽且染色适中的声音特色,这让它成为许多发烧友的首选。
而且有些标榜比铜线便宜的银线或金银合金,我也不敢去听去买。
然而,如何在推出了如 BW22 V3 和 BWXL 这些线径、结构已经臻于理想的经典铜线后,再寻找创新突破,确实是个难题。尤其是 BWXL,采用 17 AWG、Litz Type 6 改良型结构,已经是很经典之作。
既然结构与线径已无太多提升空间,Matt 将目光转向了导体本身。
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以石墨烯为卖点的升级线材,这种材料以其高导电性和稳定性闻名。然而,Matt 一直认为这类产品尚不成熟,尤其是那些来自不熟悉供货商的导体,他更不敢轻易订制。
而刚好台湾的万隆(Neotech)推出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导体时,他们不仅在市场上推广这项技术,还应用于自家多款产品中,例如在讯号线和电源线领域颇具代表性的 NEP-3001G。
这让 Matt 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于是他决定尝试以 G-UPOCC 为基础设计新铜线,经过多次讨论和测试,Hornet就这样诞生啦。
Hornet 的设计在结构上延续了旗舰 Phoenix V2 的双层构造,采用了更为复杂的类 Type 6 结构,比起 BW22 V3 更具技术深度。这种设计既能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又进一步优化声音的细腻度与层次感。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271423507_7c13078003_b.jpg)
关于 G-UPOCC 石墨烯导体
万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将石墨烯薄膜镀在 UPOCC 单晶结构金属导体上,这让我对石墨烯在导线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好奇。理论上,石墨烯镀膜应该可以适用于铜、
金银合金、纯银等各类导体,而其对声音表现的影响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起初,我以为石墨烯镀膜会使铜线表面呈现类似碳的黑色,但观察发现,铜线仍然保持其原本的棕色光泽。虽然我没做过石墨烯论文,但之前做过文献回顾,
了解到石墨烯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层数与厚度。
如果石墨烯层数较少(单层或少层,约 1-3 层),其厚度仅约 1nm,几乎是透明的,仅吸收约 2.3% 的可见光,因此当镀覆于高反射率的铜表面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
要确认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学干涉效应或显微镜进行观察,亦可使用拉曼光谱仪测试其特征峰(D、G、2D 峰),以确定沉积的完整性与质量。
此外,石墨烯的导电性也受到层数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层数达到数百层时,其材料性质将逐渐趋近于石墨,颜色转为黑色,导电性相较于单层石墨烯有所下降。
这对导体线材的电性能及声音表现可能带来显著影响,估计太厚导电差应该不好听。
简单来说
1. 镀层不会是黑色(还是主导体色)。
2. 石墨烯主要用来增强导体抗氧化性和高频性能,而无法取代铜或银载体。
3. 声音真的蛮特别的。
4. 希望市场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线材
初听感受
将 Hornet 与 BW22 V3 这类纯铜线材相比,两者在声音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延续性的共通之处。BW22 V3 的中高频延展性令人印象深刻,具有类似纯银线材的直通到底的华丽感,
速度感与解析力表现不俗,声音整体相对中性,适合追求细节与均衡的用家。
而 Hornet 则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频的韵味与饱满度。与 BW22 V3 相比,Hornet 的中频显得更有温度,尤其在人声表现上,密度提升明显。特别是女性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非常突出,
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清晰度,同时保留了 UPOCC 铜线特有的温暖特性。
低频方面,Hornet 的表现延续了 BW22 V3 的弹性特质,下浅不深,声音干净且不厚重,保持了清晰而富有层次的轮廓感。中高频 则是另一大亮点,明亮且清晰,具有类似银线的解析力,
但额外增加了一点厚度,让声音更具质感与立体感。音场与空间定位 表现同样出色,音场宽度和深度的延展自然而精准,乐器分离度清晰,让整体声音更有层次感。对我而言,
Hornet 更像是 BW22 V3 在声音底蕴上的进化版本。如果 Matt 将其命名为 BW22 V4,我认为这也是完全合理的。不过,可能因为这是 Toxic Cables 的第一条石墨烯升级线,
改用全新的命名方式来标志其技术突破。这样的声音调性也更适合搭配一些性格活泼的耳罩式耳机,例如这几天我用 Grado HP1000 SE 搭配 Hornet,能感受到乐器声音的细节更加鲜活,
整体表现更为动态且充满活力。我猜之后会以Hornet命名 V1, V2等。
Toxic Cables Hornet 与 BWXL 对比
Hornet 与 BWXL 作为 Toxic Cables 的两条铜导体线材,在声音表现上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满足了不同用家的需求。
低频表现
BWXL:由于采用了 17 AWG 的粗线径设计,低频表现更为饱满,具备明显的厚度与扩散感,让声音更具存在感与氛围感,适合偏好浑厚声底的用家。
Hornet:低频则更为紧凑且偏浅,声音干净且有弹性,虽然量感不如 BWXL,但在细节刻画上表现更为出色,解析力更高。
中频表现
BWXL:中频风格偏浓郁且温润,声音厚实且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适合聆听人声和器乐表现为主的曲目。然而,这种温暖的特性有时会让声音略显暖糊,细节刻画稍弱。
Hornet:中频的密度明显更高,细节更为丰富,人声部分尤其突出。相比之下,Hornet 提供了更精准的表现,尤其是在女性人声的细腻度与空气感上更胜一筹。
中高频延展
BWXL:中高频延展性偏向柔和,声音柔美而圆润,少了一些直接的冲击感,更适合长时间的舒适聆听。
Hornet:中高频延展性则显得更为直接与通透,有着类似银线的高解析与快速特性,细节更加明显且清晰,整体听感上更偏向精准和活力。
整体声音风格
BWXL:作为一条偏向厚暖风格的线材,BWXL 更注重声音的饱满感与情感表达,适合喜欢浓郁氛围感的用家。
Hornet:则更偏向解析力与细节再现,声音相对中性且清晰,能够满足对技术表现有高要求的用家。从整体调性来看,Hornet 的声音表现介于 BW22 V3 与 BWXL 之间,
既保留了铜线的温暖特性,又融合了更多细节与解析力的进步。
适配性与选择
BWXL:适合搭配需要提升厚度与饱满度的耳机,例如偏薄声底或低频量感不足的动圈耳机,能为其注入更多能量感与温暖度。
Hornet:更适合需要提升解析力和细节表现的耳机,尤其是对中高频要求较高的用家,能让声音更加精致、透明。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272550464_20f6e6fe90_b.jpg)
Toxic Cables Hornet 与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
作为与 Vortex 联名推出的线材,Eddie Squared 采用了 HPOCC 导体,并加上 OFC 镀银屏蔽层,是一条在性能与价格之间取得平衡的高性价比铜线。
对比 Hornet,这两条线材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特性,差异性比起BWXL更大。
低频表现
Eddie Squared:低频量感更足,下盘更为饱满,声音浑厚且具有包覆感,特别是在流行人声或电子音乐中,能提供更强烈的氛围感。
Hornet:低频则偏向干净而富有弹性,量感适中但层次感更好,适合需要精细刻画低频细节的音乐类型,如器乐曲和交响乐。
中频表现
Eddie Squared:中频更加温暖,人声表现偏向浓郁且感性,特别是在流行音乐中,能带来极佳的情感渲染力,适合喜欢人声氛围感的用家。
Hornet:中频则更为中性,密度与解析力均表现优秀,特别是女性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更为突出,能精准捕捉音乐中的细微变化,适配性更广。
中高频延展
Eddie Squared:中高频延展性带有镀金线材的特色,呈现出一定的亮度和音染,声音柔美而稍带华丽感,适合偏爱丰富音色的用家。
Hornet:中高频则更为通透直白,展现出类似银线的解析力与速度感,但不过于尖锐,保持了适度的厚度,声音更清晰且细节更多。
整体声音风格
Eddie Squared:整体声音偏暖,着重于人声氛围的营造,音色偏暗且有包覆感,适合流行音乐和以人声为主的曲目。
Hornet:则更接近 BW22 系列的一贯中性风格,解析力和分析力更强,声音表现更加平衡,适合多种音乐类型,特别是在器乐和动态复杂的曲目中表现更突出。
适配性与选择
Eddie Squared:非常适合偏爱流行音乐与浓郁人声的用家,对于追求温暖声底与情感表达的发烧友是好选择。
Hornet:则是一条技术性更强的线材,适合喜欢细节重现、声音平衡且适用广泛音乐类型的用家。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272546438_11128dd032_b.jpg)
结论
Toxic家第一条采用了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 作为导体,成功结合了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与单结晶铜的温暖特性,展现出出色的速度、解析力与声音密度。在音场表现与细节再现方面,
Hornet 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保持中性声底的同时,多了一点中频人声的韵味,我觉得285英镑的定价实在很有竞争力,BWXL与Hornet 各有胜负,Hornet是BW22 V3的升级版本,
收藏完全没问题,只是在在犹豫要不要收条橘色的XD
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香港Canjam应该可以听到啦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272304891_812ab89622_b.jpg)
Toxic Cables Cerberus 限量旗舰升级线心得
Toxic Cables 是最早开始与万隆合作,订制 UPOCC 金银合金导体线材的厂家,记得是在2012-2013年就有一条Silver Poison金银合金。虽然金的添加比例仅为1%,
但这微小的改变对声音的导电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在人声的甜美度和中频厚度上表现出色,创造一种有阻碍的声音。此外,Toxic Cables 一贯坚持使用粗线径设计,
从 22AWG 到 20AWG,甚至 17AWG,这在一般以26AWG IEM 线材为主流中实属罕见,亦是其声音表现的一大优势,线材越粗导体量越大,当然DC-resistance就越小,
线径越粗当然成本也就越高,尤其如果是镀金线,26AWG的镀金与22AWG的镀金线差别更是巨大。
坦白说,声音表现本身是非常主观的,每位玩家都有不同的偏好,不见得坚持用好料声音就一定最好听,最喜欢。然而,当许多品牌选择使用较为低成本的材料,
并透过焊锡和线材结构来调整出理想的声音特性时,Toxic Cables却始终坚持选用高成本的顶级材料,并以昂贵的人工制作,这种对质量的坚持让人不禁思考,
这样的经营模式究竟能维持多久。
早前我就曾预测,随着贵金属价格不断上涨,像22AWG的UPOCC金银合金镀金线材「凤凰」这种产品,如果市场需求不足,恐怕难以持续生产。毕竟,制作一捆这样的线材所需的成本,
几乎相当于一辆进口车的价钱,对于厂家来说,囤积这样的库存确实是极大的压力,如果没人买应该就会消失了。
Toxic Cables 至今已推出过两款限量版的「飞马座」线材,分别为一代和二代,两款皆限量约50条。我当时各入手了一条,记得这两款一经上市便立刻完售。
这是Toxic Cables首度推出的金银合金镀钯线材,声音表现相当独特,尤其在人声的呈现上,具有极高的密度与细腻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初,Matt提到希望开发一款结合「凤凰」与「飞马座」特色的线材,并由于成本考虑,这次同样作为限量发售。Cerberus因此诞生,采用UPOCC金银合金镀金和金银合金镀钯的混合导体,
线径达到21.7AWG,并采用Litz Type 6改良双层结构设计,整体概念仿佛是Phoenix V2与Pegasus V2的融合,但又采用全新订制的线基,让Cerberus成为一款特别的旗舰线材。
Cerberus 技术规格
21.7AWG Multi sized modified Litz type 6 construction UPOCC Cryo Silver Gold alloy with Palladium and Gold plating
导体:UPOCC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金银合金镀钯
线径:21.7 AWG
结构:Multi-Sized Strand Litz Type 6
端子与插针:碲铜 (TeCu) 4.4mm,Eletech ET Versa可换端子
关于Tellurium copper TeCU Cryo treated 4.4mm 碲铜冷处理4.4mm端子
一般导体配件材料有黄铜,碲铜(TeCU),磷铜,声音特性不同,你丢进去ChatGPT它会跟你讲介绍。在讨论碲铜(TeCu)、黄铜和磷铜作为音响端子配件的选择时,
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材料的导电率,因为高导电率有助于减少信号损失,从而提高音质。
对于音响端子配件来说,碲铜因其较高的导电率和优异的加工性,是三者中最佳的选择。它可以提供良好的电气连接,同时也能够被精确加工成复杂的形状,这对于端子配件来说是很重要的。
虽然纯铜的导电率最高,碲铜的导电率已足够用于大多数音响系统,且加工性更好。黄铜和磷铜因其较低的导电率,在音质和信号传输方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简单说碲铜的导电率最好,
电导率接近紫铜(纯铜) 硬度和弹性远优于紫铜,稳定性又好,耐用。大家都知道端子导体材质与镀层,镀金,镀铑对声音都有决定性影响,不只是线材本身。
我最直观的感受对BWXL更换后声音的影响就是背景变的很黑,又干净,低频动态变好,细节也多一点,我都不知道BWXL低频可以这么猛,有弹性而且因为是镀金所有声音还是维持中性,
我已经好几年没用古河碳纤镀铑了,听来听去还是镀金好,有鉴于此,还是选择TeCu 4.4mm。
声音比较
使用的耳机:Vision Ears VE10
使用的DAP一体机:Lotoo 雷神之锤
使用的耳机是Vision Ears VE10。之前提到,VE10本身非常适合搭配纯银线材,能够展现出其明亮而细致的声音特性。然而,如果预算允许,我更倾向于选择镀金线材,
因为它既能保留纯银线的明亮线条感,又能增添一份温润的韵味,使声音不至于过于尖锐。
在比较这次的耳机升级线材时,我主要选择了金银合金等旗舰级线材,并没有将铜线或纯银线纳入比较范围。毕竟,导体材质对声音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即使某些铜线的价格可能与Cerberus相近,但在音质表现方面,铜线始终无法与镀金线材的细腻与丰富听感媲美。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09452252_a2006d58d6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680874_6799bf155c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780350_789653c14d_b.jpg)
对比 Phoenix V2
虽然Cerberus与Phoenix V2同样采用金银合金镀金导体,但两者在结构与线芯的组合上却存在显著差异。Cerberus属于混合线材,镀金的色调相较Phoenix V2略深。
在人声表现方面,两者的诠释方式也不尽相同。Phoenix V2的声音偏向柔美且甜润,人声位置稍微退后,给人一种距离感。而Cerberus则因采用了TeCu 4.4mm导体,
动态表现更为强劲,乐器的结像更为清晰,线条感与分辨率也更胜一筹。Cerberus的人声呈现相对更贴近,密度更高,口型更加鲜明,是一条特性非常突出的升级线材。
高频部分,由于Cerberus线条感更优秀,高频延伸显得更加清晰,展现出更丰富的细节。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356586_9c474a5d4f_b.jpg)
对比 Pegasus V2
在与Cerberus进行比较时,Pegasus V2的声底与其反而更为接近。两者的中频密度都相当出色,解析力甚至优于Phoenix V2。然而,Cerberus在线条感方面略胜一筹,这可能归功于其混合镀金的设计
使得人声呈现出更加圆润、饱满且甜美的特质。在中高频段,两者都保有Pegasus V2一贯的优势,呈现出优异的解析与结像能力。然而,Cerberus的尾韵更为柔和自然,细节表现也更丰富一些。
综合比较上述三条线材,我认为Cerberus的声音特质更接近Pegasus V2,但透过混合镀金设计,进一步提升了人声的甜度与解析力,成功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达到一种协调与平衡。
尽管我一向对混合导体的声音持保留态度,但Cerberus的整体协调性确实不错阿。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356566_dd9152b2e4_b.jpg)
对比 Vortex Eliana 棉花糖限量旗舰
棉花糖这条线材可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作为限量款旗舰线材,也堪称该品牌技术结晶的代表作,因此特别拿来与Cerberus做比较。棉花糖采用了Type 7结构,并具备双层屏蔽设计,
其特点在于中心导体为矩形截面的Litz漆包线,正极由石墨纤维、单晶铜、银镀金、银镀钯组成,而负极则是来自古河的铜银合金,屏蔽层采用5N OFC无氧铜导体,整体用料相当讲究。
在声音表现上,棉花糖的解析力相当优秀,特别是在乐器结像方面表现出色。人声呈现则偏向温暖与厚实,与Cerberus的甜美特性形成鲜明对比。染色部分,Cerberus较为浓郁,
且在细节呈现上更丰富。相较之下,棉花糖的动态在背景乐器方面更为强劲,但有时会显得略微过头,稍微轰耳,这点上Cerberus的表现更为自然,收放得宜。
总的来说,两条线材各具特色,对混合导体的诠释都相当出色。Cerberus在整体聆听上更为舒适,而Eliana则凭借其双层屏蔽设计,让背景更为黑且宁静。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780480_ed01da0f84_b.jpg)
对比 Rolling Force Cosmos 限量旗舰
Rolling Force Cosmos采用金银铂合金作为主导体,结构为四蕊线材,总线径连同屏蔽部分达21.2AWG,屏蔽层则选用了台湾产的OFC镀银材质,整体结构为Multi Structure Litz – Type 2 Coaxial with Spiral Shielding。
这条限量线材也是我非常喜爱的Rolling Force作品之一。
在声音表现方面,Cerberus与Cosmos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Cerberus在中频人声的呈现上可谓是一大亮点,难得有一条线材能在人声甜美的同时,保持如此高的清晰度,人声位置也更加贴近,口型更为鲜明。
而Cosmos相较之下,声音距离稍远,人声口型略微模糊,整体呈现稍厚实。尽管两者都是旗舰级线材,细节都非常丰富,并且没有一般混合导体线材容易出现的「四不像」问题,但在动态表现上,
Cosmos更具优势。虽然棉花糖线材的动态表现也很强劲,但Cosmos的动态控制更为出色,这点在搭配VE10时尤其突出。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356556_a54c153c1a_b.jpg)
结论
1. 作为Toxic推出的第三款限量旗舰线材,Cerberus在解析力与线条感方面表现出色,细节丰富,中频人声贴近且甜美细腻,中高频延伸华丽且自然,带有一丝韵味。
低频部分则展现出适度的弹性但不至于过深,横向音场宽广,展现出旗舰线材应有的声音表现。整体而言,Cerberus的声音特质与Pegasus相似,但多了镀金线材特有的染色感,非常值得收藏。
2.这或许是Toxic首款在配件方面如此用心打造的线材。虽然依旧没有提供收纳盒,但附带了许多订制的配件,充分展现了细节上的用心,具体可以参考图示。XD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010681049_f87ba1a79b_b.jpg)
Toxic cables BW XL 旗舰纯铜升级线开箱
在2023年中跟Toxic cables 的Matt订购BW22蓝色铜线给D8000 Pro限量版时,提到想要订制8 wire版本,但他觉得8wire编织较麻烦花时间,建议我做4wire就好,比较快收到,
毕竟是22AWG 4wire线材也已经比市面上多数品牌用26AWG耳道线8wire做耳罩升级线合适多了,不过我跟他提到想要开发一条给耳罩用的升级线,而且希望是纯铜材质,
价位对比纯银或是金合金便宜多,很少人会去搞凤凰当耳罩升级线,长度较长也太贵,再来是大家都懂铜线一般而言声音比较稳定,染色相对少,也较中性百搭,
而且都是用UPOCC的万隆的料质量有保障,且现在市面上用UPOCC的升级线的厂家越来越少,毕竟成本高。
再来是线径一定要粗,越粗的线一般细节更多,素质当然也越好,不太想要搞屏蔽结构,还是怕会太硬,而且Litz线材有漆包集肤效应也降低,现在市场上给耳罩开发的升级线大都是还是用比较细的线径如21-26AWG来做,
AWG数字越小越粗,然后在屏蔽材料跟结构下功夫,包括隔离网等让背景更干净隔离EMF等。经过讨论后就选择17AWG的线径,主要是Medusa 17 v2也是用这样的线径,线身尽量柔软,
而且2wire还可以给IEM耳道,而4wire就做给耳罩。
Toxic在2016年就发表第一款18AWG 2wire的纯银线,非常的粗,当时的皮还很硬所以不合适做4wire,听诊效应明显,但现在就不一样。
17AWG 2wire经底下网页计算导体量相当于BW 22AWG 6wire,比4 wire多,而且17AWG 4wire则是相当于22AWG 12wire,这样一比BW22的优势就比较少,而且BW XL比BW22的DC-resistance更低。
https://www.v-cap.com/awg-calculator.php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819679_116af3b6ae_b.jpg)
结构就跟Medusa V2一样是改良型的Type 6 multi sized stranding,只是Medusa 是混合导体线材看得出颜色差异,线身柔软,这样就算是2wire带出门随身听也舒服避免听诊效应,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与讨论,BW XL(Extra Large)就这样诞生了,取名也是有趣本来想叫BW17但想到自己公司研发的太阳能组件产品最大版型也是命名Alpha XL,
这条铜线叫做 BW XL也没什么问题。
大概11月份我先入手 BW XL 4wire耳罩版本给Hifiman Susvara以及D8000 Pro黑金限量听,拿到线材后第一个感觉是实在是太粗了,老婆说好像铁链,好在线身好柔软,使用上还蛮舒服的,
不会难凹或是跟铁丝一样翘起来,就是顺着垂下去。声音方面我对比了本来给D8000 Pro订制的BW 22 4wire蓝色版本,一AB就马上就出售了,我也会便宜卖手边所有的BW22用耳罩线材,
声音实在差太多,我本来预期细节会太多,解析会太好,毕竟单晶铜又是万隆的料线径又这么粗,结构又这么猛,素质会太满,导致不耐听,但BW XL的中频真的是很润很润,
好特别,柔顺自然,音场又大,有种特别的音染,但又不失细节与动态,整体非常的线性,相比下BW22的中频人声的位置比较远,声音有点干,动态有点吵,
这点本来是BW22对比其他品牌铜线的优势,反而在XL身上是劣势,听完马上加订BW XL 2wire版本给IEM用。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807689_13dd81f32a_b.jpg)
上BW22,下BWXL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3560187_6c0866fca5_b.jpg)
现在来比较一下IEM版本对比其他高价铜线差异
试听的器材
DAP:乐图 雷神之锤
耳机:Spirit Torino 动圈耳机TWIN PULSE BERYLLIUM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PWAUDIO The first times
The First times是Pwaudio既经典的1960s后开发的线材,也是很喜欢的一条铜线,以价位而言应该算旗舰级,线径是26.5AWG不算粗,但特点在于每根内部有 7 组线芯,
这些线芯都有经过独立的绝缘屏蔽处理,外层再用TRP绝缘处理,确保不要互相干扰,结构与限量线材Orpheus相似,做起很费工,先听first times一样是乐器的结像清晰,
染色比1960s小,中高频延伸不刺激,活泼鲜明,细节呈现完整,接着换上BW XL差异好大,中高频延伸变的更为宽松自然,乐器声在first times上稍微生硬,吉他与钢琴尤其明显,
但差异更多的是中频人声,带点微微的音染,柔化了口型的变化,线条感没这么生硬,听感属于比较舒服类型,整体素质还是单晶铜特性,
只是人声的味道有点像是在听Brise Audio Yatono那种OFC特有的音染,如果交叉AB对比First time跟BW XL就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声音。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480236_b20efdf8e7_b.jpg)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Brise Audio Yatono
Yatono虽然是OFC无氧铜材质,但凭借着好几层的屏蔽与绝缘材料创造出非常独特且有韵味的中频人声,一样是先听Yatono,它整体的走向有点像是人声比较靠前的The first times,
但一样不管是乐器还是人声都柔化不少,且中频较为温润厚实,而first times比较活泼一点,在这几条铜线中属于比较厚声的,接着换听BW XL,惊讶的是它的人声竟然比Yatono柔美,
听起来宽松自然,乐器细节自然呈现,尤其是中高频延伸有跟Medusa v2一样拉拔上去且尾韵清晰又不刺激,人声的韵味还是Yatono更有魅力,毕竟是OFC的声音特色,
但BW XL整体声音走向有点误以为在听Medusa v2那种柔美感,只是铜线的染色相对少,听完跟Yatono的对比心里已经有底。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906805_b5799f0132_b.jpg)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 Eletech ODE TO LAURA
Ode to Laura是旗舰铜线,价位以铜线来说蛮高,用三种不同结构的铜导体α, β, γ,并且以不同的粗细尺寸,排列来做结构,去涵盖不同的频段,加上外层屏蔽网来做成屏蔽线材,
总线径是22AWG,ODE TO LAURA因为结构的关系在传导上的细微差异,创造有别于一般铜线的听感,没有Yatono那种中频韵味与The first times那种活泼听感,整体算是中性且中规中矩,
但可以听出解析与音场对比一般铜线都有所提升,中频人声柔和不会过暖,但一换上BW XL第一印象是是好像把一层纱给拿下的感觉,线性且华丽,有种直通到底的通透感,
而ODE TO LAURA听感相对比较有种『阻碍』,这没有好坏之分毕竟ODE TO LAURA用混合型的铜在不同频段创造这种特殊听感,而BW XL就是粗线加Type 6改良结构去创造低导电率铜,
ODE TO LAURA有做屏蔽所以背景比较黑跟干净些,单听没有问题,但对比下稍微闷跟暗一点。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631688_f53b5cfdc4_b.jpg)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Effect Audio Code 23
这个对比就非常有意思,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16.5AWG 的铜线,而且同样都是UPOCC技术,2 wire这样的组合非常的重,可能对一般用惯26AWG当入耳式耳机的烧友不太习惯,
但用过Toxic Hydra 18以及Medusa 17的我,可以接受这样线材的体积与重量,比较特殊的是Code 23的结构中心导体是实心铜,外层再用不同线经的细铜做组合,跟一般的Litz结构不同,
Code 23会比较硬,凹起来会定型那种,作为入耳听诊效应会比较明显,重量达71g左右,BWXL是55g左右,Code 23其实当作耳罩式升级线会更棒。两条的声音走向对比上述几条都更接近彼此,
在中高频延伸方面都有直通到底的华丽感,但Code 23表现在乐器的结像更清晰凝聚,BWXL则是比较宽松柔美细腻,差更多的应该是低频,Code 23可能是因为中心实心结构,低频的力道与下浅都更好,
拳拳到肉感,而BW XL则是往旁边跑扩散感比较明显,中频则是BWXL稍微暖且细腻一点,考虑到价格,两条都收藏应该是没问题,EA跟Toxic都没有把铜线订高价蛮好的。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631673_bfe6d8144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906425_0837c9c796_b.jpg)
结论:
BW XL这个产品的诞生本来是因为我想要做耳罩升级线给Susvara/D8000 Pro,但意外用在IEM效果也很好,毕竟材料结构的素质在那,比22AWG 4wire多的导体量,好声是肯定的,
但它主要的声音特色还是在中高频通透感,线性且中频人声的柔美化,细节呈现自然横向音场大,声音还算百搭,对比其他高价铜线,如The first times与Brise Audio Yatono是往各自的特色铜线调音走,
ODE TO LAURA对比下较中规中矩,Code 23除了比较硬的缺点之外,在我心中还是具有声音代表性,毕竟粗线径的实心铜线市场只有EA做且素质硬朗。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4480126_0f58fa9817_b.jpg)
Toxic cables Eddie 2 混编联名线
在2021年跟Toxic cables聊天讨论,希望他能开发一条相对比较平价的UPOCC纯银线材,Matt并不特别偏好纯银线材,这主要是因为自Toxic成立之初于2011年,他们就一直致力于开发金银合金导体,
认为即使混合1%的金会稍微降低导电率,但能创造出独特的中频人声质感,同时避免了纯银线材在中高频的刺激。作为首家开发出UPOCC金银合金的公司,Toxic与另一家专注于纯银线材的DHC形成了对比。
2017年,Toxic推出了自家第一条纯银线——Hydra 18,其中高频的延伸非常出色,拉拔至今还是印象深刻,唯一遗憾的是,当时使用的较硬的PE材质的批覆使得音速感较为明显,
对于偏好人声的听众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反而更适合摇滚类型的音乐。
所以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能够开发出一款声音温暖、适合流行音乐,且具有弹性低频和华丽但不刺激的中高频延伸的纯银线材。经过数次讨论,就诞生第二条Toxic cables纯银耳机升级线,
并因为是我鞭策出来的,所以就叫做Eddie,还真的成功达到我想要的声音,声音以纯银导体来说真的很特别,随后又弄了8蕊并且试着避免一般多蕊线材导体增倍声音会过于集中刺激,细节会太多,
于是Eddie 8得音场就调整的非常大,记得当时把这条线给很多新加坡烧友听,每个人的反应都是这是银线!?大概跟每个听到BW22 V2/BW XL一样的表情这是铜线? Eddie虽然是纯银线材,但声音太暖了,尤
其是低频力道跟弹性都很好,除了线条感差一点外,听流行人声都有独特的风格,之前对比一系列纯银线,不在同一个频道内,走自己的风格,连AVONE的Jermery听都很兴奋,还开直播介绍说is damn good,
不少烧友都觉得应该很贵,而且又是拿我的名命名,结果就是跟Toxic其他线材一样,银线什么成本就该什么价,所以以我的名子命名我就很开心了,是自己喜欢的声音,看到别人毒到,听的脸通红就是我最大的成就XD
因为Medusa 17 V2声音的成功,与结构越来越精进复杂,在2023年时跟Matt聊,要不要做看看新的银线,Eddie二代目?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最后用纯银线混合银镀金完成,结构与Medusa V2相似都是改良型的Type 6,
为了让它便宜一点,线径细一点来到20AWG,混合的两个导体线径相同(Medusa不同),再配上OE可换线插头,2 wire比较方便配戴,而且皮比一般稍微厚一点,配戴感会比较舒服。
结构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572309127_e451e300bb_b.jpg)
接下来对比一下声音与其他线材的差异
试听的器材
DAP:乐图 雷神之锤
耳机:Vision Ears 极乐世界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Eddie
Toxic cables Eddie 2相比第一代,规格方面有显著的进步。第一代Eddie采用26AWG Type 4 UPOCC 4蕊纯银线,而第二代则升级为20AWG Type 6 UPOCC纯银混合银镀金,
导体,结构与线径而言都是二代的素质比较好,可以预期声音的不同,一对比的差异非常明显,Eddie 2很像是保留了Eddie在中频人声温润与低频有弹性的特点,线条感更清晰,解析更好,
中高频延伸拉拔更柔美也更明亮些,线条与解析主要可以归功于结构的关系,相比一代的声音比较糊,而且二代的结构是改良型的type 6,因为混合银镀金所以中频甜美的韵味染色会更凸显,
但它混的量不多,所以更有银线的速度感,只是在各方面都有所润色跟修饰,不会有一般银线中高频刺激感或是偏瘦的问题,而且横向音场有接近Medusa的特性,意思是更合适听交响或古典,
搭配耳机如VE极乐世界类型的静电混合或动圈耳机就非常合适,另外听久BX XL再听Eddie 2还是可以感受导体所带来声底的绝对差异,铜线的声音是相对中性很多,Eddie 2则是更亮些。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2302387_f54ce365bb_b.jpg)
Toxic cables Eddie 2对比Effect Audio Fusion 1
同样是UPOCC,EA的Fusion 1融合了更多的导体材料,除了银镀金,纯银外还多了纯铜,比例也不同,创造非常特别的听感,一般单一导体的升级线很难达到这种声音,
这也是最近几条Effect Audio新线中听着最喜欢的。而线径是21AWG 2wire与Eddie 2差不多,结构是中心实心旁边混合不同尺寸的导体线材达到混合的效果,整体颜色看起来像是玫瑰金很美,
声音表现上两着明显同级但声底差异两极化,因Fusion混了纯铜明显中频厚度比Eddie 2厚实饱满,人声的氛围感更好,整体的带宽往下拉,更集中于中低频,而Eddie 2相较下较偏中高频,
延伸更华丽,偏亮,虽然中频有银镀金的染色,但明显跟铜线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是可以预期的,如果今天是听爵士或者需要一点厚度的音乐类型,Fusion 1的感觉会更合适,
Eddie 2的表现更像是纯银线,直通到底的通快感。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3606045_21b4fe9482_b.jpg)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瞬声奥创
奥创也是瞬声一条很特别声音的混合导体线材,是21 AWG 2蕊,双层丝包覆油浸混合导体线,导体很复杂,正极是镀钯银/单晶纯银/单晶纯铜/金银合金,
而负极是银镀金/金银合金,导体是台湾的,也是只有自己有拉线工厂才能够开发的线材,瞬声也是少数自有工厂且也帮许多线材代工的公司,太猛。
这也是瞬声对比万隆
Eddie 2一样是比较接近纯银线材的听感,听起来比较线性,中高频更华丽,人声尾韵会拉丝且不刺激,整体偏向中高频,线条感与乐器结像更清晰,中频带点镀金线淡淡的染色,
相较下奥创的声音比较复杂一言难尽,因为混合导体较有阻碍,频段稍微往下拉,线条感比Eddie 2浊一些,但奥创的人声染色更明显突出甜味更多,与Fusion 1中频铜线的暖厚实感不同,
是很明显贵金属的特有音染,中高频延伸带点特殊的味道,也不会刺激,Eddie 2就是飙上去,奥创混合这么多导体还能够调整成这样很不容易,已经颠覆单一导体线材用焊锡调音的认知,
但奇怪的是奥创对比Eddie 2的人声位置比较远音场比较大,不过奥创对比灭霸则是刚好相反,+由以上三条线材对比,则可以发现Eddie 2的声音其实更往银线跑,接下来加入纯银线做对比。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3487634_65681f2c67_b.jpg)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汉声LUNA 纯银
LUNA是纯银导体线材,用高导电石墨烯编织网当作屏蔽层在最外层,隔绝磁场干扰,纯银导体分成两层不同设计,线径与表面处理不同,内层是比较粗的纯银,
外层是较细的Litz漆包纯银避免集肤效应,是Litz type 4结构而Eddie 2是type 6。两条一比感觉对了,果然Eddie 2比较接近纯银线的声底,LUNA与上面两条混合导体的声音差异更大,
LUNA一样的通顺到底听感,还有纯银线的线条感与分析力,但两者的主要差异还是在于Eddie2的中频人声因为有混银镀金所以比较润与细腻,可能是因为结构关系,声线还是更清晰,
LUNA相对有点凹进去且中频比较干些,人声较远且不够饱满,这是一般典型纯银线的问题,果然混合导体还是占有一点调音上的优势,不过LUNA得音场很像又更大一些,背景黑一点。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3164586_9619d03cda_b.jpg)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Rolling Force Diamond
Diamond的结构是Type 4S+,线径23.1AWG 4wire,外皮是美国制SoftFlex PVC,分线器也有设计感,是我蛮喜欢的一条温润声底的纯银升级线,明显听出属于调音型的纯银线,
是把声音调整成流行音乐合适的声底,与Eddie的走向很相似都是属于中频有染色的银线,但一样是Eddie2比较明亮,线条感清晰,中高频更华丽,音场也大些,但Diamond的人声明显更温润些,
在听爵士人声的味道更好,Eddie2显的更理性一点,中频人声的厚度在这三条银线中,Diamond最厚暖,Eddie 2次之而LUNA比较干。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3487624_2e3eb6d015_b.jpg)
结论
1.Eddie 2做为结构与导体类似MedusaV2的混编线材,有Medusa V2在中高频延伸的华丽感,线条感与细节,对比Eddie一代在结构与导体的差异导致声音的素质有较大的差异。
2.走向偏向银线的听感,但因为镀金的关系中频有点淡淡的甜味,连带使得中高频不刺激,人声不干扁,低频有弹性,又不会像是铜镀银那种一听就知道死亮的不自然感。
3.我觉得会比较合适动圈或是混合类型的耳机,自己配过Project M属于增强型关系,再来是IE600/900都试过合适,配一些本来细节就异常丰富的多单体动铁可能会太嗨。
4.线材的搭配没有标准答案,要自己多试多搭配才知道。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573371363_9221ddea2b_b.jpg)
Toxic Cable Pegasus 2 旗舰限量升级线首开箱
在2021年Toxic cables在发表22awg新型Litz结构的金银合金镀金线Phoenix凤凰时,一起发表了全球限量25条的Pegasus飞马座,这是他们家第一条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银镀钯线材,
也是一发表就完售的线材,特殊的音染又将自家升级线声音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也是因为量太少的关系,二手也很少见,有看到的几乎价位跟原价差不多,Matt跟我说还有不少烧友私讯想要重启Pegasus,
但因为已经没线基而且是限量就无法再订购。
2年多后的几周前发了一张新线的照片给我,我本来以为是Eddie 22 V2,但定眼一看这个特殊的色泽好像是镀钯线,后来才知道原来是Pegasus二代目!
没想到Matt已经设计好线基且已经订购完成,而且发了一系列毒图,实在太兴奋马上预定,前几天终于到了,但没时间听,还在沉溺于LG C3 42吋的喜悦,继续煲线。
与一代的结构相同,都是独家改良版的Litz type 6结构,分成两层,中间一根比较粗的避震管,内层与外层每组线捆都有一组独立的小避震管,确保声音传输的稳定性,
因为如此一样在做线时非常的耗时,线径来到21.7aw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046534491_c5a72ab376_c.jpg)
不同的是导体,一代内层导体是金银合金镀金,二代则是金银合金镀钯,等于二代内层与外层的导体都是相同的,而二代外层的镀钯层变厚,所以可以看出二代的颜色比较深,
一代比较淡且亮些,不过结构没变化,只是稍微改变导体搭配与一代算是同等级只是调音不同。
左边一代,右边二代。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047021768_d805afab8a_c.jpg)
二代一样是限量版本,不过有50条,对比一代的25条多了一倍。
这次Toxic 一起发表了全新跟OE一起合作的可换插针端子,外壳跟设计都是Toxic自己设计的,所以外观看起来跟自家的壳一致,目前提供mmcx/CM插针的选项,
测试过mmcx端子可以通用在Sennheiser IE600/900,这样不需要用转接头,实际的体验上,因为它是用螺丝锁开,所以最好是在室内或定点弄会比较方便,
边走边弄是不可能,等等螺丝掉地上太小很难找
值得一提是配件多了一个收纳盒,这个比之前的铝盒感觉更合用,刚好可以放一条粗线跟耳机。
Pegasus一代对比二代声音差异其实很明显,他们的中高频都有镀钯线特殊的音染,但一代的人声位置比较远,音场非常宽松自然,中高频细节多且柔美,听起来比较舒服,
而二代的人声比较近带点甜味,线条感与结像更清楚,中下盘比较稳定,但音场就没一代大,蛮惊讶导体材质上的调音改变这样明显,以为一代内层是镀金的人声会更近,
应该还是取决于最外层的镀层导致声音的主要差异。
也稍微了一下凤凰的差异又更明显了,人声位置又更近,镀金线的中频染色又更甜美,音场又更小些,蛮有趣的,凤凰跟飞马座一代在两个极端的位置,飞马座二代则是在两者之间,
三条线各有其擅长的声音。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045949557_71ace2604f_c.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045949747_51ee7dd029_c.jpg)
Toxic Cables Eddie 8 纯银升级线
规格是 26awg Litz type 4 UPOCC单晶纯银线,在两年多前刚入手这条线时,就希望有烧友能够分享一下Eddie 8的心得,毕竟Toxic很少做26awg 8wire的产品,
严格说仅有GSP8,大都是直接开发粗线径22-21.5awg。
而粗线径不是不能做8 wire升级线,之前尝试过做GW24 8 wire, 65g的重量,做成IEM线材对脖子的负担太大,太酸了,做成Headhpone cable比较合适,如BW22 V3 8wire。
纯银升级线就我的认知而言,当等级与工艺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会有传统人声偏瘦,中高频拉拔刺激,死亮,且没低频的既定认知,取而带之的是保有分析力好,线条感清晰,
明亮以及中高频华丽直通到底且不刺激,以及中低频微暖的表现,好的银线整体很[润],这点是听过例如Crystal cable dream duet, Effect audio cleopatra, DHC Elite 19 Silver,
杜兰Duelund 0.4 mm, ZEPHONE Silver dragon等线材得到的结论,而这些线材彼此都还有各自的特色。
Eddie 4 wire与一般纯银线材的差异在于本身的低频有弹性,中频饱满,人声靠前口型变化清楚带点甜美的音染,这也是AV ONE Jeremy大提到一耳抓耳的特点,
作为轻量外出的随身线材没问题,但我自己听惯SW22,凤凰V2等22 awg的线材会觉得它细节不够多,线条感不够好,动态能够再好一点就更符合需求。
后来工作与搬家忙,直到几个月前突然想到,请Matt帮我做一条8 wire, 26awg做8根的重量我还受的了。
前几天发照片给我终于做好,选择TNT 寄送也很快。
褒了一晚,配上FIR Audio XE6私模分享一下与4 wire差异。
结果当然非常明显,导体量增加,简单说像是low gain/high gain的分别,底声一致,Eddie 8的背景动态更强,人声更饱满浮现,声线变的比较集中,线条感好些,
细节也稍微多了一点,下盘变的稳一些,整体听得出更好,Eddie 4的人声位置相对远些,整体比较飘,音场比较大,整体比较宽松自然,
要看搭配如果配上XE6或是动圈类型DITA perpetua等耳机我会更喜欢Eddie 8,但如果想轻松听配多单动铁Eddie 4就够了。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2284014363_88b754baa2.jpg)
Toxic Cable Phoenix V2 旗舰升级线首开箱 (2025年的今天已经停产)
Toxic cables重成立以来一直专研UPOCC金银合金导体的声音,并且以这类的导体延伸出各种不同结构与组合的线材,如2010年推出的Silver Poison,
Litz type 4的Silver Widow24, Silver Widow 22,以及2014年推出第一款金银合金镀金线Gold Silver Poison(GSP),再到2017年出的双旗舰Medusa 17(Litz type6)
金银合金混银镀金以及Litz type 4 金银合金镀金Gold Widow 24。
姑且不论声音,因为喜好很主观,Toxic线材中也没有我爱的Brise Audio或DITA OSLO那种无氧铜厚实人声,但就规格而言就算把2017年推出的这两条线材规格放在现在2021年来看,
有多少厂家能用UPOCC达到这样的规格以及相匹配的价格,所以当时新旗舰凤凰推出时,大家都很期待,也是市面上第一款22awg Litz type6金银合金镀金导体高成本线材,
因为就规格而言真的只有Toxic能超越Toxic(这是烧友们讲的)。
光是一条SW22 V2放到今天看,除了人声远之外,其他真的对我没太多的缺点,因为V3能够改善。
大概在半年前Matt跟我提到想要着手开发新版的凤凰旗舰,是一款超越Litz Type6结构的线材,更复杂的蕊数组合,每组更多的避震管,他是标准的工程师类型的玩家,
满脑子都在想结构,我也跟他提到可以玩一下镀钯的导体的混合线材,市面上不少,但声音还没听到很满意的,考虑中。
直到上个月提到经过几版打样最终版已经完成,这个线材的价格实在太高,一次百米的订购,银行存款已经干,因为结构设计的关系最后的线径达到21.5awg,并且使用更薄的批覆,
结构不知道叫什么改良型的Type6?我拿到手上的感觉比凤凰一代还要粗,但意外的非常柔软好收,希望抗UV剂能让皮不容易硬化,这样可以用的更久。
导体:金银合金镀金
线径:21.5awg
结构:不知道怎么叫XD
凤凰一代与二代对比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1541263316_86fecd1134_z.jpg)
Phoenix V2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1540476677_8cd9c19547_z.jpg)
包装亦如往常的简陋夹练袋包,不过旗舰多了个铝盒,之前也跟Matt提到为什么不搞精美的包装,皮盒等配件,让品牌效应更好,高大上,他只说把这些东西的成本都转嫁到线材本身
让产品更优秀不是更好?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1540475067_58f8e1dbfb_z.jpg)
作者: 假洒 时间: 2025-2-6 00:10
顶一个先,
作者: AcrossG 时间: 2025-2-6 00:31
火钳留名
作者: 香槟色的圣光 时间: 2025-2-6 06:01
前排留名
作者: 黑白蝴蝶 时间: 2025-2-6 06:17
讲的真好,跟论文一样。
现在真反感上来就说xxx耳机原线垃圾,必须升级xxx线的言论,误人子弟。
有个问题就是,线材相比耳机更难试听,自己的系统也很难拉到店里去,店里就算听的是xx耳机配一个线材,也不是家里的系统了。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06:46
抱歉,中间有一段不见了,等下班再慢慢贴上。
作者: 暖风1234 时间: 2025-2-6 06:53
分析真细致,从结构到音质特点,一应俱全,学到不少
作者: hengyujia 时间: 2025-2-6 07:12
牛!先顶再看
作者: Yin93035382 时间: 2025-2-6 07:19
E神回來了
作者: Yin93035382 时间: 2025-2-6 07:27
E大是真博士來的
作者: z1reizw 时间: 2025-2-6 07:43
本帖最后由 z1reizw 于 2025-2-6 08:02 编辑
拥有了专属升级线和耳套后,耳塞就仿佛有了独特灵魂,前者调音变化相对更明显。
是的,我说的是随身系统的线材,承载着无形却一直追随我们前行的电流,电可以是多情的,也可以是冷漠的,无论是专辑最高潮,或是终曲后的寂静,充满想象力的电流,在物理世界链接它和我们灵魂的东西。
作者: banagher48 时间: 2025-2-6 07:46
辛苦E大了,本文已经在blog拜读。不过我发现了一些小错误。比如EA的code51是2019年发售的并非2020并且导体是银镀钯,银镀金和金银合金。Centurion的导体是金银合金镀金。ELE的Aeneid不是限量的而是常规旗舰并且导体是银镀金。雅典学院出过Ptolemy这条线吗?还有Baroque不是耳胶吗什么时候变成限量线了![](static/image/smiley/comcom/295.JPG)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07:54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6 08:00 编辑
太感谢您了,小弟下班后来修正。
作者: 空港风月 时间: 2025-2-6 08:11
火钳刘明,太强了!
作者: 白夜sj 时间: 2025-2-6 09:14
完整版在哪呢
作者: erahjiid 时间: 2025-2-6 10:05
真详细,先马克再拜读
作者: onizukadd 时间: 2025-2-6 11:32
好文收藏,请问E大是否涉猎国内的塞线,例如国内火炮大荒啊,或者信号线耳塞化,卡达斯黄金比例的大至尊,金参考做耳塞线?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11:44
小弟的Blog有完整版,但这也会贴上完整版分享,下班后开始贴2-19 介绍,因为还需要再重新排版符合大家谈格式,感谢。
作者: 妖月公子 时间: 2025-2-6 11:52
膜拜大神
作者: 一只耳呀 时间: 2025-2-6 12:00
认真拜读大作,楼主辛苦![](static/image/smiley/comcom/999.gif)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12:01
大佬好呀,小弟有关注泽丰,Fifty Strings五十弦等,其他的接触机会比较少。我一般不会把家用讯号当作耳机线使用,因为它的外皮通常会很厚,屏蔽做的好足,
但内蕊的线经不一定比一般塞线粗,使用上也不太方便。
我记得Cardas有款给大耳用的线材,很喜欢它的声音。
作者: 维新 时间: 2025-2-6 12:26
这个太有意义了,耳机线和电源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了解了材质对音色的改变,就能因地制宜的调整音响系统音色的走向
作者: johnmok 时间: 2025-2-6 13:27
感謝分享, 支持![](static/image/smiley/comcom/em13.gif)
作者: 多听少说 时间: 2025-2-6 13:54
支持分享
作者: EVA亚当 时间: 2025-2-6 14:59
股数对声音的影响是什么
作者: hxj456 时间: 2025-2-6 15:22
收藏一下
作者: 最好的数字就是7 时间: 2025-2-6 16:48
还没有看完,先收藏。佩服这样的研究精神,顶你![](static/image/smiley/comcom/888.gif)
作者: fishu 时间: 2025-2-6 16:59
牛,实在太牛了
拜读拜读拜读……
作者: fs2207 时间: 2025-2-6 17:46
这真可以发论文了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17:59
2. BriseAudio
创办人背景
渡边庆一先生:自学生时代起,渡边先生便对音响设备产生浓厚兴趣,经常接触管乐团和广播设备。进入职场后,他从事录音工作,服务对象包括电台和专科学校。在此期间,
他开始制作电源线,并测试发现不同的线材对声音质素和音色有显著影响。
冈田直树先生:冈田先生是一位音响发烧友,对高级音响设备有着深厚的热爱。在二十五年的发烧历程中,他接触并使用了各种高价位的音响线材,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大约十五年前,他遇见了渡边先生,并被其制作的线材所吸引,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最终共同创立了Brise Audio。
公司历史与动机
Brise Audio 的成立源于两位创办人对音响线材的热情与执着。他们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线材,旨在将音响系统的潜力充分发挥,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音乐体验。
公司强调产品的日本制造,并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技术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奈米碳管(CNT)技术,
成为其线材产品的一大特色。总而言之,Brise Audio的成功源自于创办人对音响的热爱、专业的技术背景,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司在高级音响线材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声誉的建立。
这是我今年的重点入手品牌,主要会入手SHIROGANE-Ultimate纯银线以及Yatono 大耳线,我目前只有Yatono以及OROCHI Ultmate,新加坡目前有经销是Jaben。
Brise Audio
Brise AudioOROCHI Ultimate 心得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是该品牌最新的旗舰铜线,自去年11至12月正式发表以来,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烧友的目光。我原本是打算在官网选购福袋,
并考虑入手一条Brise Audio YATONO-HP Ultimate,搭配Hifiman Susvara 耳罩式耳机使用。此外,我也计划前往新加坡的Jaben 跟Uncle购买,心里暗自希望Brise Audio 是否会推出一条导体量更多、
更粗壮的铜线?毕竟耳罩耳机大多在家中使用,无需过多考虑听诊效应等细节。然而,当我浏览IEM(入耳式耳机)线材分类时,意外发现OROCHI Ultimate 已经上架。
除了期待未来能推出耳罩耳机专用版本外,我也被眼前的IEM 版本吸引,甚至有些冲动想立刻入手。于是,昨天我特意前往Adelphi 商场,走过 JABEN门口时……嗯,那种中毒般的吸引力,真的会吸你进去。
OROCHI Ultimate 采用了 Brise Audio 独创的高性能、高纯度铜线材,拥有品牌有史以来最大导体体积和铜芯粗度。其线芯由约200股高纯度、晶体排列整齐的铜母材制成,
并在传奇型号 YATONO 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性改良。此外,OROCHIUltimate 采用了全新的屏蔽结构,包含专为 OROCHI 设计的电磁波吸收材质、CNT 纳米碳管材料以及BS Sheet 碳基材料,
旨在实现更纯净的音质表现。
在导体结构方面,铜的晶体排列主要分为单晶与多晶。单晶的晶体排列最为完美且整齐,而多晶的性能则取决于晶界的大小与排列。例如,
某些导体会刻意放大晶界,以确保在传输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接近单晶的结构,降低杂质在晶界中的干扰机率,从而提升材料纯度。虽然在技术上仍属于多晶范畴,
但相较于传统的高杂质多晶OFC(无氧铜),这种设计往往能带来更为纯净、细腻的声音表现。
根据官网的定义,OROCHIUltimate 的定位在 YATONO 之上,其优势在于更高的导体数量、更粗的线径,并使用相同等级的特殊绝缘材料。
然而,OROCHI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对高纯度铜材晶体结构的优化,透过更精细的拉晶工艺及严选原材料,使其在音质表现上达到全新的高度。
由于 OROCHIUltimate 的线材较为粗壮且硬挺,在携带性和操作性方面可能不及其他型号灵活。不过,导体粗细与线材柔软度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绝对的正相关性。
例如,ToxicBWXL 线材的线径达到 17AWG,但线身却相当柔软。而在实际把玩 YATONOUltimate 与 OROCHIUltimate 后,可以发现 YATONO 更容易塑型,
而 OROCHI 则显得更具弹性。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导体芯数、尺寸,甚至是屏蔽材料的不同。
此外,在 4.4mm 入线处,OROCHI 的外壳后方还额外套上了一层外壳结构,这可能是一种屏蔽隔离的调音设计,也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耐用性的塑料外壳。相较之下,
YATONO并未配备这样的设计,这点也体现了两者在结构细节上的不同取向。
听感体验
经过一整晚的煲机后,我开始进行实际的聆听测试。在我的线材收藏中,除了PWAudio 以外,其他厂家并未推出如此高价位的铜线。因此,在后续比较中,
我将尽量以其他品牌的旗舰铜线作为对比基准,这样的比较将更具代表性,也是之前讲的,铜线卖的再高价跟镀金或银线一样的价格,声音也不会变成它们那样,还是铜线。
测试设备
DAP:乐图墨菊 2代
耳机:Vision EarsVE10
接下来的聆听心得,我将深入探讨 ORICHIUltimate 在音质上的表现,以及它在与其他旗舰级铜线对比时所展现的特性。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Brise Audio YATONO
新旧铜旗舰的对比,主要是想了解 BriseAudio 自家产品经过这几年的调音演进与技术提升,声音表现究竟有多少改善。由于线径与重量的关系,
OROCHI采用了 2-wire 设计,而 YATONO 则是标准的 4-wire,甚至可以达到 8-wire。重量方面,OROCHI 从 YATONO 的 37.4g 增加到 63g,
且重量感明显集中在 4.4mm 插头 部分。这让 OROCHI 在移动聆听时需要格外留意,但在定点聆听情境下,这些问题则不太明显。
先听 YATONO 搭配 VE10 的表现:人声细腻温润,毫不厚重;乐器结像柔和自然,呈现出典型高水平铜线的音色特性。虽然是铜线,但低频并不肥厚,
下盘干净稳定,搭配VE10 依然保有优异的平衡感。高频部分则表现出柔美细致的特性,整体听感非常舒适自然。
接着换上 OROCHI,不自觉地将 墨菊2 的音量提高1-2 格,以维持相同的音压水平。整体音色走向可以明显感受到出自同一品牌的调音风格,依然保有细腻温润、
毫不厚重的人声。但细听之下,OROCHI的声音表现较 YATONO 更加细致,音场扩大了一圈,细节分辨率更为明显。某些乐器在YATONO 上偶尔略显刺激,
但在 OROCHI 上则显得圆润自然,整体听感更为舒适。此外,背景乐器的动态层次稍有提升,这是大线径带来的显著优势。而ORICHI 的背景纯净度更胜 YATONO,
背景听起来更加黑且干净,这可能与其进一步优化的屏蔽设计有关。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当年从Toxic BW 22 V3 升级到 BWXL 时的惊艳感。OROCHI Ultimate 是一条让人感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线材,
无论在音场、细节解析还是动态表现上,都展现出旗舰铜线应有的实力。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Toxic BWXL
Toxic BWXL 是他们家的旗舰铜线,拥有 17 AWG 线径、Litz type 6 结构,以及 UPOCC 单晶铜线。之前分享过拆线照片,能清楚看到其用料十分扎实,且线材极为柔软,重量约为55.2g。
尽管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同为铜线,仔细比较声音差异才是关键所在。
BWXL 使用 TeCu 4.4mm 端子,在细节传导上也有独特表现。两者都是粗铜线,音场表现相近,都属于大音场类型,这或许与线径有很大关系。但声音表现上,BWXL与 OROCHI 以及 YATONO 的差异明显,
听得出来并非来自同一种音色取向。BWXL 的解析力相对较高,声音表现更为亮丽且略带刺激感,但与 OROCHI 相比,少了一些舒适性。乐器结像在 BWXL 上显得更为清晰集中,中高频延伸表现得明亮且华丽。
初听时,可能会觉得BWXL 更讨喜,特别是在聆听一些日系女声(例如LISA)时,那种充满爆发力且明亮的高音,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当细细品味后会发现,OROCHI听感明显更为细腻温和,
长时间聆听下来也更为耐听。如果从温润听感来排序,应该是:
OROCHI Ultimate – 细腻温和,音乐性极佳。
YATONO Ultimate – 平衡自然,整体表现稳定。
BWXL – 解析力高,明亮华丽,但稍显刺激。
这种温润自然的声音特质,是其他家铜线难以复制的,要知道BWXL对比其他铜线,温润反而是它的特色,但在Brise Audio面前实在不敢说温润,也是 BriseAudio 铜线在高价位段依然充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这条线材的调音,并非单靠技术堆栈或者焊锡调音所能实现,而是来自设计者多年来在音响线材领域积累的经验与独到的调音know-how。这正是 OROCHIUltimate 的迷人之处,也是为什么在旗舰铜线中,
它能够如此突出且独具特色。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Effect Audio CODE 23
CODE 23 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 16.5AWG 的铜线,与 BWXL 一样采用了 UPOCC 单晶铜技术,但其设计结构独具特色。CODE 23 的中心导体为实心铜芯,外层再由不同线径的细铜线组合而成,
这与常见的Litz 结构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它声音特别的关系,素质强大。但这种设计使得CODE 23的线材较为僵硬,弯折后会固定成形,在入耳式耳机的使用上,听诊效应较为明显。
此外,线材重量达到了71g,比 OROCHI 的 63g 更重,携带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虽然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透过刚才几条线材的对比,大致可以理解它们的声音差异。
CODE 23 因为采用了实心铜导体结构,其解析力比 OROCHI 更出色,中高频表现华丽通透,也是这几条铜线中解析力最接近纯银线材的。这种声音风格与OROCHI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两者的音场规模接近,但OROCHI 的音乐性表现确实更加优异,尤其在人声的演绎上更为细腻,背景表现也更加干净与宁静。相较之下,BWXL和 CODE 23 的背景都有些许毛躁感,
这在 OROCHI 上则几乎察觉不到。CODE 23 因为其中心实心铜结构,低频力道显得更为强劲,下潜深沉,直击人心。这样的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CODE23 更强调细节解析与直接锐利的高频,
而OROCHI 则更侧重于音乐性与长时间聆听的舒适度。
总结来说,CODE 23 在细节表现上很棒,但OROCHI 在人声温润感、音乐性以及背景纯净度上显得更加优秀。这两条线材分别代表了铜线调音的两个不同极端,各有所长,
也各自拥有属于它们的独特魅力,OROCHI一般老烧如我会非常喜欢。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PW Audio Orpheus
Orpheus 采用了 PW Audio 最高等级的高纯度铜材,并配备七组独立包覆的铜线结构,以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度与稳定性。线材外层覆盖着深蓝色线皮,线身设计纤细且柔软,
大幅提升了使用时的舒适性。我所拥有的是非屏蔽版本,但即便如此,声音表现已经非常让我满意,这样的对比自然更具意义。Orpheus在保持铜线温暖特性的同时,展现出不俗的分辨率与细节表现。
相比之下,OROCHI的人声位置显得更为贴耳,而 Orpheus 的乐器结像甚至比 BWXL 更为清晰细致。在音色取向上,Orpheus 的声音更偏向中上盘,而中频部分则少了 OROCHI 的厚度与饱满感。
中高频则是 Orpheus 的一大亮点,呈现出华丽且高贵的质感,是这几条铜线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但相较于OROCHI,Orpheus 的中高频略显飘逸,在稳定性上稍逊一筹,这或许与我手上版本为非屏蔽设计有关,
猜测屏蔽版本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声音的稳定性和纯净度。
总结来说,Orpheus 以华丽中高频和清晰结像见长,适合追求高分辨率与精致细节的听者。而OROCHI 则在人声的贴耳感、中频的厚实度与整体音乐性上更胜一筹,
两者各自展现了旗舰铜线在不同取向下的极致表现。
结论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在已经非常成功的 YATONO 铜线音色基础上,于背景音乐的动态、人声的细腻度与厚度、中高频的透明度、
音场规模以及低频表现上皆有显著提升。
与其他品牌的铜线相比,OROCHI的声音特色鲜明,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对我而言,这条线材是必收之作。
虽然它可能会让我考虑抛售 YATONO,但如果要外出使用,必须留意其线材硬度与重量,以及较为明显的听诊效应。
作者: 荻野星 时间: 2025-2-6 18:08
当我看见博士论文时我就知晓这必是鸿篇巨制。
辛苦了哥们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18:10
3. RollingForce
Rolling Force 是一家新的来自 香港 的耳机升级线品牌,专注于设计和生产 高端发烧级线材。其产品线涵盖 单晶铜、单晶银、金银合金、镀金、镀钯等多种导体,并结合多层屏蔽、Litz 结构及高端外皮设计,以提供更优异的音质表现。
在短短几年间,RollingForce 凭借独特的声音调校和高质量工艺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香港耳机发烧圈内炙手可热的线材品牌。他们的产品在香港、台湾、大陆、新加坡等地的音响展会上屡见不鲜,并受到许多发烧友的推荐。
Rolling Force 的核心理念:透过精密的导体组合与结构设计,实现高解析、高透明度的声音,同时确保音乐性与耐听性,满足不同耳机与玩家的需求。
我也是这几年因为Canjam SG才开始认识这个品牌
https://www.rollingforcepa.com/
Rolling Force Cosmos 旗舰限量升级线(编号001)
在 2024 年 4 月的 CanJam 新加坡 展会上,我有机会在 Rolling Force 摊位 试听他们的全新旗舰限量线材 Cosmos。这款线材来自 香港品牌 Rolling Force,其设计不仅独特,声音表现也极具魅力。
当时,两位来自香港的烧友特别推荐我试听这条线,并强调它的声音与用料极为讲究。作为一个玩线多年的玩家,我对新线的第一印象通常会先从声音与外观 两方面来评估。
外观设计:蓝紫交织的奢华质感
Cosmos 的颜色非常特别,在远处看是亮蓝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带有些微紫色调,甚至还有闪烁的亮粉颗粒,如星星般点缀在其中。这种设计让线材在不同光线下都能展现迷人的色彩变化,既不过分张扬,又低调中透着奢华。
比起 EffectAudio Code 24 的蓝色外观,Cosmos 的蓝色更有层次感,亮粉的加入也让整体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我可以想象,这种颜色在拉线时的调色应该相当困难,才能做到这样细腻的视觉呈现。
配件与细节:与 RollingForce 其他线材相比,Cosmos 在分线器与端子设计上更具细节,这次的限量版采用了雷射雕刻工艺,上面还印有限量编号,让人感觉更具收藏价值。此外,分线器摸起来的质感极佳,
细致的雕刻与抛光让整体质感提升不少。
更惊喜的是,Cosmos 的 ConX 端子套件包含了全部的插针,这对于经常更换设备或耳机的玩家来说非常贴心,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切换插头,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
声音表现
在试听 Cosmos 时,我选择搭配 Vision Ears VE10,这款耳机的低频本身较强,因此适合测试线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与层次感。Cosmos并非传统的铜线,而是采用了 极为特殊的导体组合——金银铂合金。
这种导体的优势在于 背景特别纯净,同时带有高端金银合金线材才有的 明亮、稍暖的细腻质感。
高频延伸极佳,丝滑细腻且透明,明亮但不刺耳,具贵金属线材的温润质感,乐器泛音自然,空气感强,没有毛边,Cosmos的高频表现与某些纯银线的极致通透不同,它的高频虽然延展出色,
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刺激,反而多了一丝细腻与温润感。这种特性使得弦乐、钢琴、女声等乐器或人声 都能以更顺滑的方式呈现,没有刺耳感,同时保留丰富细节。
中频 稍带厚度,人声温润且带有独特韵味,结像清晰,密度适中,既不过分厚重也不偏冷,适合聆听日系女声或细腻的流行音乐,中频是Cosmos 的一大亮点。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相比,它的中频更具厚度与音乐感,
尤其在人声的韵味 上有着铂合金特有的细腻感,这种质感很难在单一导体中找到。搭配VE10 时,人声变得更贴耳、更细腻,口型清晰,层次感十足,但不会过分强调齿音或颗粒感。
低频收束良好,兼具弹性与层次感,下潜适中,适合控制低频较强的耳机,动态表现优异,鼓声与贝斯有良好的冲击感,VE10本身的低频较为强劲,有时会显得较泛滥,而Cosmos 在这方面的控制力极佳。
它能够让 低频线条更为清晰,冲击力保留,但不会拖泥带水。这使得 节奏感强的音乐,如摇滚、电子乐、爵士 都能有更好的层次感,而不会变得过于混浊。
Cosmos 的音场表现非常宽广,不仅在横向宽度上有所提升,纵深感也极为出色。这种音场特性让 交响乐、爵士乐等需要层次感的音乐 表现更加立体,乐器之间的距离感明显,定位清晰。
Cosmos 针对 配备骨传导单元的旗舰耳机进行调声,因此与Empire Ears Raven、VisionEars VE10 这类高端耳机的搭配效果极佳。在这些组合中,Cosmos能够提升细节、强化音场,并让声音更具层次感与动态表现,
让耳机的潜力发挥得更为极致。如果你使用的耳机本身低频较强、音场较窄、需要更多解析与空气感,Cosmos会是一个极佳的搭配选择。包装与限量性。
当时试听完 Cosmos,我立刻询问这款线材的供货情况,得知这款线 全球限量 68 条,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编号 001,目前已经卖完了。
Rolling Force Diamond 纯银升级线
纯银升级线一直是升级线市场的重要品类,而Rolling Force 作为来自 香港 的升级线品牌,近年来推出了不少具有独特声音风格的线材。其中,Diamond纯银线 是他们在 2023 年 7 月发表的高阶纯银线,
主打 细腻、通透且耐听的音色,并透过精细的调音克服传统银线偏瘦、过于明亮的问题,让人十分期待。
我最早接触 RollingForce 是因为他们的银镀金旗舰线 Mercury,其甜美的中频染色让我联想到 UPOCCToxic GSP 以及Phoenix,因此对他们的声音调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看到Diamond 发布后,
我便对这条纯银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台北耳机文化节(TPAF) 上与 Rolling Force 老板约好现场交货,非常感谢他为此特地预留并携带来台,占据了宝贵的行李箱空间。
olling Force 的 包装一向精细,配件丰富,Diamond 也不例外。除了线材本体,包装内还附赠了一个 高质感收纳包,并且搭配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的 ConX(MMCX/CM)可更换插针系统。
目前,越来越多香港品牌,如 瞬声、Vortex 以及 Rolling Force 都选择与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设计,显示出香港市场对这类 高灵活性线材 的需求越来越高。早年,
我们也曾建议 Toxic Cables 纳入可换插针设计,显示这种需求在高端线材市场中的重要性。
材质与结构
Diamond 是一条经过长时间调音后完成的高阶纯银线,目标是突破传统纯银线的限制,让声音既能保持银线的通透细腻,同时不会过于瘦亮。
导体:台湾制造高纯度纯银(不同产地的导体确实会影响声音,而Rolling Force 选择的这款纯银在音色表现上更具厚度与层次感)
结构:Type 4S+(进阶版 Litz 结构)
线径:23.1 AWG(介于 22 AWG 与 24 AWG 之间,确保既有良好导电率,又不至于过于粗重影响柔软度)
屏蔽层:多层屏蔽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确保低底噪与纯净度
外皮:美国 SoftFlexPVC(提升线材柔软度与耐用性)
分线器:设计感十足,整体规格与用料在纯银线中属于顶级配置。
试听设备与对比线材
DAP(数字播放器):乐图雷神之锤(Mjölnir)
耳机:SpiritTorino TWIN PULSE BERYLLIUM 动圈耳机
对比线材:
Han Sound Luna(汉声纯银线)
Toxic Eddie(纯银线)
第一次开声,Diamond 的声音立刻让我惊艳。它展现出了一条 高阶纯银线该有的透明度与细节表现,但同时拥有难得的 中频厚度与自然感。
高频延展自然,细节丰富但不刺耳,泛音层次分明,没有过度锐利感,顺滑且耐听,不会过于明亮,Diamond在高频部分的处理相当细致,延展性优异,
但并未走传统纯银线极致通透、偏亮的路线。
中频甜美细腻,略带厚度与音染,人声贴耳且富有韵味,不会过分瘦削,乐器的共鸣感与层次表现优秀,这条线在人声表现上极为出色,与 ToxicEddie 相比,
Diamond 的线条感更清晰,细节更丰富。Toxic Eddie声音略显浊涩,而 Diamond 则保留了更多细节与层次感。
低频量适中,弹性极佳,鼓声与贝斯的层次感分明,没有拖泥带水,相比许多纯银线,低频表现更具能量感,Diamond在低频方面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传统纯银线通常会有低频偏薄的问题,
但Diamond 并没有这样的缺陷,它的低频控制得相当得宜,适中的量感加上良好的弹性,使得低频部分既有冲击力,也不会掩盖其他频段的细节。
音场宽敞,纵深感优秀,背景纯净,乐器定位清晰,动态表现良好,适合复杂编曲的音乐类型,这条线在音场表现上与Han Sound Luna 有明显区别,Luna 的音场较为横向宽阔,
但背景较亮,而 Diamond 则在人声与背景乐器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背景更黑、更干净。
与其他纯银线的比较
Toxic Eddie:Diamond 细节更多,线条更清晰,Eddie 则较温润适合流行乐。
Han Sound Luna:Diamond 人声更饱满,背景更干净,而 Luna 偏瘦亮,乐器分离度更明显。
如果将 ToxicEddie 和 Han SoundLuna 视为两个极端,那 Diamond 则完美位于中间,兼具细节与音乐性,并且拥有较高的适配性。
Rolling Force Diamond 是一条高素质、耐听且均衡的纯银升级线,无论是外观设计、材料用料还是声音表现,都在纯银线市场中具备极高竞争力。适合需要细节丰富但不刺激的烧友,
喜欢甜美人声与适度厚度的玩家,希望拥有更干净背景、更清晰乐器表现的玩家。
Rolling Force Mercury升级线
近年来,香港升级线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新兴品牌逐步进军高端市场,而Rolling Force 作为便携真空管耳扩品牌Pico Audio 的子品牌,近年来在各大音响展会中逐渐崭露头角。
在2024 年 CanJamSingapore 展会上,透过香港烧友的推荐,我首次接触到Rolling Force 的旗舰升级线——Mercury(水银)。
这条线材自推出以来,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而在台湾与新加坡市场也陆续有代理商引进试听与分享。由于我本身对银镀金线材的声音特性相当感兴趣,在之前分享IE900 与 Z1R 的升级线心得 时,
就有烧友建议我试试这条线。因此,这次在展会上,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体验Mercury,看看它是否能够达到旗舰级线材应有的声音表现。
Mercury(水银)这个命名十分符合其 外观与声音特性,因为它确实拥有「毒性」,既带有银线的清澈通透,也具备镀金线材的甜美与厚度。
线身设计相当亮眼,与一般银镀金线相比,它的银白色线身带有一丝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能呈现细致的反射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让线材显得更加高级,也符合其旗舰级升级线的定位。
在外观部分,RollingForce 延续了一贯的精致设计,并且加入更多高端细节处理,例如:
- 屏蔽结构更为精细,确保背景纯净度
- SoftFlex PVC 外皮,确保耐用性与柔软度
- 雷射雕刻的金属分线器与端子,手感细腻
整体来看,Mercury 的质感完全不输给其他高端品牌的旗舰线材,不论是Toxic Cables、BriseAudio,甚至 EffectAudio 的高阶线材,在做工与细节处理上都能媲美。
配件与插针系统
Mercury 配备完整的收纳盒与 ConX 2.0 可换插针系统,让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 MMCX、CM 等不同类型的插针,这点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设计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品牌选择与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系统,例如:
瞬声, Vortex,Rolling Force
这显示出 香港升级线市场 对于灵活性与可更换插针的需求逐步增加。早期,甚至连Toxic Cables 也曾被建议导入这种可更换插针系统,可见其实用性之高。
导体与结构
Mercury 采用 台湾制造的纯银镀金导体,虽然官方未明确表示是否为万隆 UPOCC,但导体的纯度与技术水准应该不会相差太远。
- 主导体:台湾制纯银镀金
- 屏蔽结构:Litz Type 4 外包屏蔽层
- 屏蔽层导体:镀银无氧铜(OFC 镀银)
- 屏蔽层与隔离网之间:加入 厚实的发泡材料(用于降低噪音并改善介电系数)
- 外皮:美国制 SoftFlex PVC(提升柔软度与耐用性)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确保良好的屏蔽效果,减少外部干扰,让背景更加纯净,同时也对声音调音有一定影响,让声音表现更为均衡。
为了测试 Mercury 的声音表现,我选择了以下设备进行试听:
DAP(数字播放器):乐图 雷神之锤(Mjölnir)
耳机:NG AudioErebus(8 静电单元 IEM)
对比线材:
Toxic Phoenix(金银合金旗舰线)
Toxic GW24(银镀金线)
Brise Audio UPG001Ref(无氧铜线)
Mercury 具备 典型的银镀金线材特性,但比起一般银镀金线,它的调音更具层次感,且更加均衡。高频延展性极佳,华丽细致,但不刺激,拥有银线的透明度,但
带有镀金的顺滑与温润感,弦乐泛音丰富,背景宁静。
相较于传统纯银线,Mercury的高频延伸不会过于锐利,而是更加丝滑、耐听,这点与Toxic Phoenix 有些相似,但Mercury 在 控制力与厚度 上更加平衡。
中频人声染色较甜美,略带厚度与温润感,不同于Brise Audio 无氧铜线的厚重感,而是更细腻、清晰,适合流行乐、人声、ACG以及日系音乐
这条线在 Erebus 耳机上的表现非常优异,Erebus 本身的中高频较为华丽,但略显偏瘦,而 Mercury 的镀金导体适时填补了这一块,让人声更有厚度,听起来更甜美且具韵味。
低频低频收束良好,量感适中,不会过于浓厚,比起Toxic GW24 更有弹性,鼓点与贝斯的节奏感更清晰,不会让整体声音过暖,保持解析力。Mercury虽然比不上 ToxicPhoenix 或 GW24 在低频的冲击感,
但在 低频层次感与清晰度 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适合不喜欢过厚低频,但又不希望低频太过清瘦的玩家。
✔高频顺滑且细腻,解析力高但不刺激
✔人声甜美,有独特韵味,适合流行乐与ACG
✔低频控制得宜,弹性良好,不会过于厚重
✔背景纯净,声音层次分明,音场宽广
✔配件丰富,具备 ConX 2.0 可换插针,灵活性高
适合玩家
适合喜欢银镀金特性、但又不希望过暖的玩家
适合流行乐、日系音乐、人声爱好者
想尝试高阶银镀金线材,但不想负担过高价格的玩家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18:20
4. Vortex Cables
Vortex Cables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香港耳机升级线品牌,秉持「平价享轻奢」的理念,致力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升级线材,强调坚持、热诚与诚意,这三个核心价值也体现在其三角形的品牌标志中,
分线器也是这样三角形设计,从线材结构、材料选择到包装与配件设计,都投入了大量心思,务求让烧友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高质素的升级线材,产品线包括C.F.S. 系列,该系列以创新与时尚的设计著称。其中,Lavinia是该系列的代表作,
采用了金、银、铜、钯四种金属作为主轴的构成材料,并使用人造丝纱线作为线材外层护套,这也是成名作品爬山绳,所以后续线材都是以这样的外观设计,对比一众透明PVC外皮升级线厂商有非常不同的感觉。自成立以来,VortexCables 积极拓展市场,
成功进入大陆、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厂家耳机的联名款,替他们设计升级线。
此外,VortexCables 与 EffectAudio 合作,采用了 ConX 可换式插针设计,提升了线材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让用户在搭配不同耳机时更加灵活。
主理人 Oscar是一位年轻的烧友,也提到还未创业时,就很常看我的升级线文章,最后在2024年也一起合作推一款纯铜联名线EddieSquared。
http://www.vortex-cables.com/
Vortex Cables Eliana 限量升级线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香港新品牌Vortex的线材,之前就经过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这这间的屏蔽线,声音好之外价格也合理,但可惜是当时新加坡跟台湾还没有,只能看大家开箱放毒,Vortex有一个特色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
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跟坊间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当时心想这个线肯定会比较硬些,上网爬文才知道这间已经有成立五年之久,但最近的产品比较多,能见度越来越高,
而且跟粉丝页老板聊天才知道,五年前品牌成立时,朋友就推荐他一定要让小弟试看他们家线材声音,因为毕竟当时线材玩得真的很深入,升级线发烧历程每年都写,什么都想试。
直到五月时看到这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发布,棉花糖的外观实在好可爱,而且蛮多人开箱,Patrick大的文很毒,Audio Stage Personal 的阿乐也推荐我,不抢不行,真的感谢,先以这条线材做为初玩的感想,
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
结构导体:
这也是决定要收藏的原因,因为也是第一次使用Type7结构必且有两层屏蔽结构的线材,Type 7的特点就是中心导体是矩型截面的Litz漆包线,Eliana的介绍,等于是把type 7的导体特色应用在同轴结构上,配上好多层屏蔽,
中心导体正极矩型的是石墨纤维,单晶铜,银镀金,银镀钯,负极则是从古河来的铜银合金,而且尽量设计成1:1的正负比例,让失真更少,屏蔽层是用5N OFC无氧铜导体,玩升级线很久,这样的结构与混合导体还是第一次见,
这点跟最近很火的瞬声一样,很成功的走自己品牌的设计风格。
因为有屏蔽层所以4.4mm第五极是与屏蔽层焊上,配上同样4.4mm母座有接地的DAP在声音的优势很明显,降噪声背景会很干净,静且黑,降低干扰,而且会让声音的细致度以及横向音场更好,屏蔽层的结构也有不同组合与材质,
丝包与碳纤维,失真应该也会有帮助,两蕊的设计,导体线径是19.6awg。总之是一条结构与导体组合非常讲究与复杂的线材,尤其是这种导体混编线材一般声音都没有单一导体来的单纯直观,做的好听很考验调音者的功力。
阿乐帮我抢到是编号02/38,太开心了,拿到后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屏蔽做成这样竟然不会硬,我以为会很难凹,之前玩汉声线材时屏蔽做的好一般都比较硬,直到蛋塔才有所突破,但Eliana对我还可以接受,再来因为限量版,
包装实在太过精致,第一次看到线材这种包装,直立的盒子抽开里头放了一个水晶座,线材放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公司服务10周年感谢会送的奖座一样,是可以直接放在家里当装饰表起来那种,另外不用说跟EffectAudio合作的ConX接头,
可自行更换插针非常方便,越来越多香港品牌跟EA合作,线身就跟棉花糖一样颜色,分线器有设计感三角形状,也是品牌logo,而4.4mm端子自己觉得则比较普通点,应该是分线器实在美,或者是瞬声的4.4mm端子太有科技感。
声音才是重点,虽然已经买不到,但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声音,会对比手边的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差异,铜线就不比了,声音走向差太多,以及搭配不同耳机的走向,Eliana入手至今已经将近500小时的煲线,
配合煲机碟跟大推力amp应该已经开了。
对比不同线材的差异,器材如下:
DAP:钛菊
耳机:VisionEars 极乐世界私模
Vortex Eliana对比汉声DANTA
汉声的蛋塔是自家的旗舰线材,金银合金混合纯铜线并且改良版的屏蔽网让线很软更好收纳,是很好的对比线,先听蛋塔,搭配极乐世界的中高频的空气感很好,乐器的结像清晰,中频人声不暖,且富有穿透力,
接着换上Eliana第一个感觉是背景绝对又变黑一点,跟蛋塔的声线有点相似,一样是空气感很好,不是暖声型线材,但Eliana的厚度明显比较好,中下盘稳些也干净一点,可能是因为屏蔽层不同的关系,
镀金头蛋塔相对比较瘦跟飘一些,中高频的穿透力跟拉拔又更明显,两条搭配极乐世界都蛮合适的,但听得出Eliana的屏蔽优势与特色,题外话线身来说DANTA还是更软些,没办法,Eliana的屏蔽做得太讲究,多层。
Vortex Eliana对比Toxic Medusa V2
Medusa V2一直是一条经典的古典神线,V2是镀金的成分多一点,结构也不同,导致中频又更饱满,合适的音乐类型也多些,两条的差异非常大,Medusa的横向音场非常大,中高频延伸带宽拉拔的更高,
中频修饰明显较甜,听起来宽松,细节自然,音染明显,一耳朵惊喜,但人声位置相对Eliana后退一些,Eliana的音场较小,但中频低频厚度较多,较稳,可能还是跟跟屏蔽层有关系,中高频延伸相对Medusa保守些,
但也够了,不AB不明显,UPOCC还是有它厉害的地方,但Medusa不是屏蔽线所以自然没Eliana这么静。
Vortex Eliana对比ERUA orca
ERUA Orca虎鲸Orca是旗舰也是多层屏蔽结构,屏蔽层是铜镀银混部分纯银,以及订制的金银锡搭配,中心主导体负责中低频的部分用的是单晶铜镀银,外层在中高频氛围感调整用的是纯银+银镀金点缀,
两条主要差异还是在音场跟中低频厚度,Orca的横向音场比较大,中低频厚度比较薄,Eliana则是较稳跟厚实,但相对来说Orca的乐器结像有点轰耳,在背景乐器有时会盖过人声,Eliana结像比较清晰,
Orca则是比较偏向上盘,听起来比较活泼些,声音的差异没有听到Medusa这么大。
Vortex Eliana对比Rolling Force Mercury
Rolling Force也是香港新升级线品牌,Mercury是旗舰线材,线基导体是台湾制的银镀金结构是Litz type 4外包屏蔽层,屏蔽层导体是无氧铜镀银,在屏蔽层与隔离网中间再包一层蛮厚实的发泡材料,也是屏蔽线材,
Mercury的声线明显比上面几条都来的柔美,主要是银镀金的音染把人声跟线条都有所柔化,音场跟Eliana差不多大,中高频延伸滑顺,但结像与解析就不及Eliana的好,这两条合适极端不同耳机的搭配走向。
Vortex Eliana对比瞬声Ultron
Ultron也是多种贵金属混合的导体,镀钯银、纯银、7NOCC铜和银金合金,并且用金银油浸包覆,这条一直是我很喜欢搭配的升级线,主要是它的声音既有解析,音场,甜美的人声,还有油浸线材特有的味道,
让整体声音不至于过冲,音色圆滑,非常的润,所以很百搭,Ultron的声音像是Eliana与Mercury的特色的融合,介于两者之间,但中频厚度还是Eliana的优势。
听完升级线的对比可以清楚知道Eliana的声音特色在于非常黑与干净的背景,中低频温润,低频富有弹性与包覆感,人声向前且厚实,但线条感清晰乐器结像清楚,
横向音场较小,纵向比较大,可以算是好搭的一条线,增强型的。
搭配不同的耳机
SONY IER-Z1R
在不添加太多的音染下,Z1R的优点又更加凸显,例如中频的厚度变的更饱满,乐器更清晰,低频本来有点轰,收了不少也比较干净些,背景变黑些,搭配起来蛮合适的,是少数搭配Z1R不会太改变声底的。
NG Audio Erebus
一样是补中频的厚度跟下盘的稳定度,原线下的中高频比较飘些静电味比较多,一样是背景变黑,整体而言不太改变耳机本身的调音,都是画龙点睛的提升。
试了两支耳机大概就知道这条升级线合适的耳机搭配,基本上是属于增强型的类型,染色相对较少,这也难怪烧友提到棉花糖搭配不同的耳机都能起到些化学作用,这点跟Toxiccables就差蛮多的,
尤其是凤凰跟Medusa的音染好重,不过我好爱,但搭配Eliana升级线会把中频会变的比较温润些,但又不像是铜线一般暖糊感,解析还是在,这点尤其适合动铁,或静电混合的耳机,这类型的耳机一般不缺细节,
通常音乐性比较吃调音,而纯动圈得看喜好,素质好的没问题,我试过IE900很搭,但IE600本来就有点厚度,听不太习惯。
Vortex Cables虽然是新的品牌,但推出的升级线与市场上的区隔蛮大,主要是专做屏蔽线,藉由棉布的外观图案给线材颜值带来不同的设计,会持续关注这间品牌的升级线,也希望多点非限量的线材,让大家都能搭配。
Vortex Eddie Squared 纯铜升级线开箱
在去年五月时第一次接触这个香港品牌Vortex的线材,当时就已经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并且分享其中几条升级线,Vortex的特色就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
跟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一眼就可以认出是Vortex家的线材。
从而入手第一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又叫棉花糖,外观如其名实在太特别,且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之后陆续入手C.F.S系列的Lavinia,香港版Lisa以及台湾版Seraphina,
价位都相对合理,短短不到一年,Vortex线材的评测文在网络上非常多,我也是跟着默默爬文看大家的文入手收藏,而新加坡目前还没有机会试听。
后来私讯聊天才有机会认识这位Vortexcables创办人Oscar,常看到他在小弟脸书日常哈拉文下面留言互动,一聊之下才知道五年多前他初烧时,一直有在留意我分享的文章,包括升级升级线发烧历程等心得,
毕竟当时玩线玩得很疯狂,说是小弟的粉丝,发烧圈名人,实在太客气了,当时他正在想2024年要推出什么线材,询问我喜欢什么样的声音,跟他提到我喜欢铜线为基底的线材,毕竟中性百搭,
不会有混合导体线材因导电度不同创造的特别听感,调整的好当然声音很棒,但很容易听起来不自然,声音很怪,铜线整体最稳定,只是我也喜欢纯银镀金线那种特别中频人声甜美的染色,中高频明亮且润,
只是金价每年都在上涨,至今已经很少厂商愿意做镀金线,毕竟买一捆都快可以买台国产车,看一下UPOCC的Toxic Phoenix,GSP V3以及Effect Audio的Centurion等的价格,追求导体极致的声音,
不知道到几年后涨到太可怕就不会有人开发镀金线了。
Oscar听了小弟的建议,觉得苦恼要怎么在铜线的基础下调整类似银镀金的听感,这本来不太可能,但他根据自己开发线材结构的经验,与调音见解开发了一条纯铜线,也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的外皮,
我说老婆喜欢紫色很美,而后来才知道他原来喜欢画画跟学设计,难怪做些不同线材的外观,在去年11月TPAF 台湾耳机文化节听到了这条线的Prototype,看到紫色外观成品实在好看,内敛带点华丽感,
听完第一版觉得声音有点太暖,后来再经过调整,终于最后有镀金线的感觉,也就是多点透明度,是我喜欢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询问我能不能以我的名命名,觉得很惊讶,那不就跟ToxicEddie一样的概念,我当然是很开心且没问题,但唯一的要求是希望价格能够便宜且亲民一点,也符合Vortex创立的宗旨与平价声音,
希望能回馈烧友,然后跟Toxic Eddie一样卖多少跟我都没关系,只要能联名以及烧友听到后脸通红被毒到对我就是最大满足,还有一条拿来抽奖送粉丝的线材,感谢Oscar的提议,他真的是很用心,
包括配件分线器的LOGO有ED2以及新设计的4.4mm端子,跟Effect Audio合作的Conx插针,并印上自己的LOGO等,这些都是我没想到的。
包装也是希望越简单越好,体积越小越好,毕竟线材本体才是重点,包装太大在家里很占空间,然后送给烧友一个可以背出去的收纳袋,直到最后我听到价格,只觉得实在太超值,这大概是Vortex最便宜的线材?
规格
C.F.S Series – Eddie Squared
结构:GoldenRatio Strands with Shielded Twisted Pair
材料:(I ) Shielding : Silver plated 5N LC-OFC Copper
( II ) Core : High Purity OCC Copper
物料产地:Taiwan
线规:21 AWG
配件:标配ConX Basic 插头
结构图:
Eddie Squared用的是非限量旗舰线材Lavinia的主芯结构作为设计,中心是OCC纯铜导体,每根独立的线材内有两股,每股内有三种不同线径铜线比例做混合,确保三频均匀分布,外层再包5N的无氧铜镀银金属隔离网做屏蔽,
再包棉布,总线径是21AWG,而铜导体就是这样的声音,但Vortex最后用不同焊锡去调整到满意的声音。
我来对比一下几款价位在范围内的铜线以及Vortexcables自家的LISA给大家参考声音走向,这次的耳机我选择用DITA AudioProject M,本来想用VE10,但VE10有偏单独跟更完整的线材搭配分享。
试听的器材
DAP:乐图雷神之锤
耳机:DITA AudioProject M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RUA Audio Vidar Alter ll
Vidar Alter 是铜线,并且在外层包铜镀银屏蔽隔离层,除了带有铜线温润的音染之外,搭配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背景还非常的静跟黑, 颜色黑与紫色混编,导体加入单晶铜混合无氧铜,结构也成Litz Type 4S,
两条单就导体与屏蔽规格而言很接近,Alter ll搭配Project M真的很合适,修饰了中高音偏瘦的听感,线条感更好,中频也稍微突出一些,换是增强型的搭配,接着换上EddieSquared,两条都是铜线,
不是不同导体一耳朵就可以听出的绝对差异,但在仔细AB下还是可以知道两者在配Project M的不同,差异最大的就是中频厚度与中高频音染,Eddie的中频似乎比Alter ll更饱满一些,人声比较厚且向前贴耳,
但中高频有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延伸那种类似镀金线材往回勾带点特殊的尾韵,这点我配ProjectM满喜欢的,算是互补型的线材搭配,这也是在这支耳机我喜欢的搭配方向,可以听很久,果然一配就中,
当知道耳机的特性后,配升级线就蛮容易,而Alterll相较下更中性,且音场比Eddie 大一些,这也是Alter ll的优势,两者在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表现都非常的安静。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Ares S
Ares S 算是在这个价位当中非常超值的铜线,毕竟调音的方向是在Canjam SG经过烧友票选出的产品,很特别是使用两股不同线材做混合搭配,重外观很容易看出,线径是24AWG,这条的设计算是解析与韵味兼具的调音线,
在厚度与解析力兼具取中间的线材,与Eddie最大的差异还是中频位置,Eddie的人声位置比较近且温润,Ares S则位置比较远一些,但厚度肯定是比Alter ll多,另外相较下Ares S配Project M的背景比较轰跟噪一些,
可能是刚刚听完两条屏蔽线材,所以有无屏蔽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很大,连带影响清晰度与线条感,低频是属于集中有弹性那种,而Eddie是往外扩散带点包覆性那种,Project M可能会更合适配Eddie。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CODE 24C Limited
紫色的线身是铜线,CODE 24C算是CODE 23的轻巧版,线径是18.5AWG比较细之外,中心导体也不是单一粗实心导体而是不同线径混合,包覆的批覆也比较薄,所以整体较为柔软,如果是对比CODE23,我自己比较喜欢CODE24C,
虽然硬素质有差,但毕竟便携性还是更重要,搭配Project M两条主要的差异在于CODE 24C的细节与分析力比Eddie好,线条感比较清晰,而且CODE铜线的声音都不是像刚才的Ares S铜线一样偏向调音走向线材,
但Eddie的人声还是更有韵味跟氛围感,感觉很舒服,且维持一定的素质,这两条各有特色,搭配ProjectM都可以看喜好。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Han Sound Audio Artona
Artona是限量88条的汉声新铜线,结构是编织网—PVC-石墨烯编织网-棉纸-高分子绝缘薄膜-occ自然退火铜导体,高导电石墨烯编织屏蔽网做为隔绝电磁干扰,加上高分子薄膜作为绝缘材料,
线径是22AWG,两条搭配Project M在中频的表面很相似都有韵味,但差异在于Eddie比较偏中上盘,而Artona比较偏中下盘,整体稍微暗一些,更沈稳,可能是石墨烯编织网的关系,这点与LUNA有点像,
而Eddie则是在中高频延伸上更亮,有点像是银镀金那种感觉,Artona则是稍微浊一点,如果就分析力来说CODE24C最好,再来是Eddie,最后是Artona,韵味是Eddie与Arona都不错,而CODE24C最中性。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Vortex LISA
Elsa是香港特别版,导体是古河电工铜银合金镀银,用的一样是继承Lavinia的结构,这条虽然是镀银线,但没有一般这类型线材死亮的中高频,反而能够保留耳机本身的特色再把人声更凸显,
清晰细致,对比Eddie的整体走向相似,因师出同门,但毕竟导体还是有决定性的差别,LISA在乐器的表现与结像上更清楚,还原度更佳,更中性且染色稍微少一点,而Eddie则是染色较大,
更厚实饱满与浓郁的中频,更重视人声的表达,这个听口水歌更好XD
结论
1.Vortex Eddie Squared 作为联名线材,有我对铜线理解与喜欢的声音特色,例如厚实饱满且细腻的中频人声,中高频上盘保有银镀金特有的透明感与韵味,且价位上非常合理。
2.适合特别是动圈,或是多单体混合动铁,静电,细节多,素质好偏冷的耳机,在中高频肯定能达到合适的音染,但不太合适些偏暖的耳机,怕细节吃掉太多会太糊。
3.与差不多价位的铜线各有差异,如果是配ProjectM我自己会喜欢的是CODE24C与Eddie Squared两条不同走向,刚好互补。
4.联名线材Vortex真的很用心,分线器与插头重新设计,紫配黑低调内敛也很有分辨度。
5.线材需要一点时间煲线,我手上有正式版调音但煲200-300小时,以及最终版刚拿到声音差不少,包越久透明度越高,不然会比较厚实,可能跟焊锡有关系。
Vortex Cables Nadia 新旗舰开箱
Nadia 是继 2022 年发表的旗舰 Lavinia(跳跳虎)后的全新旗舰,两年推出一条旗舰线材,速度相当快。Oscar 这两年非常努力,不仅专注于自家品牌的线材开发,还为许多香港品牌推出联名款,甚至连我都有联名线材。
相比其他品牌,他的出线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玩线材这么多年,像这样快的推出速度对比其他厂还是头一遭见到XD。
虽然 Nadia 是旗舰级线材,但相比一般的 UPOCC 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价格要亲民许多。Vortex 的导体结构通常相当复杂,复杂到仅靠导体无法完全描述它的声音特性,因为这牵涉到多层次的声音调校。
而这正是Vortex 特别之处,音色的调校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才能让这么多不同的导体和谐地融合。我猜这样的线基必定是有自家工厂内研发和制造的,才能这么快推陈出新。
Nadia的导体结构包括正极部分使用四种导体:金银合金、银镀金、铜镀金及纯银;负极则由纯铜和纯银组成,且正负极的线径也略有不同,具体规格可参见官方网站。
Nadia 的外观的配色纤维丝线用的颜色是参考棉花糖限量旗舰线材,也代表这次的Nadia真的算是重之前至今Vortex的技术结合。
在官方Facebook公布消息后,我立即联系了Oscar,几天前收到线材后并进行了20-30小时的煲机,配戴耳机是VE10,搭配的播放器是乐图雷神之锤。初次聆听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条声音非常中性且线条干净的线材。
它既没有EddieSquared那种中频厚实饱满的铜线特性,也不像Seraphina那样提升中高频亮度,而是属于一种非常耐听、舒适的音色。细节自然浮现,分辨率和声音线条感都很到位,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密集。
低频则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如此舒适的声音表现下,VE10搭配下的低频表现相当强劲,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非常特别,无法单靠材质来评断其声音个性。Oscar提到这条线需要煲200小时,我猜可能与所使用的焊锡有关。
我还是简单对比了一下前旗舰 Lavinia,两者的声音风格差异相当明显。Lavinia 的结像更为清晰,中高频华丽且尤其适合乐器的表现,但略显生硬,有些偏向于中高频,长时间聆听背景乐器有点轰耳。低频则是两者最大区别,
Lavinia的低频较为弹性,但力道较小,不如Nadia 那般强劲。我认为这可能与 Nadia 的负极导体结构有关。Nadia 的线条感更加干净,中高频表现更为收敛,这两年 Vortex 在技术上的进步确实反映在新旗舰的调音风格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Lavinia 声音表现不好,肯定还是有人会喜欢这种调音。经过AB对比,我更喜欢 Nadia 的干净声底,但它的低频对我来说稍显过猛,尤其是搭配 VE10。如果搭配其他纯动铁耳机,可能会有更好的平衡感,
也有可能是尚未完全煲开。我希望低频能够更加扩散,这样对我来说会更好。
接下来必须对比限量旗舰棉花糖 Eliana,棉花糖的声音风格可以说是 Lavinia 与 Nadia 的结合体。它与 Nadia 一样有着干净的线条感,但背景音乐的动态又更接近 Lavinia,而没有那么轰耳或过于锐利。低频方面依然是 Nadia 更具力量感。
这三条旗舰线材在声音上有着明显的家族特征,但Nadia 在调音上显然更进一步。Eliana 作为限量旗舰,依然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旗舰线材都不是中频偏暖的类型,听爵士人声可能不太适合,这时Eddie Squared 的铜线才是更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喜欢金银混合导体的高素质表现,这几条旗舰线材会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尤其是日系女声,Nadia日系女声大概很合适,但不会像一般铜镀银那种死亮的感觉。
Lavinia & Alida 开箱
终于我也有其他款Vortex的线材,其中Lavinia很早就在香港发表,网络上已经很多毒文规格介绍跟听感,尤其是在去年11月在毒窟群的Patrick大的分享,Lavinia导体是纯银,银镀金,铜镀金、银镀钯混合加上同轴结构以及铜镀银隔离屏蔽而成,
线径是20.4AWG,我稍微听一下,它的声音走向其实跟棉花糖有一点像,主要是中频人声的甜度与厚度在,因为屏蔽背景一样很安静,但棉花糖的解析与中高频延伸又比Lavinia更上层楼,如果是在找自家相似棉花糖走向的线材Lavinia可以胜任,
Vortex这几条棉线的声音都算是暖声线材,而非一般纯银或铜镀银那种明亮光泽型,这种一般久听会不耐听。
Alida 还没有听,但Patrick大也在Post76分享过心得,等两条煲一段时间再来一起分享与棉花糖差异。
https://post76.hk/thread-337130-1-1.html
不过这个包装也太用心与豪华,长方形的盒子里头装了一组耳机收纳盒,EffectAudio ConX插针盒,线材与线扣以及保证卡,当然没有棉花糖那种奖座包装,但也比一般升级线好多了,Toxic有万年夹练袋,现在多一张Thank youcard 哈哈。
VortexCables ELSA 屏蔽Twins Pair 升级线
这是香港限定版升级线,之前一直有跟Vortex的Oscar大讨论有没有办法做类似Type 9结构的升级线,尤其是一直以来都做这种特别的棉布屏蔽线材,爬山绳。
Type 9是一种同轴式的结构线材,中心是多股Litz漆包线材,外头包上绝缘层(材料的介电常数跟厚度需要控制),绝缘层外层还有一层导体(这层导体数要与中心导体数awg相同)或编织网再上厚点的复合绝缘层材料,
最后在包上棉布完成,没什么人做这样结构的升级线,主要这类的线材一般用于高功率/高频功率传输等,所以对讯号的传输跟衰减有一定的要求。
ELSA就是这样的概念下产出的线材,外层导体用的是无氧铜镀银,中心导体是Furukawa铜银合金镀银。
这次比较特别的是绝缘材料一般用的是铁氟龙较多,而它用的是把空气注入聚乙烯(PE)的方式,导致含25%的空气,说这样的材料介电系数更低,而失真更小,看介绍很特别,不过怎么样都是耳朵验收,
听说听感是中低频穿透力,人声味道但不浓味,低频清晰,而且价位不算贵,不过他们家的线材听过棉花糖后就真的还是回不去XD
作者: wait666 时间: 2025-2-6 18:26
2020後, 等了5年, 謝謝E博士專業好文
作者: 亦海 时间: 2025-2-6 18:41
鸿篇巨制!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20:07
5.Han Sound Audio 汉声
Han Sound Audio 的品牌起源可追溯至 2010 年,当时仍以 汉声小铺 名义经营。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6 年,品牌进入高速成长期,并正式更名为Han Sound Audio,这四年间,品牌规模迅速扩展,成为台湾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升级线材品牌之一。
近年来,Han Sound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无论是在 香港、CanJam 等国际音响展,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这几年的努力与成长可说是 有目共睹,逐步奠定了其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的地位。
我与 Han SoundAudio 的缘分始于 2016 年,当时经毒窟烧友推荐试听了三款线材后,才开始对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吸引我的不仅是价格合理、质量优异、产品更新快,还有维修保固效率高、客户支持度强、声音表现出色。
其中,Zen系列铜线材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汉声的新线材为DANTA,KUNPENG,LUNA以及KULA。
http://www.hansoundaudio.com/
汉声新旗舰-鲲鹏 KUNPENG升级线开箱
汉声的线材已经接触很久,从2016年还是汉声小铺、知名度相对较低时,就开始试听他们家的线材,也是经过毒窟群烧友的推荐。直到将他们的线材推荐给当时在新加坡的Music Sanctuary 老板 Calvin 试听后,他惊为天人,
认为这间来自台湾的线材品牌极具潜力。随着他们的努力,品牌转型为Han Sound Audio,并在国际展会如 CanJam SG 等活动中逐渐打开知名度。
几条新推出的产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价格实惠且在中高频具有特殊音染的铜线Zen Too/Zen 8,中频人声带有独特奶油感的 Aegis 8(虽然音场会略微缩小)。2017年,汉声推出市场上第一条 全屏蔽金银合金旗舰线材 —— VENOM 毒液双头龙,
外观采用黑色尼龙披覆,搭配两颗端子(2.5mm平衡接讯号 + 3.5mm单端屏蔽接地)。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 AK 播放器 以及 Mass Kobo 404 耳扩 的使用需求。
后来,端子设计改为 4.4mm第五极接地,迅速引起市场热议,毕竟当时市场上并无类似设计的线材,也引发不少品牌效仿与跟进。
如果说 VENOM 毒液 是汉声的旗舰线材,接下来于 2019年 推出的 Torfa 4 则是另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条线材距离上一条 毒液 已有两年多时间,采用了同轴结构设计,
核心导体由 金银合金与单晶铜 Litz 线 混合而成。经过 VENOM 毒液 和Aegis 等合金类型导体线材的研发积累后,汉声在合金掌控与屏蔽技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产品发展基本上围绕这两个主轴持续深化。
自 毒液 的成功后,汉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定位。虽然他们依然会推出一些非屏蔽线材,如 Aegis、Agni纯银线 和 ZenToo超值纯铜线,但高阶旗舰产品几乎都是以 棉布外观的屏蔽线材 为主要设计方向。
2021年,汉声推出全新旗舰线材 DANTA。这款线材拥有深蓝色的线身,其问世主要源于 屏蔽材质的突破性进展。传统热塑材料的介电系数较高,对讯号传输与声音表现有一定影响。而 DANTA 改用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塑性更佳,
传输性能也有所提升。拿在手上,第一个感觉就是「柔软且轻薄」,与过去的 Redcore 和 Nundu 产品有着显著差异。
然而,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汉声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明显放缓,特别是新旗舰线材的发表。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汉声 推出了纯银导体与石墨烯屏蔽层的 LUNA、铜镀银材质的 Kula,以及纯铜导体与石墨烯屏蔽结构的 Quintin,
但这些线材在品牌辨识度上未能延续过去旗舰产品的鲜明特征,主要仅在屏蔽材料上进行了创新尝试。
直到 2024年11月初,林董 首度透露即将推出新旗舰线材,但对于细节却守口如瓶。随后,我们才在 官方脸书 以及 耳机文化节上见到了这款旗舰线材的实体,并有幸亲耳聆听到它的声音表现。
这三年来,我使用 耳罩系统 的比例逐渐增加,心里不禁浮现一个期待:这次的旗舰线材,会不会有机会推出耳罩升级线呢?
2017年旗舰VENOM 毒液
2019年旗舰Torfa 4
2021年旗舰DANTA
底下是网络介绍,很详细,供参考。
『汉声于2024年12月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旗舰商品『鲲鹏 KUNPENG』
「鲲鹏」一词源自中国古代传说,描述北冥的巨鱼化身为展翅高飞的鹏鸟,气势磅礡、恢弘壮丽。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线材音色的宏大表现,更展现出汉声团队对于这款旗舰产品所投注的深思熟虑与满满自信,也让发烧友们对其充满期待。
鲲鹏 采用三种不同材质且不同尺寸的贵金属,透过 星状绞合技术 进行集合,并以 DoPunt Hytrel弹性披覆体 将正负两极独立绝缘,同时填充 避震棉丝,并辅以 高分子薄膜将线芯紧密集合。在屏蔽层设计上,
鲲鹏采用了独特的双层屏蔽技术,由 石墨烯编织网 以及 镀银金属屏蔽网组成,外层则使用 超柔软医疗级PVC 作为披覆,确保线材在保持优异电气特性的同时,也拥有出色的柔软性,方便佩戴与收纳。
如此复杂的结构下,线材依然维持了令人惊艳的柔软手感。
鲲鹏三种金属导体设计与双层屏蔽结构
纯银:保留传统Hi-Fi音响银线的独特特质,提供细腻、丝滑的人声表现,并在高频钢琴弹奏中展现出卓越的颗粒感与低频质感。
金银合金:在纯银的基础上加入特定比例的黄金,使音色在丝滑中更增添一丝活生感,让听感更贴近现场演奏,音色不过于渲染,细节更为真实自然。
银镀钯:纯银镀上钯层后,声音在高频部分更加华丽,整体声音层次感与厚度显著提升,无论是大编制古典乐曲还是乐器定位,都能展现细腻且均衡的音色表现。
鲲鹏 采用了独特的双色混编双层屏蔽结构,通过两种材质的特性有效阻隔外部噪声。石墨烯编织网确保高频讯号的传输顺畅,而 镀银金属屏蔽网 则加强中低频段的传输稳定性,防止电磁干扰,
让声音背景更为纯净,呈现更深邃的「黑背景」。
为 鲲鹏 特别设计的 分线器与 插头造型,无论是 石墨黑的底色 还是亮橘色的点缀,都展现出低调而奢华的美感。壳体线条细腻,凹凸有致,凸显出细节工艺的极致追求。此外,
分线器上的滑块设计能在不使用时固定于分线器上,不易滑落,实用性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线材首度搭载了全新型可换式插针 设计,使用者无需任何工具,即可轻松快速更换不同的插针,让使用体验更加便利。
专属的 磁吸式牛皮收纳包 及 同色牛皮收纳扣,在打开包装时,扑鼻而来的是纯正的牛皮香气,提供耳机与线材最为高贵的收纳保护,
从细节之处展现出品牌对质量的坚持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在 调音设定 上,鲲鹏 选择了不走极端路线,无论是古典大编制音乐还是小品流行歌,都展现出优异的动态表现与丰富的细节还原。整体音色偏向中性,
但在高频上略作点缀,使人声更为悦耳、穿透力更强,而低频则拥有极佳的扩散感。
聆听时,可以感受到 高密度却不壅塞的厅堂感,以及绝佳的乐器定位表现。音场呈现椭圆形,各个乐器与歌手的位置轮廓清晰可辨,
这也归功于卓越的双层屏蔽设计
规格:
导体材质: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
双层屏蔽结构:石墨烯编织网 + 镀银金属屏蔽网(接地)
外披覆材质:医疗级超柔软PVC
颜色:金属灰与海洋蓝
线径:20 AWG / 每蕊
线蕊数量:2蕊
标准插头:汉声 4.4mm 平衡插头
可更换式标准接头:2Pin IEM、MMCX、PE
重点整理:
1.三种金属导体: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首次在旗舰线中引入银镀钯导体。
2.双层屏蔽设计:石墨烯编织网+ 镀银金属屏蔽网,呈现黑、银、蓝色的交织外观。
3.20 AWG 线径:两蕊设计,线径略粗,适合耳罩升级线使用。
4.独特外观设计:专属分线器、可旋转更换插针设计,无需工具,使用便利。
搭配器材
耳机:Vision EarsVE10
播放器:乐图墨菊2(GT2)
初听感
第一个印象便是中高频非常华丽,乐器的结像清晰,定位极为准确。一听便能辨识出这是贵金属导体特有的音色,但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不同,鲲鹏展现出更为细致的中高频解析力。
这种表现应该是源自银镀钯导体的贡献,搭配纯银的高频细腻度,构成如此独特的声底。
整体听感偏向中高频延伸,呈现出一种华丽质感,这种音色即使是经过精心调整的铜线,例如Brise Audio、Toxic BWXL,甚至是汉声自家的 Quintin,都难以达到。
鲲鹏的声音特性让人一听便被那种华丽的声音所吸引。这种声底与VE10 形成很好的互补,让中低频线条更为干净利落,同时提升中高频的延伸感,尤其适合演绎交响乐。在这三种混合导体中,
仅剩下金银合金承担中频与低频的弹性补足。而如此独特的音色,除了导体本身的特性,应该在焊锡上也进行了特别的调整。林董一向会针对不同焊锡进行反复测试,直到达到理想的声音走向。
鲲鹏的声音特性偏向杂食型,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它特别适合日系女声、交响古典,甚至是金属、摇滚、电影原声带(OST) 等多种音乐类型。举例来说,在聆听 《Stellar Blade 剑星》的OST 时,
乐器细节的还原与结像的精准性堪称亮点。
双层屏蔽设计 确实有加分效果,除了让背景更黑之外,还让微细节得以自然浮现。然而,若要聆听爵士女声那种厚实甜美的音色(如Susan Wong、Olivia Ong),鲲鹏 在中频表现上略显清冷,
少了一些温润饱满感。即使搭配 GT2 这类中正偏暖的播放器以及 VE10 这种稍有暖意的耳机,这种特性依然存在。若以爵士人声为主,搭配铜线可能会更为理想,跟我常听的音乐类型不同。
低频方面,鲲鹏的量感相对较浅,即便搭配在低频表现突出的VE10 上,低频的下潜依然显得浅一些。不过,其低频拥有良好的弹性与扩散感,呈现干净利落的低频轮廓。
在搭配上,我也尝试过与 Aroma FeiWan 搭配,效果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 Fei Wan 在中频人声部分拥有极高的密度,抓耳效果极佳,特别适合流行音乐。而鲲鹏 则将 Fei Wan 的中高频表现进一步拉升,
使整体声音更为明亮通透,两者形成极佳的互补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鲲鹏 可能不太适合本身声音特性就偏亮或高频较尖锐的IEM,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达到理想的互补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原本过于尖锐的高频特性。
鲲鹏对比 DANTA
鲲鹏重量为56克,而 DANTA重量为35.6克。DANTA 的导体同样是金银合金混合纯铜 Litz 线材,在屏蔽材质上突破性地采用了高分子材料,作为前旗舰产品,有着极高的技术水准。因此,透过声音比较,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三年来的技术进步。
两条线材在初听时的走向有些相似,同样以中高频为主。然而,仔细聆听后,差异逐渐显现。DANTA的人声声线与乐器清晰度相比 鲲鹏 稍显逊色,略带模糊感。这也可以理解,
毕竟 DANTA 采用的是金银合金混纯铜线,在中频的厚度上稍有优势,但声音听起来偏干,缺少鲲鹏 在乐器光泽与水分上的细致感,进而影响了 中高频延伸的华丽感。
这次的比较显示,导体与结构 才是决定声音表现的关键因素。虽然后续可以透过 焊锡 进行微调,但声音走向大致已定。这种差异,唯有经过实际对比才能感受到。
鲲鹏对比 FlashAcoustics 瞬声奥创
瞬声奥创重量为45.7克,是瞬声今年的新旗舰线材 Venom 的前身。虽然手边没有 Venom,但根据香港展的印象,它的声音同样走 中高频华丽 的路线,
但中频部分更为润泽,让人十分期待后续深入比较。
虽然 瞬声奥创 的定价相对较低,但其声音特色鲜明,尤其是中频人声部分,带有一丝奶油般的甜美染色。瞬声奥创采用多种导体混合,包括银镀钯、纯银、7N OCC铜 以及金银合金,
并且多了一些铜导体的支撑。外层结构方面,瞬声奥创 采用了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设计,线径为 21AWG,较为细致,并使用 X-Cross 技术,中间带有黑色底色,呈现独特的 X 型设计。
相比之下,鲲鹏 采用了双层屏蔽网,外观密实,线径略粗,屏蔽效果更加优异。
在声音表现上,两者差异显著:
瞬声奥创:中下盘表现稳定,声音均衡,人声中频带有甜美染色,中高频延伸稳健。
鲲鹏:将声音焦点更多地放在中高频,高频细节清晰,线条感更佳,背景纯净。
对我而言,鲲鹏 更适合搭配暖声耳机,尤其在流行乐曲中能达到绝佳的互补效果。而瞬声奥创 则显得更加稳定,搭配性广泛,适合那些不过度追求华丽音场的用家。
鲲鹏对比 ToxicMedusa V2
Toxic Medusa V2 重量为57.2克,采用 17AWG 线径,结构为 Litz Type 6,导体材质为 金银合金混合银镀金。在我心中,Medusa V2 一直是交响与古典音乐中高频延伸表现最佳的线材,
音场宽广,特别是第二代的银镀金,在中频染色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两者在中高频的声音走向上有些相似,但各具特色。
Medusa V2:整体声音更加柔美,中频人声韵味更浓,银镀金的特性让高频更具光泽感。
鲲鹏:背景更加纯净,彷佛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乐器的光泽与线条稍显明亮。
在音场表现上,Medusa V2 更为宽广,包围感更强。然而,鲲鹏 的高频延伸细节更为明显。就我常听的音乐类型来说,Medusa V2 更加合适。我已经听过这么多条线材,
但至今还没有一条能在中高频延伸表现上与Medusa V2 匹敌。即使是 Toxic 自家的限量旗舰 Cerberus(三头犬) 也未能超越。然而,这次的鲲鹏 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那种水平的味道,
彷佛触及了 Medusa V2 的中高频延伸境界。
鲲鹏对比 OrffCables Project: Elizabeth 伊莉萨白
伊莉萨白重量为56克,是 Orff Cables 的首款 IEM 旗舰线材,导体采用 银镀金混合银镀钯,结构为 Litz Type 2 与同轴3D屏蔽,线径为 2蕊。
两条线材的素质接近,在细节表现与线条感上都十分优秀。然而,鲲鹏的 中高频 显得更加突出,整体声音更加华丽,细节更为丰富。而 伊莉萨白 的频段分布稍向下盘移动,
乐器结像更为凝聚,空间感也更为立体,音场表现更加宽广。
伊莉萨白:低频更具弹性与扩散感,搭配VE10 可能低频稍显过强,但搭配 Fei Wan 则表现得相当均衡。
鲲鹏:中高频延伸更为突出,细节更丰富,适合那些追求高频华丽音色的用家。
两者的走向有所不同,选择时可依据搭配需求与个人喜好而定。
鲲鹏作为耳罩耳机升级线
测试设备
耳机:Final D8000DC Pro Edition
线材:原厂铜镀银线(京线) vs. 汉声鲲鹏
DAC:ChordDave
耳扩:HeadampCFA3
家用系统
电源专线:FurutechFP-S022N(奈米金银粒子无氧铜,23公尺)、GTX-D NCF(R)壁插、106 D NCF碳纤维盖板
电源处理:PLIXIRBAC1500 1500W平衡隔离变压器(升级三组GTX-D NCF(R))
音响架:Atacama110-40 四层
网络设备:EdiscreationSilent Switch OCXO /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
讯源 Roon Core:Roon Nucleus + Furutech LAN-8 NCF + PlixirBDC 19V线性电源
讯源 DAC:Chord Dave(Crystal Cable Diamond)
这次的比较结果与之前的 IEM 使用体验有些不同。京线 虽然线径较粗,但其铜镀银导体的特性使声音表现稍显生硬,例如在聆听钢琴演奏时,琴键压下去后的反弹力道较为平面,
缺乏细致的起伏感。而鲲鹏 则展现出更丰富的动态表现,随着按键力道自然起伏,细节更为柔顺自然,这种差异在中高频表现尤为明显。
然而,在耳罩耳机系统中,因为大电流的推动,鲲鹏与IEM 搭配时的听感有所不同。特别是动态表现大幅提升,中高频的特性依然存在,但强劲的动态有时会稍微掩盖原有的细腻度。
这种现象在贵金属、合金与镀金线材之间尤为明显,毕竟电流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声音的传输特性。这点需要实际测试,才能更精确地感受其中的差异。
结论
1.鲲鹏vs DANTA
作为耗时三年研发的新旗舰,鲲鹏 相较于 DANTA 的提升非常明显。这主要来自于导体材质与结构设计的差异,毕竟在用料上已经存在显著不同。至于包装细节,网络上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声音特点:鲲鹏在中高频 表现上极为突出,声音更加华丽细腻,背景犹如一扇透明落地窗般纯净,乐器的泛音自然浮现,定位清晰且立体感十足。
中频:不属于厚实饱满的风格,略带冷静感。
低频:下潜感较浅,但弹性十足,扩散性佳。
整体上,鲲鹏适合低频本身较强、偏向中下盘的耳机进行互补,反而不太适合本身高频较亮的耳机,避免声音变得过于尖锐。
线材手感
线身虽然粗壮,但依然保持着极佳的柔软度。不过,由于听诊效应明显,出街边走边听时需要稍加注意。
3.附赠4.4mm 对录线
随附的 4.4mm 对录线 是一大亮点,与鲲鹏的线材设计一体性极佳。不过线身稍短,适合将器材堆栈连接使用。
4.可换插针设计
OE可换插针设计也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快速更换插针,使用上极为便利,是设计上的一大亮点。
5.与其他线材比较
每条线材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而对我而言,MedusaV2 仍是我的最爱。毕竟硬素质摆在那里,无可挑剔。
一点记录心得供参考
汉声LUNA 纯银升级线搭配心得
玩汉声升级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台湾品牌亲切,毒窟烧友推荐,从一开始比较小众的汉声小铺到几次CanJam参展后的Han Sound Audio,线材几乎每条都有入手,
一路看着进步跟转变,在目前升级线新品牌备出且没几个月就一条新线,大都是线海战术,汉声推出线材的速度其实不算太快,蛮稳定的,例如就纯银线来说2017年推出Angi, 2020 推出Agni ll到2023年才又更新了纯银系列LUNA,
每三年更新一次。
这次的LUNA在看到脸书发表后,马上问了汉声几时推出与细节价位,赶在8月香港高级影试听展前寄出,顺丰从台湾寄出大概2-3天就到新加坡算很快,而且在展会过后不少香港烧友私讯分享购入心得,
且Patrick大也有发文入手,评价都是正向。
包装
这次汉声采用全新设计的外观包装,磁铁式的翻盖设计,跟以往分开式盒子不同,一翻开里头还有LUNA的艺术字样以及汉声的品牌名,而且与一般厂商包装把线材卷成圆形放入盒中,汉声把线材用包装定型在内装里,
端子LOGO与插针从一开箱就看的很清楚,体验很与之前都不同,感觉有用心,不知道以后每条线是否都采用这种设计,简洁又力。
结构:
LUNA是纯银导体线材,外观跟设计都取代本来的纯银Agni系列,有别于以往透明批覆,这次是用高导电石墨烯编织网当作屏蔽层在最外层,隔绝磁场干扰,纯银导体分成两层不同设计,
线径与表面处理不同,内层是比较粗的纯银,外层是较细的Litz漆包纯银避免集肤效应,这种设计是为了兼顾各种不同频段的声音,在很多升级线高阶品牌都有相似的作法,中间层是负责低频然后再用石墨烯网包起来,
当然最中心还是避震管,也算是Litztype 4的一种应用,但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石墨烯编织网,一般金属编织网如铜镀银等,通常比较有韧性,厚度也厚导致屏蔽线材一般都比较难凹,也比较笨重,当初看LUNA的照片主观以为很硬,
但没想入手后非常的柔软,且听诊效应也低,主要贡献在于编织网材质的突破。
香港烧友Alfie大拆解分享Luna并未将石墨烯焊到第五极,只有包覆住线身,感谢分享。
再来是这次的分线器以及4.4mm插头也是新的设计,印上了汉声的字样,比旧款的纯纹路感觉更好看且彰显品牌。
至于外皮的颜色是灰色配上金粉的感觉,应该是要展现月亮的颜色,就颜值这块来说刚看很像是工业用线的颜色XD,
但是看久还蛮耐看的。
试听的器材如下
耳机是VE 极乐世界私模
DAP是乐图钛菊
声音走向
一插上DAP听,极乐世界4.4mm high gain输出大概39/100就有足够的音压,这点与一般混合型导体或是银镀金等导电率较低的线材差异明显,一般我听极乐大多需要42/100左右的音量,
Luna作为纯银线导体它好通透,主要还是导电率低的关系,又屏蔽低噪声,开声就可以感受到典型银线的声音,细节多且自然呈现,不是硬灌给你,声音柔美,整体往中上盘偏,声线清亮,
中高频华丽且不刺激,这种单一导体的声音反而比较线性,但最特别的是低频,LUNA继承了Agni系列的优势,的力道与弹性都比一般纯银线的层次感好,但它又没有Agni太过肥厚的问题,
纯银在IEM耳机升级线的数目对比铜线跟金银合金等导体反而少很多,但我也至少听过20几条,但LUNA算调整得很好,保留一般银线的优点,但偏干瘦与偏亮的缺点却一点也没有,
但我私心喜欢多一点厚度的银线,这点银龙或是Eddie就多一些。
与其他纯银升级线的声音对比
对比Toxic Eddie4 wires
Eddie 4 wire明显在声音的透明度上表现没有LUNA好,比较浊一点,线条感也差些,没这么通透,中高频延伸更柔美,但Eddie在中频人声表现位置向前比较有感情一些,
厚度也好,真不愧是我XD,喜欢传统银线的声音还是得选LUNA,Eddie的声音比较特殊一点。
对比Toxic Eddie8 wires
8蕊对比4蕊的差异很明显,音场大了一圈,中频没这么浑厚,线条感跟细节都好很多,但与LUNA相比,LUNA的乐器结像又更清晰,中高频又更明亮且华丽些,音场稍微小一些,
不过人声的厚度少了一些,且位置稍微退后些,当然就背景宁静度而言LUNA毕竟有4.4mm接地,表现更好些。
对比DITACeleste旗舰纯银
Celeste用的是日本 Kondo Audio Note的4N纯银导体,经过30年的自然退火来保持声音的光泽,光是原材料就跟坊间的UPOCC导体有非常大的差异,与LUNA这两条的价差有点多,
且也是目前我最喜欢的纯银升级线,主要是收藏为主,但还是来做声音的对比,两条一开声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Celeste有LUNA做为银线的优点,但它的下盘非常稳与静,
中频带点淡淡的甜味,这种声音是在任何银线没有的,即使是Crystalcable dream 或DHC等,而LUNA相较之下比较轰且偏中上盘,较飘些,Celeste是可以听很久不会累的。
对比汉声自家的Vodun
Vodun是铜镀银导体,Litz Type 4结构,中心是避震管,内圈是铜镀银材质绕抗拉丝,外圈用的是双色四束多股纯铜导体,在导体与结构与定位上与LUNA的等级不同,
两条线材的差异主要在线条感跟中高频华丽度,Vodun相对下较为中规中矩,较闷且不清晰,而LUNA的音场也大一些,这点不AB较不明显。
根据银线的特性,我比较喜欢搭配些动圈类型的IEM,主要是对线条跟分析力有更大的帮助,静电混合型或是多单体动铁比较不缺细节跟解析,随手抓些我觉得会合适的耳机。
搭配不同耳机
1.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 BERYLLIUM
这支意大利耳机,声音非常的线性且中性,衔接顺畅,中频微暖,低频干净,中高频不刺激非常柔顺自然,是一只调整的非常自然的耳机,声音是可以很耐听让人久听的,又不无聊的,
且细节的呈现很自然,搭配LUNA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体底声更明亮些,线条感更清晰,乐器的泛音更明显,这个钢琴跟敲水晶一样,蛮搭的,且不会让本来WINPULSE的优势消失,久听也不累。
2.SONY IER-Z1R
IER-Z1R搭配原线在推力够的情况下,它的中低频比较浑厚,有人觉得太强/肥,声线不够干净清晰,这次配LUNA算是互补型,本来Z1R中频人声就比较温暖些,
LUNA把人声的口型变的更清楚,口水音也明显些,其他本来中高频的优势不变,比原线好听很多,可以配LUNA。
3.搭配SennheiserIE600
IE600做为次旗舰它与IE900的声音还是有很大的分别,主要在于IE600在中低频的厚度与饱满度比较多,低频的下浅多了一些扩散感,整体往下盘拉,听人声会比较有感情,
比较往流行音乐多一些,但整体的细节表现,乐器的结像,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音场等还是IE900比较优秀,这次配上LUNA后的提升是有的跟IER-Z1R有点相似,也是互补型,
乐器的泛音变的更清晰,人声口型也是,但还是无法往IE900的素相比,本身耳机的限制就在,LUNA只是在本来IE600的基础上多了一点音染,IE900我觉得可能不太合适就不配了。
4.搭配DITAAudio Perpetua旗舰动圈
DITA Audio Perpetua的素质非常好,很少听到动圈耳机有这种解析与细节,听不出来是动圈,也是手边最喜欢的动圈耳机之一,搭配Celeste更是相得益彰,但这次配上LUNA听几首就拿掉,主要是细节强碰,
太不耐听了,比较刺激些,本来就解析就很好的耳机不太合适典型纯银导体的线材,不合适。
结论
1.LUNA作为汉声的新纯银导体线材在结构与屏蔽上有所突破,对比本来自家的Agni进步非常大,主要在线条感,背景宁静度,线性度,中高频细腻度有提升,低频也没这么混浊。
2.对比与其他品牌的纯银线材,LUNA比较像是典型纯银线,保留中高频优势之外低频也更有弹性些,但希望中频的厚度能够再突出一点,但Eddie就有点太多,比较偏向听人声的银线。
3.搭配耳机不会像是铜线那样百搭,但尽量选择动圈或是调音比较保守一点的动铁或静电混合(VE家可以,我也试了极乐世界以及VE8),或是偏暖声的耳机,如IER-Z1R等都可以,
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意外对我合拍, IE600也可以,而Perpetua不太合适。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20:13
6. PWAudio
PWAudio(Peter WongAudio)由香港音响爱好者PeterWong于2010年创立,提供高质量的耳机升级线材。 Peter最初因在市场上找不到符合自己声音喜好的线材,
决定自学制作,并将兴趣转化为职业。品牌成立初期,Peter主要购买现成的线材进行DIY,随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设计,并委托海外工厂生产线材,最终在香港手工编织和焊接,
以确保每条线材的质量和声音表现。
PWAudio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广大音响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周年纪念系列如No.5、No.10和No.15等产品,展示了品牌在不同阶段的技术积累。
PeterWong对声音充满好奇心,这驱使他不断尝试和研发新产品。他强调,导体材料固然重要,但线材的结构对声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PWAudio在设计线材时,
特别注重结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声音表现。
我真正开始接触 PW Audio 的线材,是在2016年入手的 The 1960s,这是一款 价格昂贵的高阶铜线。特别是 四蕊版本的 1960s 经过 1000 小时的煲线 后,那种 人声的宽松度与细致度
,至今仍然是我听过最具韵味的铜线之一。这条线的调音有种难以取代的独特性,特别适合强调人声情感的流行乐或爵士乐,也因为此线的成功使得品牌的线材渐渐的以铜线为主。
https://www.pwaudio.com.hk/
PWAudio Anniversary Series - No.15 铜线
不知不觉间,PW Audio 已经走过了 15 个年头。回想我与这个品牌的初次见面,正是在10 年前新加坡的 MusicSanctuary 耳机店。当时,店主Calvin 热情地向我介绍这个品牌,
恰逢其5 周年纪念,之后毒窟群组里几乎人手一条No.05 铜线。这条线材以其温润厚实的声音特质脱颖而出,拥有其他线材无法比拟的独特韵味。虽然解析力稍显不足,
但其浓厚而富有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No.05也成为许多烧友的第一条PW Audio 铜线,当时不少人选择升级至No.05 8 线版本,但短短几个月后,许多人又进一步升级至更高阶的1960s 系列。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陆续入手了 No.10(虽然材质未经确认,但感觉像是铜镀银),再到现在的No.15。这一系列产品可以说是PW Audio 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见证了品牌每个阶段的技术积累。值得一提的是,Peter通常会将自家旗舰线材的技术下放至周年系列,让更多人以较亲民的价格体验其独特魅力。与大多数品牌动辄旗舰级或限量版的周年纪念产品不同,
PWAudio 的周年线材始终保持合理的价格。例如这次的No.15,价格不到台币 6 千,感受到 PW Audio 的诚意阿。
PWAudio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烧友的注意,而No.15 作为品牌 15 周年纪念款,承载了多年研发的心血与精髓。这条线不仅延续了PW Audio 一贯的温暖自然音质,
网络上提到的"传递速度差别技术",让声音的层次与立体感达到特殊的听感。
No.15是用了 2 股 4 芯铜导体结构,外被材质选择了 PVC 与 FEP,确保耐用性的同时也兼顾柔软性。线身规格方面,正极使用28AWG,而负极则设计为更粗规格,
这样的设计理念正是"传递速度差别技术" 的核心之一。根据官方介绍,这种技术透过正负极线径的细微差异,营造更立体的声音表现,扩展带宽并提升细节还原能力。
15年前,PW Audio 的创办人在研究 D.I.Y. 音频线材时,发现正负极电阻的不同配置会影响音质表现,当两者的数据比例偏离1:1,声音的层次与细节便会发生显著变化,
就是正负极线径以及蕊数的差异造成听感上的分别,电阻上的差异,但这个差异由于都是铜线虽然好小,但这都需要设计者长期的调整与听音测试才能达到。
初听感
这条线的三频均衡算是均衡,一般铜导体听感都不会太差,搭配的耳机是VisionEars VE6 LSE纯银限量版,DAP当然是乐图的GT2,No.15 在三频均衡表现下,有温暖且自然的中频。
低频方面,量感适中且具备良好的弹性,下潜深度虽不算极端,但扎实而有层次,能够忠实呈现音乐的基础动态。中频部分则是No.15 的核心优势,厚度恰到好处,并且人声表现温润细腻,
带有独特的感染力,尤其适合人声、弦乐类型的音乐。高频则在柔和与延展性之间取得平衡,细节展现得更为生动而不过于刺激,这种中频表现对比No.05的清晰度更好,素质表现也是,
可以听出这10年期间对于铜线的理解又更上层楼,就算配VE6 LSE声音非常的细腻,且不抢VE6本身的风采。
音场与空间感在实际聆听中,No.15 展现出了开阔的声场表现,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自然,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距离,层次感也十分分明。在交响乐的回放中,各声部的定位精准,
而在流行音乐的表现上,空间感营造得更具临场氛围,整体对价格来说很超值。
适配性与搭配建议
但我觉得它的高频延伸可能不够华丽,对比像是BWXL/Hornet等铜线,如果是喜欢细节爆表或者乐器结像惊人的线材,No.15 就可能不太合适,建议搭配No.15以其温暖且细腻的调音特性,
特别适合搭配中性或略为冷调的耳机,例如Sennheiser IE900等,我自己也配了DITAMECHA也蛮合适,毕竟中性稍暖的铜线蛮百搭的,相对之下VortexEddie Squared就会更暖些,
但银镀金听感的中高频味道与延伸也是No.15所没有的,同时,也非常适合搭配偏向细节解析的播放器,我自己也配了DITAMECHA也蛮合适。线材的搭配就是这么有趣,不同的组合得自己去试试才知道合不合胃口。
PWaudioOrpheus 旗舰耳机升级线开箱
还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这条线材的高昂售价令人咋舌,当时只觉得它是「不可高攀」的铜线,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亲自拥有。这条线在中国的微信群与各大烧友圈内,
更成为大烧身份的象征,甚至新声域的钟Sir 也特别推荐我试屏蔽版本。但那时候 Orpheus 属于限量款,还轮不到我,于是便继续用 The 1960s,直到 PWaudio 推出了更亲民的 FirstTimeS 旗舰线,
听说它采用了Orpheus 的结构设计,于是果断入手。
如今三年过去,终于有机会入手 Orpheus,虽然对许多烧友来说,它已不再是「新产品」,但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正式聆听这条传说中的铜线之王。这次的编号是2111,
收到后的第一印象令人印象深刻。
打开包装后,第一个感受就是 线材比预想中更为纤细,深蓝色的线皮带有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散发出微微的反光,质感极佳。相比其他旗舰级铜线,Orpheus的 线径更细、
线身更柔软,却依旧保有稳固的结构,没有因为使用高纯度铜而显得过于僵硬。Pentaconn4.4mm 平衡插头 的加入则更添专业感,这颗插头已成为许多高阶耳机系统的标配,能够确保最佳的讯号传输与接地稳定性。
根据 Peter Wong 透露,Orpheus 采用了 PWaudio 最高等级的单结晶铜(SupremeLevel OCC Copper),这种铜材拥有更高的纯度与极低的阻抗,确保声音传输的细腻度与准确性。此外,这条线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
1.七组线芯皆有独立的绝缘包覆,最大程度减少导体间的干扰
2.使用 TRP 绝缘材料,提高耐用性并降低讯号损失
3.四股编织设计,线径为 26AWG,提供更好的动态与低失真
4.外层包覆美国 FEP 软性材料,触感丝滑且具良好的耐久性
这种结构的设计不只是单纯地「增加纯度」或「提高线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导体结构与绝缘技术,让声音表现更加均衡且细腻。收到后我煲了一晚,搭配VE10 和 FirstLight 进行试听。
第一个印象便是——这不是一条典型的铜线,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铜线的固有认知!通透、自然,远离传统铜线的厚重感
这条线材的声音特性 并没有传统铜线常见的厚实感,同时也不像 高阶 UPOCC 铜线(如 Toxic BWXL)那样明亮且线条感强烈。它的音色非常活泼、轻盈,泛音极为细腻,
且毫无生硬或刺激感,这种声音风格在我过往试听的铜线中完全没有出现过。
1.中高频的延伸与透明度出色,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铜线特质
2.泛音细腻,乐器的细微共鸣清晰可闻
3.低频量感适中,较为收敛,没有传统铜线的浑厚感
4.音场宽广,层次清晰,听感相当舒适
中频表现——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惊人
PWaudio一向以 人声表现见长,Orpheus 也不例外。但与 No.5 或 The 1960s 那种「浓郁、温暖」的调音不同,Orpheus 的人声更具空气感,
音像略为后缩但细节更为丰富,让声音更具层次感。
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这条线的 宽松度与细腻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来 VE10 这类多动铁耳机对铜线的适配性不佳,但 Orpheus 透过其通透的音色,
让 VE10 的高频变得更加柔和,中频更为耐听,甚至比某些纯银线还要适合搭配。
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只觉得是条价位不可高攀的铜线,而且这个价位太高了,各种烧友私讯我说这条很好听,在大陆微信群甚至以入手这条作为大烧的象征,
新声域钟Sir也推我屏蔽版,当时心想反正限量也轮不到我,还是听1960s就好,结果好险出一条便宜些的First TimeS旗舰,听说也是用Orpheus 的结构设计,就入手。
Orpheus的适配性
由于 Orpheus 并不是典型的铜线声音,在搭配不同耳机时需要特别考虑其互补性。根据我的试听,这条线适合搭配中频温暖但需要更开阔音场的耳机,
例如:Vision Ears VE10(提升透明度,让高频更顺滑)Empire Ears Odin(改善中频厚度,提升音场感)
64 Audio U18t(增强细节与高频泛音,提供更好的音场表现)
但若搭配原本就偏冷、线条感较强的耳机(如 ElysianAnnihilator 或Campfire Andromeda),可能会让音色变得过于清淡,失去一些动态表现。
因此,这条线的适配性较为挑剔,但搭配得当时,它的声音表现将会是很棒的。
Orpheus是一条 完全颠覆传统铜线概念的旗舰线材,它的声音特性融合了铜线的温润细腻、纯银线的透明度、以及金银合金线的丰富泛音,
展现了一种独特且难以形容的「无压感」听感。
优势
✔ 中高频延伸出色,透明且通透
✔ 人声空气感十足,没有厚重或浓郁的染色
✔ 泛音细腻,细节丰富,音场宽广
✔ 低频适中,层次分明,不拖泥带水
✔ 线身柔软,使用体验优异
可能的缺点
售价极高,不适合预算有限的玩家
音色较清淡,低频不强,可能不适合喜爱厚重低频的用家
PWaudio1960s MkII
我第一次接触 PWaudio1960s 是在 2016年新加坡的 MusicSanctuary,当时这条线由店主Calvin 极力推荐,说它是 「你听过最好听的铜线」。但一听到 4-wire 版接近 6 万台币,
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铜线敢开这么高的价格?」我甚至直接和Calvin 表示:「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然而,他不为所动,只是笑着回了我三次:「可是它真的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耳边,于是我最后还是带了 2-wire 和 4-wire 版本 回台湾给烧友们试听,没想到大家听过后全都「中毒」,陆续购入了多条1960s,这条线也成为我们圈子里的「毒物」,
被认为是最具音乐性与氛围感的铜线之一。
如今,时隔六年,PWaudio 于 2023 年推出 1960s MkII,作为经典升级版,我自然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条。这次的编号是专属客制版本,连分线器上都印上了我的名字,无疑让这条线更具收藏价值。
外观与做工
1960sMkII 与前代最大的外观变化,莫过于线皮颜色的变更。如果说1960s 是 黑色的经典传承,那么 MkII 则是 Morandi 蓝色的精致进化。这款蓝色棉编外皮质感极佳,相比黑色版本更具高级感与现代感,
视觉上也显得更加细腻耐看。此外,MkII依旧维持了 26AWG OCC(Ohno Continuous Cast)单结晶铜 Litz 线,但内部结构却有了不小的改动: 七层屏蔽技术:进一步降低 EMI/RFI 影响,减少干扰,使背景更黑更宁静,
每根线芯采独立绝缘包覆,降低讯号损失,提高解析力,采用未镀层纯铜4.4mm Pentaconn 插头,进一步强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这些改动,让1960s MkII 不仅外观更为精致,也在声音表现上带来更纯净、细致的体验。
收到后,我立刻进行煲线,搭配 VE10、First Light 进行试听,并与 1960s MkI(前代)4-wire、1960K 以及 First TimeS 进行对比。
低频:下潜更深、质感更细腻,低频的量感适中,依旧维持1960s 系列一贯的自然感,相比前代,MkII的低频更扎实,层次更分明,不会浑浊,虽然仍然不是强调低频能量的线材,但质感更加细腻且富有弹性,
对比1960s MkI,MkII 在 低频的控制力 和 细节呈现 上更为优秀,低音的解析力更高,鼓点与贝斯的动态表现更加灵活。
中频:人声更集中、密度提升,人声的厚度与密度更高,音像略向前推,相较于1960s MkI,MkII 的中频线条更加清晰,声音更凝聚, 整体仍维持 1960s 的宽松自然调性,但多了一丝细致的解析力,
这点在搭配 VE10 时尤为明显,MkI 偏向 松软温暖,而 MkII 则多了几分 干净利落与层次感,人声细节更为突出,乐器与歌声的分离度也更好。
高频:延伸更自然,细节更丰富, 相比前代,MkII 的高频更加细腻,泛音更自然,细节提升,但依旧保持了1960s 一贯的耐听特性,不过亮、不刺激,乐器的光泽感更强,铜管、弦乐的细节更容易浮现,
这次的MkII 提升了高频的延展性,不会过于锐利,依旧维持温润流畅的听感,但细节的丰富程度有所增加。与First TimeS 相比,MkII更偏向 柔和且耐听 的风格,而非强调高分辨率与锐利细节的调音。
音场与层次感:更立体、更开阔, 相比前代,MkII 的音场更宽广,空间感更强,层次感更为鲜明,声音定位更加精确,整体更有「开放感」,不会过于内缩,这次MkII 在音场上的表现远胜前代,
让乐器与人声的距离更自然,空间感更明确。这点与1960K 的层次感相似,但声音更加温暖自然。
如果你的耳机本身 已经偏向中性解析(如 64 AudioU18t、Andromeda),MkII 可能不会带来显著的提升,反而会让声音变得过于柔和。但如果你的耳机原本中频较薄,或低频较松散,MkII将会是极佳的补充。
1960sMkII 是对经典 1960s 的完美升级,保持温润耐听特性,并进一步提升解析、音场与细节。这条线材并非极端改变耳机风格,而是进一步强化耳机的优势,让音乐更加耐听、自然。可能的缺点⚠低频仍非主打重低音风格,低频党可能不适合
音色依旧偏向温润柔和,解析党可能更偏向 1960K 或 First TimeS
PWaudioFirst Times
我对 PWaudio 的初次接触可以追溯到 2016年底,当时在新加坡 MusicSanctuary 经由老板Calvin 推荐,听到了当时的经典铜线1960s。在那个时期,我们毒窟烧友们对铜线的认知还停留在Whiplash TwCu、
EffectAudio Ares II+、PWaudioNo.5 以及 Toxic BW26V1 这些价位不超过台币万元的铜线。但当1960s 出现在我们眼前时,2-wire版本的价格竟然高达7,800 港币(约台币三万初),
4-wire版本更是直逼顶级银镀金或金银合金线的价位,让人完全无法理解这条铜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时,我只是一脸震惊地对 Calvin 说:「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结果他只是笑着连说三次「可是它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带回台湾给毒窟烧友试听后,大家几乎全数沦陷,
2-wire和 4-wire 版本瞬间变成标配。1960s 以其宽松自然的调音与开阔音场,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纯铜升级线。
随着 1960s 的成功,PWaudio 几乎将铜线的开发推向极致,陆续推出 1950s、1980s,乃至于价格惊人的限量旗舰 Orpheus。然而,直到 2023 年,我仍然只留下 1960s 和 1960K,
因为其他铜线虽然各有千秋,但始终无法取代1960s 的经典地位。
直到 2023 年 7 月,我问 Peter Wong:「有没有正常一点的旗舰线?」他才透露即将推出一条新线,结果不久后,FirstTimes 终于正式登场。当我听到这条线的名字时,忍不住笑了:
「这是要叫初夜 吗?」其实,First Times代表的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升级线」,而是希望用户能够重新找回当初第一次聆听Hi-Fi 设备时的悸动。
FirstTimes 采用了 Morandi 深蓝色尼龙外皮,搭配软质 PVC 材质包覆,相比 1960s 更具现代感,质感更加细腻耐看。线径比 1960s 更粗,看起来更有份量。
内部导体部分,First Times采用了 26.5AWG 纯铜导体,并使用了 Orpheus 的线材结构设计,但不同于 Orpheus 这类旗舰线使用的超高纯度 OCC 铜,
First Times 的铜材经过 长达 9 个月的测试与开发,以求达到 自然、细腻、动态优秀且音场开阔的聆听体验。
1.正极与负极导体使用不同线径与屏蔽设计,优化声音传输
2.七层屏蔽技术,减少 EMI/RFI 影响,使背景更黑
3.TRP绝缘处理,减少内部讯号干扰,确保声音纯净
在声音表现上,First Times展现了自然清晰的音质,动态表现出色。中频人声部分尤为迷人,带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音场开阔,给人如同聆听开放式耳机般的宽广感受。
与此前的1960s相比,First Times在保持纯铜线材温暖特性的同时,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力和更丰富的细节,声音更为均衡,适配性也更广。
FirstTimes具有广泛的适配性,无论是动圈耳机还是多单元耳机,都能展现其优异的表现。例如,搭配NGAudio的耳塞,能够提升声音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同时保持音乐的温暖和厚度。
试听搭配 VisionEars VE10并与 1960s进行对比。
低频比 1960s 更具质感,量感适中但更有弹性,不会过度浑厚,但能提供足够的冲击力,低频的线条感与解析力优于1960s,细节更丰富,中频:人声更具情感,厚度适中,
素质更好,声密度比1960s 更高,音像稍微靠前。如果说1960s 偏向「宽松耐听」,那么First Times 则是兼具温暖与细节,声音更具魅力。
音场横向与纵向表现均优于 1960s, 整体更接近开放式耳机的感觉,动态反应迅速,瞬态表现优秀。
如果你是 1960s 的粉丝,那么 FirstTimes 无疑是除了Orpheus之外最好的旗舰选择。
PWaudioEddie Hsueh
终于跟Peter 大联名,自从2016年被1960s毒到后就对这家来自香港的品牌很有兴趣。
我跟Peter说要联名,线材一定要便宜,我是不分钱的,只要挂名且烧友喜欢,让更多人可以用有限的预算享受升级线的魅力。
它是铜线
不过听感跟规格什么的,听到它的价钱跟声音什么都不重要,太超值了,这几天有几位烧友听到后都直说要抢。
因为它应该是限量的,且真的便宜,听到会吓一跳,便宜还是有盒子的,100条已经完售,再版要等等,太便宜上市困难。
作者: 爆小炸 时间: 2025-2-6 20:22
收藏回去慢慢看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20:23
本帖最后由 eddie0817 于 2025-2-6 23:27 编辑
7. Effect Audio
Effect Audio(简称 EA) 由 SuYang 创立于 新加坡,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耳机升级线设计与制造的品牌。该品牌以 创新技术、多样材质的线材设计、
精致工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EffectAudio 的产品线涵盖 纯铜、银镀铜、纯银、金银合金、镀钯导体等多种材质,使用UPOCC,
并且在线材结构与屏蔽设计上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全球发烧友高度关注的升级线品牌,建立成为精品化高端线材品牌。
我个人因为 十年前在新加坡工作 而认识了 Effect Audio,当时有幸接触 SuYang 以及品牌的发展历程,这个品牌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亚洲市场,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其中银镀金线材 Mars 8 蕊签名限量版,更是在亚洲市场掀起抢购热潮,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线材之一,一步步从小的工作室看EA成长至今。
Effect Audio 的高阶线材皆在 新加坡制作,并且在近几年走向 精品化发展,使其成为发烧级耳机线材市场中的领导品牌之一。由于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市场,
因此 EffectAudio 也相当注重国际销售,在 欧美、香港等地均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Effect Audio 产品线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Signature Series(标准系列)
这是 EffectAudio 的入门系列,提供价格相对亲民的线材,适合想尝试EA 调音风格的用户。代表性产品包括:
- Ares II / Ares S/ S ll(高纯度铜线)
- Cadmus / Cadmus II(银镀铜线)
- Eros S/ S ll(铜银混合线)
- Leonidas II(银镀金混合导体)
其中 Leonidas(Leo 1) 是 Effect Audio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线材之一,
这条线材一度在市场上拥有极高的评价,许多烧友认为它的声音细腻、层次丰富,使其成为EA 早期的经典之作。
🔹Heritage Series(经典系列)
Effect Audio 在 2018 年推出了 Heritage 系列,强调创新与精致工艺,将其作为更高端的产品线:
- Leonidas II OCTA(银镀金 + 银线 8 蕊设计)
- Cleopatra / Cleopatra OCTA(高纯度银线,透明度极高)
- Eros II OCTA(铜银混合线 8 蕊版本)
其中,Cleopatra被许多烧友称为「解析神器」,适合喜爱超高透明度与细节表现的用家,
而Leonidas II OCTA 则以其 细腻温暖的音色 继承了第一代Leonidas 的经典特性,成为 8 蕊银镀金线的代表作之一。
🔹Hall of Fame Series(HOF顶级系列)
随着品牌发展,EffectAudio 开始推出旗舰级产品,进一步提升线材的调音与技术标准。该系列包含:
- Mars 8 Signature Edition(银镀金,限量生产)
- Horus / Horus X / Horus OCTA / Horus Jumbo(22 AWG 银镀金)
- Code 51(2019年旗舰,融合金银合金、銀镀钯與銀镀金)
- Centurion(2021 年旗舰,金银合金镀金,售价高达 4,999 美元)
Horus 系列 是 Effect Audio 旗舰等级的银镀金线材,其中 HorusX 与 Horus OCTA更是将 8蕊设计、银镀金导体 推向极致,而 Horus Jumbo(22 AWG) 则是限量 10 条的特殊版本,价格高昂但镀金线声音好。
2020 年 Code 51 旗舰线的推出也引发了市场关注,这条线材采用了 金银合金、銀镀钯與銀镀金的混合导体,并且强调动态表现与细节重现能力,在当时成为高端市场的热门选择。
早期的 EffectAudio,特别是 Leonidas、Eros II 那个时期,受到许多烧友的推崇,但近几年来,EffectAudio 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价格攀升,EffectAudio 的高端线材定价让许多烧友望而却步尤其是限量线材,
EffectAudio 在 不同地区推出高价限量版产品,如亚洲、欧美、日本市场分别推出不同的限定线材,且早期产品有质量控制问(近年已经没有这个问题)
Effect Audio 作为 新加坡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无庸置疑。其在 银镀金、纯银、铜银混合线材的设计 上,无论是声音调校、材料运用、线材结构,均展现出领先的技术力与工艺水平。
http://www.effectaudio.com/
<b>EffectAudio CODE 24 和 CODE 24CLimited 开箱</b>
去年11月的台北耳机文化节,Effect Audio的摊位有提到没多久可能会推出比Code 23还要柔软的新线材,是基于开发Fusion 1得到的经验,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16.5AWG 的铜线,
之前在Toxic BWXL那篇心得提过,线径越粗它的电阻越低,导电也越好,坊间给IEM做的线材大都是26-21AWG,26AWG是标准,而22AWG一般已经算是粗线,所以粗线不管结构设计它的素质就在那里,
这是很难用细线多蕊去达到一样的导电率,例如2蕊17AWG就相当于6蕊22AWG的导体量,就不用说16.5AWG又更多了。
CODE 23铜线因为中心是单根实心粗导体,以及有被较粗的高分子管包覆住,导致比较硬,这种硬度很奇妙是可塑性,你把它卷起来它会躺在那好好的,不会跟以前硬批覆一样散开,
但是你把CODE23凹起来,它可以自己立的直挺挺,没办法垂下来,导致有听诊器效应,这条带出门听会很辛苦,在家接大耳罩听就合适很多,撇除这个缺点之外,
声音当然是很有代表性,素质优异跟ToxicBWXL各有擅长。
EA在2024年推出这两款CODE系列线材,分别叫做CODE 24以及CODE 24C Limited(限量500条),导体不同,CODE 24水蓝色的线身是纯铜镀银,而CODE 24C Limited 紫色的线身是铜线,
算是CODE 23的轻巧版,而CODE 24与CODE 23的结构相似,一样总线径都是16.5AWG,最大的差异在于CODE 23中心是单实心粗导体与较厚绝缘层,
而CODE 23则是改成三根实心导体与较薄的绝缘层,看介绍管套厚度减少15%,这个改变导致两条的柔软度差蛮多,连带重量也轻了一些,
CODE 2371.6g,CODE 24 67g而CODE 24C limited 53.6g(18.5AWG)。
不得不说两条线材的配色跟主题实在太大胆,用这种水蓝色的外皮,虽然EletechVictoria香港版也是这种颜色,但CODE 24的线径粗太多所以会更有存在感,
当初看到网络上的渲染图好惊艳,但与实际照片差的比较多,两条就外观而言我比较喜欢紫色而且透明度比较高,在光线照下容易看到铜线的线身,而蓝色那条透明度比较低较看不出来铜镀银线身。
再来是分线器与端子再到插针的设计,一体性与主题性真的很好,至今真的非常少看到升级线厂商会因为各种不同线材去创造独立的配件,大都是直接通用所有的,
质感很好,先不论声音跟价格,EA这个真的没话说,玩升级线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走在其他厂商前面,是真的一个团队在想怎么把产品做的更不同。
声音比较重要,我只有煲一天就开始比较,只是初听感,我分两个组合,一组是IEMVE极乐世界上三条线材的声音差异,一组是在大耳罩HD820上的差异,DAP都是乐图的雷神之锤。
CODE 23铜线对比CODE 24铜镀银
这两个对比其实很不公平,不同导体的声音特色很明显,我还没听就可以跟你说CODE24比较明亮,但还是负责任的对比一下,先是IEMVE极乐世界先上,这支对线材比EXT更敏感所以比较好比,
先听CODE 23,这条虽然是铜线但他表现在乐器的结像相当清晰凝聚,低频的力道与下浅都很棒,拳拳到肉感,细节也多,中高频延伸非常线性,这是粗线径实心铜线有的表现,素质不会差的,
底声中性不偏冷或暖,如果是找暖糊铜线CODE23就不合适,对于VE极乐世界属于增强型,在各方面都有提升,接着再换CODE 24果然最大的分别就是乐器的信息量与细节,CODE 24明显多些,
再来是结像变的更亮些,中频人声突出点,音场也大些,但低频就没有CODE23来的多,比较浅往两旁扩散,这点在听大动态的原声带就更明显,这是很典型的铜镀银声底,
但没有一般铜镀银那种模仿纯银线但高频延伸上不去的那种粗噪感,CODE24的表现算很好,一与同样是铜镀银的另款CADMUS,CADMUS就毛噪些,细节也少点,比较死亮,
毕竟素质的差异在,对我而言CODE23与24算是同等级毕竟导体不同,连带影响声底。
CODE 23铜线对比CODE 24C limited铜线
想知道CODE 24C这条轻巧版的能达到CODE 23多少水平,两条的声底相似,一样相对中性,主要差异是CODE 23声线比较清晰,CODE 24C比较不清楚但较柔美,
有点往Toxic BWXL方向靠拢,但各频段都较少CODE 23一些,真的有LITE版的感觉,就配戴而言比CODE 23好太多,好轻很舒服,又更柔软,
如果要带出门肯定带CODE 24C,又是这么高颜值的紫色。
接着就比较HD820这两条的差异(受Maxwell与Keith大的委托)
我用转接头先听CODE 23,HD820对比800s的解析,细节等都大幅度的提升,只是音场对比800s这种开阔感差太多,毕竟开放与封闭式耳机还是差很多,
导致听惯800s都会不习惯820声音,这两条搭配HD820我自己比较喜欢CODE 23铜线,主要是CODE 24配上HD820有点素质强碰,虽然中高频的拉拔很美,
乐器亮度够,但人声变的比较日系,没这么中性,就耳机的匹配性而言,我自己会配CODE24跟HD800s而CODE 23配HD820会更合适。
结论
1.CODE 24是典型的铜镀银升级线,但受于结构与导体的优势,没有一般铜镀银那种毛边较多的中高频,比较平顺且明亮,音场也大,适合一些暖声底的耳机,而CODE24C限量版属于中性的铜线声底算是CODE 23的LITE版本,线条感较柔。
2.CODE 24虽然已经比CODE 23软很多,但毕竟结构跟线径在那,对比于一般细线还是比较硬,要看自己能不能接受,但对比CODE 23当然就够合适做IEM线,耳罩也没问题,其实外出配条CODE 24C就很好。
3.美就完事
EffectAudio Ares S ll 纯铜升级线开箱
Effect Audio 在 2022 年推出了全新的 Signature 系列线材,这一系列延续了2015年推出的首个 Signature 系列中的经典线材,包括 Ares 纯铜线、Eros 铜银混编线,
以及 Thor 纯银线。随着 Signature 系列的进化,见证了 Ares S、Eros S 与新加入的 Cadmus 铜镀银线的诞生。作为这系列的一员,Ares S 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我自己尤其是喜欢Ares S铜线。铜线市场往往存在两种主要的声音取向,一种是偏向温暖柔和类似OFC无氧铜的声音表现,而另一种则向高阶 UPOCC 铜线靠拢,
以解析力著称(例如 Toxic BW22V3等)。Ares S 系列则巧妙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特色延续到 Ares S II 的设计中,使用两种不同结构的铜基材料结合而成,
使其音色在保留传统铜线温润音质的同时,增添了优越的清晰度与解析力,这种独特的音色反而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
铜线由于声音自然且价位相对合理,辟性较少。不同于金银合金、纯银镀金、或镀钯线材,铜线通常在音色上较为中性,且在搭配耳机时不易产生挑剔的匹配问题。
当然,金银镀合线材虽然声音素质更高,但其音色往往较为复杂,不一定适合所有耳机。
之前Signature 系列一代在两年前的推出恰逢 CanJam SG 展会,因此得以在展会上第一时间让烧友们进行 Prototype 的体验与票选,以确定最受市场青睐的版本进行后续生产。
这次Signature Series ll的发布实在没预期到,直到看到9月底看到官方网站上公布才知道更新系列二代,再看一下价位,铜线的AresS ll变的贵一些,不同于第一代的4股结构,
Ares S II 升级为 8 股设计,使其在声音的解析力和稳定性上有了显著提升,可能是之前做Ares S 8 wire的成功,所以二代直接改成这样,而AresS一直在我身上测试搭配不同的耳机,
是一条很声音表现稳定又超值的铜线,马上联系EffectAduio,都在新加坡实在方便。
Ares S II 的包装,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尺寸的缩小,使得收纳更加方便。不同于大尺寸包装,除非是限量高价版本有收藏价值,大包装对于线材来说显得冗余。AresS II 的分线器、
4.4mm 插头和 ConX 插针外壳也都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设计。EffectAudio 作为线材品牌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不仅更新了线材本身,还为配件部分专门订制新款,
这种全新设计在耳机线材市场上十分罕见。一般厂商通常会沿用现有设计,EA这对成本的增加是蛮大的,意思是订购几百个量,只能给这个系列用。
但Effect Audio 为了提升产质量感投入大量资源,专门为Signature II 系列开发新配件,展现了其对细节的追求。
Ares S II 采用了来自 CODE 系列的实芯技术,专为提供更纯净稳定的音效体验而设计。与传统多股电线不同,实芯导体消除了高频信号中易产生阻力和讯号损失的空隙,
这大幅提升了音质的清晰度和细节,为您带来应有的沉浸式听觉体验。
在 EFFECTAUDIO 的双重变异QuantumCopper™ 技术支持下,Ares S II 进一步结合了两种类型的高纯度铜:实芯导体赋予饱满的声音与深沉的低音,
而双层多股束设计则带来非凡的清晰度。
连接系统:
- ConX® 2-pin(预设)
- EA 标准镀铑黄铜直型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6842763_28822e29c6_b.jpg)
从介绍来看,Ares S II 与一代线材一样,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线基:一种为实芯粗铜线,一种为多蕊铜线。实芯粗铜线的设计应是借鉴了Effect Audio 之前的 CODE 系列,
从中可见实芯导体在提升声音清晰度和解析力方面的显著优势。即便以铜为基材,实芯导体仍能展现类似纯银线材的透明度和低导电率特性。虽然实芯线材通常较硬挺,
但Ares S II 的线身显得相当柔软,与一般 8 股线材无异,这可能得益于其线径较细,避免了 CODE 23 和 24C 那种稍显硬朗的质地。
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我会针对 Ares S II 在不同价位的铜线中进行声音对比,并搭配 VE10 耳机以及 Lotoo 雷神之锤 DAP。
Ares S II 对比 Ares S
Effect Audio Ares S II对比 Ares S
Ares S 的一代与二代之间的对比,不仅仅在配件上进行了全面更新,还体现在材质上的改进。例如,二代的 4.4mm 端子采用银色镀铑,而一代则为镀金。
镀铑的音色通常较为明亮,分辨率更高,并且成本也相对较高,这显示出二代在配件质量上的提升。尽管我手中的一代是四股结构,而二代为八股,
因此两者在线径上的直接比较不完全公平,但至少可以明显察觉到二代在音色走向上的差异。
首先,两代的声音定位虽一致,但二代的线条感与解析力相比之下一代更为出色。尤其在人声清晰度方面,一代相对较为温暖而略显模糊,
但当AB 比较后,二代在背景乐器结像的稳定性与低频控制上都更具优势。一代的低频表现较浅且有些扩散感,而二代的低频下潜更深且富有弹性。
细节处理上,二代的细腻度稍高于一代,但不至于像纯银线那般过于明亮。可以说,AresS II 明显展现出更为进步的声音层次,这可能得益于其实芯结构及八股设计。
EffectAudio 对 26AWG 8 股线材的手工编织工艺,做工实在很好。
Effect Audio Ares S II 对比 Vortex Eddie Squared
Vortex Eddie Squared以 OCC纯铜导体为核心,每根独立线材内部包含两股铜线,每股由三种不同线径的铜线混合而成,确保三频分布均匀。外层包覆5N 无氧铜镀银金属隔离网,
再加棉布绝缘,总线径为21AWG。与 Ares S 系列相比,这两款线材的音色特质差异更为明显。
Ares S II 在解析力上优于 Eddie Squared,尤其在乐器定位与细节表现方面更胜一筹。相比之下,EddieSquared 的中频人声略显模糊,但在中下盘音色上更为厚实,
整体声音倾向润泽、柔美,带有镀金线的音色特质,特别适合爵士或流行人声。AresS II 则拥有较为均衡的音色,音质素质也相对较高,对乐器的表现更加清晰。
在人声的定位上,EddieSquared较为靠近听者,Ares S II 居中,而 Ares S 则较远。此外,由于 Eddie Squared使用了屏蔽结构,背景表现更为纯净黑暗,
无屏蔽的 Ares S II 则多一分空气感。因此,两条线材的声音特质各异并且互不相冲,但若搭配VE10耳机,Ares S II 可能更具适配性。
Effect Audio Ares S II 对比 Toxic BWXL 与 CODE 23
Toxic BWXL采用 17AWG 双导线结构,线径粗大,展现出强劲的音频细节和解析力;这次 Ares S II 碰上了一位强大的对手。BWXL 的音质表现与 CODE 23不分轩轾,
两者在中高频延伸上皆具有极高的清晰度和华丽感,而Ares S II 虽然接近 CODE 23 的水平,但 CODE 23 的整体素质仍稍胜一筹。毕竟,
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款使用 16.5AWG的粗铜线材,在乐器的分析力方面尤为突出,BWXL 居次,而 Ares S II 排第三。
在人声韵味方面,BWXL 表现最佳,呈现出宽松、柔美且细腻的音色;Ares S II 紧随其后,具备一定的人声细腻度,而 CODE 23 的人声表现则稍显直接。
综合而言,Ares S II 在这三款线材中提供了一种折衷的音色,介于 BWXL 和 CODE 23 之间,既具备 BWXL 的温暖韵味,又保有 CODE 23 的解析力和平衡度。
考虑到价格上的差异,Ares S II 的表现相当出色,是具有性价比的选择。
结论
Ares S II 作为 Effect Audio Signature Series II 的重要成员,在其十五周年之际呈现给消费者,无疑展示了品牌的诚意与技术实力。
通过引入Solid Core 技术与双重铜材结构,Ares S II 不仅继承了 Ares S 的音色特色,还通过改进的解析力和均衡音色进一步提升了,
是绝对可以收藏的一条铜线,并且会成为我搭配各种耳机的固定班底。
我自己是更喜欢EROS S ll配VE10,改天再分享心得。
EffectAudio Eros S II
Effect Audio 的 Eros S II是 SignatureSeries II 系列中的高端耳机升级线,主打铜银混编 的设计,旨在提供温暖自然的音色,同时保持优秀的解析力与细节表现。
作为Eros 系列的进化版,Eros S II 在导体设计、结构与调音方面都有所提升,使其成为许多烧友关注的升级线选择。
Eros S II 采用 TESC™ 技术(铜银合金),透过精确的导体混编比例,让线材在音色表现上取得最佳平衡。导体为26 AWG 铜与银混合,
并搭配 Effect Audio
独家的 Ultra-Flexi™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VC
外披覆,不仅手感柔软,也大幅减少微音效应。
在结构上,Eros S II 采用了 Type 4 Litz配线技术,进一步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性,降低讯号衰减,使声音的细节得以完整呈现。此外,
线材具备ConX™ 可更换端子设计,让使用者能够自由切换不同的耳机插针(如 MMCX、2Pin),大幅提升适用性。
Eros S II 以其平衡的调音受到好评,既保有 铜线的温暖与中频厚度,又具备 银线的分辨率与透明度,适合喜爱 自然声音 的烧友。
低频扎实且有弹性 量感适中,不会过于强调低频,比纯铜线更清晰,不拖泥带水,鼓点与贝斯的层次感更鲜明,动态表现出色ErosS II 的低频表现比纯铜线更加精准,
带来更好的动态感,适合搭配低频稍重的耳机,如Empire Ears Odin 或Vision Ears VE10。
中频温暖且富有层次,人声略微向前,带有丰富的音乐性,相比Eros II,细节更多,质感更为细腻,乐器分离度高,层次感强。在中频表现上,
ErosS II 既保留了 Eros 系列的音乐性,又进一步提升了细节解析,使得 人声更加迷人,适合人声流行与爵士乐。
高频延伸自然,细节丰富,泛音绵密,不会过度锐利,比纯银线温润,避免过度亮声,弦乐与铜管乐器的层次感更佳。高频部分,
ErosS II 维持了银线的延展性,但不会让声音变得太过刺激,适合长时间聆听。
EffectAudio Fusion 1
Effect Audio 在 2023 年推出了 Fusion 1,作为旗舰级 Tri-StrataLayering(多层导体结构) 技术的代表作,它是 Effect Audio 对于 混合导体技术的极致探索。这款线材将 UP-OCC 镀金银、纯银与纯铜 精巧融合,并采用了 Solid Core 同轴线芯设计,大幅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性与音质表现。作为 Effect Audio Fusion 系列的首发产品,Fusion 1 既保留了 Effect Audio 一贯的高端声音调音风格,也为喜欢Leonidas的老玩家找回EA的感动。
该线材采用了 UP-OCC 镀金银、纯银和纯铜的混合导体,结合 21AWG 的双芯结构,并运用了 Solid Core 同轴线芯设计,确保高稳定性和优异的电气特性。
在声音表现方面,Fusion 1 提供了显著的低频增强,无论在质量还是量感上都有提升。低频表现大胆且彻底,能够展现最细微的细节,同时保持速度感和冲击力。中频则略带温暖,使人声听起来自然且栩栩如生,乐器也因此增添了一丝模拟质感。高频部分,Fusion1 保持了闪亮和平滑的特性,没有尖锐感或刺耳感,提供充足的空气感和微观细节,而且中频温润细腻,实在好爱。
技术上,Fusion 1 采用了名为「Tri-Strata Layering」的全新线材几何结构。每根线芯包含近六种不同的铜材质,分布在约40 个不同的束在线,这些束线围绕着纯实心核心。此外,每个束线内部还包含多种尺寸的线径,这种设计旨在提升线材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设计方面,Fusion 1 采用了金色、玫瑰金和银色的三色主题,线材本身具有圆形几何图案,象征着不同导体材料的融合。线材外层覆盖了Effect Audio 的 UltraFlexi绝缘材料,这是一种透明且柔软的塑料,使得线材在保持21AWG 线径的同时,仍具备柔韧性和灵活性,线身实在太美,配上专属的分线器以及配件,真的美就完事。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6 20:26
太多了,有空再慢慢看就好,正在一篇篇贴上,已经贴到6左右,但需要审核,等好了就可以看,谢谢。
作者: yuiop_9 时间: 2025-2-6 21:24
等了多年,终于等到大作更新,赶快占一层楼以示感谢,慢慢等终稿!
作者: orange89 时间: 2025-2-6 21:53
非常棒的文字,马了再看
作者: gjb424 时间: 2025-2-6 21:55
说什么,只能说,卧槽牛B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7 20:16
8.EletechAudio
Eletech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成立于 2019 年。品牌由 Eric Chong 创立,他在音频行业拥有多年的经验,曾在耳机升级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背景与市场洞察。
Eletech 以创新的材料应用、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声音调校见长,致力于开发能够最大化提升耳机性能的升级线材。品牌的理念基于「声学美学」(AcousticAesthetics)与「精密工艺」
(PrecisionCraftsmanship),强调通过精细设计来达成声音的自然、均衡与动态表现,他们家的线材以颜值来说可以说非常美,不管是分线器还是端子,整体的搭配都是艺术品。
目前,Eletech 已与多家耳机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推出联名款升级线,以及与ddHifi合作推出Versus可换插针,例如香港特别版的Victoria,到2025年升级线品项与种类非常多,
积极参加Canjam展会,增加国际曝光度。
虽然都在新加坡,但是这几年接触他们家的线材比较少,今年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几个简单的试听心得与介绍如下。
https://elementechnology.com/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目前的产品线主要分为 Virtues、School of Athens、Parnassus 以及常规旗舰系列,涵盖不同价位与声音风格需求。Virtues 系列为入门级产品,以高性价比为核心,
采用混编技术,适合首次升级耳机线的使用者。Schoolof Athens 系列则属于中高阶级别,包括 Plato(纯银)、Socrates(单晶铜)、Ptolemy(镀金银)、Aristotle(纯铜)、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各自具备不同的音色特点,适合进阶发烧友。Parnassus 系列作为旗舰级线材,采用高端材料与工艺,代表型号包括 Ode toLaura(高纯度单晶铜导体,提供温暖且细腻的声音表现)
以及Sonnet of Adam(铜镀金、银镀金、金银合金组合,提供更丰富的音色层次)。Aeneid为 Eletech 的常规旗舰型号,导体为 24K 双重混合黄金镀层的 OCC 单晶纯银,拥有极致的动态与声音密度,
并非限量产品。此外,Baroque是 Eletech 旗下的耳胶产品,采用日本医疗级硅胶材质,并结合多项专利技术,如SATINÉ™ 纳米波纹结构与 Flexion™ 耳塞末端的人体工学设计,
提升佩戴舒适度与声音表现。Eletech 线材设计兼顾物理结构与声学表现,核心技术包括 Litz 结构(大多数线材采用高纯度导体搭配 Litz 结构,以降低高频衰减与讯号损失,导体可能为 UPOCC)、
Satin Shield™ 绝缘层(提供优异的耐用性与柔软度,减少机械噪声并提升佩戴舒适度),以及Eletech 自家开发的镀金铜接插件,确保稳定的传导性能。•高端市场定位:Eletech 主要面向中高阶发烧友,
价格区间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
Eletech 的旗舰线材价位也属于较高,建议一开始先重Virtues以及School of Athens 系列开始玩,这样比较能明白品牌的声音走向。
Eletech Ode to Laura 旗舰铜线开箱心得
第一次开箱到这么精品等级的升级线,EletechOde to Laura 作为品牌旗舰线材,在配件、包装外盒以及设计理念上投入了极大心思。每条线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其设计不仅仅是工艺的体现,更带有品牌的哲学与艺术感。
包装内含丰富的附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Eletech 所有线材型号的声音取向,这对发烧友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标配的圆形收纳盒质感细腻,
并且随附与Pentaconn 合作开发的滑块,据说能影响升级线的声音特性。令人惊喜的是,盒内竟然附赠了一枚专属硬币,这可能也是包装重量颇重的原因之一,
Eletech 在细节处理上确实极为讲究。
材质与结构:独特的三层铜导体设计,争议与讨论
Ode to Laura 选择 多层单晶铜导体 作为旗舰升级线,这在高阶市场中较为罕见,特别是Eletech 旗下还有镀金、金银合金等更昂贵的导体选项。这条线的特殊之处在于其
采用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铜导体 α、β、γ:
- α 型导体:声音偏向中高频,华丽且通透,但略显纤细。
- β 型导体:具备较厚的声底,类似 OFC(无氧铜)的温暖感,特别适合人声。
- γ 型导体:介于 α 与 β 之间,均衡耐听。
这款线材采用了 9 捆独立的 Litz 结构铜导体(每捆均含不同粗细的 α、β、γ 导体),并且中央填充 KevlarInfused 抑震管,以减少机械震动对声音的影响,
最终达成22AWG 的总线径。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提升了讯号纯度,也让声音更加稳定与耐听。
此外,Ode toLaura 采用了 四层屏蔽结构,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与讯号损失,让背景更加干净,细节表现更为突出。
然而,去年中国一些网友在拆解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与官方描述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屏蔽层的布局、Kevlar填充范围,以及 Litz 结构的细节。
有些发烧友质疑该线材的屏蔽效果是否如官方宣称般出色,这部分仍待更多测试与官方响应,之后官网拿掉了结构图。
使用体验:柔软舒适、设计感出色
虽然是屏蔽线材,但Ode to Laura 出奇地柔软,不会过度僵硬,易于整理与收纳,并且听诊效应较低。
Eletech在分线器与端子的设计上依旧保持极高水平,整体视觉与手感很好。
初步听感与比较
目前仍在煲线与深入体验阶段,我主要搭配FIR Audio XE6 及DITA Perpetua 进行试听。初步印象如下:
- 音场宽广,乐器分离度高,空间感强。
- 中频表现温润且有厚度,人声富有感情,适合偏向温暖音色的耳机。
- 高频顺滑,不会过于刺激,延展性佳但不过于锋利。
- 低频扎实且有弹性,不会过于松散或泛滥,保有足够的控制力。
但整体走向属于中性偏暖类型,与ToxicBW22以及BWXL声音的差异很大,铜线的声音风格大抵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同样的价位其实更倾向于贵金属导体的SonnetOf Adam素质应该会更高,听感更好。
EUCLID与 ARISTOTLE
在Canjam SG 2024 现场试听时,我也测试了两条全新推出的线材EUCLID(金银合金+纯银)与 ARISTOTLE(纯铜)。
- ARISTOTLE(纯铜):
- 这条纯铜线材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展现出极佳的分辨率。
- 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华丽,音场开阔。
- 与一般传统铜线不同,ARISTOTLE 偏向高解析走向,适合想提升细节与通透度的用户。
-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
- 这条线材的动态表现极为突出,声音更明亮且能量感十足。
- 高频表现更为细致,层次感丰富,低频凝聚力强,适合喜欢大动态与鲜明对比的发烧友。
- 在 VE10 上的搭配令人惊喜,与 ARISTOTLE 相比,EUCLID 的声音更具张力,我比较喜欢它搭配VE10。
整体来说,这两条线材各具特色,EUCLID偏向动态强、明亮的风格,而ARISTOTLE 则以高解析、高频延展性取胜。
Eletech Victoria 香港特别版
Victoria 香港特别版 是 Eletech 为香港市场推出的特别版本,这条线材不仅拥有水蓝色外观的高颜值,也在导体结构与屏蔽设计上进行了独特的优化。
材质与结构
- 9 条单晶铜镀金 + 9 条单晶铜 Litz 结构,确保讯号纯净度与频段响应的平衡。
- Kevlar 避震填充,降低机械震动影响。
- 无氧铜镀银隔离网,提升屏蔽效果,减少电磁干扰。
- 第五极屏蔽接地技术,有效提升讯号稳定性。
- 线径为 26AWG 4 线结构,适合 IEM 使用。
视觉与设计 Victoria 令人惊艳的设计语言使其与市场上其他线材形成鲜明对比:
- 底银色的隔离网搭配蓝色皮革包覆,奢华且极具层次感。
- 水蓝色线身与同色系分线器、4.4mm 端子,颜色一致性极高,整体视觉优雅精致。
- 若插针亦能统一配色,将更趋完美。
初步听感 Victoria 在试听过程中展现出极为均衡的音色,低频饱满且富有弹性,中频流畅自然,高频则具备良好的延展性与光泽感,明亮的声音走向。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7 20:20
9. Flash Acoustics
这几年非UPOCC导体升级线以及各种混合混编线材发展如此的好,其实都归功于FlashAcoustics(瞬声),让我们能够相对便宜的预算买到好的升级线,
瞬声是一家源自香港的音频线材品牌,专注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升级线材。该品牌拥有自家独立的一体化工厂,从设计、制造到焊接,各个环节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监督,
有自己工厂的好处是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客制化,什么样的线基规格都可以做,相当于我们熟悉的万隆,多年来,FlashAcoustics积累了丰富的代工经验,深谙如何在升级在线实现最佳效果。
专业设计团队创造了一系列独家线材结构,推出自有品牌。
在在众多产品中我对Ultron(奥创)和Thanos(灭霸)最有好感,新旗舰是Venom(毒液) 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金银合金镀钯,这个导体名好长。
http://m.flashacoustics.com/
Ultron(奥创)
产品规格与设计
Ultron是Flash Acoustics多年研发的杰作,由多种贵金属混制而成,包括镀钯银、纯银、7NOCC铜和金银合金。采用21 AWGCustom Litz结构,结合X-Cross技术和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线。
正极由镀钯银、OCC单晶纯银、OCC单晶纯铜和金银合金组成,负极则采用银镀金和金银合金。线材外皮使用定制的FASoftFlex物料,提供优异的透光度、手感和耐用性。
声音表现
Ultron在三频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透过X-Cross技术带来独特的空气感。低频部分,提供深沉且富有弹性的下潜,鼓声有力而不混浊。中频方面,人声表现温暖且贴耳,齿音控制得当,
电吉他的中频厚实且解析力强,它的中频肯定是一大亮点,太甜美了,有种在听银镀金奶油味的听感。高频则延伸出色,亮丽而不刺耳,钹声清脆且不与其他乐器声冲突。整体而言,
Ultron在三频上达到平衡且自然的表现,音场开阔且乐器定位准确,适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聆听,我自己喜欢它的人声风格。
Thanos(灭霸
Thanos代表着死亡气息,按照主题专门设计的线材结构。正极采用镀金、镀钯加上纯铜,负极则是单晶铜镀银。采用Litz结构,并使用金银油浸线材,
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与稳定。线材外皮同样使用FASoftFlex物料,手感好和耐用性。
声音表现
Thanos在声音表现上展现出宽松且大气的特质。低频部分,下潜深且有力,提供稳定的低频基础。中频方面,人声稍微退后,呈现明亮且清晰的特性,
乐器结像清晰,解析力优异。高频延伸华丽,带有丰富的空气感,钹声和弦乐的表现尤为突出。整体而言,Thanos在音场表现上尤为出色,
横向和纵向音场都被大幅拉宽,乐器定位准确且层次分明,适合聆听摇滚、流行、电音等曲风。
总结
Flash Acoustics的Ultron和Thanos升级线材各有其独特的声音特质。Ultron以其平衡且自然的三频表现,但中频甜美感合适听人声,适合追求全能型音乐体验的烧友;
而Thanos则以宽松大气的音场和华丽的高频,适合喜爱强劲动态和广阔音场的烧友,然而,我目前更倾向于Venom(毒液)。与 Ultron相比,Venom在解析力与线条感上更为出色,
减少了Ultron 略带奶油味的中频染色,使整体听感更加清晰、细腻。同时,Ultron虽然动态强劲,但有时略显轰耳,而Venom 则在动态与顺耳度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某种程度上位于Thanos 与Ultron 之间,兼具细节表现与舒适耐听的特质,使其成为更适合长时间聆听的选择。
作者: eddie0817 时间: 2025-2-7 20:22
10. Plussound
Plussound 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品牌致力于研发音响产品和线材。每一条耳机线均在美国当地生产,所有制作工序都以全手工进行,过程十分耗时,因此产量有限;如需要订购,
需时4至 6 周才能完成(依据网站上更新为主)。Plussound线材以精美的做工见称,编织相当紧密,并且经过名为Litz 技术的特殊处理,利用线材编织的角度,
可以抵消不良的讯号干扰及降低耳机线碰撞时出现的听诊效应,线材导体应该也都是UPOCC,质量有保障,价位也很合理,以欧美线材厂而言非常推荐,只是在亚洲相关的心得比较少,
讨论度相对低,入手管道也有限,这五年没有入手任何线材,就我自己而言会比较倾向玩Toxiccables,因为同样来源是UPOCC,Toxic的结构与线径都比较粗一点,
Plussound较多是26AWG左右规格线材,心中也觉得欧美线材制造商在亚洲都面临维修,售后的成本问题。
曾经入手过 PlussoundEXO Copper,作为中低阶的纯铜线,其声音表现细腻且均衡,特别是在一众亚洲品牌铜线中显得格外出色。早年香港烧友普遍推荐Tri-Copper 以及 Tri-Silver,
这两款线材以更高阶的结构设计提供更细腻的声音表现。近年也推出CopperXL 18AWG高阶铜线,进一步拓展了品牌的高端产品线。
线材结构与选择
Plussound 提供多种线材结构,主要分为双绞(X Series)、四绞(Exo Series)、六绞(X6 Series),甚至八绞(X8 Series)。每绞有 6 组线芯,当绞数愈多,
就可传输愈多讯号,声音更扎实、密度更高。此外,每一条线都可以搭配不同的讯源插头,例如3.5mm 插头、2.5mm TRRS 平衡插头或 4.4mm TRRRS 平衡插头;
而连接耳机的一端,则提供 CM、MMCX、FitEar 及 JH Audio 等等不同的插头,可选配任何耳机。
https://plussoundaudio.com/
如果今年开始有些款式有讨论度,我会试着去试试看声音。
作者: whc 时间: 2025-2-7 22:01
顶硬核文章,一根好线绝对是个系统工程,可最终评判标准却是“耳听为实”🤦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