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耳机大家坛评测工作室】HIFIMAN HM-801 与IMOD/D50/T51对比(全文完)
[打印本页]
作者:
耳机大家坛
时间:
2010-1-15 15:15
标题:
【耳机大家坛评测工作室】HIFIMAN HM-801 与IMOD/D50/T51对比(全文完)
第一部分评测(已将后续评测补充进去):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73396&keyword=
HM-801评测第二部分: HM-801 与IMOD+便携耳放的对比
评测人:af2000
介绍一下对比的几个器材:
1、Red Wine Audio iMod 苹果ipod 的打磨版,售价接近400多美元,相关的评测: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372507
2、Ray Samuels Audio 公司出品的 EMMELINE SR-71耳放和P51耳放 ,其报价分别是395美元和375美元,SR-71耳放有翻译的评测可供参考: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240817
imod+高端随身耳放的组合是不少随身听爱好者的终极武器,这套组合加起来800多美元,比HIFIMAN HM-801价位高一点,而且都是便携产品中的高端,对比起来更有实际意义。
3、试听耳机:HD650(天龙D7000客串)
首先说说这两个随身耳放,EMMELINE 的P51耳放小得令人吃惊,可以用“微型”来形容,只比火柴盒略大,上面还有微动开关,控制输出功率,重量也很轻。不太理解为何要把耳放做成这么迷你,毕竟随身听体积也不会这么小。而SR-71体积比较“正常”,也比较重。二者声音差别非常明显,接到CD机上试听,SR-71这个耳放素质不错,通透细腻,整体比较均衡,P51声音过于柔和,高频缺失细节,像蒙了一层纱,低频也比较松,SR-71不论在动态、高频解析力、低频控制力等方面全面优于P51。
这次借到的IMOD及两个耳放是同一个人的,机主要求不得将IMOD接入电脑,因此主要对比的音乐是IMOD之中原有的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专辑,HM-801则直接从原版碟中抓取的WAV文件复制进去。初听加州旅馆这首熟悉的歌曲,iMod+SR-71+HD650有点惊艳的感觉,前奏高低频都很突出,高频解析力强,有点偏亮,低频下潜深弹性好,很刺激,但是一到人声部分就不对头了,人声很单薄,在强烈的高低频掩盖之下感觉演唱者距离比较远,位置也有点飘忽,整个频段在中频部分凹了进去,有些脱节。这套系统以这么高的价位得就这样的效果还是很出乎我的意外,之后测试的包括D50/T51两个随身听中频也明显要好于这套IMOD系统。之后换上P51这个袖珍耳放,整个声音柔和起来,但因为解析力下降、低频太松听得人有点昏昏欲睡,中频的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但没有本质的提高。听完这两个耳放我大致明白了为何这套器材的主人会同时买这两个风格差别如此之大耳放,P51主要还是“调味”只用。可惜问题其实还是出在IMOD本身上,靠耳放去调整并不能彻底解决。等换到HM-801上,人声马上贴近了很多,中频密度和韵味也出来了。HM-801的高低频都不如iMod+SR-71那么突出,但是整个频段是相当平衡的。
相对第一次HM-801与台式CD机的对比,这次对比简单多了,一曲听罢声音差别一目了然。
另外也试听了天龙D7000与这两套系统的搭配,iMod+SR-71之下D7000高频太刺耳,低频也过头了,HM-801之下的D7000效果尚可,耐听基本没问题,说不上发挥了几成,因为没听过发挥到很好的D7000搭配系统。
----------------------------
HM-801评测第三部分与SONY D50的对比,兼谈台电T51
前面曾有不少人建议找SONY D50和HM-801对比,其实这样的对比本来就不太公平,因为SONY D50毕竟是以录音功能为卖点的“录音笔”,播放系统还是属于普通的随身听,HM-801本身耳放部分相当强,并且属于完全独立的模块,通过插卡方式连接到主板上。而为了评测购买D50的过程也费了不少周折,二手区居然求购的比卖的人还多,这个D50那是相当热门。时间拖延了很久,正打算干脆去买个新货的时候看到二手区有个不算便宜的二手就直接买下了。
从外形看,D50居然比HM-801还要大、重,这里面录音功能以及4节AA电池占去了相当大的体积和重量。相对HM-801,D50的造型要复杂、精致得多,充分体现了SONY强大的工业设计能力。D50功能按键、接口比较复杂,不过都有明显说明标注,对于播放音频不需要看说明书玩几分钟就会操作。
第一回合是直推HD650。
这个对比没什么悬念,D50先前曾接K501听,听感还不错,但在HD650之下,D50以及T51推力不足的问题很明显。经常看到有些人以音量大小去推断推力大小,这是不准确的,真正的推好应该是不失真前提下有足够的音量。D50直推HD650,不仅是低频比较松散,高频失真也比较大,齿音严重。而台电T51表现还要差,低频更混。推好一个耳机的基本条件是需要足够的电压、电流,不能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必然带来失真。普通随身听的耳机输出部分受到的限制不仅仅是体积方面对元件的限制,更有电池电压较低无法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的问题。在这点上D50相对好点,T51在HD650之下部分音乐音量开到最大还不够,大致和以前听过的其他国产MP3差不多。
第二回合是lineout接台式耳放的对比。
耳放选择:VC-01,之所以选这个耳放是因为其对声音还原相当忠实,无染色,失真数据、声场等指标优秀,更能体现出前端器材的特点。
D50接上VC-01再听HD650表现比直推好多了,声音基本是平衡的,中频也有一定密度,从这点上来说比IMOD要好。由于IMOD系统之前已发回给机主,没有直接的对比,但是IMOD强烈的高低频两头突出的特点还是印象极为深刻。D50相对来说没那么刺激但明显更全面、中性。换到和HM-801的对比,D50的数码味立即能感觉出来,所谓的数码味,个人大致归纳一下基本特点是:中频比较干涩,人声缺乏亲切感,高频有失真,齿音较重等等。D50的数码味不算太夸张。类似《加州旅馆》这样的歌曲不太明显,但是换到女声,包括《蓝雨衣》、王菲、邓丽君等等和HM-801的差距很明显。D50的低频控制得很好,收得非常快对,和801差别不大。
换到台电T51接VC-01,声音和D50相当接近,中频数码味差不多,T51在高频延伸和低频控制力上有一些细微的差距,T51的评测已经有不少,不再扩展话题了。
HM-801的声音特点在前面与台式CD的对比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其中频的韵味是相当出色的。当初拿801和台式CD比因为差别比较小对比还是比较费劲的。这次和这几个高端随身听系统对比,分辨起来就轻松多了,即使抛开801强大的耳放输出部分,用lineout对比,D50这类随身听还是有级别上的差距。
总结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HM-801是一个“小众” 的产品,这不仅仅因为其价格,更重要的是其校音方式、声音特点及硬件配置的特别,包括强大的耳放输出、可作为USB声卡、解码器等。以普通的随身听去对比已经没多大意义。如果还是以普通随身听的概念为了去推一些高灵敏度的耳塞实际上没多大必要去考虑这个高价格的东西。
在校音以及声音特点上HM-801是与台式CD看齐的,通过这次和几个随身听系统的对比这个感觉更强烈。HM-801完全没有其他随身听的数码味。
耳放部分,在比较夸张的电源部分做支持之下,801做到了小失真前提下的足够功率输出,可以应对高阻耳机,并且采用了插卡式的独立耳放模块,可单独升级/更换。当然因为输出功率的提高即使是用了一个相当大的电池(外接电源是双9V输入体积也很夸张),续航时间也只有8小时左右。
为了不影响音质,HM-801没有使用数字音量控制电路,而是采用ALPS炭膜电位器控制音量,由于这种电位器本身的特点在小音量下左右声道会有一些随机误差,HM-801的耳放输出本来没考虑去对付很容易驱动的高灵敏度耳塞,不过厂家还是承偌在以后国内销售的产品中附带一根电阻线,把音量控制区间提升到小误差范围之内。
插卡式耳放模块
电池
D50:
这次对比器材中最出色的“普通”随身听,有较大的推力,相当平衡的声音可应对各种类型的音乐。以前听过一些舒尔、UE的非定制高端耳塞,声音染色都比较重,解析力也不高,对于搭配耳塞这类使用条件来说,D50的听感会更好。过大的体积和重量、支持的音乐类型较少是其缺点。
IMOD/IPOD:
喜欢比较刺激的声音可以考虑它。
台电T51:
lineout素质不错,和D50是一个级别的,推力要差点,支持的音乐格式更多包括APE等。
本来是打算和IPOD仔细对比一下,当时另外借到一台内置硬盘的IPC,不过输入歌曲要装软件,安装软件之后要“同步”因为操作不熟悉,时间也比较紧就没再试了。IPC机主是个古典爱好者,机内基本都是320K古典曲目,还有王菲的歌,听古典还是不错的,但是听王菲有些歌齿音很明显。之后机主人过来我让他直接对比IPC和T51接天龙的D5000,贝9交响,听了2分钟他就说T51比IPOD好,声音密度要好。IPOD中频确实是其软肋。
T51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定位比较尴尬,带一个大屏幕,但效果一般,带强大的视频解码但没有视频输出功能,强调音质但输出功率一般。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面面俱到可能是为了拓展更多市场,如果取消那些不实用的功能,少几个“核”可能反而会减少内部干扰,如果再能强化耳机输出则整体素质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宣传方式,台电方面的宣传文案从普通的商业宣传角度看没多大问题,商场里更夸张的海报比比皆是,但是在论坛上还是引起不少人反感以至于不少正常的评测都成了“围攻”,有段时间甚至有人专门注册马甲故意夸大T51故意引起疯狂攻击,成了台电人员忙着举报夸大T51的人这种夸张的局面。这种行为是很不正常的,建议投诉区已经发了专门的说明,加大恶意攻击的处罚。也希望更多人去耳听为实。
最后我要特别对耳塞/随身听版两大群体:苹果随身听爱好者(水果)以及SONY随身听爱好者(索饭)说几句,写完评测我还是有点担心,希望我的些文字不要被用来作为争斗的依据。虽然从HIFI的普遍规律来说一个音响器材中频带有明显缺陷是不合格的,但是在现实中人们的听感喜好并非完全是按照HIFI标准来的。在每年的“我最喜欢的耳机”评选中,中价位的M1/SR80年年领先说明喜欢这种刺激风格的人大有人在,特别是年轻人中更有很大的市场,IPOD夸张的销量也验证了这点。因此希望各位网友对于各种类型器材的喜好不要去强加于人,不要做那些空对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骂战。应该更多地去寻找共同语言,各自玩好各自的器材,多写点实实在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尊重。
--------------------------------------
补充一些关于这次测试的说明:
这次对比主要是针对几个随身听的lineout,也就是其音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用台式CD+耳放测试lineout,后面的器材已经不会成为测试的瓶颈。
而耳塞即使是一些高端的和HD650之类的耳机比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另外论坛里已经有不少耳塞与D50/T51等的耳机输出口搭配评测,大家可搜索一下。
T51的linout素质不错,但是其固件/操作等问题很多,希望能尽快予以改善。
----------------------
后续补充一些关于T51与D50的话题:
在我听到D50之前,所看到的评价,D50感觉明显是被夸大了,这样的素质在随身听中是不错的,但和中低端台式CD差距相当大。一些人总把干冷的声音当作高解析、高素质,实际上这是一种失真,去多听听台式CD的声音就会明白什么是细腻自然的声音。
T51这个器材很有意思,
特别招人“恨”,不是一般的“恨”是咬牙切齿的“恨”。有网友故意冒充枪手疯狂夸大T51引导大家攻击的(在这里处理公布过)。有某网站用低端多媒体音箱作为测试线路输出工具、用非专业器材测试RMAA来“判断”其声音,更有看电路就“知道”其声音的“天才”。嚷嚷着让其退市。试问还有其他器材得到过这么疯狂的待遇吗?
T51并不是个完美的东西,其设计本身有不少缺陷,包括操作方面,追求音质但加了个大屏幕导致的续航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问题的讨论这里很多的帖子,作为一个流水线化大规模生产而要兼顾大众和追求音质小众的器材本身就是矛盾结合体,台电那种规模化生产方式以及市场运营方式、经营者的习惯思路等等都决定了其不太可能和HIFIMAN那样可以小规模、完全把音质摆在首位去搞高端随身听。我们得到了一个音质不错、价格便宜的T51,希望台电能在以后的版本里改进网友提到的各类缺点,更上一层楼,而作为普通网友应该多去亲耳听听,而不是人云亦云。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