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5】  《伴我前行一路有你》---五周年纪念帖 Full Version(完结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嘉明    时间: 2010-5-18 00:18
标题: 【5】  《伴我前行一路有你》---五周年纪念帖 Full Version(完结篇)
【5】  《伴我前行一路有你》---五周年纪念帖(完结篇)

序言:
进入论坛已经有5年的光景了,曾经想过离开论坛,也曾想过不再继续写作,经历过论坛烧友们的更新换代。给我的最大感触是,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起点也就高了。现在找一个像我们那时候,从MX500开始入手进入耳塞发烧的朋友着实不易。随着定制耳机进入烧友们的眼帘,这一两年已经在中国整个烧友界得到可观的反响。很多刚接触耳塞随身听的朋友,只要手上有点资本。几乎都会留意定制耳塞。这个也是另一个时代的烧友心态的反映。不能说这是不对,只能说,人们现在的追求,比起我们的那个年代的烧友,起点更高。对器材的要求也更高。
籍着这篇文字,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退隐后,平静下来接近3年之后,我对最近入手器材和音乐唱片的一些看法和感受,顺带也分享一下过去走过的路,写过的文字,组织过的活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为:
PART1器材分享
PART2音乐分享
PART3个人交流
同时,也希望借此一文,能给一些新来的朋友带来一点点微薄的帮助,谢谢!

=========================================================我的开始在这里

正文:
PART1【器材篇】
第一部分属于器材分享,和大家分享最近接触过或已经入手的器材。
接触过的器材包括:
耳塞:OK1 , MG-LJ1X(已入手)
耳扩:MINIBOX-E++(已入手), STB3-Pro-V3(G) , STB3-Pro-V3(B)
音源:MZ-MZ-RH1(已入手)

听感分享中涉及的设备:
耳塞:ER4B
音源:MZ-R55 , D-NE20
[attach]671637[/attach]
[attach]671643[/attach]
[attach]671644[/attach]
[attach]671645[/attach]  
  
(1) 耳塞分享---国产经典之作OK1
纳入文章第一部分-器材篇当中,与大家分享的耳塞,是宇音的顶级动圈产品-OK1
如果看过之前那篇关于OK1的听感的朋友,接下来关于耳塞分享的几段文字,大家也许会有点印象,因为下面的几段分享,就是节选自关于OK1的听感分享一文。而未看过那篇文章的,大家可以慢慢细看。谢谢。

OK1基本参数:
频响:20Hz-24KHz
阻抗:150欧 +/-20欧
声压:109dB +/-2dB
最大输入电压:1000mV

试听器材如下
MD随身听:SONY MZ-R55
CD随身听:SONY D-NE20
对比耳塞:ER4B
耳扩:MINIBOX-E++ (81 NE5534)
信号线:蚯蚓LINE(标准版)
选用MD碟:TDK FINE74(日版)

正文听感共选听几首音乐,每首音乐试听后听感段落格式如下:
(1)试听音乐专辑及曲目名称
(2)OK1单独试听(不带导管)
(3)ER4B与OK1对比试听(OK1不带导管)
(4)综述感觉

正文:

{一}维瓦尔第 作品4 《异乎寻常》 DECCA 444 821-2 MARRINER 指挥 圣马丁室内乐团

维瓦尔第 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集 《异乎寻常》
[attach]671646[/attach]  

(1)带来的第一首音乐是选自维瓦尔第的一部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op.4《异乎寻常》 【又名《奇异协奏曲》 】。里面的第一乐章的第一节。

(2)OK1单独试听
在这个环节中,只谈单独试听的感受,耳扩的调节为不打开BASS增益,不设置P-S模式。
下面谈谈我的感觉。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及指挥都是DECCA唱片里面的常见组合。DECCA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唱片公司,其录音声场的开阔宽广,层次感鲜明,临场感较佳,细节还原真实,对音乐染色少等等特点。都是我喜欢DECCA的原因。这里选听的此曲,虽属于小编制室内乐。但OK1所营造的空间,在宽度,深度及空间的高度都比较理想。听感上有别于一般的小耳塞。某些时候,空间感较大,听感会略觉空洞,但OK1这种空洞的感觉极低。乐器的定位基本上可以较容易地分辨出来。唯一有一点微词的是,在齐奏时略有点乱。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感觉乐器分离度只能算中上。但所幸的是,乐队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较佳。接下来谈谈三频给我的感觉。首先是低频,此曲中OK1所表现出来的低频量感其实不算多,但大提琴的线条感一般,有较佳下潜,但齐奏时,低频则显得略有点乱,凝聚一般。中频不算薄,润色适中。高频不算明亮,毛刺感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略略偏干,这个也可能和录音有一点关系。但这首歌里听感大致是这样了。

(3)对比听感
ER4B:
换上ER4B,感觉有所不同,或许这款由三石先生设计的MINIBOX-E+真的是为ER4系列量身定做,听感很适合ER4系列,当然包括手上的ER4B。ER4B中高频部分细节比OK1好,声场宽且边界感不明显,整个舞台所表达出来的空间感不及OK1大,纵向声场略略逊色。但乐器的结像和定位做得较出色。分离度高,且不乏整体感。这些都是ER4B在两者较量中所凸现出来的。不过,这次的比较,对OK1略有点不公平,因为我的ER4B已经使用3年了,而每天基本平均4个小时的使用时间。所以早就RUN开了。OK1还没完全煲开。声音柔韧性会略为逊色。
三频方面,ER4B低频量感不多,下潜和先前听到的OK1相约。低频听感略偏软。中频在更换运放后,听感较此前温润。高频在上周刚换滤网后,听感虽然有点偏亮,但也得益于使用时间较为长久,故高频毛刺感及刺激感都不算强烈。细节好且线条感明晰。反而声音的厚度在换了运放后有所改变。这个改变是良性的。
OK1:
重新接回OK1,空间感营造得比ER4B规整。虽然横向声场的宽度和声场发散性不及ER4B,但纵深感较明显。空间大而不空,层次感好。室内乐所表达出来的临场感较强。声音分离度不及ER4B,但基本乐器类别是可以分辨出来。通透度略逊于ER4B,但动圈多带出的那种弦乐的韵味却能较佳地反映出来。这个也是我为何现在依然偶尔会把一些动圈耳塞翻出来回味的原因。OK1让我看到高端动圈的影子。再者是乐团所表现出来的淋漓尽致的演出在OK1的演绎中,刻画得生动细致。即使没有ER4B的分离度,但依然拥有较佳的听感。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说的,高端动铁听素质,高端动圈听味道。
三频方面,OK1算是比较平衡的一款动圈耳塞,在这次对比中,虽然高频不如ER4B那么明亮,但高频的延伸及高频的细节依然具备高端动圈耳塞的风范。只是碍于煲机时间不长,仍未达到最佳状态。所以高频略偏干。低频质与量的平衡度及下潜都较佳表现。中频较ER4B后润。但密度不及ER4B。高频就略有点干。这个估计在后续使用时间的增加会,慢慢地改善过来。相对而言,线条感较ER4B柔和。听感上各有特色。

(4)综合感觉
整体而言,两款耳塞都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之处。ER4B对弦乐的演绎实在是一绝,密度好,质感佳,细节及高频延伸是它的所长。但泛音及弦乐里常常被人们提起的松香味,在动铁代表产物的演绎下。是不及高端动圈耳塞的。这个也是一些老烧们常说,动圈耳塞在表达音乐韵味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而通过真实试听,不得不承认,动圈耳塞的这点优势的存在。ER4B和OK1在这首乐曲中的较量,算是属于不同喇叭单元性质的高阻耳塞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款耳塞之间的对决。姑且不去探究谁更强。但只能说无论是素质或是听感,两者都表现出一单元高端产品的应有实力。只是两者各具所长,至于选择其中的哪位,听者自己才明白。


{二}莫扎特 《圆号协奏曲》 DG 413 792-2 KARL.BOHM指挥 维也纳爱乐

莫扎特 圆号协奏曲
[attach]671647[/attach]
(1)带出的第二首音乐,属于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里面的其中一首我自己相当喜欢的作品。选自该碟第一段KV412里面的第一首曲。

(2)OK1单独试听
昨天有朋友提到,聚会时要品评一下加导管和不加导管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加了导管,声音反而不太习惯。声场不及不加导管那么开阔。单独试听感觉小提琴声音润色稍稍欠缺。回看一下碟盒背面的唱片制作属于ADD的格式。也就是说该碟的录音是模拟录音,应该高频较柔才对,但高频仍有点偏干。或许是未完全煲透所致。这首音乐属于协奏曲,圆号是该曲的主角。弦乐作为协奏的形式出现。这里先说说弦乐,OK1所表达出来的弦乐,听感不像我熟悉的ER4那样淡雅精准,通透明亮。每一个细节都准确地捕捉下来,染色少,乐感平淡。听感上,OK1比较宽松舒服,解析力也不弱,应有的细节基本都能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能较贴切地反映出该碟的模拟味录音特色。而且发出低频的大提琴虽然量感不算多,但仍保持着较好的质感及泛音。弦乐里面除了小提琴略略偏干,其它方面基本理想。主角在45秒左右出现了。声音醇厚沉稳,管乐中所具有的金属感和空气感良好。赞一下这张碟的录音,在圆号和弦乐齐奏时,声音的比例分布控制得比较到位,突出主角的同时也能相对细致地描述出弦乐的起伏变化。录音声场不算很大,也许是为了说明这是小编制吧,但空间感很好。不同乐器在录音空间里的远近距离感比较清晰。纵向声场做得不错。除了高频部分,基本是令我满意的。

(3)对比听感
ER4B
一上耳的感觉,弦乐明亮了,高频速度快且延伸好。声音细致染色少,但厚度较OK1低。声场宽且边界感不明显。ER4B就是那样,声场有种往外延伸的感觉。背景较OK1安静。纵向声场似乎在乐器间的前后距离感没有OK1明显。横向声场则较OK1更平坦宽广。声场中乐器的结像与定位较OK1好,有清晰的线条感。但听感比较严肃,直白;宽松度略逊于OK1。
三频方面,ER4B低频的量感较OK1少,同样拥有较佳的质感,下潜。低频速度较OK1宽,收得更紧些,弹性不及OK1好,大提琴所发出的鸣响及泛音不及OK1多但低频扎实有力。中频略偏薄,但密度足,乐器的质感较佳。高频明亮且延伸性强,细致通透。全频解析力高,声音透明,声底干净,染色低,这是ER4B在此曲中所体现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声音略为单薄,厚度稍不足。乐感偏向直白严肃,未必适合喜欢听味道的聆听者。
OK1
再次接上OK1,上耳的第一感觉是,声音的菱角不及ER4B,音乐味比ER4B好,某些地方像被人为地稍加修葺,柔化了,但又不算柔化得很明显。声音没有之前那种收得紧紧的。OK1声音较ER4B更放得开。听感宽松些。声场的横和纵的比例比较合理。这里再一次让我回味纵向声场上乐器的分布,的确距离感更好。虽然乐器的结像能力稍逊色于ER4B,但所反映出来的空间感比较舒服。令人不自然地有种享受音乐的感觉。
三频方面,高频仍是这里值得提到的问题,OK1的高频其实延伸性不及ER4B好,而且不刺激。只是新塞未煲透,所以高频略偏干,偏硬,柔韧性有待在继续煲机的过程中提高。中频和低频的声音厚度较ER4B好,而且低频量感控制得比较得当。低频沉稳而不肥厚。之前PK1的低频略偏软,虚,凝聚不够,中低频衔接未如理想等问题,在OK1身上,已经得到改善。三频听感算是平衡的。量感不多,有一定的染色,但整体来说算是一款听感舒适的动圈高端产品了。这里附带补充说明,此文是以裸机+胶套为测试基准。

(4)综合感觉
就音乐味来说,OK1比ER4B浓,染色不算大,听感较ER4B宽松。这些都是这款动圈耳塞所能给到聆听者的直观感受。但结像及定位则略逊于小4。而且整体分析力也在小4之下。先撇开三频,从诸如声场宽深,解析力,分离度,定位,结像,细节还原,透明度,密度……等等属于ER4系列传统的特点(优点)去作比较,OK1确实不存在优势。但如果忽略这些人们常常提起但又会不自觉地在融入音乐过程中忽略掉的所谓固有素质。OK1其实绝对有向高端动铁耳塞(这里指一单元动铁非定制耳塞)叫板的能力。而且即使扯上前面提及到的,那些不太让一般人容易接受及理解的名词,所为的ER4优点。OK1也不是绝对劣势。仍有较劲的余地。声场方面,其实OK1已经值得一赞了。这个也是令我感到较满意之处。


{3}
陈百强 <涟漪> MD碟:TDK FINE74(日版) MD播放器:MZ-R55
[attach]671648[/attach]
(1)带给大家的第三首歌,属于陈百强的<涟漪>,录音源自华纳96年出品的超极品系列精选。这里选了自己使用率较高的MZ-R55作为试听机器。
(2)OK1单独试听
单独试听环节里面,我还是头一次这么细味地品尝OK1对流行乐的演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去重复试听统一首流行乐了。这首<涟漪>是陈百强的一首算是较出名的歌曲了。本来这次听感不打算选择流行乐去进行试听的,但前天晚上翻了一张录了老歌的MD出来,打开音乐,随机播放就听到了许久没有听到的这首<涟漪>。一首充满温情的情歌。令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的女友。虽然这已经是9年前的事情了,但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不自觉地想起了她,想起唯一一次和她还有一帮同学去K歌。这是她点给我的歌,看着歌词唱着唱着,注意力渐渐集中在她的脸庞上,很温馨,但已经回不去了……
接下来说说OK1给我的感觉,流行歌的演绎。味道不浓,音乐细节的描绘是没有问题的。人声适中,不算薄,也不厚。密度感也OK。动圈嘛,就这样了。低频量不多,所以烘托出来的气氛不算浓厚。速度感不错,不拖沓。高频听感已经没有之前的古典乐稍好些。或许流行录音是修饰过了。所以听感比较讨好。也就是弦乐(这里主要是指小提琴)部分演奏时,仍有一点点发干。钢琴声尤其是腔音效果不太理想,听感有点硬,略带数码味,不知道是否是录音有点问题。但我知道,这个也可能和所录的那种24K金CD有一点关系。声场我是没什么意见了,流行音乐的录音声场由一间录音室做到一个小型的舞台的声场表现效果。已经没什么好说了。金碟的声场普遍都是这样,营造大环境,但听感就略有点空荡了。

(3)对比听感
ER4B
上耳的第一感觉是,声场的宽度拉大了,频响很平直。但深度似乎变浅了,人声距离感很理想,人声基本是可以清晰地定位在一个离听者几米远的位置。配乐能较合理地把人声包围着。而且流行乐有别于先前两首乐曲在于,声场是能够隐约地感觉到边界的。这个大概也和录音环境有一点关系。声场素质而言,基本可以延续上两首歌里面的有点,横向声场宽广,结像和定位准确。
三频方面,ER4B的三频在MINIBOX-E+的驱动下还是有较明显的提升。当然这里是指比起我的MZ-R55直推的情况下了。低频力度好了,下潜有了改善。人声在换了81NE5534后也在质感方面有了进步。密度好,直白,但稍微有一点齿音。高频不毛躁但亦有一点点毛刺感。明显是流行录音,为刺激听感而稍稍提升了高频的增益了。
OK1
再次换上OK1,一耳朵听来,人声的变化相对明显。人声距离感较先前远。但定位不及ER4B准确,似乎有一点重影了。堂音比ER4B明显。人声的密度明显低于ER4B,但就动圈而论,OK1的声音密度是没有问题的。声场的深度不错,从人声和乐器的距离感可以体现出来。而且也可以感受到录音环境有一定的空间高度。立体感较佳。
三频而言,OK1不可以说比ER4B差,只是大家所表现出来的声音特色略有不同,ER4B三频很平直,略带监听的风格。这也能在它的声音直白的特点上反映出来。OK1比起很多以中低频见长的动圈耳塞来说,量感适中,对声音适度地修饰,不过量。故不易造成听觉疲劳。但手上这条由于使用时间不长,高频仍有点儿偏干。其他基本和单独试听时的感觉一致。

(4)综合感觉
和先前听古典的感觉有点儿差别,这里听起流行曲,感觉音乐味其实并不算浓。反而感觉听感较平淡。尤其是对流行乐的那种修饰烘托的程度看,OK1反而有点动铁耳塞的影子。味道不浓,但有较佳的素质和听感。这里也许仅限于我所录音的器材和CD母盘等问题,所以这里的比较似乎对OK1有点儿不公道了。不过。还是那句,在入手PK1时,大家不妨拿一些有一定历史,按ADD录音的唱片去作测试。当谈到OK1的声场,我最大的感觉是它的横向和纵向声场彼此间的分布,算是较合理的了,所以,赋予OK1最大的优点,应该是在于它的声场。而体现这有点的充分依据,除了“大”和“宽”,还有值得留意的就是声场空间感及声场场感高度等问题。
三频在这首歌里,较大的问题是演绎弦乐的时候,高频仍有点儿干和韧性略带不足,我也希望如我所想,这只是由于录音及所灌录MD的母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已,因为ER4B试听的时候也多少存在着这个问题,整体听感也是较ER4B轻柔温润。当然了,这里暂撇除高频。

{4}
《Music for Relaxation7》 LONDON 443 332-2
《Music for Relaxation7》 LONDON
[attach]671649[/attach]  
(1)献上第四首分享的音乐,这首曲选自LONDON公司出品的《Music for Relaxation7》这辑精选系列里面的第二首曲,属于巴洛克时期著名音乐家亨德利《Water Music》里面的一段,名为<Air>。是一首节奏沉缓的音乐。

(2)OK1单独试听
最近重新听回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觉得感觉很平和恬静。上面这张碟是元旦购入的,属于头版CD。虽然是一张杂锦精选类的作品,但里面所选的音乐基本涵括数种古典音乐类别。这里选来的乐曲,在乐感上略带一点忧郁的感觉。但我十分喜欢。
OK1演绎这类小编制乐曲,场景有点空旷,这首也不例外。这首乐曲的乐器搭配其实不算复杂,属于管弦乐的小编制作品。包括小提琴,单簧管,键琴等。乐器开端属于小提琴和键琴的配搭。这两天接连写听感,听到OK1的高频都是略略偏干,但,这张的录音效果听来,小提琴比先前的要稍稍和润一点。齐奏时依然出现定位略有点虚的感觉。中段管乐出现后,提琴,管乐,键琴紧密地配合在一起。一众乐器所描画出来的乐曲整体感是和谐的。声音配比也合理,基本能分清了乐器的距离。乐器间的分离度尚可。声场方面,宽度和深度都能达到较佳的水准。殿堂的感觉明显。
整体听感良好。个人尤其喜欢它的声场表现,听感宽松平坦,不会有场景狭窄,听感压抑的不良感觉。

(3)对比听感
ER4B
首先试听ER4B,反复试听比较。ER4B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很适合古典音乐。对于声音的忠实还原做得比较到位。也就是一些老烧们所说的,声音准,干净,修饰少,染色低。开端的弦乐,ER4B听感上较OK1细致,分析力好,分离度高。提琴的声音质感细腻,但松香味及泛音都不多。齐奏时也能做到有紊不乱,键琴和提琴的分离度高。而且声音的层次鲜明。中段单簧管出现后,中频不及OK1厚,但密度较OK1高,乐器结像清晰,虽然空气感不太明显,但管乐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通透明亮且带有光泽的金属感,在ER4B身上不难发现。在中段过去,数样乐器齐奏,这里考验的是耳塞对声音的分离度。ER4B基本没有难度地通过了。
接下来谈谈ER4B的声场表现,这首曲来说,ER4B所体现出来的声场是比较宽广的。深度也基本令我满意。声场往外伸延的感觉依然存在,能听到一定的堂音。场感开阔不压抑。但空间的高度一般,就空间的高度,这点稍逊于OK1。乐器的定位及结像,这是ER4的传统强项,这里的ER4B当然也保持着这优点,较OK1为佳。
OK1
重新插回OK1,一上耳,声音较ER4B厚,即使是开端的弦乐部分,提琴声音没有小4那么锐利。听感和谐些键琴的声音也没有小4那么具金属感,相比之下通透感没那么高,但个人认为已经足矣。相比之下,OK1的声音密度逊色于小4,乐器的定位也有点虚,结像不如小4清晰。但所幸的是声音大气,底蕴较小4厚。中段单簧管出现后,乐器的分离度不及小4高。但管弦乐在合奏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感比较优秀。
声场方面,OK1依然强势,宽度和深度都很理想。虽然不及ER4B那样声场往外伸延,但场景体现出来的空间感也是足够大的了。殿堂感觉明显。同样具有堂音。而且不比ER4B弱。稍微不足的是由于乐器的结像与定位相对弱于ER4B而导致声场中声音的分离度及层次感略逊于ER4B。但纵向声场的深度却是不俗。

(4)综合感觉
简单地说说综合感觉,OK1在这首曲里面,其实也是只能说和ER4B各有特色。但论听古典乐,从听感和素质综合角度去分析,给我的感觉仍是ER4B略胜一筹。毕竟古典乐需要的高素质真实还原的特性,ER4B基本达到了。除了纵向声场的深度方面稍微逊色之外。其他条件基本符合聆听这类古典乐中的小编制室内乐作品。相反,OK1有动圈的味道,也因为低频不多,所具有平衡型动铁耳塞的影子。在两款耳塞比较中,稍有不足的是声音的分离度和密度均不及ER4B,所以乐器的质感和精准度方面稍微逊色。但所幸的是彼此之间的这个差距其实不算明显。在应付通俗乐时,OK1的听感和综合水准绝对可以向ER4B叫板。OK1对音乐的适应面其实不亚于ER4B,甚至对音乐的适应性要优于ER4B呢。


器材分享的第二部分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入手的一台随身听。

(2)随身听分享---SONY的终极之作MZ-MZ-RH1
[attach]671677[/attach]
这一部分来谈谈我的挚爱之一的MD随身听。
MZ-MZ-RH1:
这台SONY MD随身听史上的终结者,其实比起之前好多SONY MD来说,做工并不算出众,无论打磨,喷砂,电镀等等工艺,都不及之前的MZ-NH1,MZ-EH1。这样也令我怀疑,马来西亚工厂和日本工厂的差别。个人感觉而言,我更喜欢MZ-NH1的那种拉丝感觉。这款机器最特别的地方是液晶显示屏是在机身侧面的。而且带是蓝绿色发光字体的液晶显示,足以体现旗舰机的风范。设计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采用了三维按键作为主操作按键。播放键,快进键,倒带键集合在一个按键上,采用了全新三维设计,静止下按为播放功能,上剔为快功能,下拉为倒带功能,一键操控最基本的三种播放功能。这个设计仅次于MZ-NH1当时的四维导向设计。虽然这个设计比较人性化,但是在外观上,这块三维按键却略显粗糙,而且按键与机身曲线不太贴合,而且电镀略现瑕疵。这个也是设计及外观上的一点小小的遗憾。

另外说说电池续航的问题。这款MD采用的3.7V锂电,电池续航时间很短,我自己是玩SP格式的。基本十个多小时多一点就没电了,说明书上看到的最大时间好像就是19小时。我想,这个只存在理论上的数值,对于我们这些街机一族来说,意义不大。而且这么短的播放时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弊端。最惨的是,这款末代MD,连外接电池盒也没有,所以基本上,如果不想在路上搁浅,必须再掏几十块钱多买一块至两块备用电池,以备不时之需。

接下来说说它的配件。我手上的MZ-RH1属于香港版,也就是大家说的欧版。机身黑色,配搭的线控也是黑色的38ELK绿光线控。随机配备一枚LIP-4WM锂电池,充电器一个,电源线,光纤线,光碟,MD保护袋及说明书等。可惜就没有送HIMD碟。最后一提,此款随身听配备泰国产E0931耳塞一条。这和此前的每一代的旗舰配备几乎一样,都是送931耳塞作为配机耳塞。MZ-RH1也不例外。感慨的是,这也许是SONY最后一次在MD上配备0931耳塞了。

现在说说MZ-RH1的听感。这里选用了一些器材去作辅助及比较
以下是选用到的器材
MD随身听:MZ-R55 , MZ-MZ-RH1
耳塞:YUIN OK1
耳扩:STB3-Pro-V3(B)工程测试版
MD碟:SONY ES74(采用天龙广播级录音机DN-M1050R录音)

选来两首歌去分享一下MZ-RH1的对比使用听感。
第一首带给大家的是属于ARGO出版的 Vaughan Williams 曲集里面的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Fantasia on Greensleeves>这首略带忧郁的民歌,我个人相当喜欢。
接着简单说说两台MD随身听的听感

MZ-MZ-RH1
入手已经有大半个月了,多半时间是闲置在家里。购入这台机我是很矛盾的,我想作为收藏品珍藏起来,但偶尔又会忍不住拿出来听听。不打算用来作录音用,更没有打算用来录制HIMD PCM格式音乐。但众说纷纭中,听得较多的是人们说HIMD播放传统的SP格式音乐文件时,效果不太理想。但在我听来,MZ-MZ-EH1是不错的。这款MZ-MZ-RH1声音也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比较之下,感觉MZ-MZ-RH1声音的条理性较MZ-R55好。乐器分离度高于后者。而且在乐器齐奏的时候,听感有紊不乱,细节,定位,结像都比较准确,听感及素质均有上佳水准。三频的分布均衡。没有可以突出某个频段,声音较为中性。比较中得出,MZ-MZ-RH1高频以及声音通透感都比MZ-R55好,笛声通透明亮,弦乐齐奏时,线条感更明显。难得的是MZ-MZ-RH1在保持高分析力的同时,数码味并不重。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MZ-R55
MZ-R55的声音扎实稳健,虽然声场不及MZ-MZ-RH1宽,但胜在推力足,声音有大气感。三频方面,MZ-R55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略微偏暖,但整体上,仍算较平衡亦是较平和的一款机器。频段的衔接不及MZ-RH1连贯,细节和声音的细腻程度也略逊于MZ-MZ-RH1。声场的宽度以及空间感均略逊色于MZ-MZ-RH1。但力度感方面MZ-R55却能体现老机的优势。乐器的线条感和通透度,这款廉价老机和末代旗舰MZ-MZ-RH1比较,的确有一点差距。但上了LINE OUT,这个差距已经收窄了。MZ-R55也是我自己使用时间较长的一款随身听,这台已经是我第二台入手的MZ-R55了。虽然网评声望不高,但胜在够使用,耐用。所以,MZ-R55基本是我出街专用的捆绑音源。在这首曲里,笛子的悠扬以及管乐的空气感基本让我满意。弦乐在两台MD比较之下,略显粗糙了点,细节再现和乐器的分离度均略为逊色于MZ-MZ-RH1,但整体听感方面我仍是比较满意。

第二首分享的音乐是属于一首大编制乐曲,动态较上一首音乐大。
带给大家第二首音乐选自门德尔松的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里面的其中一段名为<Wedding March>这首曲也就是很多朋友在婚礼上都会听到的,婚礼进行曲。是属于DG唱片出版,由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二指挥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

MZ-MZ-RH1
这样的大编制乐曲,对于MZ-MZ-RH1来说,同样表现出色。声音细致,细节丰富。声场宽广,动态宏大。长号的金属质感比较强烈,管乐能体现出来较佳的空气感。提琴在齐奏时阵容齐整但不凌乱。乐器的远近距离感清晰不含糊。层次感明朗。然而,MZ-MZ-RH1在低频的力度和音乐的底蕴方面不及MZ-R55厚实,整体声音较MZ-R55略偏薄,但线条感明显。声音质感细腻平衡。口味不重但听感良好。

MZ-R55
换上MZ-R55后,听感大气但高频延伸略逊于MZ-MZ-RH1。整体分析力略有下降。高频的延伸和细节均不及MZ-MZ-RH1。弦乐齐奏是阵脚有点乱。三频的分离度不及MZ-MZ-RH1做得那么出色。长号,铜管等管乐的金属感强烈,但质感不及MZ-MZ-RH1好,金属管乐声音有点偏薄和干。低频量感和残响略较MZ-MZ-RH1多,低频声音厚度略较MZ-MZ-RH1大。主要体现在倍大提琴上。声场较MZ-MZ-RH1窄。听起来就像乐队所处的演奏厅空间缩小了一圈。音乐的层次感略较MZ-MZ-RH1差。胜在推力好,听感大气宏壮,但从声音的细腻角度去考量,则不及末代旗舰MZ-MZ-RH1。

MZ-MZ-RH1算是我购买的第二台全新(一手)MD随身听,此前只买过一台SONY的MZ-E710。作为曾经的SONY家电支持者,对SONY小型家电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每次当SONY有产品搞活动时,我都会报名参加。当然,SONY在耳塞方面,和很多高端的品牌还有着一定差距。但就工业设计方面,SONY的好多本土产品,绝对称得上一流。其中包括我最喜爱的MD---MZ-MZ-EH1。


本文最后的分享内容,属于耳扩的分享。这次所分享的,属于两只我自己蛮喜欢的国产耳扩。
MINIBOX-E+与STB3-Pro-V3。

(3)耳扩分享---国货也精彩 之 MINIBOX-E+与STB3-Pro-V3的光辉
最后这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接触到的耳扩。这里主要指最近入手的MINIBOX-E+和僵尸的两款STB3-Pro-V3工程版。这三款耳扩各有特色。其中黑色的那款STB3-Pro-V3工程版让我印象最深刻。但我的MINIBOX-E+也是一款性价比颇高的产品。
这里再选两首音乐去试听三款耳扩,并进行对比,把所得听感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选来的这首歌曲,在我的前一篇文章里面已经提及过,接下来的听感部分,这里只是和大家再一次重温,而对于没有阅览前一篇帖子的朋友,这里可以当作新的内容进行阅览。

带出的第一首音乐属于流行女声类作品
此曲使用器材:
CD随身听:D-NE20
耳塞:OK1(宇音)
带来的第一首分享曲目选自《执迷不悔》中的第二首作品<执迷不悔>(国语版)属于王靖雯早期的一首比较经典的国语作品。
[attach]671651[/attach]

耳扩对比听感部分
选用耳扩:MINIBOX-E++,STB3-Pro-V3(B)样机,STB3-Pro-V3(G)样机
[attach]671652[/attach]
MINIBOX-E++
第一只出场的耳扩,属于我自己的MINIBOX-E++,换了运放后,其实都没有很刻意去煲机,因为什么?“忙嘛”。为何忙?我自己也不知道,坦白说,我现在的工作只能用“不知所谓”四个字来形容,点解?这里就不想废话了,因为我发觉在这样不知所谓的工作中,人也渐渐变得不知所谓了。希望接下来写到的文字,不是不知所谓就好。
正如先前说到的,MINIBOX-E++的听感就如上面所述的那样。先说说优点,在三只耳扩中,MINIBOX-E++的优点在于低频,低频下潜良好,弹性好,控制力较佳。有速度,有力度。量感介乎于两只STB3-Pro之间,但就我自己而言,它的量感是足够的了。中频人声的距离是三款耳扩里面最近的,但包围感一般,但齿音控制比较到位。高频不夸张,但有一定的细节和延伸。如果论价格来说,MINIBOX-E++的可玩性还是不错的。当然,我这里是换了NE5534运放的。所以人声质感方面会有一点点改变。
缺点,如果在对比的情况下,只能说,MINIBOX-E++的声场略偏窄,声音的细节度,空间感及层次感不及STB3-Pro-V3(B)样机;信息量的反映不及STB3-Pro-V3(G)样机。不过推ER4S,MINIBOX-E+仍是国产耳扩里面罕有的性价比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STB3-Pro-V3(B)样机
第二个出场的是属于国产耳扩著名设计者,僵尸先生最近的力作,STB3-Pro-V3(B)样机,和僵尸认识已经有3年的光景了。对于他的产品,我想,不用我多说,只要是泡发烧论坛的朋友,基本都听说过,而且有好多朋友也蹭听过或正在使用着。所以,我看,他的事迹我就不详述了。而这两台最近才到手的样板机,更值得一赞。虽然,和我上次听到的STB3-Pro的声音风格略有不同,但素质上,是有了提升的。
STB3-Pro-V3(B)样机是前一周深圳随身听爱好者聚会前一天收到的。煲机没多久,但这台STB3-Pro-V3(B)样机给我最大的喜悦是,声音很平衡,真的很平衡。而且细节表达相当到位,极致的全频分析力在当时驱动ER4B的时候已经让我汗颜了一把。整体实力高出我自己的MINIBOX-E+。
优点,在于它的全频分析力及声场表现力。三只耳扩里面,STB3-Pro-V3(B)样机是综合能力最强的一只,声场宽且深,有良好的空间感,定位准确结像清晰。信息量的反映也是三只耳扩里面最全面的一只了。基本上,录音空间里面的乐器,都能清晰准确地按照各自的定位反映出来。而且声音相当平衡,没有刻意或过分去突出某个频段。听感自然流畅。是一款素质和听感都能达到到较佳平衡度的耳扩。
缺点,当然了,这里的缺点只是相对的。STB3-Pro-V3(B)样机的低频下潜是不错的,但低频量感当属三款耳扩里最少的,而且对音乐的渲染不多。喜欢重口味的朋友,可能选择下面一款会比较适合了。

STB3-Pro-V3(G)样机
最后登场的STB3-Pro-V3(G)样机是一款声音比较有动感的耳扩,但声音的线条感和条理性不及STB3-Pro-V3(B)样机好,低频和高频都有一定的增益提升,这样比较适合一般的通俗流行乐和一些需要强烈反差对比的音乐,听感上比较刺激,但乐器的结像和定位不及STB3-Pro-V3(G)样机
。人声算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频段,或许是因为中频部分,在这只耳扩里面不算刺激吧。对于人声的把握,这只耳扩还是比较到位的。齿音控制良好,人声有较好的密度感和穿透力。距离感相对于MINIBOX-E+会略为靠后。但听感良好。声场的优势不及STB3-Pro-V3(B)样机那么明显。感觉对于流行乐来说,STB3-Pro-V3(G)样机这款耳扩还是能满足不少的烧友需求。
缺点,突出了低频的表现力,使得听感上有了较明显的趋向性。或者这个不能算是缺点,只能算在音乐选择上,有较明显的指向性罢了。但主观听感,我还是较喜欢STB3-Pro-V3(B)样机更多。STB3-Pro-V3(G)样机的另一个问题是,声音的结像力有待提升。乐器多了,阵脚就有点儿乱的感觉。相比之下,前两款耳扩这样的问题控制得较好。STB3-Pro-V3(B)样机基本不存在“乱”的问题。

综合感觉
最后这个段落,简单谈谈三款耳扩给我的个人感觉。这里先说明一下,这个感觉属于主观感觉。所以阅帖的朋友务必要注意。仅供参考而已。

MINIBOX-E+,在一些朋友听来,感觉声音有点呆板,但我可以这样说,换了的运放是没经过煲机的。不过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记得之前很多朋友问我耳扩的问题,坦白说,我自己听过的耳扩着实不多,MINIBOX-E+是一款性价比很好的耳扩,尤其是用来推ER4S,这个我是相当中意的。因为我第一次,也是最惊喜的其中一次,就是戴着ER4S蹭听一位烧友的MINIBOX-E+。真的很适合很匹配。听感可以简单用四个字形容:舒服自然。

STB3-Pro-V3(B)样机
这款僵尸出品的属于STB系列的最新作品,真的值得一赞。此前,我听到国内耳扩(不经过更换运放)最理想的是STB3-Pro,这只耳扩配合我的ER4B是我听到最满意的一个组合之一。比起MINIBOX-E+,我觉得STB3-Pro更适合搭配ER4B。可惜已经停产了。而这次到手的STB3-Pro-V3(B)样机配合ER4B,素质是相当出色的。声场,细节,高频延伸,声音通透度等,都比前一代产品STB3-Pro有了提升。这里向喜欢ER4B的朋友诚意推荐。但有一点要说明,如果希望高频可以适当地衰减一点,喜欢高频平和而不太刺激,但同时要求细节度足的朋友,依然可以考虑STB3-Pro。

STB3-Pro-V3(G)样机
实话说,这款耳扩,针对通俗乐曲,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高低频都有了适当的增益,强调声音的冲击性。听感更明快,强烈。但对于一些较为严肃的音乐,大概就不及上两款耳扩适合了。素质是有的,但与STB3-Pro-V3(B)样机比较,还是有一点差距。主要还是声音平衡度的问题。不过,就个性而言,这款耳扩就没什么好挑剔了。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喜欢就好。

接下来在分享第二首试听音乐之前,将引入这篇周年纪念帖的新成员,来自我的一名挚友的手工制作品MG-LJ1X。只是一只纯手工耳塞,就如我之前使用的那些手工耳塞那样。不会再市场上看到它们的影子。日后是否会有正式量产的东西,这个我也不清楚,但作为一些纯手工作品,这里谨此向大家简单推介。如果日后有聚会活动,我也会带同我的MG-LJ1X一同出席,让大家感受一下。

使用器材:
CD随身听:D-NE20
手工耳塞:MG-LJ1X

选来的第二首曲目属于张学友《活出生命演唱会》碟中的第三首歌<眼泪>
[attach]671653[/attach]
接下来谈谈三只耳扩的对比听感。

MINIBOX-E+
这是一首演唱会的现场录音的歌曲,演唱会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和录音室录制的音乐差别明显,场景的宽度和深度都较一般流行录音更胜一筹。

首先我们可以长声场说起,MINIBOX-E+的声场属于三只耳扩里面相对最弱的一款,宽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及。定位和结像有不错的能力,但空间感不及STB3-Pro-V3的两只工程版好。

三频方面,MINIBOX-E+在低频的表现中比较理想,下潜好且力度够,两只STB3-Pro-V3工程版在低频表现力方面也各有特色。灰黑色的STB3-Pro-V3(B)样机低频量感不多,下潜良好,力度稍弱于MINIBOX-E+,STB3-Pro-V3(G)样机低频量感会较前两者略多,但低频的凝聚力稍逊。这个可以从乐曲中第二节里面鼓声的表达分辨出来。MINIBOX-E+的鼓声相对而言力度最好,有较佳的下潜,量感适中。STB3-Pro-V3(B)鼓声力度感稍逊,量感属于三者中最少的,但细节最好。STB3-Pro-V3(G)鼓声虽然未到肥的地步,但低频量感算是三者中最多的,听感上较为刺激,但有点散,凝聚力稍逊了。中频方面,僵尸的两款耳扩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STB3-Pro-V3(B)中频距离感是三者中最远的,声音细节度较佳,质感好。STB3-Pro-V3(G)中频量感不算多,但距离感较STB3-Pro-V3(B)近,人声较细腻温润。MINIBOX-E+的人声有点刻板,密度虽然足但结像力不及僵尸的STB3-Pro-V3两款工程样机,高频方面,MINIBOX-E+只能说算是最为朴实的一只。STB3-Pro-V3(B)的高频是三者中最强的一款。整体听感上,MINIBOX-E+算是对得起它的价格。在声场和全频分析力都有所哦不及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说是平民耳扩中的一款不错选择。

STB3-Pro-V3(G)样机
临场感不错的一款耳扩,起码这首歌而言,它是不错的。声场宽,深度较MINIBOX-E+好,对于演唱会现场的空间描画基本到位。但较STB3-Pro-V3(B)的声场延伸性表现还是略逊一筹。

三频的表现力方面。STB3-Pro-V3(G)其实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只耳扩。虽然它的高,低频更为鲜明。声音刺激性更强烈,给我的感觉,不太适合演绎严肃的古典音乐。低频力度尚可,但结像和凝聚略逊,所以低频在三者中并不算理想。但应付这样的流行乐是足够的了,而且还能较好地迎合热爱听感明快的流行乐一族的朋友。鼓声在三只耳扩中是最强烈的,但量感也是相对最多的。下潜不及MINEBOX-E,通透感和细节度不及STB3-Pro-V3(B)。中频方面做得比较理想,距离感较STB3-Pro-V3(B)近,而且人声包围感较STB3-Pro-V3(B)好,人声较MINIBOX-E+细腻。质感较佳。量感介乎与STB3-Pro-V3(B)和MINIBOX-E+之间,人声厚薄适中。高频较MINIBOX-E+明亮但细节不及STB3-Pro-V3(B)好,应付这首现场版的流行乐,足矣。整体听感算是比较适合这首音乐。

STB3-Pro-V3(B)样机
最后出场的STB3-Pro-V3(B)也是三只耳扩中,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只。但对于这首流行乐,似乎它的优势不能得到很充分地体现。虽然在众多硬性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其余两款耳扩,但对于流行乐的演绎,优势也就不及古典音乐那么明显。整体听感也是影响个人选择的最大原因了。这里,我依然会选择这款耳扩作为首选。虽然对于流行乐这个环节,它的领先优势不及古典音乐明显。但依然能够在综合是素质上更胜一筹。
声场,这个也是我对此款耳扩比较满意的地方。宽度,深度,高度都比较出色,有较为明显的殿堂感,比起另外两款耳扩,声场足足大了一圈。空间感相当优秀。乐器定位清晰准确。演唱者虽然感觉站位会较其余两者略偏远,但这个距离感,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这里只能说,如果喜欢人声贴耳的,这款耳扩或许就不是最佳选择了。

三频方面,低频不算出彩,鼓声和贝斯量感少,力度感不过不失,下潜稍微逊色于MINIBOX-E+,但细节相当出色,干净不拖沓。中频声音偏于理性,密度高且具有较佳的质感,人声厚度不及其余两者,但距离感相当好。感染力略较STB3-Pro-V3(G)低,人声通透自然,属于中性平和的类型。结像力较MINIBOX-E+好,而且没有MINIEBOX-E那般刻板。中频算是三者中素质最好的一只,但于流行乐的听感而言,只能说和STB3-Pro-V3(G)各有千秋。高频方面,STB3-Pro-V3(B)在延伸性和整体分析力上都优于其余两者。STB3-Pro-V3(B)高频的透明度很好,也因为声音的整体量感不多,细节丰富,所以高频的出色表现是其余两只耳扩有所不及的。弦乐纤细自然。较MINIBOX-E+更有条理性和细节感,较STB3-Pro-V3(G)而言,多了一份平静自如,少了不必要的刺激和毛躁。

综合听感
这首现场的流行乐,对于三只耳扩来说,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
MINIBOX-E+
对于一款针对ER4系列开发的耳扩而言,MINIBOX-E+是成功的,有很好的性价比,很纤巧的外观设计。重量也很适合随身一族。声音而言,虽然综合素质得不到什么优势,但就本身价格定位而言,MINIBOX-E+是成功的了。这首曲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场感虽然不及两款STB3-Pro-V3工程版耳扩好,但也是水准之作了。毕竟价格不到700的器材能出到这样的感觉,无憾。正如先前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声场表现不及STB3-Pro-V3两款工程版,低频是此款产品做得比较好的一个频段,下潜好力度足,量感适中。流行乐的低频能做到这样是不错了。在三者比较之下,中频略微刻板,不及STB3-Pro-V3两款样机那般活生细腻。这个也就是它中频逊色的地方。高频在细节度方面也不如其余两者,所以三频整体素质方面有所不及。但基于价格而言,MINIBOX-E+是一只相当不错的耳扩。

STB3-Pro-V3(G)
这款STB3-Pro-V3的新工程版本,感觉声音属于明快的类型,高,低频都有一定的增益,听感上比较刺激,对于一些现代音乐比较对味。相对于MINIBOX-E+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声音的细节和中频的细腻度等方面。对于这首现场录音的流行乐,用STB3-Pro-V3(G)作耳扩,基本上是比较适合,临场感良好,对乐器定位及应有细节的交代都能做到清晰明细。对于这类音乐,这只耳扩算是比较合适的了。素质上,STB3-Pro-V3(G)整体介乎于STB3-Pro-V3(B)和MINIBOX-E+两款耳扩之间。对现场流行乐而言,它是一款不错的选择。

STB3-Pro-V3(B)
这款耳扩我个人比较喜欢,声音细致纤巧,线条感好,通透度高。对每一件乐器的定位和结像都较前面两款耳扩好。整体素质也是三款产品中最高的。除了低频的下潜和力度稍微逊色之外,其余硬性指标都超出其余两款耳扩。声场和空间感是我对这款耳扩比较满意的地方。无论是宽度深度都比STB3-Pro-V3(G)和MINIBOX-E+强。三个频段的分布很平衡。没有过分突出某个频带的趋势。声音的量感虽然不算多,但质感和细节感都很突出。这款耳扩染色不多,相当适合古典类音乐。

器材分享到这里就告一段落,紧接着的第二部分,属于音乐的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段落分界线

PART2【音乐分享篇】
第二部分属于音乐分享,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入手及现在手头上的CD,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在深圳,当然,还有很多我喜欢的CD不在手上,在家里。所以,这里有必要说明,只分享最近入手,且存放在身边的CD唱片。当然了,这里有些音乐可能未必广为人知。而且这次音乐分享中,大多数是古典音乐,只有少部分流行音乐。但也希望能籍着这些音乐,能带着大家进入我的音乐世界。

为了写这一段落,我又再一次把这些CD整合在一起,一边听,一边与大家分享。
试听器材如下:
CD随身听:D-NE20
耳扩:STB3-Pro-V3(B) by 僵尸
耳塞:MG-LJ1X by 牙仔
[attach]671637[/attach]
[attach]671654[/attach]
[attach]671656[/attach]
【A】古典音乐分享
(1)《SWAN LAKE》 柴可夫斯基 乐队:蒙特利尔室内乐团 指挥: DUTOIT
唱片公司:DECCA 制碟年份:1992年  唱片号:436 212-2 DH2                             
[attach]671657[/attach]
这张属于DECCA出版的<天鹅湖>可以说是录音比较出色的作品之一,而且曲目相当完整。给我的感觉,DECCA出版的这些芭蕾舞音乐,在录音和声场方面都很出色。DECCA在大编制音乐时,激情澎湃方面略逊于DG,音乐的细节和线条感方面不及PHILIPS,但整体方面比较平均,声场平坦宽广,透明度高。而且染色少,录音真实不夸张。这个也是我比较喜欢DECCA的原因。
这张CD属于全集,所以基本上曲目的完整性,大家不必担心。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仅选了两首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进行分享。
CD1中的第二首。其实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天鹅湖>芭蕾舞曲里面的Tempo di valse,是一首华尔兹舞曲。老柴的华尔兹音乐,风格上和施特劳斯的有所不同,施特劳斯的作品,好几首都是节奏相似的。而且节奏明暗起伏变化不算太大。从乐韵从强烈到低缓的变化是循序渐进。动态变化不算明显。但老柴的则不一样。时而轻缓舒悠。时而激进高昂。而且当进入高潮时,动态更是壮大,乐感激情澎湃。这首管弦乐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STB3-Pro-V3(B) + MG-LJ1X的这个组合,很适合这类音乐。弦乐纤细,管乐通透。声场宽广空间感强烈。乐曲的起端属于比较舒缓的传统圆舞曲的节奏。进入第一段高潮,动态开始壮大。高潮过后,过渡段属于个别乐器的小组合奏表现,乐感马上变得轻盈欢快。进入第二段高潮,节奏又再一次变得激昂。众乐器齐奏,气势变得宏大雄壮。过后,迎来了第三节。同样,节奏又一次缓了下来。直至最后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听感上最雄壮的一小节。STB3-Pro-V3(B) + MG-LJ1X这对组合可以较好地把所有乐器的定位和细节交代清晰。这个也是这套组合,比较理想的地方。这首乐曲,我觉得,是仅次于主题音乐的作品。这里诚意向大家推荐。
另一首向大家推荐的音乐同样来自CD1,这里选来了第十三首,名为Danses of the seans,这是一首由七组舞曲结合而成的音乐。节奏时快时慢。动态时强时弱。时而轻快跳跃,时而低沉委婉。这首作品中,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属于第五段落的音乐。名为:Pas d’action,就是从5’47”开始。这属于一首节奏开始低缓,渐渐转变到跳跃的音乐。乐器不多,以小提琴和横笛为主。转折点就在大约8’25”的地方。从这里开始,小提琴的独奏相当有味道。背景以大提琴伴奏营造出若隐若现的低频。而这里有两小段落,均是横笛和小提琴交错进行独奏,大提琴伴奏。直到10’20”左右才结束。其中,从8’25”开始到10’20”这么短短的2分钟不到的段落,我觉得是最为精彩的,虽然乐器不多,但听起来很有味道。在10’20”后,乐曲回到低沉缓慢的氛围中。正个第五段落到12’05”结束。这个段落不算激昂的乐章。但其中的几个小节令我难忘。就如上述提及到的。STB3-Pro-V3(B) + MG-LJ1X下的小提琴很细腻。高频纤细,顺滑,毛刺感低。这里在小提琴独奏的那一小节可以得到验证。

(2)《MUSIC FOR RELAXATION 7》 古典音乐杂锦精选 唱片公司:LONDON     制碟年份:1994年 唱片号:443 332-2 LRX
[attach]671658[/attach]
第二张和大家分享的CD,属于DECCA(LONDON)出版的一张古典音乐精选。正如碟名所言,RELAXATION,这套CD系列应该都是比较抒情的音乐。这里其实好多好听的值得推介的音乐作品。不过仍是选出两首自己比较喜欢的与大家分享,其余部分,如果大家感兴趣,日后可以下载此碟或者入手一张再慢慢交流。
第一首选来了前面器材篇已经出现过的,属于该碟的第二首音乐---亨德利的水上音乐节选中的一首,名为<AIR>。这是一首乐感有点悲凉的音乐,但我自己很喜欢。或许和性格有点关系吧。我比较喜欢节奏相当低缓,听感略带忧伤的音乐。这首音乐就带有这样的味道。虽然乐器种类不多。正如很多巴洛克时代音乐那样,都是小提琴,键琴作为弦乐基本,单簧管或短笛作为管乐的主力。这首也不例外。虽然场面不大,但录音细节和空间感都不错。STB3-Pro-V3(B) + MG-LJ1X的组合比之前的MINIBOX-E+ + OK1更加适合演绎古典音乐。弦乐线条感很明晰。而且动圈的味道,与我习惯的ER4B是不同的两种感觉。
第二首选来和大家分享的属于碟中第十首的音乐,名为:DIE FORELLE。是一首钢琴独奏。乐器相当单一,但乐感和听感都相当不错。如果听过舒伯特的《鳟鱼》的朋友们,应该对这首音乐比较熟悉。这里推荐的原因,除了是录音不错,弹奏的技巧性不错。更重要的是,这首音乐的乐感实在很好。我自己也很喜欢。所以推荐给大家。
碟内其他音乐,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五首LAGUNEN-WALZER,第八首,VLTAVA,都是值得大家细听的音乐。不妨一听。

(3)《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门德尔松 乐队: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小泽征二 唱片公司:DG 制碟年份:1994年  唱片号:439 897-2 GH
[attach]671659[/attach]
和大家分享的第三张CD属于DG出版的门德尔松作品《仲夏夜之梦》,由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其实我听得不多,但记得在准备入手时,曾在网上看到过好几个版本。包括有好几家古典大行推出的所谓明版。但最后因为觉得封面的特别而选择了DG这个版本。其他几个版本我没机会去试听。所以,如果听过的朋友们,你们可以进来说说。
这里与大家分享两首音乐,第一首是,唱片里面的第一首音乐,<序曲>。其实,这首音乐听起来,感觉有点像交响乐。总之属于大编制类型的音乐。节奏基本以明快跳跃为主。除了乐曲的开端和结尾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节奏缓慢的。基本整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轻快跳动的节奏。进入乐曲中段,更是带有交响乐那种雄壮,宏大的大气感。场面浩大。乐感上给人为之一振。而且这首序曲让人感到了夏天来临的那种万物蓬勃生长的感觉。正如唱片的封面图片那样。充满神秘,充满生机的一幅万蝶飞舞的图片。序曲也就突出了这一主题。STB3-Pro-V3(B) + MG-LJ1X下的这首乐曲,场面描画是比较规整的。声场广且深,空间感强烈。细节清晰,动态明显。应付这类大编制,这台系统的瓶颈应该就在音源了。也因为手上没有推力好的老式CD随身听,所以这里只能凑合了。
第二首和大家分享的属于CD里面的第十首音乐。名为,<Wedding March>。也就是大家经常在婚礼上听到的那首音乐。没错,就是婚礼进行曲。虽说是进行曲,但它也是一首大编制乐曲。而我们常常听得最多的是一头一尾的那部分,中间部分基本是听不着的。其实整首乐曲都充满着幸福欢欣的感觉。节奏同样属于明快的一类。但听感同时带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为何,这个大家在婚礼上应该也略略感受到了。一首幸福中带有庄重的乐曲,这里向大家推介。
这张CD,有好几段落都是人声“斋talk”,这个也是我不太习惯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它的录音,突显的空间立体感很强。这个不得不令人叹服。

(4)《Verdi & Variations》 威尔第 Yuli Turovsky指挥 唱片公司:CHANDOS      制碟年份:1999年 唱片号CHAN9662
[attach]671660[/attach]
这里带给大家的第四张CD属于一张收集威尔第的作品的CD,其中特别收录了歌剧《茶花女》的小提琴弦乐版。而且录音相当细腻极致。是一张值得收藏的唱片。其中第二首曲目,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饮酒歌>。这里推荐1—6首,也就是《茶花女》全集的6首作品。之前在我的几篇听感评测里面已经选用过这里的音乐。这里介绍除了第二首以外,我自己也比较喜欢的两首。
第一首是第四首。名为:<La traviata – Brillante>,虽然只有1’26”但小提琴的拉奏十分富有技巧性。在STB3-Pro-V3(B) + MG-LJ1X这套组合下,乐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细腻光滑。
第二首是属于这张碟的第六首。这是一首节奏交替变换的曲子,由开端的欢快到中段的低缓,再轻快,再低缓,到最后欢快中略带激昂。乐器其实在这首曲里并不多,以弦乐为主调。主音小提琴声音细腻中带有光泽,润色恰到好处,不像有些碟中,小提琴声音偏干偏硬,不耐听。此碟的录音很好。STB3-Pro-V3(B) + MG-LJ1X的组合这里的表现也相当理想。琴声较我的ER4B饱满厚润。
其他曲目,比如第二首<饮酒歌>,第五首,都是乐感流畅,听感细腻的作品。大家可以不妨一试。而其余作品,这里就不详细列举。总之这张碟给我的感觉是一张录音优秀的作品,细节感很强,空间感也比较自然真实。是值得收场的一张好碟。

(5)《HARP CONCERTOS》 杂锦精选 Robles 圣马丁室内乐团 唱片公司:DECCA    制碟年份:1990年 唱片号:425 723-2 DM
[attach]671661[/attach]
这是一张竖琴协奏曲集。收录了几位名家的竖琴作品。这里同样选出两首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曲目和大家分享。
第一首选来了碟中第一首曲子Handel的竖琴协奏曲作品4,第六段的三首曲里面第一首Andante-Allegro。作品的乐器有小提琴,竖琴,键琴等。由于我手上这张属于新版碟,录音电平比起其他旧版碟略偏高。但也许是原先的母盘优秀的缘故吧,整体来说,听感还不算太过刺激。不像现在某些重新由环球出版再版CD那般,刻意增强录音电平,及对某些频段的信号进行人为增益。以致听感过于刺激。但这张竖琴CD还不算听感带冲的那种。第一首作品听感比较欢快。竖琴在独奏时空间感比较突出,动圈耳塞的泛音表达良好。STB3-Pro-V3(B) + MG-LJ1X的组合对弦乐,小编制弦乐演绎得相当理想。应有的细节和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曲的乐感都是跳跃的欢快的。所以这里推荐给大家。
第二首和大家分享的曲子是本碟的第十首曲目,来自莫扎特的作品:Theme,Variations and Rondo pastorale.这是一首竖琴独奏的音乐,没有其他乐器,所以听感很清淡。同时也带给人简单,淡雅,自然,舒服的感觉只有竖琴的曲子,以前在我没有烧耳塞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听,但乐器其实有时候,特别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听,感觉会很好。此曲的节奏也是变幻起伏的,时而轻快,时而缓慢,时而跳跃灵动,时而充满活生的感觉。正如莫扎特的很多曲子那样,都比较容易讨好人的耳朵,容易让人接受及理解。
此碟的其他曲目也有不少让人值得一听,如第三首,第八首,第九首等等。喜欢竖琴的朋友不妨一听。

(6)《Trout Quintet》 Schubert  演奏:Beaux Arts Trio 唱片公司:PHILIPS
制碟年份:1991  唱片号:420 716-2 PSL
[attach]671662[/attach]
这是一张飞利浦出版的小型室内乐作品。属于四重奏。其实除了舒伯特的《鳟鱼》之外,还有一辑贝多芬的作品,但这里不作介绍。
先略略讲一下这张碟,这是一张ADD格式的CD,录音时间是1975年。其实我自己很喜欢ADD格式的CD,因为模拟录音的听感相当舒服,加上数字混音和制碟。这是一个理想的格式。后期的DDD和HDCD声音精度虽然得到提升,但听感却略偏数字化了。颗粒感较强,声音略偏硬。ADD格式在保证了声音的柔顺度的同时,也不失细节感和清晰度。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格式。
这里只介绍一首,选来了第四首曲目和大家分享.这是一首节奏轻快的钢琴协奏曲。美艺三重奏所演绎出来的华美细腻的曲韵。在这首曲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此曲的节奏也是变换交替的。初段的轻柔,到轻缓,再到中段的轻快,再到跳跃,到小许高涨,然后又回复轻缓,再回复到缓慢,最后回到乐曲开端时的轻柔。钢琴在此曲中的节奏变换起伏较为明显。协奏的小提琴则相对起伏没有钢琴大。STB3-Pro-V3(B) + MG-LJ1X的组合对乐曲的细节表达很到位。而且乐器的分离度做得相当出色。钢琴的灵动跳跃,小提琴的轻柔细腻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张专辑从录音到听感素质,都达到相当的水准。虽然我没有听过飞利浦金线版的《鳟鱼》。但这张专辑,我已经很满意。很喜欢美艺三重奏那三个老头的表演,细腻高雅。加上飞利浦的录音,堪称室内乐的高水准之作。这里诚意向大家推荐。

(7)《FAMOUS WALTZES》 JOHANN STRAUSS II 指挥:WILLI BOSKOVSKY 演奏乐队:维也纳爱乐乐团  唱片公司:DECCA 制碟年份:1987 唱片号:417 706-2 DM
[attach]671663[/attach]
和大家分享的第七张唱片,也是我迷上古典音乐以来,未曾离开过自己,且是最喜欢的三张唱片之一,属于一张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精选集。由著名的指挥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维也纳爱乐。作品录音时间是1960年至1966年之间,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录音,那是的唱片格式是ADD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格式。DECCA的录音是我最欣赏的,声场宽广,透明度高,听感的细腻程度虽不及飞利浦,但应有的细节绝对不少。大编制乐曲虽不及DG那么宏壮大气,但我反而觉得DECCA对场感的真实反映更为准确。不夸大,不刺激。听感更为自然雅致。
这里同样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两首曲目,不过,其实对于这张碟,真的有点难选。因为这是一张精选碟,碟中的七首歌,都是相当著名的圆舞曲。所以很难选择。以此,按照自己听得较多的曲目去选取。这里和大家分享第一首曲目,属于此碟的第二首曲目 《ROSE FROM THE SOUTH》。这是一首节奏感很好的圆舞曲,全曲在气势上不会很宏壮那种,乐器的类别比起之前介绍的小编制室内乐多。场面相对较大。此曲的乐感属于优雅偏轻缓的一类。高潮不算十分宏壮,但反映出来的音乐场景还是较庞大的。STB3-Pro-V3(B) + MG-LJ1X组合在播放大编制乐曲时,对乐器的定位及空间表达都比较准确。能很好地满足这类型音乐的要求。在大场面下能做到声音有紊不乱。这点是我比较满意的。
第二首向大家推荐的乐曲,属于此碟第三首音乐,《VOICES OF SPRING》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圆舞曲。在过去的新年音乐会曾经数次演奏过。节奏比先前的一首要轻快,跳跃。乐器的变化不大,基本大编制乐曲需要的乐器都在。弦乐类的提琴,管乐类的笛,号,等等,还有打击乐中的鼓,等等。基本上每首圆舞曲都是这些乐器。当然这首也不例外。而推荐这首曲,不仅仅是它的乐感很好,而且。这首曲的音乐氛围值得推荐。充满生命力,充满朝气活力的感觉,令人精神振奋。同样地,圆舞曲到了最后高潮都比较澎湃,这首春之声也是跳不出这个规例,但我很喜欢最后的高潮部分。澎湃激昂。乐感令人一听难忘。
除了这两首圆舞曲,其实本碟的第一首《THE BLUE DANUBE》(蓝色的多瑙河),以及第六首《EMPEROR WALTZ》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制作,不用我去推荐,我想很多朋友都相当熟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余未提及到的三首,都是很多华尔兹舞曲精选作品中常常被收录其中的代表作。这里只能说,此碟的七首作品都是千挑百选下来的精品。加上细节丰富又不乏优秀听感的ADD格式。虽说是DECCA当年货架上的中价(标注DM)商品,但绝对值得收藏。这里诚意推荐。

(8)《Eine kleine Nachtmusik G-dur KV525 / Divertimenti》 Mozart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
演奏乐队:柏林爱乐乐团  唱片公司:DG 制碟年份:1988年 唱片号:423 212-2 GMW
[attach]671664[/attach]
带给大家的第八张分享的唱片是属于DG公司出品的卡拉扬纪念系列里面的其中一张经典。属于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和嬉游曲》。卡拉扬的指挥很有节奏感和力量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碟录音时间是1966年。是我自己最喜欢的ADD格式。模拟味不错。
这里同样推荐两首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第一首是此碟的第一首<Eine kleine Nachtmusik Allegro>,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音乐,也在不少朋友用来试机用到的音乐。这张碟的这首曲,长度只有5分20秒,比起我收藏的另一碟,由列文指挥维也纳爱乐的<莫扎特小夜曲>短些。和列文的那张碟最大的区别是风格。同一首曲,列文指挥的版本听感比较轻快纤巧。以突出第一小提琴为主,其他协奏的乐器在气势上不及此碟。而此碟则相反,气势上比较宏壮,大提琴所营造出来的低频更为强烈。与列文的那张碟相比之下,此碟属于重口味。而且听感上很具力量感和冲击性。相反列文的指挥的那首在听感上则淡雅很多。小提琴纤巧细腻。力量感不强烈。配合STB3-Pro-V3(B) + MG-LJ1X。乐曲的细节交代得清晰具体。声场规模不算庞大,可能与当时录音有关。声场的深度不错。横向稍稍偏窄。其他基本满意。乐曲基本从头到位都保持这较欢快的节拍。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此曲的原因之一。整体上,这首曲属于小夜曲里面值得细听的段落。
第二首推荐的是来自此碟第二波作品<嬉游曲>里面第一段落的第三节KV136 3.Presto。这是一首节奏很快的音乐。弦乐的效果很强大,从一开始就可以感受到乐队的阵容庞大。虽然只是弦乐组而已。但气势一点弱。选这首曲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这样的乐感。同时,也觉得这首曲很能点名这部作品的题目。嬉游,就是要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去游玩。这首曲很能体现这种感觉。同样,这首曲在卡拉扬的演绎下,充满生命力和力量感。比较喜欢卡拉扬这辑作品是在于这张碟的弦乐效果很好,该澎湃时就澎湃,该安静时则安静。而且低频的烘托很到位。语气说是重口味,我看更可以用张弛有度来形容这首曲带给我的感觉。这里也推荐给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会喜欢。其余的作品,大家可以慢慢细听。

(9)《DIABOLUS IN MUSICA》 帕格尼尼 指挥:DUTOIT 第一小提琴:ACCARDO
乐队: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唱片公司:DG 年份:1996 唱片号:449 858-2G GH
[attach]671665[/attach]
和大家分享的第九张CD是属于DG公司出版的《魔鬼颤音》,属于帕格尼尼的作品。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阿卡多演奏。此碟属于一张从录音到演奏都属顶级水准的唱片。正如碟名那样,小提琴所发出的声音,就如令人着魔一样。从这张CD我也深刻感受到阿卡多的高超演奏水平。这里同样选出两首比较喜欢的曲目分享给大家。
第一首属于此碟中的第二首曲目,<La Campanella>,这也是一首很多朋友用来试音的作品了。独奏的小提琴很纤巧灵动,配合伦敦爱乐乐团合奏时,气势宏大。但在乐队合奏的时候,第一小提琴依然属于一个亮点。这首曲中,我们除了能欣赏到阿卡多的高超表演外,也能感受到伦敦爱乐的所带来的震撼。此曲的节奏起伏也是比较明显,时而低缓,时而急促,时而轻柔跳跃,时而宏壮大气。但曲以跳跃轻快的曲调为主。真正大场面的只有在每一节的高潮时才有。此曲我最欣赏的地方是,主音小提琴那富有技巧性表演。曲调节奏变幻明显,小提琴在频响的高低两端来回游走。琴音丝丝入扣。这也是此曲最为精彩之处。
第二首和大家分享的是属于此碟的第三首曲目,一首充满速度感的音乐。而且音调变化幅度也很大。这是一首没有乐团弦乐伴奏的音乐,属于小提琴独奏。欣赏的是演奏者的技巧。那种连贯而又急促的感觉。能不自觉地让人的精神为之集中。乐曲的开端就是小提琴琴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往复交变的过程。然后是一段急促变幻的独奏。跟着节奏去聆听,你的心跳也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加速。听感比较刺激的一首音乐。希望大家会喜欢。
此碟还有很几首好曲值得去听,比如此碟中听感略带忧郁,节奏沉缓的第四首音乐。这首曲在突出第一小提琴的同时,弦乐组的配合一点也不逊色。另外,节奏感和听感和第二首音乐略有相似的乐曲,此碟第五首音乐,这里也值得推荐。

(10)《ROUND UP》 指挥:ERICH KUNZEL 乐队: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唱片公司:TELARC  年份:1986年 唱片号:CD-80141
[attach]671666[/attach]
最后一张和大家分享的一张CD唱片属于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出版,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演绎的作品《ROUND UP》。这是一张很多发烧友都熟悉的CD,里面的乐曲以大编制为主。是一张录音效果和乐感都相当出色的CD。但亦曾被一些烧友所不屑。TELARC公司出品过很多录音出色的CD,这张算是其中一个代表。
同样地,这里和大家分享两首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其实这张碟叫我挑两首歌真的不易,很多首我都喜欢。特别是之前写测评经常试听的第二首和第三首,分别是<威廉泰尔-序曲>和<七侠荡寇志>都是我相当喜欢的音乐,但由于过去分享过多次,而这次,不再在这里详尽分享了。
这里特别带给大家,此前没被分享过的两首音乐,同样属于乐感相当好,容易被初烧接受的音乐。第一首是CD中的第八首<ops Hoedown>,整体来说,这属于一首大编制的音乐,但也有个别段落是属于规模不大的小众特写。乐曲节奏属于明快轻松跳跃的类别。而乐曲中段的一小节小编制管弦乐与敲击乐配合的小品演绎的技巧性和乐感都达到相当的水准这段音乐从3’47”---4’35,虽然不长,但听感相当好,尤其是敲击乐部分。乐曲后段的管弦乐齐奏,气势相当宏壮,配以敲击乐的伴奏,欣赏性极佳。乐曲整体上来说有别于严肃的大编制交响乐,但听感和乐感丝毫不感到逊色。这里诚意向大家推荐。
另外一首分享的乐曲属于此碟的第十二首曲目,名为<Western Medley>。属于男声合唱的作品,此曲是美国西部音乐的一个Medley。和我们听到很多流行歌手在演唱会上的Medley的方式类似。其实就是节选好几首歌曲的高潮部分,然后串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重新编曲整理,当然啦,节奏感或许和原曲(节选中的曲目的原版)有点差别,但一首好的Medley,一般乐感都与原曲有几分相似。这里节选了一下几首西部音乐:<Ti Yi Yippee Yippee Ay> , <Shenandoah> , <Red River Valley> , <Home On The Range> , <Street of Laredo>等。男声配合管弦乐,敲击乐伴奏。场面宏大气势雄壮。这个Medley所选的曲目,都是大家比较熟悉,而且乐感听感俱佳的西部音乐。所以大家不妨一听。此曲录音水准同样出色。人声和管弦乐配比得很好,STB3-Pro-V3(B) + MG-LJ1X的组合能够把如此音乐场面较为复杂的音乐,演绎的井然有条,实属难能。此碟,其他曲目,如第五首,第九首,第十三首,都属于不错的音乐。这里同样推荐给大家试听。
===================================
古典音乐部分已经分享完毕,作为周年纪念帖连载的完结篇的第二部分,与另外的一篇周年纪念帖“音乐分享”最后的这一章节略有不同。这个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就是通俗流行音乐的分享。而单独以音乐分享为主题的那篇文字,结尾部分附加了一张经典古典音乐CD的分享,而这里并没有出现那张附加分享的古典CD。这就是两篇文字的最大的区别。

其实这篇听感我耗费了好长的时间去筹备,特别是以下的通俗流行类音乐部分。我是间隔了接近10天才再次敲打键盘继续写作。因为上周手上有些事情,所以延至现在才重新续写下去。实在抱歉。而且,接下来的两张分享的通俗流行类CD,因为上周STB3-Pro-V3(B) 被借去,所以只能以MINIBOX-E + MG-LJ1X作为试听器材。CD随声听同样采用SONY D-NE20。
试听器材:
CD随身听:D-NE20
耳扩:MINBOX-E by 三石
耳塞:MG-LJ1X by 牙仔
[attach]671637[/attach]
[attach]671655[/attach]
[attach]671656[/attach]
  要分享给大家的这两张CD,是我选了很久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很矛盾的是,如果我所选的都是我喜欢的,那么可能就失去了代表性。如果太过考虑录音和名气等代表性,又失去了自己的喜好。所以这里就以1:1的比例去分享。选了一张自己很喜欢的专辑,另外选了一张录音和知名度都拥有相当水准的专辑和大家分享。

但发觉在手稿写完之后,我还是觉得应该在补上一张华人专辑作为此次周年纪念帖的压轴分享。当然,最后分享给大家的这张专辑,其实录音并不算出色,但专辑里面的一首主打歌,是我自己相当相当喜欢的歌曲,所以这次在最后还是补上这一张专辑作为分享的最后落幕。

【B】通俗乐分享
(11)《忘记你我做不到》  歌手:张学友 监制:欧丁玉 林明阳 唱片公司:宝丽金唱片(台湾) 发行时间:1997年 唱片编号:533 057-2
[attach]671667[/attach]
带给大家第一张分享的专辑是属于一张高居全球华人音乐销量榜排名前5的老碟《忘记你我做不到》---张学友。相信喜欢张学友的朋友对这张专辑都不会陌生了,粉丝们可能对这碟的每一首曲都熟透了。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此碟的主打歌就两首而已,但好听的,能上榜的歌就几乎占据了全碟的一大半。所以,第一首<忘记你我做不到>,第二首<情书>,第六首<左右为难>,这里就不作分享介绍了。而<慢慢>,<我不愿意>,<失眠夜>,<无所谓>,虽然大家对它们的熟知度不及前面三首,但这四首歌在2004年推出的《黑与白新曲+精选》的专辑中出现过,这里只挑一首和大家分享另外,在余下的四首大家熟知度相对较低的曲目里,选一首我自己最喜欢的和大家分享。
带给大家的第一首歌<失眠夜>,属于听感略带温馨的温情作品。歌词略带缠绵相依的感觉。
此曲所采用的音乐伴奏,基本以电子乐器为主。曲调轻快。乐曲的第一段,乐感较清淡。打击乐+吉他+人声,基本符合温情式情歌的结构,而常理告诉我们,第一段通常听感都会比较淡雅一些,过段段的温厚听感也就告诉我们,第二段的听感会在低频效果上有所增加。第二段加入了一定的低频,听感暖厚一些,末段保持着第二段的音效和节拍,直接repeat了歌曲的高潮部分。一首三分多钟的情歌,大致的听感如上述。
接下来分享的第二首歌曲,属于此碟的第七首歌曲<真心的朋友>。这是一首歌词写得很好,旋律也很优雅但略带凄清感觉的歌曲。词义大概是,表达了因流言而令珍贵的友情几乎决裂,老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和隔阂,但相信时间可以冲淡误会,真心朋友总会和好。这首曲特别之处,是在背景伴奏上以11人组成小编制乐队。以弦乐伴奏。这张CD专辑只有三首歌是采用这样的小编制弦乐队。只是其中一首。同样地,第二段加强了低频的表现力,听感更加明快温厚。其实,这首从未被罗列到后期推出的精选CD中的歌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我觉得都算得上水准之作。为何未被后人传诵,这就不得而知了。
《忘记你我做不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张国语专辑,录音也达到流行音乐里面的示范水平。所以在我数百张流行CD唱片中,我最后选了这张唱片作为这段落第一张分享的流行CD。希望大家会喜欢。

(12)《老歌》 歌手:蔡琴 监制:吴楚楚 唱片公司:飞碟唱片(台湾)
发行时间:1985年 唱片编号:UR-8516
[attach]671668[/attach]
正如上面所说到,在通俗流行类音乐分享的部分,我会选一张我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但录音和知名度都相当的唱片进行分享。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华人唱片中,久负盛名的这张华人专辑《老歌》---蔡琴。
这是一张带有怀旧味道的CD唱片。看看CD发行的年份,原来是二十五年前的产物,那是我还是小P孩啊。少不更事的小孩子,不过已经开始接触音乐了。但那时候还没机会听到蔡大姐的这张经典。不然肯定绕梁三日。蔡大姐年轻的时候实在迷人,无论声线还是外表。难怪现在依然那么多追随者。
这里依然选两首自己比较喜欢的歌和大家分享,第一首分享的,是属于此碟的第三首曲目<落花流水>,歌词略带点凄美无奈。旋律却泛着淡淡的清幽感。配乐方面,此碟由于要突出老歌,怀旧的主题,所以配乐给人的感觉,有点像解放初期的旧式音乐。这里重新由蔡大姐翻唱,但蔡大姐独特的声线和深情的演绎,仿佛活灵活现地赋予这首老歌新的生命。不知为何,听着蔡大姐的歌声,真的能依稀体会到歌曲的意境。领会到歌中描绘主角的那般凄清却又孤独无助的感觉。这里推荐给大家。
带来的第二首分享的歌曲,属于此碟的第六首音乐<三年>,这首歌的粤语版,相信很多广东及香港的烧友都听过,就是陈百强演绎的<三年>。当然,我有理由相信,国语版才是正宗。这首歌在歌词里附带的乐评写到,是属于李香兰的作品,是民国四十年代的歌。歌中充满悲凉的意境。这个从第一句歌词已经可以体现到了。歌词描述了旧社会阔家少爷与丫鬟的一段孽缘,但少爷风流过后就一去不返,丫鬟肝肠寸断地思念着,但离去的少爷又怎会记得她呢……无结果的等待,无了期的思忆,缠绵着丫鬟一辈子。大致是这样的意境。这个在歌词中隐约可以体会到。旋律是不错的一首名曲。就是听感有点悲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好品味一下。
蔡大姐的这张碟就分享到这里,其实这张碟的录音和歌手的演绎都相当优秀。难怪可以卖得那么好。其他旧歌,我都听得不算多,不过听感都不错。总觉得这张碟带着悲凉的乐感,如果喜欢悲歌的朋友应该会比较喜欢此碟。不过,此碟如此素质,我想,即使不喜欢悲歌的朋友,也值得一听。

BONUS
终于写到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张分享的CD了,虽然我不太会写乐评,但经过这10多天的反复试听,细味,翻歌词等等,让我明白到,其实,写音乐分享,一点都不比器材分享轻松。反而比写器材分享更累。
送上最后一张分享给大家的专辑,也是我个人相当喜欢的专辑《用心良苦》---张宇
(13)《用心良苦》 歌手:张宇  监制:蔡宗政 唱片公司:华星唱片(港版)
发行时间:1994年 唱片编号:CD-34-1160M
[attach]671669[/attach]
这张CD其实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由歌林唱片出版的台湾版,当时我在二手市场看到过,售价是我手上这张华星版的两倍。声音会比我这张更醇厚稳重些,我这张高频毛刺感稍重了,而且声音略微有点飘。据说,台湾版比香港版先推出。台湾版出版年份是打着1993年的,而我这张碟是1994年的。
同样选来两首我自己相当喜欢的歌和大家分享。带出的第一首分享的歌,属于此碟第七首<情有独钟>,记得这首歌在后面的精选中曾经亮过相,风头当然不及同名主打歌<用心良苦>那么劲。但也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了。一如张宇的风格,歌词略带悲情。写的是一对情变的男女,男的对女的付出,等待,守候,坚持,但最后依然无法挽回,即使情有独钟又能怎样?此曲的乐韵其实很不错,而且听感也不像一般的悲歌那样,连曲调都带悲意。最后高潮部分是全曲最为精彩的。无论是歌手的演绎,抑或是配乐,都令我相当满意。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张宇这张专辑,低频的渲染不多,但整体听感略有点偏硬。
送上最后一首分享的音乐,这张碟我最喜欢的歌,也是这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用心良苦>。这是一首生长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朋友们相当熟悉的歌,我记得我那时还是读初二,基本上每天学校的广播站在播放流行曲时,总会播这首歌。可以说,这首歌的炽热程度当时真的一时无两。张宇,一位台湾出生在50年代的创作型歌手,和李宗盛年纪相约的同龄人。但他的成名却较李宗盛迟。这张专辑,把张宇的歌唱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用心良苦>这首歌其实录音不算甚为出众。华星这张碟,中高频的金属感略为偏多了。低频略偏硬。此曲乐感相当好,个人感觉比粤语版的<天与地>好听。歌词就真的充满了悲情,无奈与懊悔。尤其高潮的那段歌词,充分体现出歌曲的主题---“妳说妳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情灭了,爱息了,剩下空心要不要;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却成空;我的痛,怎么形容,一生爱 错放了你的手。”乐感上,和那个年代的一般流行曲无异,第一段听感较淡,没有低频的渲染,第二段开始,加入鼓和贝斯,听感温厚扎实多了。第三段是高潮repeat,配乐和第二段基本一致。只是最后高潮部分,逐段提升曲调而已。这里也是考验唱功的地方。张宇的演绎相当好,像他这种悲情中略带沧桑的声线,很适合演绎<用心良苦>这首歌。
此碟中还有两首我自己也很喜欢的歌,一首是第六首的<割心>,一首是第九首的<留你留得好苦>。这两首都是相当不错的作品,这里顺便介绍给大家。

终于写完这个PART2了。这部分也是整篇文章最耗时,写到最后的章节。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内容与此前推出的《时光剪影划过岁月的痕迹》---五周年纪念帖(个人经历分享篇)是基本一致的段落部分。大家可以继续浏览。

*********************************************************************段落分界线

PART3
个人经历的分享
回想一下,来到耳机大家坛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曾经用心分享过,交流过,也搞了好多活动。曾经组建过耳塞随身听同好会,但后来因为诸多外因而被迫终结。结识了许多知音好友,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走到了今天。在这里衷心感谢每一位和我交流过的朋友。谢谢你们。这里给新来的朋友提个建议,如果打算入手新器材,请在入手前,尽量找到机会试听,因为自己的感觉才是最真实的。网上的很多听感评测,可以当成参考性的文字看看。但不要尽信。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自己去体会。不要盲目攀比及升级器材。当你把一件器材玩透了,基本能掌握它的特点和优缺点再去考虑“弃”或“留”。盲目的攀比,追逐器材的升级,只会泥足深陷,到头来花了钱却收获不多。毕竟器材的更新换代是我们难以追赶的。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烧,学到的,领会到的才更多。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发烧历程。
我是从小学3年纪开始接触磁带的,当时听的都是8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比如谭咏麟,张学友,许冠杰,陈百强等等。在香港流行乐的熏陶下成长,因此我对香港流行乐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记得以前的歌手唱歌都讲求实力,即使是偏于偶像派的一些歌手,如张国荣,梅艳芳等,他们都具有相当的歌唱功底。不像现在乐坛那样重包装多于重唱功。只要样子甜美就可以当青春偶像。所以,自90年代以后,我基本很少留意香港流行乐坛的动态。也很少去听一些90年代后崛起的歌手的作品。不是说我要完全否定他们。只是,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接受这些音乐和演唱者。在3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常去舅舅家拿他的录音带去听。记得当时他的带子都是自购空白磁带,然后去外面的一些专门帮人灌录磁带的档口,把买回来的磁带送到档口去灌录。在80年代末,那时候CD机还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当时盛行的是用黑胶唱片来进行灌录。因此,在舅舅家里,很多经过灌录的磁带都可以听到,像炒豆子般的嘀嘀嗒嗒杂讯声。这个对于玩惯黑胶唱片的朋友,应该是知道的。90年代初,CD开始渐渐流入。所以后来很多帮人录磁带的铺子都是以CD取代了传统的黑胶唱机。音乐也开始从模拟时代进化到数字时代。但由于家里不怎么支持的缘故,我依然是听着我的磁带机和黑胶唱机。

上了初中,大概是93年吧。我开始有自己的零花钱,但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平时总是把老妈给的零花钱省下来,买一些空白的磁带,刚开始,只是买一些普及型型号,如SONY的EF,HF系列,但其实在那个年代,HF也不便宜。一般HF的60分钟版本也要10元。EF相对便宜些,还有TDK的D60。这个都是当时很多灌录磁带的档口的常用型号。TDK D系列以其合理的价格,良好的音质赢得很多普通磁带玩家的青睐。当然了,在这个属于普通磁带级别的范畴中,TDK的D系列,SONY的EF系列,MAXELL的UR系列,都是三大磁带厂商自家的标准型普通磁带主打型号。不过在中国大陆,MAXELL的UR其实和SONY的HF属于同级,应该是比上面说到的D系列和EF系列略高一点。

很快就升上初二,其实我对读书倒不怎么感兴趣,反而当时对磁带却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感。94年是我自己烧磁带的第二个年头。看到很多卖进口空白磁带的档口里,第二栏货架上摆着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磁带,上面几乎都是印着日文,我看不懂,于是,我就慢慢去观察和研究它们的型号,类别和等级了。这里,可能对磁带不太了解的朋友会问,磁带是怎么划分类别等级的呢?其实我们日常接触到得磁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TYPE I(标准磁带),TYPE II(铬带),TYPE IV(金属带)。当然了,还有我们极少能接触到,一般仅用在专业录音领域的TYPE III(铁铬带)。记得当时我因为零花钱不多,所以只能买一些价格等级相对不高的标准磁带。SONY的HF和TDK的AD都是我自己买的较多的类型。但玩到后来,渐渐接触了更多类型的磁带。我也对铬带和金属带开始感兴趣了。虽然这些磁带都比标准型磁带昂贵,但我还是把钱积累下来去买。我的第一盒入手的铬带是SONY的UX90。不过可惜是意大利版本的。直到高中毕业去香港旅游,才买到日版的UX90。UX属于SONY里面最低端最普及的铬带,等级类似于标准磁带中的EF和早前的CHF系列。但铬带的价格基本是在18元起。90分钟的就需要24元了。买入第一盒铬带,虽然当时也只是用来录流行曲,而且帮我录磁带的档铺是一家是用盗版碟。但话说回来,那个年代的盗版碟,质量还是蛮好的。甚至比现在的一些再版的正版碟还好。以前录一首歌需要0.7毛一盒90分钟的带子大概可以录22首歌。花费大概15.40元。

[attach]671670[/attach]
随着对磁带的进一步认识和追求。加上上高中之后家长给予的零花钱得到适当的增长。我开始对金属带感兴趣了。第一盒入手的金属带是属于SONY的METAL XR(日版),当时花了我45元。及后又买了同一型号的法国版本,但法国版相当厚道,价格仅售32元。这个实在吸引,虽然音质上稍稍不及日版,但以我当时的听音来说,没办法分出高下。我对SONY的产品特别偏爱,所以,上了高中后也入手了很多级别更高的SONY磁带。其中有标准型(TYPE I)的X I , Xs I , ES I等。在中国市场能接触到的三家最大的日本磁带制造商里面,其实很多型号,都不能买到。很多新奇古怪的型号都得从香港或者日本才可以买到。不过,磁带来说,我比较喜欢MAXELL的,除了因为它的音质出众之外。用料也十分十足。在我烧磁带的年头,我一共入手过的型号有以下:
SONY:
标准磁带(TYPE I):HF , HF-S , X I , Xs I ,ES I
铬带(TYPE II):UX , UX-S , UX-Pro , CDix-II , X II , XsII , ES II
金属带(TYPE IV):METAL XR , METAL ES

TDK:
标准磁带(TYPE I):D , B , AD1 , DJ1 CDing-1
铬带(TYPE II):SA , SR , SA-X , DJ2 , AD2 , BEAM2 , CDing-2 , super CDing-II
金属带(TYPE IV):MA , MA-X , super CDing-IV

MAXELL:
标准磁带(TYPE I):UR , XL I , XL I.S , US I , My 1
铬带(TYPE II):UD II , XL II , XL II.S , MY2 , US II , CD’S II , CD XL II , HB2 , GPX II
金属带(TYPE IV):MX

在我入手过的空白磁带里面,同一个型号的同一个时间长度的空白磁带,一般我只买一盒,除非是我很喜欢的型号,我才会重复购买。我自己最喜欢的是MAXELL的XL II.S 90一共入手了5盒,同时这个型号的60分钟版本我也拥有一盒。这个也是唯一款同一时间长度,我重复入手超过3盒的型号。其次是SONY的ES II 90,入手了两盒,TDK MA-X 90入手了两盒。SONY METAL XR 90(法国版)两盒,XL II 90也是入手了两盒。这些都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磁带,所以我都是重复入手,其他型号同一时间长度,都只是入手一盒。其中有一款我是想再次入手都入不了,那就是SONY的经典磁带,UX-Pro 90,是我在高二的时候买的,因为资金有限,所以一般我买入高档的磁带,每次只能买一盒。这款型号,当我想再次入手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了。

磁带陪伴了我整个中学阶段,到了大学,我开始接触CD了。相比之下,我接触耳塞的时间要比接触磁带晚好多。我的第一款非跟机耳塞是在1996年夏天购入的。型号是SONY的MDR-E837长线日版,当时买的是磨砂水蓝长线版。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款耳塞,我自己也很惊讶。因为之前我用的随身听是国产的京华磁带随身听。耳塞是配机耳塞。声音好不到哪里。MDR-E837的加入,无疑是我聆听的乐趣大大地增加。但这副耳塞只陪伴了我三个年头,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使用上保养不当而坏掉了。

上了大学,零花钱进一步得到提升。随着高中开始烧香港正版流行碟,大学的时候对于随身听的追求也就更进一步了。而且感觉这样买磁带去录CD也不是长远之计。MD是买不起的了。那时的MD基本都要3K,只能考虑一下搞个CD随身听,减轻自己录歌的麻烦同时也满足一下自己户外听歌的需要。这样一来,我就开始留意CD随身听了。加上MDR-E837已经挂掉,所以也正好从新入手一款随身听耳塞。当时就瞄中了松下的SX510和SONY的MDR-E838。于是,等到期末考试完毕,正好碰上过年放假。我就入手了上述两件器材。足足花了我大半个学期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积蓄。当时的确有点心疼。但后来听着爽,也就没有什么抱怨了。就是这样,揭开我踏上随身听历程的第一页。

回想起听MDR-E838和SX510的那个年代,真的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相对于现在的随身器材,这套设备不算得上什么矜贵的组合,但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特定追求的大学生,这样的设备也足以自娱自乐了。当时基本的花费都在唱片上,花了不少钱买了CD唱片。以前是听王菲为主的,所以家里面收藏的王菲的专辑还真不少。基本都集齐了从92年都2001年的专辑。但可惜在上大学一年级的一次意外中,遗失了十三张正版唱片,其中有6张是王菲的。回想起来也挺郁闷的。就这样,MDR-E838 + SX510这套组合陪伴了我走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因为一次不慎摔在地上,然后被走过的室友踩了一脚,结果就这样终结了。

上了大三,因为出去做了半年多的兼职,手上的闲钱也就松动了些,于是也开始追求更高端的随身耳塞,因为听流行总觉得SX510的低频量感不足,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又再一次去到海印选购耳塞。这次选了SONY的MDR-ED268,这款耳塞属于SONY的ED系列,也有人说是猪嘴系列。这个系列的耳塞在前盖的位置都凸起了一个软导管。像猪的嘴巴。所以就得名为猪嘴耳塞。这个系列和传统的E系列在声音取向方面有所不同。ED系列由于它的设计是为了增强低音,所以它的低频量感会比E系列多。声音整体偏厚。但透明度和细节略逊于同一等级的E系列。这个系列当时的产品有MDR-ED136 , MDR-ED238 , MDR-ED268。MDR-ED268属于这个系列的最高型号,级别等同于当时E系列中的次顶级旗舰产品MDR-E868。而且采用和MDR-E868一样的蓝宝石振膜。声音清晰度佳,细节好,三频段分离度高。但由于MDR-DE268的结构关系,所以相比MDR-E868,它的低频会更好,但细节和清晰度就略有不及。这条MDR-ED268用了半年,入手MDR-EX71后就暂停使用了。

在三年大学生活结束后,为了日后的工作,我报考了专升本。而且顺利在2002年7月考上了。同年也进入了叔父的制衣厂工作,开始了边工作边读书的生活。

在这个2002年的新学期,机缘巧合之下,在海印的一次闲逛中,认识了一位当时已经在耳塞论坛活跃已久的资深烧友。最为难得的是,他还有着相当富创意性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做了很多手工制作精品。其中有一款是侧戴的耳塞。据说是用收音机的配机耳塞的喇叭单元进行改装而成的。但声音细节相当出色。当时我就被他的这件小玩意给吓倒了。其貌不扬的手工品居然有这样的能耐。真的难以置信。他就是我曾经用过,甚至一直在用的那些手工耳塞的制作人这里就不点名了。相信看过我帖子的人都知道他是谁。

踏入2003年,由于我的SX510在和女朋友逛街时不慎被盗取,所以只能从新入手新的随身听音源以代替。但扛着CD随身听好像也挺累的,恰好家里面有一体化微型音响,里面包含了MD录音机。所以我就放弃CD随身听,转投MD随身听了。第一台入手的MD随身听是SONY的MZ-E710。
[attach]671671[/attach]
我的是市面上不多见的玫红色版本。全套1250入手。全新日本行货版。当然来到这里就不能保修了。不过虽然MZ-E710音质比起很多SONY明机来说,不算出众,但就那一代的MD随身听而言,MZ-E710算是不错了。也是香口胶电池的NX10/EX10系列机器里面的声音最出色的一款。同期推出的机器有MZ-E510 , MZ-E610 , MZ-E710 , MZ-810SP。N系列的就不一一介绍了。E系列都是日本生产,而且直推会比N系列好。MZ-E710购入后,我的新随身组合就变成了MZ-E710 + MDR-EX71。

在出来工作以后,可以花费在随身听上的钱就更加充裕了。不愁吃喝穿,钱基本有好一部分都是花在“听”的方面。在2003年年底,我终于入手了一直都是只能远望而不敢亵玩焉的MDR-E888。终于拥有了一款称得上旗舰的耳塞。在我步入随身听的这些岁月里,其实早就听说MDR-E888这款耳塞的传说了,只是碍于价格太高,自己不舍得去买,工作后,玩随身听的资金也就多了。所以积累了两个月,还是省下了一笔升级的费用。MDR-E888入手,第一感觉是声音的细节感比我的MDR-EX71好,但当时对器材的认知和描述水平有限。只能很激动地告诉卖耳机的人,声音不错,比我在用的这条(MDR-EX71)清晰,条理性更好。

就这样,我终于为我的MZ-E710装备了SONY两款SONY自家分别代表不同声音风格的高端耳塞了。终于可以静心听歌。但好景不长,我的MZ-E710在2004年终于挂掉了。由于侍服电路芯片的烧毁,导致不能工作了。因此,只能寻找替代它的随身听。当时,在我买机的铺子里,刚好有一台SHARP的ST770做特价,机器是全新的。配件齐全。价格很合理。于是我就出手了。不到1K的价格搞掂了。去别的铺子看看,这台机还要卖1.2K呢。ST770是我的第二台MD随身听,也是跟随我时间最长的MD随身听。直到2007年我才把它卖掉。ST770声音比我的MZ-E710稍强一些。SHARP的MD,推力不错,而且声音动态好,解析力高。低频也比SONY好,力度下潜都做得相当出色,SONY低频偏软。这台外号叫三叶草的MD,其实在那个时候也是蛮受欢迎的。而且这款产品有个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线控是双色的。蓝绿相间的背灯效果,在同期的MD里面算是较为特别的。ST770的另外一个有趣之处是它的面盖有三瓣像叶子的硬胶,里面是红色绿色橙色的三款闪灯。分别用以识别SP,LP2,LP4三种播放模式。而这三瓣“叶子”的大小形状也有差别。所以,人们才给它冠以“三叶草”这个名称。市面上现在已经没有全新的ST770了,但大家依旧能在二手市场可以寻到这款外观别致的“三叶草”。

2004是我在随身听方面投入较多的一年,在接触SONY耳塞多年后,于一本电玩杂志上了解到舒尔这个品牌,看到了关于当时风靡一时的E2C,E3C,E5C的相关评论,也就开始对舒尔产生兴趣了。而当时,舒尔的产品并不盛行。如果要买,也得订货。店家自己一般只放
一只E2C在铺面。去海印广场转了一圈。才知道原来E2C的价格也要850元,店家告诉我,E3C大概就要1800左右,E5C大概接近4000元。而且都是香港行货而已。算了一下自己的积蓄。初步考虑是上E3C,当时手上升级耳塞的钱应该还是勉强够的。而货架上还有一款也很吸引我的日系耳塞,就是铁三角的CM7Ti和新耳挂式耳塞EC7。两款都是1300左右的产品,比E3C便宜。但E3C有似乎很吸引我。思前想后,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我还是入手了E3C,就这样,我终于拥有我第一款动铁耳塞。成交价是1680元。付了钱,剪开盒子,取出耳塞,第一感觉是,做工很粗糙啊。接缝位,外壳表面处理等等,比起日系耳塞,简直差远了。E3C就像手工制品。耳塞线是灰色的,很硬。比起原来用的MDR-E888的线粗很多。线材表面也是很粗糙的。插上耳塞听了一下,开始不太习惯,声场不宽,但人声密度比之前听过的动圈耳塞都高。人声听起来很贴耳,低频比我的MDR-E888多,但有没有EX71那种闷的感觉,这就是身价1680的耳塞。当时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但出于价格,我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希望听着会慢慢寻觅到惊喜之处。

在把玩E3C期间,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感悟,并且在论坛也发表了一篇自己的听感。及后还做了耳模,关于E3C的声音听感,这里就不细说了。E3C作为一款当时定位在1.5K--2K这个幅度的耳塞,和顶级的E5C,ER4有着一段距离,但E3C仍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中频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即使是E5C,也不能轻易在中频上干掉E3C。但E3C的优势也仅仅在于中频而已。比起MDR-E888,E3C只能说听感更温厚一些,密度更高些。在中高频,声音细节和声场方面,E3C基本占不了优势。但自入了E3C以来,我在户外听歌就不必担心隔音问题了,因为E3C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隔音效果。这个也是让我感到相当满意的地方。

籍着E3C,我接触到国内的论坛。入手后的第一周,我终于在第一个接触的国内耳烧论坛上注册了。耳机俱乐部,上面以北方的朋友居多。广州或南方的朋友不常见。氛围不算热闹。每次提问,等半天才有人回答。所以,初期上论坛的时间并不多。E3C原配的耳套其实并不理想。在2005年3月,认识了烧友铭记于心,铭记兄也是国内最早的UM2用户。恰好他的一位朋友是用E5C的,于一次机缘之下,我可以同时蹭听到级别比我的E3C高出一筹的两款双单元耳塞。UM2中频更厚润,声场不宽,但整体分析力比E3C强。E5C因为高阻没推好的缘故,所以发挥不出应有水准。但声场宽度,人声包围感已经足以让我们汗颜。

结识了铭记兄之后,算是认识了一位知音。在4月份,经铭记兄的介绍,到一家做助听器的店里做了第一副用在耳机上的耳模。耳模令到我的聆听更有乐趣。具体听感可以翻阅之前的帖子。而不幸的事情终于有再一次降临在我身上。由于耳模管径太长,在一次使用完拔出时,不慎把我的E3C导管弄断了,这样,只能重新寄回美国返修。去到买耳机的商家那里,商家告诉我,我只要付运费,他们会帮忙安排返修。但也有可能从新更换一副新的E3C给我。但可能要登上一个月,这样子,我就只能进入漫长的等待中了。正巧这时美国UE推出了第一款民用动铁耳塞----super.fi 5pro。而且这是一款双单元的动铁耳塞。级别应该和UM2是一致的。售价估计比UM2略低。于是我又心痒了。但又要从新投入资金去买新耳塞。耗费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对于我来说,需要仔细考虑了。后来和铭记兄聊了一晚,决定还是升级自己的耳塞。但修好的E3C我还会保留。于是在铭记兄的帮助下,我以2.5K的价格,订购了第一副双单元耳塞super.fi5pro。
[attach]671672[/attach]
[attach]671673[/attach]
而且是首批发行的。7月底,super.fi 5pro终于到手了,带着期待的心情去煲机,并搞了一次关于UE两款民用双单元耳塞的试听活动。super.fi 5pro是我当时比较满意的耳塞了,低频质量很好。super.fi 5EB则过于强调低频。所以听感的平衡性不及super.fi 5pro。对于喜欢流行通俗乐,而又不想投入过多资金搞定制耳机的朋友们,super.fi 5pro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super.fi 5pro的听感评测,已经在之前的相关文章中分享过,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另一方面,我对CD随身其实一直难以割舍,尤其是随身听。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求。在2005年底,我入手了个人第二台CD随身听,松下CT820。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比较满意的随身听之一。CT820好像是650RMB入手的。当时是全新套装。大概因为MP3开始盛行的缘故吧,CD随身听售价普遍都不高。尤其是松下的机器,更是价廉物美。由于当时购机时,SONY旗舰D-NE20售价持续高企,基本保持在1300RMB左右,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松下的CT820。CT820声音整体素质不亚于D-NE20。而且LINE OUT与PHONE输出是各自独立的。D-NE20则是三合一输出。松下在这点上,当使用LINE OUT时会比较方便。在入手CT820之后,CD随身听的空缺也就弥补了。关于CT820的使用方面,这里简单谈谈感受,CT820属于中性略偏微冷的声音,细节感不错,染色低,声音通透,声场宽广。比较适合配搭声音温厚类型的耳塞。CT820激光头还是比较耐用的,我的CT820用了3年多才报废,而且我平时走路听歌的时间较多,所以CT820基本都是接受着地狱式的磨练。总体来说,CT820是一款性价比相当有优势的产品。它传承了松下随身听一贯的优点,价格合理,性能出众,耐用性强的优点。当然,声音的优势和它搭载了D-SOUND芯片也有密切的关系。整体而言,它比D-NE20更具市场竞争力。

2006年算是比较安静的一年,没有入手全新的器材,基本上都是以把玩二手器材为主,所以花费在随身听器材上的钱还不多。

2007年入手了一款自己期待已久的入耳式动铁耳塞---ER4B。
[attach]671644[/attach]
这也是我到现在为止比较满意的动铁耳塞之一。关于这款耳塞,在入手后也写过好几篇听感分享。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ER4B是一款特点相当鲜明,声音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耳塞。透明度和全频解析力都相当出色。但整体声音偏薄,不适合随身听直推。所以每每有朋友问到ER4系列选哪款耳塞较好。我都是不怎么推荐ER4B。因为ER4B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它的声音风格。作为一款针对人头录音监听用的耳塞,ER4B有着专业的水准,但声音带监听风格,染色低,直白等等特点也令到很多烧友望而却步。

在2006---2008年期间,我基本没有入手过全新的随身听。反而二手器材倒入手了不少。比如有SHARP的一些经典MD随身听,SS321 , ST521 , ST531 , MT831 , DR7等,SONY的MZ-R30 , MZ-E44 , MZ-R50 , MZ-R55 , MZ-E75等,爱华的AM-F7 , AM-F80等,先锋P5,安桥P10。其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机器是ST531,但可惜现在手上这台因光头问题已经不能用了。
[attach]671676[/attach]
在入手很多二手MD的同时,我对MD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慢慢了解,才知道,原来MD碟片也和磁带那般,类似地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但有一点不同,磁带划分的是类型,MD划分的是等级。
[attach]671674[/attach]
[attach]671675[/attach]  
磁带中,同一个TYPE中,可以有不同级别的磁带。比如HF系列就分为:HF , HF-S , HF-X , HF-ES , HF-Pro等五个等级。但MD却没有那么细致地划分。基本上,MD碟只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次,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到的彩碟,也就是最普及的标准MD碟,代表产物有SONY COLOR系列,TDK FINE系列,MAXELL的TWINKLE系列,AXIA的MD-IM系列,这些系列的碟片,价格维持在10元左右,属于标准录音MD碟。上一个档次的,属于中档系列,MD采用防磁设计,录音较好,而且较耐用,声音素质比标准MD高。代表有,SONY的ES系列,TDK的XA系列,MAXELL的PURE MD系列,AXIA的MD-PS系列等等。最后到高档的系列,这个系列的的设计是面向专业领域的。所以一般民用的市场很少可以买到。但后来MD泛滥,所以很多专业碟就从日本直接流到中国市场了。这个系列的代表有SONY MD2000,PRO-USER-MD74,TDK的XA-PRO,MAXELL的XLII-Pro,以及AXIA的MD-PRO等。这些玩意,都是录音水准较高,精度高,声音还原较佳的空白MD,但以往很少流入民用市场。
在接触MD随身听之后,我对MD碟的认识也就加深了。不过,好的MD碟其实也不容易寻找。以前常买到的或常用的就是ES和XA两款。

直到2008年的年底,因为CT820挂掉的缘故,我才再次入手CD随身听。当时入手了一台D-NE20的样机。 [attach]671637[/attach]
全套850RMB。D-NE20整体素质上比起历代旗舰,有一定差距,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力方面。因为D-NE20只采用一枚香口胶电池。虽然能耗很低,但推力也相对显得不济了。在植入了Digital AMP后声音细腻,细节也良好,但是碍于推力有限,所以未能发挥完美。耳机输出口一般只能驱动好16欧姆以下的低阻耳塞。高电阻耳塞基本是低频软,声音薄,力度感差。所以作为末代旗舰,D-NE20基本是有点不称职的了。不过我却一直用到现在。外出听歌其实也没什么要求了,有声音基本就OK了。心情爽的时候带个耳扩,还是可以在户外激情一下。不过有一点不得不佩服SONY,工业设计真的不错。外观纤巧漂亮,而且基本上旗舰机型,外壳都很舍得花本钱。这次也不例外,镁合金外壳,坚固耐用。而且镁合金比起塑胶外壳,外观上高档很多。D-NE20这一点还是值得一赞。

在入手D-NE20后基本解决了外出听歌的问题,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带MD上街,又或者同时带CD,MD随身听上街。近一年来,我上街的装备基本就是D-NE20加上MZ-R55再加个耳扩,一条耳塞,一堆CD碟和MD碟。有时候甚至连耳扩都不带,再简单一点就拿个MZ-R55上街。但最近因为手上的MD几乎都退休了,剩下的MZ-R55不知能支撑多久,加上对MD的热爱依旧不变。MD已经不再推出新品了。心血来潮之下,买了末代MD代表的MZ-RH1。
[attach]671650[/attach]
籍此缅怀自己对MD的一份感情。

随身听耳塞方面,2009年入手的两副国产耳塞,值得我们期待。一款是VSONIC的高端产品---R07,另一款是来自国产耳扩资深制作人---“僵尸”先生的PR1-Pro。
[attach]671638[/attach]
这两款耳塞都是2009年入手的国产精品。两款比较而言,个人比较喜欢PR1-Pro多些。R07比较适合小编制的室内乐或者通俗流行乐。声音温厚。中低频质量不错。PR1-Pro则属于三频平衡,整体分析力较佳的产品,染色不多,质感良好,声场比R07宽。但声音底蕴较R07薄。两款耳塞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势。从驱动性来说,PR1-Pro会相对易推。对于入门级别的产品,PR1-Pro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选择。R07价格会占据着国产耳塞中高端的位置,R07值得一赞的是它的设计。相信使用过或者接触过的朋友都会知道。我欣赏的是它的耳塞导管能适应不同用户的耳道弯曲程度去改变导管角度(导管与腔体的夹角)。这个设计相当人性化。值得称赞。而线材及外观方面,R07会比PR1-Pro好。这个也体现出两者的价格差异。但声音方面,只能说各有特点。不能说谁比谁更好更强。

基本上,我的成长历程就简单地分享到这里。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我写过的文章和组织过的活动。在论坛徘徊了5个春秋。蛮感慨的。但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值得纪念和珍惜的,也是我的BBS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1】
http://erji.net/read.php?tid=114385
《DN-S01的听感(上)》 撰于:2005-04-03
【2】
http://erji.net/read.php?tid=120385
《 DN-S01的听感(中1)》 撰于:2005-04-26
【3】
http://erji.net/read.php?tid=131953&
《DN-S01听感[中2]》  撰于:2005-06-13
以上是三篇出自05年夏天的作品,关于达音科技耳塞DN-S01的个人听感,上篇参照物为MDR-E888,MDR-E868。中篇的参照物为CM7Ti。


【4】
http://erji.net/read.php?tid=130838
《 谈谈对E3C的感受(杂谈篇) 》 撰于:2005-06-09
这是E3C的一片带着对比性听感,当中选了E2C,UM1,ER6,ER4P,UM2,E5C等六款耳塞作为对比。并且叙述了灰胶套,透明套,海面套/COMPLY,三节套,耳模等耳塞耳套配件的声音差别。


【5】
http://erji.net/read.php?tid=145712
《浅谈四大民用双单元耳塞,UM2,E5C,super.fi 5 Pro/EB》 撰于:2005-08-06
这是一篇当年四大双单元民用动铁耳塞和动铁+动圈耳塞的对比性听感,文中阐述了我自己当时的个人观点和感觉。


【6】
http://erji.net/read.php?tid=145989
《UE民用耳塞—super.fi 5 Pro / super.fi 5 EB (简介与初感)》 撰于:2005-08-07
这是一篇以super.fi 5 Pro 和super.fi 5 EB为中心的对比性听感。选用的参照物有UM2,E5C这两款当时代表各自品牌顶级的耳塞。


【7】
http://erji.net/read.php?tid=149144
《super.fi5pro VS E5C // S01 VS S01---于8.14的听感》 撰于:2005-08-18
这是一篇聚会后记,当时聚会听到的耳塞都很多,特意选来了两组耳塞进行对比。


【8】
http://erji.net/read.php?tid=152123
《惜逢 L3000, KK, STAX》 撰于:2005-08-28
这是一篇关于L3000,K1000,STAX 007的听感文章,当时还在耳扩上蹭听对比了UM2,SF5,E5C,ER4P等几款动铁耳塞。


【9】
http://erji.net/read.php?tid=157560
《“入耳”的体会 (上篇) 》 撰于:2005-09-15
【10】
http://erji.net/read.php?tid=158321
《“入耳”的体会 (下篇) 》 撰于:2005-09-18
这是两篇连载听感,关于当时美国四大动铁耳塞厂商的主流产品的简介及听感。也是我第一次写这类的连载式文章。篇幅不算长,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而已。


【11】
http://erji.net/read.php?tid=166433
《音乐无间道(1) 之 ER4P对撼super.fi5 pro”再生版”》  撰于:2005-10-17
【12】
http://erji.net/read.php?tid=170918
《音乐无间道2----当BASS HEAD 遇上 E—BASS HEAD》  撰于:2005-11-01
【13】
http://erji.net/read.php?tid=269777
《音乐无间道【3】 之 E-Bass Earphone // super.fi 5EB》  撰于:2006-08-17
这三篇连载式听感,属于《音乐无间道》这个系列,第一篇是阐述了SF5pro和ER4P对比的听感,第二篇为SF5pro和SF5EB的对比听感,最后一篇是属于SF5EB的综合性介绍文章,最后一篇也是我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篇,涵括的点也是最多。这个连载也是我第二次写连载式的听感分享。


【14】
http://erji.net/read.php?tid=189293
《 我的super.fi 5pro手记》 撰于:2006-01-02  
【15】
http://erji.net/read.php?tid=225837
《 super.fi 5pro的重生》  撰于:2006-04-20
以上是关于SF5pro 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综合性介绍文,第二篇是换镀银线后的听感比较。算是属于super.fi 5pro的连载系列。不过篇幅不算长。


【16】
http://erji.net/read.php?tid=232323
《能否为ER4B再一次感动 {之} 番禺自由行》 撰于:2006-05-09
这是一篇半游记性记叙文,里面谈到的耳塞有ER4B,SF5P,以及朋友的铜管耳塞。


【17】
http://erji.net/read.php?tid=235514
《汝我同行 【之】 烧钱大家谈*畅谈篇》 撰于:2006-05-18
这是加入大家坛一周年的纪念帖。介绍了自己的发烧路的历程。以及分享了进入耳机大家坛一周年的感受。


【18】
http://erji.net/read.php?tid=292555
《 美系动铁入耳式耳塞 个人原创特辑『一』 之 SHURE (舒尔) 篇》 撰于:2006-10-19
【19】
http://erji.net/read.php?tid=300695
《美系动铁入耳式耳塞个人原创特辑 (二) 之 WESTONE篇》 撰于:2006-11-09
【20】
http://erji.net/read.php?tid=329423
《美系動鐵入耳式耳塞個人原創特輯<三>之UE篇『CANTONESE版』》广东话版本    撰于:2007-01-16
【21】
http://erji.net/read.php?tid=332660
《美系动铁入耳式耳塞个人原创特辑<三>之UE篇 【国语标准版】》 撰于:2007-01-23
【22】
http://erji.net/read.php?tid=334709
《美系入耳式耳塞个人原创特辑『四』音特美篇 之《前奏篇〉》 撰于:2007-01-29
【23】
http://erji.net/read.php?tid=342124
《美系动铁入耳式耳塞 个人原创特辑『四』 之 《音特美篇》》 撰于:2007-02-16
【24】
http://erji.net/read.php?tid=343098
《美系动铁人耳式耳塞 个入原创特辑【四】 之 《音特美篇》完整版》 撰于:2007-02-19
这几篇都是连载性的文章,关于四大动铁的介绍和分析,比起之前的《入耳的体会》系列详尽很多,涉及的型号有舒尔:E1C,E2C,E3C,E4C,E5C,E500 WESTONE :UM1 ,UM2 。UE:SF3 ,SF5 系列,音特美:ER6系列,ER4系列。亦是得到很多烧友支持关注成为最多精华文章的连载系列。也是一部跨年度的连载短篇作品集。


【25】
http://erji.net/read.php?tid=335108
《ER4B个人听感集 《前传》 之 二度邂逅的小喇叭 [图文完整版]》 撰于:2007-01-30
这是ER4B的个人听感特辑的前奏篇,选来了ER4S作为参照物。
【26】
http://erji.net/read.php?tid=345772
《ER4B个人听感篇--<上集>----『番禺自由行2ND 之 新年音乐会》 撰于:2007-02-26
这是第一篇关于ER4B的个人听感,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正式听感文章。
【27】
http://erji.net/read.php?tid=361904
《ER4B个人听感篇(剧场版)--与神的对话》 撰于:2007-03-29
这是第三篇关于ER4B的个人听感,对比的耳塞是UE10,PK1 。
【28】
http://erji.net/read.php?tid=403478
《 ER4B个人原创听感第二辑 --- 当它们再一次相遇》 撰于:2007-06-23
这是第四篇关于ER4B的个人听感,对比的耳塞依然是ER4S。但此时的ER4B已经完全煲开了。
以上四篇是属于ER4B个人听感特辑里面的作品,这个特辑延至现在,还欠结局篇未写。但一直因为工作及其他外因,未能完成,也算是我一个未了结的心愿。在完成这部个人特辑后,我也会正式地淡出论坛。


【29】
http://erji.net/read.php?tid=364672
《器材,介质与音乐的感悟――加入大家坛2周年纪念帖 之 【PART 1器材篇】》
撰于:2007-04-03
这是加入大家坛两周年的纪念特辑,也是一辑连载性的文章,第一辑是关于器材方面的分享,包括耳塞,音源等,里面提及的器材,都是当时我自己拥有或者曾经拥有过的器材。
【30】
http://erji.net/read.php?tid=366767
《 器材,介质与音乐的感悟---加入大家坛2周年纪念帖 之 【PART 2 介质篇】》
撰于:2007-04-06
这是一篇关于录音介质的介绍文,也是加入大家坛两周年纪念特辑连载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主要涉及的介质有磁带,MD,CD-R
【31】
http://erji.net/read.php?tid=379908
《器材,介质与音乐的感悟--加入大家坛2周年纪念帖 之 [PART 3 音乐/唱片/感悟篇]》
撰于:2007-05-05
这是一篇关于音乐和唱片的分享文章,也是连载的最后一篇。后半段还有一些选购耳塞的个人心得。
这部出自2007年的周年纪念集,算是我加入论坛第二年的一个连载式文章,文章结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去写。其中第二篇的篇幅较长,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毕竟文中很多磁带,MD,都是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的。


【32】
http://erji.net/read.php?tid=382103
浅谈国产首副动铁式民用耳塞Itube 3c  撰于:2007-05-10
【33】
http://erji.net/read.php?tid=390601
再述国产首副动铁入耳式耳塞Itube3C   撰于:2007-05-28
这是两篇关于I3C的文章。
另外还有最后一篇听感的三个版本
【34】
http://erji.net/read.php?tid=419822 标准版 撰于:2007-7-30
【35】
http://erji.net/read.php?tid=423349 加长版 撰于:2007-08-07
【36】
http://erji.net/read.php?tid=423351 香港特别版 撰于:2007-08-07
以上三篇都是关于国产耳塞I3C的连载听感。I3C这款动铁耳塞,也是国产动铁的一个里程碑。打开了国产动铁的史册。


【37】
http://erji.net/read.php?tid=396700
期待已久的第一次邂逅 6.2三人小聚后记  撰于:2007-06-09
这也是一篇有点杂谈式的听感文章。里面谈到的耳塞有ER4S,ER4B,和经典耳机HD540,特别鸣谢:PKSHAN兄提供器材试听交流。


【38】
http://erji.net/read.php?tid=411677
经过手工摸机后SX510 (头文字+变种版)  撰于:2007-07-10
这是改机篇的听感,经过改装的CD随身听是大家都颇为熟悉的,松下经典之作之一 SX510


【39】
http://erji.net/read.php?tid=421717
随身听同好会活动后的第一波 之 不可小窥的信号线  撰于:2007-08-03
这是一篇关于信号线的文章,线材是由梁少锋先生提供进行测试。


【40】
http://erji.net/read.php?tid=428251
忘不了的音乐时空 之 流淌的歌声  撰于:2007-08-17
这是我自己第一篇纯粹关于音乐的文章,当中写到的是一些流行曲的个人乐感。此文选来了11首港台老歌作为听感品评。


【41】
http://erji.net/read.php?tid=436837
由零开始的耳塞发烧路 (动圈耳塞分享篇)  撰于:2007-09-02
【42】
http://erji.net/read.php?tid=449011
由零开始的耳塞发烧路 (动铁耳塞分享篇)  撰于:2007-10-01
这是第一次在新手入门板块发表的连载文章,分为动铁和动圈两个系列。里面提及到的都是一些发烧入门的耳塞,价格不高且适合初烧朋友选择。


【43】
http://erji.net/read.php?tid=474812
《依然E3C》@ 当岁月的足迹再一次印在E3C的台阶上 ---2007年度个人创作特辑
撰于:2007-12-13
E3C的回顾性文章。帮助新来的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舒尔中端产品E3C


【44】
http://erji.net/read.php?tid=495416
木头小耳扩个人听感 (1) --- 流行人声篇  撰于:2008-02-09
这是第一篇关于耳扩听感分享的文章。因未找到更好的思路,所以没有写续集。


【45】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495519 (发表于耳塞随身听区)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495525 (发表于新手入门区)
为初烧的朋友尽最后的一分绵力 (离别篇)  撰于:2008.02.09
这是一篇汇总式结构的文章,也是当时转到深圳发展后,因工作问题无法腾出时间继续在论坛上发表听感而计划隐退,且带有总结性的文章。同时也是此前文章的一个总汇。


【46】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583636
记HD540G的二次试听感受  撰于:2008.09.17
这是一篇杂记性的文章,主要是记叙了第二次试听HD540G的感觉。特别鸣谢PKSHAN提供试听器材和心得交流。


【47】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606026
期待已久的邂逅------小评UE民用三单元动铁耳塞Triple.fi 10Pro  撰于:2008.11.10
这篇文章主角是UE三单元动铁耳塞Triple.fi 10Pro,算是一篇Triple.fi 10Pro的对比听感分享。


【48】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611968
[古典/流行] <走过2008> 音乐唱片交流  撰于:2008.11.24
这是首次在音乐区发表的音乐交流文章。主要交流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唱片。有古典音乐,也有流行音乐。


【49】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661753 (发表于耳塞随身听区)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662284 (发表于耳机论坛区)
SONY 便携式耳机PRF-V1个人听感分享(完整版)  撰于:2009.03.09
这是论坛举办的SONY便携耳机PRF-V1试听活动的听感文章。也是第一次为便携耳机写个人听感分享。


【50】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25730
VSONIC R07 个人听感分享  撰于:2009.07.24
这是一篇关于国产动圈耳塞VSONIC R07的听感分享。


【51】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78499 (发表于耳塞随身听区)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79044 (发表于新手入门区)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小评Cyclone PR1-Pro 【听感分享-完成版】  撰于:2009.11.11
这篇是关于国产动圈耳塞Cyclone PR1-Pro的一篇听感分享。


【52】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839653
<小身材,大卡司>简评“异乎寻常”的国产动圈 宇音OK1  撰于:2010.03.17
这是一篇关于国产高端耳塞--宇音OK1的听感文章,主要分享OK1与ER4B对比听感,以及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

【53】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847690
5周年纪念帖前奏--小评国产精品OK1(完成版){ 特别收录STB-3Pro-V3工程版对比听感}
撰于:2010.04.01
愚人节推出的这篇五周年纪念帖前奏篇其实是上一篇关于OK1听感的完成版。纯粹是器材的听感分享。也掀开了即将推出的五周年纪念帖及周年文集的序幕。

【54】
http://erji.net/read.php?tid=865384&keyword=
【5】  《新的开始,新的感觉》----五周年纪念帖(随身听设备篇)
5周年纪念帖系列连载文集的第一篇章,阐述了在今年入手及把玩到的一些耳塞及随身听器材,包括音源和耳扩的听感分享。

【55】
http://erji.net/read.php?tid=865434&keyword=
【5】  《时光剪影划过岁月的痕迹》---五周年纪念帖(个人经历分享篇)
5周年纪念帖系列连载文集的第二篇章,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分享加入论坛以来撰写过的文章及组织过的聚会。

【56】
http://erji.net/read.php?tid=872217
【5】  《走进我的音乐世界》---五周年纪念帖(音乐分享篇)
5周年纪念帖系列连载文集的第三篇章,分享了一些常留在身边的古典音乐。

以上是我进入论坛以来写的听感文章,这里再一次和大家重温一下。希望对新来的朋友带来一点点微薄的帮助。但我必须再一次强调,文章只能当作参考性的文字看看而已,更多时候,需要自己亲耳感受。所以聚会交流和器材蹭听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组织过的聚会。在这里也为一些老朋友回忆一下我们的交流。

【1】
http://erji.net/read.php?tid=120369
广州的朋友看过来--2005.5.1假期同好聚会。

【2】
http://erji.net/read.php?tid=146295
http://erji.net/read.php?tid=148227
2005.08.14广州耳塞/耳机同好聚会 / 8.14轻松愉快的一天

【3】
http://erji.net/read.php?tid=155421
2005.09.10 E4C广州塞迷同乐会

【4】
http://erji.net/read.php?tid=164794
当低音再一次在你耳边响起(10.10于广工)

【5】
http://erji.net/read.php?tid=189208
新年的小喇叭爱好者聚会

【6】
http://erji.net/read.php?tid=229742
http://erji.net/read.php?tid=230255
2006.05.02广州耳机/耳塞/随身听爱好者聚会

【7】
http://erji.net/read.php?tid=257933
http://erji.net/read.php?tid=259591
广州耳塞(耳机)随身听发烧友7.23暑假聚会

【8】
http://erji.net/read.php?tid=286715
http://erji.net/read.php?tid=287141
2006-10.5广州烧友聚会
http://erji.net/read.php?tid=288489
后记杂文,也是第一次萌生了退出的念头

【9】
http://erji.net/read.php?tid=288489
访问香港亦轩俱乐部2007-3-11

【10】
http://erji.net/read.php?tid=394211
http://erji.net/read.php?tid=397670
耳塞同好会的前一次聚会,并宣布,如果没有新器材,将不再组织聚会了。2007-6-10

【11】
http://erji.net/read.php?tid=403483
http://erji.net/read.php?tid=404887
第一次耳塞随身听/DIY爱好者同好会聚会 2007-06-24

【12】
http://erji.net/read.php?tid=466850
http://erji.net/read.php?tid=470948
2007-12.2广州烧友会

【13】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511301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514602 (后记)
2008.03.23广深两地耳塞/耳机/随身听发烧友交流会(广州站)聚会

【14】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656198
2009.03.07耳机大家坛 SONY PFR-V1 GZ烧友试听聚会

【15】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17850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20719
2009.07.11广州耳塞随身听聚会

【16】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26450
2009.07.25深圳烧友聚会

【17】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57277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59340
2009.10.04国庆广州烧友聚会

【18】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839130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842070
2010.03.21深圳 耳机 / 耳塞 / 随身听 爱好者春季交流会深

上述这些聚会是我进入论坛以来,以个人身份组织过的活动。很荣幸能在这五年的时光中一次又一次地担任组织者。虽然每一次都喊到喉咙沙哑,筋疲力尽,但只要我有时间有能力,我仍是愿意为大家组织更多的活动。认识更多的同好和知音。

其实走到现在,经历了许多,结识了不少知音同好,这是我自己感到最幸运的事情。也因为互联网络这个平台,使我们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心得,所以这里也要感谢论坛。对于新接受器材的朋友,我还是有些感想要跟你们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去面对一切外界事物,包括诱惑。当然,这里所指的诱惑是器材方面。因为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是必然的。追求永无止境,但请谨记,找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就像手机,电脑这类的电子产品,款式,功能更变这么快,我们怎能追得上呢,即使是你追得上,有这个资金去追,但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追到底意义何在呢?其实耳塞也一样,虽然比不上上述电子产品的变更速度,但近几年动铁市场的火爆,单元数量剧增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有没有必要去追逐多单元带来的所谓“明显的提升”。大家自己考虑。入门烧友,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抱着一步到位的心态。因为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希望大家会慢慢参透个中的道理。随身听发烧的路上,难免会有弯路,但不管直路还是弯路,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认识和经验的积淀。最终还是去挑选自己该走的路,享受发烧旅程带来的乐趣。

====================================================================完满结束
......呵............可以舒一口气了。

结语:
终于完成了我今年最长篇的文章,或许没有多少朋友能很有耐性地看到最后。不要紧,无论怎么也好,能够点击进入,已经是对我的支持了,谢谢你们。写到最后这段落,其实想说的,要说的,基本在文中已经提到了。真诚地希望上面的文字能对新来的朋友们有一点点微薄的帮助。创作这个连载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我也是第一次撰写篇幅夸度这么大的文章。但写完之后,好像把之前的经历串成一部映画,回放出来。最大的感慨是,这样就过了5年,世事无常,人生得意须尽欢,我们在这里相聚,相识,相交,又能维系多少个5年呢?
真心的朋友,永远都是活在心里面的。再一次感谢翻阅此帖的朋友,在成长的路上,感谢你们一路以来的支持和关爱。希望日后我们已久可以有更深切的交流。谢谢。

此文仅在耳机大家坛发表,供烧友交流,请勿转载,谢谢!
                              刘嘉明
                              2010/5/17


附录:
五周年纪念帖系列文章目录:
(1)《新的开始,新的感觉》----五周年纪念帖(随身听设备篇)  
(2)《时光剪影划过岁月的痕迹》---五周年纪念帖(个人经历分享篇)
(3)《走进我的音乐世界》---五周年纪念帖(音乐分享篇)
(4)《伴我前行一路有你》---五周年纪念帖(完结篇/完整版)

注:所有在5周年里发表的文章,都会在文章题目前标注“【5】”作为标识。所有本年度发表标有【5】的文章,均会被编入本年的年刊,以制作成文集供参阅。年刊仅在大家坛发表。

D-NE20.jpg (22 KB, 下载次数: 36)

D-NE20.jpg

PR1.jpg (43 KB, 下载次数: 37)

PR1.jpg

OK1.jpg (38 KB, 下载次数: 35)

OK1.jpg

ERKUO.jpg (25 KB, 下载次数: 33)

ERKUO.jpg

IMG_3519.jpg (36 KB, 下载次数: 36)

IMG_3519.jpg

CD1.jpg (29 KB, 下载次数: 26)

CD1.jpg

CD2.jpg (49 KB, 下载次数: 36)

CD2.jpg

MD.jpg (29 KB, 下载次数: 32)

MD.jpg

CD4.jpg (38 KB, 下载次数: 31)

CD4.jpg

RH1.jpg (33 KB, 下载次数: 43)

RH1.jpg

FAY.jpg (36 KB, 下载次数: 28)

FAY.jpg

AMP3.jpg (34 KB, 下载次数: 35)

AMP3.jpg

_MG_4258.jpg (39 KB, 下载次数: 35)

_MG_4258.jpg

stb3p.jpg (27 KB, 下载次数: 49)

stb3p.jpg

MINIBOX-E.jpg (35 KB, 下载次数: 36)

MINIBOX-E.jpg

LJ1X.jpg (36 KB, 下载次数: 37)

LJ1X.jpg

_MG_4229.jpg (43 KB, 下载次数: 38)

_MG_4229.jpg

_MG_4230.jpg (42 KB, 下载次数: 35)

_MG_4230.jpg

_MG_4232.jpg (45 KB, 下载次数: 33)

_MG_4232.jpg

127_47981_e405f77741540cb.jpg (35 KB, 下载次数: 26)

127_47981_e405f77741540cb.jpg

_MG_4234.jpg (37 KB, 下载次数: 32)

_MG_4234.jpg

_MG_4237.jpg (41 KB, 下载次数: 33)

_MG_4237.jpg

20090205_74b482b1fe1c493b5c2fK4LCtlmCkb4l.jpg (35 KB, 下载次数: 33)

20090205_74b482b1fe1c493b5c2fK4LCtlmCkb4l.jpg

_MG_4239.jpg (42 KB, 下载次数: 38)

_MG_4239.jpg

_MG_4241.jpg (47 KB, 下载次数: 38)

_MG_4241.jpg

_MG_4242.jpg (42 KB, 下载次数: 39)

_MG_4242.jpg

_MG_4249.jpg (34 KB, 下载次数: 40)

_MG_4249.jpg

_MG_4250.jpg (34 KB, 下载次数: 31)

_MG_4250.jpg

_MG_4252.jpg (33 KB, 下载次数: 39)

_MG_4252.jpg

TAPE.jpg (48 KB, 下载次数: 32)

TAPE.jpg

710.jpg (33 KB, 下载次数: 36)

710.jpg

SF5P.jpg (41 KB, 下载次数: 37)

SF5P.jpg

SF5EB.jpg (36 KB, 下载次数: 42)

SF5EB.jpg

MD1.jpg (54 KB, 下载次数: 35)

MD1.jpg

MD2.jpg (34 KB, 下载次数: 35)

MD2.jpg

531.jpg (27 KB, 下载次数: 21)

531.jpg

MZ-RH1.jpg (31 KB, 下载次数: 32)

MZ-RH1.jpg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