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也许与个性有关,我对老肖的喜爱,不亚于布鲁克纳和马勒,马勒对他有所影响,但他走出的是一条极具独创性的音乐之路,这条路上的老肖,绝对属“单列品种”,而这个肖姓的独一无二的伟大篇章,竟然生发成长于那么个严苛恶劣环境下,不由得令人唏嘘!我时常在想,若环境稍宽松,以老肖的才华,20世纪音乐史怕得重写。

西蒙·拉特尔和伯明翰城乐团1994为肖四录制了一版佳作,演奏不仅洒脱而严谨有序,我尤其赞赏他的“说明性”,第一乐章爆炸般的开端既有攻击性也有嘲弄口吻,这样大张旗鼓具有轰动效应的音响、很难得的与“有的放矢”连在一起,1994尚年轻的西蒙·拉特以犀利的洞察无情揭开多年来覆盖于老肖第一乐章的“帷帘”,合盘托出所有隐藏在“高声大嗓”下的幽默和荒唐,前苏的“检验官”们并非都是吃货,它们显然看出了老肖肚子里的“春秋”,不整你又待何时?我是甚敬服老肖在环境局限下的春秋笔法,特定时期的艺术,直白意味着隐匿不够,意味着功力不够,更意味着“月球引力”,而“春秋笔法”从来都是智慧,尽管不得不“犬儒”。

他的第一乐章,若听赏足够认真,你会觉出在音响峰值的高潮中有空洞、轰然的喧闹中有嘲弄,僵化的固态中有彷徨,而所有这些,却又同时横溢着难以扼止的、迷人的、涌泉般喷涌的音乐潮和灿亮的乐感,它在旋律和声上的新颖奇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我突然想起来斯特拉文斯基与老肖见面时对老肖的叽讽其实是不合适宜的,斯特拉文斯基至少不具备那样的资质。

拉特尔的第一乐章不仅题旨清楚,结构也同时清晰,他对合奏力度与和声简约的设计、使声音很恰当,他不追求“大声”、更不人为去扩张幅度、是聪明的着笔法,为此,甚至适度压制打击乐器的响度,以免造成过量“音染”,谁若有兴趣,对照前几版比较下,就会明白年轻的西蒙·拉特此招法的智慧,他极清晰的笔墨、多姿的色彩、平衡的两翼、包括起与伏,都具有千姿百态的魅人模样,而他的第二乐章洒脱却不失优雅,线性与插部形成的和声效果如挥墨大写意般醒目。

以这样清晰的和声线条组成的第三乐章很令我迷了一阵,听听在他棒下伯明翰的弦乐群(第5.46分-9.20分),快速度之下一丝不乱,几个声部极速下的的衔接天造地设般自然,没有一点含混不清,我是把这版肖四看做他日后辉煌指挥生涯的奠基之作——极其理性而宽阔的视野、带有逻辑性能的和声配制、简繁得当的织体、独立而又协调的声部,都预示了日后的风格。

https://pan.baidu.com/s/14SpP1vlfzq0pmj6Inwaf6Q?pwd=hi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论音乐创作,老肖《24首前奏曲与赋格》如何称誉都不过份,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它让巴赫的《平均律》在相隔200多年后得到了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姊妹花,在前奏曲与赋格这个独特的体裁上,能够创作出不输于前人经典地位的作品极不容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立上头”,所以巴赫以后,作曲大师层出不穷,却再无一部能与其比及的《平均律》,直到老肖此作的出现,我以为如果真要论说20世纪音乐创作的经典,老肖此作堪为魁首,它让巴罗克古老音乐形式再获新生,用现代的音乐语汇重续经典,又能使之不辱前贤,仅此就非同凡响。

此作老肖同样以C大调始,但在排列上与《平均律》顺序不同,《平均律》以C大调始、按半度提升依次排序,巴赫《平均律》的目的,在于以作品的形式固化一种新的律制,所以又称十二音平均律,简单的说是把八度音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以利于转调,由于音程相等,它构成了以半音相接的循环,转调变得毫无阻碍,现在我们早以熟知了这种十二音律,但在当时,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而老肖则以五度循环和大调的关系小调来决定顺序,体现出他在调性考虑上独具匠心,既:重在调性中主音与属音的内在依附关系,我们知道,大调中的五度循环与大调的关系小调、所体现的都是一种主音与属音的内在关联性,老肖以此来决定顺序,更合乎调性自身运转逻辑。

听此类作品的关键在于能听出赋格,赋格是复调音乐的基础,弄不懂赋格或者听不出赋格,就难以体验巴罗克复调音乐的精髓,也难以体验赋格本身的精妙,弄懂赋格首先要对它有所了解,这个并不难,网上应该有不少介绍文字,但我以为关键还是在听,古典音乐上一个始终存在的难题就在于:你在文字上了解甚至理解了,但未必在实际应用上能听出来,赋格也罢、主题也罢、调性也罢,都是如此,而欣赏音乐乃至于能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却又恰恰在于能听出来,真正了解体味音乐的精妙也恰恰在于能听出来,否则,你在文字上了解再多,在音乐面前仍是一头雾水,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在结构上费笔墨,提供链接直面音乐,具体标出时间来,其用意就在于此,了解音乐,最好能明了音乐自身的肌理构造(当然不是必需,这个无须说),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感官与表情体验,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听、精听、再精听,别无它途,只有把“听”作为整个音乐活动的中心,CD才有价值,否则,它不过是一堆用来堆砌或炫耀的“玩意儿” 。   

以我看,弄懂赋格最好先从巴赫的《平均律》开始,相对更规则,也更精确,彪罗说它是键盘音乐的旧约全书绝非妄语,它的确是复调音乐与赋格体裁的指导性教材,如果有了《平均律》的基础,再来听老肖的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受用起来就容易些,如第一首C大调,如果对赋格了解不够,你就较难分辨出来,而听懂赋格的关键,在于能辨清主题与答题,分辨清呈示部几个声部的进入,它属四声部赋格,四个声部分别在2.49分、3.03分、3.16分、3.28分以主题、答题的形式依次进入,调性和声的运用非常规则,开始主题的起始音在主音C上,而第一答题的起始音则必规矩的落于五度属音上,第二、三答题在3.16分和3.28分分别以高八度的面目重现,精确的就像一标准的数学公式,那么啥叫对题呢?简单说,对题是主题或答题的旋律性伴奏,它与之形成二重对位,认清对题同样关键,有的爱好者把它作为答题是误读,显然,答题与对题很易混淆,回到第一号C大调,在3.03分答题两个音符演奏后,上方出现的旋律就是对题,它与答题和随后的主题形成“二重对位”,明白熟知这三个概念,剩下的就是仔细的听,慢慢就会清楚主题与答题、对题与主题答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密接与对位关系,也会大致能看清呈示部与“展开部”在哪里,也才不会被展开部的变化所迷惑,要知道,赋格的魅力更多是表现在展开部里的:精确中有丰富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又都透着精确与规则,照章办事是赋格奉行的宗旨,它与自由曲风的前奏曲相互映照、相辅相成,或者说的文一点,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形式:就是具有自由即兴色彩的前奏曲与高度严密组织赋格曲的组合体裁。

再来看a小调(C大调的关系小调),前奏曲是具有托卡塔曲风的快速经过句,它与C大调前奏曲形成鲜明对比,赋格三声部,轻灵妙动,主题很短小,分别在1.01、1.06、1.11分进入,对题也同样在1.06分答题出现后介入,但展开部分神采奕奕,曲风上与前一首的古扑静颐大相径庭,多变的调性与姿容表现出明显的现代风格,由此可以看出,老肖是把关系大小调中的两首作品作为具有“对比性格”的一组来处理,而在整部作品的性格把握上,又兼顾着巴罗克古韵与现代俄罗斯的民族风情,这在第一首C大调看的很明白,前奏曲是古老的萨拉班德与厚实的俄罗斯情趣的结合,它以分体与交叉的方式将其联系在一起,开始的萨拉班德稳守在C大调上,0.33分,随着调性偏离C大调,具有俄罗斯色彩的乐句出现,之后,两者渐由分体走向交叉,直至纠缠在一起,需注意的是:音乐性格的转变是由调性的变化开始的,不同的调性往往代表着不同的音乐性格与音乐色彩。

第三号G大调写法堪称奇异,老肖确有举重若轻的大本领,前奏曲由两个明显对立的主题构成,一个在低声部沉重而笨拙的脚步,另一以高两个八度敲击音型出现,情绪骤然紧张,之后两个主题在高低音域相互交叉置换,使得精神更加紧张,并在紧张中嘎然而止,就在你不知所措时,轻灵的三声部赋格应运而来,瞬间将前奏曲的紧张关系化解,轻松跳跃的乐思如泉奔涌。

而第四号e小调(G大调的关系小调)在音乐与情趣上又与第三号完全“反行”,疏缓的前奏曲带有夜思气色,左手的分解和弦让人联想到暗夜的钟声,3.08分开始的赋格持续着前奏曲的静思,表现出宗教的神圣气息,四声部赋格在样式上有了变化,对题将前后两组主题呈示的间距拉长,使第三声部听上去仿佛慢了几拍,三声部低八度、四声部却高八度,使调性的空间与色彩更为丰满,而音乐的情感性由此演化的极为丰腴,正当我们以为音乐就以这样的频率行走下去时,5.56分再一次发生变化,骤然提速的节奏使气氛为之一变,表情上从深沉的神思回到明快的现实中,似乎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卷。,

这样说下去很堆积文字,听乃王道,还是去听,这是一套充满对比、遍布着丰富的音乐之内与音乐之外各种元素交融的杰作,作品既不失巴罗克古老体裁圭皋,又从中注入了大量现代元素,使之散发着时代的鲜活新颖气息,作品的另一价值则是创作专注于音乐本身,基本看不到来自于外力与内力非音乐层面的挤压(不像他的交响曲与四重奏),音乐思维有相当的自由度,从而彻底打开了“音乐之门”,我个人始终以为,了解老肖的才华和它的音乐,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不能不听,将它“啃熟”,许多音乐上的不解与难点都会化解开。

尼古拉耶娃是作品的被题献者和首演者,其中一些章节都是与老肖在一起探讨精研的结果,她的演奏最为接近作品与老肖的创作精神,她的两个版本都堪称权威,演奏浑然天成,与作品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琴风一如继往保持着雄大刚强与浓重饱满的个性,走键的筋骨感甚好,而峥峥可比硬骨、细微恰似蛩鸣、开阔或如腾空走马,确是精彩,她的巴赫《平均律》和老肖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都是可登堂传世的经典之作。  

https://pan.baidu.com/s/1sSYY54h8dhMK8hWsVZLaIg?pwd=4wf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古典名作的效应之一是版本超多,特别是名家名版本,再加上耳熟能详,有时真如雨后春笋,一茬茬的竞相开放,而这恰恰为老肖作品的“痛点”,他的作品,普遍版本奇少,如《24首前奏赋格》,既使钢琴家们多到论“堆”称,也没几人愿意录,包括本土的苏俄,再比如肖四,我不知道穆拉文斯基录没录,反正我没见过,这样前苏指挥界的旗帜都不搭理,影响力就少一半,康德拉辛怎么着也有德的血统,算不得纯俄,进入21世纪这样的迥境有所改观,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再看《四季》这类作品,版本多到滥,还有继续滥的趋势,这里的谑头多去了,商家推销的什么百万名琴、什么四大高手、等等,其实都乃扯蛋!名琴再值钱,也不如演奏的“主义“真,究其原因,铜臭、庸俗、短视、迎合是其中最主要原因。

我历来不把古典音乐行业制作与营销的从业者看的很高尚,包括部分演绎队伍的“领军人物”,90年代前还好,还有良知和纯粹的艺术考虑,新千年后慢慢缺失,特别是现今,cm行业的商业化倾向与铜臭气息,甚至超出想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而真正“纯净”的、发自内心热爱古典的、甚至于真正在其中有真知灼见的,反倒是业余爱好者们,为啥?——就四个字:与钱无关!啥事一旦与钱、与物质利益扯上关系,就不会“纯粹”,就极易变味,只有不存在利益驱动、而纯粹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深研,才得久远,才能真谛。

现在再用异样眼光、包括对其三乐章结构看待肖四的不多了,但真正触摸到老肖创作真性、真正能从演绎上领悟其复杂精神状态近而以主线明确并辅以千姿百态的好版本很少,主线明确的有康德拉辛、贾维、巴尔沙伊,千姿百态的有佩特连科、罗杰斯特文斯基、海丁克也算一个,另外就属西蒙·拉特,罗斯特罗波维奇版听说不错,我手里没有。此外还有两版值得听听,一个郑明勋率费城管弦乐团1999DG版,我喜欢他的犀利与直接,力度惊人又毫无赘言,一个是扬松斯2004年与巴伐利亚广交的EMI版,以细部鲜明和出奇的深入感取胜,颇为举重若轻,传上来,看看能否有识家欣赏。

郑明勋是善于制造“动态”和趋势的指挥,他的指挥有很强的个性印迹,交响语言的明确和动静起伏令我信服,幅度广阔又有轰动效应,他同时又能在细部上做足文章,这两点很像法大指挥明希,他的不足只是层次上不如明希舒展,而精确的“点位”感不如小泽征尔,但这两点在新千年后都有所提升,他的第一乐章简明扼要,滤去所有水分子,迅猛直接,直奔主题,演绎上稍显简单了点,但主线与运行的趋势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包括三乐章,都显得脑袋极警觉,也感染的演奏员们惊悚悸动。

扬松斯这版肖四的第一乐章属名附其实的“多轨运行”,而各自路径的方向感清晰明确,每一朵“喇叭花”都开的妖娆多姿,尤对细部细节做的甚为优异,而他在末乐章对两条不同精神状态路由的勾勒棒极了,能把沉思抒情与凶猛阴狠的交叉合盘托出,同时又有着风掠叶乱、奇思妙音的精湛设计,他演绎的深入与多彩很得我意。

郑明勋版:https://pan.baidu.com/s/1295g16L21JrOI0i7fpFvHA?pwd=w8ff
扬松斯版:https://pan.baidu.com/s/1xIdMDn5NOPPWEMOhVoh9dw?pwd=5mq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安德列·普列文(1929-2019)的肖四1977率芝加哥交响录于芝加哥,这应算较早录音,我不知道1962康德拉辛版后还有哪些录音,我听过的多是80年代后的,只所以提录音年份,是因为在七八十年代对肖四的认知远不如现在客观充分,人们那时还把它作为老肖“过渡”型交响作品看待,演绎上更多是作为对管弦乐音响具有挑战性作品来应对,既使对内涵有所认识,也不如现在深刻全面。

因而我听普列文此版首先从音响角度切入,再看看是否有惊喜,我自己设定的起点不高,第一乐章完全能接受,开声稍微有点四平八稳,但又带着普列文特有的硬派与帅气,接下去,你听不出有多少嘲讽气息,更多是应对于声部内部的挑战,若想听管弦乐的交响性,普列文此版尽管听,相当不错的管弦乐入门级指南,活力与份量非常充沛,第二乐章表现出一定内心的涌动,他通过节奏和锐音形状来增强心脉的博动,这招见效果。

第三乐章宽缓的节律很快被昂扬起来的意志压制,但演奏却没有我希望看到的“突破”——内涵深刻的意志与多样化上的“突破”,演奏的一切好像都在,但又都未打破预期,管弦乐无疑在最优秀之列——丝滑的弦乐、昂扬的铜管、包括普列文对节奏力度丝丝入扣的掌控,但我又分明觉察出“四平八稳”的步态,总之,它让我满足,但我又感觉有所遗缺。

https://pan.baidu.com/s/1IKWPhh4KetHVh4n7SlEi3Q?pwd=mm9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5-28 09:25
老罗的肖交全集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EkTqlz2_V2D02hOyMIGBQ?pwd=mhta

这套解渴,谢谢老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5:02
拉特也指挥过老肖,之前还真没注意到。看到EMI这封面,想起了老杨松斯那一套。
我想,也许只有在那样特 ...

说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5-29 11:28
不客气,还有个Keith Jarrett - Dmitri Shostakovich 24 Preludes and Fugues Opus 87 (1992) [FLAC],终 ...

回复不显示,肯斯·加列特的你传了,已经下好了,迅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萨洛南与洛杉矶爱乐团2011版的肖四值得期待,对我来说,主要缘于指挥一贯对乐谱准确的理解和乐团长期在他领导下所形成清澈透明的风格,他适度的动态响应也为我赞赏,这套双张还包括了老肖的歌剧《奥兰治》,留待以后。

合奏的声音是我期望得到的(0.28分有一处破声),均衡、清澈,绝无偏于一隅的倾向,因为透明、所以织体结构纤毫毕现,因为均衡、所以声音是“全频段”的,再加上背景干净,穿透力够强,对节奏的设计与掌控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不疾不缓,萨洛南的速度一贯如此,他不是那种在擅长在两极大幅拉开中做文章的指挥,他的本领就在“匀速”中,在他眼里,改变乐谱节拍的忽快忽慢,是对乐谱不够尊重,他不会,我们听到的萨洛南总是有着“正确”的速度和吻合作曲家意图的配器规模,因而,他录制的版本一般不会顶尖,但绝对不离谱,也多有能名列前茅的,就像这版。

这样始终具备理性精神的指挥,他们的长处是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怎么要,但弱点则是“不够狠”!因而录制的作品就很难达到百分百,就这版肖四说,我看少了些历史感与历史的厚度,我个人对这版的敬服集中于盘桓在乐队之上萨洛南始终理性的光泽,他的个性光泽笼罩了乐队,也指引了乐队走向,因而管弦乐的技术发挥出类拔粹,声部合奏无可挑剔,没有一丝失误或不当,特别是整个乐队发声时极有魅人之处,显得特别的隽秀悦耳,端丽高雅的不得了,但也得说,合奏少有能触及老肖作品精神、进而能触及灵魂的感动,原因在哪?“不够狠”、不够激情、不够深刻、所谓“文人不乱步”,萨洛南很难义无反顾的“豁出去”。

这是一版以合奏技术取胜的肖四,演奏的协调性、推进的速度、声部的衔接、合奏的清澈感与韵味棒极了,能听的你啧啧咂舌、脑神经与之一起颤动,整体的看,演绎在内涵的揭示上留下了一丝遗憾,但超新颖的措辞与魅人的管弦乐合奏仍带给我很大满足。

https://pan.baidu.com/s/1TdkIp1PtHUzHJNecaCMUkw?pwd=cfd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柴科玛尼诺夫 发表于 2024-5-29 13:07
pan.baidu.com/s/1B8sHVmP1Zzi9gIvwa_ADzw
提取码:bi56

多谢!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自《麦克白》风波后,让老肖暂时摆脱困境的是他的d小调第五,此作紧挨着他的第四完稿于1937年,一问世就受到管家、专家与大众的好评,像这样“三方”一致叫好的局面在俄不多见,大众与专家叫好不奇怪,它确是一部杰作,管家一反常态称誉让我有些困惑,后来想明白了,俄究竟有着灿烂的音乐史,特别自19世纪中叶格林卡之后,大音乐家层出不穷,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柯萨科夫等直到老柴,没有深厚的人文传统达不到,老肖自1919年一举成名,作品迅疾在世界各地传播,对这样国宝级艺术家,有时也会打两棍子,但一般不会敲死,打两巴掌揉一揉是最好的控制策略。

只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作品本身看,除了第四乐章有着貌似贝多芬式空洞的、歇斯底里般的胜利喧嚣外,我看不到在思想与音乐创作上对**的妥协,更没有迎合,老肖自己说他的第五交响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的批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话说的太艺术!表面不动生色,骨子里透着棱角,作品的基调基本是悲剧性的冷峻的,这在第一乐章就大胆表达出来,既不遮掩、也不妥协,开声就是大提琴与小提琴在八度上的卡农,颇具思索性,又带有坚毅、阴沉、不妥协的个性,在引子双音节奏型伴奏下,0.31分引出主部主题,它沉静、圣洁而下行,然后与引子部分并置发展,请注意:整个呈示部取得结构的方式与第四交响曲相同——即:

a、引子的双音音程与节奏型构成乐章的基本动机,

b、引子 - 主部主题呈示 - 发展动机与主部(形成小高潮)- 副部主题呈示并展开 - 展开部,

这个与第四交响基本一致的结构方式就颇具深意,所不同的是,这两个主题注重了旋律与抒情性,和声关系偏于协和,而不似第四交响充斥着较多的不协和和弦,副部主题出现在4,36分,在大提琴两短一长平行音衬托下奏出,留心一下会听出,它显然脱胎于引子中的八度卡农,却将音乐的抒情与思索引向深层次,旋律富于起伏,音乐宁静而哀婉,然后将其展开,音乐在8.03分才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笔头一转,煞时风云突变,低音大管与长号低沉而启示性的吹奏让人联想到战场,音响强捍、节奏锋利,迷人的小军鼓与战斗性的乐句颇有力量,在定音鼓的支持下,音乐一次次企图站稳于d小调上,表现出如岩石般英雄的特质,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消退,回到副部的抒情中,尾声的再现潜藏着深意,将田园般的风情与隐隐暗流交融于一体,听到这里,你或许才会明白一个真正的老肖,明白啥才是“一个苏*艺术家对于公正的批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那些当时的恶意评家们想咬两口怕都找不到下嘴之处,真是高明,整个乐章,起决定作用的是引子中双音大跳音阶与主部主题的三音音型,它形成音乐的“核心”与发展动因,所有的变化也基本围绕这它进行。

第二乐章三段体,有着典型的肖氏嘲讽气息与俄罗斯式的粗犷,哈哈大笑中不失冷幽默,你能听到潜隐于音乐之下的冷眼与轻佻,颇具讥讽中又表现了肖式的冷嘲与诙谐,表情乐观却没有热度,音乐上仍保持着与第一乐章相同的、大幅跳越的特性,八度、跳越音型与节奏上的短长结合或形成主题、或构成背景。

第三乐章富于表情,音乐较多在柔和的抒情性上游弋,却掩不住悲哀甚至是嘶鸣的底色,曲式上较难定向,我个人把它作为具有回旋特点的奏鸣曲来听,结构上属主题呈示、展开,两个主题依次进行,没有引子,开声就是在a小调上的主部主题,然后是漫长的对主部主题的演展,表情色彩越来越浓,在这个长大主题演展中,尽管也有新旋律出现(如1.50分),但它属主题的延深与发展,它们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置关系,我以为总的情绪与音乐关系仍在主题群中,而1.50分出现的新旋律也需要关注,它不仅将情感带入哀鸣的悲泣,且在后面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主题6.40分,在小提琴的阵颤音映衬下,由长笛双簧管一段抒情旋律,它将主部的忧郁哀伤稍稍弱化,犹如暗色中的一抹光痕,却也如险境中的歌声,而紧张与阴郁不仅挥之不去,继而是更加摇人心旌的拽动,悲鸣般的旋律令人五内俱焚,这一乐章能看出老肖在旋律上的功力,富于美感又发自内心,并无一些同时代作曲家因时造事的矫柔做作。

第四乐章向被人有所诟病,一些人士认为有刻意之嫌,但在当时它却受到欢呼,阿列克塞·托尔斯泰(不是那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就在首演结束后以激动的口吻说“末乐章威力无比、激动人心的音响阵奋了听众,全场起立,沉浸在自乐队春风般徐徐涌出的快乐和幸福中~~”,现在分析老肖的第四乐章是否“迎合”并无意义,退一步讲,那时代之下的艺术创作,不大可能完全脱离开粉饰需要,从音乐本身看,也确是需要一个乐观的具有英雄气质的末乐章来平衡,只是这个变化显得唐突,转变的“速率”令人促不及防,好在中部这一段缓解了主部的喧嚣,曲式上类似一大的独立成章的三段体,它的不同在于每个独立的段落又具有回旋性质,A段主题喧闹而热烈,f小调,它逐渐发展成快速的进行曲风格,B段转向降B大调,由圆号在3.40分吹奏一条悠远起伏的旋律,让人联想到俄罗斯广袤绵延的山脉,音乐下隐隐仍有暗流,尾声再回到开始主题,以胜利的姿态结束。

普列文的肖五我首听是他60年代的LSO版,普列文60年代由爵士转向古典,标帜性的唱片怕就是这版“肖五”,开疆拓土,一炮而红,也自此与伦敦交响结缘,69年入主LSO后,始终作为一线指挥活跃于音乐舞台,LSO因它的调度,演奏曲目向俄伸展,变的更有朝气,也更有弹性,可惜,此版没在手边,只能提供他1977与芝加哥交响的版本(此版下载于绿坛,在此再一次感谢原发者!),这版与LSO版比较显得音型粗犷了些,措辞也略嫌夸张,合奏似不如LSO版干净帅气。


https://pan.baidu.com/s/1Cove6wrUMFKKxZN6td0G2A?pwd=hbg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6-2 05:40 编辑




这版肖五整体有特色,普列文没有框框,专注力集中于音乐自身,他没有以历史的观点去审视,换句话说,你在它的演奏中听不到类似穆拉文斯基那样的历史回溯感,但却透着对音乐自身的专注,单一性的说它诠释不够深刻有些苛求,它确未达到像穆拉文那样的深入程度,这从第一乐章慢速段落有所体现,笔力再深一些会更好,但他解析的脉络非常清楚,这类清晰的脉络感同样能把听者的思绪引向深入,而且演奏在幅度上有优势,同样看第一乐章,开阔的幅度、震幅与力度无疑为之增色,小军鼓这一段刺激而又坚决,铜管给的恰到好,再加上LSO动态和弦出色的弹性和轰动效应,准确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展示出普列文硬派潇洒的风格,此版绝对应在一流版本中占一席,但似乎并未受到应有荣誉,也许与它第一乐章音色控制偏亮有些关联,可能会有认为偏亮的音色导致慢速段落表情不够沈郁,但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感给我留下印像,另外,音乐走向很清楚,应变敏锐。

听听声部姿态多变的第二乐章,它带给你的不是类似西诺波利那样整合的美,是即兴加帅气的美,是乐队运行过程中频频的灵光闪现,几个声部的演奏大胆而姿肆,透着未经严格梳理的质朴气息。

从整体效果看并不输给谁,它整个的动静与内在张力都不错,不足在于第一乐章前半段慢板部分不够“沉”,色彩应再暗些,其它我找不到有啥不足,包括第三乐章,内在张力可不是加大力度这么简单,听听他的第三乐章,而他明显控制声音响度的第四乐章同样让我看到普列文对作品的有效思考,可惜的是,业界与cm对此版的认知不够。

普列文链接:见536楼并致谢



斯托科夫斯基的肖五录于1939年,声音还可以,陈旧的录音并未很影响听感,斯老第一乐章呈示部把握的严峻而稳健、一股由内向外徐徐散发的沉积气息,你也能隐隐觉察老帅胸有成竹端正的步履,正因为这样的速度,管弦乐措辞才有条不紊,因而你听下去,合奏别管是向上音区还是下音区行走,笔力都能炼达而浓郁,我想,老帅这样沉稳的控制和隐含在浓密织体下的情感,会打动企鹅三位评家。

但同时,斯老是整动态与音响的行家,尤为可取的是他棒下的动态与幅度绝不是“轰然大作”,而是在整齐化一之下整个舞台的连锁响应,他要的是由地心爆发所传导的整体震动感,只是30年代的录音低频段损失不小,但大师有序的齐整,包括边缘的干净,我是能感觉到的,听听和声精湛、干净利落的第二乐章。

另有两点需提及:
一、30年代那个时期,老帅对作品的理解与俄人、与现代人都很有差异,更别提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的了解,那个时期获取资料的途径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他的诠释更多是建立在作品的人文精神、音乐结构、抒情性和谱面的深刻含韵上,而隐浮于音符之下更多的复杂、波及、痛楚与呻吟,非俄的指挥很难体察到,仅举一例,你听第三乐章,演绎的方向与俄系指挥家有所不同,比如,他的解释,隐隐有希冀的升起,即使中间的激烈乐段,也明显保持几缕温暖成色,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第一乐章,这显然与俄系老派指挥不同。
二、肖五,俄的首演者是穆拉文斯基,美的首演我不知道,但有可能是斯托科夫斯基,也就是说,在斯老面前,除了乐谱是没有其它“模版”的,也就是说,演奏的模版是由穆拉文和斯托科夫分别确立的,他们在各自的理解下确立了音乐走向、节奏关系和声部关系,穆拉文由于他的“感同身受”另说,且他的首演没有录音存留,而斯老这版肖五的精彩程度与价值都很令我惊异。

斯老1940版的肖六声音更好些,仍是与费城管弦乐团的合作,一流的演绎比他的肖五更令我本人信服,出乎意料的深刻给我很深印象,比如第一乐章6.01分的副部主题力透纸背,又从容不迫,音乐的氛围感甚佳,很好表现出圈牢下作者的思考与有限度的田园风情,因而,即使优美也是深刻的优美,耐人咀嚼,音乐这个东西,特别是进入浪漫时期后,如果没有人文情感在里面,就只能是单色调的、表相的、限于感官的,斯老1940版好就好在演奏超脱开形式而深入到作品的内核,这在当时是令人敬服的大手笔,变化的“节点”始自哪?没有资料查考, 但诠释在深刻上的权威性是实实在在的,

后两乐章不仅色彩丰富,同时表现出斩钉截铁般的气度,这是典型肖斯塔科维奇的气息——无奈的犬儒气息,但一旦挣脱了脚镣又有无人能及的自由脚步。

斯老链接:见536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斯老1958年在EVEREST与纽约爱乐团的肖五令我喜忧参半,第一乐章很大程度是靠斯老的声望在撑,录音效果无疑好很多,清澈、透析,但演奏的稳定性与雄辩气息明显不如斯老&费城的1939版,弦乐的呈示部里听不到39版那番严峻浑圆的沉积吐纳气息,显然,开声弦乐群严峻的、具有凛然气质的措辞与口吻才吻合老肖的创作意图,而这样性质的“阐述”我在这里听不到,弦乐群发声不稳定,有些“发飘”,其余几个声部音准欠佳,“零敲碎打”,这就难以让合奏形成有力的整体,达不到群体性质的吐纳效果,既使到了展开部,铜管开声吹奏的声音也不稳定(第7.29分),铺开与下压的气质都偏弱,快速段落后开始好转,老肖的味道出现了(第9.34分),至此,纽约爱乐这老几位才算找到感觉,但我仍时时为其“提着心”。

令我欣喜的是1958录制的声音非常好,第二乐章低音贝斯与大提琴的进入竟有“发烧味”,浓密、沉着、稳定,环绕其周围的声部集体“醒脑”,老帅的调整明显起作用,这一乐章乐队随着鲜活的节奏感渐入佳境,尽管还达不到39版费城管弦乐团的高超水平(彼时的费城与老帅已经合作了20多年 自然心领神会),但究竟是纽约爱乐,好录音加上还好的演奏、再加上老帅独特的魅力,前20步略有遗憾也值了。

我关注的慢乐章那番层层盘桓的效果不错,大提琴尤其气质丰沛,与激昂的小提琴、中提琴轮番诉说,当温暖回望时(第9.42分)够感人。末乐章无须说,节奏高手的老帅玩这个、手拿把掐。

https://pan.baidu.com/s/1rLDBX88pflpvVt6o0DwMSQ?pwd=jlj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阿什肯那奇1988这版正价肖五,你怀着啥心情听都不会失望,他在钢琴上属典型的“国际派”,啥意思?——即:你几乎听不出他的地域性,指挥上同样,你别指望在这版肖五里听出“斯拉夫”味道,他的演绎,与正统俄系有很大差别,但又不同于类似海丁克那样经西方音乐理念的梳理。

第一乐章呈示部织体密度与推演下沉的不够,没有“沉到底”,几个声部对小提琴群下沉的支持也不够,为啥?因为他同时兼顾了思考,这是个纠结的事,但以我个人习惯,沉到底会更好,也更“正确”,道理简单,弦乐群沉积的密度量感在呈示部里比思考更重要,因为作品的精神更需要下沉趋势来说明,而思考是需要上扬的,这是“纠结”所在,但如何选择份量的差都很大,这是我存疑之处,但长号之后的展开一级棒,演奏的机动性、份量、声部衔接都合乎要求,铜管很给力,它“填空”的能力派上了用场,使得空间的密度感更为强化,怎么说呢,这一乐章,阿什肯那奇走在正确的路上,但呈示部在我看来还不够彻底。

第二四乐章都属高分项的表演,第二乐章棒极了,贝斯、大提琴和铜管的开声就是“满分”,这段“群舞”跳的可谓又姿肆又养眼,“耍把”的够靓,节奏掐的非常准,“蹬地”的重拍和力度掌握叹为观止,只是长笛和其它声部比较稍差点火候,我同时对他的第三乐章 largo抱有好感,开声层次与线性不够细,但他的专注与沉思的凝聚力相当好,音乐的缓流脉脉不息,没有逗号,让听家很难分神,而且音乐重轻的间隔与分布非常合理,让“思想”没有喘息,能始终牵引着灵魂随作者桓游,让听家沈寂。

链接:见552楼并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6-3 09:26
这真是个听老萧的好时代!

神回复,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6-4 02:10 编辑

几首诗词

肖五还没完,还有几版有代表性的CD听,直听到肖十五,其间穿插协奏曲、前奏与赋格的多版本和室内乐,幅射至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再回溯老柴,这时回到海顿莫扎特的推下去,至少从音乐结构上就容易的多了。这几首诗词,楚辞写于多年前,现在是断不会有这样的感慨与激昂了,且哪里还敢“横竖任我榻卧?”,给个胆也不敢了,有个窝、半瓶酒、几块肉足矣!人有些境界的感悟,非得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行,也才老实的。


殢人娇 无题

痴本因心、疾本因火、何事由、浑浑噩噩。
茶亦无味、饭亦无味、只有酒、三杯两盏争个。
醒还迷惘、醉还迷惘、唯有梦、将春道破。
来自孤独、去自孤独、天地间、横竖任我榻卧。


楚辞·大鸟赋

子之遭兮不自由,长天阔阔兮无相投。
思无相投兮问古人,问古人兮多烦忧。

青山冥冥之大鸟兮,腾腾欲飞于穹苍。
拟鲲鹏欲展翅兮,闭天日而掩央央。
挟冰洁以羽化兮,铸心志于阖阊。
缈高远与一隅兮,废百言而求煌。
鄙燕雀之哂叽兮,胡万里与翱翔?
求自在而逍遥兮,摧凡尘而畅颉颃。
环渤海之周遭兮,折羽翅于苍洋。
蔑漂漂之疾风兮,叹云郁而忧伤。
念往昔之灼灼兮,何一撅而目茫。
欲登高而临木兮,无澜台以凭杨。
本长天之骄子兮,却一落而千丈。
哀断毫与肢跛兮,声鸣鸣而折兰浆。
独怆然而修羽兮,掩哀声以明堂。
义慷慨而志犹在兮,必得一冲而飞扬。


满庭芳 · 醉酒

一席宾客、个个强酒、喝到日没天昏。
惺眼迷离、踉跄踩绵云。
击掌直呼侍女、推杯盏、要换大樽。
遭白眼、三五哂笑、窃窃若枉闻。

归来肌无力、干渴难耐、头疼难忍。
左右浑无计、不停呻吟。
醒来依旧无主、还魂汤、一饮而尽。
深深坐、忘来时路、只记杏花村。


临江仙 残记

醉醒微熏魂欲断、起来细数金尊。杯盘狼籍芦台春。
窗前一弯月、星阔总无云。
万籁萧萧正夜半、凭阑谁知几人。寂寥不堪意纷纷。
残更空啼鸟、催晓水龙吟。


临江仙 无题

自古骚人多晚醉、断肠不晓天明。阑珊谁伴烛影红。
香消花落也、人去朱楼空。
还忆池台文章会、绿水曾照惊鸿。凤佩罗衫春意浓。
案前仍有酒、韵致当不同。


沁园春 · 观文有感

凡间迷局、一派空幻、难与描说。
笑大梦迟醒、烟锁南林、孤斗檐角、可怜执着。
芳草连空、残照满地、旧怨轻抛恩情薄。
移望眼、见日消云翳、晚塘萧索。

归来添酒独酌、想切切耕耘底为何?
唯平生义气、风尘随马、因君碌碌、无悔磋跎。
逝水匆匆、残春难觅、多少不堪赋于歌。
俱往矣、折廊前垂柳、尽洒青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器乐作品的鉴赏是应该顾及到音乐结构的,当然,泛泛的听,一般爱好,或只想玩玩秀秀无所谓结构不结构,但若要听出门道、若想在质上有所提高,则宜对音乐的结构大致有所了解,否则,有的作品很难听出门道,对一些杰出作曲家的作品也难于了解究竟好在哪,如肖斯塔科维奇。

以我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这一时期,在调性音乐创作上,以马勒和老肖最出色也最有个性,这两人有相同的地方,都偏向于半音和声,因而旋律与结构类型新颖而奇异,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探索性,却又都引人入胜,不同也明显,马勒的旋律属于长线条,仿佛人在深深的叹息,是一个个悠长的完整的句型,老肖则截然相反,往往一两个小节就将主题动机猝然推出,迅雷不及掩耳,因此,节奏是老肖作品的生命线,能否踏准老肖的行进节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演奏的优劣,特别是他的交响曲与协奏曲更是这样。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59年,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第一乐章降E大调,开声就是单刀直入的主题,由大提琴直率拉出G、bF、降bC、bB四音音型,它不仅是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的动机,它首先在低音域大胆显身,在有力节奏的铺垫中,突然昂扬跃上高音区肆意歌唱,那份呐喊与喧叫直抒胸襟,几句下来就合盘托出这部作品的刚毅风格,而1.29分开启的副部主题尤如嘶鸣(参考席夫版),回荡着迷人的“斯拉夫风”,在这里老肖无所顾忌地迈开雄健的舞步,脚上不再有锁镣,温度则步步攀升,这两个主题都给人以畅快淋漓感,展开部始于2.30分圆号重复的主部主题,如果你记住了这个主题与副题,,就会体察老肖在这里的“展开”有多么痛快,展开的技巧又多么精湛,两个主题不断的剥离、交错、相融、对峙、变形、强劲的和弦,节奏上则与以切分、符点、渐弱、突强,在这短短的三分钟内,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声部并不繁杂,而色彩则缤纷多姿,漂亮极了,许是意识到展开部已经足够“喧闹”,音乐在5.22分悄然敛声,在主部主题回声般的音响中,以副部的变形小节中一声有力的和弦结束了这一精彩乐章,这里的关键是清楚地认知这两个主题,这样才能在展开部中看清楚主题的演变,而一旦看清楚主题的演变,音乐的味道自不同以往,常听人说这个乐章不好听,多是未能从音乐的构架上把握住它,当你了解这个乐章的基本构架后,主题在音乐运行的脉络与音乐层次就会变的清晰起来。

相对于第一乐章的刚毅性格,第二乐章是抒情性的,a小调,三部曲式,A段甚温馨,如歌般的倾诉,始于3.34分的B段似乎是柔情的回忆,而渐由温柔转入凝重起伏与激动,像上一乐章一样,圆号仍在声部中起着主导作用,8.28分在它的引导下音乐回归A部,其中大提琴与钢片琴的对答给我印像,第三乐章是上一乐章的顺延,基本由大提琴低咏般的独白构成,开声首先再现第二乐章的B段,情绪深沉幽暗,尾声将A段与B段作变形处理,同时提速,不间断进入活泼风趣的末乐章,这种过度和由深沉大幅跨越转向谐趣的写法是典型的老肖模式,末乐章回旋曲式,回旋主题怪异而谐趣,音乐充斥着老肖特有的冷嘲气息,插部带有明显的乡村舞曲味道,粗犷强劲,这时的音乐不间断出现第一乐章主部的四音音型,它既让音乐带有强烈的老肖个人印迹,又使整个作品达到高度的统一。

几个名版我建议首先听听海因利希·席夫的philips版,倒不是说此版最佳,而是他的演奏相对清晰,在节律与架构上略胜一筹,似乎还没有人能把第一乐章展开部的脉络、节奏、层次交待的如此妥贴,演奏在迅捷伶俐与敏锐机警上有独到处,席夫是感受力敏锐的演奏家,他的这版老肖可作为保留版本,乐队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老肖儿子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执棒,于1984年4月录于德国幕尼黑,味道正宗。


前苏独具风骨的女大提琴家娜塔丽娅·古特曼版(1942-)则是令一番体验,她的演奏颇具斯拉夫气质的粗犷与直率,俄人总是偏向于感性,包括康德拉辛率前苏广播交响乐团的协奏都如此,喧嚣尖砺,不遗余力,古特曼的大提琴给人以久压之后的倾诉感,她第一乐章表现出的前冲力与张狂惊人,大提琴聚焦的清亮与乐队爆砺的合奏使听感甚佳,那份无忌的喧嚣给人强烈的冲击,即便如此似乎还嫌喧嚣的不够,到再现部都不愿沉下来,但乐队尾声的和弦则出人意料的疲软,第二乐章古特曼的感受与席夫不同,乐队与大提琴在A部都渗有明显凄意,特别是管乐声部如圆号,总让人联想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俄人对悲凉的体味比西方人敏感,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对更为感性,也更加直白,既便从琴风上看,古特曼直率而不加修饰与席夫的精致而富于变化形成鲜明对照。

席夫版:https://pan.baidu.com/s/1fYEQ1eg-tIB3PKs8etXf0Q?pwd=xbgv
古特曼版:https://pan.baidu.com/s/1a7os__71JZ6eAzTPhTcN0Q?pwd=3we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团的肖五有深厚的历史回溯感,但同时也有疑问,一是这套组合肖五录音很多,你很难辨清哪个版权威,权威这东西不宜多,多了反到不权威,二是录音多是现场版,音效不佳,老肖的交响同马勒一样,对音响效果依赖性较强,既使再版时数码升频,但本色很难改变。

此版由Erato现场录于1984年,我以为在穆老的几个版中相对有代表性,演奏很深入,表现出高压之下老肖独特的音乐个性,纤细但坚韧的弦乐、令人不寒而栗的管乐,吻合老肖的心境和那个时代的特点,应当说,此版的权威性与深入内核的解析是连在一起的,但它的问题在于合奏技术着实一般,毛糙的缺乏协调性的声音降低了艺术成色。

第一乐章在笔力的凝炼与解释性上很难被超越,主部主题凝神静思,展开部尤其好,冷煞的管乐喧嚣呼啸、黝黑逼人的色彩流让人联想到环境的险恶,第二乐章很强调了重拍,味道很足,虽讥讽的口吻并不突出,却是表现出挺拔与刚强,三乐章是外表柔媚的紧缩悸动,穆列文把来自乐队内部的不安与内心的焦灼感表达的到位,合奏技术上第四乐章最好,速度偏快却丝毫不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诠释上不同的是,穆老把喧啸的空洞的欢呼与胜利“实际”化了,听起来像一场真正的“胜利”,看得出穆老是真心的与以欢呼,而并没有赋与其多重涵义与隐隐暗流,历史的烙印有时往往难于消除,1937年穆拉文斯基的首演正是这一乐章处理受到俄御用评论家的喝采,而这样的处理后来让老肖颇为不满,并导致俩人在艺术观点上渐有龃齿。

https://pan.baidu.com/s/1R_EZi1eIarc4KsQF0OGkuQ?pwd=tpw7(音源来自版友WPX426,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我欣赏海丁克,他的平衡能力除柯林·戴维斯外难有人企及,指挥家中一般都有所侧重,或偏倚于纵向结构,或偏重于横向旋律,而在音乐经纬线上,海丁克走的最均衡,马勒、老肖交响作品的纷繁复杂到了他棒下,都化解为理性均衡的声响效果与清澈多姿的管弦乐色彩。

这版肖五与皇家音乐会堂录于1980年,演奏完全沉下去了,冷峻浑圆,再加上乐团清澈精准、俊朗的音色,效果甚佳,第一乐章在几个版本中偏慢,用了18.02分钟,但并不觉冗长,缓慢的主部使演奏多了冥思气息,一上来就宣告:这是一版富于思考的演奏。

解读老肖,海丁克较俄指挥反到更注重揭示作品思考性,俄系相对要感性,展开部并未开足马力,他让乐队在恰当的动态范围拽动,保持着复调织体的层次与声部间的平衡,如果一定要找点不足,我以为在展开部向d小调冲击时差一口气,它使得前面进行曲的快速推进未能得到一个完满的“终结”,因而这个过程既使从听感上也略显不过瘾,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速度的设定偏慢,尽管海丁克在第9分钟开始提速,但它必然是循进而不可能彻底改观,特别是海丁克这样的平衡大师,一定会顾及整体性的完好,在演奏上想两全其美其实很难,就像做人,想两面都讨好很费心机,无异于走钢丝,索性“爱咋地咋地”,海丁克的选择无疑正确,损失些许动态来换取整个的均衡与层次,但我终觉得有点遗憾,其实只需再加一分力既是完美,这再一次印证我的一个观点:任何演奏,一开始对时空维度的设定演习很关键,它几乎是决定性的。      

第二乐章有多好!漂亮的节奏感,铜管、木管与弦乐间美妙的对话,演奏之平衡就像负重均等的“翘翘板”,推重比一致,斤两尺寸拿捏的简直绝了,而皇家音乐会堂乐团声音的精准与清澈也一览无余,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音乐自身的律动,连弦乐在8分音符上的旋转都透着节奏之美,后两乐章不再罗嗦,海丁克总能做到恰如其份,第三乐章俄式的、带有斯拉夫气质强烈的情感抒发被海丁克“过滤”了,这一乐章在处理上与穆拉文斯基明显不同,情感处理方式更为细腻,一个带着典型俄式的感性、粗犷与直接,一个则具有欧州中产阶层的理性与思考的美感,海丁克过滤的结果则是将作品的地域色彩弱化,使之具有人文共通的感染性与可接受性,一定要分出这两种处理方式哪个更优异实无必要,它体现了两代艺术家、两种不同风格指挥家对作品不同的视角与艺术风貌。

https://pan.baidu.com/s/1na9Q1LxGl1IsSdlgG0ufAg?pwd=snq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奥曼迪与费城管弦乐团1975录音是少数几款出色版本,此款出自sony为其定制的奥曼迪20世纪音乐专辑,唱片另有马友友1982版老肖第一号大协,可谓黄金搭配。

费城演奏肖五有传统,他们在斯老棒下的心得与经验被承继下来,再加上奥曼迪给予注入华丽与明亮的音色,演奏依然能给出令我满意的效果,但说点挑剔的话:第一乐章呈示部还是少了些斯老1939版的凝重与声部集体下沉的思维趋势,由此可见1939版的无与伦比,连斯老自己都无法超越。

先别说演绎,听听费城在奥曼迪棒下合奏的技术性,中庸速度之下显示出无比光洁的合奏声音,高音区的光泽美仑美奂,在这样的音区、这样的力度、这样的高频段落你听不到免强与一丝瑕疵,又能无比的整洁,的确训练有素,与穆拉文1984的Erato版对比着听,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穆拉文的演绎之深与奥曼迪的音响之妙——穆拉文合奏糟糕的技术性和奥曼迪诠释的有板有眼。速度掌控属于偏慢的一类,第二乐章应该再提点速,听感会更爽,沉重的第三乐章被奥曼迪赋予雄辩的口吻和沉重紧绷的措辞,平衡的“标尺”始终仗量于乐队之上,几个声部紧拉慢唱,内在张力下的抒情性相当出色,再听听稳健清晰的末乐章,被奥曼迪梳理的整齐有序,一方面隐隐可见嘲讽气息,一方面则是出自真性情的呼唤,大师深喑哲学,两面通吃。

1982年马友友27岁,这是他本人早期唱片之一,确属杰作,也是老肖此曲有些别样的演奏,在我听过的几版中,此版的斯拉夫气质相对淡些,我曾说过,马友友在第一乐章并没有踏准老肖作品中的“斯拉夫节奏”,奥曼迪开声对速度设定类同于他早年与罗老爷合作的那版,但问题是马友友的笔力无法和罗老爷子类比,他必须要靠速度来切准音乐脉搏,因此尽管线性清晰,但深意与份量都显得不足,展开部渐好,速度正常,也注意到力度差别,气势上有表现力,但音乐在架构上平淡无奇。

而一但音乐远离结构功能圈,他擅长倾诉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第二乐章大提琴线条极清晰,笔力凝聚,表现出一流的如歌性,音乐具有鲜明稳定的画面感,特别是三声中部,表情在中高音域极有魅力,你能想像到他紧绷双唇,迷着小眼睛沉吟的样子,这是一版既有特色也有弱点的版本,《企鹅》说它好于席夫版我找不出根据在哪,但他中间两乐章的确精采异常,包括末乐章的快速运弓,都不能轻视,专家们在音乐评价上往往未及细研就妄下结论,或以固有的偏执心态待之音乐和音乐家都要不得。

https://pan.baidu.com/s/1V40fbd6VnUkoGX1k1EHFsg?pwd=n9m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叶甫根尼·斯韦特兰诺夫((Evgeny Svetlanov 1928-2002)和前苏国家交响乐团是一版给我点震惊的肖五,演奏青筋外露,粗犷癫狂,肖五以这样震撼的疯癫式样演出,到目前为止,我没听过第二家,穆拉文斯基与他比较,算严谨了,但你听下去,就如同武二爷的醉拳,看似跌跌撞撞,但脚底有根,而解析如大头针般犀利,与他锋利奇幻的声音一样,一剑封喉。

录制的声部有点怪,尚能接受,令我奇怪的是,弦乐声部基本都在其“正常”位置上,但第一乐章展开部分(激烈乐段)管乐和打击乐非常突兀,平衡很靠前,似乎专门有麦克拾音,但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而定音鼓又有点偏远,导致几个声部的声音在有的乐段里不成比例。

第二乐章很“魅人”,开声大为强调切分节奏,一副妖冶诡异的魅力横溢于舞台,姿肆无忌但整齐有序,Allegretto 的小舞步甚至有几分可爱,惊艳中透着难以意料的新奇声响,那种向外“甩”的舞姿直蹬在听觉神经上,但他带给我的震惊还没完结,第三乐章在宽缓的节律中,合奏出令人胆寒的残酷,而在残酷的威力之下,是难以言表的抒情和低咏低泣的声音,又转化为愤怒的眼神,斯韦特兰诺夫对这个乐章措辞的感性与直接再一次令我震惊,原本有很多复杂情感的乐章在斯氏棒下变的“简单”多了,但直击人心,而“火山”般赤热的第四乐章依然是典型俄式的,新颖、粗犷。

我赞赏这版演绎的原因,一是音响的新奇,但又不仅仅新奇,他在新奇里有准确锐利的解释,粗中有细。二则是他大而化之的演绎精神,诠释看似简化,也的确简化了,但说服力与个性都鲜明。音源来自网上,只有两张配图,无内页,找不到具体录音时间,听声音应是录音棚录音,这样的音效很可能出自前苏旋律公司,另外,cue不能分轨播放,烦请哪位行家修正下,先谢了。

https://pan.baidu.com/s/1RG1vvPLQ09q3tlbLFBXOqw?pwd=cclq


BBC1978年邀约斯韦特兰诺夫联手伦敦交响录制的肖五则与前苏国家交响版大相径庭,第一乐章演奏的庸倦懒散,少有鲜活生气,直到展开部才免强“睁开眼”,但远不如打了鸡血般活力四射的前苏版,这样的演奏,不大像出自精力充沛的斯韦特兰诺夫,

演奏自第二乐章免强介入斯氏自己的轨道,但两条腿并未完全走在一条路径之上,演奏仍属“正规”,合乎西方音乐理念——有着稳定的呼吸和均衡的节奏分布,但却远远缺乏海丁克那样的精湛和多姿多彩的鲜活气息,我对第三乐章有些感觉,它说出了斯韦特兰诺夫想说的话,有深沉的氛围和思考,也就算“不虚此行”吧。此外,BBC的录音我向不喜欢,也许是现场太多,总感觉有电台味。

https://pan.baidu.com/s/1P_j90lPso4NqrFX143QgUA?pwd=52e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16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