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根之旅,发烧是不是空中楼阁?真与美的迷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5 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我不玩发烧已经很多年了,在外地务工也比较忙,不过音乐始终未曾放下,更是我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
国庆假期的时候回到家乡参加了一次烧友的小聚,认识了不少新朋友,随后聊天打趣也很愉快,不免的心理那股火又热了起来。
难道我是又要开烧?
所以近几日重上耳机大家谈,翻看了一些器材的评测帖子,想学习一下最近的发烧形式。
看过后却仍然是一头雾水,回来思绪良久,总结出了一些现象。

当看到一个评价例如“某耳机低频xxx,中频xxxx,高频还算xxxx,适合听xxxxx,适合用xxxx去推。”


下面一个烧友可能会说“这个低频根本就不够xxx,楼上说的xxxx是推不好的,这耳机只适合听xxxxx”


下面可能还有更多的见解,不做例举了。

这个时候,他们谁说的才是真的呢?这个混乱的场面恐怕谁说的都不好使,只好靠自己,我耳朵收货总可以了吧?
通过亲耳试听,认真比对,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听感,对这个器材下了一个结论,“此耳机的特性xxxxxxx.....此处省略500字”
我想任何一个烧友评鉴一个器材后都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满足感,随之会萌生一种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渴望,这也是发烧的魅力所在。
于是乎,辛勤的措辞码字,拍照配图,把这个耳机评测发到了论坛上。
结果显而易见,又重复了上面帖子的内容。当然有志同道合的来捧,但更多的是来发表不同意见,有人和你谈技术,有人和你谈艺术。好点的据理力争,差点的就开始使用非常规语言交流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评测贴的作者都是用心去感受器材和音乐的,但为什么同样的事物,大家的认识会产生这么大的偏差?
有一种看法说,作为万物之灵,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和世界观,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多元化。
我是很赞同这个说法的,不然人类怎么能碰撞演化出如此丰富多姿的现代文明。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发烧器材的评价是不是只能代表某个人的价值观?究竟有没有一种普适的鉴赏规则存在?我们看待器材的基石在哪里?

我觉得肯定是有。

主观评价虽然爽快,但是却不容易大家认同,怎么办?很好解决,那就找些外部参考。这样的评价就会更客观,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
可是拿什么做参考?这也不能随便找,找张三李四还不如我自己的看法呢。一定要成熟的思想,普罗大众都认同的基本规律。

这真不神秘,其实我总结了一下也就两个字:“真”与“美”,这便是基石了。

真这个很容易明白,发烧的原词就是HI-FI,亦就是高保真的意思,作为一个还原声音的器具,保持真实是他的本分,就像一个司机,
哪怕他多才多艺,会写书会说相声会唱歌会对国家大事发表评论精神素养无比高层次,将后座的你佩服的五体投地,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他最应该做的首先是开好车。
在我看来,一个耳机能做到不失真,便是真正的大功一件了。
不失真就是不会多加什么,自然也不会失去什么,在这个设计思路下,出来的器材是无所谓风格或平衡与否之类的,所谓无招胜有招是也。
有人说真实还原的声音就是白开水,没有味道,不好听,这个说法我觉得很矛盾,暂时先抛开前端的影响,假定前端也是不失真的,回放后我们听得到了一个真实还原的唱片原声。
唱片里录得是什么?是音乐,是由音乐家演绎,录音师调整出来的艺术的结晶,辛勤劳动的结果,这样的结晶里蕴含了乐人的艺术诉求,通过器材的还原你看到了真实的音乐本源。我认为,这是对音乐的最大尊重。在这个完美回放假设下,唱片好听就是好听,不好听就是不好听,并不关系回放设备什么事情。就像张曼玉照镜子(假设镜子不是伪劣产品),肯定不会照出芙蓉姐姐来。再如蔡琴唱了一首饱含情感的歌曲,录下来后,通过一个不做任何修饰的器材回放出来,其间的情感一分也没有加,一分也没有减,还是唱歌的那个蔡琴。你再说她不好听,那我只能认为是蔡琴唱的不好听,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
讲了这么多理想状态下还原的声音,目的是想说,不要忽略器材对高保真的诉求,这才是这个行业赖以为生的基石,纵观高级HI-END器材,都不约而同的尽可能在保证自己那份DNA的前提下无限趋近于完美的还原。
这是每一个器材的使命~!

上面说的评鉴参考很简单,是物理的硬标准,真实就行,假设唱片录的没问题,我们听到的就应该无限趋近乐人的真实演绎,人声器乐空间感等等无限趋近于真实。
再说另一方面,美感,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华,本身就是最意识化最主观的东西,这样虚无缥缈的对象尚且有完善的艺术审美理论作为欣赏指导。何况音乐发烧这个“衍生物”呢?
现在主流的审美理论和审美方法,不就是最佳的评鉴器材的依据么?
可是这是不是和上面的“真”矛盾了.....?都说了真实还原最好了为什么还要器材具备各种的美感?其实没有矛盾,这两个是可以完美的和谐统一起来的。发烧就是在配比这两者的量。器材的那份功力就在这两者之间。
至于为什么要有这么复杂?原因就如前面所说,人是灵物,情感飞扬是本性,音响设计师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有他们的理解和艺术追求,对源艺术进行了“二次加工”,因为这个才让发烧变得这么有趣。 这是比较美好的说法,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因素就是市场化,发烧器材都是商品,厂家拿出来卖,自然要有点策略,丰富的声音特性对应不同的客户需求,价位也可以弄个高中低,何乐而不为?
不管是因为什么,如此一“加工”耳机不但是一个器具,还赋予了一层音乐追求,这可不得了,就像机器人有了灵魂。
我自己瞎琢磨过一个艺术的定义:“包含了人类某种精神诉求的技术就叫做艺术”。(不是书上的,纯自己的看法)
在我自己看来,我愿意叫这样的耳机为“艺术品”,这样的音响器材设计师为“艺术家”,他们是还原艺术品的人,但同时也创造出了新的艺术。 这时候我们不但是审音乐作品的美,同时还可以审器材的“美”,他二次加工,我就多重审美。
这有点像那两位贝多芬作品的指挥家,一个是一丝不苟的托斯卡尼尼,一个是浪漫性情的福尔特文格勒,两者都是不朽的艺术家。包容性和多元化,正是艺术的魅力之一,绝不单一,灵气十足。
不过即便是富氏指挥贝多芬交响曲,重传神,淡化细节,指挥风格洒脱不羁,他也必须尊重原作者贝多芬的诉求,首先要做好一个合格的传达者。

因为再怎么说他爱贝多芬,可以锦上添花,不能釜底抽薪,改善并不是改革。这是一种尊重。
翻回去说参考,怎么参考美?这个超级庞大,可以去读一些普及型的美学小册子,音乐鉴赏小册子,不用很学术的那种,常识性的就行,我最近在看,也是刚刚看,个人来说,确实受益匪浅。这里不赘述,欢迎跟帖探讨。
依据审美的常识,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评估这个器材是否符合大众普遍的认识,说出来的话自然具备参考性。这里不是说掌握的好就可以出去骂战如何如何,而是说,大家都使用同一个参考系,容易得出对方也可以理解的结论。

打个比方,我说某个耳机的人声频段失衡,中频衰减严重,高低频上扬,营造一种很有力很明亮的爽快听感,但是听人声尖锐化,只有嗓音听不到胸音.....等等评价说出来以后。
你应该知道我是根据真实的人声器乐原声对比(求真),并且了解了一些声乐发声常识(审美),之后得出的结论。
绝不会是根据我手头另外一个某某耳机比较得来(不具普适性的参考物),更不会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就推荐,我不喜欢就批判(唯心,所谓的耳朵收货)。

写到这里时间已经不早了,这篇文字是我个人的一些感触和认识,分享到论坛上并不是要做什么指路路明灯什么的要教化大众,那是劈死我也不敢的,我没那个资格,鉴于大家谈的讨论风气,我先插个避雷针。
并且自己翻回头看了看,说的其实也只是一些浮在面上的话。并没有具体到什么实质的鉴赏内容上。要说拿这个跑去就能鉴赏什么耳机,那是笑话了,这不是一个功能性的帖子。
那这能干什么用呢?主要还是为我自己,在音乐的路上行走,这个帖子就是我正在行进的方向,我想知道我走的到底对不对,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路?如果我的路不错,我想拉几个朋友进来一起走,毕竟一个人太闷,如果还有更好的路,更好的风景,我也想去走,去欣赏。假如我跳到了你的路上,我不也就成了你的朋友了么?

投石激浪,求同存异。

人类是很善于思考的生物,反复的思考演化成理论,理论再进行辨证,去伪存真后萃取精华再继续思考,成熟的理论印制成书籍,传播~传承~
积累再积累,这就是知识。

再闲话一句

没有真的诉求,艺术中的技术层面如何传承?
没有美的追求,艺术又怎能继续进化?

音乐如此,音乐发烧亦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7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