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楼
发表于 2023-9-23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现在数码唱片可选的版本超级多。但以前实体盘时代十分有限,任何人也拼不动太多,所以上当的可能性较大。
以前19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个十年CD时代,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唱片制造环节的压盘音质的定义和选择、再版以及出版宣传方式等环节都有一定问题。俗话说反正低端器材市场也听不出什么问题,那就可以有很大的生产选择宽度。
从原始录音角度看。欧美的古典录音环节一般都是当时业界最好的技术。但素材录好以后再形成母版,这就基本定格了当时最高等级的录音清晰度。
然后,面对市场产品的时候,1950年代末期开始的立体声黑胶时代,制造成乙烯基唱片对音质分辨率降低的很有限,效果发挥全看设备能否跟上192等级。但是到了1980年代初期的16bit的cd这个等级的时代那就很难说了,唱片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直接转印和再转印的音质必然就会更差。但用户还是听不出来。甚至索尼还要搞重度消灭细节的奶油声古典cd。
存在一些录音公司在选择压盘标准定义的时候,对用户器材等级的覆盖范围定义的差异性。比如像RR这种录音公司,明显就是在音质的角度上根本就,诶呦考虑对一般器材倾斜的调音,所以一般器材听上去就不好听。而有些压盘的定义两边都考虑,两边讨好。这样也会在高档器材上听到细节有粗或者锐利的问题。
欧美市场一直存在顶配高端器材用户群体,至少专业音乐工作者圈是这样。所以这个市场范围如果对一家公司的收入能支持的话,那就会存在一些专门针对这个市场进行调音压盘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