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 - 是不是同个专辑,一般单独发行的比混在大包子合集中的音质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3 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问问问问。。。
2
发表于 2023-9-23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9-23 17:12 编辑

看具体听感。包子一般都是经过同一处理保持一定均衡。

高码和LP普遍都能有更好表现。cd的只是掌上便携,那就不要纠结了。比如某某版主头版碟,用老旗舰大耳机听还凑合,但换了旗舰大耳机一听就有很多漏洞。完全不如LP古典发烧碟的效果饱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9-23 20: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jimguo 发表于 2023-9-23 17:10
看具体听感。包子一般都是经过同一处理保持一定均衡。

高码和LP普遍都能有更好表现。cd的只是掌上便携, ...

能否这么理解:老旗舰耳机还hufi,掩盖了录音的漏洞。而新旗舰耳机更hifi,把录音的漏洞体现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9-23 21: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sunjp1963 发表于 2023-9-23 20:40
能否这么理解:老旗舰耳机还hufi,掩盖了录音的漏洞。而新旗舰耳机更hifi,把录音的漏洞体现出来了。

这几点只是问题一半的情况。面对压盘程度有问题的录音是这样。但比如数码录音里面有很多古典发烧等级的系列或品牌,有大量的唱片存在。

要是从诠释唱片的正面效果去看,如果稳定的站在旗舰大耳角度,那就是旗舰等级的更高的分辨率,能把好的唱片的全部效果发挥和诠释的更好。主要是分辨率更高,使以前被老旗舰挡住的很多细节能听到了。
那么对好的唱片,可以感觉旗舰之下的效果更好,当然不好的唱片就能听出漏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9-23 21: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9-23 21:26 编辑

这和光学镜头很类似。好的镜头在透光率和细节上的效果更好。不行的镜头对光线的透过率差,很多可以透过来的细节都被挡住了。
反过来,以前用老旗舰大耳机去听好的发烧品牌录音,也会存在感觉声音效果很怪的情况。比如用老旗舰听RR的录音就是这样。但在旗舰大耳机上RR的录音有它的高端效果,就会觉得老旗舰实际上是把很多关键的声音氛围细节要素给挡住了,所以不好听。

主要在于唱片公司在调音台后期制作环节,对具体市场投放角度的声音细节倾向性选择。
一般器材市场用户听不到更高的细节的话,那就要在调音台阶段人为的调高加强刺激程度,让一般器材上能听到细节的强度。这样必然牺牲原始录音在细节上的真实性。
那么在高等级的音响器材上能展示一定高度细节的话,完全为了这个程度去做调音台后期的话,那就可以使这个等级的器材上得到的声音还原表现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9-23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所以细节才是体现声音和环境效果真实度的关键因素。比如数码产品都是在不断的追新细节的技术高度,这样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真实感更强。但是音响器材领域往往对分辨率指标讳莫如深,使大量用户对此处于困惑的状态。

对比数码产品市场的巨量而言,音响圈就是个比较弱小的小众市场。所以光明只可能存在于绝对量级的等级上,比如太阳就是正大光明的恐怖天文巨量的等级,随便一星半点的光线通道就够地球演化几十亿年用的了。基本一根毛都不算的存在,对别人来说就能成就一个大的生存世界,这样的问题就没人去费那个劲的搞什么讳莫如深,很直接的全都透明的摆在那里。但是小肚鸡肠的深夜地摊市场那各种不透明的问题就多了去了。全靠用户从全部的发展史和跨行业横向对比的宽度观察了解,然后就能去照亮和定位具体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9-23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现在数码唱片可选的版本超级多。但以前实体盘时代十分有限,任何人也拼不动太多,所以上当的可能性较大。
以前19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个十年CD时代,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唱片制造环节的压盘音质的定义和选择、再版以及出版宣传方式等环节都有一定问题。俗话说反正低端器材市场也听不出什么问题,那就可以有很大的生产选择宽度。

从原始录音角度看。欧美的古典录音环节一般都是当时业界最好的技术。但素材录好以后再形成母版,这就基本定格了当时最高等级的录音清晰度。

然后,面对市场产品的时候,1950年代末期开始的立体声黑胶时代,制造成乙烯基唱片对音质分辨率降低的很有限,效果发挥全看设备能否跟上192等级。但是到了1980年代初期的16bit的cd这个等级的时代那就很难说了,唱片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直接转印和再转印的音质必然就会更差。但用户还是听不出来。甚至索尼还要搞重度消灭细节的奶油声古典cd。

存在一些录音公司在选择压盘标准定义的时候,对用户器材等级的覆盖范围定义的差异性。比如像RR这种录音公司,明显就是在音质的角度上根本就,诶呦考虑对一般器材倾斜的调音,所以一般器材听上去就不好听。而有些压盘的定义两边都考虑,两边讨好。这样也会在高档器材上听到细节有粗或者锐利的问题。

欧美市场一直存在顶配高端器材用户群体,至少专业音乐工作者圈是这样。所以这个市场范围如果对一家公司的收入能支持的话,那就会存在一些专门针对这个市场进行调音压盘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9-24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台北
好專業細膩的分析,謝謝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8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