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ndygaof 于 2017-5-31 09:23 编辑
从折腾八股文到参与赛耳之声,再到管理赛耳之声,一直都有新的感想。昨晚Linear耳放用户QQ群里面因为两个音乐文件争论的面红耳赤,我则又一次的被刷新三观,有点新的感悟。
事情缘起是许总发了a.flac和b.flac两个文件,同一个人拉的两个录音版本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面的同一个乐章,问大家觉得那个录音质量好。于是乎,音色差异论,结像距离差异论,空气感差异论,演绎水平差异论。。。。。。。开始轮番招呼,各路大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一整套的说辞,好不热闹,直如先秦诸子百家大论战。举个例子,A大佬认为a.flac更好,音色表现更接近3-5米的距离下的大提琴听感,高低频音色差异表现充分。B大佬则认为b.flac更好,录音中环境音和混响比较充分自然,空气感更好,C大佬认为a.flac距离更近,D则认为b.flac距离更近,E则提问为何录音不能重放现场。。。。。。。。。。。
最后唯一达成一致意见的似乎只有一个——声音特点,例如结像,大家一致同意a.flac录音话筒摆放应该比较近,但结像更远。b.flac录音话筒摆放应该比较远,但结像更近。但是喜好则还是五花八门,而且喜爱的原因也不同。
再想起,近期些个客户案例很有意思,例如两个人都是手持MR1,买了Linear5。A是认为MR1跟北极星+Linear5推HEK听流行毫无区别,准备出掉Linear5。B则是认为MR1比Linear5差距不可以道理计,收货后第二天就把MR1挂上了闲鱼。然后有几个客户大爱乌托邦的音染,而有的就接受不了。
其实这个新的感悟说实在话很简单包含几点:
第一个就是HiFi无标准,相对而言在听古典音乐时大家更容易对声音的描述达成一致,但是对喜好则千差万别,而流行音乐很多时候大家连对声音的描述都很难达成一致。
古典音乐是好听的,但是没有一定水平的器材,除了能够很彻底理解古典音乐的人,古典音乐则是难听的。Linear5上市的这六个月里,因为流行购买Linear5的很多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大比例也开始逐渐喜欢上古典音乐。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很大一部分烧友入烧是因为HiFi提供了更好的音效,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被情感所打动。那么交响乐和乐器独奏刚好满足两个取向的同学,但是没有好的前端,即便是HD800演绎的交响乐也是干瘪的,甚至是混乱的。而好的前端下听交响乐,哪怕单独从音效的角度,也是比绝大多数音乐听着更加过瘾的。所以老烧听古典的比例比较高,当发烧到一定程度,器材堆积到一定的级别,聆听古典音乐就开始变成一种享受,有些烧成渣的老烧就会再进一步就开始拼命寻找不同的音乐版本,来对比,找到最让自己感觉到舒适的版本来享受。
所以这第二点就是,录音和源文件质量才是最终的老大,没有好的录音和源文件,一切的器材都是空谈。而这个好的录音并不是格式,而是录制的水平,古典音乐唱片里面大把的44.1CD录制的细节好于DSD 的SACD,当然也有SACD好于CD的。
而这第三个就是,演绎,同一首流行乐,你可能喜欢原唱,也可能喜欢翻唱。同样的道理,古典音乐也是同一首曲子有100多个不同的演奏版本,往往演录俱佳的那几个录音版本才能给你最大的享受。但是这个时候HiFi就更加的没有标准,因为混杂了演绎之后,结论会更加的复杂化。每个人追的星可能都不同,追星的原因可能差别就更大。
所以感悟到这里就没有所以了,烧到最后,尽管往往大家可以在声音描述上达成一致,却无法在喜好上统一。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空间,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Hig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