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求音质——跨界巨龙,超强移动播放器首度现身
仔细考究,“天龙”一说源自佛教,乃为佛护法之神。“天”与“龙”都是神的两大主系。“天龙”若用于音响器材称谓,其含义恰似“乐神”——音乐之神。
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相信以下的数据来自一款移动播放器(乐神再三考虑,还是不好意思称之为随身听):产于1992年,价值近20万日圆,重达两公斤,续航约2.5小时,并且外接耳放才有好效果。
但千真万确,它就放在面前。是乐神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有点粗糙,但完全能够稳定使用了。它既能接上电源当台机用,也能靠电瓶续航,十分好用。我虽不会背着它逛街,却会把它放在车上往返于办公室与家中——有了车,重量不是问题,何况也就一台笔记本电脑加电源的重量。
这款播放器的主体,是一个车载CD机,天龙DCT-A1。
熟悉天龙产品命名的人都知道,越是简单的命名,越能表明该产品属于高端,1字更不是随便用的。DCT-A1是天龙最顶级的车载主机,设计成熟,做工精良,用料不惜成本:采用美国Burr-Brown公司D/A转换芯片1704经严格配对每声道各一,AL24电路是天龙的看家法宝,作用是把普通的双声道数字信号(例如CD)提升到192kHz/24bit,使理想的模拟波形再现 ,消除交越失真以得到更好的线性与动态,改善回放音质。DCT-A1采用高纯度无氧铜外壳屏蔽外界干扰,端口全部镀金,并有同轴输入端口可以作为独立解码器使用。极高的音质表现使DCT-A1在日本汽车音响界倍受推崇,并经常作为竞赛及其它器材产品的官方宣传搭配出场,地位之高至今能与其比肩者不过寥寥,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DCT-A1更有着传奇的身世,作为公司树立品牌形象的产品,注定不会是高产低价,它在赞誉声中如流星闪过,于九十年代中期突然停产。让所有仰慕者无不扼腕叹息,而用家倍加珍惜。放眼今天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如此发达,所谓的二手神器多如繁星,但当你欲找DCT-A1,数量极为稀少,其珍贵价值不言而喻。
利用DCT-A1来DIY成一款移动播放器是突然灵光一闪的念头。十二伏的电瓶在市场上不难找到,考虑到尺寸的关系,我最后决定采用与机身高度相仿的容量为2.3AH电瓶——其实还有容量高出数倍的电瓶,如采用续航能力将大大提升,可惜太重了。在智通老黄和僵尸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顺利将愿望实现,电瓶与主机的焊工是僵尸亲手完成,虽然是他举手之劳,却是我理想迈进的一大步。在此衷心的向朋友们道谢!
大家必然心急想知道DCT-A1声音究竟到何种地步,容我先说明,这样的玩法是一种跨界的探索。了解家庭音响的烧友会认同,越是这种高端器材,其个性越强烈,在二房及耳塞耳机搭配上都必须讲究,所以并不是把各种贵价器材放在一起就会有好声音。在我印象中,天龙最大的特色,是如降龙十八掌一般气势雄厚,动态凌厉,能量感十足(但搭配不好容易冲、硬)。DCT-A1完全继承了家族血统,比起普及型号产品,A1无论是外观或声音多了一份精致与高贵的气质。我觉得胆放会更适合它,手上刚好有一台CAYIN的HA-IA,使用俄罗斯EH胆,声音通透细腻,由于向智通订做的YY了很久的天堂2信号线未到,先接上的清爽性格MIT信号线开声。
作为DCT-A1的用家,乐神已经在汽车音响领域用它搭配过不少铭器,包括麦景图顶级汽车功放602TM,单拿一代王者T330D高音的套装喇叭,法国劲浪乌托邦铍高音套装喇叭等近十万的器材,基本上了解DCT-A1的素质,之所以做这种跨界的尝试——另一方面我试图用IPOD取代DCT-A1用作汽车音响音源,是希望提升对声音的理解与掌控能力,也很好奇到底科技的发展能不能带来音质的突飞猛进,现今随身听的主流与十几年前的CD王者有怎样的差距。试听用的塞子和耳机分别是ER4B和akg701。看到这两样大家也许会猜乐神喜好的器材风格,其实我非常杂食,之前用E500(已出给天魂),耳机还有歌德125,索尼V700,铁三角W100——这几样东西风格取向虽有特色但也都较极端,不适合用作评测。但并不表示乐神对4B和akg701就偏爱到极端,不容他人有异议的地步。4B和akg701都是今年刚刚购入的(还有STB3——搭4B用,平衡大气的东西),但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其它的选择。乐神发现论坛里许多人都只赞美自己拥有的东西,却不能客观评价不喜欢的东西,更不觉得反复尝试发掘器材的最大潜力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总希望一步登天,买回来后不喜欢就急忙出掉,心态浮躁,此风不可长。对4B和akg701乐神是爱之深,恨之切,怒其不争,离自身风格的完美都差那么一步。希望DCT-A1的跨界,通过风格互补的方式,令这种差距缩得更小,得到想要的声音。
4B这么富有争议的塞子其实已经在争议中取得了一些公认的事实了,剩下的只是个人喜好问题。平心而论,能把小提琴某些频段还原到这种程度的器材都不便宜。乐神在单拿T330D高音上曾获得同样的感动。喜欢4B的烧友以后要是烧箱子,可以优先考虑单拿级别高一点的产品。但请注意,4B并不是高音单元,它要承担的是所有频段的回放。我们是否在赞美它细节丰富,密度高的同时,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只有中高频突出才叫细节?大鼓敲下,能量震动空气的感觉是不是也该算细节?当我尝试将E500配件里的一条阻抗短线接在4B上时,4B的声音平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低频变得饱满了,而中高频的表现依然十分优秀。当我把它接入DCT-A1后,声音变得更开阔,动态生猛起来,相比之下IPC的声音就略显薄。《张学友15》里的《这个冬天不太冷》重新编了曲,开始那几下鼓,出来的狠劲让我怀疑是在听4B还是E500。以往4B的人声有点远,此刻感到来到一个较合适的位置。4B招牌的中高频依然干净利落,在马修连恩的《狼》第一首《飞鼠溪》开场的流水与竖琴可以得到证明。再换上几张小提琴听下去,DCT-A1不愧是旗舰产品,与4B共同将小提琴难以言喻的“贵气”表现出来,非得要形容,“金黄色的蜜糖”也许是比较贴切的感觉。整体利落干净的音色表现太像单拿C1了,欠的是音场。4B毕竟只是个塞子,声音都挤在一起,不过都很稳定结实,即使音量开大些,依然不乱。最明显的是对交响乐的诠释,我一直比较欣赏4B的线条感和对堂音的还原,却嫌它的气势较弱,现在这个弱点由于DCT-A1的加入而得到改善。如果对4B本身非常满意,不容它再增减一分的烧友,估计会嫌此时声音混了、闷了,但如果觉得4B在中低频段的确还未尽人意,那这种改善是值得肯定的。
akg701在DCT-A1下的表现亦给了乐神惊喜。当时选择它时,心里对650那种丰腴的肉感还是念念不忘,只是akg701那宽阔的音场让人更觉得享受——平时听耳机我不会太注重分析,许多东西都很容易听出来,更多的是品味设计者的理念。《寒风镇》是最近非常欣赏的一张原声CD,制作精良,音效惊人。开场的十声大鼓敲得气势澎湃,让人情不自禁想开得更大声,伴着鼓声一道冷涩幽怨的二胡拉出,恰似宝剑出鞘,寒光逼人,令人毛骨悚然,随后是唢呐群起与千人呐喊,场面地动山摇,十分震撼。从未在akg701上听到这么过瘾的音效。后面的音乐有古筝、琵琶、笛子、洞箫、二胡、大提琴、吉他、人声、钢琴的交集,旋律十分苍凉优美,建议大家收一张作试音。无论什么声音挑战,DCT-A1 与akg701给人的感觉都是气定神闲,游刃有余。akg701搭配STB3及IPC,就像未遇见杨过时的小龙女,冷艳得让人却步。而DCT-A1取代IPC后厚度增加,多了些成熟的韵味,变得更耐听。
DCT-A1接上STB3与HA-IA相比,是密度略有下降,更干净——HA-IA有细微的胆噪,STB3则无明显底噪,声音略干,是一种冷峻理性的风格,我感觉STB3与DCT-A1某些性格太相似而并非互补,这种情况在线材的搭配要十分注意。
虽然DCT-A1本身音响性很好,但我感觉它的取向是更注重音乐感染力的表现,所以听音乐时很容易进入享受的意境,而忘了去注意它的细节——这让我想起了意大利的世霸音箱。但当你需要专心分析时,它依然能够把细节一点不少的传递给你。我听着听着,心情慢慢变得放松和沉静。DCT-A1是越听越有味道的东西,而且它适当的厚度在听大部分类型音乐都同样舒服(偶而一些流行曲会感觉有点硬)。我不禁思考过去为这些器材调音的专家们是根据什么来确定高端产品走这样的风格取向。我是认同对待音乐器材更不能像对待电脑那样光看指标参数的。比如DCT-A1使用的1704 D/A芯片,虽是那个年代很高级别的芯片,但拼运算能力未必比得过IPC里面三星音频芯片,但由于当时的芯片寿命周期较长,无数音响厂商都在用1704开发产品,自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做出一款成熟的产品。而如今的解码芯片更新换代非常快,缺乏一种沉淀和推敲,做出的产品往往经不起时间考验。
乐神在整个过程一直提醒自己,有得必有失,要找找失去了什么,不能光正面肯定。但除非要否定DCT-A1这种风格,比如喜欢更鲜活,更妖艳的声音——那是乐神曾拥有的麦景图车载CD机的特色,否则我觉得能挑剔的地方真不多。DCT-A1之于现今的随身听,声音取向偏饱满,味道浓郁,这方面表现优胜是不容置疑的——毕竟拿顶级的车载CD与随身听相比较本身就有失公允,IPC味道又比较淡。但到底是十几年前的产品了,声音暖厚,一耳朵听下去未必觉察得出其深厚的底蕴,只有听过更多的音乐种类后你才渐渐肯定它的优秀。这次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前后端器材风格搭配奥妙无穷。音源的影响如此重要,令我不敢再轻易对后端器材草草下结论。至于是否新不如旧,我同样不能肯定,主要的原因是,现今的车载CD,讲求功能多样化和格式的兼容性,做工与用料都大为简化了!而高价位的主机,注重于电子分音和延时定位方面的技术(用处是保证汽车喇叭的高中低频段衔接自然和让车主在靠左位置开车时依然能听到人声居中的正常音场,需要输入每一个喇叭和人头距离的数据到主机进行处理),想找与A1在两声道播放实力相当的产品,很困难!所以无从比起。如果是A1与IPC的对比,我只能说,在上面那样的设备条件下,撇开风格的问题,单论素质不过是85分与70分的差别;但如果在家用HIFI或汽车HIFI等大型系统里,将是120分与60分的差距!
讲到这感觉像跑了题,但我觉得没关系吧,随身烧友有些年纪还小,还在求学阶段,将来工作有经济实力后,什么箱子、车载也许都会一步步涉猎。到时回头看看这时的自己,说不定才感到豁然开朗、海阔天空;说不定会和我一样,感觉自己烧随身听的时候虽是坐井观天,但对极限的想像却是那么美好的事情。阅尽无数铭器后,一生中最被音乐感动的时刻,竟是来自于烧随身听的时候!
最后有人会提出疑问,费那么多功夫来硬将车载CD变随身听有必要么?况且又不是真的可以随身携带。但是,当我把车开到郊外人迹罕至的湖边,靠着树坐在草地上,按下DCT-A1那充满复古味道的冰冷金属键,眼睛微闭,音乐响起,意境顿生,一切都不需要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