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生牛犊遇到虎?——奥菲斯偶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28 0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Trademark注:
1,感谢锦艺国际成都如歌对奥菲斯系统全国巡展的推动和支持;
2,感谢hanyu提供部分唱片和照片,感谢发烧鱼成都如歌提供部分图片链接;
3,本文属原创,且仅代表个人观点,以下不再特别处处说明;
4,在未得到本人和耳机大家坛管理方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请勿转载本文。
5,更多图片请看:
发烧鱼的奥菲斯图片帖
http://www.erji.net/read.php?fid ... p;fpage=&page=1
成都如歌的奥菲斯图片帖
http://www.erji.net/read.php?fid ... p;fpage=&page=1



一,机遇缘起

Orpheus,希腊神话里的歌神,拥有可以打动野兽、树木甚至石头的曼妙歌喉;Sennheiser,现实世界里的牛人,创建了以自身命名的厂家,成耳机王者之一。这两者碰撞在一起,会迸发出何等的绚烂呢?这神韵,这森海塞尔奥菲斯,已经无可避免地有些被神化了。
奥菲斯HE90/HEV90静电耳机系统(后文中简称“奥菲斯”)初现大家面前,印象中应该是从今年年中北京的一系列展示。昔日王谢堂前燕,飞“过”寻常百姓家:奥菲斯在那之后短短几月之内将游历全国各地,使大家有一个“圆梦”的机会。突如其来更不容错过的良机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一个词“一夜情”,不过相信即便任何一个如本人同样不花心的人也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
9月10日到20日,奥菲斯在成都如歌停留11天。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有良多感触,在此一吐为快。无奈文笔拙劣,无力言简意赅,请见谅。其间不足与浅薄之处,希望能同大家来商榷。


二,四处看看

成都如歌,位于成都大发电器市场三区,奥菲斯暂时的容身之处。地方不大,但干净整洁,货品从高到低一应俱全摆放整齐,两位老板GG也是十分热情且见识不俗。要说有些缺憾的话,那就是旁边店铺器材有时来点杂音了。


三,豪华阵容

主角自然是奥菲斯本身。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全国巡展的奥菲斯有一点点问题:左右声道稍有不平衡;且右声道不时会有“噗”的一声,听起来类似继电器断开吸合的声音,好在声音不大。
音源是Jadis的Hi-End合并式CD机SYMPHONIA INOX,具有一个同轴数字输出和一对同轴模拟输出,这里主要采用模拟输出。
信号线是金宝Kimber Kable超纯银特富龙。
用于CD机的电源线是古河紫衫龙王。
用于HEV90的电源线似乎是Power Snake某型号,线身呈银色。
电源滤波器是古河的某型号,忘了仔细看。







四,列表软件

贝多芬第五、七交响曲/小克莱伯/维也纳爱乐/75年版          DG 447 400-2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柏林爱乐/84年版                DG 439 006-2
谢德林卡门组曲/普列特涅夫/俄罗斯国家管弦/01年版          DG 471 136-2
莫扎特安魂曲/伯恩斯坦/巴伐利亚广播交响/89年版            DG 427 353-2
巴赫小协/奥依斯特拉赫父子/英国皇家爱乐/62年版            DG 447 427-2
四季/阿卡多/意大利室内/68年版                      RCA 74321 17884 2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等/麦斯基/奥菲斯室内/97年版         DG 453 460-2
贝多芬第四五钢协/阿劳/柯林·戴维斯/德累斯顿国家交响/86年版   Philips 454 681-2
李斯特钢协/里赫特/Kirill Kondrashin/伦敦交响/61年版        Philips 454 545-2
巴赫康塔塔选集BMV51、82、202、208/芭芭拉·亨德里克斯/90年版  EMI 7243 8 26120 2 5
帕瓦罗第合集                                  DECCA 486 500-2
雨果发烧碟(一)                               HUGO HRP 754-2
Nature Boy/阿隆·内维尔                          VERVE 440 065 633-2
遇见/蔡琴                                    BM 209005


五,枕戈待旦

幸运的是前去如歌试听时刚好遇上烧友不多,于是不免多听了一会,这是后话。
接好所有线材,打开CD机的电源,再用钥匙轻转枢纽——打开HEV90右面屏蔽罩侧面的开关,HEV90中部的屏蔽罩上亮起一点红色,就可以开始试听了。不过,面对一台胆机,我还是保持了足够的矜持。在等待热机的时间里,我迅速整理了一下试听唱片顺序的思路。显然,在一刻钟之内胆机是不能完全热起来的,任何大规模的管弦乐都不能得到最好地表现,所以可以首先听人声;然后是小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就可以上管弦和钢琴了;至于民乐和流行,我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在顺序上放到后面,同时也是为了再次避免在胆机未热开之时就与瞬态和低频作过于亲密的接触。
整理好手头唱片的顺序,再稍稍调养气息,排除掉心中的凡念和碎絮。好在动身够早,还可以作如此奢侈的调整,就在这当儿差不多一刻钟已经过了。是被一剑穿心抑或刀枪不入,一会儿自有分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耳机不像HE90这样有一个官方配置的HEV90,以我们一己之力难以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所以也就懒得去作仔细的比较了;另由于时间因素,很多唱片都没能完整仔细地聆听,所以不免结论可能会有些偏差,谢谢指正。


六,冲锋号响

戴上耳机,甫一开声,满耳都洋溢着摄人心魄的馥郁芳香:这贵气已经好久没有领略过了,这灵动也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了,这织体更已经很久没有触碰过了。不由得想起了半年多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乌托邦,那也是满溢着当仁不让的贵族气质,不过跟奥菲斯的贵气也稍有差异。稍后一一分解。

1,人声

按照先前的顺序,一马当先的是女声。
芭芭拉·亨德里克斯是我最喜欢的女高音之一,她的声音甜美中带有丝丝糯劲,织体柔顺而细腻;巴赫的康塔塔,我虽不求甚解但天籁仍然动人,本是合唱,但是现在却由芭芭拉一人代劳。宏伟的康塔塔变成个人秀,加上小号、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和大提琴、竖琴等的伴奏,实属别具一格。
首先入耳且让人一听难忘的就是那难得的空气感,激荡在空气中的音符和吟唱已经有了些脱开器材的倾向,流淌在空间中的芳香气息也让人有些“酒不醉人人自醉”了。奥菲斯的声场有些后挪,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声音仿佛从远处传来,远近、宽窄和高低都是如此;当然这里也只能说是点到为止,毕竟不是音箱的感觉,只是不自觉地有些被误导的距离感。
小号的嘹亮、小提琴的柔顺、长笛的质感、双簧管的舒展、大管的沉稳、大提琴的灵动和竖琴的弹跳,这些都触手可及,不客气地说就叫做不在话下了,所以后面有时候我都懒得再提这些基本的东西了;弦乐手在转弓之时陶醉于神灵的表情和管乐手在吹奏之时啪嗒啪嗒啪的按键都显露无疑,OMG,再来数杯美酒下肚,岂还能有不醉之理?在这声音的织锦里面,实际上具有完完全全生命的只有芭芭拉的声音本身:在奥菲斯面前,“挥洒自如”这样的词语会有些暗自羞赧,因为那确确实实是活起来的声音;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能比得上“生命”本身呢?至少“肉感”这样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要挑出问题的话,就是芭芭拉的力量感稍有些过了,一个柔弱女子似乎不应有如此气魄,还有就是气流从芭芭拉口中穿出时的质感有些飘忽、不太确切,不过谁让我手上这张唱片身价不够呢?不算不算,后面再来确认。

再来男声试试:帕瓦罗第GG,该你了。
说起三大男高音来,帕瓦罗第的浪漫、多明戈的刚毅和卡雷拉斯的质朴(均纯属个人观点)我都很喜欢,只是手头上没有拿得出手的另两人唱片,只好请卢西亚诺出马了,不过相信奥菲斯跟他会更加地一拍即合。这张唱片的录音都是在1979年及以后完成的,很遗憾地错过了另一个大师,威尔金森。
“浪漫”,形容得实在太确切,我手拙于是只能一再搬出这个概念,却顾不上暗自羞赧,只因音乐置于面前。空气、灵动和流淌,这些在前面已经有了解说不便重复,这里我只想强调一下帕瓦罗第的演绎。激情和浪漫,在我看来,就是对帕大师最贴切的总结,一如他在《弄臣》里的表现;现在,在重温他演绎的Mattinata(黎明)、Volare(飞翔)和'O Sole mio(我的太阳)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歌曲时,奥菲斯将我们脑中曾经的臆想几乎生生地搬到了面前。帕大师天成浑厚、自如吸吐和从容风范,奥菲斯都交待得十分贴切:从最弱PPP到最强fff、从极缓板Grave到最快板Prestissimo,只要乐曲里面含有,我所听到的都让人信服。还有口形,一开一合堪称精确。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难得的非常自然的辉煌灿烂,一如帕大师本人和意大利本身的灿烂辉煌:当奥菲斯要传达给你这样的感觉的时候,他不是要强加给你的耳朵,而是渗透进你的心灵。也许有人会说,奥菲斯的高音明显有些亮了。不过我想,这高音确实有些灿烂,但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亮”字所能概括,亮而不失自然,这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2,人声过后是小提琴。

先上四季。对阿卡多先生,我并不是太喜欢,无它只因为个人认为他过于炫技,在我的印象里有些像帕尔曼了。如果这里有两位大师的fans,我先道个歉,并非要信口胡诌,只是说说一己之见而已,取向不同。我想四季是非常写实的作品,而非讲什么大道理,所以听听技术补补孱弱的耳力也不错。
这张唱片,怎么说呢?维瓦尔第、阿卡多和意大利室内乐团,好么,这么多意大利人凑到一块了,听听一定也不错的。
首先必须承认,阿卡多的技术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手里的那把瓜奈里名琴(疑似昵称“加农炮”,正名不详,因我不是他的fan)也是堪比天高的,当然这也是赖奥菲斯几乎同样靓到无伦之表演以重现的。从最弱PPP到最强fff,或者强转弱fp,抑或很强转弱ffp;从最缓板Largo到慢板Adagio再到快板Allegro一直到急板Presto,阿卡多的走弓、揉弦、节奏和表情等等都表现得确切无疑。从柔弱沉缓到金光四溢,阿卡多始终把手中的名琴控制得服服贴贴,更发挥得灿烂辉煌:一时间的细致温婉可让人不由得缓缓啜引,一时间的炫彩飞扬又使人不自觉蓬荜生辉;更为难得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奥菲斯都将小提琴的结像控制在非常细致的形体之上,绝不为动态、电平或节奏所调制。关于“松香味”,我本不想多说,但是,快看——那弓弦交错之间飘出的是什么?……
在这里,除开阿卡多的高超技术和名琴的高贵音色,奥菲斯也将灵动和流淌发挥到非常好,先前在其它系统上聆听时暗暗涌动在琴声织体上的混沌竟化身成飘荡在空气中的流动,更不用说一扫我听到过的HD600的潮缓和迟滞了。
遗憾的是,我慧根不足,仅仅聆听到阿卡多的表演精彩纷呈,却未觉察出瓜奈里的灵魂飘摇在旁。惭愧。

再听巴赫的小协。这套双张唱片我只听了第一张,因为第二张单声道在耳机上听来实在痛苦。第一张里面有a小调小协(BMV1041)、E大调小协(BMV1042)和d小调双小协(BMV1043);前两首是大卫的演绎,双小协是父子齐上阵。
一开声。Tom:“嗯?有噪音!”Jerry:“废话,大禾花版当然有噪音。再说偶早就听到过了。”Tom:“不对,你再听听。”Jerry:“嗯?是好像有点不对……”两个声音在这么嘀咕着,我有点不耐烦了,就掺合进去:“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一层噪音朦朦胧胧套在琴声上;现在是一带噪音在前,且低于琴的高度,听听明显是LP的噪音。”Tom:“对,噪音的高度基本是在地面上。”Jerry:“嗯,而且噪音的位置是在舞台上更靠近观众的部分。”I:“这就对了嘛,好了好了,弄清楚了就接着好好听会音乐。”Tom&Jerry:“好。”终于在心里面再次排除了杂念,又可以安安心心听音乐了。
其实,面对巴赫,我是有些战战兢兢。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每一部作品也极为耐人寻味,每次温故都可知新。同样,现在我也不敢来诳语理解。以a小调小协为例,我听到的是一如既往的精致与和谐,但是透过这些我似乎也听到了忧伤,不知这忧伤是来自何处。当我用奥菲斯听的时候,大卫技艺水准依旧,巴赫精致和谐如常,但是这忧伤却淡了许多,而多了一些像E大调小协那样的华丽气息。也许这是奥菲斯自身的取向所造成的。
d小调双小协里,奥氏父子的竞奏十分精彩,我对其中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少理解,只感觉到似乎有一个双方盘旋上升的过程,一应一答相映成趣,身后的乐队几乎成了纯粹的配角。
由于对巴赫了解不够,这里就不再多谈,以后争取补上吧。对大卫,我(本不懂也)不想多谈技术,似乎他的演奏更具有音乐内涵,我喜欢,有点类似对谢霖的感觉。

3,再之后是大提琴

之所以要特别听一下大提琴,是因为对太多搭配下HD600的过于缓慢印象深刻。不过从前面小提琴的改善来说,奥菲斯播放大提琴也应该是不会错的。
果然,洛可可变奏曲和佛罗伦萨的回忆,奥菲斯里的麦斯基都保留了足够了的灵动。琴声厚实却不失活力,非常可喜:首先是声音的厚度够了,大提琴硕大的琴体共鸣非常厚实匀称,没有任何薄弱甚至空虚的地方;然后是灵动十足,宏伟的琴体共鸣并没有掩盖掉麦斯基那来自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真传技艺。总之,大提琴的沉稳厚重和音乐的飘逸流淌这两者相得益彰,令人再次叹服。另外,大提琴之外的伴奏也与之在音乐织锦上融为一体,却又在形体上保持了近乎完美的互相独立。
不知HD600推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希望能有机会看到,毕竟这才是更贴近生活的嘛。

4,接下来就是管弦(和合唱)

前面浪漫了那么久,下面就来啃几块“硬骨头”。
贝五“命运”和贝九“合唱”,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惜我对音乐本身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多少理解,只能不痛不痒地来点感想了,见笑、见谅、见教。

贝九“合唱”,我所选为84年金版卡拉扬,因为63年版和77年版的我手头上没有可信赖的版本,想来84年卡拉扬虽然已经迟暮但状态似乎更接近作曲当时的贝多芬,再加上录音好,窃以为当是目前首选了。
贝九“合唱”,一首在音乐史上享有几乎至高无上地位的交响曲,在意识上、结构上和影响上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超越,成为人类追求崇高理想的标志之一。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封建复辟之日盛和法国革命的衰落,其间背景是如此复杂凶险,贝多芬自身也承受着经济窘迫和失聪痛苦,但是他却在蛰伏中完成了突破和飞跃,以自身的不屈气质和崇高理想展现了OP.125与席勒欢乐颂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第九交响曲与人类崇高理想的交相辉映。
奥菲斯?哦,奥菲斯还摆在面前。赶紧听听。面对贝九,我不敢造次,前三乐章各听了近半,后两乐章听完。值得庆幸的是,这中间几乎没有任何被打断,感谢上帝、感谢贝多芬。
在以前的聆听记忆里,一上来,长长的引子显得神秘、静寂和混沌,让人不由得紧张起来,艰难和苦涩压上心头;接下来又是斩钉截铁的威武刚猛。这应该就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这之后,时而悲沉、时而激扬,时而幻梦、时而警醒,让人无法稳定自己的情绪。
奥菲斯?似乎奥菲斯自己在音乐里加上了另外一种背景——安详的暗示。这种意外的美感,是奥菲斯吗?还是卡拉扬?或者是贝多芬?
经过第一乐章的陈述,第二乐章的诙谐曲继续深入发展。一种舞曲的感觉,一种积蓄力量的过程,但是又夹杂着管弦的恐慌、怪异和茫然,又有大鼓的坚定。
奥菲斯,又是奥菲斯。坚定、速度和气势,都非常好,但是那恐慌、怪异和茫然却被抹去了一些。我不再局促不安,而是心安理得地欣赏起来。
第三乐章终于暂时结束了紧张的气氛,转向抒情的柔板。但非常遗憾,这一乐章,我始终没有听懂。贝多芬所想到底是什么、他所要告诉世人的他找到的通向《欢乐颂》的心路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非常郁闷,我。静谧和温存,这是我几乎唯一的感觉,而没有什么认知了。
奥菲斯。此时的奥菲斯把静谧的温存表达得比较到位,心旷神怡和方向感都回到我心中。但其他的,我不知,也无从评判。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第四乐章(虽然在唱片里面被分成了两段)在一开始就将疾风暴雨般的力量泼洒出来,它声势浩大但又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打断,这前两三分钟是什么?是讨论还是对抗?我再度迷失。面对音乐的内涵,我想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历练和自省。终于,在之后的一片近乎寂静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响起近乎喑哑的声音,没有任何伴奏,《欢乐颂》的旋律悄然溢出;在后面的几分钟里,旋律不断地回旋、音阶也逐渐提高,从弦乐群转向管乐群,能量在积蓄、情绪也在发展,声响越来越大,灿烂和欢乐也缓缓升腾起来,弥漫向整个乐团。男低音出现;四重唱出现;合唱团的烘托,大鼓、三角铁和钹等打击乐器的回应,将欢乐的情绪带向高潮;紧跟着男高音以英雄气质引领了整个场面,接下来短暂的安静后,整个乐团与合唱团用尽所有气力将全曲情绪带向最高潮,贝多芬一生的总爆发使人不禁热泪盈眶。在最后的六七分钟里,音乐转向庄严肃穆,一问一答之后是规模宏大竞唱,之后乐曲全力加速,以极高的热情在歌颂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歌声和胜利的欢呼声中宣告这部宏伟的交响曲结束。
奥菲斯!奥菲斯在这个乐章里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实力,淋漓尽致!光彩夺目!除开我从没有听懂的前两三分钟,其他的都给了我近乎全新的感受:寂静中从定位和结像清晰的乐器组中飘出的大提琴,欢乐颂的悄然生成和稳定发展;光辉四射的合唱,人类精神的升华;庄严肃穆中的一问一答,缭绕在空中的天堂圣咏;全力加速的无尚热情,人类的感情和胜利。这些都是重现、是升华。
(马后炮:也许我应该好好再听听富特文革勒和伯姆)

看得出来,奥菲斯自身的走向很可能导致了其在面对不同感情时的不同表现,下面还可以再加以证实。

接下来再试听贝五“命运”,所选唱片为63年卡拉扬大禾花版。
聆听结果是,前面贝九所得结论基本成立。欢愉、神气、激昂和胜利等“正面”要素表达得非常好,但是凶险、惊恐、压迫、阴暗、疲惫和焦虑等“负面”要素却似乎被削减了。总体来说,听感上的愉悦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压制了痛苦,所以从痛苦到快乐之间的落差也相应地给人以减少的感觉。

再听莫扎特的安魂曲,所选唱片为89年伯恩斯坦版。
莫扎特。他的早期很多时候都给人以活泼开朗的印象,但是听过如第四十和第四十一交响曲等晚期作品之后,我们都会感觉到这个音乐天使也并非一直是阳光的。
1791年,当受人(实际上是瓦尔泽格伯爵,但莫扎特并不知情)之托开始谱写安魂曲时,莫扎特正罹受重病缠身和经济窘迫的双重压力。事实上,在安魂曲还没有完成的时候,莫扎特就已经离开了人世;乐曲中间很多残缺的部分都是由他的学生兼助手苏斯迈尔Suessmayr根据莫扎特留下的草稿补充和完成的。据传,伯爵派来向莫扎特约稿的人身穿灰黑色斗篷,且不愿告知莫扎特到底是受谁所托;莫扎特于是在重病之中认为这是前来索命的冥间使者,所以他一直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这部作品当作为自己而写。这部莫扎特最终没能亲自完成的作品成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令人唏嘘不已。
1988年7月,妻子费莉西娅撒手人寰之后的伯恩斯坦来到位于德国Dissen的Klosterpfarr教堂,指挥着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绎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在这张编号为DG 427 353-2的唱片封面上,就是费莉西娅,一位话剧演员。
2004年9月,伴着阴郁的天气,Trademark试图写出对莫扎特安魂曲的些许学习和认知。但终究因为没有宗教基础,所以一定会语多必失,望斧正。
莫扎特,他的这整部作品的基调是沉重的、黯淡的,反应了他的困苦心情。这样的基调几乎覆盖了整个“安息经”(Requiem)和“慈悲经”(Kyrie Eleison);之后的“震怒之日”(Dies Irae,与“号角声起”和“威严君王”一起包含在“末日经”中)里灵魂将得到审判,在这里莫扎特将乐曲行进得非常之快,应该是恐惧和惆怅使得他已经无法去面对这样的灵魂审判或者声明终结,这样的快速让人联想到“灰飞烟灭”;“号角声起”(Tuba mirum)和“威严君王”(Rex tremendae)表现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矛盾;“求主救赎”(Recordare)似乎表达了莫扎特自己在面对耶稣的虔诚忏悔和祈祷;“天谴之时”(Confutatis)可能是什么人(不确定是莫扎特)受到天谴,不知他的祈祷是否得愿;“落泪之时”(Lacrimosa)将整个悲剧性的气氛推倒了顶点,随着女高音的渐强,最后的永恒安息终于到来,莫扎特本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永远地停下了手中的羽毛笔,音乐天才的最终绝唱催人泪下;随后的“奉献经”(Offertorium)包含了“圣主耶稣”(Domine Jesu)和“牺牲”(Hostias),经过严密的赋格,最后在安宁祥和的氛围中结束;“圣哉经”(Sanctus)和“降福经”(Benedictus)都非常优美动人,让人叹服于基督的仁慈;“羔羊经”(Agnus Dei)和“领主咏”(Communio)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引用了“进堂咏”(Introitus)的“永恒安息”主题,随后整个乐曲在庄严激越的赋格曲中结束。
伯恩斯坦,在面对这样的作品和心绪之时,作出了沉稳悲缓的指挥,为这部作品添上更多的哀思和祈福。
奥菲斯,但是,在面对这样的作品和心绪之时,将哀思和祈福置于基督的仁慈之上,即便是“震怒之日”里的莫扎特似乎也坦坦荡荡而未曾心存畏惧,仿佛我们不用去担心莫扎特在离开人世前后还会有太多的顾虑和痛苦。奥菲斯似乎要向我们证实:“莫扎特一直是快乐的、是阳光的。你看,面对‘落泪之时’我们应该为这绝世之美而感动泪下,并非为天才的千古绝唱来悲鸣而泣。一时的困苦并不能把他整个地给改变,他进入天堂的前后也不会有太过多的苦痛。”面对这样唯美的诠释思路,可能会有人喜欢,不过我想我自己不能完全接受。

听到这里作个小结。奥菲斯在表达上具有非常好的素质,但是对幸福和哀伤似乎有些厚此薄彼。一言以蔽之,就是感情的“动态范围”被压缩了。

也许有人已经不耐烦了:“音响性,音响性呢?”别急,下面这张卡门组曲就可以用来了解音响性。
这张DG录于98年初的唱片充满了动态和细节,即便是面对“发烧天碟”这样的称号也不遑多让。低频的张弛、中频的舒展和高频的灿烂都令人叹服。音乐行进时,大鼓的震撼、低音提琴的深沉、大提琴的稳重、小提琴的顺滑、木鱼的清脆、大管的辉煌和三角铁、钹、铃的灿烂尽收眼底。奥菲斯的相参性在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飘逸的弦乐器织体、雅致的管乐器织体和打击乐器的瞬态/残响在整个音乐空间和平共处,磅礴的音乐织锦分毫不乱的展现在空间之中、飘荡在空气之中。规模、立体、定位和聚焦都非常到位,其现场感在耳机上可能已经做到了极致;更为可喜的是,任凭动态袭来,声场仍然保持得非常稳定。作为极品级的静电耳机,奥菲斯在中高频——尤其是织体和瞬态——方面取得优势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在低频方面,也做到了下潜到位,收放自如,但在疾风骤雨般强大动态下离“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还有一点距离,也许奥菲斯系统还差这么一些,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台美国的HiEnd级数CD机,Mark、Krell或者Wadia……

5,跟着上钢琴

钢琴是另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它具有巨大的动态范围和复杂的音色表现。这两张唱片都是钢琴协奏曲,于是又加上管弦乐团“助纣为虐”,相信更能达到考察的目的。可惜我手头没有也蹭不到《动态琴皇》,也罢,毕竟考验完全不是我听奥菲斯的目的。

首先是阿劳的贝多芬第四五钢协,就直接听“皇帝”吧。
沉着稳健、深思熟虑、严谨内敛、灵活自如,这就是我眼里的阿劳。奥菲斯在这里将阿劳演绎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气势磅礴的第一乐章,还是庄重柔美的第二乐章,或是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此时的阿劳显得更加气定神闲,挥洒琴音也是高贵迷人,手指击键的轻微触碰、键槌击弦的舒展自然和琴体共鸣的宏伟高贵都让人迷醉,也映衬出阿劳的奕奕神采。迅疾的微观动态与豪迈的宏观动态,细致的微小细节与华丽的宏大共鸣,这几者叠加在一起,竟然完全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让人不禁叹服奥菲斯的超群实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戴维斯爵士的指挥也非常完美:在他的控制之下,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既完成了对主题的烘托,又绝无喧宾夺主之意。钢琴与乐团的合作赏心悦目,况且Philips的钢琴录音一向完美,让人沉醉在整个音乐之中。所有的乐器结像都保持得非常好,在整个音乐时空之中绝无错乱。
奥菲斯,在这里带给我的是完全的音乐享受,并非刺激,只有唯美的音乐。

接下来换换口味,来听听李斯特。我手上的李斯特的唱片很少,身边朋友似乎也是这样,也许是我们都对李斯特的狂放不羁不是非常能接受;有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奥菲斯似乎也对这样的狂放不羁有些不是非常能接受。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的技术无疑非常好,但他似乎并不醉心于炫技,纯炫技性质的演绎很少出现在他手下,自然,对李斯特也如此。里赫特最著名的李斯特唱片是应该就是这两首协奏曲和奏鸣曲,在他的手下,那些华丽的篇章和织体好像被故意淡化了,而旋律的陈述和结构的构建才是他的注意力所专注的。也许李赫特最拿手的并不是李斯特,但他在李斯特的诠释者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着重听了这张唱片的第一钢协。在我看来,奥菲斯显然把第二、三乐章演绎的相当不错,但是第一、四乐章却让我有些不知所云。第二乐章几乎整个都是柔美抒情的慢板,类似夜曲的美感风格,这里的里赫特显然更注重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构造,而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即兴情绪,奥菲斯将这一段完成得相当好;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篇章起始处出现了三角铁,巧妙地引出乐章主题,随后是钢琴的轻盈表演和三角铁的清澈呼应,之后长笛也加入进来,奥菲斯在表现三者的对话时显得相当和谐。但是,在第一、四乐章和第三乐章结尾之处,李斯特的狂放笔触和里赫特的雄壮昂扬却被奥菲斯演绎得有些细致有余而雄伟不足了;特别是高潮处,里赫特一人之力以钢琴“对抗”整个管弦乐队的霸气之美有些被忽视了,这不得不说是奥菲斯的一个失败——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听过钢琴之后,我个人认为,奥菲斯更适合于演绎富有浪漫化风格的乐曲,而对狂放不羁的个人色彩有些不太认同。

6,回归民乐

听了那么多外国作品,也应当回归我泱泱中华了。这里我选用的是一直鼎力支持中国民乐的香港雨果公司的大作《雨果发烧碟(一)》。
《“小刀会”序曲》。《小刀会》是一部表现在鸦片战争后满清没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大环境下,小刀会在上海的大型历史舞剧。音乐秀丽、悲壮且优美。一开始的唢呐引子十分高亢,然后各种乐器齐奏烘托出扣人心弦的气氛,紧接着低音大鼓的磅礴力量携席卷之势从面前袭来,撼动了整个空间。随后一段古筝和琵琶开始一段酝酿,跟着展开的高潮里,二胡、高胡、笛子、笙、柳琴、中阮和大阮等合力奏出锦上添花的效果,展示出中国民乐的丰富多彩。奥菲斯对这些的表现都非常不错,瞬态、定位和结像都比较好;唯独音色上却似乎多出了一点浪漫之气,对奥菲斯的如此“自做主张”,也许会有人喜欢吧。
《懒画眉》的乐器非常特别,这也是我选中这首曲目的直接原因。两只壎、一把箜篌和一座方响,这就是全部的三种乐器,壎是吹奏乐曲,声音不大但是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声音非常空灵;箜篌是弹拨乐器,有一点类似竖琴,特点则是纯厚而且富有弹性;方响是一种打击乐器,为分上下两层悬挂的十六片铜或玉片。用奥菲斯听来,三种乐器的独特风格相得益彰,定位稳固、结像清晰:箜篌居左前,方响居右前,两只壎则是一只居正面前,另一只稍偏右位于正前壎与方响之间。尤为让人欣喜的是壎的空气感、箜篌的弹性和方响的清脆,如临其境。
《十面埋伏》是非常著名的一部琵琶作品。仅一支琵琶即模拟出鼓声、炮声、马蹄和厮杀,令人叫绝。用奥菲斯听来,瞬态挥洒之间,扫弦拍板瞬息万变,生动展现出一幅战鼓声声、铁骑驰骋的古战场的壮阔画卷。
《古筝断弦效果》,按照易老板的话来说这本是一个“NG Take”,不过用来试试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这是《叹颜回》的一个片段,表现孔子叹息颜回的早逝。奥菲斯下,古筝的拨弦相当干净,弦音的残响也非常到位,既有堂音又除去了过重的金属感,其间哀伤的情绪也表现得还算到位。临到曲终,筝弦突然崩断,从左至右划过一道轨迹,筝码随之向右飞出,掉落地上并反弹后静止下来;奥菲斯非常准确的重演了这一过程,无论质感还是位置都相当确切,只是筝弦崩断飞出后的瞬间,我没有听出老易的“空气像被利剑划破”的感觉。或许已经有点疲劳了吧。
接着听《云南回忆》的第三乐章结尾。其他的都不用再多说了,那排山倒海的高潮之间不动声色的粗犷、奔放和耀眼让人感觉非常过瘾,且节奏几乎分毫不乱,爆棚之间瞬见雷鸣泉涌,高手过招果然只在那一念之间。

小结一句:“民族”一词就足以点破奥菲斯的模仿,至于其他的,都相当不错了。

7,流行音乐

蔡琴的《遇见》,非常好听的一张唱片;仅就音乐而言,个人喜欢甚过《民歌蔡琴》。
《缺口》。大姐开篇的哼唱让人不禁平稳了许多。温暖、舒展和自然的人声,外加温柔的伴奏,昏黄的氛围使人迷醉。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人声并不是那么过度地“厚”,而是非常怡人的。
《把月光射下来》。伴着贝斯的起伏,大姐的声音更加吸引,给人不忍哪怕是用心跳来分去一点点的享受。整个伴奏也与人声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但是,就在这迷迷糊糊之间,唱片里面对人声的刻意加厚还是被奥菲斯给不经意地唱漏了嘴;不过还好,奥菲斯以自己高超的技艺轻轻将其掩盖起来;虽然听到了,但是你仍然不忍去打断去揭露;不得不承认,高,的确是高。
《不了情》。一个老调但是永恒的故事。虽然奥菲斯仍然不断轻轻地揭示并掩盖着人声织体中间那些电声部分,但是场景、感情和故事仍然久久徘徊在心中,珍惜也罢、随缘也罢、挽留也罢、唏嘘也罢,我愿意去相信,谢谢大姐、谢谢奥菲斯。

阿隆·内维尔的《Nature Boy》。这位老兄可是翻唱高手,一来是他翻唱了太多的歌曲,二来是他自己确实与众不同。当我还在懵懂之中,未闻老兄威名的时候,他与Linda Ronstadt一曲《Don't Know Much》就征服了我。
《Summertime》,已经被各个爵士歌手唱“烂”了,之前我最喜欢Kidd姐《Carol Kidd Gold》的那个版本。但在贝斯的催促下,阿隆老兄只一句就轻轻勾走了我的魂魄:只见那致密充实、温润爽滑、入耳化渣的泛着水晶般光芒的织体从喉中缓缓生成、略带粘滞地穿越口形,随即呈放射状慵懒而又密实地充盈了整个空间!!!顿时,全身的血液都迟滞下来、肌肉也都松弛下来;大牛筋、萨克斯和爵士钢琴共同释放出蓝色空气飘散在周围,引导着人慢慢地失去知觉、飘飘欲仙。
友情提示:人类生命只能承受三四分钟的心脏停跳,安全第一。
Tom:“……呃……”Jerry:“哥……们,身……身上的米……都掏……掏出来,偶们……凑钱……买……买《Warm Your Heart》……的XRCD去……”


七,鸣金收兵

奥菲斯不是神,他是被神化了,不过他自己也确实是个神话。
他的个性鲜明,这并非是幸福,如果要兼容并包和一视同仁。
他是静电耳机,所以他是必然,承载的特性不用再过多强调。
他的阳刚气质、唯美人文精神,相信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森海塞尔,
向你致敬:
不仅为了你所曾经亲手创造的伟大作品,
也是为我将来走向Evidence的evidenc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9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