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界面是pchifi时代才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在pc作为音源之前,就有很多spdif信号的重整器了,外接时钟在那个年代也不是稀罕的事物。只不过到了pchifi时代大部分人意识到,声音最常用的场景是和电脑相连,而大量的老式解码根本没有usb的音频接口,于是才诞生了usb界面这样的产物。
从几百到几万的usb界面实现的功能都差不多,就是将usb音频协议的数据转成iis再转成spdif信号输出给解码。其余附加的升频也好(类似chord的mscaler)或者格式转换(类似weiss204的dsd-》pcm)都是产品各自的差异点。随着人们使用界面的时间经过了十几年,无论是科fi还是老fi们都发现,界面的应用有一些关键能影响听感的部分。 第一是隔离,无论你信不信PC的usb协议,几乎测量和听感都侧面验证了PC的噪声似乎真的会影响到后端性能。那么各类的隔离手段,无论是尾巴的分别供电usb线,到光隔离,磁隔离,双重隔离等等应运而生。 第二是合成的时钟信号精度,spdif模式下 大部分解码是从属于界面的时钟的,不开启额外的缓存的情况下,界面的时钟会影响到解码的性能。于是大量的界面开始比拼内置时钟的精度和设计,甚至从乐之邦经典的数字时代2开始,流行起外置的时钟输入。
不管多只香炉是不是会多个鬼,商家们是很乐意看着大家的器材架越来越大,叠叠乐越叠越高的。
hibiki在沉寂了两年后发布的首款产品就是uinterface,采用和之前的时钟一样的外壳设计。usb接收芯片用的也是国内的xingcore方案,但是代码和算法极为领先和独到的hibiki自然是不会完全沿用xing的方案的。内置的国产高云fpga据说是几乎用了全部的有效面积。双重的信号隔离也几乎做到了极致,再配合高精度的晶振你几乎想不到一台界面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了。
但是hibiki似乎不满足于此,而是自己额外做了dsd-pcm的转换算法。这种秀肌肉的行为不知道多少用户会真的去用上。但是传递出的讯息很明确,这款界面是来终结大家关于weiss 2某4的执念的。
我在自己的两个系统上分别都尝试了uinterface,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和一个不意外的结果。不意外的是,这款界面对usb线材很不敏感,因为隔离的很彻底,我也听不出什么机线和更高级usb线的区别。意外的是,它对于我持有的两款解码带来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这是一款性能很强的界面,几乎无一例外的会对解码的密度和场面带来改变。如果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声音特点,那就是空气感。极度透明的空气感,这一点在内置的时钟稳定后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出来。
我觉得这可能是很长时间里,最后一款界面了。串流和移动端发展的太快了,无论是pc还是数播都会不再成为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件。所以界面的时代结束了,那玄学的时代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