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达可 于 2017-9-30 21:00 编辑
前言
PCHIFI最直接的意思,是把PC作为整个系统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充当数字信号源。PC使用的广泛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决定了其相比其他的形式的转盘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与此同时,PC并不是一个作为专业的HIFI器材而存在的。所以一直无法达到例如CD转盘所能提供的音质,事实上PC本身就是整个PCHIFI系统中最大的局限和短版。但是随着HIFI设备和技术的不断与时俱进,我们终将迎来属于PCHIFI的时代,这必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前段时间逛咸鱼偶然间看到一位卖家在出售自己解码的时候,说升级USB线是很无脑的行为,我私聊他问为什么,这位烧友坚持觉得USB线传输的是0101的数字信号,更换不同的USB线,只要是符合USB传输协议的,对于后端来说不会产生任何变化。我就这个问题与他和谐“探讨”了进一个小时,互相没有说服对方。却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结合记忆中所剩无几的大学知识(通信技术专业),我想写篇文章来谈谈我所认知的PCHIFI。
线材在HIFI界素来被冠以“玄学”的范畴,其实玩的久的烧友都知道在音响系统里,换线对于系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所谓的一耳朵改变。就算是在单元尺寸相差了几十倍的耳塞上,铜线和银线的声音也是十分容易分辨的。这些关于模拟信号传输中不同介质对于声音的改变是大家所熟知并接受的,且有着广为人知的理论所支撑。但是USB线或者说PCHIFI中,数字传输部分的改变能不能对系统产生影响,那些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USB线到底和系统的原配线有没有差别?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玩家是说不清的。要解开这个谜题,不妨让我们来先来看一下USB串行接口到底由什么构成,用最简单的一张图来表示: 分别标记为D+、 D-的两根线以差分双绞的形式传输信号,另外两根线中Vcc向USB设备供电,Ground是地线。也就是简单说,一条完整的USB线里面不仅仅是传输信号,也同时传输着一个额定电压为5V 的电流,而实际输出几乎不可能达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用USB口给手机充电很慢而且电量很虚一用就没了。而这个电流会随着信号被一起传输到解码器的DAC(数模转换)芯片中。相信一些敏锐的朋友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是的,这个伴随着信号一起传输的电流是直接来自于PC主板,而主板上连接着什么?CPU和它的散热风扇、机箱的散热风扇、一个自带2-3个风扇的显卡、内存、机械硬盘、甚至于光驱等等。这些设备在运转时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EMI(泛指电子产品工作时产生的诸如谐波,电磁等干扰)更重要的是,维持所有这些电子元件工作的电统统来自于一个开关电源!主板上为数不多的滤波电容基本都是为CPU供电服务的,其他插口和端口里的电品质是很差的,所以现在的显卡都必须自带很多滤波电容来保证GPU工作时候有一个稳定的供电。所以PC恶劣的电环境是音质最大的杀手! 接着我们来分析下信号部分,数字信号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以电平高低的方式来传达二进制中的1和0,模拟信号也好,数字信号也好,本质上都一样是电。 模拟信号的典型曲线是一个正弦波,即在时间(横轴)和数值(纵轴)上连续的信号。而数字信号的典型曲线是一个方波,它在时间和数值上没有连续性,属于离散的信号。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在实际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内界外界的干扰,不管是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哪怕空气中都有很多电磁波的存在,想想你是怎么连上的WIFI,怎么收到的FM)地方都有可能对传输信号产生干扰。所以真正传输过程中的数字信号大概是这样
![]() 解码器中的DA处理器是根据基准电平来解码信号的,假设基准电平是3V,那么只要是高于3V的输入,都被判定为是1。所有低于3V的都被判定为0。 我们把一个信号在数值上的失真称为NOISE(噪声),而信号不单单会产生数值上的失真,还会产生相对时间轴上的失真,即JITTER(抖动)。
简单阐述就是数字音频录音的时候有一个作为参考的时钟信号和音频信息被一起送进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不管是录音还是回放时候,如果信号传输所用的时间不对等,那么就产生了Clock Jitter(时基抖动)。 HIFI究其本质就是追求更接近于原始录音的回放效果,但是很多JITTER在录音过程中就已经产生并被记录到了数字音频中,所以就算不考虑录音系统对声音采集的局限性和数模转化对于声音的还原能力,理论上来说我们也永远无法获得与录音效果完全一致的回放,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电路不产生JITTER和NOISE。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和或者想办法规避、补偿这些失真。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最先的问题上,不同的USB线会影响数字信号的传输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线基材料的导电率、阻抗、长度、密度、杂质含量和成分都是有差异的,哪怕是单晶体,其内部的晶体长度、排列顺序、方向、断口结构等都会对信号产生不可逆的改变。理论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两根声音完全相同的线材。关键在于,这些改变产生的结果最终反馈为声音的时候,是不是还能被我们的耳朵所察觉呢?答案谁都无法说清楚,因为对于声音判断的灵敏度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能盲听分辨不同USB线的玩家现在也不在少数,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我们来尝试着分析下目前一些比较常见的PCHIFI方案:
首先是使用声卡的方案,优点是简化了中间环节,规避了USB串口端和相关的线材中产生的干扰直接读取从内存里输出的信号进行解码或转码SPDIF。缺点也很明显,声卡依然逃不开PC电源,且本身也暴露在机箱的干扰环境内。加之市面上声卡鱼龙混杂,并不一定价格贵就声音好,所以建议选择此方案的烧友一定擦亮眼睛。
另一个方案是使用USB界面,可以理解为一个独立于机箱外且有独立电源和外壳的声卡。好处自然不言而喻,独立的供电摆脱了PC电源的限制,金属质的外壳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屏蔽干扰作用。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方便的方案。
而像我这样比较懒的人选择直接USB输出到解码器,此方案的效果好坏关键在于解码器的数字解码部分设计。这里推荐使用异步传输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同步传输,信号传输速度单方面由输出端控制,接收端只能被动适应输出端的速率。异步传输架构里信号到DA芯片之前先会经过一个XMOS芯片,简单理解为信号传输控制器。它存在一个反馈通道,可以向信号输出端反馈需要的传输速率,根据有源晶振发出的精确时钟信号来调节输出端发送信号的速率,控制信号输入解码芯片的时间。关于异步信号传输解码的原理如果展开是较为复杂的,就不在这里做过多赘述。现在很多的USB界面也是采用此种解码方案,确实可以大为减少系统产生的JITTER,对于数码声干,硬,不耐听有较明显的改善。
优化 选定了方案,也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了,下一步就可以开始优化系统了,同一套系统不同的优化手段能搭配出无穷无尽的声音,有时候看似很微小的环节都有可能是影响整个系统声音的关键。 所以PCHIFI中怎么能缺了爱折腾的玩家呢?更换电源、做机箱电磁屏蔽和接地、换主板、换主板电池、换内存、换机箱线、SATA线,使用特定优化过的操作系统等方法来优化。但毕竟折腾电脑这条路大部分人不愿意去走,所以我把注意力投向一些更加简单的辅助设备上,比如看看老外们有什么黑科技~
AudioQuest(线圣)这个品牌大家应该不陌生,专注生产研发各种信号线。他们家有一款小巧的产品 Jitterbug USB Fil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