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olitas 于 2025-3-18 20:12 编辑 小册子是多语言的(英德法),介绍文字是三篇,只选了第一语言译成中文。 两篇德语的,一篇英语的,英语的那篇还在审核中。翻译内容一字未改,感叹一下现在的AI非文学翻译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 |
埃米尔·吉列尔斯与欧根·约胡姆演奏勃拉姆斯(英语翻译) 勃拉姆斯于1854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那一年他的朋友罗伯特·舒曼曾试图自杀。这部协奏曲的起源既具有钢琴性又具有交响性:它最初是一首奏鸣曲,经过四年的创作历程,逐渐演变为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一部交响协奏曲。在演奏中,它应在乐队与独奏者之间产生巨大的张力,同时也需要一种特殊的默契。第一协奏曲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基于冲突的创造性辩论。勃拉姆斯对这部作品的难度毫不怀疑,它会对钢琴家提出极高的要求,在他那个时代,只有李斯特或陶西格这样的钢琴家才能胜任。然而,从气质上来说,勃拉姆斯更接近他深爱的克拉拉·舒曼,一位以清晰和克制著称的钢琴家。因此,D小调协奏曲兼具两种风格:开头的闪电战般的激烈与第一乐章著名的F大调独奏主题的亲密交织感以及慢乐章的深沉冥想同样具有代表性。 大约20年后,勃拉姆斯才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正如他所预言的,这是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更加崇高,同时也更具游戏性。与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一样,这部协奏曲的大部分创作于勃拉姆斯在阿尔卑斯山度假胜地波尔沙赫度假时。 受到壮丽的山川湖泊景色的启发,并深受地中海精神的触动(当时他多次前往意大利旅行),勃拉姆斯在前两个乐章中实现了宏伟与亲密的融合,即使以他自身卓越的标准来看,这也令人难忘。而慢乐章则暗示了勃拉姆斯从未写过的大提琴协奏曲,末乐章则明显带有奥匈帝国的风格,充满轻松的游戏性,且极其精致。 吉列尔斯对降B大调协奏曲的演绎在1950年代首次引起国际关注时,震惊了欧美观众。当然,他的才华早已被发现。阿图尔·鲁宾斯坦曾回忆1932年在敖德萨听到16岁的吉列尔斯演奏:“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前几小节之后,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凡的天才。我亲吻了男孩的双颊,询问了他的名字并记录下来。”六年后,鲁宾斯坦与他的评委同事们——瓦尔特·吉泽金、罗伯特·卡萨德苏斯以及最具精神洞察力的俄罗斯钢琴家萨穆伊尔·费因伯格——在布鲁塞尔的伊萨伊比赛中授予吉列尔斯一等奖。(阿图罗·贝内代蒂·米凯兰杰利获得第七名。)当吉列尔斯录制的两部勃拉姆斯协奏曲于1972年问世时,它们受到了特别的热情欢迎。《留声机》杂志刊登了一篇特别有趣的评论,作者是杰罗德·诺斯罗普·摩尔,他是世界顶尖的埃尔加学者,也是克拉拉·舒曼及其演奏传统的权威。他写道: “吉列尔斯和约胡姆能为如此众多的录音社区带来什么?答案是,一种深情的歌唱性,这丝毫没有削弱勃拉姆斯的英雄气概,反而更接近那种独特而复杂的结合,对我来说,这比其他任何我听过或看过的这些协奏曲的演绎都更贴近勃拉姆斯。” 摩尔进一步定义了艺术家们对作品的核心诠释洞察力: “吉列尔斯和约胡姆有时几乎像是在即兴演奏,尽管他们的成就绝非偶然。相反,在我看来,他们的风格更像是某种罕见且严密保守的秘密的最终揭示——低调、常常含蓄,但却有一种逐渐渗透到耳朵和心灵的展开的雄辩。他们的速度和节奏变化并非与配器的变化相关,而是与旋律模式的结构变化相关。因此,吉列尔斯和约胡姆非常接近作曲家独特表达的绝对核心:不仅让你相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它实际上直接来自于他对这些部分的使用——换句话说,他的综合是令人信服的。” 有趣的是,吉列尔斯还选择录制了勃拉姆斯的《七首幻想曲,作品116》。 勃拉姆斯的晚期钢琴音乐是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之一,然而其中许多作品与协奏曲一样,表面上的粗犷公开风格隐藏着最温柔的私人情感。作品116尤其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在本质上不是一组单独的作品,而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对下降三度音链的探索贯穿全曲,成为一种音乐主题(leitmotif),同时也可以将这七首幻想曲视为一部多乐章的奏鸣曲。D小调的随想曲(第一和第七首)作为作品的开头和结尾,G小调的第三首随想曲则像是谐谑曲,而第四至第六首的A-B-A结构(E大调/E小调)则构成了作品的中心慢乐章。吉列尔斯的演奏无疑传达了这种印象。聆听他那技术上极具挑战性,同时又独特、有机且深刻亲密的演绎,人们不得不认为这确实是一部单一的作品,一部由七个乐章组成的音乐短篇小说。 理查德·奥斯本 |
决定性、无可辩驳的坚定性(德语翻译) 1971年夏天,我有两次机会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聆听并体验俄罗斯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当时,吉列尔斯与捷克爱乐乐团在卡尔·伯姆的指挥下演奏了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并在独奏音乐会上演奏了莫扎特(包括a小调奏鸣曲KV 310)和贝多芬(《华尔斯坦奏鸣曲》作品53,A大调奏鸣曲作品101)的作品。他的演奏严肃,在许多段落中甚至近乎严格,对音乐本质的刻画毫不妥协,但在音色上却极具光彩。每一个音符、每一行乐句都经过精心衡量,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位在西方仍然相对罕见的艺术家多年来受到如此高度的尊重,并因其略显内敛的性格而赢得了含蓄的钦佩。 在他这一时期充满艺术表现力的现场演奏中,我甚至觉得,在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KV 397)这样的小品中,也仿佛流淌着浪漫主义的情感,仿佛受到了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音乐的启发。吉列尔斯对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在不到一年后得到了证实:1972年6月,他与欧根·约胡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了两部钢琴协奏曲!因此,完全有可能的是,他对音乐的音色和调性细微差别的敏锐感知,以一种文学般的情感投射到了其他作品中:仿佛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精神通过勃拉姆斯的手传递出来。 我记得,当时这些柏林录音的发布在专业和爱好者圈子里备受期待和关注。吉列尔斯作为唱片艺术家,整体上表现得非常谨慎。他避免录制冗长的全集,也拒绝快速发布系列作品。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和自我批判的审视。吉列尔斯可能认为,唱片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必须能够长期维护一位艺术家的声誉。因此,唱片不是音乐当下的声学日记,而是一种在世时的“遗嘱”,由多个精心准备和审查的章节组成。 这次发布前的紧张气氛之所以异常高涨,还因为吉列尔斯在1960年代已经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弗里茨·莱纳的指挥下录制了降B大调协奏曲(作品83),虽然演奏充满激情,但也极为严肃和有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感兴趣的是,吉列尔斯在柏林会如何“理解并传达他的勃拉姆斯”。然而,在欧根·约胡姆的指挥下,d小调协奏曲(作品15)是吉列尔斯在唱片上的绝对首演。这是一次迟来的首演,因为在1972年柏林录音的时间点上,吉列尔斯已经55岁了。但对于一位诠释者的成熟过程来说,等待一段时间,倾听内心的声音,看看作品何时“显现”,显然并非不利。 勃拉姆斯-吉列尔斯-约胡姆的组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希望。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地位、他们在塑造作品时的责任感已经在唱片目录中得到了多次证明。钢琴家那种即使在最炫技的时刻也略带沉思的哀歌般的艺术,为两位从内心深处燃烧的诠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指挥家则像在一种想象的文化秩序下,将他的音乐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欧根·约胡姆的布鲁克纳演出和录音,以及他那庄严、坚定且充满近乎神职般温和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录音,都表明他是一位高度修养的、无私奉献的实践者。这种态度在今天几乎显得有些过时——退到作品背后,真正将指挥的角色理解为一位熟练且调节性的中介者。 在吉列尔斯和约胡姆的双星照耀下,这两部勃拉姆斯协奏曲散发着一种宏伟冥想的氛围。d小调协奏曲的三个乐章中,强大的乐队和钢琴的音响空间,以及降B大调协奏曲展开部中战斗般的和弦序列,仿佛以一种神秘的方式融入了宏大、令人信赖的音乐洪流中。这种音乐在每一阶段都似乎在同时表达它的起源和归宿。换句话说,在吉列尔斯和约胡姆的演绎中,人们不由自主地感到“在家”。人们不仅在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交织中面对迷人的情境,同时也在广阔的协奏曲景观中了解这些情境的功能和位置。毫无疑问,这也归功于两位艺术家在录音中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坚定性来表达和权衡主导主题的方式。 埃米尔·吉列尔斯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了莫扎特的作品(独奏,也在卡尔·伯姆的指挥下与女儿叶莲娜合作)、大量的贝多芬奏鸣曲、肖邦的作品、格里格《抒情小品》中令人着迷且在当时近乎大胆的选择、舒伯特的双重奏(再次与女儿合作),以及这里记录的两部勃拉姆斯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叙事曲》作品10以及《七首幻想曲》作品116。勃拉姆斯独奏作品的录音于1975年9月在芬兰图尔库的音乐厅进行。吉列尔斯在北欧的录音棚中演奏的第一首幻想曲——d小调的《随想曲》——比在音乐厅中更为克制。狂风仿佛被驯服为风暴。在这些略带犹豫的性格中,这些“芬兰的勃拉姆斯诠释”带有一丝忧郁。旋律的构建、和弦与单音的分配遵循着内省与孤立的脆弱规则,吉列尔斯的钢琴音色,可以说,是午夜阳光下的心灵镜像。 彼得·科斯 |
小册子内容的DeepSeek中文翻译: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第一卷 [51'43]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 第一乐章:庄严的 [24'15] 第二乐章:柔板 [14'49] 第三乐章: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 [12'39] 华彩段: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第二卷 [73'37]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 [51'44]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18'22]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 [9'31] 第三乐章:行板 [14'04] 第四乐章:优雅的小快板 [9'47] 华彩段: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大提琴独奏:奥托马尔·博尔维茨基 幻想曲集,作品116 [21'44] 第一号随想曲:充满活力的急板 [2'11] d小调 第二号间奏曲:行板 [3'35] a小调 第三号随想曲:热情的快板 [3'13] g小调 第四号间奏曲:柔板 [4'22] E大调 第五号间奏曲:优雅且深情的行板 [3'00] e小调 第六号间奏曲:温柔的稍快板 [3'07] E大调 第七号随想曲:激动的快板 [2'16] d小调 钢琴:埃米尔·吉列尔斯 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欧根·约胡姆 ADD©1972/1976 (作品116) 宝丽多国际有限公司,汉堡 与吉列尔斯和约胡姆录制勃拉姆斯作品——录音师的回忆……(德语翻译) 当我们制作这些录音时,我们也在尝试四声道录音技术,但这从未导致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发行四声道唱片。吉列尔斯已经为另一家公司成功录制了第二协奏曲,并且对这部作品了如指掌,因此录音过程非常顺利,尤其是慢乐章几乎不需要剪辑。第一协奏曲吉列尔斯很少演奏,我们不得不劝说他录制这部作品。在录音前,他与约胡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终,我们也在三天内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录制,尽管在录制第三乐章时有一些紧张的时刻,因为吉列尔斯必须在录音结束后立即返回莫斯科。 当时,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卡拉扬主导了乐团的大部分录音工作,但他有时会允许客座指挥负责协奏曲伴奏或他不愿亲自处理的曲目。(令人惊讶的是,他从未录制过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吉列尔斯对录音工作非常认真,并要求我们也要如此。对他来说,声音必须在录音过程中不断调整,就像他对音乐诠释的追求一样。有一次,我们让他尝试了钢琴的八种不同摆放位置,最终他才确认我们最初建议的位置是正确的!他喜欢在西方工作,如果录音时间比预定时间提前结束,他会建议休息或重复演奏某些乐章,只是为了享受这个过程。 在欧根·约胡姆去世前一年的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他漫长而杰出的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录音时,他特别提到了与吉列尔斯合作的勃拉姆斯协奏曲。尽管约胡姆“只是”为独奏家伴奏,但这一评价无疑是对这些唱片成功的最有力肯定。 克劳斯·沙伊贝 |
谢谢分享 |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5-3-17 22:05 编辑 scfan 发表于 2025-3-17 20:42 刚才仔细听了下第二乐章3分钟这段钢琴,感觉确实24-96差了点意思。我可能会投票给sacd版,钢琴的高音键和乐团部的中低音听起来更均衡一点。新的这个24192,高音键似乎有点压了中低音了。 |
scfan 发表于 2025-3-17 20:42 听感上,相对之前的cd提升无疑很明显的。听完马上听cd,钢琴听起来感觉都不对。 24-96,sacd,24-192 这仨,钢琴听起来就自然多了。 跟24-96比,好像有点提升,很难说提升了多少。 |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5-3-17 20:22 从我的听感上,24-192的乐感表达提升很大,甚至Gilels的天花板都被提高了 |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5-3-17 20:33 编辑 24-192这个频谱分析,从1000hz左右往上,好像是拉高了2-3db的样子,听起来会更亮一点。对比24-96和tower的sacd。 第一乐章5.25.5这里有个很小的杂音,其他几个版本都没管,24-192这个外科手术式的把它抠了。如果不是频谱图上留了一小块补丁,我都没注意到其他版本这里有个杂音。 24-192和tower的sacd,二者“亲缘关系”是比较近的。sacd版本本身是从24-192数字母带转码的。不过现在这个24-192在很多细节也还是不一样。可能是后期混音带来的差异。 |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5-3-17 19:57 编辑 op83第一乐章在2分钟不到一点点的位置,有个现场杂音,cd版、sacd、24-96都有,但是24-192把这个杂音消掉了,完全听不出来。还有不少小杂音的修正,留在了频谱上。 |
下来听听,多谢分享。 |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5-3-16 18:33 期待您对比下SACD和24-192 ![]() |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5-3-16 19:27 编辑 对比了下24-96 和24-192的频谱,大概率不是同一次数字化的。24-192的高频确实被增强了一点。 |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5-3-16 18:34 编辑 刚对比了下以前的cd和这个24-192的,op83第二乐章结束的乐团弦乐部分,感觉24-192的略有点 呲呲 的感觉。。不知道流媒体放出来的时候是不是调过频谱了。cd版倒是那个年代bpo的典型听感。 当然也有可能是音响系统的缘故。。不知道乐友们有没有对比过。。 稍晚一点把sacd的找出来试试看。。 |
感谢楼主分享!这次的效果不错,就是声音不知为何比较小 |
多谢分享 |
谢谢分享! |
我觉得应该就是2015年那个版本,先前放出的是24-96,现在放出的24-192,而不是2024年重新重制 |
多谢分享。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10 13: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