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681
发表于 2021-7-18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jimguo 发表于 2021-7-17 12:30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7-18 08:39 编辑
听音笔记……

感谢jimguo大佬指点及分享,这组35CD的小提琴,百度盘中的资源不全,缺5、12、16、17、27、33等。俄罗斯这个链接是全的,但目前我还没能下载完成,正在慢慢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2
发表于 2021-7-19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省台中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发表于 2021-7-20 15: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听音笔记……


目前大量版本对比之下,阿巴多是超然等级的指挥大师无疑。在他的交响录音里,指挥艺术表达早已突破传统节拍节奏的思想意识囹圄,达到了表达的化境。
在阿巴多八十年代录音里能听到艺术化境的效果,但还略有一点节拍的痕迹。但这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指挥家。到了2000年以后的录音,完全超越节拍的节奏,从整体到细节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尤其是对马勒交响乐的诠释至高无上。这就是神的境界。

其它能和阿巴多相比较的,有一位奥地利指挥大师米歇尔吉伦。但他不在传播范围。听他的录音,就好像是更有力度的阿巴多八十年录音,当然录音指挥年龄上的优势,要大于八十年代阿巴多。在整体的圆融方面超越出阿巴多之外的所有指挥家,有一种奥地利蛋糕的浑然蓬松和甜美的美感。只是节拍痕迹还有。但已经是超级大师的水平了。

这两位指挥大师,达到圆融境界以后那就是个人风格,很难有比较低的零散不足问题存在。

阿巴多在指挥神殿之上的云端,米歇尔吉伦进入了神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8: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奥地利指挥大师米歇尔-吉伦Michael Gielen 告别指挥台舞台与生活”
  2014-11-06 14:18:00   作者:乐音

奥地利指挥大师米歇尔-吉伦 Michael Gielen 宣布,因健康原因将停止自己的指挥生涯。
米歇尔-吉伦1927年生于东德的德累斯顿,以指挥现代音乐为所长,他指挥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录制的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获多种唱片大奖,是现代音乐中的著名录音。
父亲是歌剧导演,上世纪40年代年幼时因纳粹迫害,举家迁往阿根廷。他最初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登台,由此登上了国际舞台。1949年因举行勋伯格钢琴作品全集独奏会而引起乐坛瞩目,1950年返回欧洲。
他曾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过指挥助理,后又先后领导过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比利时国家乐团、荷兰歌剧院。1977年-1987年间,在法兰克福歌剧院担任总监十多年。1986年开始领导巴登巴登与弗赖堡西南广播交响乐团,后又接手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吉伦曾录制过全套的马勒交响曲,并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贝多芬、布鲁克纳等传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也是他的保留曲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9: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纯天然乡村歌曲:

(Irish Folk/Pub songs) VA -
23 classic Irish pub favourites - 2008, FLAC (tracks+.cue) lossless
ef1a16707130e7bc1ac7076467b7e97f3ce664f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7
发表于 2021-7-20 20: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jimguo 发表于 2021-7-20 18:51
“奥地利指挥大师米歇尔-吉伦Michael Gielen 告别指挥台舞台与生活”
  2014-11-06 14:18:00   作者:乐 ...

找了几个相关的包!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1 - (6CDs, SWR, 2016)1.86G
1E182CB80C97D8411B7A1DE841ED39996B558F8D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2 - (10CDs, SWR, 2016)2.45G
B92461E43DC9CD14230061910C7B9BAC89FA14EE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3 - Brahms - (5CDs, SWR, 2016)1.34G
5832476722A3B694DE9F4ED9350664BB4E39F23B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4 - (9CDs, SWR, 2017)2.79G
746F333AC0BEF60286DC5DF6360EB3B58D7B6C42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5 - Bartok & Stravinsky (6CD, SWR, 2017)1.76G
1828480E7E42BF8438444CEF6BD256AF21507418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 6 (Recorded 1988-2014) - (17CDs, SWR, 2017) 4.1G
94F3F4AFDE5587C4797B9AF22F31D37F7BE7E2DC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7 (8CD, SWR, 2018)2.5G
F73AB449579051E590C6B69F01589FDAD826C983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 8 (2019)3.67G
EB71C88D8E952857C99F67EA3BB69EFFB505E77E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 9 (2020)(9CD)3.69G
93453965A3ADD8EB6AA14747572AFA2E99104E8A

9.jpg (366.95 KB, 下载次数: 91)

9.jpg

8.jpg (131.55 KB, 下载次数: 113)

8.jpg

7.jpg (372.14 KB, 下载次数: 90)

7.jpg

6.jpg (342.4 KB, 下载次数: 99)

6.jpg

4.jpg (118.27 KB, 下载次数: 95)

4.jpg

p1.jpg (288.33 KB, 下载次数: 102)

p1.jpg

folder.jpg (267.24 KB, 下载次数: 117)

folder.jpg

Box cover1.jpg (136.06 KB, 下载次数: 89)

Box cover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8
发表于 2021-7-20 20: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Jiewill 发表于 2021-7-20 20:12
找了几个相关的包!
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1 - (6CDs, SWR, 2016)1.86G
1E182CB80C97D8411B7A1DE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2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听音笔记……



Michael Gielen - SWR - (1988-2003) (13CD)
Mahler - Symphonies



搜搜就有一些。吉伦是奥地利指挥家,对德奥交响更在行,比如贝交全集莫扎特海顿等。但对马勒东欧波西米亚系的超浪漫派解读就有点超范围了。

Hanssler-classic
Michael Gielen - SWR
SWR SINFONIEORCHESTER BADEN-BADEN UND FREIBURG
Michael Gielen, Conducto
Mahler - Symphonies No. 1-9, Adagio (1988-2003) (13CD)(FLAC)  2.91GB
79eda28c07eee60ae20a93341bf79c650aad46bc

Autnahme/Recording:
No. 1 1 1.-'13.05.2002 Konzerthaus Freiburg
No. 2 03.-07.05.1996 Hans-Rosbaud-studio, Baden-Baden
No.3 02/1997 Konzerthaus FreiburS, live recording
No. 4 23.-26.02.1988 Erahms-Saal. Karlsruhe
No. 5 09.-10.12.2003 Konzerthaus FreiburS
No. 6 07.-10.1999 Festspielhaus Baden-8aden
No. 7 19.-23.1993 Hans-Rosbaud-Studio, Baden-Baden
No. 8 08.-8.12.'1998 Konzerthaus Freiburg
No. 9 30.06.-04.07.2003 Konzerthaus Freiburg
Adagio 16.-17.11.1989 Hans-Rosbaud-Studio, Eaden'Baden
Kunstlerische Aufnahmeleitunt/artistic sound engineer Bernhard ManSold-Markel' SWR (No l/ 5)
Dorothee Schabert, SWR (No.2/ 3) . Helmut Hanusch, SWR(No.4/ 6/ 7/ 81 9/ Adagio)
Tonintenieur/Balance engineer Klaus Dieter Hesse, SWR (No.5 ) Ute Hesse' SWR (No 1/ 8/ 9)
Norb;d Klovekorn, sWR aNo. 2/ 4) Frank Wild, sWR (No. 3/ 7) Norbert Vossen' sWR (No 5/ Adagio)
Digitalschnitt/Digital editor: Bernhard Mangold-Mirkel, SwR (No. 1/ 5) Dorothee schabert, sWR (No.2/ 3)
Helmut Hanusch, SWR (No. 4/ 5/ 7/ 8/ 9/ Ada9io)


Orchestemanatement/Orchestra management Reinhard Oechsle( 5WR
Redaktionelle Mitatbeit/Editoral contributot: Rainer Peters, sWR
Einfuhruntstext/Protramme notes: Dr. Paul Fiebig. SWR
Coverphoto:
Auguste Rodin, Der Denker AKG. Berlin
Auguste Rodin, Der Komponist Custav Mahler
Bayirische Staatsgemaldesammlungen, Neue Pinakothek, M0nchen
Grafik/Coverdesign: Daniel Kocherscheidt, KrLlSer & Ko.
English translation: Dr. Miguel Carazo & Associates
O88/89/93/95/97/98/99/02/03 hdnssler CLASSIC, D-71087 Holzgerlingen/SWR Media CmbH/Cermany
@ 2004 hanssler CLASSIC, D-71087 Bolzgerlingen/SWR Media GmbH/Cerman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00: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汉斯勒版吉伦马勒全集还有一个链:
ce580d75c8348dece09c7cd7a332bca0ef0582a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发表于 2021-7-21 08: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

学习了,感谢J大科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7-22 05:00 编辑

达到了真正艺术大师的境界,就是超越一切技法和技法的痕迹展现,直接表达艺术本身。从排练指挥录音的效果上就能听到。很多人有这个可能,但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就被俗世的一切所牵绊,生命时间几年几十年就过去了。

马勒的音乐很多接触参考了中国唐诗的境界,唐朝的老庄和佛教都是显学,存在于很多文化作品的创作思想和效果之中。一旦接纳必然包含这些顶端哲学境界。所以马勒交响乐本身就有很多观察和感慨人生进入化境的表达。包含很多老庄佛法的境界。

任何指挥家,有宏观基础能力的才能接触和指挥马勒交响。而且能够被有着眼切入点的欣赏者所注意和分辨差别。是认真努力用一生去理解和不断努力超越自我,还是本身理解有程度限制或者干脆就是应付差事凑合出商品拷贝,全都能分辨出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比货人比人。
如果听得出指挥家的录音里,有很多指挥技法和技法不足的努力,那这样的情况就说明一个人被一些存在给限制了。如果能超越到基本听不出一些技法的痕迹,那必然是有所追求有所超越。就好比一个人不会拉琴,却很努力扰民,拉出来的琴音活像杀鸡踩猫尾巴。再不懂的人也能听出技法很烂的效果。但技法纯熟有什么标志,不是不杀鸡而变得好听,仔细对比之下,还能听出各种程度的技法的存在和对比之下的差距。阿巴多的晚年录音告诉人们,最高境界就是超越和让技法消失。直接追求艺术高度的表达自由,必然让更基本的东西超越性的消失掉。目的不是让人无从比较,而是自我超越到更高的境界,也就不必再去比较基本的低等级东西了。就好比一座大楼基础部分和内部结构,从外部是看不到的。五线谱记谱法本身是存在很多简约和便利的粗条件的,记谱的节拍就是个最粗的东西。无可奈何只能凑合这样用只是个下限,不等于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上限。节拍器是入门阶段的基本工具而不是至高的天条。
像看小说一样超越看电视剧是很简单的事,章回小说就是古代的电视连续剧的效果,而且还不具象可以让听众在头脑中自己安装自己最喜欢的形象。但是为什么不能通过阅读交响乐总谱来欣赏交响乐的演奏,因为演奏上的细节超级多,录音在原则上即便是同一个乐团同一位指挥家排练的曲目,两次录音都有不同的细节展现。虽著名的就是富特文斯基黑色贝九之前没多远时间,同样在柏林录的贝九,风格明显不同。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证明,五线谱只是个大概齐的记载,距离实际具象差距很远,因此就给了指挥家很大的理解和表现空间。所以原总谱也算是一种技法的程度。因此,艺术表现上反是有所牵绊,就必然有所着相,就不能实现更高的艺术升华和突破。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的一切都是逻辑,也就是问题和推理,一层一层前后都不能出现矛盾,就不会造成南辕北辙,就能直达终极真理。但金刚经说,连终极真理本质上都不存在,都会随尺度的增大而消失。时间空间的尺度无限放大以后就是这个样子。设计思想来源于人,人如果还没成长到能接触设计思想的年龄,就没有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来自人类的文化积累,如果没有人类,或者人类群体消失,那么这个文化就随着消失了。整个人类也可能消失。这是人类群体。自然物现在基本被证明都是从大爆炸来的,基本粒子最小的存在是能量弦。再往后面追,就是弦子能量的聚集,如何聚集的,聚集之前还是不存在。不存在是一切前台存在背后的基本出发点的情况。
金刚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相”布施,不在意任何领域和阶段的可见可感,才能超越存在。“布施”,可理解为舍弃既有已知的东西。只有舍弃现有的范围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自由。
“法”可理解为一切存在,存在之先都是规律。就是诸相非相。任何事物都服从于规律,人造物服从设计和设计思想,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服从于自然规律,植物服从于dna里的数学生长公式。物质都是原子基本粒子,都有形成和运行规律,形体服从于规律。所以“法”是指一切存在和背后的规律,全部这些的一切存在。

接触一件东西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这种问题,主要效果在于借助这个桥梁去实现悟道的更大效果,而不能沉迷和自悟在里面浪费时间。所以无所谓随便听,在沉迷角度都比抓住其中的任何角度去沉迷发烧不可自拔的要好些。但能够深入却是突破认识陷阱的基本走向,从认识问题角度比泛泛的躺平肤浅强。只是方向上和区域限制上的认识限制是普遍存在的魔障陷阱。不可突破的话,在时间浪费角度比那些躺平不浪费时间的随便玩要差。而古圣先贤的东西都是可以随便自取的。看书很厚和把书读薄的问题,超越书本等于在把书读厚。武学最高境界肯定也是炼精化气无招胜有招,能不能达到是个问题而不是可能性不对。为什么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高境界,而不是烧香磕头当哭奶吃哭换尿布的婴儿的低等级自误境界。
因为世界没你仍然存在,自己想达到的东西全都是基于自己才有存在的,自己没那个理解境界就看不到,自然也得不到。小到任何一个工作行业也都是如此道理,个人没那个能力的高度,工作效果就漏洞百出,直接就是摸不到更高水平的门口。所以个人的需要是因自己而存在,可以追求突破,但不能执着任何限制自己的东西,更不能执着自我挖坑跌入水井当一只在一口井里躺平的青蛙浪费生命时间值。所以发烧是反常的东西,但也是必须经历的渡劫修炼桥梁和工具。退烧才是更高的境界,但不入门没努力的初哥根本不是退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背景:马勒的“大地之歌 ”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 剪报:
-------------------------------
(杨晓龙) http://www.huaxia.com/zhwh/ycxx/3485767.html
…………
马勒从《中国笛子》中挑选了7首德译唐诗,谱写了《大地之歌》。《中国笛子》不是直接翻译自中文,而是根据汉斯·海尔曼的德译《中国抒情诗》、朱迪斯·戈谢的法文版《玉书》和赫维·圣丹尼斯的法译《唐诗》等改写的。中外文诗歌互译很难,何况涉及到多个语种的互译。不难想象,发现《大地之歌》确切唐诗出处的难度之大。
…………
马勒的《大地之歌》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说明欧洲人是多么地向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虽然马勒没有直接采用中国的音乐语汇进行创作,但他所追求的唐诗意境和情调更能表现古代中国文人的气质。这些优美的唐诗跨越了地域、时代和民族,同20世纪壮丽的交响音乐融为了一体,奏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美丽乐章。
…………
马勒是一个不断工作和抗争的人、一个积极而热情的人——这在音乐家里是不多见的。在维也纳或汉堡的演出季一结束,马勒就会前往斯坦因巴赫或麦尔尼格,狂热地开始新的创作。而一旦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一部作品,马勒都会冲向乡野,长时间徒步行走或自行车骑行。可以说,亲近大自然是他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
1907年的夏天是马勒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阶段,各种打击接踵而来——爱女玛丽亚不幸夭折,他本人不得不离开付出10年青春的维也纳歌剧院,又被诊断为严重心脏病。这些打击消耗了他的能量和意志。由于极度悲伤,马勒不能进行任何创作。1908年,马勒来到意大利的多比亚科。在给布鲁诺·沃尔特的信中写道:“在我生命的终点,我必须像初学者一样重新活过,学习如何承受……发现自己的道路,克服孤独的恐惧。”
患病的马勒逐渐学会用另一种方式观察生活,可能比以前还要深刻、强烈,正如很多即将离世的人珍爱生命一样。在森林中的小木屋里,他日复一日地冥想和工作,开始思考那些指导和滋养他整个创作生涯的重大问题、生死的意义以及人死以后的归宿。马勒岳父的朋友提奥巴特·波拉克送给马勒一本汉斯·贝特格翻译的诗集《中国笛子》。这些中国诗歌或歌唱人内心的孤独,或感叹尘世间的喧嚣,极大地激发了马勒的创作灵感,让他完成了人生告别之作,也是其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 剪报:
--------------------------------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624660?utm_source=wechat_timeline
…………
音乐界对《大地之歌》这首作品究竟是交响曲还是声乐套曲,争论不休。有的说以结构来分析,她就是一部交响曲,有的说,不管结构配器如何交响化,其音乐还是以歌词为主,音吟诗的本质没有改变。但以我个人的观点,不论是交响曲也好,声乐套曲也好,其在大编制管弦乐团的恢弘音响下,所营造出的唐诗意境,绝非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从中国古代诗歌中汲取养分,捕捉灵感,孕育乐思”这么简单,而是马勒本身就有和唐代诗人相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只是对他所熟悉的唐诗意境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1907年的马勒可谓是祸不单行,恍若李白《悲歌行》中的诗句“悲来乎,悲来乎”,充斥着尘世的沧桑与坎坷。首先,在事业上, 马勒在维也纳歌剧院的总监一职已岌岌可危,和管理层发展理念的分歧,使他不得不辞职,这可是当时最显赫的音乐职位。紧接着在亲情方面,马勒那曾今创作《亡儿悼歌》的奥地利维尔特湖畔别墅,却成为了其长女死去的不祥之地。再有就是自己的健康出现很大问题,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就是不治之症,等于宣判了死刑。就在这三重打击下,面临痛苦的人生之时, 马勒与莱比锡出版的一本德语诗集--《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相遇,唐代诗歌的别离,忧伤,命运的飘萍,悲凉的生命感,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事业的不顺,与亲人的诀别和生命的无常,都是唐代诗歌佳作所表现的人生况味。
《中国之笛》是一本由德国诗人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意译的唐诗德语版,其实是贝特格在德英法译本基础上的再创作。诗作其实和原作相去甚远,不仅没有了原作的神韵,甚至有谬误之处。即使是这样的二手转译,依然可以从中体会到唐代诗歌佳作的意境,真可谓是唐诗有着不同凡响的感染力,加之马勒对诗人气质和性情的敏感,和对唐诗诗作情感与意境的敏锐,这样一部意境深远的旷世杰作就被创作出来了。

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

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对应的是李白的《悲歌行》。此诗作于李白的晚年,有人认为是临终前所作,风格有变,多为悲愤之语或绝望之辞。诗中表达了李白对富贵生死的看法,“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人生短暂,山河流转,你又能掌控多少命运呢?
马勒当时的处境和李白也有相似之处,事业功名的失意,与女儿的生死诀别,以及自己被诊断出不治之心脏疾病。但从《大地之歌》的音乐形象上看,更多体现的是马勒对死亡的恐惧,岁月静好歌舞升平时,却突然地出现一只猿猴在坟头上哀嚎,时时提醒人们死亡的随时降临。“生和死一样黑暗, 一片黑暗!”表达了马勒对生的痛苦,和对死的恐惧。

第二乐章,秋天里的孤独者。钱起的《效古秋夜长》似乎与《大地之歌》的唱词更为接近。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生命律动感受尤其敏感,自然物候的特殊规律决定了春恨悲秋的大致方向。”
马勒在他女儿死去后,卖掉了在奥地利维尔特湖畔的别墅,发誓从此不再到达此地,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是在多洛米蒂山谷中的托布拉赫度过的,当时曾今写信给他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说他在托布拉赫是多么地孤独,但这孤独对他的创作又是多么地必要。贝特格的诗正像唐诗《效古秋夜长》一样,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性,但马勒在这里把她改成了男性,以至于很多音乐学家认为马勒将自己代入了诗中的角色。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有着鲜明的对比,在这里音乐似乎在推动我们超越第一乐章那生命必死的惊慌和恐惧,将大地的季节接纳为我们自己的季节。马勒自己说,他在孤独的时候经常哭泣,将秋天和他内心的情绪相关联。音乐似乎要告诉我们,他内心的悲凉,造就了他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象。这里所谓的“爱情的太阳”,是马勒渴求的一种爱,这个爱是超越男女之爱的宇宙之爱。马勒所处的黑暗孤独的角落,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爱。

欢歌与回忆
第三乐章是整个《大地之歌》中最轻快最短小的一个乐章,营造了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气氛。如果说整部《大地之歌》是关于失去和死亡的,那第三乐章展现的是对逝去的亲人和时光的回忆,怀着乡愁回到过去,回忆他的童年和女儿在世时的美好时光,他没有压抑这种情感,而相反是去拥抱去释放。

爱情,甜蜜的忧愁
第四乐章,咏美人,对应的唐诗是李白的《采莲曲》。马勒和阿尔玛虽然有甜蜜的爱情,却也不免有种种的不如意,双方虽然都有仰慕之情,但他们的渴望并没有得到满足。

人生如梦,一醉方休
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对应的唐诗是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梦和醉是这首诗的主题,梦和现实作对比,而醉和清醒做对比。李白信奉道教,而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视为虚幻的一场梦,虽然醒来朦胧中发现已经是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春天,但真实的世界是否真是如此美好?

马勒在这一乐章中,着重描写了春天的美好,但“春天与我又有何相干?” 虽然世界是如此美好,但这并不属于我,一切的美妙和我不相干,我还是独自醉去,忘掉这一切吧。这并非体验生活,而是在生活中麻木。
第六乐章,告别,对应的唐诗是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离别之苦,是古人各种情感中最煎熬的。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空间时间的概念和现代有非常大的不同,时间空间的转换,意味着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等等的情感断裂,这种情感的断裂是刻骨铭心的。“离别是常态,相聚是意外,” 往往体现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因而,这种情感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唐诗中表现较多的主题。
马勒在最后一个乐章,将两首诗巧妙地结合起来,从期待友人,到友人骑马而至,这个过程马勒将之升华至一种哲学的高度。尽管唱词中并没有死亡的词句,但音乐中,马勒却一次次地预示死亡,虽然黄昏的风景很美,却是导向安息和死亡的。这在马勒的总谱手稿上的葬礼进行曲处标注了“墓地之声”,之前的期待,最终等来的是死亡,音乐充分展示了一种犹如通向死亡入口的气氛。马勒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死亡只是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并非终结,而是回归到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宇宙的本源,因而在此笔锋一转,从死亡又跨越到春天,生命又再次勃发。这时出现了“永恒”的主题,那便是著名的七声“永恒”,音阶没有主音,也就没有结束的感觉。马勒受瓦格纳的影响,这种表现手法和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有异曲同工之妙。特里斯坦和弦不寻求解决,永远不回归主和弦,借此来表现永恒,瓦格纳表现的是爱情的永恒,而马勒在这里表现的是大地生命的永恒。《大地之歌》的音乐超越了唱词的平庸,达到了宇宙生命本质的哲学高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王孟”的禅意,在这里却不谋而合了。

- 汇评:
--------------------------------
马勒的“大地之歌 ”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第一首唐诗,是:“悲歌行” [ 唐 ] 李白
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剑是一夫用,书能知姓名。惠施不肯干万乘,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须黑头取方伯,莫谩白首为儒生。
…………
-李白这首诗很直接的就是表现了老子的道德经,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本身就是佛家居士,同时中国道家在汉唐本来就是皇家等级的显学。
…………
宴陶家亭子【李白】唐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 从专家对马勒大地之歌和歌词以及创作背景的描述,可以看到马勒确实是在自己的人生状态之下,从中国文化中得到了超然的启示。人生百态都是生活的元素,不必纠结。生活中有美好也有遭遇,但生活还是一种艺术高度理解之下的美,那怕是悲剧。悲剧本身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让伟大的艺术超越这一切。
- 拈花微笑,看透所相,珍惜当下。不拘泥任何境遇,人生的艺术情感要去做自由的逍遥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4
发表于 2021-7-21 14: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感谢楼主分享心得,“大地之歌”的相关摘录看完也很有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5
发表于 2021-7-21 15: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7-25 17:05 编辑
听音笔记……



欣赏马勒交响乐能帮助人的境界提升



以前都是随波逐流从旋律是否优美角度去判断没听过的交响曲。几年前刚接触马勒交响乐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像电影音乐。但以后才注意到马勒写交响曲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其八十年后的电影音乐抄袭马勒从相当于马勒超前了半个世纪以上。回到入门时代,单纯感觉第一和第五的旋律比较能听懂,也就是存在从旋律是否比较优美来判断初步印象的潜意识习惯。对第二第四等交响曲,评价是旋律不像古典和浪漫派那样易懂,有点偏现代派音乐的杂乱,难以深入。这就是当时的门外徘徊感受。
以后有时间了,机缘巧合在下载大部头马勒全集收集版本的同时,从网搜的被传的多的关于马交的背景资料去探究。有个十大指挥家评论马交的文章很好能帮助入门,还有一些背景介绍。但需要给定这些都是指挥家自己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欣赏者就一定要秉承高人的观点细节去听一个音乐。其它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被转的多的文章。另外,关于唐诗和大地之歌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之前很早就接触过,但多年以来就是联系不到听大地之歌能听进去上面。
以后。偶然有机会播放下载以后的版本去对比,随着问题的深入发现马三第一乐章的低频乐器的感觉很有意境,尤其是伯恩斯坦的DG版录音音色十分感人,暗调意境深远。从这个深入细听开始,才真正逐渐深入到马勒交响乐的细听和理解上。就好比学游泳,一开始小学生只会一点踩水和蛙泳,都不一定会潜水,然后很多年发展一些也就这样了。不深入练习和学习,多少年也不一定会正规姿势。
所以,接触到一个东西,和逐渐深入完全是两回事。需要有各种契机的机缘巧合去得到深入,找到自己个人能接受的深入途径。不在于多早接触,也不在于玩实体盘持续了多少年,这些吃盐不怕咸死的积累感觉对进入一部交响曲的大门全都没毛用。

欣赏交响乐要能认识到自己的认识规律到底是什么才是重要发现。一般都是潜移默化从自己以前接触过的东西里默认一些并不明确的听法走向。比如,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从旋律角度看问题。不管是否知道这样不行,其实都难阻挡。但是应该知道,直接直观是一种低级阶段的必然,所见所得不是艺术而是生活,艺术肯定是高于生活的。低端阶段只是钟情于吃奶的模式,好比有一种低等级的玩器材玩唱片的玩法,只关心声音是否更好听,不管也不去欣赏演奏内涵,颠倒了音乐的核心价值,保持在最初的稚嫩层级。这样下去人是永远不能长大的。
对文化问题绝对需要升级到理性认识的等级,才能摆脱婴幼儿和动物的自然感觉天性,进入只属于人性的理性追求的层次。感觉就是有我,而且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有我。理性才是无我,是客观和有逻辑的走向。所以“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懵懂无知的动物性,比如一些动物物,在街上可以旁若无人的做一些人绝对不敢做的事,比如排泄不穿衣服和直接法克,只管自己爽丝毫也不管社会观感。再比如猛兽不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一听见爆竹声就感觉心理很惊吓,默认遇到了很可怕的敌手,于是赶紧跑路。这就是说,动物性的感性的情况,根本没有理性意识的存在痕迹那就可怕了。但很多人也有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走理性路线的必要,直接能看到的知道保持社会观感,但不直接能看到的西方就不知道需要注意社会观感。人如何成长是个问题,一般都是通过一些活动或者接到看到一些信息得到启示,但这种启示需要主观上能够去接受才行,不然还是耳旁风七秒消失。最后知道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和感性思考的危险性。

回到马勒。初步接触以后马三听了一段时间也就那样了,对其它曲目还是停滞不前。直到今年元旦,集中对比了大量指挥家和版本的马二,又发现了进一步理解马二的方式。一开始是听到马二最后的结尾合唱部分太好听了,和中国的一些听过的音乐很类似,很可能是借鉴了马勒。于是从这个切入点去仔细听了全曲,不然没有个人感觉的切入点去硬听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和印象。
听了全曲以后,找到了和以前的交响类型的结合点,那就是很多大作曲家都写过的福音曲---耶稣受难重生记。个人感觉,既然交响乐不提倡太固定的标题主义,那么是可以放宽一点理解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内涵具象帮助听进去。单纯从原作和作曲家的意图背景以及别的大名家的理解去硬性安装去当教材去学习的方式,反倒不如自己找到比较合适的入手角度去理解,有个人感受才更容易采纳。听交响乐多了,知道交响乐的源头和一些从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到现代的知名指挥家最大部头的大作,全都是福音相关的主题。因为交响乐的一个走向就是综合的人生感慨和神圣化的崇高,那么只有借助和选择宗教情感之中的样本。
从既往感接触到的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一开始中世纪交响乐诞生的婴儿时期全都是教堂的宗教服务题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也都是这样,只是从旋律形式和内容设定上有一点改变,主要内容还是圣经。再到巴洛克时期,宗教题材还是最高的主流。亨德尔的弥赛亚,亨德尔巴赫的福音曲,到莫扎特的安魂曲,海顿贝多芬威尔第等,只要是知名交响乐的大作曲家,全都写过不少宗教题材的大部头作品。比如福音曲弥撒曲。直到近现代交响乐坛,都有作曲家选择宗教题材创走交响乐和弥撒曲。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宗教题材作品,是著名的D大调庄严弥撒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其实是参考了宗教作品而降落在交响题材里的一部大作,但一般人只知道交响曲认为第九交响曲就是交响曲的最高无上的境界,根本没接触过宗教题材作品的庞大和综合性,并不懂其所在的位置。
欧洲古代,是没有老庄和佛学的,只有圣经类的宗教题材。作曲家要想选择一个包含人类人哲学终极思考的伟大题材,只有来从圣经的题材去寻找这唯一的一种选择。但是到了马勒的时代,随着19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促进了东西方顶级文化交流,欧洲人逐渐接触到了东方圣贤的人生哲学,很自然就反映到了交响乐题材里。马勒的其它一些编号交响乐就是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大地之歌。

对交响乐来说,崇高至上的选择莫过于宗教题材的走向脉络。有了这种谁都知道和普遍的交响题材的引导,就容易听进去马勒第二交响曲。如果对马二“复活”标题的末日大审判主题感觉太大,也可以把马二简化一些当作耶稣受难福音曲来看待。也可以从福音曲角度去听。从耶稣被出卖到被捕,在被强行佩戴荆棘尖刺花冠的痛苦走向刑场的行进途中回忆起很多往事,直到受难死去最后重生在云端。甚至可以想象一些历史人物,甚至自己亲人的一生辛勤劳苦,想看到亲人复活重生在云端。再比如马勒第二交响曲的音乐,很多地方的旋律都在很像在总政歌舞团的一些舞剧声乐长征组歌和影视作品里借鉴过,合唱队的哼唱、军号声时常的响起、红军将士为了理想舍生取义战斗画面不断出现,这也是一种苦难辉煌艺术表达的共鸣。这就是说,听者的联想可以有各种可能,全都可以很直观的在马二中得到体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阿巴多在指挥马二的时候是穿的最高礼节的大礼服,但指挥其它曲目的时候就只穿普通西装。说明马二“复活”的主题太大了,内容涉及到人类整体命运和末日审判的主题,必须以最崇高的礼敬来对待。

和末日审判主题结合起来,中国有位知名现代诗人的现代诗写的特别好,谁才是民族的脊梁。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所以在听交响曲的效果上,原作歌词和创作出发点,反倒不一定比自己理解到的那种哈姆雷特的角度要更加容易被接纳和欣赏。因为交响乐的基本特征是无标题音乐,个人完全可以自己设定一些自己喜欢的场景去听交响。比如听穆索尔斯基的画展。搜索看到画展创作来源的俄罗斯原画,都是东正教的那种中东色彩的木造建筑,像童话世界一样的大门也没有什么宏伟感,反倒不如自己喜欢理解的一些其它的景象。也说明自己可以找到自己觉得更加合理的诠释具象角度,这样听的更有味道。也是交响曲做高境界无标题化的一种效果。总的来说,交响乐都是围绕人这个主题去写作的,文化就是这个意思,社会个人和团体都是人的不同活动方式。表现人的情感是具体的交响乐的特征,所以在听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对情感进行共鸣,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紧张舒缓美好恐怖都是人的情感表达和共鸣,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联想欣赏可以对应这些情感的共鸣,找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具象去对应,无标题交响乐就对应了这种欣赏效果。

通过比较试听和探究问题,更能升华理性达到高度是另一个体会。到了通过听阿巴多马交录音和搜索一些背景介绍,知道阿巴多在2000年前遭遇癌症,治好以后对自己的境界提升有了新的计划,在自己成立的专属交响乐团进行新的意境之上的排练,提升贝交全集,马交全集的境界。从中发现了指挥家的发展规律,其实是突破技法和技法流露的缺陷,直达艺术表达的自由境界。在从这个角度去对比阿巴多本人在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录音,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是体现在早期对节拍还有痕迹流露,但晚期录音对节拍痕迹彻底消失上。
对比马勒之前的交响乐,除了法国印象派,欧洲浪漫派交响乐和往上逆行到巴洛克再到文艺复兴,看到头到教堂唱经的音乐形态,都相对简单和有明显的节奏化特征。因为交响乐主要来自德奥文化,很多旋律节奏都来自宫廷舞蹈,比如小步舞圆舞曲,节奏感都强。包括马勒的老师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尽管在摆脱浪漫派技法和效果,但仍然显得德奥化的严谨和紧凑。而到了马勒这里,思想意境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在作曲技法上又有所突破,马勒开创的作曲技法和理论比以前的交响乐更加丰富。马勒交响曲听上去明显的节奏和结构全都消失了,能使人忘却了既往交响乐的节奏和结构,不自觉的就融入到了音乐的意境之中。甚至听完以前交响乐两倍时间的马勒交响曲,仍然感觉意犹未尽。

另外,对交响乐排练指挥细节丰富的展现,更是在阿巴多的晚年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再用这个视角去看伯恩斯坦指挥的马三,就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对比之下发现和阿巴多比起来,伯恩斯坦的马三版本,单从第一乐章上听,一些细节的地方是滑着走了过场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得到体现。
对指挥家来说,很可能是自己的理解境界就没达到,或者没时间精力花功夫深入去挖掘,或者有一些个人习惯,乐队也只好完全按照指挥家排练时的听感效果和要求去落实在演奏上。但在演奏家的角度,就存在可能是自己明明知道问题,但限于个人身体情况手法难以练到那个程度。比如小提琴家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协,只有阿卡多是在有细节的指法到位之上,达到速度和精确同时体现的效果。而其它练习不足的的小提琴家,很多细节都是一带而过减省着滑过去的。这个对比的要点在任何演奏上都有,流行音乐的吉它演奏比赛的角度上也有体现。注意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否则信息对谁都一样全都是躺平入耳入脑的,但没有注意力的切入角度就发现不了问题的细节。但具体哪些注意力都是从哪里来的是个问题。
对任何文化欣赏来说,猎奇和浏览只是初级阶段,如果没机会没兴趣深入挖掘的话,多少年都是这个程度不会进步。而一旦从文化本身就是深度的差别这个角度去开始观察,就会对自己既往的理解进一步有所突破。其实都没什么识字角度的难度,只需要一个念头和愿望。还能带动自己的搜商进化更好的融入网络时代更快的自我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总的来说,听马勒交响乐可以有最基本的总体宏观理解,那就是感慨人生感激生命。对马勒交响乐的内容来说,基本都是对人生感悟的描写,只要从这个角度去联想起来,结合个人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及一些了解的历史文化多角度去联想着细听,就能接纳马勒交响乐的品味深度。欧洲还有一种评论,说马勒交响乐主要是体现了救赎的情感。在西方宗教里还有这个名词,就是耶稣舍身替芸芸众生赎罪和灵魂拯救。对应东方文化,有菩萨拯救渡人一类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对人生百态换了悲苦的命运持有大慈大悲心的意思。也有拈花微笑品味有限生命的美好的意思。

欧洲交响乐的鸿篇大作方式终结在马勒交响乐之中,就是和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东方哲学和诗词的结合之上。当交响乐走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也就到了东西方至高文化的融合,同时就升华超越了交响乐本身。反映人生和社会感悟的欧洲古典交响乐也就因此超脱和终结了。若见诸相非相,也就升华到了如来非相境界,无我无念。对此既有马勒交响丰碑的赞叹也有深深的遗憾。时过境迁实无交响乐,只是曾经名为交响乐。再往后,随着新世纪的开始,各种文化开始破碎和多样化。

在马勒晚期浪漫派音乐时代的同时,还有个法国印象派音乐时代同期并驾齐驱。法国印象派音乐也是进入化境的高等级音乐形式。但总体上看,印象派音乐都比较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具体局部画面和小品,而马勒是站在整个社会和人类心灵人生的生死角度去作曲。所以印象派音乐更像是罗汉道自了汉,好像法国食品,吃完自己合适就完了。而马勒交响曲更像是菩萨道,不但慈悲为怀审视关怀人间的悲欢离合。从马勒交响曲可以感悟和接触终极真理,效果上也是慈航普度的菩萨效果。

老子说,绝巧弃利。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前听几张几部交响曲实体盘和盒带就算是人生境界了,多了也没那个成本去买,即便到了理想梦境买了也没地方放。现在超级大量片源都可以被浏览和被装入小小的存储之中,是个文化大发展的好时代。但如果只是猎奇,不断去积攒一大堆几十上百TB从没见过的版本,等下载下到手软心累,一到手里基本就不会去听几次。最后全都变成一堆挖土机挖金子的效果,数钱手抽筋捞金压死人,不能吃不能喝放在那里也不好找。更多的人就是直接走人玩别的去了。距离大道很远本身就不是正路,绝巧弃利。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果在好的时代基础之上努力发展自己的理解那才是珍惜生命。


马勒第二交响曲欣赏指南 - 古典音乐放映厅
https://mp.weixin.qq.com/s/v7it-frF6IRz5lUQJfqmfA
其中有阿巴多指挥自己的卢塞恩节日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全曲视频。极品演出,旷古绝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7
发表于 2021-7-21 22: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说得太好了,对我等入门汉来说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0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听音笔记……



朗朗新作 电影插曲
Lang Lang At The Movies 2020




- 朗朗的优点是够得上大师水准的主要演奏气氛,借鉴了很多他老师巴伦博伊姆的有一种效果上表现为大气的风格。
- 但问题是在于,没有一个面向大作曲家的整套曲目的深入研究和演奏计划的方向,表面上可以弹很多曲目,但实际上都不精。整天都在忙于走台走秀。这并不是朗朗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不管是国内出去的还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人,不管是演奏家还是舞蹈家都有这个走向,所以基本上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反倒没什么关系,但都在这个角度上表现为趋同。说好听点是大玩家的兴趣,说不好听就是我很穷我需要到处表现自己到处赚钱只会觉得银子海苔少。从马友友到谭盾再到郎朗,都是这样不专一,满世界到处玩花样。但这些第一代音乐家能把华人的水准提高也算是空前不觉后的表现了。


Lang Lang at the Movies - 2020 [24-96]
a6a964cab9ff21131ff9c2f4c9d892859b9f0da4
Piano Book (Encore Edition) (2019) [24-96]
ce36b285402c3805e38191ec9904d14de8e1806b
Beethoven - Sonatas Nos. 3 & 23 Appassionata - 2019 [24-96]
c1c6997d19516c406c5e21ad44504989d1f65c41
Lang Lang, Orchestra of the Mariinsky Theatre, Valery Gergiev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Paganini Rhapsody - 2005/2015 [24-96]
dd75ea2cd078d3bf098a55a5e750bf2eb4280dff
Liszt - My Piano Hero - 2011 [24-96]
6ede20d7c3ddc6929bcd091f99b51cf9b67de6c9

Lang Lang, Yuri Temirkanov,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No 3 & Scriabin - Etudes - 2002 [SACD, iso]
fb23d3e3c7ace0f4aaf2ac258ee975cb5471d6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9
发表于 2021-7-22 09: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是不是是说,因为指挥家个人的健康原因而思索人生得以艺术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0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7-22 10:15 编辑

主要价值是自己挖掘自己的认识程度,对交响音乐如何途径才能听进去。

阿巴多主要是因机缘巧合不能再进行阻碍限制指挥艺术发展的商演,想全力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上的自我实现。拿人钱财必然要听命于为了票房的音乐厅掌门人的安排。
但这种自我实现的情况,在古乐圈里常见,但都是一开始就有这个条件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古乐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限制,是一种倒退。
莫扎特一辈子也是毁在了宫廷专职作曲问题上,难以发展自己的作曲突破,所以莫扎特有活的很痛苦的一面。作曲家的最大理想就是突破自己既往的老一套。这个问题对谁都是有效。但凡有点头脑的人,谁都不希望永不发展,整天复制以前的那一套老的花样如同嚼蜡度日如年浪费生命。艺术家都是顶级智慧层次的人,肯定对工匠那套人形复制机器人的现象不在关注范围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9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