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zjiz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间30平方的听音室声学处理实践,顺便聊聊听音室声学处理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麦一买回来,忍不住就会去测,只要测了,就会不满意。我发现这简直是个恶性循环,没有这玩意儿吧,你不知道你做得好不好、够不够,那怕声音已经很满意了,还是忍不住想去测测。有了这玩意儿吧,你会一直不满意,然后把自己给累死(穷死)。



在新交的交响无际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终于勉强学会了REW的使用(一把年纪了,学东西的能力几乎没了),于是测了测,不出意外,马上就不满意了。房间频响40-50Hz低频大坑、150Hz大坑,我怎么调都没用。低频混响时间还是太长了。反正,问题一堆。忍不住就剁了手,下单买了两个40cm的180cm高的低频陷阱,花费1500元,还有50个鸡蛋包装(这个便宜)以及准备拿来钉上面的木板(我总不能贴墙上吧)。
再次被声学老师笑,他认为鸡蛋包装没毛用。不过我不太乎,脸皮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己喜欢尝试,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尝试下也无妨,当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3-4-10 15: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3-4-10 15:11 编辑
zjize 发表于 2023-4-10 11:53
麦一买回来,忍不住就会去测,只要测了,就会不满意。我发现这简直是个恶性循环,没有这玩意儿吧,你不知道 ...

您看的那个是500毫秒的稳态频响,对于您那个房间,意义不大了吧。

虽说频域是玩房间声学处理和摆位的基本功,但无非就是代价和摸索的问题。
买到、买够针对特定频率“真正”有效、高效的声学材料、模块以及像AVAA这种设备,问题也就解决7~8成了。更何况,还有“不好听”的声学校准。
但光玩频域,对您来讲,要求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时域的衰减,反射声的强度、音色特征和方向,混响声的声压级级别、持续长短,才是符合“优先效应”、“心理声学”、“音乐好听”的关键啦~~~


您的听感要求本来就很高,所以房间声学的目标和预算,是不是也要再提高提高呀?
“三分器材、七分环境”,可能有点夸张了。房间对系统效果的影响占30~40%的说法,好像还是挺常见的吧。

像您这样的专业选手,是不是应该弄个,像Aalto大学的这种“可变声学房间,variable acoustics room Arni at Aalto Acoustic Labs”呀?嘻嘻嘻~~~





也试试,在不同混响时间,不同直达声比例,不同侧墙、地板、天花板发射声强度下的听感情况?

https://users.aalto.fi/~ktlokki/Publs/JASMAN_vol_146_iss_5_3562_1.pdf


Tapio Lokki教授(音乐厅声学专家),在这个Sensory evaluation of concert hall acoustics演讲视频里,
第1小时15分钟谈到了,
如果直达声后,先听到天花板的反射声,再听到水平侧墙反射声,那么听感是“窄的”。如果,首先听到的是横向反射,然后是天花板反射,那么听感是“更宽敞的”。

第1小时03分钟,谈到了一个“好听的”“长”混响时间的实际情况。有非常强烈的近距离直达声,而混响声的特征是,很长的尾巴,但声压级很低。-15dB以下,在连续播放音乐时,我们听不到,只能在声音结束时听到。


Blackbird studio C的反射声比直达声低了30dB,而这一部分反射声能量,并没有被吸收掉,仿佛是被暂时“储存在了”扩散器中35毫秒,然后,再被慢慢形成扩散,均匀的被以较低声压级发散出来。
印象中,Peter D'Antonio在The History of Sound Diffusing Surfaces视频中也提到了,扩散除了空间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时间特性~~~就像混响空间中,需要时间来发展混响声场。




声学材料本身,也不贵吧,基本上也是按斤卖的。等找到自己想要的“房间声音”,再替换成昂贵的成品模块,是不是也能更有把握一点?


又看了一下瀑布图,全是一根,一根的Model ringing(模态共振、模态振铃)




另外,您还可以在火焰图里,再勾上Show slice at cursor
比如,可以看到200毫秒后,相邻频率剩余的声压级竟然相差了约12~15dB,听起来多奇怪呀~~



十分期待在您的尝试和引领下,大家能一起玩明白,玩“好听”啦~~~

一时想到瞎说的,嘻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5: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23-4-10 15:50 编辑

于是,又从前面的等麦克风到改成了等低频陷阱了,中间也用测试来做了些摆位的调整。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看曲线挺好的,但声音很硬和毛,看来用它调摆位这事不靠谱!最后还是靠听感校回来,但很惨的是忘记最初用仿真软件确定的位置了,我记得那个位置是最好的。中间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比如tops这个值其实比RT30那个值算出来的RT60更准确和可靠,第一反射点不推荐扩散等。下面这张是陷阱来之前的Tops混响时间和RT30的区别,按大佬的说法,俺听音室200Hz以上基本上已经没毛病了,所有问题都在200Hz以内。正在暗自高兴时,他又补充来了句:不过,200Hz以上处理是非常简单的,真正难的是200Hz以下。靠,搞了半天,原来我玩了个寂寞!




顺便让大家看看用1/6平滑下房间不同音箱摆位的差异,150Hz那里有一巨坑,不同摆位40hz那里也差距巨大,中高频也差距不小。不过,当自己看曲线调整后发现,不调还好些!总之就是,越靠后墙,低频越多,但中高频就越不平。不过,如果听音距离太近,高频就会发冲:



对了,不同听音位置影响也是挺大的。具体就是,不能太靠后墙,得留出空间来(我严重怀疑后墙没扩散也是音质不够好的原因,准备把鸡蛋包装用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23-4-10 15: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23-4-10 15:51 编辑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3-4-10 15:06
您看的那个是500毫秒的稳态频响,对于您那个房间,意义不大了吧。

虽说频域是玩房间声学处理和摆位的 ...

我是做音箱的,不是做室内声学处理的。算了,差不多得了。否则我得给累死!对我来说,不管是做音箱还是处理房间,最终目的都是享受音乐,不能本未倒置,天天搞声学实验。
当然,如果大家都支持俺(比如一人一对NS17),那我倒是乐意多试试。后面再慢慢向您请教,我先缓口气,等箱子初步调好再说。
准备收心了,这周要开始调自己NS19的分频器了,环境只要可以基本达标就行了,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23-4-11 14: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3-4-11 14:19 编辑
zjize 发表于 2023-4-10 15:37
于是,又从前面的等麦克风到改成了等低频陷阱了,中间也用测试来做了些摆位的调整。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 ...

不好意思~~
昨晚才又新学到了一个,比Topt,T30更准确的计算RT60数值的方法,是T60M(rt60 model,Model T60),hohoho~~
(回想起,其实几个月前,baikal同学好像提过一句,说是从一个视频里看到的,可惜当时自己也没太在意,没再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嘻嘻嘻~~)


具体内容及准确度比较,还是参考REW的这个帮助说明吧。
https://www.roomeqwizard.com/help/help_en-GB/html/graph_rt60decay.html#top


大概看下来的意思是,Topt和T30,都是基于传统时域的分析计算,受底噪影响比较大。而T60M是基于频域方法进行估算分析的。

使用起来,稍微麻烦一点,要在RT60 decay里先generate一下,然后再点Controls里的calculate rt60 model。
btw,如果想在RT60的1/3倍频表格里,显示T60M数值的话,RT60 Decay的Controls里也要选成1/3 Octave band。


初步试了一下,貌似好像的确更好一点。
比如,左右音箱分别测下来的T60M值的偏差,比Topt、T30的偏差,好像更小一点点。
也就是用左、右音箱分别测下来的两个值,更稍微接近一点吧。



另外,这篇帮助说明里,还提到了RT60的controls设置
其中有一句,Perfect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with 18th order filters and time reversed filtering.
用Filter order 18阶,勾选时间反转Time-reversed filtering,结果更完美~~~

具体也不懂了,挺好玩的~~

供参考了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3-4-11 14:12
不好意思~~
昨晚才又新学到了一个,比Topt,T30更准确的计算RT60数值的方法,是T60M(rt60 model,Mod ...

不管了,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的效果我已经不想再搞了。这玩意儿搞起来真的是没完没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1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23-4-13 13:48 编辑

过了两天,低频陷进到了。好大的包裹啊,当时买的时候,觉得不大啊:




费了半天劲,终于拆掉搬到了房间的角落里:



拖着得了甲流还没好完的身体,继续搬另一边:


搬完之后,累得不行了。赶紧躺到沙发上,开始听音乐。我是不太想测了,一是太累;第二个原因是想先看看听感,而不是先看仪器给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俺一直自称“人形频响仪”的,哈哈)。


刚开声三首歌就能明显的感觉出来差异,低频量感比以前明显提升了,另一个是稍嫌紧的低频(100-200Hz凹陷的原因导致的)几乎感觉不到了。低频量感的提升让声音更为宽松和扎实了,欣赏起音乐也更为舒服了。听了几张唱片,个人的感觉在40Hz处还是仍然有3-5db的欠缺,但已经非常理想了。整体其它地方我基本上已经完全满意了。
于是就是样听了一晚,准备第二天再仔细测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14: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第二天来办公室,立刻支起麦克风开测。然后……我又感觉不满足了。



这次用的tops的数值(比原来的RT30值要难看一些),除了200Hz左右有一个混响比较少的坑外(也是在280ms以上),其它地方堪称完美!50Hz低频混音时间降到了800ms左右,60-125Hz水平在600ms,170Hz稍多、200Hz稍少,4000Hz以上基本上都在300-400ms之间,算是非常理想的值了。甚至包括4000-10000Hz也都在300ms以上。
但是,房间频响就显然不太好了。



房间频响如上图,40Hz处的巨坑仍然、依然如旧,只不过由原来的盆地变成了山谷。但我决定不管它了,最大一个原因是这里已经超过麦克风的量程了,准确性已经没法保证了。除低频外,150hz原来的大谷已经消失,只剩了一个5db的小坑,另外就是600Hz有个5db左右的峰,其它的波动已经比较理想了。我大致又画了一下自己认为理想的一条曲线,基本上总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波动均在+/-5db以内了。考虑到音箱本身有+/-2db的波动,这个值我已经很满足了。



其余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摆位来调整。于是,俺又开始把音箱移来移去,测不同的点的房间频响:


还测了测把扩散板放不同位置时的曲线,仍然是很明显的:



后面又试了吸音板的不同摆位,纸箱多少的影响等等,累得不行,也“学习”了各种情况对曲线和RT60的影响(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等我玩够了,又发现自己音箱摆位又变了,原来是哪里的记不得了。然后声音又变得不好了,哈哈。还是得凭听感再摆回来(白测了),更惨的是,我记不得原来用仿真软件的摆位了(那个摆位我记得是声音最好的)。
最后的总结:还是听感靠谱,看曲线和混响来摆位不太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3-4-13 14: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滁州市
啥都不想说,只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3-4-13 14: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zjize 发表于 2023-4-13 14:24
第二天来办公室,立刻支起麦克风开测。然后……我又感觉不满足了。

看看我的自制土炮低频陷阱的效果,和你的比怎么样:


低频轻松压制在600毫秒以内,大部分在300毫秒以内。





也是6分之一平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23-4-13 14: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zjize 发表于 2023-4-13 14:24
第二天来办公室,立刻支起麦克风开测。然后……我又感觉不满足了。

你的低频陷阱可以再加几个,其实还不太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23-4-13 14: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3-4-11 14:12
不好意思~~
昨晚才又新学到了一个,比Topt,T30更准确的计算RT60数值的方法,是T60M(rt60 model,Mod ...

是的,T60M才是家庭用准确的指标。
我也是听油管上的专业人士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23-4-13 15: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滁州市
哈哈,看到你们这么艰苦的前行,我直接用room eq来解决问题了,估计用这个软件你们也看不上,但是真的很方便,看到你们这么折腾,我以后也不太想尝试声装了,就用room eq也挺不错了。


另外,我发现LZ测的曲线大概从几千k 赫兹,曲线就开始下降,和我测的曲线有点相似。我以前说过,高频对声音的整体影响不大,高频有点衰减反而耐听,这次因为我这个4寸全频的小音箱在10k 赫兹有个凸起,导致听感很难受。用了room eq后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立刻爱上了这个软件。调整后声音全频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虽然频响只有100--10k 赫兹,但感觉却很好听,似乎高低频声音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总体很自然。以前开机后就开始挑声音的毛病,现在开机就可以安心的欣赏音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23-4-13 1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baikal 发表于 2023-4-13 14:46
看看我的自制土炮低频陷阱的效果,和你的比怎么样:

请教一下,你大概一共用了多少体积,或者什么规格各多少块的聚酯纤维?(这方面的实际经验数据,感觉太少了)
我记得是5000Pa·s/m²流阻率的,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23-4-13 16: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ang1206 发表于 2023-4-13 15:12
哈哈,看到你们这么艰苦的前行,我直接用room eq来解决问题了,估计用这个软件你们也看不上,但是真的很方 ...

你这个太麻烦了,不亲民,Dirac简单好用。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23-4-13 16: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目前的room eq,以及dirac,可以减轻低频大包和驻波带来的听感问题,但是(暂时)并不能降低低频的混响时间。
我也才开始用dirac live,确实可以很大程度减小驻波造成的听感劣化,同时提升结像和空间感。过多的低频被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但其混响或者衰减时间并未缩短,表现在听感上就是那种低频轰鸣感以很小的响度存在着。

好奇的是lz看起来并不熟悉如何布置一个声学效果良好的房间,那你是在什么环境设计和审听自己品牌音箱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23-4-13 16: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baikal 发表于 2023-4-13 14:51
是的,T60M才是家庭用准确的指标。
我也是听油管上的专业人士讲的。

又新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房间声学特性,cumulative energy time,累计能量时间
https://www.aes.org/e-lib/browse.cfm?elib=17839
Floyd Toole的这篇文献,还是非常好的,推荐一下

混响时间,起源于音乐厅和礼堂的典型扩散声场。
音乐厅是表演的一部分!!!
使用近似管弦乐团的全向声源测量,RT60的数值范围为1~2 秒左右。


在家里,自然扩散的声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不需要。
尽管测量仪器为我们提供了混响时间的数值,大约0.2~0.5秒。但测量的是一系列逐渐衰减的反射衰减时间。
使用“混响时间”这个术语,是因为大家对它比较熟悉,但请记住实际测量的是什么。


然后,提到了这个更好的特性,累计能量时间,cumulative energy time,直达声到达后,声场上升到稳态水平的时间。
RT is undoubtedly useful for evaluating highly reflective venues, but there may be a better metric for our purposes: cumulative energy time—the time taken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direct sound for the sound field to rise to the steady-state level. This is a much shorter tim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RT and seems to more directly address the perceptual processes when brief sounds are involved. For example, Fig. 8(b) shows that in a cinema with a 2.5 s (2500 ms) RT at 50 Hz, a level within 2 dB of steady state is reached in 90 ms. At 500 Hz, RT is 800 ms and the cumulative energy time is 25 ms. These are enormous differences, and although RT is a related parameter, it is far removed from the temporal events that are likely to matter. Events very early in the RT decay data could be relevant but a new form of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required.

关于累计能量时间,这篇报告里有一些测量比较,还挺有意思的
https://f.hubspotusercontent00.net/hubfs/5253154/er0994-2014.pdf

大概看下来的感觉是,混响时间越短的房间,低频声音达到稳态水平(-2dB范围内)的时间就越短吧

虽然,目前还是“固执”粗浅的认为,音色、频域特征,是低频听感的“速度”“快慢”的第一大原因。
但从这个“累计能量时间”的时域及声压级的数值上看,应该也是人耳可听阈值范围内的,可能可以排到第二大原因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23-4-13 16: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3-4-13 16:15
又新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房间声学特性,cumulative energy time,累计能量时间
https://www.aes.org/e- ...

我也在看这篇文章。作者指出,不要过度依赖RT60,因为人耳对早期能量和完全的反射声是具备区别能力的,但是麦克风测量RT60可不体现这个混响的组成成分。毕竟从瀑布图也可以看出来,同样的低频rt60,在整个频率上,显然未必会体现出相同的形状。最好的例子就是用dirac校正后,即使RT60并未改变,但听感上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23-4-13 16: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3-4-13 16:58 编辑
cfuer 发表于 2023-4-13 16:12
目前的room eq,以及dirac,可以减轻低频大包和驻波带来的听感问题,但是(暂时)并不能降低低频的混响时间 ...

推荐一下这两篇研究吧,挺有意思的
https://usir.salford.ac.uk/id/eprint/9451/1/ACUSTICA2004_Proceedings.pdf
https://usir.salford.ac.uk/id/eprint/9450/1/ICSV12_Proceedings_2005.pdf

发现房间的时域衰减性能,比频域平直更重要。
即使频响平直,遇到房间的共振,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23-4-13 1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交响无际 发表于 2023-4-13 16:55
推荐一下这两篇研究吧,挺有意思的https://usir.salford.ac.uk/id/eprint/9451/1/ACUSTICA2004_Proceedin ...

多谢,我去看看。其实实际听感也确实如此,驻波减轻了,但并没有消失,只是减轻到不影响中高频清晰度的级别。题外话,dirac号称使用新技术解决了混响时间问题,可以替代传统低频陷阱,具体介绍https://www.dirac.com/live/dirac-live-active-room-treatm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6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