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8-1-3 14:47 编辑
18个旗舰耳机个人听感终结于Z1R,算是对SONY的致敬吧,虽然声音并不太欣赏
ELEAR让我明白很多声音并不能想当然,我看一个人的评测真的是看不出声音的,虽然我自认为自己的评测是全世界最好的(通常是大量对比),但我其实一直认为,我的评测适合那些听过最好是买过这个耳机的人看
在买谷津QV的时候研究了数字音量,看起来只要DAC的底噪够低,真的可以没有前级
但可不可以"没有"耳放,其实我也没有搞明白,QV QM HUGO2 DAVE并不是没有放大线路(后级),也不可能没有,只是简单。是好是坏我也没法断言,反正是白送的(我猜线路成本大概是几元钱,可能比耳机插孔还便宜),也没有人说谷津QV不能或必须加耳放,我加了Liner5和HA5050h做对比,白送但有用,挺好。
009和Hek我选择了009,因为感觉静电还是比较不妥协些,当然有钱我也想静电平板动圈三修,可惜我没钱
线材买了很多很多,做为记笔记爱好者,有准备的盲听自然不在话下。努力的声明USB线的作用,是给数字与电(包括光,即使使用光纤避免电,USB线的作用仍然固定)交互作用的思考,而且最终觉得数字与模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于是思路转向转盘。
转盘的宣传有一点是时钟,好的时钟降jitter,但这点对于ASRC的解码(比如DAVE)在理论上好像没用,人家根本不用你的时钟…这点对于USB处理器和DDC界面也是同理,我试了一些,感觉电(处理)、线(前面的接转盘的线作用比后面接解码的大)的作用比较明显,我真的很讨厌线的作用,尝试数播的无线功能,可惜明显比较差,网线也因为网线太烂而爆音,而且发现不同无线数字源的声音也不一样(顺便发现了苹果的数字输出音量居然比安卓低3db,这不符合0db规则啊,等于苹果强制减少了一点数字电平音量),比如苹果和安卓手机,不确定是否是播放软件的关系,同一个软件安卓和苹果的代码应该也不同,除此之外只能解释为手机的电还是有关系?但我TM都是无线输出了,怎么还会有关系
买了isine20,这东西的闪电线居然内置默认EQ。硬件还要花钱,用DSP软件不用花钱,而且这东西按照哈曼曲线调是符合理论的,不过也有个问题,哈曼曲线是模拟人头正对声源,但人头转动到不同角度的时候哈曼曲线会变的,不过我在听音乐会/自然声的时候摇头晃脑的时候也感受不到变化,而且并不是所有录音都是正前方。理论上EQ如果是16bit输出的话会影响动态,其实EQ就是特定频段的数字音量调节。DAC滤波我感觉盲听很难,每次我自信满满的盲听,老是被打脸。Crossfeed,我认为是一种劣化,好像理论也是如此。
有时候我想对比耳机应该把频响曲线调成一样对比才公平?毕竟如果是32bit输出和处理,减一点的db,动态损失几乎为0。不过EQ也没法说好坏,哈曼目标曲线本身也不是实测曲线(比实测加了低频减了中高频,理由当然是好听),而且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头戴耳机不是耳塞,还是受耳道影响的,所以头戴耳机的哈曼曲线使用的人工耳应该是没有耳道的--哈曼曲线实际是入耳式的标准。
最后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思考吧,耳机和现场的关系,其实我觉得好的录音和混音清晰度轻松超过现场,因为录音麦克距离近啊,后排听到的声音不知道衰减成啥样了(点声源是球面波,衰减极快),当然如果非要“现场感”可以拿个录音笔放耳朵边上去录,虽然很现场,很逼真的还原周围人的咳嗽声,不过远点的就听不清楚了。还有音箱和耳机,我感觉同等声压音箱的结像比耳机大,还远点,大概就是看电影院和看电视的意思,电影屏幕也有好坏之分,辣鸡荧幕也不如好的家庭影院爽。
继续随便说说,和题目无关,个体hifi厂玩的是主要还是电,一块ES9038也就几百元,这已经是顶级芯片了,大部分成本还是花在了电上,其他的界面音源也差不多,功能性芯片的成本不算高。
hifi为什么难以统一标准,我觉得每个人的喜好标准的确不一样,据说屏幕色温亚洲人喜欢偏冷,欧美喜欢偏暖。人在出生后的幼儿阶段会有语言敏感期,听觉是非常发达的,受母语语种影响很大,他听习惯了这种特定的发音方式。不用说语种的差异,就是口音的不同也对幼儿影响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