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0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拜亚T1一代版本变化的一点测试和补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5 16: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
前一阵因为读了思叔的帖子,好奇T1一代在2.5w只耳机中竟然做了如此多的版本迭代,于是开始做T1一代的功课,翻了很多帖子,搜集了很多图片,又借了一只耳机,还拆了之前没开封的收藏品。
思叔T1原帖

三支耳机分别是:平时听的T1 7xxx,借朋友的T1 16xxx,当年收藏的T1 22xxx。
三支一代耳机的听感,都是原线未改造的情况下,相同台式系统相同音乐确实是有差别,但差别很小。
三支耳机整体声音风格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微小差别只在某些录音中(如录音不够好或码率较低的人声),使用较大音量下,才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机械感”。
并且感受到的主要差别是一个强一些一个弱一些,而不是一个有一个没有。

通过读帖子和自行测试,还发现了两个规律:
一个是,从读到的资料和我自己的测试结果看,是编号小的声音更柔和,编号大的声音偏硬;
一个是,7xxx和16xxx两个听的多的耳机差异很小,基本不太听得出明显差别,22xxx这个刚开封的耳机,和前两个比,声音有一些差异,如大音量下某些泛音有“机械感”,但也是很细微的差异,整体声音风格都是一致的。

基于以上信息,我得到的一个猜想是:
这种随编号产生的不明显声音变化,是不是由于振膜老化时间导致的声音不一致的可能性更大些。

新旧耳机在工艺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7xxx头梁卡扣是金属的,22xxx头梁卡扣是塑料的,手感不一样,再往前编号有丝带头梁等等,不过这些对声音基本没影响。
而腔体的变化,对声音是会有影响的,不过我测到的三支耳机,腔体可见部分没什么差别,包括单元前的障板,和单元旁的反射板,框架形状、材质、手感、弹性基本一致。
更老的腔体,有1xxx号前的,非同心圆障板。(思叔帖子里有)
更新的腔体,有25xxx号的T1一代,障板及反射板和T1二代是一样的。(咸鱼现在可搜到)
这两处腔体差异,猜测对声音是会有较明显影响的,但我手上没有。

再有就是振膜版本的变化,这个我不了解厂家的生产工艺迭代时间点,也不想拆手上的耳机,只能继续好奇了。

真心希望有了解的朋友能补充一下,文字描述也好,图片也好,给耳机建历史档案也许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2
发表于 2021-3-25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
腔體基本沒變化

那同心圓非同心圓云云 其實只是讓聲學無紡布有更多的黏合點,減少氣流雜音

頭墊從絲質改成毛氈外翻也是同理,為的是增加對環境濕度的耐用性 (但遇上華南這高溫潮濕的,還是會損耗)

目前能確認真正有差別的是耳罩老化,可能有差別的是後期導入了新型跟2nd一致的新型夾層振膜
但不管怎麼說,最關鍵的差異其實還是在有沒有被充分驅動,持續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3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