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0 - 约胡姆DG版布交全集 - BRSO部分:第2.3.5.6
布2篇幅长大,就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经多此修改,作品题献给李斯特,作品显示是以休止符来断句主题与主要乐段的写作手法,因而又被称为《休止符交响曲》。
既使资深布迷,也未必敢说熟知了布2,我的几位乐友中似乎也没谁喜欢听它,这吻合于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很多布迷眼中,真正具有价值的布交始于布3,不管你愿否认可,事实就是这样子,当然,轻视布2不恰当,若听了约胡姆此版,有可能让你改变。
我同时对布交的分类有疑议,将布1-4同划归于早期作品不合适,如果单纯从时间上划分尚可,如果涉及写作手法或与作品的成熟程度相关则大缪——布3.4的写作技巧、调性运用的成熟、旋律与和声之恰当、音乐发展之壮观,非布1.2能比,特别是布4,是相当成熟杰出的、完全交响化的不朽名作。
布2创作于1871年,它的首演由布鲁克纳本人指挥维也纳爱乐团于1873.12.23举行,取得成功,联想到布交许多名作的首演都以惨败收场,布2的首演成功很令我匪夷所思,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即是:大众的所谓欣赏口味是很靠不住的,此又一例证。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小调,由三个主题构成,开声在小提琴震颤音下由大提琴呈示略显忧郁的主部主题,当音乐沉寂下来后,在几声定音鼓的软击中,第2.02分仍由大提琴在降e大调上呈示优美的第二主题,它宽广的抒情性格引人侧目,然后是由在著名的“布鲁克纳重复节奏型”组合伴奏下,木管唱出牧歌般的第三主题,(第3.12分开始),它逐步向刚烈的性格发展,我们对这个节奏型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布3.4.8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节奏型,但它在这里的发展是惊人的,展开部基本是对比性的,既在管乐与弦乐之间,也在第一二两个主题之间,展开田园牧歌般的应答,这一部分的音乐集柔和与刚强、大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多种音乐材料构成,又明显带有舒伯特式的诗意,而在第三主题导引下的再现部,布鲁克纳节奏发挥着重要作用,随之是对第一主题的重复。
赞美诗般的第二乐章带有神圣的宗教美感,三部曲式,它的平和宁静给我留下印象,圆号、巴松与弦乐都在这里演化出令人心醉的美,结构上无须提示,三部曲式的“休止”会提示出段落。
第三乐章谐谑曲仍是三部曲式,生机勃勃的A段很提振音乐的动力性,它在几个声部富于想像力的展开,B段出现在第1.57分,带有梦幻般的自由想像,它具有室内乐般的精致与力度上的强烈对比。
迅猛的末乐章带有紧促与梦幻交织的气质,奏鸣曲式,开始的纤巧小提琴引出暴风雨般喧闹的的第一主题,它的展开具有惊人长度,对比主题出现在3.57分,优美而端雅,带有凝望般的长吟气息,音乐就这样以鲜明的比性交互展开,直到结束。
与BRSO合作的布2录于1966.12,事实证明布2由约胡姆率巴伐利亚广交乐团演奏合适,它声音的透明、即兴而帅气的“句断”风度和朗润澄明的木管都为演奏大为增色,是值得收藏的版本。
布3录于1967,稿本选用的是更为简洁的1888\89诺瓦克稿,与他后来与德累斯顿合作的EMI版选稿基本相同。
约胡姆的版本只管收,既使是相对于EMI更早的DG版,他的演绎与作品具有的惊人“贴切性”,他的建筑感往往溢于言表,措辞与呼吸和速度选择虽稍显得自由,但大的“规矩”与骨架就明明白白的摆在那,既使一些相对“自由”的分句,它的魅力依然令人无法抗拒,再加上巴伐利亚乐团那番散发着中欧大自然舒朗宜人风尚的魅人音响,可谓“金句频出”,它们的风格与德累斯顿严整的具有威慑力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两版布3、两种味道,难与取舍,自然,主流评鉴更倾心德累斯顿版,但我不会忽略BRSO此版。
我同样不会忽略Adagio乐章弦乐声部深厚浓郁的笔力,这样的深刻关联着情感,它能让演奏显得更为“殷实”,这样迟续不断的“殷实”能把你心灵塞的满满的。
约胡姆可谓是把谐谑曲的“驱动力”运用到的恰到好处,他能在自由随性的洒脱中编织着音乐的逻辑,让音乐生动鲜活起来,同时又不致于“飞”的太远,而末乐章含有“美丽”因子的节奏类型与句型又能被约胡姆调度的有方有圆,有模有样,尽管也略嫌喧闹。
布5录于1958,约胡姆是老一辈中将布交演绎宗教化的代表人物,这里面即有德奥厚重的文化传统,也有朝圣般虔诚的宗教情绪,并以乐句之间恰当的“布鲁克纳休止“表现出来,这样的风范,早在这版1958演奏中即已定型,第一乐章呈示部是庄严的,又是蘸满宗教情绪的,铜管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尽管整体速度还是有点忽快忽慢,行走稍欠稳定,但他的“诉说”很令我信服,我个人对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向有好感,这是个弦乐与管乐平衡甚佳的乐团,木管尤其带有德国中部大森林的原始味道,它们在合奏的即兴与声音的共鸣上颇见魅力,声部的个性似乎比柏林爱乐团更有特点,做为50年代版本,我唯一质疑的是时有并不稳定的速度掌握,这让我困惑,也与布鲁克纳作品精神并不吻合,从措辞严整的角度讲,第一乐章不宜出现这样往前赶的速度设计,这并不符合整体节奏设计应趋于“一致性”的演奏原则,况且是布5。
这样情形在第二乐章有改观,尽管并不彻底,两个主题的阐述都很恰当——木管组的朗润悠然与弦乐组的温暖庄严,并恰当的走向严峻与崇高,它在宗教情感上的表现力并不难感知,背负沉重、措辞恳切,若以现代眼光看,诠释稍微单调,但他解释的穿透力与指向性依旧一流,我毫不怀疑这一点,他思维的厚重与管弦乐的”简化“思路,既使放在当今也有标杆意义,再听听鲜活清爽、气势如流的第三乐章和骨骼清奇、节奏生动、音响清透的末乐章,尽管尾声对速度突兀的改变很难令所有听家都满意。
录于1966的布6我满意,更加出色的布6来自索尔蒂,芝加哥的黄铜气息与柔美灵魂的弦乐造就了一版经典。
约胡姆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在音色与强度上尽管还达不到索尔蒂那般威风八面,但在“解释性”上足够了,演奏在强劲的呼息中颇显出洒脱之风,他精心编织的第二主题也令我满意,因而随后的演奏尽管纹理稍粗了些,显得被“放大”的分句有夸张之嫌,但整体看没啥可抱怨的,演奏情绪稳定而具有张力,当再次回到第一主题时,它所营造的高潮正吻合听家心意,我钦佩他随性而自如的推演性,他的这张布交“名片”虽时有争议,但却筑就了他在布交上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个性风格。
他棒下的Adagio乐章绝对是能触动听家最柔软心灵的演奏,我会再一次提及彼时约胡姆的“真诚”,他怀着真诚的心,真诚的编织着他心目中的Adagio,因而我说:既使再过多少年后再听,你仍会萦徊于他真诚情感的漩涡之中,卡拉扬的布交总体上与之不相上下,有些曲目尤有过之,但他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时会有所保留,这里绝对谈不上谁更优异些,至少如我之辈之流也不具备那样的资质!只有类似扬教授这样腹中空空却依旧能大言不惭者才敢于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但如实的说:听家的“心灵感应”有时可能也会有差异,这版Adagio乐章是我听过的最好几版演奏之一。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fKsE_uEyN0jS9DBjSSM0w?pwd=nktf 提取码: nkt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