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费卢西奥·布索尼 Busoni, Ferruccio【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5-4 06: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汉城 于 2025-5-4 06:51 编辑

magnet:?xt=urn:btih:CFE3D15672C45F045BD15360F1DBBEFF53E0ED82



费鲁乔·本韦努托·布索尼

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同义词Ferruccio Busoni(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编辑、作家和教师)一般指费鲁乔·本韦努托·布索尼

费鲁乔·本韦努托·布索尼,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生于恩波利。幼年从母学习钢琴,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后在格拉茨和莱比锡学习。

费鲁乔·本韦努托·布索尼,1888年起在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士顿等地从事钢琴演奏和教学。1894年到柏林。演奏钢琴或指挥乐队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波伦亚和苏黎世任教。战后于1920年返回柏林,任教于柏林艺术学院。死于柏林。创作上深受巴赫、莫扎特古典形式和李斯特钢琴表现手法的影响。其演奏以层次分明、音响浑厚著称。由巴赫、李斯特等人作品改写的钢琴曲具有乐队或管风琴效果。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钢琴曲《悲歌》、《对位化幻想曲》,以及歌剧《浮士德博士》(未完成)等。又撰有《新音乐美学的设计》等论著。为了纪念他,1949年起每年在波尔萨诺举行一次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



他的音乐具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双重气质丨布索尼

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意大利音乐大师,1866年生于恩波利,幼年即展现高超的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奏钢琴。他博学多才。他是作曲家、剧作家、钢琴家、指挥家,同时也是教师、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布索尼丨一个超前的现代主义音乐家

布索尼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音乐语言经历剧变时,他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个性化的声音。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和思想开明的人,他推动了许多在他死后得以实现的音乐发展。布索尼同时代人有西贝柳斯和尼尔森(Nielsen),这两位音乐家的作品紧紧地和他们的祖国联系在一起,而布索尼则更像一个世界公民。布索尼出生于1866年的佛罗伦萨,在的里亚斯特(Trieste)长大,接着去维也纳、格拉茨和莱比锡求学,随后在一些城市任教,比如赫尔辛基、莫斯科和纽约。此后,布索尼主要居住在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暂时离开德国去了纽约、博洛尼亚和苏黎世。从本质上来说,布索尼音乐作品的构成具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双重气质,这在音乐领域里是独一无二的。

布索尼在1900年以前的创作覆盖了大部分音乐类型,其中不仅包括了宏大的管弦乐和钢琴作品,还有优美雅致的室内乐作品,从这点和他学习作曲的传统教育过程来看,表面上布索尼似乎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李斯特是布索尼的偶像之一,前者作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在音乐界享有盛誉,他对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绝妙解读让听众为其倾倒。而布索尼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对前辈的作品进行改编和重新编排,尤其是对巴赫键盘作品的改编极为出色。布索尼改编的巴赫小提琴独奏曲《恰空》中有着一种教堂的庄严感,听着这首曲子,把布索尼称为浪漫主义晚期的代表也不为过。然而把布索尼归为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容易让人误解。的确,他在190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部过于庞大的作品,整场演出持续一个多小时,堪比马勒《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的鸿篇巨制。这部作品不仅钢琴部分的难度之高令人生畏,布索尼还在第五乐章和最后一个乐章中安排了男声合唱团吟诵《赞美真主》的宗教诗,这首诗取自于亚当・厄伦施拉格尔(Adam Oehlenschlager)在1805年写成的一部戏剧《阿拉丁》。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评价这部钢琴协奏曲是“肆意过度的创作”,但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部作品的钢琴充分地融入了管弦乐的整体当中。而且当协奏曲的音乐结构被认为毫无规律且难以控制时,布索尼对此另有明确的见解。这部协奏曲出版的乐谱封面上是一幅建筑物的绘画作品,这幅画上正是第一、第三和第五乐章所描述的三座神殿,第二乐章讲述的是一只奇异鸟,第四乐章是喷发的维苏威火山。后面几个乐章是快速热情的塔兰泰拉舞曲,其中包含了最激动人心的音乐元素。亚力克斯・罗斯(Alex Ross)倾向于认为后面的乐章是在罗西尼退休后到斯特拉文斯基全盛期间最有活力的音乐,它展现出了街头狂欢节热烈的气氛。

布索尼在1912年坚决地捍卫这部作品为他第一个成熟期的结晶,还认为它虽然没有象征着未来,但代表了它诞生的当下。只要作曲家付出心力,未来便可以研究出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布索尼所在的时代正是见证音乐语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布索尼和他的朋友勋伯格在那样一个时代呼吸着来自其他星球的空气。1907年,布索尼完成了一本著作的草稿《音乐的新美学》,这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刚好预示了二十世纪晚期的音乐发展,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倡导对加入微音程的探索以及对发展电子乐器的推动,他认为这可以扩大作曲家在声音上的可选择性。

在布索尼的这本著作中,最具有启迪性的应该是他提倡完全自由地创作音乐。他认为艺术家都不应当去盲目接受已有的音乐准则,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音乐见解,制定个人风格。而且这种原则被运用一次后就应当摒弃,以防陷入重复性创作而江郎才尽的困境。正是由于这样,布索尼之后的钢琴协奏曲创作总让人无法预测。象征布索尼告别创作早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是1909年他为管弦乐队写的一部较小的作品《悲伤的摇篮曲》,两年后由马勒和纽约交响乐团首次公演。这首略带忧郁的曲子有着纤细的乐器音色,还有大调和小调之间紧张的碰撞,听起来就像是栖居在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中。写完这首耐人寻味的曲子后,布索尼又创作了完全不一样风格的庞大作品《对位幻想曲》。这首作品一开始是写给钢琴独奏的,后来也有改编成两架钢琴的版本。它是布索尼向巴赫最重要的致敬之作,最初的灵感源于布索尼想要挑战完成巴赫《赋格的艺术》中最后那首未写完的赋格曲。如果说布索尼的《悲伤的摇篮曲》是和谐微妙的随笔,那么《对位幻想曲》就是展现布索尼驾驭不和谐的音乐语言和将这种语言变为一种合理的复调形式的能力。

布索尼意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年里现代主义十分狂热的文化环境,1912年他在柏林的音乐会上听到了勋伯格的最新作品后,随即相应地写出了他最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钢琴曲《第二奏鸣曲》(Sonatina seconda)和为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夜曲》(Nocturne Symphonique)。这两首作品在自由和声与特殊音色方面都非常大胆,这与作曲家迷醉于神秘主义有关,也正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欧洲文明正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

布索尼的12条练琴法则
1.用最难的指法学习一个经过句,掌握了它以后,再用最容易的指法去演奏。

2.如果某一个经过句的技术结构使你感觉特别困难时,你的工作就应放在回想其他乐曲中类似结构的经过句上,这样你就会找到这种类型技术的系统(这是李斯特传下来的原则,后来成为布索尼技术的奠基石)。

3.永远要把技术的练习与研究演奏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困难常常不是在音符上,而是在乐谱中写出的力度层次上。

4.当你被热情迷醉时,永远不要过分使用自己的精力,否则演奏就会出现污点,并使你永远不能将他们洗干净。

5.不要企图马上战胜一首以前没有学好,而后来在演奏中又不成功的曲子,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徒劳的。然而过一些时候,当你完全改变了演奏的方法,就可以像对待一首完全不熟悉的作品一样对这首就乐曲重新下功夫。

6.当你学习每一首作品时,都要将它当作最难的作品。你试图以一个能工巧匠的眼光来看几首为青、少年写的练习曲,就会发现弹好车尔尼、克拉默或克莱门蒂的练习曲有多难。

7.巴哈是钢琴艺术的基础,李斯特是顶峰。这两人为你打开了通向贝多芬的道路。

8.从一开始你就要树立一种想法,在钢琴上可以做出一切--甚至于在你思想上认为是不可能或乃至真是做不到的事情。

9.你要把你的技术器官培养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准备和武装好了的,那么在你研究和学习新乐曲时,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全部放在精神内容中,不使技术问题拖你后腿。

10.永远不要马虎、潦草地演奏,哪怕没有人听你弹或者是你认为不重要的演出。

11.如果某一个地方你没有弹好,不要接着往下弹,一定要重复地把它练好。如果你现在做不到,那么以后也要将他做到。

12.如果有可能,你一天也不能不碰钢琴。



‌Ferruccio Busoni‌,全名费卢西奥·但丁·米开朗基罗·本韦努托·布索尼(Ferruccio Dante Michelangiolo Benvenuto Busoni),1866年4月1日出生于恩波利,1924年7月27日逝世于柏林,是意大利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布索尼自幼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奏钢琴,10岁前往格拉茨学习,之后在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士顿等地任教,最终于1894年定居柏林。他虽为意大利人,但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德奥风格,早期作品受李斯特和勃拉姆斯影响,规模宏大且技巧艰难。晚年他提倡新古典主义,并提出电子音乐等设想‌。

布索尼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钢琴家,还涉足作曲、剧作、指挥等多个领域,被誉为“自学成才的‘世界公民’”。他的音乐作品融合了意大利的奔放与德国的深邃,代表作包括为钢琴改编的巴赫作品如《恰空舞曲》,以及管弦乐作品《图兰朵》。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与智慧‌。

布索尼的逝世时间是1924年7月27日,地点是柏林,享年58岁‌。



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年4月1日-1924年7月27日)是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其艺术生涯跨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融合德奥音乐风格与意大利传统著称。

一、生平与经历
‌早年天赋‌:生于意大利恩波利,幼年展现非凡音乐才能,4岁演奏钢琴与小提琴,8岁首次公开演出,12岁已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参与演奏。
‌教育与教学‌:10岁赴奥地利格拉茨学习,后于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士顿等地任教,1894年定居柏林,一战期间迁居瑞士,战后重返德国直至逝世。
‌多重身份‌:兼具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教师、美学理论家等多重角色,被视为“自学成才的世界公民”。
二、音乐风格与艺术贡献
‌风格演变‌:早期创作受李斯特与勃拉姆斯影响,结构宏大且技巧艰深;晚年转向新古典主义,提出“回归声音”的美学理念,影响现代音乐发展。
‌德意融合‌:虽为意大利人,作品兼具德国严谨结构与意大利旋律性,形成独特双重气质。
‌钢琴改编成就‌:以改编巴赫作品闻名,如管风琴作品及小提琴独奏曲《夏康》,赋予其浪漫主义晚期色彩与教堂庄严感。
三、代表作品
‌《C大调钢琴协奏曲》‌:全长约70分钟,包含男声合唱段落,技术难度极高,被评价为“鸿篇巨制”与“浪漫主义晚期极致表达”。
‌歌剧《浮士德博士》‌:未完成遗作,展现其哲学反思与音乐实验性。
‌其他创作‌:包括《印第安幻想曲》《喜剧序曲》及大量钢琴独奏作品。
四、影响与评价
布索尼被视为超前于时代的音乐家,其理论预言了电子音乐等未来发展方向4。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等钢琴家对其作品既有赞誉亦有争议,但其对巴赫作品的诠释至今被视为经典。2024年适逢其逝世百年,多国举办纪念活动致敬这位“艺术梦想的承载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22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