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我也跟风有一个误区,就是细节多会导向“数码声”,会不耐听。现在来看,系统搭配好,细节会很多,并且音乐的代入感会很强,很快就融入音乐中,享受听音的愉悦。
那么“数码声”的界定目前是个很模糊的标准,千人千耳。早期我搭配一些设备的确会出现“齿音”以及一些尖锐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录音的事,系统反映的细节多,刚开始我信了,后来回想起来有些扯淡。一个HD238直插都不会有这种声音,所以还是系统搭配的问题。举个例子,尤其是早期一些外观“hifi”的劣质线材影响,之前买个二手设备,卖家送了根很粗的电源线,至今用这根线高频都有“齿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挂闲鱼20包邮我都嫌麻烦。由此,器材不在于多便宜多贵,只是贵的试错风险小,厂家都给你把该做的做好了,那么便宜的就一定不好吗?并不是,得看卖的便宜的卖家的功力,这是个设计、生产、调试的系统性问题,大厂这方面比较强。比如德国佬的机器普遍都比较中规中矩且耐用,买一般不会有问题,再比如买线我都找甲*虫的,虽然他卖的贵些,但买了很多了质量有保障,目前也没遇到问题。
所以在能听的基础上细节多并不是不耐听,反而更好听,细节多且声音有一定厚度的,这是我理想中的声音。
PS:除了那根高频“齿音”的电源线,那么我现在听不到“齿音”了,有大概两种可能,一是耳朵废了;二是搭配好了。我更倾向于相信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