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enk 于 2017-11-13 11:14 编辑
得知QDC这个品牌大概是在2016年春。记得当时这个品牌在我眼前几乎是横空出世,携一套跨越hifi和专业,涵盖高中低端的完整产品线闪亮登场。这就像手游新手第一把匹配赛就拿了个MVP,且之后几场从未输过一次,让人难以置信。即便在当下的国产定制耳塞品牌中,能真正服务专业领域的屈指可数。纵观国外几大专业舞台监听耳塞品牌,也都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未接触任何实际产品前,我觉得这一切都太过梦幻,因此潜意识中也没有太重视。之后试听QDC8,也可以算是无心插柳。 那是去年夏天一次偶然逛耳机店,老板说新到了qdc的旗舰耳塞要不要试试,看着AK380已经送到手边,听一耳朵吧。我并不是对塞子失去兴趣,只是发烧的热情自早先出国后就已荡然无存。发烧靠心态,对声音的执着和对某物(电脑/数码/音响)的兴趣不完全是一回事。即便如此,一些个人口味上的问题依然没变:手中的AK380,依然是我赞赏的工业设计,还有相对AK240声音的大幅度提升,只不过,还是那个调调。我其实还是期望来个“生龙活虎”一点的,或者干脆没啥味道的前端来,否则我怕影响我对这条塞子的第一印象。而实际上,我是个手比脑快的人:戴上就听了。这一开声了不得,这声音仿佛一股清泉,清洌温和流进我心口。说清洌是透明度,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之前我并没有察觉到AK380的声音有这么纯,透过QDC8,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她的这种晶莹剔透感。高透明度下的温和细致使我没有忘记这是AK家的作品。至于怎么统一的这两点,至今我仍觉得惊叹,只能说QDC8至少也是有极高的素质…… 现在我已经回忆不起那次听的QDC8是什么版本,因此,这算是和QDC真正“相识”吧。
很惭愧,我当时是有足够预算的,不过没买……转眼到了盛夏,还是老地方,我刚发现QDC8有三个版本,好奇,所以再去听听。还是接AK380,外加手机也试了下……我不得不惊叹QDC8实在是个高敏塞子,iPhone6用3成音量,一些电声的通俗曲目还嫌太大声,而且手机略显不规则的底噪在安静环境下解析得一清二楚。其中Hifi版接AK380的话,一些电声作品,ACG,Jpop等,感觉整个中频上段以及高频有些过亮,刺激了。我不会把这个归咎于QDC8,也不会把这个锅给AK380背,因为多少这些曲目的录音,或者曲风如此。更何况听QDC的耳塞,个性、染色都是我不易注意到的地方,声音的整体感和信息量都非常好,很少出现被细节“灌晕”或者被某个频段“亮瞎”的情况。因此只能说是Hifi版的揭示力太强,得给喂尖儿货才能出好声。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高频相对平实一些的QDC8 Studio公模版本。作出这个决定也不是太轻易,因为从结构上看,Studio版本(以下或简称S)的导管比hifi版(以下或简称H)更长一些,而QDC8的个头本来就很大了。 对了,忘了说,当时还听了QDC4,这个型号是QDC的专业产品线独有的,是QDC8studio的下级型号。相当温和,平实的声音,不过延伸和分析力与我的要求确实有点距离。当然,温和是我当时的感受,我想这和我当时用的前端与试听的曲目都是有关的,所以这点不能太确定。在北航的聚会上我还听到了QDC8的舞台返声版本,当时我有点感悟,就是之前玩过的几个实际上定位舞返的国外大牌定制为何声音不够中性:舞返必须适合歌手长时间听着舒坦,此外如果再能给演唱带来点激情便是锦上添花了。QDC8 live的声音在三个版本中相对是最醇厚的,但总体而言依然保持了较低的声染,简而言之,味儿正。 和QDC8SS(SS即指公模的Studio版)相处的日子还是比较平淡的。这主要是我耳道的锅,从10多年前开始玩耳塞,我的耳道至今几乎与绝大多数耳塞的工学设计都不兼容(这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似乎不是谁的耳道都那么容易形变),这次也未能幸免。一年前的QDC8SS附带两种套子:透明硅胶套和黑色的双节套。前者较硬且表面略有磨砂质感,有点像当年shure E5c的透明套子(当然也没那么硬,两者形状也是不同的)。这种质地和耳道的接触不那么顺畅紧密,因此虽然声音更加通透,少染,但下盘会少一些,如果戴不好恐怕还会让声音重心整个往上走。因此,QDC8刚火起来的时候,我看坛子上有些人说这是个偏中上盘的塞子,多半可能就是佩戴的原因,而非声音走向真的如此;另一种双节套的质地就比较软了,其实戴上反而更舒适,声音也更加醇和,松润。无奈我的耳道和耳甲腔能接受的套子尺寸无论品牌和型号,都经常是在中到大之间。因此这个套子戴时间长了,尤其在行走的时候,密闭性也会下降。需要说明的是目前QDC换了新套子,舒适和贴合度都大幅度提升,大家可以去试试。即便之前配备的这两种套子与我的耳道贴合不佳,QDC8SS在我听来仍保证了一定的三频平衡度,这是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很多入耳式塞子如果和耳道不贴合,听起来声音整个是散架的,中低频严重缺失,就像在听从箱体里直接抠出来的喇叭单元。QDC8SS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了坚实的下盘,只是量略有些少,尤其对整体氛围的渲染有影响;中频更是不会干薄;只不过人声和器乐以广大发烧友的标准衡量,估计略欠丰满。我相信这和耳塞优异的整体设计是分不开的。至于通透,延伸信息量自是不必多说。声场方面,QDC8SS既不是那种适合人声和器乐独奏的贴耳声场,也不像K3K3那样刻意拉的很开,而是适中,有一定深度,最重要的,足够开扬,结像大小合适,不挤不乱,似乎QDC并不想取悦对声场的大小形状有五花八门要求的发烧友,这太难了,而是做一个相对规整,有参考性的音乐舞台,其他的交给音源和音乐本身去展现。QDC8SS的声音表现已经满足了我的需求,但为了更稳定的佩戴和随之而来的、更稳定的声音表现。我还是决定将其改为私模。 当然,这里还有个插曲——实际上也属于本文的主题的一部分——不过时间上是交叉的——在改模等待的这段时间中,我又邂逅了QDC的新作双子座(Gemini)。
整个过程连我都觉得戏剧性:在改模之前我已经有个把月没有听塞子了,于是对QDC8SS的熟悉程度略有下降。我听双子座公模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佩戴改善了嘛(其实我忽略了这俩东东分属专业和Hifi俩系列,表面上看单元就不同,导管大小也不大一样),紧接着我觉得这哥俩挺像啊(其实QDC的声音辨识度还是很高的)而且这个新晋小弟的素质还高了点,最明显的,延伸;然后分析力和层次感也是,因此收了吧…… 我必须承认这次我收的还是公模版,不久后为了同样的目的我还是改了定制。本文下面这段对决中上阵的QDC8studio和双子座均为定制版。在这之前我先介绍下双子座。这个塞子最大的卖点在那个开关上,向上为hifi模式,向下的话我的理解就是对中低频做一些微调,透过外壳窥探分频器,感觉并没有复杂太多,因此应该还是本着简单出好声的原则来做的。需要说明的是我眼中一向作风严谨的QDC绝没有用这个开关调出两个迥异的耳塞来。个人听来,他只是用两种稍有不同的走向,去适应不同的音乐风格。他没有自创音效以迎合五花八门的听众口味,而是靠适度的强化和小修饰服务于音乐本身。不管怎么调,细节、通透不会丢,中性均衡不会变,声场结像不走样。此开关作用是润色而非变脸。此外,这个塞子感觉上稍难推一些,在手机上音量要大2格(依然是极易推的范畴,依然是底噪分析器),而如果你想充分挖掘他的实力的话,驱动上的要求可能和QDC8略有不同。不仅如此,在极具潜力的双子座上大力搞线材是完全值得的,几千元的线材足以让全频的声音质量更上一层楼。至于是选公还是私模好,可以说无论QDC8Studio还是双子,改模后两者全频段都更加凝练,声音饱满很多。其中Studio的中低频显得更多更厚一些;双子座的低频在hifi模式下绝不会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少,不仅一些大场面的作品气势拉得非常开,气氛烘托得很好,听流行也足够“动词打次”了。对我的耳朵而言,定制版比非定制的另一个改变就是少了些飘逸和开扬,不过这可能还是后者的佩戴造成的。不管怎样,声音结实稳当了,三频的平衡度,依然维持在一个很均衡的水平,同时也没有染色的加入。 写到这儿,已经过去了将近1年时间。我想,我可以算是和QDC“相知”了。有了足够的了解,手上新老两代不同系列之间的旗舰,也就“在所难免”了……
自从收到双子座定制版已过去了几个月,在这段时间中,笔者聆听QDC8Studio和双子座私模(QDC8CS和Gemini-C,以下简称8Studio和双子)使用和试听过的器材如下: 手机:如iPhone,HTC U11等 macbook pro及其他笔记本电脑(直推,片源包括音乐和电源,顺便还测试了游戏中的听音定位) 便携播放器:乐图金菊花,AK380 台式系统:Mytek Brooklyn解码器,SPL Phonitor X解码器/前级/耳放,CEC TL51XR转盘/CD机,线材分别为美国分析家Analysis Plus的Digital Crystal AES数字线,Silver Oval-in模拟平衡线以及Pro Power Oval电源线。 参考对照的耳塞:Inear Prophile PP8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已经是对决了,为啥还要带个PP8?我想说这不是一次混战:现在盲听都不兴AB了,而是ABX,选声音这么素的万元旗舰主要为更好的了解两位主角的走向。很遗憾目前我还没看到PP8私模,否则参考意义会更大。至于为什么要上台式,坦率地说以上两台随身设备我拥有的时间都不太长。个人感觉要想比较充分体现两个耳塞实力,用便携的解码/耳放最好,很遗憾我也没有这样的设备。得益于SPL Phonitor X超宽的音量调节范围和超低的底噪,我得以在一个很小的音量区间中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最终对决。这里还是从平时最常用的手机直推开始。
如果您之前不怎么经常用手机直推的话,那么双子座和QDC8没准会让您产生一耳朵的惊艳——还是因为太好推了。不仅相对PP8,可以说QDC这两代旗舰仍是我目前听过的塞子中最高敏的。PP8直推时最直观的问题是声音欠丰满,容易像敲纸箱,即使换了密闭性很好的套子,中低频量感全上来之后,依然如此。此外,三者同属顶级素质,中性少染的类型,可能PP8在“择”细节、分层次上比QDC家两位公子还要“变态”一些,但后者的声音却鲜活很多。PP8无论刻画什么样的编制中什么样的,基本都是不分轻重,一样的笔法。这种“一条直线”的声音,追求极度中性平衡的用户来说可能更尊崇一些。说PP8是“退烧塞”我也绝对赞同:他把风格和热情都淡化得很彻底,适合挑错,应该是个好工具。而QDC包括8Studio在内,会把音乐中的热情有所强调,但依然是以它本来的形式呈现给你,且对各种音乐都是如此,比较杂食。前文中已经提到,个人认为QDC的理念始终是服务于音乐本身的。对主要的人声或多件器乐“多描两笔”(并非简单把人声突出放大,或是让某件乐器喧宾夺主),可以让听者更好的注意到很多细节,感受到融汇于音乐中的热情。这种“有血有肉的中性”虽然随着技术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常见,但在万元的价位和水准上,我目前还是只能想到QDC。 前文“吹”了太多两者的高水平,既然是最后的对决,主要谈谈差异。个人感觉差异主要是三方面的:首先新旗舰双子座依然是比QDC8Studio在素质上高半档;但两者更多是体现在走向上的不同;这其中,由于这两个产品又分属两个不同系列,其中定位差异导致走向上的不同,恐怕也占不小的比重。在听了很长时间QDC8Studio,刚听双子座时猛然又让我想起QDC8Hifi当初中高频的“一路走高”,这种明亮度其中还包含了细腻度,以及更华丽的泛音等。这说明QDC的Hifi系列恐怕在高频到极高频上都会有更多的能量。或者说,可能Hifi版的高频延伸更为陡直,而Studio版相对而言高频会有一点比较平缓的滚降。双子座的声音非常细致,考究。从人声、器乐的质感,到声场定位以及层次,每个细节都作出了很精细且非常明确的刻画。给人的感觉像是在一件精密布置的大剧院中,坐在全场中间聆听一场严肃音乐会。之所以说严肃,并非曲目都是严肃音乐,而是因为每个音符都经过了仔细的修琢。反观QDC8Studio,首先感觉声线不那么细腻了,整个声音都很直白,这种直截了当可能在某些人听来比较奔放不羁,“该啥样就啥样”,不够内敛,缺乏“修养”。但在我看来,它就是要让你注意一些录音本身的状况,将你安置在舞台/舞池中央而非听众的位置上。这种差异通过手机直推便可以很好的呈现。即便是在电脑上游戏时,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双子座对各种环境音的清晰表现和精准的空间定位,以及QDC8Studio对环境中各种音响效果本身音色、质感等特征的着重强调。 当你将前端由手机换为好一些的播放器时,这两代旗舰也都能灵敏的反应出手机驱动的劣势。我听到最多的还是声音展不开,声场比较乱,三频平衡度有问题,容易“两头翘”。总之,有点乱糟糟比较局促的声音。在随身播放器的范畴内,我发现对付QDC耳塞并非越大力越好,有时候甚至容易连两者各种走向上的差异都呈现得不甚清楚。但在台式设备上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只要没有过推,基本就都推开了。上文中提到的差异进一步被拉大。而差距也在此时充分体现:双子座凭借延伸,分析力,声音的条理性和控制力以及声场定位,在素质方面优于QDC8Studio。QDC的耳塞之所以有这样的驱动特性,个人认为应该是出于一种“低起点,高落点”的宽范围定位:完全兼容手机等3C数码产品,满足多数用户的日常需要;如果有很高端、专业的音频设备,更能有高水准的表现。
从QDC8到双子座,每款产品都很出色,也都定位明确。双子座听上去理性,细致,甚至有些“完美主义”,仔细感悟则是有一种内敛、婉约、淡雅的气质,适合欣赏;QDC8Studio在有些人看来是热情奔放的,仔细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一种直白的表现形式,希望你返璞归真的去关注声音本身的一些特征,适合品鉴。从这种理性和感性的交融之中,我更多体会的,并非QDC本身的美轮美奂,而是流动于音乐之中的情感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