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了一张卡拉扬演奏的瓦格纳歌剧-Parcifal 帕西法尔的黑胶。这张1981年的专辑,共有五张十面,唱片近四十年了,保存完好,炒豆子声很少,很满意。
赫然发现专辑的右上角明晃晃的写着“Digital Recording", 背面的英文要告诉我们:母带是数字录音,可以带来出色的亮度和透明度的声音。我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所谓的DDA?!(数字录音,数字编辑,模拟载体)
年轻的坛友可能没有经历过,曾几何时(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买CD都要看是DDD,ADD,还是AAD。那时数字录音刚出来,CD刚出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要买数字的录音,DDD才是最高级的声音。
如今,论坛上,大家痛斥数字系统声音尖,刺,刮耳,怒吼要听模拟声,要听黑胶,开盘带,磁带,再不济,搞个CD,R2R 解码,胆机。回头看看当初,连黑胶都要用数字录音的明亮和透明来做卖点,有点像亚洲人要美白,欧美白人却要增黑一样。
忘记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音乐本身?
话说前几天我的KT88电子管坏了,只好拿出曾经的SP200耳放,暂时听听。不听不要紧,一听,卧槽,尖刺,毛躁,这货能听?!今早,新的金狮KT88送到,换上胆机,打开黑胶,啊~~~这才是我想要听的醇厚的声音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