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铝合金壳体,佩戴轻盈,导管偏短,常规尺寸的耳套我需要用海绵套戴稳,或者偏大一号的AZLA长轴套,14.2mm平板单元,听感上与动圈较明显的区别,主要在于泛音的形态,动圈的泛音表现形式更为蓬松,在弥散的过程中随着响度的渐弱,容易察觉到厚度和密度的变化,如果在消逝前能始终维持一定厚度或密度的,多数是一些被称为经典的塞子,比如SE846的中频厚度,比如IE800S的高频密度,是我所认为的典范;
而F1则不同,它有着更为线性的衰减特性,这种动态呈现方式,对于不那么熟悉平板的我来说是挺新鲜的,像是另辟蹊径去比肩圈或铁,在F1上,我感受不到哪个频段的能量凸出,它的低频算不上澎湃,动态也不能说大开大合,有的则是更精准的速度感,呈现出清澈的氛围,宽松的分离度,准确的细节,没有味精音染,同时又不觉得寡淡。
这么看来说的有点像PP8,但放一起还是有明显的区别,F1在细节中韵藏着些许颗粒感,不算明显,没有改变音色或温度,只是在冷峻的外表下多了一份温暖,尤其中频人声,这种温暖的颗粒给画面增添了一层薄薄的胶片质感,不同于以往抓到我的那种润泽的人声,这份听感新鲜而有特色。
F1的分离度虽高,但没有高端动圈那种特别强调的痕迹,冷不丁一个细节出现在远处,这种说不清楚是在刻意炫技,还是调音师所理解的入耳回放效果就该如此,F1很自然地把乐曲中的细节剥离开来,赋予干净独立的结相,觉察不到刻意,空间规模没有大的离谱,或是随着编制阵容来变化规模,只是稳稳当当的一个空间,即便我听的是单端,演绎大编制依然游刃有余,但在便携播放器上,有平衡口加持会更从容。
![]()
以上听感基于银色导管,用这台1987年的VICTOR老旗舰R10推,这机器应付塞子完全不用担心推力或者控制力,因为是单端,所以我接的是手里一条可换插头线,PWAUDIO的SILVER GOLD,据说F1对线材揭示力挺强,声音易受到线材影响,这条线从以往经验来看,低频收量变得凝聚,提升下潜力度和中频厚度,以及中高频的延伸,官升的四喜线,以及传说中的龙鳞线慢慢再听,交给烧友补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