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46|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稿】十二年HiFi感怀/对HiFi未来前瞻(三)/我看HiFi困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11 2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深夏映冬 于 2024-7-11 20:53 编辑

目录


一、十二年HiFi感怀


1、我为什么坚持输出长文字
2、给予喜欢的低分,给予讨厌的高分,是一种态度
(1)老三样的历史地位
(2)现代声的反思
3、结构清晰明了不等于文笔好


二、对HiFi未来前瞻(三)


1、耳机品牌的出路在粉丝经济——预售制的联名款
2、复古风潮
3、小尾巴推一切的后果
4、HiFi虚热不会持久


三、HiFi最大的困境

1、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耳机爱好者日益增加的升级需求矛盾。
2、落后的营销、运营手段和不同地区HiFi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3、从“差异化”延伸而来,文化产品属性与电子产品属性的冲突
4、技术性淘汰与耐用性的冲突
四、用户与KOL水平参差不齐1、数码KOL的问题
2、内容产出减少带来的恶行循环



1、我为什么坚持输出长文字


前阶段与某资深发烧友畅谈仨小时。首当其冲谈到这个问题。
时至今日,我还在绿坛输出长文字。


贴吧也好,紫坛绿坛也罢,是介于文字网站和图文网站之间的形态,一是诞生太早的底子,二是没转型成功。


像什么值得买,小红书之类“种草类”是纯粹的图文网站。文字网站和图文网站逻辑不同,和视频网站逻辑更天差地别。
目前来说读稿每分钟150字,输出3000字需要20分钟,你看纯文字只需几分钟,长文字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仍是最大的。






2、给予喜欢的低分,给予讨厌的高分,是一种态度


(1)老三样的历史地位


HD600、HD650比DT880、DT990、K701二手成交价高一倍。本来我没想明白,后来想明白了:
T5p一千多,HD700常年两千,T90裸机大几百。市场本身给出一个答案:
推不好的情况下,完成度高的耳机二手价格高——到了2024年,我相信很多人手里的K701
DT880出来是三频不均衡,声音缺乏厚度和密度的声音。HD600、HD650一直改版,拼下限要比那三支高。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也是为什么ProX系列一个监听,做到了比HD660S/HD660S2,Amiron,R70X等商业更成功的原因:,
便宜,素质高,声音够厚,不挑设备=大众眼里的完成度高。


第二原因,从欣赏音乐的三个维度:广度(曲风杂食全面),深度(特定曲风表现出众),高度(立意)


拜亚一直做得太纯粹,它怎么改怎么妥协,是相较于老版本的妥协,对于友商的妥协仍显“纯粹”,不以广度见长,
所谓“拜亚峰”放在不插电录音是提升通透感的手法,放在插电录音就是“高频刺”。所以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纯粹),但高度不为人喜欢。


AKG的声音一直以来是“傻白甜”的,我以为没有所谓高度。K701改版以来除了民谣保持了住以外,新版弦乐不如老版好,也就是说占个深度。


HD600,HD650改版一直向广度妥协,不惜牺牲对深度和高度的理解。它俩所谓深度和高度的理解不是建立在素质上,而是人为的调音:
积极向上的(HD600),消极向下走(HD650)。所以任何一个版本HD600/HD650,在广度,深度,高度的综合评分高于其他仨。


但是,我很喜欢K701但评分不如我讨厌但评分高的HD600、HD650。我一个悲观主义者,听耳机当然要找愉快,轻松的对冲;
而研究其他耳机陷入瓶颈,时不时找来新版HD600、HD650解惑,把握时代审美的变化和利用有深度的声音去对比。


给予喜欢的低分,给予讨厌的高分,是一种态度。




(2)现代声的反思


现代声耳机听老唱片,听出以前没法察觉的细节,很好。
适应面更广。“中性”,但是旗舰讲究面面俱到也不是样样精通,更何况是定位更低的型号;
所以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举个例子,现在“博学人设”的意见领袖,看看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
一位做行业故事的视频博主,看各行各业兴衰,我看得津津有味。
直到讲到我熟知领域中就露馅:
他讲了AKG,他甚至读了《梦死醉生-AKG传奇》,显然是做过准备的。
但是限于时长等原因,他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
我眼里很多现代声耳机同样如此,定位问题导致看似面面俱,实际是样样稀松。


3、结构清晰明了不等于文笔好


我时常看见别人夸我文笔好,我认为其实不然。
我愿意阅读辞藻华丽的器材点评,但我肚中的墨水不足以支撑这么写啊。
我自认为我写东西第一结构清晰明了,其次是用词力图简短、准确。


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小节标题的表达,尽量每个自然段写关键词和关键句。
“自问自答”的方式去解答一些大家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用HiFi术语,开篇点明耳机重瞬态还是重动态、声场重横向还是重纵向等等。


这样的好处是你在开头看见整篇、整段的主旨。




资深发烧友可能在歌德,铁三角,森海,拜亚等其中一个品牌有着自己深入独到的见解,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偏才”
实际上一个资深发烧友,肯定是愿意跑展或购买、尝试更多的耳机,可能数以千计——
多个品牌有着足够的观点,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全才/通才。


我认为我在新森海和部分AKG型号的阐述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到位,但无太多自己的观点,
孟获戏称我为“耳机写历史的人”,著史要吸引多个立场的观点作为材料,
史家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字里行间隐晦的“一字褒贬”,成段的观点放在正文的结尾点评几句:
早些年我不写情绪输出的东西,即使是现在情绪输出的部分放总结而不是正文。
情绪输出很容易获得流量和关注,也容易引起争论。
但我希望我写的玩意是有带新人的意图,放在几年后回头看仍然是没有大的瑕疵。




二、对HiFi未来前瞻(三)


1、耳机品牌的出路在粉丝经济——预售制的联名款

HiFi总体是高单价高毛利,周转慢的困境。
预售制可以“敏捷生产”。粉丝经济保证始终有一批稳定的客户,打破周转慢的问题,


2、复古风潮


拜亚当年在20世纪是怎么推出DT900的,太不思议。
高斯PP热潮我让想到,HiFi退潮以后,数码爱好者的部分份额让位复古爱好者?


3、小尾巴推一切的后果


既然头版HD800假大空,后期HD800、HD800S有缩小声场的评价。为什么头版HD820仍是假大空。
花1000欧买耳机的用户,一定有几千欧乃至几万欧的HiFi系统。妄图100欧的小尾巴推HD800S.
我有预感,如果森海要出下一代量产旗舰,发布早期吐槽声场小的评价不会少。

4、HiFi虚热不会持久

我觉得30年代这股风潮会褪去。



三、HiFi最大的困境
1、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耳机爱好者日益增加升级需求矛盾。

相较于旧产品的全方面提升的产品需要高溢价。导致不敢做,不能做“直推耳机”

以头戴式耳机举例,缺少廉价的静电耳机(目前已知持续售卖定位最低是STAX X1)、
品控完全可靠的平板(至少看齐动圈),素质全方面提升的动圈
(50年前的第一代K240放在现在仍是千元价位的水平)。所以,次旗舰,旗舰的定价尚且克制,到了超旗舰的定价“放飞自我”。
定位越往上走,耳机驱动难度较高,而不能做一个手机直推的耳机(例如AKG和奥世声两个相反的驱动要求)


2、落后的营销、运营手段和不同地区HiFi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2.1、品牌与经销商基本只强调发售半年前后的窗口期,
针对媒体和用户提供样机的“饱和式营销”。所以很多新品过了宣传期“查无此人”。

品牌与经销商缺乏持续运营产品的意识。限于技术进步的缓慢,
一般意义上同价位同类型产品大家都大差不差,应针对产品作“差异化”、“个性化”营销才是重点。

2.2、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国内大小品牌的主事人以中老年为主,
HiFi品牌的体量不可能支持运营公关部门,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多说多错”。

2.3、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中国大陆HiFi店铺集中在各省会和少数经济强市。
展会常年集中在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在二线城市以下的人,
只能从线上少数几个经销商、租赁商押金试听,或是贴吧、论坛的巡回试听,或是新品推广期的多城线下活动。


3、从“差异化”延伸而来,文化产品属性与电子产品属性的冲突

同音乐人讨论不同调式的色彩,人家会和你讨论大调为什么“快乐”,小调为什么”悲伤“;
放HiFi这讨论耳机的色彩,容易被扣上”老烧“的帽子。

4、技术性淘汰与耐用性的冲突

技术性淘汰通俗讲过了保修期就坏,品牌可以快速迭代赚钱。
而HiFi耳机自诞生之处长期可靠性压倒地占据需求第一位——最初HiFi应用于军事、录音等专业领域,
长期的可靠性大于性能提升。在很长时期,民用耳机只是专业耳机稍作修改,
或者直接拿专业耳机欣赏音乐。根据现有资料推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民用HiFi耳机才取得较大的发展,到上世纪末衰落,乃至2010年代后复兴。


四、用户与KOL水平参差不齐
早期HiFi KOL由广大的电脑媒体和少数发烧友组成,
后电脑媒体转向手机媒体(电脑圈和手机圈以下统称数码KOL)。
HiFi圈阵地长期维持在文字网站与图文网站之间的形态(没有完全进化到图片为主发帖的形态),
HiFi圈对长视频和直播的发展带来机遇十分迟钝。

对于KOL来说,Web1.0时期,HiFi讨论集中在几个头部HiFi论坛/贴吧和门户网站,
流量较大,依托MP3/电脑用户增加的红利吃饭,智能手机普及以后,爆发式增加的手机用户是第二波红利。


1、数码KOL的问题

数码KOL怎么评价一件器材。冗长的废话太多,
在品牌历史,技术参数,多角度开箱照片等信息量不大的地方着笔,
不花大篇幅讲器材优缺点——我不奢求KOL讲明缺点,他们讲清楚优点HiFi圈衰落相对能迟缓几年。
手机取消3.5MM耳机口以后,HiFi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真无线的便携打败了有线耳机的音质。
传统的数码KOL应付越发挑剔的发烧友,还不如吃手机这碗饭。


2、内容产出减少带来的恶行循环

目前公认早期互联网用户要比后来的用户更具有分享精神。
我查资料时,查一个耳机时贴吧90%的帖子是咨询,10%是分享听感,
产出比太低。论坛好一些能达到20%-30%。产出比越少,普通发烧友很有得到反馈,
也难产出内容。新品数量越出越少,定位越来越高,
某种意义当下一些高价的新品并没有公认的器材搭配,声音大家公认的特点。
因此入门级耳机到中端耳机仍是经典型号的天下,高价位超旗舰的讨论需要到QQ群/微信群找。




2
发表于 2024-7-11 2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4-7-12 00: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4-7-12 00: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7-12 02: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写得很好,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7-12 06: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現在玩旗艦耳機門檻降低,但太多入門燒友求方便,不求實踐直接搬作業,造成耳機玩人而不是人玩耳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7-12 06: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
手机取消3.5孔是对hifi发烧友转化率影响最大事,多少人是想从给手机配一个音质更好的耳机被引入坑的。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转化渠道就是直播短视频行业的兴起,这些行业离不开监听耳机,从dt900prox这类监听耳机入手,有一部分人或许会被转化为发烧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7-12 07: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美地区
目前困境就一个:不做产品,满世界请马仔吹牛逼的老叶成了全能神,本满钵满;玩涂料、玩胶黏剂的老万,不仅没有反省,更是变本加厉请马仔吹牛逼,写软文。这类人没有收到任何惩罚,相反通过龌龊手段搞了很多钱。那就没人做产品了,都在学吹牛逼学忽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7-12 07: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liesunfly 发表于 2024-7-12 07:13
目前困境就一个:不做产品,满世界请马仔吹牛逼的老叶成了全能神,本满钵满;玩涂料、玩胶黏剂的老万,不仅 ...

所以要了解多些hiend 大廠理念,找些實實在在的產品自己實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7-12 07: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liesunfly 发表于 2024-7-12 07:13
目前困境就一个:不做产品,满世界请马仔吹牛逼的老叶成了全能神,本满钵满;玩涂料、玩胶黏剂的老万,不仅 ...

老叶和老万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7-12 08: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7-12 08: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AI生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你看我过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0: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Yin93035382 发表于 2024-7-12 06:03
現在玩旗艦耳機門檻降低,但太多入門燒友求方便,不求實踐直接搬作業,造成耳機玩人而不是人玩耳機

或许是通胀吧,放二十年前2000块是一笔不小的钱,现在两万放HiFi洒洒水啦。
钱的门槛是降低了,玩的门槛没降低。HiFi圈有个显著的问题,入门的帖子/视频到处都是,进阶内容少得可怜。
简单说,到了旗舰/超旗舰新手入门,肯定考虑侧重放大,还是音源,哪些地方可以妥协,
哪些地方不可以妥协,哪些“花钱办大事”,哪些“花钱办小事”。
就好像说抄作业,哪些最好抄现成,哪些可以随意搭配。说实话,玩耳机花精力,财力。
一点点变动就是大把银子没了。也和圈子风气关联,同价位耳机随便买,音源、放大只能升级,不能再玩“平级”,“便宜“等于”降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轻烧党 发表于 2024-7-12 06:05
手机取消3.5孔是对hifi发烧友转化率影响最大事,多少人是想从给手机配一个音质更好的耳机被引入坑的。
其实 ...

业内一年大小品牌大多几百万,几千万的营收。我以为HiFi出路在文创。模糊电子产品属性,往文化产品营销。让用户。愿意购买、持续地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7-12 1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闸北区
经典 首当其冲 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7-12 11: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是啊,兩萬放在現在沒什麼好玩,入門到中階現在的器材一般都能輕鬆搞掂,到更高的旗艦和超旗艦就要放精力和金錢了,自己心目中想要音色,音效取向,有一定配搭經驗,好像壇里大部分師兄覺推sus一定要功放大功率,我倒不是認為,我理解有一定的功率,更看重的是大電流,加強前級控制力同樣達到效果,所以我用前後級膽機推,玩法是個人的,有人質疑小功率會否腳軟,我自己可以肯定自己系統不比展會的差絕對不存在腳軟情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7-12 11: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赚快钱,赚1笔少1笔,钱少了,消费降级,鱼塘交易需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7-12 11: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深夏一直都只出品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7-12 19: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所谓“拜亚峰”放在不插电录音是提升通透感的手法,放在插电录音就是“高频刺”。所以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纯粹),但高度不为人喜欢。
不理解你所说的深度和高度,昨天做鱼需要放黄酒去腥,今天凉拌个西红柿,也哐哐放黄酒,整出一股酒味大部分人不喜欢,这叫高度和深度?
我觉得这顶多就叫产品策略,取舍不同的商业决策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5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