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4-7-17 14:15 编辑
挺有意思的话题,想到几点,冒昧回复几句吧~~
1.在家听音乐,和在现场,给我最大的不同感受,可能还是心情、心态吧。下一秒,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会给自己一种什么样的特别体验。上个月刚刚体会了一次,海拔1500米的声音,的确是“很不一样的”,呵呵呵~~~
关于在家听音响、现场听音乐会的区别,以及用音响较难“还原现场效果”的一些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6607201
2.前段时间,又学到一个新的名词“分类器”,大概理解的意思是,虽然石头“千奇百怪”,但我们都能归类为“石头”。联系到乐器音色,感觉正确、好的乐器音色,大概也是有个“阈值”范围吧。
“二胡味儿”的小提琴,超明亮的“魔鬼的颤音”,唢呐味的双簧管,midi味儿的铜管,甜得发腻的木管和人声,牛味的倍大提琴,次中音号味的圆号,钢鼓味的定音鼓~~~这种“音色不对”的问题,在各种音箱耳机,以及烧友们玩音色过程中,还是挺多的吧。
关于“音色”的一些学习笔记(2)超出“阈值”的“错误”音色,https://zhuanlan.zhihu.com/p/625301634
3.如果去日本玩的话,其实可以试试东京歌剧院,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推荐一下吧。
从音乐厅声学研究,到家里听音乐的环境与系统,相关的一些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20014227
4.最近半年多,对“音乐性”方面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仔细学着听演奏者的表达和气息处理方式方法,以及由此演变出来的音色色彩变化,挺有意思的。
对于这方面,除了系统性能达到一定的细节回放能力,校准、选择“正确”的回放音量,感觉还是挺重要的了。比较近距离听九尺演奏琴的话,那种能量感和感染力,直接就可以为之一振、打到心里吧。
用“自然声压级”听古典音乐,用“固有响度”听流行音乐,用“综合响度”计算“理想”回放音量,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277404
5.通透和空气感
5500~7500Hz,高频,清晰、开阔、明亮、透明感。提升后,声音更加靠前,丝滑。
7500~20000Hz,超高频,空气感、华丽。使音乐,更活跃,更“透气”。
关于音乐各频率段的声音特性,学习笔记,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345884
不同乐器、不同奏法,5000Hz以上的高频谐波泛音音色,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虽然没有1000~3000Hz的泛音谐波那么“致命”,但这一部分有没有震出来,音色色彩的听感好像还是挺大的吧。
6.现场有非常明显的“鸡尾酒会效应”。人类是可以在“一片”声音中,选择性注意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如果座位不是太差的话,还是能听到第五谱台、第六谱台小提的实际演奏吧。
David Griesinger的这篇文章还挺有意思的,推荐一下吧,CLARITY, COCKTAILS, AND CONCERTS: LISTENING IN CONCERT HALLS,https://acousticstoday.org/wp-content/uploads/2017/09/Article_2of5_from_ATCODK_7_1.pdf
7.关于低频下潜,除了轰轰轰的20~30Hz的交响低音大鼓外。可以考虑试试舒八“未完成”的第一句,听听32.7Hz的C1音,效果是否满意吧
关于音箱、低音炮下潜频率,以及一些音乐、管弦乐器超低频的相关情况,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348977
一时想到瞎说的,供参考了解,也请多多指正吧,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