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1-5-17 08: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襄阳
32首钢琴曲,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基本讲述了乐圣的一生。
早期比较单纯,大约有10首;中期非常上进,热情、激烈、磅礴,
一些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例如《黎明》《暴风雨》,
音乐中洋溢着一种永恒向上的力量,显示出人类的奋斗和自我提升永无止息;
晚年贝多芬的钢琴曲拥有了温柔悲悯的气质,甚至有些接近莫扎特那‘含泪的微笑’。
这一方面是和贝多芬耳聋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灵魂的升华,身而为人却超越了人类,灵魂之光仿佛从天空中闪耀倾泻而下。
1
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贝多芬把他的《第1号钢琴奏鸣曲》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具有悲剧性情绪的奏鸣曲,虽然在技术上略显稚嫩,但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尤其是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2
A大调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在《第2号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开始用谐谑曲写作第三乐章。与《第1号钢琴奏鸣曲》的悲剧性色彩不同,第二号的性格更加明朗、欢快、活泼。
3
C大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第3号钢琴奏鸣曲》是在作品2的3首中规模最大、技巧最华丽的一首。如果说第1号预示了后来的第8号“悲怆”,这一首则是预示了第21号“黎明”。
4
降E大调第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4 Op .7 1796-1797
贝多芬将《第4号钢琴奏鸣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Barbara)——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也是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5
C小调第5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贝多芬对c小调情有独钟,他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他用c小调写作的第一部奏鸣曲。
6
F大调第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6 Op.10-2
《第6号钢琴奏鸣曲》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乐章代替了缓慢了第二乐章,全曲洋溢着轻快、简洁的气氛。尤其是末乐章,采用赋格段的形式写成,有着幽默的音乐性格。
7
D大调第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7 Op.10-3
一般认为《第7号钢琴奏鸣曲》是作品10的3首中最为杰出的一部,结构上又回到了初期的4个乐章,内容上更加深刻。关于这首乐曲,贝多芬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
8
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第8号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初期钢琴奏鸣曲的顶点杰作。“悲怆”这个标题是贝多芬自己起的。由此我们会领悟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奏鸣曲。这部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
9
E大调第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作品第14号的两首奏鸣曲(第9号、第10号)小巧玲珑,都是三个乐章。辛德勒认为,这两首作品“有两种意见之争,也有夫有妻,有相爱的男女之间的对话”。
10
G大调第1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第10号钢琴奏鸣曲》是最简单易学的乐曲之一。因为曲调非常优美可爱,经常被选为初学者学习用曲。
11
降B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第11号钢琴奏鸣曲》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和年轻人的感情,没有一丝灰暗的阴影。是贝多芬早期风格的最后而又最杰出的一首奏鸣曲。
12
降A大调第1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很多人知道《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英雄的葬礼”,却不知道这首奏鸣曲中第三乐章也是一个“葬礼进行曲”,它也是因此被一些人叫作“送葬奏鸣曲”。据说,肖邦尤其喜爱这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奏鸣曲。
13
降E大调第1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作品27的两首奏鸣曲,是敲开贝多芬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贝多芬为这两首奏鸣曲都加上了小标题“幻想曲似的奏鸣曲”,用意非常明显,贝多芬曾指出:他是为了在奏鸣曲的传统曲式中取得自由才用了这个标题。各乐章之间并没有划上终结线,而是要求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地演奏,幻想性十足。
14
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在贝多芬的32奏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为代表,应该非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莫属。不过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而是在作品完成的三十年后,一位音乐评论家H.F.L. Rellstab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
15
D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这首“田园”钢琴奏鸣曲却鲜少被人关注。据考证是汉堡出版商克兰茨当时因田园情调音乐流行,为商业目的而冠名。虽然如此,但这个标题与奏鸣曲的气氛却非常一致,全曲四个乐章无不散发着田园牧歌般的气息。
16
G大调第1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作品31由三首钢琴奏鸣曲组成。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说过,贝多芬在这时候曾向小提琴家克伦布·霍尔兹说:“我对自己过去的作品并不感到满意,我打算今后朝着另一个新的方向进行。”虽然贝多芬的这段话是否就是指这三首奏鸣曲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如何,新的东西已在这些作品中萌芽,这确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17
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Piano Sonata No. 17 Op.31-2
这是一部带有内心独白的思索式作品。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当时有人问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部作品也就因此而得名。
18
降E大调第1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第18号钢琴奏鸣曲,全曲充满明朗的气氛。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最初动机和1803年创作的《鹌鹑的啼声》的钢琴伴奏完全一样,史科托把这个动机形容为:“犹如夜晚的明星降临窗边,轻叩窗扉一样神秘、迷人的柔和声音。”
19
G小调第1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作品49由两部钢琴奏鸣曲组成。从较为简单的演奏难度上来看,有人认为很可能是为了学生们练习而作的,但其中的音乐之美却非比寻常,艺术品味极高。
20
G大调第2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第20号钢琴奏鸣曲比前一首第19号还要短小,共两个乐章,建立在明朗的G大调上。其中第二乐章中优雅的小步舞曲节奏主题,与《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第三乐章的主题相同。
21
C大调第21号钢琴奏鸣曲(黎明)
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第21号奏鸣曲因贝多芬题赠给好友华尔斯坦伯爵而得名。不过人们更熟悉的是它后来的名字“黎明”,大概是因为在第二乐章的朦胧晨意之后,紧接而来的末乐章起首,给人一种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和畅美。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22
F大调第2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第22号奏鸣曲是夹在“黎明”与“热情”之间的一首小奏鸣曲。它并不是太流行,倒不是因为它很平常或传统,而是因为极其不符合传统。贝多芬并没有在这里探求高度和深度,而是开发了其别具一格的超然幽默,有“音的游戏”之称。
23
F小调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第23号“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这个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当的。列宁曾在听过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
24
升F大调第2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热情”奏鸣曲诞生4年后,贝多芬写下了这首第24号奏鸣曲,这首作品结构小巧、幽静而又温文尔雅,从另一侧面发挥了钢琴纤细微妙的表现力。此曲呈献给贝多芬心爱的泰丽莎,因此也有“泰丽莎”奏鸣曲之称。
25
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杜鹃)
Piano Sonata No.25 O p.79 1809
第25号钢琴奏鸣曲与24号同样小巧玲珑。贝多芬在1810年7月21日给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写到:“请将这两首奏鸣曲(第24号、第25号)分别出版。假如要同时出版,则请将G大调命名为“简易奏鸣曲”或“小奏鸣曲”。1810年9月的初版,标题就依照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鸣曲”。由于在乐曲中可以听到杜鹃的叫声,所以这首后来也得名“杜鹃”奏鸣曲。
26
降E大调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
Piano Sonata No.2 6 Op.81a 1809
第26号“告别”奏鸣曲,呈献给鲁道夫大公爵——贝多芬的资助人,亦是挚友。他以1809年鲁道夫因法国军队侵占维也纳而愤然离去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第一乐章“告别”;当一年后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时,贝多芬创作了“重逢”作为第三乐章;后以大公爵离乡这段时间为背景,作了第二乐章“别后”,构成奏鸣曲后正式出版发行。
27
E小调第2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写作第27号钢琴奏鸣曲时,贝多芬已因为第七、第八交响曲等作品闻名遐迩。但个人生活上(比如爱情)却连连受挫。这首作品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据说当时李希诺夫斯基询问作品的内涵,贝多芬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情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对话”。
28
A大调第28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最后五首奏鸣曲结构宏大,技法艰深,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一些主要特征。贝多芬将第28号奏鸣曲题献给贝多芬的学生,钢琴家多罗蒂亚·艾特曼夫人。贝多芬在信中写道:“这是我很早就想奉献给你的乐谱,借以略表我对你的艺术天赋和对你人格的敬意。”
29
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锤子键)
这是贝多芬规模最大,演奏难度极高的一首钢琴奏鸣曲。1818年夏,伦敦钢琴制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给贝多芬一架钢琴,激发了他创作这首奏鸣曲。这部长大的作品从最初一个小小的核心出发,音乐在最浓缩的思维中发展,素材更为集中,技法极其巧妙。
30
E大调第3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第30号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818年,当时的贝多芬已是风烛残年,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完全耳聋、风湿、肺炎、心脏病、黄疸、眼疾、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炎等等,一并向他袭来...这首作品中饱含的情感深度令人震颤,难以忘怀。
31
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第31号奏鸣曲是在《庄严大弥撒》创作中抽空而作,全曲笼罩着一层深沉又不失光亮的神性。悲而不叹,乐观坚定,能够从中听到一个内在的、深沉的、高贵的心声,感受到的是一种向上的冲动、一种热力。
32
E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运用他喜爱的c小调。第一乐章是拥有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与紧缩起来的紧张感,而第二乐章则是将精神解放,并高扬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中。据说贝多芬周围的人不停地提出对于第三乐章的询问,而贝多芬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时间不够”。完成这部作品后,在贝多芬最后的5年生命里,并没有再写钢琴奏鸣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