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首发] 随身音频设备怎样帮助孤独症人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4 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西太原
根据资料统计,每50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孤独症或者有孤独症的表现。其中,有4/5为男性。在孤独障碍中,神经发育的原因占了主流,亦有后天环境所造成的孤独障碍倾向的人群。

描述障碍并对其分析并不容易,而通过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是对部分轻度障碍人群的自我参考性治疗和配合中重度障碍人群的辅助参考性治疗。



□ 孤独症儿童

根据相关的资料,美国孤独症儿童患病率成上升趋势,在中国尚没有明确的调查。

这些儿童一般目光呆滞,不易相处,回避目光的接触,他们会抵制别人对他们的关爱,而这些症状大多出现在3岁以前。有些孤独障碍的儿童会出现攻击性。家长离开时,他们一般不会表现出不安;当家长回来时,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欣喜。这些儿童对他人的身体语言理解有很大的障碍,比如他们不会理解他们的微笑、眨眼、做鬼脸。如果在陌生或者压抑的环境中,他们甚至会表现暴躁、砸东西、攻击他人或者伤害自己。这些儿童受孤独症的影响还会表现出其他能力连锁的障碍。


□ 连锁性障碍

这些障碍通常表现为:语言困难、重复和强迫行为、感觉困难、记忆困难。


□ 非同寻常的能力

10%比例的孤独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和技巧,这些能力被称为savant skills(天才技能)。比如:音乐方面,当别的孩子需要按照乐谱或者老师知道才能演奏或演唱的时候,而这些孩子大多不用知道就可以自己演奏和模仿出美妙的旋律;绘画方面,当一般的孩子在涂鸦或者画一些凌乱的线条的时候,往往这些孩子可以自己画出一些详细的、具有正确的空间透视关系的具体图画;还有的可以记住大量的信息,比如繁杂无规律的数字,多年前的竞技比赛得分,或者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他们也很少被错觉蒙骗。


■ 对于这些有超常智能表现的人群

事实上在中国,有相当比例的适合培养为音乐家的青年或少年。这些人群,往往都有过人的技能。这些孩子大多也伴随有一些认知或感受方向的障碍。根据中国国情,这些孩子是不可能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被发现和挖掘这突出的智能的。相反,他们甚至会被当作问题人群,甚至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和其他压力。

而目前的情况,只有极少比例的会被以正确的方式待遇,尤其在中国,这是微乎其微的。往往这些儿童的智能并没有得到开发,但是他们的阴影也许伴随到了他们的成年。这在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的普遍的地区的小学老师都只有师专水平,也只负责教书认字一类的工作,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很少有老师对学生有较高理论基础的认识水平,孤独症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正确对待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其中有10%的孩子,具有超人能力,也就不太可能被发现,更不可能会被正确对待了。

所以,在中国,孤独障碍的成人也很多。


□ 怎样诊断

一般,孤独症的诊断在3岁以前。具体表现,请参考上文的“孤独症儿童”一段。造成“孤独障碍”的原因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遗传因素”。另一种则是“基因变异”:第一,在受精后20-24天一种叫HOXAI变异的基因编码所导致;第二,在胚胎时期,脑发育的四种蛋白酶水平偏高。

目前,对于先天因素造成的孤独症尚没有明确的治疗办法。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对后天有孤独障碍倾向的人群实施辅助治疗和干预措施。


□ 写本文的目的

在中国,孤独障碍的人群非常多,各种因素均会在后天环境对他们造成影响。而这种(成人)人群普遍存在为受高等和有着优越收入但同时承担极高压力的人。

即使,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他们很可能仍留有来自童年的阴影,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对这些普遍存在的人群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很不够,而他们实在太普遍了(500:1)。

其实,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对内心的表达有着作用。被小说化的“黑色星期五”事件,也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既然,我们每天在论坛关注怎样玩弄器材,玩弄各种“理论”,为什么我们不去深入研究怎样利用这些器材和挖掘更进一步的实用理论?


忧郁表现,并不是孤独障碍

鉴于24楼朋友的留言,我们有必要说明忧郁症与孤独症。

什么是忧郁症?
忧郁症并不专属任何特定人群,并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心理学上并没有忧郁症。忧郁症,也被称为「心的感冒」,近年来,在高压力社会中,几乎已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癌症并列为下个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也最盛行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等的研究表明,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患有忧郁症,其中因为忧郁症所带来的身体疾病,甚至自我毁灭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忧郁症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情绪和思想的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对事情的看法。忧郁症不同于暂时性的心情沮丧,如没有有效治疗,症状会持续数周、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其症状包括: (1) 感到悲伤和空虚。(2) 对各种活动提不起劲或兴趣。(3) 感觉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4) 没有食欲,体重减轻。(5) 失眠或嗜睡。(6) 容易疲劳。(7) 无法集中注意力。(8) 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忧郁症病例并不一定同时符合上述的所有症状。





■ 什么随身音频器材适合孤独障碍人群使用?参考策略

对于8岁以下儿童,我们并不建议他们使用耳机。他们的听觉系统发展尚不完善,耳机可能会对他们的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

□ 声音使用原则

对于孤独障碍人群,尤其是中度到重度障碍的人群,是不被允许使用“低音”耳机的。对于声音的策略上,应当保持“音域的平衡和统一”。任何高频、低频、中频多余突出的素材或者器械都会引起情绪的暴躁,和注意力集中的障碍。因此,使用低音强劲、或者高频突出、或者只注重中频的耳机是不被允许的。

□ 佩带模式

孤独障碍性人群最好不要使用繁杂佩带方式的耳机,包括“入耳式”隐型耳机。他们的听音模式和过程应当尽量追求简单和统一,也就是说,这种佩带模式最好是寻常的、大众化的。而必须形成一个固定的使用模式,频繁更换耳机和改变结构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如果原来有的器材结构不应当轻易打破和改变其规律(比如,音源连接放大系统再到耳机这种模式,如果一开始这样使用,那么随后都应当保持这种规律,不要破坏这种连接方式和结构)。

这样做的意义是促进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面,注意传达到耳朵的最终结果,而不是传达过程。


□ 信号源(音源)

最好可以选择CD,而不是MP3。应当尽量寻求现成的资源和简便的使用方式,以把注意点都集中到最重要的听觉感受方面。也就是说,把现成的资料播放、收听,就只要这么简单的结构。中间不要有,压缩、处理、传输等环节。

而CD机首先要以人性化设计的为主,也是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

对于一些具有超强智能的孤独障碍者,他们往往对事物的认知与大众有本质的不同。分析事物,常人大多喜欢从主体入手,而他们则喜欢从细节入手。一些错觉、假象并不能迷惑他们,而却可以迷惑普通人。

如果他们采用复杂的结构、过程来欣赏音乐,那么他们往往会把过程当做主要点。也就是说,甚至,器材会成为他们的玩具,或者研究对象,而“听”的目的,就无形中被淡化了。

□ 听什么音乐?

-对于超听觉智能和音乐天赋的人群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为是具有超强音乐天赋?
1.模仿旋律的能力强,表现为听到一个旋律,可以不用知道不借助谱子等就能模仿或用乐器演奏出来。2.音乐的记忆能力强,表现为时间跨度和复杂性。也就是说可以是很久以前听到的音乐可以被完整回忆,或者听到复杂的音乐被完整回忆或模仿.模仿其中包括模仿旋律、节奏、速度、音高、结构等。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为是具有超强听觉能力?

1.精确的音高辨别能力

音高: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发声体振动周期性规律变化而产生的音(有固定音高、固定频率)为乐音;发声体振动不规则而产生的音(无固定音高、频率不固定)为噪音。振动快,音则高;振动慢;音则低(单位Hz)。


2.准确的音高记忆能力

比如标准音的记忆。以每秒震动440次小字一组的a音作为国际标准音。一般视唱练耳手段是以反复听标准音达到记忆音高。而听觉能力强的人,则不需要反复记忆,只需要听几次,就可以达到记忆识别的效果了。


3.超常的听觉感知能力
这些人往往会表现出超常的预见性,也就是说别人听不到的声音(20-20KHZ)他们可以听的到。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对于这些人群,应当建立古典乐概念。这些人群往往伴随有超强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对外界很敏感,他们可以轻易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所以应当及早让这些人建立“深层音乐”的概念。而不应当只接触一些平常的流行音乐或者其他通俗音乐。而往往这类人群可以成为“视唱练耳”、“指挥”、“作曲”、“钢琴演奏家”、“录音师”等方向的人才,甚至会成为一流的大师


-对于空间、形象思维优秀的人群

这类人往往都是美术家、视觉艺术家的前身。他们常常表现为能通过感觉,会有生动的描述或者只通过简单的线条,能描绘出复杂的空间、透视关系,而他们并没有掌握多少绘画技法。也就是说,这类人非常注重感觉,而这些感觉的体现也非常个性。

他们则应当以具有灵性的音乐开始,所以“莫扎特效应”对这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以结构整齐,层层递进,逐渐趋向复杂。以《小星星变奏曲》为里,开篇是非常简单的旋律,而后面逐渐根据这个规律变的复杂,而可以很容易听出来,一直是以类似开篇的主旋律进行的,并始终保持这样的规律。

“感觉”敏锐的这些人,会注意这些“规律性的变化”,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里,通过感受这些规律,从而自己获得独特的感受,也就是我说大众所说的“悟性”!


-对于听说有障碍的人群

这些人包括表达能力不强,不善言谈、不擅长表达自己,或者不能完整生动讲一个故事,不能复述自己读过的东西,不能正确描述一个事物的性质、内容等。

这些人更适合听流动、不重复的节目。比如听收音机。

这些缺失可能是先天的,但也可能是后天“语文”教育的不当所导致。中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真是远比不上“数学”“英语”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学“语文”。

其实,表达自己、感悟人生、从生活中获得启示。这些能力都来自于语文功底,很多文学家可以从许多小事感受到很多道理和灵感,而一些人即使有很多丰富的经历,也不会感受到什么。这种感受的敏锐与迟钝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有着大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听说障碍是指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障碍,而并不是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有数据显示,在人10岁之前大脑有80%的空间是可开发的,而很多不成功的启蒙教育浪费了这80%的空间,使得这些人在所剩的不多的空间中艰难挣扎。

收听流动的节目,比如通俗流行音乐节目、音乐排行榜等可以保持这些人群接受消息的“新鲜性”,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感知疲劳”。所以,选择收听一个好的、固定的节目就成了关键。如果有探讨语言艺术、生活哲学的节目则是更好的选择。

这些人群可以选择一些流行音乐的CD,也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杂志,通过多阅读、多接收、尝试多回忆、多模仿、多表达,来逐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感受表达能力。

尝试多跟陌生人目光交流、多像陌生人询问时间、或者借火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改善途径。

音乐,则可以尝试一些节奏感强但又富有规律容易掌握的音乐来欣赏,也可以辅助一些通俗的钢琴曲、小提琴、萨克斯、民谣吉他曲来欣赏。

大约人脑会在青春期后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年龄增长越大,大脑可开发锻炼的余地就越小。如果成人的表达能力障碍,则最好学习“播音”、“话剧”等专门的科目进行提高,大声朗读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大声朗读,很容易损伤声带。因此建议参加“播音”“表演”的学习,来强化改造自己。

这些人群最好还可以找专业的老师学习“钢琴演奏”或者其他乐器,或者学习声乐来辅助锻炼综合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要配合专门的语言训练的。


-对于记忆困难的人群

这些人应当尽量以简单、短小、有规律性、优美的音乐来作为开始。并不要只注意听,而要经常回忆,最好可以模仿、哼唱出听到的内容,并不断反复。

但不要制造疲劳,如果不能良好回忆、模仿,则大可放过。从下一段、下一首再开始。也可以缩短时间,比如只听个别几段,就尝试回忆歌词、或者音乐的节奏、旋律等。也可以只听音乐中运用的了哪些乐器、分别是什么音色来达到回忆的目的。

-对于暴躁、情绪不稳定的人群

这些人应当选择“背景音乐”。也就是说,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或者其他事物的时候,你或许会忽略音乐的存在。

应当以选择轻音乐为主,与工作或者要执行的内容同步进行。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作为选择收听的范围。


□ 什么时间听?保持什么原则?

1.超强智能的人群,应当在夜晚或者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专心欣赏。
2.听说障碍的人群,可以抓紧任何零碎的时间来收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着重锻炼。
3.情绪不稳定的人群,应当让安静的音乐伴随自己的工作内容同步进行,但注意音量。以可以忘掉音乐的存在为主。
4.时间的选择,不要与睡眠冲突。

□ 选择什么器材?

1.形式简单。不要选择“入耳式”或者佩带烦琐的耳机。也不要选择传递过程烦琐的器材,比如MP3。
2.选择音域平衡的器材,拒绝畸形声音。
3.不要选择解析力过强的器材,中庸一点为好。比如“er4”,这样的器材反而容易制造听感疲劳或者分散注意力。

先天的孤独症是一种复杂原因导致的神经性障碍。这种障碍通过参与音乐演奏活动、学习乐器、亲临演奏现场欣赏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后天的孤独障碍最好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 CD机的选购
1.最好主机有屏幕
2.电池续航能力强
3.操作人性化
4.颜色朴素
5.最好选择金属机身

- 耳机的选购
1.拒绝只突出某一点特色的耳塞(比如:“这个耳机有完美的中频密度,至于低频高频,我们开发商就无能为力了”)
2.佩带简单、无压迫感
3.不选择只注重解析力的产品
4.不选择隔音良好的产品,而要可以良好的吸收外界声音。
5.不要选择低音耳机,如KOSS PP。这样只会加重情绪问题,和分散注意力。

■ 基本原则

1.使用现成资源,不要自己制作或者转换资源。
2.多重复的听
3.形成模式,不要轻易打破这个模式
4.保持一致性
5.多种事物同时进行
6.避免疲劳
7.注意力集中到主体,而尽量不要注意细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24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