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烧友的本质是耳朵犯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3 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人在听小四的时候,害怕听力受损,查过三次听力。这三次检查结果没有区别。得出两个结论:

1,佩戴入耳耳塞时保持正常音量或小音量听音,不伤听力。但入耳隔音太强,容易出事故,所以后来放弃入耳。
2,本人听力水平属于正常,高频分辨力比普通人高出一点点。

注意第二个结论,随便找几个烧友去测,他们的听力或许比普通高一点,但不会高很多,低一点也不奇怪。我在朋友之间做个这个试验(耳科医生是我同学)。

不要再说非烧友是木耳,不发烧的人并不是听不出声音的区别,而是,他们不关心这种区别,不会有意识的区分这里高一点,那里低一点。

换句话说,如果对普通人进行专门训练,发烧友能分辨出来的音质差别,普通人一样分辨的出来。

发烧友与非发烧友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发烧友会有意识的分辨声音,并且不能容忍差的声音。

2,能用发烧术语指出某些声学现象。比如,普通人说,好像有人站在面前唱一样——结像好;普通人说,鼓声向从远处传来的——纵深好。

正是因为发烧友不能容忍差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听音洁癖,所以说发烧友其实是耳朵犯贱。

举个栗子,HD650好不好,烧友会说,暗淡肥慢没法听,普通人说,好,真好。不是普通人耳朵木,是他们不挑食。

民用器材,只有两种,讨厌和不讨厌的。大部分正规厂家制造的全尺寸欣赏类耳机是不讨厌的,讨厌的多半是小厂作坊,以及贴大厂牌实际上是小厂代工的非尺寸耳机。所谓讨厌,基本上是突出高、低频造成不平衡,或者缺少泛音、过渡生硬。

四大耳机品牌任何一款两千级别的耳机,完全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听音需要,当然前提是驱动充分;但是烧友总是吃在碗里看着锅里,总是不满意,这何尝不是一种耳朵犯贱?

发烧友在听一件器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听它好在哪里,其实是听它差在哪里。更准确的说,是能不能接受差的环节。而这种接受的基线,源自于实际听音经验——发烧是一种实践,少谈理论。比如说,我就不能接受PHILIP贴上DECCA标,因为我听过PHILIP有多好。但贴上DECCA标后就完全不能听?显然不是。是耳朵变挑剔了,犯贱。

所以,那些通篇溢美之词的测评听感贴,肯定不是真正的发烧友写的,因为真正的发烧友绝对挑刺儿!

这种挑刺儿的行为,除了耳朵挑剔之外,另一个深层原因——如果你听过一场出色的现场交响演出,以当前的器材复现这场演出,估计需要20万的音响和20平方米的专门听音室。20万的音响不吓人,也就一部B级车,但20平方米的房子,注意是专门布置给你个人听音的,几人做的到?

因此,很多烧友退而求其次,听少数器乐的录音。注意,人声可看作单器乐。录音回放的复杂性,直接与器乐、声部的多少有关。五重奏以下,器乐定位不难,配合也不繁杂,更注重音色;到了大协奏规模,声部层层推进、左右配合、强音、弱音对比强烈,对录音回放而言完全是场灾难。平民器材根本不能复现大规模现场,也就听几个响亮的声部甚至听个主旋律罢了。

题外话,流行音乐看似配器丰富,实际上各种配器不存在位置以及应答关系,即不像古典音乐中各声部形成一种“织体”,故流行音乐充其量只能算做人声HIFI。

回到正题,即便是少数器乐的录音,发烧友也会想出一些松香味、触键感之类的玄之又玄,请问您是闻过小提琴还是弹过斯坦威?本质原因,就是个音色问题。

即便拿一种器乐来对系统校声,验证某种音色的准确性——不要用钢琴校声,会很悲剧——总有发烧友对音色追求过度,非要听起来十分像又十二分的美,最后变了味。

发烧友的耳朵,就是给惯出来的。

2
发表于 2017-2-3 04: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大庆
吾在烧界,怎奈何烧界没有吾的传说               
可能就是为了折腾的乐趣吧,
个人感觉发烧有点像:   玩Dota2时候关注的却是英雄的饰品,然后慢慢的入了饰品交易收集的坑,不关注饰品的人看来这部分人偏离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实际上玩游戏玩饰品都各有各的快乐啊。
只要自己开心快乐,乐在其中,那它就有存在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2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