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文]初烧的一点想法:我们要追求怎样的Hi-Fi,附退烧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8 01: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Edward_Wang 于 2017-3-8 02:01 编辑


很多人对Hi-Fi的发烧之路,大抵是从对古典音乐的特殊喜爱开始的:想要欣赏更高品质的音乐演奏——开始寻找无损音乐——开始捣鼓播放器——开始选购适合古典的耳机——开始逛论坛,发现好耳机需要配套音源解码耳放线材电源——开始去实体店试听寻找预算内合适的系统——反复比较,反复斟酌,在毒文、枪文和相互矛盾的烧友评论之间寻到合理搭配的蛛丝马迹——搭出一个达到local maximum的系统——开始觊觎下一个系统……

事实上,Hi-Fi的名字已经表明:上述一切都是为了追求High Fidelity——高保真。欣赏音乐只需要一双耳朵和一颗心,Hi-Fi发烧的目的则是尽可能地完成演奏的高保真回放。后者是一个工程学的问题。那么事情就很清楚了,发烧友需要的是还原现场,至于所谓高中低频的冷暖厚薄等烧友们挂在嘴边的术语应该是演奏/录音的自然体现,而不应该由耳机来赋予,所有耳机的个性本质上都是误差——哪怕有的烧友特别喜欢这种着色并津津乐道称之为xx味。这些烧友可能辩驳称,耳机回放和现场永远是两回事,耳机回放的乐趣在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口味,一种让自己愉悦的口味,这种口味是由耳机音源解码耳放线材电源共同构成的(毋宁说是由他们的误差叠加而成的);也会有持庸俗立场的烧友说,听得爽就好了管他那么多呢。

如果一个人对智性有基本追求,就应该会明白审美的快感和普通的快感是两回事——音乐的美感和音效的爽感是不一样的:美感来自人的判断,并不是物质性的对象对我们感官的适宜刺激造成的快适感。强调优美与崇高,而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这也是古典音乐之为经典(classic)的缘由。

对一个复现系统来说,风格就是瑕疵——就好像宫廷细密画坊里重复先代大师绘画的画匠一样,为了将美据为己有而留下印记沾沾自喜是无知而愚蠢的,因为这样复现便有了瑕疵,反倒成了无法抹去的缺陷,一个好的画师就应该避免签名和自己的风格。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创作者并不受上述观点限制,演奏家同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奏本身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这时烧友可以继续反驳:风格的存在是一个既成事实,市场上的耳机和相关系统就是存在这些所谓瑕疵,这些是由器材本身的限制决定的,万元以下听个响,你上大奥你也行,没钱的话你跺你也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主动选择美感快感双丰收的组合呢?何必吹毛求疵地追求复现呢?想要现场的真实感可以不来听耳机嘛。虽然不能反复品味,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聚焦到演奏的某一部分,虽然有种种现实中的人声干扰,但是还有比现场更真的吗!去BPO,VPO,格万豪斯包季票吧!实在不行SSO也行(/ω \ )

这样,经过一阵关于耳机风格的反思,一个初烧就这样退烧了。当然也许还有救(耳机系统真的保不了真吗?),这就要请坛里望尽天涯路的老烧不吝赐教了。

背景:HD600+钰龙canary刚玩一周,听感已觉相当之暖,低频足,不论是交响还是钢琴独奏,糊且所谓“氛围感”十足。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挺爽(对比刚开声有种孩子长大的感觉),但是一想,听过的音乐会也不少了(交响、室内、独奏都不少),哪次现场是这样的?之前放弃了听感更好的650买了600,就是因为600古典耳机的大名在外,我相信它均衡、有气势的评价会随着我听音的逐渐深入而实现,哪怕暂时听感不够好,也是因为我听音水平不够,也应当是接受真,而不是选择假。

旷工逛了好几天论坛,发现耳机的不客观是难以避免的(例如HD600和DT880音染哪个重那个问题),而很多关于耳机版本(例如HD600的铜环版,新版,新新版和新新新版)、搭配的吹毛求疵和反复比对,相互矛盾的言论见得太多,Hi-Fi变成了一个个细分的购物欲的满足而偏离了音乐欣赏——当然可以说本来就不是,追求Hi-Fi字面意义上只是追求高保真音响,本身与欣赏无关——那么作为一个工程学问题,大家津津乐道各种参数,却也见不到有严谨的讨论,全是充满个人感觉的评论,这样根本看不到有实现Hi-Fi的可能:肯定是有严格的、数学化的方法来衡量不同耳机的,听感可以不同,但是至少量化可以做到声音进入耳朵前一步的。如果能有这一步的数据,那么选购耳机、对比系统将完全摆脱玄学,否则永远都将是一片混沌。厂家一定掌握这种方法,论坛也应该有向这种方向发展的分支。很遗憾我并上不了美国声学会的数据库,不然也很希望能扒拉一点文献来读读。

*当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把发烧友也看作是音乐创作者的一份子,回放系统也是乐器:)



2
发表于 2017-3-8 04: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Innerfidelity网站的测量栏目有不少耳机的测量数据,特别是频响和失真,可以适当参考。不过,这些数据都只能解释听感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听觉生理和喜好不同,听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4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