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周,借到了一只极品成色的t1一代,发了个照片就匿了,本来不想谈的,因为我认为那篇9只t1一代的耳机都聊尽了,但后来转念一想,我也可以写我的看法,作为一种旁证,而且我想引入t1二代的讨论。
这只t1一代主人自己改了四芯平衡,我刚收到便插在我系统上,放了一只古典碟,对比耳机是银彩线双三碳纤维线下的hd800s。说实话,吓了我一跳,虽然t1一代在解析等方面显得略糊,但整体声音完整度极高,声音中正而不失鲜活,通透又不失厚度,声场略小解析略糊但定位精准乐感十足,我觉得在有银彩加持的hd800s面前一点也不丢人,可以走个来回。
这一度让我觉得很惊喜,但后来换了流行音乐,居然败给了hd800s,而且有点明显,甚至不如印象中的二代声音饱满,这令我非常惊讶。
我听过三只t1二代,先后买过两只,折腾过2次线,一次是狐狸千元出头的t1线,一次是狐狸旗舰线。我还通过绿坛活动试听过一只t1mk2,带官方平衡线。
这三只我听的最通透的耳机t1二代即试听那只,毕竟我前面有了一百多位烧友的试听,煲机非常充分。我自己买的t1mk2其实都是没有完全煲开就出掉了。现在想想,煲机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只t1一代非常通透好听很大原因也在于时间较久,煲机充分。
由于t1自带原线6.35而我耳放430ha,再加上官方线口碑不好,所以买了第一条1000多元狐狸双三平衡线,其实我大部分t1的听感来自于这根线,原线基本没听过,试听的那次时间久远早忘光了。总的感觉,对比t1一代,声音显得肉了很多,高频比较暗,低频比较软。
后来我给t1二代换了狐狸旗舰线,这只线是中性密实的风格,素质相当高,比t1二代还要贵1000多,一插上去,效果明显,好像包了一层电的感觉,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风格不搭配,优点是声音进一步厚实,解析增加,动态增加,线条更明显,能量感增加,但缺点同时出现,声音更中性,泛音减少,通透感下降,宽松度下降,鲜活度下降。有一种动圈耳机变成平板耳机的感觉。总体感受就是素质提高了,但声音不活了。反而我十分赞同t1一代的原线,和t1的调音是非常契合的。可能t1就适合这种铜线,饱满,宽松。
我试图理解t1一代和二代的差别,一代当初出来的时候就是旗舰来的,尤其头版,那肯定是最符合设计者的原始设计的,古典调音水平很高。但随着这么多年的变迁,拜亚为了保持t1在市场上的活力,向一些流行人声妥协,把耳机调的更暗些,中低频肥厚些,减少了出恶声的概率,我觉得耳罩的开孔变化能很有力的说明这一点,但同时拜亚又不敢做大改变,之前和艾利和合作的失败,使得拜亚在二代的改变上是非常偏保守的,并没有动大刀。其次,由于成本控制,拜亚连铝箱都去掉了,彻底低下了曾经旗舰高贵的头颅。拜亚动力肯定不断在材料上选择了可替换方案,你知道在hifi上是没有可替换这一说的,差一点就是差,二代的线材明显不如一代,我不相信是调音师故意调的,我觉得就是在更便宜的线里选了个差不多的。反正现在可换线,你不满意自己去换呗。
我这里想强调一下耳罩对调音的作用,举个其他耳机的例子。我曾经调换过th909和th900mk2的耳罩,它两个的耳罩形状是不同的,结果你猜怎么样?我觉得两者声音的不同基本上就是耳罩带来的,至于把木碗削了带来的影响,我觉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记(前提是我都只用了原线改的平衡线,耳放430ha),而且关于成本的问题我也想提一下,我觉得th909对比th900材料有所缩水。居然有人信誓旦旦地说th909比th900mk2素质高之类的,居然还有人信,我只能呵呵一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