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森海塞尔耳机的历史,型号介绍,个人点评和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mvw    时间: 2016-8-15 13:16
标题: 森海塞尔耳机的历史,型号介绍,个人点评和思考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20-3-21 08:44 编辑

历时一个半月,森海塞尔部分正文基本更新完毕.he1和hd800s后续听到会补充,其他修修补补也会持续进行,欢迎有心阅读的朋友就具体观点与我讨论.

目录:
1.he90
2.hd110
3.hd800
4.px100和mx500
5.hd650
6.hd414
==
7.hd424
8.hd1000
9.hd25
10.hd540
11.hd430
12.hd530
==
13.hd540g
14.hd560
15.hd580和s850
==
16.hd580jubilee
17.hd525/535/545/565
18.hd600
==
续14.hd560ii/540ii
19.hd590
20.hd700
21.hd558
==
22.he60
23.hd630vb
24.he1060(待补充)24.5.一些推荐的耳机放大器

==
其他厂牌部分:
25.akg k240s/k240r
-------------------------------------------------------

1.HE90
HE90是森海塞尔公司于1991年年中推出的奥菲斯套装里的耳机部分,未见官方零售(理论上应该计划过单独销售,因为放大器HEV90有两个耳机口),只是在2003年之后听闻在国内代理商的支持下森海塞尔公司将曾经用来维修的备件制作过编号最后(3xx)的几支。当时传闻售价是3万多元,而北京的叶立先生为此专门定制了配套的8PS作为放大器,目前我认识的坛友里就有正在使用这一套的。

我对he90的感受从“好贵”到“不过如此”再到“有点厉害”再到顶礼膜拜并最终回归“名不虚传”应该说感受还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很少能见到一只耳机能融合你对他的多种情感而显得尤其多变,可见老森海塞尔(弗里茨森海塞尔,1912年出生,2010年去世,1982年以后就退休了,但种种迹象表明1992年之前他对森海塞尔公司和产品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在制作这支耳机的时候怕是也穷尽了一生的经验。

he90确实是一支非常出色的作品,因为他与大多数森海塞尔的耳机并不一样,他很有可能是纽曼和森海塞尔合作的结晶。he90并不是森海塞尔第一支静电耳机(第一支是1977年的unipolar2000),而仅仅这第二支作品就能超越在静电耳机领域默默耕耘了32年的stax的高级耳机sigma pro和pro signature实在是很惊人的。而且从声音的呈现形式上,he90与其它森海塞尔耳机并不一样,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支耳机的核心单元与1928年成立,1980年与森海塞尔合作并于1990年与之合并的纽曼公司有关了,毕竟当时纽曼的静电话筒早已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且时至今日著名的纽曼u87话筒还在使用与HD540gold(森海塞尔一支诞生于1987年的高级型号)相似的包装盒。

历经25年,he90依然是耳机界的执牛耳者。在一次与另外一支传奇性静电耳机stax omega(1993年发布)的对比中,我个人感觉he90耳机方面还是更胜一筹,但与之相应地,hev90放大器却较stax t2(1994年发布,与omega耳机配套)逊色——这与我最初的预期是相反的,我本以为从1950就开始制作电影功放的森海塞尔在放大器上的造诣要高于只研究了十余年的静电耳机,不成想有了纽曼的参与,森海塞尔静电单元突飞猛进已非“只有”35年经验的静电专业户stax可比,而与此同时,hev90相对stax呕心沥血之作srm-t2却显得储备功率没有那么丰沛。

he90的声音平坦,从容,除了相较一般动圈耳机诚实以外,还显得更有美感,更有肉感,而并不会显得机械和有金属味。当然,对于一套被称为“orpheus”的系统,那些100khz之类的指标反而也只能算分内之事。
补充:
奥菲斯系统声音上的缺点是有的,框架太大,排场太大,相比更朴实的omega系统显得有些虚张声势,而且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声音略为还是偏干了一些(应该是对全频段内部分会影响听感的频段没办法充分得顾及到,大概是技术所限)。当然,说到he90,各大论坛上声音的评价已经足够多了,但其他方面的讨论其实比较有限。比如,很多耳机爱好者似乎没有注意到,he90和之后的椭圆形森海塞尔耳机并不一样,他的耳机腔体是比较直得向下的,而不是580一样的有一个倾斜的角度,同时耳机外壳最顶端有一个凸起结构连接金属头梁,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在我看来却极为重要,因为他很聪明得解决了耳机头梁两端翘得太高而不优雅的佩戴造型问题,同时厚度相对合理的耳罩和比较扁的腔体使得整个耳机在佩戴时候充分贴在佩戴者的头部,这种对细节专业的处理让无论是前辈还是后生都会感到汗颜。



2.HD110
森海塞尔耳机以HD系列命名其实并不是蹭high definition的光,因为1966年森海塞尔第一支耳机hd110发布的时候,还没有“高清晰”这个概念,实际上,即使是hifi,也就是高保真这概念,也是1956年才提出来的,当然从一诞生就被认为是商业噱头,就跟我们今天调侃highend的方式相近。HD是两个德语单词的缩写,H是horer(不是o而是o上带两点,发音同拼音ue,论坛里打不出来这个字母,扬声器的意思,耳机就是kopfhorer——头戴式扬声器);D自然就是dynamisch(动圈)了。相应的,HE当然就是静电式扬声器的意思。

我很难相信在hd110上市之前森海塞尔没有一支叫做,或者说代号hd100的耳机,可惜并没有从相关资料里找到有关hd110的开发信息,虽然我个人总觉得这支耳机有参考拜亚动力dt100的意思,但hd100是否真的戏剧般得就是dt100不得而知。

虽然这支森海塞尔耳机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没几个人了解,但其实严格来说hd110的“复刻版"其实很多人都是见过且在售的,那就是目前lifestyle系列里的urben系列。当然我觉得mumentum也一定参考过hd110的设计,只是论声音而言,这两个“续作”实在是玩笑了些。

hd110的设计相当淳朴,就是两个号角状的扬声器被一根跨度很大的头梁固定在头上,从用料和做工能看得出这耳机制作得很有诚意,而声音方面则是确立了森海塞尔这么多年的审美标准,朴实,温暖,接地气,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蕴含复杂情感的音乐表达成普通爱好者能够消化的样子。我不知道这和老森海塞尔出身园丁世家有没有关系,但我个人是越来越觉得这种用白话讲大道理的本事并不简单。

hd110有一个续作和一个简化品。其中简化品是大名鼎鼎的hd414,而续作则是受到一部分老耳机爱好者追捧的hd224。虽然我们没能见证100分型号的hd100,但在hd110上市35年后的2002年,森海塞尔唯一以100命名的px100看上去变化很大却也遵循了hd414的设计逻辑,或许,冥冥中px100就是那个我们没见过的hd100抽象化的真身——一个dt48的开放版(其实akg最初的耳机k120也是模仿dt48的,当然严格来说,dt48也是模仿西电耳机的,只是把舌簧发声——类似动铁变成动圈而已,不过,西电这耳机也是买一个美国海军士兵的设计……所以,诸位,创新的源泉终归是个人,机构永远是逐利的)。


3.HD800
HD800这个耳机做得应该算森海塞尔产品线上继hd540gold之后最没有争议的了。我记得我2010年年初听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有一个我到现在还觉得挺准确的评价——就像市中心140平米的小高层,在现代生活中显得一切都那么得刚刚好,简直让人没法更满意了。当然,前提是你得先买得起。

hd800的结构是非常讨巧的,首先是吸收he90经验,把头梁和耳机连接的部分设计了一个内陷式的结构,这样可以让耳机从头梁到框架整体最大限度得贴在头部,佩戴时可以让这么大一只耳机从正面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累赘。其次耳机外壳很大程度镂空,然后用在hd600和650身上试验过三年的不锈钢丝编织网覆盖这些空位,形成一个充分谐振的巨大腔体。再加上几乎架空的外壳框架部分和森海塞尔自称“声学特性很好”的航天材料(其实就是塑料,但我相信这玩意儿比铝锭贵,顺便一提,铝和铝镁合金是两回事,前者在我看来作音响材料是不合适的),应该说,hd800虽然看上去这么大的尺寸,但却是以一个发声整体来设计的,这在我看来还是比较胆大和有想象力的。最后是单元,空心环形单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早在540和560时代(80年代中后期)森海塞尔的耳机单元已经是这样设计的了,只是那时候中间不是完全空的,而是一种网状物,空气可以在其间自由流动。当然,虽然音响厂商总是宣称他们的多层震膜啊,异厚震膜啊,从动震膜啊,但实际上对于动圈单元来说,中间着一块儿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防尘盖”来使用的,而真正有效的发声部位其实就是单元外圈带一道道折痕的那片。其实,hd800做环形单元主要的目的是让音圈把震膜分成内圈和外圈两部分(从hd800的震膜上你也可以看到以线圈为界,两侧的震膜上面的刻痕是不同密度的),同时配合1.2T磁通量的大块磁铁,用以大幅度提高单元工作的效率——如果没有这些结构上的考虑,这个直径达56mm的单元可能就非常难以驱动了。当然,很多朋友还是认为hd800不好推,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把这个用以谐振的镂空金属网外壳像琴弦带动琴箱震动一样发出更优美的声音,并且可能希望音量大到能形成双耳之间的互馈,因为这样就能代替传奇的akg k1000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实在是太任性,已经不是“超频”而是挑战物理定律了(结局当然是送二手区)。

有关hd800的声音坛友们已经描述得很到位了,我只简单提一句就是除了把单元架高同时用那个谐振扩散结构伪装出一个假声场以外,其实hd800单元的保真度也是非常出色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斜置单元啊,金属编制网啊一类的商业噱头,仅仅光靠这个单元的信息量,我觉得也是很值得称赞的。只可惜森海塞尔在hd800之后把这些无聊的用以伪造声场的斜置单元、金属网发扬光大,却把最精华的,用以征服耳机圈hardcore爱好者的高保真单元一再缩水。对待这种行为我觉的我已经不是失望而是愤怒了。
谈到hd800就不能不再谈一下官方配套的hdvd800放大器。其实有一些耳机使用经验的朋友应该都能注意到hdvd800和莱曼应该是有一些渊源的,我记得之前在论坛里看到过坛友对这个放大器的一个调侃:估计是森海塞尔一直用莱曼展示hd800,而hd800爱好者实在意见太大,只好换个壳子自己弄出来一个(大意非原话)。调侃归调侃,我个人觉得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即便如此我也觉得hdvd800表现还可以,用来搭配10000号以后的hd800其实相对还是比较可靠的,声音轻盈有活力,听起来没什么压力,也不会揠苗助长,但同时声音有板有眼棱角分明,清晰度流畅度都能保证,同时既没有大部分商业耳房喜欢越俎代庖给声音添油加醋的行业顽疾,也没有迎合部分发烧友揠苗助长,非要把耳机推成音箱的坏习惯,做得相当理性、中立、可靠和专业。当然缺点自然也就是相应的古板和严肃——在我看来,这套800套装几乎只能用来啃最艰深的巴洛克及之前时代的宗教音乐,用来播放哪怕稍微轻松点的海顿莫扎特似乎都显得有点儿不务正业——这当然是另外一种对使用者的束缚,也算一个看不见的精神枷锁,虽然本意可能是好的,但与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在驱动hd800方面,如我前述,hd800本身是个比较高效的结构,从原理上来说是不太需要太大功率的放大器的,无论是官方最早展示使用的莱曼,还是最终的hdvd800,都不以功率输出见长(我认为这两个放大器主要还是追随老森海最初的理念——使晦涩的音乐容易接受一些)。与此同时,北京制作高级耳机放大器的叶立先生也认为他早期(2002年)设计出来的8pr驱动hd800效果已经很好,功率更大的全平衡型号8pb(2011年)实际上主要用来驱动低阻大震膜的平板式耳机。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为hd800选择放大器的时候,还是以信息量、保真度和音色为考量,功率可以屈居后位。

最后,hd800虽然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耳机,但从诞生(其实有关hd800的消息在2007年年底已经出现了,当时我们都觉得发布消息的人在开玩笑,不成想竟是真事。这个发布消息的人其实很多耳机爱好者都熟悉,就是目前声韵音响产品的主设计师“热点”,此为轶事)至今已近八载,总得回想一下,无论是800还是800套,多少还是略微呈现出一点单调,也就是播放任何音乐总感觉跳不出一个框架,而且,似乎正是这种单调让很多挑战hd800驱动极限的朋友产生了“欲壑难填”的错觉。这或许也是hd800s出现的原因。

以及,一个技巧,看耳机的设计要从正前方来,不要看侧面,那是“广告”,希望你能听懂我所说的。


4.px100和mx500
我当然明白从he90/hd800突然转到mx500会让你觉得落差太大,但这两个耳机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mx500是森海塞尔第一支耳塞,同时px100有着和hd414一样的设计逻辑,更是因为我觉得px100和mx500才算森海塞尔的分水岭,也是我界定新老森海声的一个界线(其实也适用于其他品牌,几乎所有的耳机品牌都是在1999到2002这个时间段开始转变审美的)。
mx500什么时候上市的我至今也没查到,已知最早的信息是2000年,所以我觉得1999发布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px100则是2002年上市,与akg的“分界线”240s是同一时段(当然我觉得px100代表的是新森海审美而240s是老派审美的一个延伸)。虽然这两支耳机一前一后,而且都定位于随身,但声音上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

mx500是非常典型的hd580/600审美,声音像他的外观一样相当“大理石”,硬朗,有棱角,能完整得表达出乐器的边缘形状,很追求清晰度,是比较典型高保真型耳机。相比同时代更主流的sony和aiwa两品牌的耳塞,森海塞尔耳塞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在那个时间短独树一帜,给普通音乐爱好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也造就了非常好的口碑,到2001年mx500的名声竟然已经可以与大名鼎鼎的sony e888相提并论——在2003年新蛋网促销至150元,之前为270元,e888为399元。当然,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mx500相对e888只是把声音拉得更开,显得似乎更容易分辨之前被混在一起的乐器,但中频略硬,全频段显得也没有e888蓬松和从容,声音的表面显得有些光滑缺少888细腻的纹理。从听感上来说,mx500勉强小输e888,但从更深层次的声音素质来说,mx500比e888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后期那些用台式耳机放大器“把mx500推成580”的笑谈倒也真给mx500今天的二手价添加了点儿筹码。
===============

px100算是森海塞尔第一次对过去的回望吧。100这个数字其实很少有hifi制品会用,因为比较敏感,一般都是作为整个产品系列的原点的,这个我在hd110的短评中已经提过了。px100不再像mx500那样以保真为准则,而是第一次开始了对声音的明显渲染。px100的声音规模不小,与他的体积形成了反差,这种现象大概是2001年以后在音响圈流行起来的——越来越多的书架箱呈现出一种堪比落地箱的气势,尤其是在音像展中,很多书架箱和落地箱放在一起,在主办方揭晓答案之前很多烧友甚至没法判断这种声音就竟出自书架还是落地!

当然,我相信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新鲜事,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黑科技”,书架箱也好,耳塞也好,px100也好,那种堪比全尺寸耳机或音箱的规模只是一个假相,大多数情况下是靠拉升低频频响实现的,配合被渲染过的唱片(当然还有畸形搭配的高功率放大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引你埋单,但这种声音其实经不起长时间聆听,只要是在严谨制作的唱片和一个合理的使用环境下,这种人为的拉升会很快露馅(一般撑不过一个乐章或一首歌曲,所以我建议诸位在购买器材的时候,警惕那些不让你听完一段完整音乐的家伙)。

以上说得有些离题,回到px100,应该说px100对声音的修饰还是处理得很体面的,虽然也在中低频上有所拉伸,但低频呈现出的蓬松状态和极佳的空气感还是让人在听流行乐或摇滚乐的时候感到情绪饱满。另外就是在最核心的人声辨识度上,基本还是能掌握平直、清晰的底线。值得一提的是px100的高频其实是对未来森海塞尔审美转变的一个预告,之后所有的耳机耳塞都体现出这个“偏暗”的特质。

在px100的预演之后,第一次尝试对声音全面修饰,且追求修饰得有水准的hd650接踵而至。


5.HD650
接着前文的px100我们来聊一下hd650,以往我一直认为px100是为了模仿hd650的调音,或许是在包装啊,外观设计“家族化”之前,先声音家族化了吧。但后来了解到原来是px100发布在先,而且从hd600自1998年6月之后声音逐步的小改来看,这场审美上的转变已经至少持续4年了,而650其实已经是最终尘埃落定的结果。

650这支耳机评价起来其实和hd800一样,千言万语也说不清,因为他实在太有话题性了。当然,这十几年过去了,森海塞尔每次发新品就争议已是常态,从这个角度回望650,那时候的争论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毕竟兄长hd600作为四届金耳朵大奖获得者已经积累了太高的声望,显然任何对hd600的修改都免不了被戴上“亵渎经典”的帽子。可是如果视角再抬高一档,眼界再放宽一些,hd600又何尝不是对前人(hd580,he60,he90)的篡改呢?从这个事情,我隐隐得已经感觉到媒体和商业宣传对受众的影响似乎已经过大了些。

其实650的曲线是非常漂亮的,即使从今天遍地万元耳机的眼光来看,650的频响依然很拿得出手,低频的衰减和及高频的延伸教hd600有了很大的提升,全频段的平衡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框架没有修改的情况下,能在这些核心品质上有这么大幅度的提高,在我看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对经验不足的爱好者来说,hd600的声音显得更明亮,更清晰,更悦耳和更有感染力,但听得久了你其实还是可以发现这个单元的素质已经有些老迈,相对较低的效率需要很大功率和很强控制力的放大器才能提供适应新时代音乐的速度和张力。同时因为整个单元对不同频段的响应能力不同,hd600听起来声音似乎是有主张的,也就是有“染色”的,虽然这种染色和再后期的耳机普遍带有的人工上色(刻意修饰)不同而更多得是一种无奈的取舍,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做法还是让不同的音乐显得有些同质化。

650单元上有了一些进步,两端更加舒展,全频段也更加平均,使得耳机制作者在使用这个单元的时候能有更多选择。从声音上直观得来说,听起来更平坦,更从容,更快(这个快和一般爱好者理解得可能不一样,一般说快是因为力不从心,有点赶,这里的快说的是650更贴信号,所以听什么都感觉这个世界似乎慢了下来,这是一种挺高级的素质)。自打hd650以来,耳机界不再拉伸中高频段(5~8k)那个以往常有的峰了,与之相应得是极高频段,16k以上因此减少了几个dB的衰减,这导致了hd650那个相当有代表性的暗却悠扬,泛音无穷无尽的听感。从审美的角度,我觉得这种做法更诗意,用短时间的刺激去换长时间的舒适,当然结果就是得到了大量高年龄爱好者的拥护同时被年轻爱好者称为老头儿机。不过hd650审美老化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不是单凭频响曲线就能下结论的。我觉得制作群体的高龄化,耳机外观上过多的投入(更厚,更漂亮的漆面,更多表面装饰过的零件,更厚,更硬的耳罩,密度更高的海绵等),都对最终这个声音表现有所影响。另外同时代各种重口味的音乐和市场上提供的功率畸大的耳机放大器对此想必也有贡献。总之,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共同制造了这样一种声音,而这种审美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2003年一直延续至今。

我对hd650的感觉比较复杂,既觉得他表现全面(各种音乐都能适应)审美优雅(不生冷硬刺),又觉得鼻音太重,听什么都苦大仇深(森海塞尔好像一直都这样,从历史上来说,德国人也确实一直都挺苦的,又扯远了)。如果需要下个结论,我认为650是一只适合绝大多数中坚耳机爱好者(也包含同比例的音乐爱好者),素质很好,修饰体面的高级耳机。但对于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hd650魔性的修饰会让你觉得对声音动手动脚是天经地义的;同时对最最核心的hardcore爱好者来说,650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太过温和,缺乏用来挑战极限的潜力,且似乎和音乐最中心,最隐匿的部分总是隔层纱,因此是一支典型的中产阶级耳机。这大概是森海塞尔保留了hd600又制作出hd800的一个原因。

补充:hd650的耳机线其实素质一般,这个耳机换线和改平衡驱动还是很有玩头的,hd650单元的基本素质很好,可塑性也很高,所以整套系统的可玩性是很高的。但同时挥之不去的那个优雅的染色也可能会让你购买的高级配件声音降级,所以玩hd650要掌握个度,购买适合他的,价格适中的配件。

早期hd650漆面非常高级,是一种很高贵的灰白色,但这版hd650只以样机存在,声音圆润(2003年10月应该也有非常少量的销售,价格4000多元)。正式销售的hd650漆面会显得暗和乌一点,但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放大器(对功率要求低一点,2003年12月以后销售,2800元)。图中这只是最早期的,漆面很亮和耳罩略薄外壳金属网开孔略小(有关耳罩和扩散网对声音的影响我会在以后谈hd580的时候详细解释)。



6.HD414
1.414(根号2)是个神奇的数字,很多工程上需要使用比例的时候,使用的其实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黄金分割0.618(1.61:1)而是(1.41:1),比如我们熟悉的a4纸。这个研究过地中海地带建筑历史的朋友应该印象深刻。(这儿让我想起intel遵循的摩尔定律,你看每一次半导体工艺步进是不是都是之前的1.41分之一?其实并不是戈登摩尔有多伟大预言了未来几十年的半导体发展趋势,而是他们早就明白如果intel以这种进度去规划工程,其研发过程不吃力,不冒进,比较稳妥。其实这是典型的操纵行业,按道理应该接受惩处)。叶立先生在命名他的耳放作品的时候使用了vaw的名字,也就是伏安瓦特,意寓搞工科的都看得懂。其实hd414也是这样,用这么个数字当型号等于向其他同行表示“我这耳机可不简单哦”。也难怪老冤家akg立刻挂出k141应战,这点儿逸事还真是小有意思。

1968年发布的hd414看设计逻辑也明白是hd110的简化版,据说在研发话筒还是其他什么技术的时候,偶然因为操作失误误开孔导致声音泄露,却同时发现这样的声音好像也不错而产生灵感,制作出了这么一个“开放式”耳机,并获批专利圈了15年横财并留下了akg早在1959年就给耳机背后开孔的郁闷身影。

其实hd414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多欠妥的地方,比如对于一只正面用厚海绵垫起来的耳机来说,实际上无论背后开放还是封闭在佩戴舒适度上其实都没有区别,并不会出现森海塞尔广告里那样像一个茶碗儿扣在耳朵上那么闷的感觉。相反得,封闭式耳机需要吸收很多多余的声音,对腔体内部的设计有很高要求,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巨大的回声,就像很多爱好者常说的“山洞音”,显然从110到414这短短三年时间,森海塞尔还没能完全掌握如何处理好一支封闭式耳机的内部。因此414与其说是为了使用者舒适度,到不如说是给hd110打的一块补丁,用小花招弥补了设计上的不足。另外,接触过封闭式音箱和开放式音箱的朋友应该都有经验,那就是开放式音箱的低频“听上去”要好一些。因此,414又迎合了当时刚流行起来的爱好者对低频的喜好,真是一举多得啊。

最初的hd414是白色款,耳罩是蓝色的,这种海绵寿命只有几年,所以原配海绵的密度我们不得而知,目前还在销售的黄色414耳罩海绵是很普通的材质。414阻抗高达2000欧姆,这么高的阻抗可能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为了提高响应速度不得不使用很细的线圈,或者为了和功放匹配——414上市的时候是以套装上市的,配套的是一个功放转接器。最初的414的插头是din式的,两个很大的插头,如果想在6.35trs接口上使用需要转接或换线。另外初版414的线是白色的,和耳机连接处的插针与后期黑黄线不一样。配件齐全的60年代414很少见。(因一万字限制,故下转2楼)



作者: yetifc    时间: 2016-8-15 14:51
这真的辛苦M兄。支持一下

作者: mvw    时间: 2016-8-16 13:30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5 08:59 编辑

(接上楼)
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歪打正着或者老森海平民化的审美正好赶上了时机,总之hd414创造了100w只销量的奇迹,而且说来这耳机可不便宜,70年代的时候还要40多美金,这价格再加一点够买一只德产的相机镜头了(当然因为时间和汇率的关系,这些说法不甚准确)。

414先是在1974年改版为黑色(之前白色的414也分两版,第一版外壳上没有森海塞尔的logo只有型号,第二款有一长溜的森海logo),1982年改版使用600欧姆的新单元,字体改为金色(应该是430一样的单元,之前2000欧的也没停产,改称414x)。80年代森海塞尔开放式专利过期,市面上到处都是高级的开放式耳机,414就不再流行了,至于生产没有以及生产多少目前无法考证,只知道在1995年的时候制作过一个50周年纪念款,当然当年价格是很便宜的,大概人民币两百多元。

414算得上休闲式耳机的先驱,启发了美国Grado等厂商的开发,应该说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当然直到今天414的设计理念依然一再被使用,比如我们之前提过的px100。这支耳机严格来说有一个严肃版的续作就是著名的监听(准确说是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型号hd25,虽然改为全封闭式,但依稀还是留下了点414时代的灵气。

7.HD424
1974年,森海塞尔在广受欢迎的hd414基础上拓展出来了一支“高级”耳机hd424,说是高级耳机其实也够牵强的。73年石油危机之后全世界都在节衣缩食,所以这个所谓的高级耳机也不过是给414带顶草帽(在414腔体侧面加了一大圈扩散板,形成一个大浅号角似的结构),再给头梁加一块垫子。虽然看上去424好像也最多只能算摆脱了“草鞋气质”的大号414,但严格来说这次在正前方覆盖整个耳廓的扩散试验还是给未来森海塞尔耳机的发展积累必要的经验——从此以后,在发声单元正面覆盖一层扩散装置成了森海塞尔耳机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气质的秘密。

对于hd414而言,正面那块很厚的耳垫使得整个耳机毫无密封性可言,所以背后开孔不开孔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而在424上,这个覆盖整个耳廓的巨大扩散结构配合很薄的海绵耳垫明显增强了耳机正面的封闭性,这时候正面流失的声音其实已经比414少了很多,这时候,如果背后是一个纯封闭结构,恐怕就会产生让人不愉悦的封闭感了,而当初设计414的时候恰恰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这两个结构结合起来可真是犹如凹凸合体,治愈了全球的强迫症患者。至于耳机正面覆盖全耳廓的优点想必所有有中学生理知识的朋友都明白——耳廓对人类定位声源有一定作用,发声结构能够完全覆盖耳廓将有助于形成更清晰的结相和保障正确的空间比例。

当然与此同时核心的动圈单元部分也没闲着,424的单元低频频向从20hz拉低至16hz。单元的进步包括对封闭式腔体内部设计经验的积累都体现出当时获得商业成功的森海塞尔完全清楚自己在核心技术上与akg和拜亚动力的差距,并在积极追赶,至于三年之后,森海塞尔通过hd224展示了他们的进步则是后话。

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时尚,hd424的声音我谈不上太喜欢,因为在我眼中hd424是一只标准的hifi耳机,也就是典型的高素质耳机,非常清晰,乐器分得很开,要低音有低音,要声场有声场,从技术角度似乎找不到缺点的那种高级作品。但与前辈414相比,总觉得不那么朴素,不那么接地气,而这些,也就是声音上的亲和力是我认为的森海塞尔最有价值的品质。不过遗憾的是,显然我这种乡土审美在当时是很受排斥的,因为从424诞生起,耳机界甚至整个音乐界,音响界,都开始流行一种“高大上”的作风,并直到今天(2016年8月)还占据着主流位置。


8.HD100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我曾经以为我心里的黄金年代就是我出生的1980年代,待到年纪看长,才发现原来那个时代只盛产不愿断奶的孩子和喊着大海花开以为靠绝食就能改变世界的思想家。不知你怎么看,在弗里茨森海塞尔先生眼里,诞生了魏玛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和爵士乐的1920是属于他的黄金年代,而hd1000是为了致敬那个时代.

很多耳机爱好者并不知道森海塞尔早在1992年就制作了hd1000这个型号,如同100一样,1000这种编号一般厂商也是很少使用的.或许是因为概念化的外形,不少朋友调侃这支耳机是个玩具.不过如前文所述,老森海塞尔在1992年虽然已80岁高龄,但对森海塞尔公司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先生虽然总是以和蔼的形象示人,但我不认为他会允许用hd1000这种型号开玩笑.更何况在1992年时,这支简装耳机定价640美金,与grado hp1000相当,是同时代hd580和拜亚动力高级旗舰dt911的两倍.森海塞尔1989年在爱尔兰建厂并于1991年开始承担主流产品的生产任务,到1992年年底,森海塞尔的耳机系列产品基本都开始转产爱尔兰,总部旁边的布格多夫工厂只用来生产一些特别型号,比如本文中的hd1000和hd580的"真身",无线版的is850等,这无一不体现出森海塞尔对这支耳机的重视。
排除掉限量,charleston这种贵族化的命名和女性设计师设计的包含镀金框架和真皮头带的外观等附加属性,仅从最核心的设计逻辑来看,很显然,对森海塞尔耳机比较了解的朋友能发现hd1000实际是hd424的一个修改版本,更扁但更阔的腔体,低阻抗及直径非常小的线圈(轻、快),手工筛选的震膜和单元,外壳上更精致的开孔布局和辐射结构以及借鉴mbquart(德国歌德,50年代从拜亚动力分离出来的厂商)耳机腔体悬浮于头梁的解构都能看得出这是一支追求外观、使用舒适度和声音美感的耳机。另外,一些敏感的朋友可能也注意到了,hd1000是森海塞尔第一支使用ofc(无氧铜)耳机线的耳机,在此之前,森海塞尔一直坚持使用坚固但非主流的不锈钢线材(其实声音并不差,颗粒略粗些)。140欧,96db的单元似乎隐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低阻随身时代,不过-3db高达18~25k的频宽还是表明了这款单元尺寸虽小,但制作上相当尽心尽力。

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px100时候说过的,02年底开始的那波以小博大的风潮吗?这个“小”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我看来,这个“小”或者说,小而美,小而强就是来自hd1000的(其实在hd424和hd1000之间还有个4系旗舰hd480,我办公室还留着这支耳机的简化版hd440ii,比hd1000更适合这个评价)。hd1000是一个追求精致的耳机,继承了hd424结相清晰,声音秀丽的基因,同时有着以小见大的世界观,虽然指标上两端不低,但因为单元背后的腔体,和前面的辐射腔体空间有限,并被比较厚和有密度的海绵填充,因此hd1000的声音听起来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频频段。hd1000的中频不仅能完整、丰富得还原人声的细微变化和层次感,也能保证绝大多数乐器的声音主体完整和清晰——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奥菲斯,声音骨架结实,有非常真实的肉感,同时速度很快,活泼有灵气。高频是hd600式的,比较明亮,但延伸没有那么悠长,低频是540g式的,量不大,但下潜深,体型好,不缺力度。除了动圈耳机普遍具有的金属感外,hd1000的审美确实是朝着微缩版he90去的,他确实是一个有一点hd414色彩的hd424,拥有一种理想主义化,概念化的声音。

虽然hd1000限量1000只,但和很多森海塞尔耳机一样,这个声音理念并没有随着耳机停产而消失,而是逐步壮大,发展出一个产品系列,其后的hd490,hd500/570/590,hd595/598和最终修成正果的hd700都是这种审美在不同时代的体现。我曾经用过三年时间earmax pro+hd1000,对这个组合优美的音色记忆犹新(直接让我退烧了,直到耳罩老化粉碎)。不过因为hd1000的耳罩在2006年停售,这个耳罩对声音有极大的影响,只有三五年寿命且没有替换品,因此严格来说,这支耳机已经寿终正寝(hd440的耳罩能勉强替用,但声音太薄了)。

或许真正的黄金时代就是你能参与进去的那个时代,而只有劳动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改变这个时代。


9.HD25
前文描述hd414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过这支1989年6月发布的耳机,森海塞尔是一个非常精明,远比他的同行们更会做生意的一家企业,森海塞尔完全明白自己的实力,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因此作为一个爱好者,不要去尝试挑战厂商对自己产品的认知,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森海塞尔两位数命名的耳机都是需要你认真对待的,无论是昂贵的he90,还是廉价的hd60tv(某种意义上hd424/480/1000的继任者),甚至也包括随身设备ie80和px80(就是今天的mx500和px100啦),当然hd25也不例外。

在描述hd414和110的时候我曾阐述过这里面设计上的悖论。hd414是个正面开放的耳机,对于一个正面用厚海绵垫起来的压耳式耳机而言,耳机腔体开放不开放其实并没有区别,无非是后背开放了之后能降低腔体内设计的难度(没那么复杂的吸收材料了),所以hd414设计成开放式耳机显然是技术限制和成本限制的双重作用,并不是完全出于声音上的考量。这个事情森海塞尔自然明白,因此1978年设计出了hd110的真正续作,就好比dt48s之于dt48的hd224。110的遗憾在224上是得到了解决,但414的呢?显然就是用今天的主角hd25来回应了。

hd25最初诞生的时候是封闭式的,用了耳压很高的双头梁,并且柔软贴面的薄仿皮(hd540耳罩上用的那种,很容易破和老化),耳机本身是森海塞尔擅长的压耳式结构,大小也是刚好覆盖耳廓,耳罩扁平,呈现小号角状,这些设计逻辑都可以看作是对dt48的一个完善(毕竟dt48腔体太薄,而且纯铝震膜似乎也有点过于追求极端)。另外耳机线使用了森海塞尔独特的不锈钢线,这些都可以看得出hd25是一支颇为森海塞尔式原教旨主义的作品。


声音方面当然也不会太出意料,基本是以准确还原语音为目的的,所以被定义为一只电子化新闻采写用耳机。hd25的声音对于习惯耳塞或压耳式耳机的朋友来说不算陌生,除了比较监听以外,应该很容易过渡过来,但对于大耳机使用者,或者音箱使用者而言,这支耳机初听还是会觉得有些压缩感,声音被凝聚在一个小的空间里,有一定侵略性和压力,就是用种声音往耳朵里灌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对于小单元的耳机来说非常普遍(连制作了80年封闭式耳机的拜亚动力在最新的t50p和dt1350上也有这种感觉,至于其他入耳耳塞式监听就更别说了)。经过一段适应期,也就是一周左右(耳机本身也需要一定时间的使用,刚开声的时候声音是很锐利的,这跟单元和线、耳垫都有关系,当然我个人还是不建议用软件或白噪音“煲”耳机,建议自然使用),你会慢慢习惯这种压耳式耳机的声音,因为虽然比较“节俭”,但基本还是够用的,毕竟人类的声带也才两厘米长度,这个是小于hd25震膜外圈震动区尺寸的,因此这个适用的过程只是由奢入俭,并不是从100分走下及格线。

hd25是适合综合使用的,声音直接、纯粹,可以用作很多除了音乐之外的声音素材的编辑或聆听,当然听音乐也不在话下,无论人声还是古典都有水准之上的表现,而且89年设计的耳机很多时候还是手工校调的曲线,声音听起来是有414式的灵气和手工味儿的,比较人性。另外就是这支耳机质量比较好,对前端要求也不高,除了封闭感和佩戴舒适度一般以外,还是很值得推荐的(当然这耳机售价可不低,一般情况下成交价格是高于hd600的)。

有关hd25的详细信息和声音评论论坛网友8192等已经做过非常到位的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不过一如既往地,我稍微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刚才说hd25是对414设计不完美的一个回应,但严格来说hd25本身并没有完全做到,因为全封闭式从根儿上来说是会牺牲使用舒适度的,这与hd414的核心理念相悖,虽然声音上hd25有hd414招牌式的“朴实和接地气”。在2006年的时候(不是很确定),森海塞尔把这只耳机改版为hd25-1-ii,声音上略有小的调整,并提供了一对天鹅绒耳罩。这对耳罩对hd25的声音有比较大的影响,适用天鹅绒耳罩的hd25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算hd414的一个完成款了,因为耳罩本身已不能算全封闭,而设计成熟的腔体也不需要再多此一举得开孔了,而声音上更少的低频和略低的锐度也适当降低了使用时的疲劳感,算是基本贯彻了hd414的设计初衷吧。当然相比初版hd25的清晰度和力度,使用海绵垫的ii在声音上的取舍又掀起了新一波的讨论。再然后hd25的各种纪念版、改版(比如声音明显px100化、650化的amperior)甚至仿版(风水轮流转啊,当年是hd414/25模仿dt48,现在是dt1350模仿hd25)陆续出现后,hd25的人气就更旺了,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耳机总被当作随身耳机适用,但实际上hd25跟hd1000一样,都是那种看着随身但适用台式的类型,真正用好这些器材都还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和一定使用经验的。

最后,关于hd25和hd25sp还有个小细节,虽然二者的频响标示得不同,前者是16-22k,后者是30-16k,但其实这两个耳机单元是很相似的,按道理sp只不过是25配对精度降低一点的版本,其中的猫腻其实是hd25那个是-10db的频响,而sp写的是-3db的,实际上最初89年版的hd25说明书上的频响也是30~16k。当然,sp声音比标准版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主要就是低频量太大了些。


10.HD540
这篇帖子其实是我之前打算写的一篇文章的一个拓展版,之前打算写的文章题目叫《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hd540,540g,hd560,560ii,hd580,580j,hd600,650,hd700,800和hd1000》。后来总觉得如果没有414和静电部分总是有点遗憾,最终借充实森海塞尔专区之机,把这篇规划已久(主要是今年年中才摸清he60的路数)的帖子以这种形式奉上,希望诸位(包括早知此计划并有所期待的朋友)能够喜欢并有所收获。

1985年年底的hd540从外形上似乎看得出是全新的作品,跟之前老森海塞尔掌舵时的配色和声音取向都很不同,但撇开这些“看得见”的不同,我认为其基本逻辑还是延续hd414的——比如把单元架空在整个腔体的中间,周边有向外辐射的支架,这个设计思路怎么看应该还是424和430的路数,这是同一种逻辑的延续,虽然第一次拆开这个耳机会被这个结构震撼,觉得颇有巧夺天工之感,但激动过后理性得说,这好像还是不能称作创新。

好的,我们现在把思维调整到更理性的频道,把这个看似划时代的,小森海塞尔(约格森海塞尔)1982年掌舵后建立了森海塞尔产品新秩序的型号放在hd430的基础之上来理解。首先你可以认为540是430去掉一些附属结构再加上一个外壳的大改款,相当于把430那个悬浮+辐射合二为一的外壳分解为用于悬空单元的支架和背后拉开一点距离的辐射反射吸收复合外壳,既加大了腔体内部的空间,又使得每种结构能够更专一和更有效得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更好看了……430全皮带有封闭性质的耳罩被改为一种贴面处仿皮,四周编织物的特殊结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那层皮太容易老化脱落,而一旦脱落将会略微降低声音的密度,其次是四周的编织立面对低频的吸收太严重,因此导致低频清晰度很高但量偏少,最后是这这种软海绵耳罩太容易塌陷(其实塌陷也不是坏事,大多数森海塞尔耳机单元正面那个声学网离耳朵越近越好,这大概是压耳式耳机作得太多成职业病了,连罩耳式耳机也逃不过这种潜意识了)。好在森海塞尔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初版540耳罩内部中心部分有一圈里起来的塑料片,能够增强耳罩的支撑力,提高使用寿命(可惜540g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另外在后期生产的备用耳罩上,都使用了一种较厚的仿皮材料,不那么容易老化了。至于低频,那就是560时代要解决的问题了。

hd540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只耳机,虽然如果你听过hd430的话,会发现540的声音并没有新鲜之处,但在我看来,hd540再一次贯彻了老森海接地气的调音风格,相比hd430显得更平淡,而且与此同时,却更时尚一些,对比较新的音乐,比如那时候刚流行起来的cd音乐素材(ABBA类型的乐队表演的那些)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再回头看430就像我们现在(2016年)看待hd600一样,觉得基本就是个除了古典(这次换莫扎特了,谈hd430时再专门聊,呵呵)什么都不能听的老头机。

540的声音其实也有很多朋友在分析540g的时候顺道提过了,这个声音并不复杂,所以我觉得他们说得已经很到位,当然,一如既往地补充一点儿。首先是540第一次引入了环形单元,单元中间是网状开孔的,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震膜两面气压平衡,单元的工作效率更高一些,另外可能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声音直接往耳道里灌的感觉。其次是540使用了一种px1插头,用以在一台放大器准确说是功放或调音台的耳机口串联多支耳机。最后是这支耳机分为两个版本,第一个600欧的版本使用的应该是和hd430相似的单元和头梁(不过1987年头梁改成540g那种,这两种头梁对耳朵的压力分布应该有微小区别,仔细观察那个结构会发现早期的更科学一些,后期的更好看一些,而且耳罩也从最初的中心带塑料支撑的改成540g那种容易塌陷的);第二个版本是使用了新300欧姆单元的版本,这个版本说明书上落款时间为1990年12月,应该只生产了一年多,所以其实并不算太常见。

540在1992年年底生产过一个复刻版,称作hd540ii,这个耳机我会在聊hd560和560ii的时候稍作分析,因为他的声音和540差别实在是过大了些。540,540ii和540g单元如下图。


11.HD430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一段历史的时候,都喜欢找一些重大事件作为标志点,比如我们讨论中国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是个很好的分界线。但这样做其实也并不一定准确,有时候甚至会诱导你忽略一些更重大的显而易见的事实。类似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这是个很好,很显眼的标志,但如果只是盯着这个重大事件,可能会忽略两个更细微但是也很重要的史实:一是1989年5月匈牙利剪开了通往奥地利的铁丝网,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柏林墙倒塌和德国合并。以及1991年虽然苏联解体,但同时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却以这一身份代替每个成员国本身参与了1992年的奥运会,实际上直到今天这个组织也还存在着。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1982年小森海接替老森海这件事。如果你认为这两人新老交替代表了什么的话,那你可能也会犯我们之前讨论的这个小错误,因为从产品设计的逻辑来看,hd430和hd540其实是很有渊源的,而430被设计出来的1978年也正是小森海博士毕业进入西门子工作几年之后返回森海塞尔公司的时间,所以这个新老交替其实至少从1978年就开始了。如前文所述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其实hd430和hd424又是一个精神上的继承(前腔封闭,后腔开放,当然424只是有这个意思,430则是做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能认为hd424诞生的1974年(小森海塞尔30岁),在两位掌门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接替关系之前这个转变就已经开始了呢?那么这里我很想和诸位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环境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或许答案是就像dna的双螺旋,互相钳制。

回到我们的主角hd430上来,之前在讨论hd540的时候,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得讨论过了hd430,这种“内脏”袒露的耳机其实很容易就抓住他的声音主张,相信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物理极限,430这个正面只有一个单元,背后只有一个辐射兼吸收框架的结构几乎注定了这个耳机的声音是简单的,也是单纯的,你最终听到的那种轻快的,就像akg常常追求的那种茜茜公主式的傻白甜式的声音几乎就是430使用的这个单元的“裸”声儿。严格来说,430只是更进一步“可视化”的424的声音,虽然看上去外观似乎变化很大,但这只是把一些隐性逻辑摆在明面上,实际的微调套路使如出一辙的——这种改变显然不足以扭转乾坤。因此,我对hd430的声音的一个阶段性结论就是,他其实是424的一个“善良版”,因为声底/框架都是“hifi”向的,但调音上,430要比424丰富些,活泼些,去“铁幕”些(很遗憾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这里顺便再拐到上一楼提到的“莫扎特范儿”上,hd430相比他的前辈们,虽然说还是定位于一个严肃耳机的范畴,但明显要活和自由一些,就像莫扎特之于海顿和巴赫,我觉得欣赏hd430本身是愉快的,这个耳机是有一种情绪化,一种full of passion(现代人喜欢用的广告词,不过对430来说,fill with passion更准确些)式的乐观,每个音符像是在跳跃一样,整个声音听起来是轻快的,自由的,我认为这和430整个背后做成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很有关系。当然,与之相应地,如我上文所说,缺点就是“傻白甜”,似乎对某一种音乐素材,总是没法做到非常清晰的聚焦和深入,总有轻拂过去的感觉,这在诠释那种更为深刻或者更“苦”的音乐的时候,多少会有些不正经的感觉,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个无关紧要的缺点,而这也是我似乎更喜欢540的原因。

最后,还是想给诸位留个问题,人生究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应该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当然知道“正确”答案是快乐兼痛苦,不过在这儿我并不需要一个“正确答案”。


12.HD530,530II,530,520II
请允许我做一次标题党,用这个本来应该是430补充材料的部分单独列出,就好比akg拿一个按道理只配做随身小耳机的varimotion XXL单元开发出一干专业大耳机那样。这四支耳机我都不熟悉,但我觉得如果不提hd530实在难以填充hd430到540之间的巨大转变。

我至今也没找到hd530一代的资料,什么时候生产的,内部结构如何,指标如何(只知道是600欧姆阻抗,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请帮我补充一下),只能从耳机头梁上感觉到这个型号没道理在hd540之后生产。而且从照片上我想诸位也能感觉到,hd530的外观和字体应该隐约透露出这个耳机大概在1983年前后发布,头带上使用红色字体以及他的兄弟型号hd520被定义为“经济型号”,我们能感觉出来530当时并不算旗舰定位,他和430的关系很像hd110与hd414,也就是应该为430的大众版。再加上后续的四系旗舰hd480与之相似的设计逻辑,我认为不妨把hd110,hd430,hd540,hd560,hd580……hd800作为一条线,hd414,hd424,hd530,hd480,hd1000……hd700作为另外一条线。
从外观上来看,530吸收了非圆形的hd224的一点经验,开始使用鹅蛋形外壳,耳罩也是后来惯用的椭圆形,材质是与430和540一样的薄仿皮面.这个结构显然是给540做了铺垫,就是把430那个后背裸露的结构外加一层带有弱封闭的外壳.就好像给一个动圈单元加上了背后的箱体,而那几个开孔当然也是仿音箱的,其实从这个时候,动圈耳机已经可以看作是两个挂在耳边的音箱了(这也可以看作是耳机作死的开始)。至于正面封闭背后开孔,自然是一如既往得为了低频。显然对比hd430来看,hd530是一个倾向于迎合时代潮流的耳机,这与目前很多厂商的lifestyle系列的追求其实是一样的。而hd540则是这个结构的发展和严谨版,毕竟森海塞尔不是一个以娱乐产品见长的公司,哪怕是hd414也是诞生在专业向的hd110之后。我想以这种对比来阐述430/530和540,这个声音的发展或变化过程应该很容易理解——声音从古典的,严谨的,向轻松的,人性的方向转变。

到了1989年的hd520的时候,这支耳机已经被明确定位为同时代旗舰耳机hd560的“经济版”,声音趋于娱乐化,比较迎合流行音乐,这在以往是从未见到过的。即使是hd530,或者说当年定位在4系列的480,都没有表达过类似“这是一支经济型耳机”,或者使用红色等夸张配色(hd530头梁字体用的是红色)来强调他与传统森海塞尔耳机(白色或黑金)审美的不同。可见从厂商的目光里来看,至少在1982或83年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得分裂了,两支不同的消费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并产生对立,已经到了不得不分开做针对性开发的地步了。

520和530的复刻版520ii和530ii其实比更高档的540ii和560ii要早诞生,其中520ii还是定位于经济型耳机,但530ii专门强调了“全频段响应”和“带镀层的震膜”,我个人建议诸位不要轻视530ii这支耳机,我之前说过540到540ii之间的变化有些大,那么530ii正好就是定位于之间的,所以理解这个耳机有助于更好得理解540到540ii之间的变化。另外就是应该明白一个道理,“60分万岁”,不要被售价、型号或者档次蒙蔽了双眼,其实无论2系,4系,5系甚至数字更大的那些,相当多的型号都在60分水准之上,这些耳机对于欣赏音乐来说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也应该平等视之。


作者: 栞同学    时间: 2016-8-20 21:14
帮顶
作者: chenraccoon    时间: 2016-8-20 23:16
mx500和px100都有,也正是这两个耳机带我入了森海坑再没爬出来。

作者: 唐三    时间: 2016-8-21 13:33
帮顶
作者: 豆包君    时间: 2016-8-21 13:44
LZ威武
作者: kidbaron    时间: 2016-8-21 18:41
hd1000很好看啊

作者: af2000    时间: 2016-8-21 23:02
科普文章,支持一下!
作者: jacky_xinxin    时间: 2016-8-23 16:34
科普文章,跟帖留存,每过一段时间回来温故。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16-8-24 15:29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16-8-24 15:40 编辑

好文章,刚发的时候就收藏了,今天终于又养肥了一波看完了。。话说HD25的仿版DT1350人气高多了,毕竟外观漂亮易推动,声音倒还是其次,至少对我来说是这么考虑的

另外请教下M版,HD650合适的升级线有何推荐? 平衡、古典向,对原线调音挺满意但确实素质略不足
作者: mvw    时间: 2016-8-24 17:06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6 09:41 编辑

13.HD540 reference gold
从hd540起,森海塞尔开始给他们的耳机起名字了。比如540的参考,560的喝彩,580的精确,590的声望,600的先锋。650、700、800虽然没有明确的名字,但也都有主题词,比如650的musical,700的charming和800的perfection。而hd540g未止如此,除了名字外,还带后缀,而且是象征“理想”的“金”后缀,再加上华丽的木盒和超过普通540两倍的定价,都注定了这支耳机的不凡身份。当然,与此同时听众对于这支耳机的喜爱在论坛上也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像540g这种几乎能让所有耳机爱好者满意并一致称赞的景象是空前绝后的,即使是20年后大受欢迎的hd800,也难以复制这样的口碑。不过,总有一些喜欢跟人唱反调的家伙,比如从来不喜欢带后缀的型号的楼主……

540g的木盒包装是很有气场的,在这支耳机之前,我记得所有的耳机包装无非是两种,简装的纸盒,就好像楼上那个424,以及工业包装的,手提箱,这个一般用在专业耳机上,比如现在的007依然如此。但像540g这种工艺品式的包装是比较少见的。从现在的审美来看,这种包装当然显得有些过于古典,那种宝箱似的木匣子跟老一辈家里面存首饰的木箱很是相似。或许在年级很大的人眼里是非常精美的,但我想在现代人眼里多少还是有些和时代脱节,而这个从包装外观上反映出的直观问题,恰恰也是hd540g声音上最大的弱点——一种古典式审美,甚至可以说贵族式审美的复辟,很有在21世纪怀念的阶级化的意思。甚至于,所有黑金配色的森海塞尔耳机都有类似的特点,从考古的角度来说,这很好,能让人在比较近的年代活生生体会到曾经的美,但从日常使用的角度来说,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器材、使用环境和唱片,因此在这个时代追求复原这种审美,会显得有些脱离人群,继而被认为“食古不化”,这样的审美暗示甚至会影响使用者的日常审美,使他产生一种面对通俗文化的傲慢情绪,并显得厌世,最终可能会非常忧郁。当然,以我目前的学识,还不能断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作为一个受过类似影响的“病例”,我个人还是觉得这种与公众对立的感觉不太舒服(虽然当时也感觉更靠近真理,只是,再后来的今天,我却越来越不能判断自己究竟是更接近真理,还是背离)。

或许我又说了很多不该说的东西,但是我希望读者诸君能明白,人和人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差别,我所遇到的,诸如上述困境,如果你坚持这个爱好,比如听耳机,或者说连续每天听森海塞尔耳机超过10年,15年,你也一样自然而然,或者也可能,无可奈何地,不由自主地,思考到这些问题上,或许我的这点经验,能在你遇到类似困顿时,稍微有个参考。

说回540g,540g相对于540的改变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我觉得你可以把540g看作老森海塞尔(弗里茨森海塞尔)的团队对小森海塞尔(约格森海塞尔,1944年出生,老森海塞尔的二儿子,大儿子应该是因为一场车祸很早去世了)的受到欢迎的作品hd540的一次摩改,就好像hd430和hd540的一个合体,一个430审美的540。从结构实现上,540g外壳的开孔已经不是540那种蒙一层布了,而是用金色的铁丝网覆盖外壳内部,这层铁丝网有谐振的意图,森海塞尔后来从奥菲斯外壳上使用的那种蜂巢网罩与540g这层铁丝网似有渊源。单元本分结构看上去几乎是一样的,但指标上,从540的16~25k扩展到了32k,想必左右耳单元的配对精度也提高不少,这些手段在日后被森海塞尔多次重复使用,比如hd1000相对于hd433,435,hd650相对于hd580、600。我觉得,你可以认为老森海团队制作540g的过程,就是他们对小森海团队传经布道的过程,将他们的know how陆续教给了下一届工程师们。单元的正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我们从hd424的介绍里已经说了,对于森海塞尔来说,单元正面这层复合网的设计是森海塞尔的精神所在,森海塞尔耳机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此。540g第一次使用了尼龙布代替之前的压缩羊毛纤维(540单元正面那种白色纤维,当然不一定是羊毛,只是“传说”,类似的纤维板在目前中低端森海耳机,比如hd558/598上依然在使用,而拜亚动力dt880等耳机也一直在使用,反而是t1之类的高价新货换成了尼龙布),我个人对这种尼龙布没有什么喜好,当然也不反感,就觉得是一种很普通的材料,声音中立,不好不坏。但与此同时,单元正面使用了两层不太一样的白色纺织物制作的垫子,有一定厚度,外圈主要过滤整个外壳和耳机单元背部形成的腔体所泄漏出来的声音,内圈更厚的主要过滤单元核心发声部位直接发射出来的声音。中间当然还是540时代的中空结构。除此之外,耳罩也变得更软一些,使得耳朵距离单元或者说单元前这个声音过滤结构更近一点,也使得540g更接近一个森海塞尔擅长的压耳式结构。是的我无数次重复森海塞尔擅长压耳式结构,因为这不仅是森海塞尔声音美学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耳机相对于音箱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声音也是这个道理(类似的,比如er4的三节套,当然要有个度,这里面也有别的讲究)。

540g的声音因为内部海面的老化,一般都是比较干的,低频量少,但几个核心的,继承自430的特色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独步天下的。耳机圈里一招鲜吃遍天的名号就是540g打出来的(类似还有240df的人声),540g的声音非常活泼,和前辈430如出一辙,一种强烈的轻松感和弹跳感,氧气充足闲庭信步的惬意,这种极为自由和自信的审美是现代设计师(1942年之后出生的)无法复制出来的,我想这大概和那些制作者生活在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比较有关。而与此同时,更高的定价和更极限的制作使得540g相对430声音要深刻一些,优秀的两端延伸保障了声音的完整性,听起来不再像430那样轻飘飘一带而过,而是有了相当清晰的聚焦感和一定的动感,情绪化的意图也恰到好处,让你既不会像rs1似的磕了药,又不像那些普通耳机或专业耳机一样刻板和乏味,我觉得这种在休闲和深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本事很值得现代耳机设计者学习。经过了540g的预演,森海塞尔在真与美之间的权衡到奥菲斯系统时有了答案。

540g在1989年6月改版为300欧姆阻抗,这种300欧姆的单元的首次使用应该就是在这支耳机之上,我认为300欧姆540g的声音略现代些,但显得精致的同时比600欧版本略显不够大气,同时声音的深刻性上似乎也有牺牲,所以以最高追求来说,600欧版本是要更好一些,当然二手价格也更贵一些。不过我个人的建议是成色状态为主,600欧或300欧以及编号都可以稍放后一步。

14.HD560
对于这支耳机,我的认识也经历了类似he90似的反转,最初我第一次听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认为就是一只白开水风格的作品,以至于过了一段时间,当中频味道更浓的hd1000到来之后,我彻底忘记了这支耳机留给我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完全透明的角色,从我面前一晃而过,什么都没留下。这种毫无感觉的感觉却成了我对560最初也是最大的印象。再后来很多朋友批评名头很大的hd580jubilee的时候,我常常为这支耳机辩护说其实hd560才是这种“平淡”风格的始作俑者而并非580j开创。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问题出在那幅代换耳罩上面。560的替换耳罩到现在还买得到,但遗憾的是目前能买到的560的耳罩和最初那种比较薄的,内部填充物比较结实的老耳罩是不一样的,目前销售560耳罩其实是540ii和560ii的备件,这个耳罩比原始的耳罩要厚也要虚一点,另外比原始的耳罩更容易塌陷(当然,塌陷了其实反而好听些,对于560一代来说)。这个耳罩声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清水冲刷过的“淡”,相信我我这里说的不是褒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褪色的,一个原本配方或正常比例被过分稀释或冲淡而失去效用的那种感觉,与其说这种声音更清单不如说这种声音是偷工减料导致退步和乏味。当然,与之相应地,hd560ii和hd540ii相对他们的前辈,不幸都遗传了这个感觉,耳罩倒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当时流行起来的一种审美上的胆怯,似乎对鲜艳的,浓厚的色彩开始有些恐惧了(当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可不只有我,所以560ii和540ii的单元实际上有些色彩上的强化,但就如一位网友常说的,这是拿一个错误弥补另一个错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其实我最初对560留下的这个略显负面的印象实际上并不能算560真正的样子。

如你所料的,当我接触到真正560的声音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真的是挺喜欢这个声音的,一种虽然表面上听上去有那么一点小夸张,多少也带些色彩却不过分,依然符合森海塞尔简单接地气原则的,带有一定手工业色彩的声音。我试着把这句话稍微分解得好懂一些。首先是560其实很显然是继承了540g的一些经验的,540g时代使用了一种金属丝网放在开放式外科的内衬上,让这层网起到一点谐振的作用丰富泛音和扩大声场,很显然这个做法在当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声音可视化在那个时候刚起步,非常新鲜)。560沿着这个思路放开手脚制作,用一种非常薄的,打了一些比较密的小孔的金属材料填充塑料外壳上的大开孔,这层材料近看看不出什么名堂,但远看其实你可以通过这层材料隐约看到耳机腔体里悬在正中的发音单元,这种结构在视觉上竟然营造出了像蝉翼一样的透明感!应该说这种设计既有想象力又不需要很复杂的工序和很高的成本,同时呈现出一种远近不同的美感,并且不奇怪,不咄咄逼人,我觉得设计这个背部结构的人真是厉害。560单元正面部分看上去和540g是非常接近的,早期是一种黑色的尼龙布,后期变成白色,声音上应该略有区别。单元前方贴了和540g一样的白色棉圈,但只使用了一层,用于覆盖单元外圈发生部分,防止声音直接往耳朵里灌。另外就是那个比较特殊的,佩戴舒适度和成本作了折中的耳罩,共同构建出一个略显“东方化”色彩的声音。

具体听感上,所谓东方化其实也并非完全准确,因为色彩还是很大,很泼辣的,和二代那个时代(1989年年底之于1992年年底)的淡色是比较不同的。与此同时,声音聚焦感不像540g时代那么强烈,有一点扩散的意思。或许是因为这种扩散导致560的声像略大但没有gold那么实,色彩场面上大却似乎没有那么艳,所以呈现出一种像东方式的内敛,但这种内敛大概只能称作东方味儿,却和真正东方式的秀丽(形体小,瘦,但结实,色彩也还算浓)相去甚远。如果仅从声音色彩和形体上来看,其实560ii和540ii时代的退色倒真只是560甚至540g这种“散开感”的延续,这可能又衍生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每当你打算批评一个耳机或他背后的一代人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把前后时代和环境拿捏清楚地话,会发现没有人是真正无辜的,每个人,甚至你自己,都对那些你不喜欢的感觉有所贡献。说回声音,560还有一个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平衡,很全面,有一种flat,也就是平坦的感觉。一般从现代审美的角度会认为平坦是比较高级的器材才有的感觉,但在540g流行的那个时候,我想更多的人还是喜欢那些玲珑有致的声音(就好像同时代著名的lambda signature与lambda pro之间的对比,前者要凹凸一些)。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以今天,2010的审美来看,很有可能会比用老眼光(80年代审美)更喜欢560的感觉。虽然我对560的感觉似乎也一直在变,但以目前,或者说2016年9月的眼光,我还是觉得这只耳机很好,是一支处在美的时代与真的时代之间过渡的作品,如果用来欣赏音乐,相当的百搭和高性价比。

有关560的声音我建议诸位再参考一下其他网友的看法,因为我其实还不敢说已经对这支耳机形成比较固定的评价了,一个证据是如果你问我560的缺点,我想来想去只能说出一个,就是似乎有点“世故”,略显政治正确,播放什么音乐似乎都有一丁点过于乐观(喜剧)了。是因为560真的没什么缺点吗?当然不是,显然是因为我的认知还不够深。


15.HD580和IS850
对这支耳机来说我的感情就复杂了,迄今为止我点击量最高的帖子就是有关这支耳机的"各个版本的分析",大家谈和俱乐部加起来有十几万次.大家之所以对这个耳机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和1991年之后森海塞尔研发策略的改变(准确说那个时代所有商业企业都开始了新的玩法,并不是光森海这样)有关。以往的企业在搞研发时,一般只有成品化了,相对完善了,才推到市场上,这个从560以前的型号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而1991年以后,或许是因为全世界的市场都变得非常活跃,研发的节奏一下就被提起来了。接触过产品开发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开发的过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在产生最终的结果之前,你必须要多条路探索,或许一开始这每条路都是通的,都是有希望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放弃其中一些,有些是存在缺陷或者太超前无法实现,有些则是偏离了主流用户的需求没有市场前景。1991年之后的这种市场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越来越多元,所以聪明的厂家开始把曾经那些因为这样那样可能会被枪毙的产品拿出来针对不同用户做商业性开发,于是我们发现世界突然变得“繁荣”了,每家厂商都有非常丰富的产品可选。由此造成的“选择焦虑”且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时间一长我们似乎发现很多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东西其实好像只是一些思路并不成熟的,应该被称为“探索性”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按照1991年以前的做法,这些“早产儿”可能根本就没有达到“出生”的标准。

有了这些铺垫,再思考hd580和他的各种版本应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尤其是如果你对hd545、565和hd600及650也比较熟悉的话。580可以看作森海塞尔面对1991年新的形势下诞生的一个纯粹的“原型机”产品,就像启用了一块未开发的新的疆土,接下来工程师们无论是以往的经验,还是各种新的想法,甚至不同的商业目的,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试验,而各种实验结果经过在hd580身上的检测之后再有针对性得投放市场。因此,了解了整个580的开发过程,基本上就等于了解了森海塞尔从1991到2009年这近20年的产品开发思路,这当然会对所有耳机爱好者产生很大的吸引。

回到hd580这支耳机本身。从设计思路上不难看出580虽然外观变化比较大,但设计逻辑相比hd560其实算不上有质的改变,更何况这个似乎比较新颖的外观也不过是建立在he90的探索之上的。580的外壳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迷宫格,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最初在评价hd800时告诉过你的,看耳机的设计要看正面,如果从侧面看当然也有侧面的门道,但一般情况下,未经训练的,或者说经验不丰富的眼睛,是很容易被这种带有装饰性的设计所迷惑的。这个迷宫格如果说有什么用处我觉得恐怕除了比较特别,比较吸引人以外,对声音的帮助应该非常有限。虽然最初也有网友提出这种迷宫格因为比较复杂的分布会对单元背后流动的空气有一定导向作用,但我个人认为这种作用实在算不上“大”,最多只能说是对声音特色上有丁点细微的雕琢,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完全不应该当作一个“优点”(好吧能看到这儿的都不是普通人……其实这个迷宫格是一层一层的波,跟414啊,vaw啊一样,是一种工程语言,还记得老森海标志两边的那对儿翅膀吗?也是波,所以森海的成功其实并不偶然)。背后这个有一丁点声学诉求的强开放式结构显然就是560那种蝉翼式弱开放结构的一个发展,最大的收获当然就是低频多一些,但同时低频清晰度也会下降一点。单元本身和560是不同的,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尺寸从38mm改为40mm,震膜中部不再是一个透气的网,而是在球顶边缘,就那个用来粘线圈的位置的上面一点开了几个细长的孔,当然为的依然是平衡震膜前后的气压,提高单元灵敏度。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吗?中间这个球顶其实没什么作用,所以后来看到一些网友这个球顶在不知不觉中被压塌陷了听了很久也没发现时,也不觉得惊奇了,因为差别确实没想像中那么大。但如果你是单元外圈那个带刻痕的部位受伤,影响可就不可忽视了(好友一支震膜外圈被戳了个小坑的540就是这样变成装饰品的……)。单元正面覆盖了一个正中开孔的橄榄形压缩羊毛纤维板,这个结构在580时代非常薄,中间的开孔正对震膜的球顶,四周的薄板用来吸收一些特定的频率并产生一定的共振。再翻到前文看一下hd560的设计,其实你完全可以把580这一设计看作是560那个结构的“高大上简化版”,是的,没错,b格看上去高了很多,但实际上无论用料工序还是最终对声音的影响,相比560其实是被简化了。这个逻辑难道不常见吗?现在有多少商品是这样的,看上去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巧夺天工(因为是靠机器制作的嘛,和手工的当然不一样),但最核心的“作用”其实很有限。所以,诸位读者,病根儿在哪里?机械化大规模批量生产啊朋友们,说穿了还是人性,一是懒,二是贪婪(所以解药呢?世界会好吗?我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能说,我觉得从我做起,首先勤快,其次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后别说假话这样大概明天就会好一点)。

580单元的指标在-10dB上又有了一点微小的进步(因为-3dB没变嘛),从560ii的14~35k拓展到了12~38k,并一直保持到今天。580的前部设计虽然比560要简单一些,但基本的功能都还有,只是手工作业的意味淡了一些。单元正面那层我无数次强调过的纤维板配合相对比较软,充满褶皱的耳罩,你一戴上就会使耳朵相对贴近这层板,同时耳罩底部使用以前540时代覆盖于贴面部位的塑料薄膜,配合耳罩外型形成一个小的号角结构,这些都使得这层纤维板再阻挡单元声音直射耳朵之外,充当了AKG k240式的“从动震膜”,虽然这个单元本身只有40mm,但是配上这个6、7cm高的橄榄形“从动机构”,再加上整个单元贴近面部,在提高声音响度的同时保障了背后腔体的深度,最终制造出了有质有量的低频和相当大的场面感,确实很有“大奥”的感觉。之前我们说过1991年之后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相当膨胀,这种场面听上去很大的声音也自然就广受欢迎,奠定了森海塞尔20多年的成功。当然,这种原始的580声音其实只维持了不到两年,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吗?580成为了森海一块试验田,很多新的想法和探索都是借由580来实现的。虽然这样做提升了开发速度,丰富了产品线,降低了开发成本,但诸位想必也能想象到,之后所有森海塞尔耳机都染上了580的影子,这对广大耳机爱好者来说就是祸不是福了。这里顺便借宝地再次梳理一下580的版本,也算对我之前那个编辑得乱七八糟基本上没法修改的错误百出的帖子的一个修正吧。

第一个阶段是1992年年底到1994年年初。仅仅是这个阶段hd580应该就有过两次改变,最初的德国产580数量极其稀少,应该是作为样机或对部分定制机构发放的,我从未见过有关德版580的官方,或正式的媒体描述,只有一些发烧友听过并做过简单的评测。当然,如果你真的非常重视原产地,那么我倒是不建议你去找德产的hd580,而应该去找一个IS850,是的,你终于看到标题里的另外一部分了,这个才是580的真身,1992年开发出来主要针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无线耳机的,它有一个红外线的适配器,通过红外线发送数字信号,耳机顶部带有安装电池的接收和解码放大结构,整套系统德国生产并且定价十分昂贵(1800美金,与俗称“小奥”的he60+hev70的系统相当,但后者是93年年底生产的,其间经历过一次全球的资产贬值)。我没有听过这支耳机,但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见过不少对这支耳机声音的描述,当然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可信的烧友用这只耳机退烧了,结合他们的说法,我基本可以确定,这套系统应该在声音上仅次于奥菲斯。另外与he60一样,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来自话筒领域,早先森海塞尔的无线话筒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即下放到is850系统上,因为是无损信号传输(目前常用的兰牙无线耳机是有损信号传输),所以拥有CD级的RAW音乐品质,可惜广大耳机爱好者不愿接受无线技术(我试用过兰牙解码,声音很好,自觉比有线的要好),这套系统常年的二手价格都只能保持在两三千块,我想看到这儿的时候很多老烧都跟我一样发现走了宝。当然如果你在耳机领域多呆一些时间,会发现走宝是常事,新发现总会比你的行动要快一步。而且如果你不是玩耳机是玩其他东西,或者搞科研甚至哪怕生活,这种“原来我与真理擦身而过”的恍然大悟感也是会频繁出现的,所以我建议诸位永远保持谦虚,真实的世界永远比你目前理解的和能够想象的要复杂,不过正因如此才美妙啊。实际上,爱尔兰生产的初版580配置和德产的580没有什么区别(想必和is850也应差不多),那层纤维板很薄,似乎是因为容易老化的缘故,这个纤维板非常脆,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碰破。或许是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有少量hd580使用了540时代使用的那种白色纤维板短时间代替了这种材质,这种580的数量也不多,当然我个人不觉得有必要追求这个。再之后森海塞尔似乎解决了纤维老化的问题(大概是压缩制作时候使用的胶水换了),后续的580就开始都是用这种平整的,不容易破的材质了。另外值一提的是这个时间还有部分580在外壳上上了一层漆,看上去偏紫一点,迷宫格的边缘也显得圆润些,比不上漆(似乎也上了,只是比较薄)的那种看上去漂亮些。当然不上漆的那种也有玄机,你总是用手膜的话这种580外壳会越来越亮最终呈现出一种很漂亮的光泽。早期580应该说对这些细节还是非常讲究的,比如横梁拉出来的阻尼感,耳罩海绵和表面纤维的柔软触感,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580正式发布我能查到的资料是93年春季,大概三四月份的样子,包装盒上写着8月份《audio》杂志对这支耳机的评级(当然是“顶级”啦),不过实际上这支耳机定价300美金,怎么说呢,不高不低,算普及品吧。

第二阶段应该是1994年年中到1995年下半年,这个阶段的580又有几个改变,应该算是声音基本定型前的一个过渡,首先是震膜材质似乎换了,因为从这个版本的580开始,这个单元不容易老化了,之前的580在放置或使用很多年之后就会变成完全不透明的样子,看上去会让人感到不安,但似乎对声音没什么影响。而新的材质使用很多年都是透明的,看上去赏心悦目。另外似乎这个震膜比最初的薄,比后来的厚。然后是外壳上面头梁钢片与耳机外壳支架部位原来简单印刷的HD580变成了一块铭牌的样子,看上去高档一些,这个当然也就成为了我们判断初版580和改款580的依据。头梁钢片似乎从94年就上了漆了,之前看上去是光面的,之后看上去是亚光的,这个改款的时候应该还是没有加铭牌的时候,当然这个我觉得不算重要(其实不同钢片会造成耳压不同,还是有影响的,早期钢片弹性好,后来的偏硬,再后来的偏软),最后是线材的6.35插头镀金,当然3.5插头的根部也略微变小。镀金声音细腻,软调些,但会造成固定的染色,我个人不太喜欢镀金插头的声音。另外这个版本的包装是一条飘扬的钢琴彩带,看上去很现代,比之前的大海浪要时尚多了。

经过前两个阶段,580从最初的古朴厚度适中略显木讷变成后来的稍亮稍厚稍平滑似乎还带点激情,应该说基本算是定型了。之后虽然580作为官方试验田跟着森海塞尔的设计又变动了无数次,但严格来说声音上都是为着95年这个最终的模子打转,其实变化并不多。当然后来的580声音整体还是朴实的,居家的,考虑到目前相对温和的二手价,我觉得玩玩挺好(不喜欢二手机的话目前买hd600就是了,算是这个声音的延续,不过我觉得600还是相对夸张点,也专业点,580更接地气,更适合做入门教科书)。

第三阶段,森海塞尔开发出了580j,并与580结合生成了广受欢迎的hd600,580就成为了专门针对预算有限的音乐爱好者的入门机型,售价也降到了150美元。其中从96年年初到99年年初,580应该都还是使用黑色纤维板,之后改为黑色尼龙板(最初似乎也是胶水问题,会变得不太平整,后来变成比较平整的尼龙板)。第四阶段是2004年,580改用hd650的单元,声音细节提升很多,当然声音框架整体还是那个框架。05年到06年改用一种白色看上去硬质但似乎和600、650的不锈钢纤维不太一样的编织物,这种材质似乎来源于hd595/555,在600上也用过,650上似乎没见过。最后应该是07年的时候,580改用跟600和650一样的金属纤维并很快停产,580的市场被hd555和hd600分流。

有关580不同版本的更详细的区分和听感我在那个很早的帖子里已经说过了,考虑到580已经停产且目前价位温和,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听听就可以了,这里不再赘述。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比较怀念小时候的感觉,想听听八九十年代那个温暖带点农业社会味道的声音,那么用580入门没错。如果你想高大上一点,也可以考虑白牙动力目前在售的二手也非常便宜的dt880(250欧姆),这两个耳机都是入门听古典或老流行老摇滚的好选择。

最后对于这个让我研究得格外透彻的耳机,我想补充一个我擅长的引申。其实580就像一个小学文凭的人(恩,这么说似乎有些过时了,现在的本科文凭就跟小学文差不多,呵呵),识字但除了简单生活没有别的追求,我觉得这样的人多起来不是坏事,书读多了容易想一些无聊的事情,很多人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思考上似乎看着很值很高端,但可能最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反而是这些最朴实的,小草一样的人日积月累重复简单的劳作最终给了那些更聪明的人探索宇宙的基础。所以,做一个普通的人以及像580这样的耳机多一些,没什么不好。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16-8-24 17:40
mvw 发表于 2016-8-24 17:06
1350这耳机不简单的,拜亚拿出来接替dt48的作品,很有野心的,而且设计上只是借鉴了hd25的头带,但单元和头带 ...

确实是用心之作,我入了个32欧的,发现这货用手机推居然可以像模像样的听大编制

作者: weiguandong    时间: 2016-9-4 12:24
不要太监啊……还等着继续更新呢

作者: mvw    时间: 2016-9-5 14:18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5 09:05 编辑

16.HD580Jubilee
580j是1995年森海塞尔在成立50周年的时候生产的一支限量版纪念品,同时也算一支超级旗舰,售价高达850美金。当然,我们这里先讨论一下这个50周年。首先是老森海塞尔1912年出生,并于1936年进入赫兹研究所之后在1938年跟随导师迁居汉诺威建立高频声学研究所,再于1943年秋因为二战搬迁到威登马克,最终于二战结束注册labor w公司。1958年改名森海塞尔,1991年去掉logo上的声波标志。那么究竟该怎么定义这个时间戳呢?官方的角度是1945自然没错,但从我的角度,我更倾向于1940年底导师把汉诺威高频声学研究所交给森海塞尔的那一刻。

我曾经认为580j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所有东西都要区分pro和不带后缀的时代,就好像有些人用windows7 home,有些人用windows 7pro。但如今我这个看法有了一些动摇,这个我之前就说过了,我认为恐怕这个趋势已经从1989年的hd560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虽然560的声音已经趋于专业化了,但最起码从宣传上专业和民用还没有还没有彻底分离。而从1995年的580j开始,以580j为代表的专业型耳机和以580为代表的民用型耳机就开始分道扬镳了,虽然之后的hd600短暂得追求过融合,但最终还是蜕变成如今这个pro定位的样子。

580j从外观上相对于580最大的改变,除了使用碳纤维样式的漆面,主要就是使用了两支静电型号使用的蜂巢金属网罩壳,这种外壳相对于hd580的塑料迷宫壳会产生更大的震动和相对更开放的环境。内部方面,震膜似乎与580没有区别,但采用更高的1dB配对标准(580是3dB),单元正面那层纤维板比hd580要厚一些(不过似乎和95版580是一样的,比最初的厚,有点记不得了,欢迎补充或纠正),使用了和hd1000一样的镀金插头。我相信除了这些应该还有其他看不太出来的改变,但目前我能发现的大概只有这些了。

声音方面,580j还是有580的影子的,但毫无疑问你应该把他当作580的专业版来理解,某种程度上,你完全可以认为580j=580pro,hd600=580home。当然很快hd600又改版为580pro,而hd650变成了580home sever。我曾经对580j痴迷过很长时间,虽然这个耳机限量3000支,但实际上还是挺常见的,因为比较特殊所以能见度高(我个人是对那个盒子上颇似劳斯莱斯飞翔女神标志的字母Y印象深刻)。我当时买过两支580j,前一支成色一般,换过hd600的耳罩,这支580j声音听起来就像hd600的升级版,速度更快一点,低频也要清晰和实在一些,相比之下hd600的声音就显得虚一点,顺滑度也下降一点。后来很幸运收到一个24xx编号的成色几乎全新的580j,这次算是见到580j耳罩的真身了,相比hd600表面的触感要细腻些,而且明显要柔软一点,但和580的耳罩对比,差别是比较大的,580的耳罩绒面上的绒是比较粗的,但更柔软一些,耳罩里的海绵也是比较扁和柔软一些,使得耳机比580j更加贴面。而580j绒要细密一些,绒面和海绵的硬度介于580和600之间。无论是外观还是触感佩戴感还是声音,580j都更像hd600一些,但原装配件的580j声音确实能听出一定的580色彩,有一种朴实的森海塞尔一直坚持的接地气的感觉,要更厚,更密实一些。而600则是起飞的姿态,已经有一点夸张的要素在里面,声音更鲜艳更有“特征”,高频明亮低频量“大”,这里打引号是因为600的低频只是偏多突兀,实际上下潜和对细节的保持比580j有不小的差距,而这也是我使用一年多580j之后相对于hd600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当然后来随着对耳机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明白对于高档耳机来说,保持低频的完整和清晰是一门很难的必修课,几乎只有很用心的作品才会真正在低频上下功夫,大多数中低档耳机其实要说缩水,首先开刀的都是低频(音箱更是如此,顶级音箱首先要过-3dB能到27Hz这一关),我想这一点玩后期580和akg k501的朋友们应该都很有体会。至于那些低频瞎泛滥的,这些货色恐怕还没迈进我们需要花时间去讨论的门槛。

有关580j和hd600之间的对比,他们在声音上的取舍曾经让我沉迷着研究了很长时间,很遗憾,直到今天我还不敢给你一个完全确定的答案,是的,对于入门爱好者来说,hd600的声音是更容易接受的,因为更吸引人。但对于已经入门的朋友来说,这两个耳机就没法区分的那么清楚了。虽然580j的声音按照传统的判断标准,是更高级的,频段间更均衡,全频段都能保持比较好的密度,信息量也大一些。但与hd600相比,580j的声音趋于严肃,有我曾经在540ii章节里说过的一种平淡的,甚至有点水洗的退色感。hd600相对而言更为当代,显得更活泼和去秩序,而且播放一些音乐显得更喜形于色,相对更情绪化。也就是说580j其实并没有给第三方的配件,比如线或放大器以什么发挥空间,而hd600则要随意点,搭配不同的配件能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不敢说hd600这种声音是更自由的,但相比580j,hd600确实显得更有目前的时代特征(说来还真像希拉里与川普呢)。这里我可能又要提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了,你觉得人类究竟应该是秩序的,有层次的,还是平等自主尽量少约束的?如果今天的主流认知是人类应该自律或自由,那么你究竟应该践行还是反抗?或许我没办法用语言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的做法可能也算表明了我的态度。我不喜欢制度限制或告诉我,你应该几点上班,但我非常乐于做一个从早上五点工作到晚上九点的人。
总而言之,HD580Jubilee在我看来声音表现可能并不像他的名头和定价那样引人注目,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说,580j只是显得比580更为chariming,但对于音乐深层次的挖掘,其实还停留在580这个水准上(这个水准如果以我今天的眼光来看,只能是不高不低,虽然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580的,但客观的来说,深刻性比起540等老型号没有或者更客气点,只有有限的提升).不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580j的声音标志着森海塞尔声音审美的全面转型,对于有意考察耳机发展脉络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样本.从580j开始,森海塞尔的声音变得更加时尚,除了保持水准依然很高的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外,声音的表面显得更引人瞩目,播放任何音乐显得都有新意同时又不不滥情,在深度,信息量,情绪和商业价值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权衡.


17.HD525/535/545/565
如果说对带后缀的型号我一般喜欢不起来的话,对那些复刻版型号,我就真的不喜欢了,因为总觉得是"懒惰"的表现.不过如我之前所说,人与人之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森海塞尔的设计者们大概对一大堆挂着II的系列产品也是不太好意思吧(说来91年之后的复刻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1991年全球政治突然风云变幻,新的政治气候非常追求全球一体,所以为了突击抢占如此广袤的市场,不得不把之前已经没有什么存货的老型号在爱尔兰工厂大批量复制吧,那个年代可能比我们这个年代更难保持理想主义,因为任何的犹豫都会直接导致大片的市场拱手让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525~565这几个机型看起来到还真像是520~560的“真”复刻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实际的表现来看,我觉得这几只耳机充其量只能算作520ii~560ii的复刻版,嗯,复刻版的复刻版,复刻版的简化版……

虽然对这几支耳机实在谈不上喜欢——主要是因为制作相比老森海实在是敷衍,几乎都是照着曾经那些老型号的模子,在580的框架下面开发出来的,怎么听都觉得是变着花样把580那个声音简化得娱乐一些,如果说得再不客气点,庸俗一些。当然这样激烈的言辞错反而在我,因为森海塞尔早就在这些耳机的介绍中表明了这些型号的“entertainment”身份——但作为一个森海塞尔全系列耳机的介绍,我觉得不可顾此失彼,如果这些平庸型号都被省略,那恐怕就有些“美化”嫌疑了,更何况这些这些型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公众审美的变化。

这四支耳机使用的单元资料我没有查到,从8~32k的频响来看,应该是早期300欧姆hd540单元的一个低阻修改版,阻抗降低到了150欧姆,但灵敏度还是94dB没变。当然毫无疑问这些耳机都算是顺应了1992年下半年hd1000开创的低阻,易驱动,便携等多个新趋势,且从hd545和565的有限的资料和设计逻辑上能感受到森海塞尔作为一个用全尺寸耳机起家的厂商,在势不可挡的音响微型化的大潮面前意图兼顾核心耳机爱好者所做出的努力。更何况hd580和580j这种300/600美金的耳机在当时毕竟还是高价货色,对放大和音源也有一定需求,且声音严肃,那么对于普通非发烧友的耳机爱好者来说,适合545和565这种“轻发烧”的耳机市场确实存在空白。

除了以上这些浮于表面的信息和推断,不知道诸位是否能隐约感受到一个让人深感忧虑的现实,很有可能,传统意义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符合我们定义或期待的那种发烧耳机,高级耳机,甚至只是好耳机从540、560、奥菲斯之后就结束了。进入90年代之后,即使是定价大幅提升的580,580j和600,其实相对于540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只是在一个等级上的修修补补,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整个人类的艺术修养甚至我们建立的工业体系,已经没办法支撑一个好的,在真与美,力与美,健康与美之间处理得很平衡的,能够让更多人拥有的,买的起的耳机存在。而与此同时,从一个非常大众的,平庸的,通用的平台上,稍作修饰开发出一个吸引眼球的,吸引你去买单的“高级货”的办法开始流行起来。这样的产品开发性质就变了,曾经制作这些耳机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最高标准,因为他好,你自然会买。而现在似乎没必要这样做了,因为驱使购买已经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真正“好”的产品来实现了——只要能想办法让你付钱,产品的品质其实只是辅助作用,如果这个产品的品质一般,但通过其它的办法,比如广告,比如打折,甚至恐吓、欺骗,只要把你手里的纸币拿回来就行,无论是商品的品质,还是商品到你手里的使用,甚至这个商品是否真实存在,都不重要了,这是一个单纯的用““让你付钱”的想法”或行为交换纸币的游戏,产品本身只是这个“让你付钱的办法”的一个载体。这其实是“商业行为”本身的性质变了。或许好耳机确实还有,只是不再是商品了。

这四支耳机生产的年代前三只在1994年年中,565似乎要晚一些,声音上的标志是低频普遍比hd580这种高级型号多一点,声音也听上去欢快一些。最大的缺点是细部的纹理被打磨,有一种人为光滑的痕迹,另外就是频响上有染色,听上去似乎强化了一些频段(525和535强化低频,565强化两端)。当然,如果预算有限且不是有特别高的,听严肃音乐的追求,这四支耳机也可以尝试一下,尤其是hd545型号,我觉得性价比挺高,值得推荐。

接下来,hd500/570/590,hd515/555/595,以及598/599等型号按照这个逻辑成批出现(我知道有些强迫症患者开始研究这事儿的起点了,其实真的没有起点,因为如果你想得越多,听得越多,越会发现424,530,520ii,545都可以作为起点,这个不会有最终结论的,不过我想这个套路倒是可以指导你做产品开发,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者做产品经理,不妨学学)。我知道你和我一样不喜欢这种玩套路的,但很遗憾这就是目前的现实,当然我觉得也可以乐观点,毕竟545啊565啊给老580提供了不少便于更换的配件(在产的hd600配件其实并不适用于580,当然580值不值得这么拯救你可能得自己判断了)。


18.HD600
hd600从开始到现在变化不可谓不大,从1996年11月发布到今天已经整整20年了.仔细观察hd600,很容易发现这支耳机与580j的区别仅仅在于支架和头梁使用的漆面不同,以及hd600使用的线材其与耳机相连的插头从580时代比较小的那种换成了填满框架开孔的大插头,这样的修补在当时看来还是很必要的,因为580j的头梁所采用的材质似乎与后来的耳机不太一样,是一种弹性很好甚至有些像橡胶一样可以拧很大角度的塑料,这导致其上覆盖的那层仿碳纤维的漆面在头梁正中那个活动部位很容易脱落(森海塞尔的掉漆历史算是从这儿开始了,哈哈),第二个是580时代使用的那种小插头线材如果经常活动的话,很容易造成与耳机内部那个弹簧似的接插机构接触不良,大插头填满了预留的空隙,没有左右摇摆的空间,相对改善一些。不过,不幸的是,这只是当时的预期,虽然我不想阴谋论得认为这是在为头梁和接插件材质缩水作预案,但不得不告诉你十几年过来了,hd600掉漆的概率不比580j低的同时断头梁的概率可不低,而这个新插头接触不良的概率比580时代还高些。拆开hd600你会发现他与580j的内部结构是完全一致的,包括最前面那层纤维板的密度与厚度,二者最初都是相同的。而相应地,我能查到的资料,除了有说过580j配对精度高些之外,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量支耳机(甚至包括hd580)的参数和设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声音上,我想任何听过的朋友都不会认为他们是完全一样的。

相对于580,580j和600因为采用那种540g和560时代的,用以谐振的外壳,因此听上去场面更大一些。最初的hd600这个金属网与580j基本是接近的,是一种金属部分相对粗一点,开孔没有那么大,看上去没有那么透明的的样子,而之后600的这个外壳开始不断改变,开孔越来越大,到了05年的时候,从hd600外壳望进去会发现已经非常清晰得能看到腔体内部的每一个结构了,而在此之前,尤其是最初的时候,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其实你并不能完全看清里面。好吧我当然不认为森海塞尔是为了节省那点铁壳材料,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越来越“透风”的外壳其实对声音的影响会显得太大了一些。玩过音箱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尤其是传统审美的音箱是不太喜欢把自己“当作乐器”一样外壳充分谐振的,而是相反地,外壳制作尽量坚固,使用各种材料结合,使得音乐播放时整个音箱摸上去只有轻微的震动。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声源有一个就可以了,如果音箱箱体也跟着震动,那这种多余的波必然会叠加在震膜发出的波之上,这显然是一种干扰,会影响声音的准确性,或许通过非常精密的设计,能让这种谐振的波产生更“丰富”的听感,但显然这个是声音“美化”的层面而非保真度上的考量,这也从侧面说明hd600的转变其实反映了工程师们为了迁就公众审美而从保真向“好听”方向的妥协。

最初的hd600声音和580j之间的区别要小一些,大致就是低频稍微多一些,同时中高频上专门拉亮一段,听起来比580j更通俗和迷人一点。但这种hd600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少见,因为只生产了一年,产量大概5000~10000支,包装上也是和580j相似的那种瓦楞纸板上有一张灰白色的贴纸,贴纸上只有一张耳机的照片(改版后就那个很常见的金色大海浪,值得一提的是最初580的包装也是个大海浪)。要不是某一次见到过编号非常靠前的hd600,我甚至以为这支耳机和580j是共同编号的(也就是编号从hd580j的3000号之后开始)。大概是1998年的5月,hd600经过了一次改版,我曾在一次ebay的交易记录中发现一支2万编号的hd600竟然还是早期白色贴纸的包装,但耳机单元的正面已经是尼龙布而不是一开始的压缩纤维板,而在此之前我见过的用纤维板的hd600最新的编号大概是1w出头的样子。至于是从一万几千号改版的我目前没法证明了,但我觉得这个改版和外壳金属网罩开孔越来越大应该是同步的。就像我在这篇文章最初聊hd650和px100审美转变的时候说的,hd600从98年5月开始改版,那么严格来说650那种分水岭式的审美转变其实最起码从这会儿已经开始了,因为使用尼龙网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频部分开始变得柔和暗,这个与hd650最终所追求的审美是一致的(但要强调一下最初的hd650也是用压缩纤维的,几个月后就改用尼龙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森海塞尔这个改动很有意思,熟悉小提琴的朋友应该都清楚,小提琴的琴弦最初是用羊肠线制作的,声音凄美婉转,二战之后因为合成纤维的广泛使用以及越来越多的演奏者无法克服使用羊肠线的麻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尼龙弦。尼龙弦相比羊肠线声音首先是收缩了,偏暗,其次是稍微木讷些,当然整体听上去还是有些相似的。再之后,由于金属纤维的一步步改善(金属弦其实比尼龙弦出现的早,但最初的时候据说很难听,当然现在也很难听……),超常的使用寿命和很简单的保养自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转用金属弦。目前除了一些要求很高的演奏者使用尼龙弦外,金属弦已经一统天下了,至于羊肠线则已经成为传说……再返回来看hd600前面那个纤维板的改变,从压缩羊毛纤维变成尼龙变成不锈钢纤维,这规律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580j和之前的580/560/540相似,对功率很大的放大器不是非常敏感,相反放大器音色上的变化却能积极得反映出来,这与后来的hd800是有些相似的,我以前在论坛里总说540g和580j还有hd800(特指10000号以内用细金属纤维的)其实是一类耳机,都是对使用者有一定要求的,要能把前端搭配出比较高雅的美感,否则声音其实不太好听,但很遗憾的是相当多的耳机爱好者不以为然,他们希望从功率上找答案。喜欢大功率的朋友其实应该玩hd600,因为hd600相对于580j等之前的型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放大器的功率开始有要求了,或许hd600这个单元虽然看上去和580j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技术上的突破,所以空出来了很大裕量。这时如果大功率放大器一上去,就跟电脑超频似的,表现突飞猛进。而98年改版的hd600框架更加开放,前面的尼龙布似乎也需要大功率来调动情绪,所以从那个时候催生了很多diyer去挑战这支耳机的极限。当然从大环境上说,那会儿全世界都流行dvd配低音炮,耳机圈滋生这种AV情愫也不难理解。论坛里有一些很有经验的爱好者非常反感hd600过强的音响性,其实我觉得他们批评的与其说是98年改版的hd600,不如说是那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浮夸、粗暴的风气。而在我看来,hd600仅仅是给你了一个“狂野”的可能性,如果你认真体验这个耳机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想把他调成一个斯文的有老派美感的声音也不是不行,放大器上做得内敛些,有节制一些就可以了。实际上当时也确实就有人这么做了,比如我熟悉的德国Brocksieper品牌的earmax和北京叶立先生的ta26,都是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制作的。而且伴随着对1998到2002年hd600全盛时期对这支耳机的探索,老叶还制作出了国内耳机圈第一台参考级的耳机放大器TA-8PR。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hd600的妖艳,哪有今天这么繁荣的耳放diy市场,而作为耳机爱好者,如何把一个不得不应对庞杂人群的通用型审美的耳机改造成一个音乐爱好者能够使用的工具不正是我们探讨的目的?

2002年下半年开始,为hd600通俗审美操碎了心的diyer开始不知不觉得“被退休”了,在接下来这一年中,hd600的探索方向悄悄改变,谁也没预料到一年之后耳机厂商开始越俎代庖直接把耳机调成了你之前想要推成的样子。把微调和搭配全省了,因为有了化妆,hd650在哪儿一插都是“hiend审美”。老hd600大胃王的样子大概维持到2004年年中,新生产的hd600开始改用hd650单元。改款之后的hd600两端延伸略有改善,声音略软调和细腻。新单元灵敏度提高,直插便携播放器都能有“上了耳放”类似的表现,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新600已经没办法用来搭配以前的坦克车放大器了,这个单元虽然降低了正常发挥的门槛,同时也限制了应对优质放大器的潜力。相比老600的大力出奇迹,新600对周围环境普遍冷感,任你狂轰滥炸,他依然是那副中立的,不紧不慢的样子,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时候,hd600基本成了一幅名副其实的“专业”耳机。

2006年hd600和650改用金属纤维板被普遍认为是一次“升级”,因为没有尼龙布那么木讷了,声音明亮和活泼了一些。不过就如我前文说过的,用其他烧友的话,“这其实是又一次的用一个错误弥补另一个错误”,新使用的金属纤维太活泼了,太敏感了,稍微有点功率上去就有很大动静,而且这个动静已经过于吵闹显得喧宾夺主,盖过了很多单元本身的细节。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hd600虽然听上去不似前两年那么冷漠,但却成为了嘈杂和呆板的混合体,虽然最终中和出来的声音听上去反而悦耳了些,但这两个格外相反的性格其实似乎导致很多声音上的矛盾,最终让使用者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相当纠结——有时候你觉得这耳机会不会太一惊一乍了,对于动态唱片反映过于激烈,有的时候又觉得在平淡乐章中应该积蓄的情感总是表现不出来。或许这里我说的太“文科生”,那么说细腻的声音和粗糙的金属味儿相冲应该很直观了吧?这次改版之后我相信hd600(650应该差不多)虽然没有更明显的改变,但细微的调整应该一直持续到今天。事实上现在也还是有人声称新买到的hd600声音“又有改善”,这话我从03年听到16年了——如果我再早点接触hd600,相信会从96年听到现在。不过无论如何,或许是森海塞尔从06年到现在这么多年实践且经历了600/650/800/700四个型号,对于金属纤维的掌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最新购买的hd600声音中的金属味儿已经不那么突兀(其实还是相当明显,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泛白色光泽的染色,初甚至觉得挺好听的,稍微时间一长还是会显现出来,这个只能习惯之后人肉屏蔽),配合功率合适的放大器能搭出一套最实惠的全频段耳机系统。如果你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并不喜欢折腾各种发烧配件,喜欢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且并不沉迷,那么使用hd600搭配一套平价的耳机系统依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似乎还是没有要结尾的意思,因为直到今天我还记得2003年的夏天我和一位耳机大家谈坛友在杭州半岛红电子市场交易一支hd600时第一次打开盒子的那个感觉。我以前对hd600的有一个自认为比较可靠的评价,就是"一支耳机看遍整个耳机江湖".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第一个是我之前说的,这支耳机从开始到现在变化十分之大,几乎成为了、“产品应对公众审美变迁”的活化石.而另一个层面则是说从这支耳机的声音上我们可以见证整个耳机世界的责任、坚持、理性和斯文,也能看到这个圈子里的虚伪、堕落、幼稚和平庸。我知道这里面有些品质是你不喜欢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而非神非兽,是因为我们随时可以成兽却反对野蛮,永远无法成神却向往美好,我们本身就是结合体。


补充:有关在售HD650和HD600的选择
很多耳机爱好者都对目前销售的600和650感到难以抉择,或许预算够了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大家全买hd800就好了。当然,实际上当你有了hd800的预算之后会发现新的烦恼,这耳机和以前生产的高级型号,hd540g,hd580j一样,其实并不好对付,因为本身具有一定探索性,声音可能不见得完成度非常高,为了填补这个“实验性”和“好听”之间的空白,你可能需要在前端搭配上动很多脑筋,这个远不是拼功率那么简单,审美上是没有公认标准的,你能找到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并不多,每种前端和配件恐怕都需要亲自去试过,这背后要付出的成本和时间我觉得不是一般耳机爱好者能承受的。当然如果你真能用800套装就退烧倒也幸福,毕竟在此之前森海塞尔只出过奥菲斯,is850,he60+hev70三个套装,而这三个套装评价都很不错。

回到hd650和600,原则上我认为这两支耳机的区别在于hd650更高效对周边使用环境要求温和,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你随便买一台两三年块的放大器,很少能推不好650的,因为这个声音本身已经有很高完成度。我相信用手机直插过hd650的朋友应该不少,我想诸位应该能感受到即使是手机作为前端,hd650出来的声音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如果你熟悉森海塞尔的几个著名的便携型号,比如px100,ie8/80,mx90vc等,会发现这几只便携耳机的声音其实都是围着650打转的,显然轮性价比,ie系列是要比hd650低的。而相应得,hd600就没那么好对付了,从一开始hd600就需要比较大的功率去撑开整个场面,实现当时非常流行的“声音可视化”,也就是充分驱动hd600之后,这个耳机的声音就像是框架之外发出来的,音乐在脑袋外面能形成一种环绕感。虽然在这里我还是得告诉你这个并不是声场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在追求更好的表现之前总还是要先跨过这一步。除了对功率有一定要求,如我前文所说,hd600因为迎合那个年代的hifi审美,声音上有比较强烈的音响性,所以放大器可能需要针对hd600的音色有所调整。当然如果只是这两点,倒也不算太难解决,但最无奈的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其实是在改变的,也就是hd600其实已经不算一个型号而是一个“概念”了。我把这句话再解释清楚一点:你现在看到的hd600这个耳机,其形体上虽然还是1996年hd600那个样子,但声音上早已不能刻舟求剑,现在这个hd600只不过是套用了老hd600的外观,使用了hd650/800的通用配件,其内核是一个理念物化之后的样子,用以展示森海塞尔这么些年对公众审美的追逐、引导,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的当下的成果。听懂了吗?就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森海塞尔认为的,“当下消费者喜欢的、愿意付钱的”和“专业人士觉得好的,能够实现和普及的”中和之后的样子。我不知道当年hd600是不是就已经这么超前得被规划为一个“物化的概念”(应该不是,我觉得应该是从2007年hd600传出停产传闻之后的新点子),但目前hd600应该是一个消费者(音响性、好看)、开发者(音乐性、素质)、制作者(成本、使用通用材料和配件)三方意见充分混合的产物,这三方的想法一直在变,三者之间的平衡也一直在变,最终hd600的声音当然也就一直在变。但无论如何这个声音都应该反映的是目前最前沿的听音趣味,所以对于类似我这样试图赶上潮头的耳机爱好者,过一段时间关注一下最新生产的hd600还是很必要的。(下转17楼)
作者: 雅马哈950    时间: 2016-9-5 20:28
mvw 发表于 2016-8-16 13:30
因论坛限制每一个帖子只能有10000字,所以只好再分楼层。
=====================
7.HD424

深海耳机的历史学家了,而且貌似是女性。各行各业总会有高人出入其中。谢谢作者。随便说一下424在国外遇见过,顺便聆听了一会儿,解析棒啊。开价400刀,我的妈啊。40多年前,深海就是这样的耳机服务于音乐爱好者了,真的服了。

作者: mvw    时间: 2016-9-6 09:09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5 10:14 编辑

(上接15楼)
当然这里并不是非要把hd600拔高到什么高度,因为这个理论其实也完全可以套用到650800700上面,比如以HD650为中心的视角,600可能就是三方考虑成本多一点,800是消费者思路占优,700是开发者思路占优(或者反过来)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是觉得这个权衡的思路,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对于拳头产品的内核该如何定义,以及产品线如何分布,我想森海塞尔这些经验都可以用来参考。

我不知道我说成这样算不算是“能让不同烧龄的读者各取所需”,但我觉得我应该已经从最底层告诉你650600该怎样选择以及为什么。对于普通耳机爱好者,不太沉迷这个爱好,只是想找一个能听音乐能看电影能听相声或者也能录点歌儿的工具来说,hd650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好听,耐听,够用。如果你是个严肃音乐爱好者(啃宗教康塔塔那种),或者像我一样把耳朵当眼睛用,相信hearing is believing,或者重度耳机专业用家,那么hd600可能更合适一点。最后强调一下,“物化概念”作为产品是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说,你今天买个hd600,过几年因为审美趋势大变,虽然耳机还好着,但你可能还是得考虑买个新的……

续14.HD560II和HD540II
二楼图中诸位应该已经见到过540ii的单元了,相比老540和540g,这个单元制作显得要现代一些,当然560ii也是类似的,他们都延续了540g时代开始使用的尼龙防尘布.声音上,我对这两支ii的评价都是趋于负面的,虽然和现代很多耳机相比,560ii和540ii反而算得上先驱,但和同时代以及他们的前作相比,我认为这两个型号基本上以上量生产和迎合当时的审美为目的,在创新性和开拓性上来说,进步得比较有限.

当然,即便这么说了,既然我把他俩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来这两只耳机的价值,他们实际上是比较值得诸位"考古派"研究的,因为声音诉求在大方向上是相似的,但细部其实又是相反的,560ii严格来说是希望成为560的升级款的,制作相当精良,单元的表现相比早期的560实际上是进步的,你能听得出来ii的频宽是比i要好的,声音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一定提升.要知道560在当时已经算非常高档的耳机了,在动圈领域除非是k1000等超级旗舰,普通量产型的耳机其基本素质,比如频宽,信息量,保真度,达到560这个水平的并不多,而仅仅是三年以后,560ii在560基础上得到这样的进步说明在核心单元的开发上森海塞尔还是有诚意的(好吧这个新单元其实是530ii首先采用的…),而且这个单元上的探索直接催生了580/600那个著名的40mm单元的问世.从1992年11月到2017年(显然森海塞尔没有停产600和650的打算),560ii探索出来的结果已经驰骋了25年了,这很难说是一个不成功的产品.540ii用的依然是这个38mm的单元,但微调的方向其实和560ii是不太一样的,不出意外的话,540ii的单元应该要比560ii低一个等级(很可能和之后配对时580j用-1db单元,580用-3db单元的套路一样),如果说560ii相对560是更进一步的话,540ii相对540显然是一次后退,这个耳机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迎合当时刚刚兴起的一股世俗化的审美,追求一种声音上的艳、媚、嫩,也就是变得稍微年轻一些,其实540ii在审美方向上的探索应该说是有先驱意义的(这么说似乎也不尽然,因为520最早开始这么做的,呵呵,所以我说历史的节点很难界定,因为是飘忽的,严格来说根本就无法被清晰界定),我甚至认为之后hd545/565、590、650这条线上对声音追求的那种“高雅”修饰就可以说是从540ii开始的。

具体从声音上来说,560ii像是更严肃的560,而且颇有些电子化或电子味儿,声音更平滑但也缺乏浓郁的色彩和重量感,显得似乎设计上被电脑过多介入,素质当然是进步的,但听感应该说比560是略为缺乏美感。540ii的情况其实差不多,首先是一种相对于540被“水洗”的冲淡感,但和560ii又不太一样,似乎是开发者认识到声音色彩在被冲淡之后,又通过物理手段设计出一种人工的上色,然后让声音再次恢复一种鲜嫩的感觉,这个逻辑就好比你用比较少的料烧一锅汤,觉得味道淡了,再加点味精差不多意思,虽然540ii比560ii听上去似乎要好听一些,但我觉得这个耳机其实反而不如560ii诚实。不过话说回来,540ii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人工上的那种色其实也是善的,美的,并不是非常庸俗,就像人工水晶,虽然我们都知道只是玻璃甚至塑料,但看上去还是宝石一样的。当然这两种经验各自发展又互相结合之后就诞生了hd580和hd600,而且历史证明了即便我们从出发点上否定了这样的做法,但他们确实是获得历史青睐了。


19.HD490和HD500、HD570和HD590
hd490应该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型号,但我从来没有查到这个可能跟hd530同一时代的型号的资料,只是通过92年11月复刻的hd490ii推断的。这个老490和我之前提到过的440/450/480应该是一样的结构,都是80年代末4系旗舰型号hd480的一个衍生品,具体也就不深究了,之所以提到这个耳机和480这个系列是因为他们跟530应该有一定渊源,而这种跨界改款,说得更刻薄点,以小充大,从1998年5月诞生的hd500身上算是被某种程度“官方承认了”。因为新开发的hd500和hd490同时上市,且hd500被命名为“fusion”。

怎么个融合法呢?我想,说得直接点,就是4系当5系。

4系始于414,是一支休闲耳机,虽然经过了20年发展,到480classic的时代已经在素质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而且从官方的定位也变成了欣赏严肃音乐用的耳机,甚至于hd1000这么重要的型号都是以4系为蓝本(实际上hd1000的量产版也确实是hd433),但要说从根儿上,4系还是定位于音乐乐趣的。如上文所述,第一次4系和5系的融合是从hd530开始的(具体时间未知),但530头梁上使用了红色的字和以往森海塞尔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也说明至少在540时代,4系当5系的现象已经出现,但官方的看法还是有区分的。而到了90年,经历了5x5(比如之前的hd545)的大规模5系低阻化,直到hd500开始,森海塞尔的高级产品其核心部分已经开始向4系这种低阻小单元倾斜。于是,几个月之后,两只定位比较高的hd570/590出现(其实差不多也是同一时期,4系也开始被之前产品数量很少的3系侵蚀,95年一个比较高级的4系型号hd475实际上是93年hd340的一个改款)。

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hd570(命名为交响)、hd590(命名为声望)虽然其貌不扬,但声音都是好的,也是有特色的。其中570的声音轻盈,是比较典型的我们认为适合听古典的flat风格的声音,而590声音比早诞生几年的580和600要夸张一点,低频量大一些,直接一些,结实一些,中高频也是实体感增强,似乎密度更高一些,但牺牲了些许锐度,另外就是前景和背景不太分的开。如果你从声音表现往里深究,且正好又听过与hd500同时上市的hd490和后来的495,那么你应该就能听出来hd500是建立在hd490,或者更准确点说,当时的4系基础上的高精度单元的版本,同时调音趋于平衡。而49x的调音趋于肆意,低频和高频显然都太多了一些(似乎有些刻意这么调而与5系拉开差距的意思)。但无论声音的框架还是层次感,都能听得出来与hd580和600不同在一个体系,我觉得除了耳机物理尺寸的缩小,调音朝精致甚至微缩的方向走可能也是为了迎合当时新的审美趋势。

570和590的佩戴感是非常舒适的,声音也比600那种端着的大排场轻松许多,同时如果你只是用来欣赏制作精良的流行和摇滚,那严肃性和规模感也完全足够,所以说从历史的角度,这个新的探索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非常实在的。而且不要忘记,570和590与之前的4系一样,只需要很小的功率就能充分发挥,和hd600动辄坦克车的架势相比明显要更健康和环保一些(耳机虽然没便宜多少,整套系统就便宜很多了)。如果有了这两个耳机声音上的铺垫,再去理解hd600到hd650的转变似乎就更容易些。

还记得intel在2006年推广core duo的时候怎么说的吗?移动即桌面,把几个笔记本用的低能耗cpu封装到一起就能当桌面电脑使,甚至于,你当服务器也行啊,无非多用点胶水。再想想著名的德国大众梗,嗯,从头到尾只造过一台车叫高尔夫,拉长敲遍就成了一个系列。你以为这么搞的就大众一家啊,你以为这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都是怎么来的?你以为骗得了消费者真等于骗得了上帝?

没有人再去制造真正进步的东西了吗?有的,就像intel有安腾,大众有mutivan,但你应该看得出来,这些东西不仅贵而且不适合家用,那是因为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剧烈,私有的好产品(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已经不能覆盖太多的人,而且现在的个体其实也没有那么高的价值(人口质量在下降),所以唯一文明的解决方案就是公用。所以,好东西是有的,独占是错的。

补充:570和590的单元看上去也是非常相似的,心型外壳上部是单元,震膜本身没有被像600那样用纤维板覆盖,周围一圈白色纤维(似乎是纸,直到今天还在用)是为了过滤单元后部腔体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配合天鹅绒耳罩应该也能吸收不少前部腔体里多余的声音,这样的结构与最终相对干净,直接,没有特别强烈的泛音的听感是能够对应上的。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德国极致开始使用一种单元非中置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耳机单元并不是直接对着耳朵,而是从偏下一点的地方发出声音,再经过前部腔体的反射和吸收传到耳道中,显得声场比较自然,这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s-logic了。hd590虽然没提过这个,但你看这个靠上部的单元位置和前腔的设计,其实也很有这个意思,呵呵。另外就是很小的铜环和很小的线圈,基本让我想起了hd1000的单元,所以570和590其实真的是名副其实的4系旗舰。可话又说回来,旗舰之名还是名过其实了,因为真正的旗舰是现在正在卖的HD700。

20.HD700
hd700是森海塞尔最新的旗舰耳机,不过与以往不同,2012年初这支耳机发布的时候,市面上自家已经有三只高级耳机存在了,而且hd800以旗舰身份早在2009年就上市了,hd700自然也就被贴上了老二的标签.而且这个老二身份还是官方给的,因为自从上市到今天,发烧友基本还是不买这个型号的账.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森海塞尔从1980年代开始用4系发展出5系,然后经历了hd1000时代的"4系大跃进"后,竟然陆续出到590(话说哪儿止啊,595/598甚至最新出来的599都是这条线上的)这么高的型号.虽然前文没明说,但想必你们这些聪明的家伙早已看出我暗示hd650和这条线也脱不了干系,虽然650还用着580和600的外观,但其实和这两兄弟已貌合神离,并不是啃艰深音乐素材的苦主.相对于hd650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hd700可就真是媳妇熬成婆了.

hd700这设计逻辑相比hd800/hd600显然"4系"一些,首先是传统的看上去"小一号"的单元,当然这个只是针对hd800来说,实际上这个单元是基于hd650那个单元改良的,尺寸也应该一样.单元正面被塑料从四周向上包裹起来,和上图hd570的单元相似,这和hd1000的设计逻辑是相同的.楼上面hd1000的单元是打开一个塑料盖的结果,那个塑料盖上开了很多小孔,中间有一个小蘑菇头从海绵垫里探头出来,这个也和hd570及700的理念更接近一些.当然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更低端的hd485啊hd465一类型号的设计,会发现也都是这种设计逻辑,和hd600/800那种单元或丛动结构大面积暴露对着耳朵的是很不一样的.从腔体结构来看,hd700入线处那个突起与hd555的"E.A.R"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得可能是打乱气流或波在耳罩内部的旋转,制造出更"自然"的声场,当然我前文说过,hd590那个似乎有点s-logic的意思的设计也是这个目的,当然这些所谓的创新说来道去还是早些年hd540g和hd560时代开始追求的"声音可视化"的一个延伸,这句话再翻译的明白点就是:对听音乐而言没什么用.

hd700外壳上的金属纤维网和hd800的材质不太一样.当然这里很不幸也特指的是10000号以内细纤维的hd800,后来的跟hd700一样粗的虽然应该还是不同的,但确实要打折一些.hd700的金属网似乎没有hd800的那么活跃,也就是如果你给hd700施加一个功率上去,hd700的这层金属网的扩散和谐振作用好像都弱一些,但吸收和穿透的作用似乎大一点,再加上相对厚一些的耳罩,这个耳机的前部腔体实际上是希望声音的混响更少一些,从而提高清晰度的.配合小一号的单元(背后的空腔也要小、深和开放一些),小一号的腔体,小一号的金属网.其实你光看这物理设计就明白最终出来的声音肯定是收缩向的,也就是精致有美感的那种,而且肯定节能环保。

实际的声音当然也不会出人意料。我第一天收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有两个比较强烈的感觉。这里面我跑题引申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千万要留心一个耳机给你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只会在你第一次听到这个器材的时候出现,而且只会出现这一次,就刚开声那一瞬间,就那一下,一定要记住。就是觉得这个声音应该是从hd650发展出来的,同时这个声音是有染色的。当然,接下来等hd700的佩戴和播放都稳定下来,我发现我很快被这种晶莹剔透的,透明度清晰度很高,甚至处处泛着光泽的,流畅且圆润的“小世界”所吸引,跌入用一颗颗漂亮的细节堆出的温柔乡里,彻底把旁边的hd800忘掉。不过当你冷静之后,再重新切换到hd800,用不了五分钟你应该就会清醒过来,hd800这种声音是更真实的,更平的,没有强烈修饰和讨好的,而且相比hd700的一颗颗细节,hd800的细节显得更连贯和不动声色,应该说就声音修为上,hd800是要高于700一个很大的等级的(还是要强调,说的是10000号以内那种,1w号以后的hd800声音和700精神上就有些相通了,也有点暗色调,然后有种主张,似乎把什么音乐都要放出一点油润贵族味儿,而之前的hd800世界观要博大一些,不太拘泥这些细微处,而是着重于应对大部头,要保障大场面时在场的每一个乐器都能表达出他的动作,这种声音是没有企图的,直接面对音乐的,没有取悦消费者的意思)。

既然这里已经说开了,我觉得我索性直接拿10000号以后的hd800,也就是你现在能买到的hd800和hd700对比着分析一下。这里不得不先说点你不爱听的,其实跟hd800一样,hd700最初也就是2012到2013年这第一年生产的这批hd700和后来生产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从头把文章看到这儿我想这个事情我也不必再解释了,因为已经是森海塞尔这50年生产耳机的习惯了,每一个型号都是这样的。最初的hd700耳罩内是有hd540那种塑料支撑物的,你捏一下会有卡擦卡擦的声音,这种耳罩你带在脑袋上需要大概三五分钟的稳定时间,只有稳定了之后声音才是正常的,否则染色会比较重。其次是最初的hd700的线是很硬的,没办法拉直,“之”字型挺在那儿,后来的线非常软,很顺溜。声音上最初的hd700是偏暗的,明显是650这个状态发展出来的,提升了清晰度和速度,细节多而且精美,但相比hd650精致有余格局不足,听上去似乎总小气些。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耳机当作hd650的升级版是没有问题的,完全对得起hd700的名号。后来的hd700声音明显要“pink”一些,朝女性化方向走,声音有染色,听上去有胭脂或粉黛味儿(就k701那个奶油色的变种),缺了点初期的洒脱。我从07年买hd600的时候注意到耳机生产时的品质变化问题,并就此在论坛上不断得重复讨论,虽然已经让很多耳机爱好者非常反感,但我依然觉得事实并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不存在,所以只要他们有区别,我是说听得到的,基本可以拉开距离的差别或差距,一旦被我获知,我还是会说的。吾爱读者,但吾更爱真理。

说回在售的hd700和800,这两支耳机就像一根灯捻上的两根灯芯,是一种思路的两种表达,一大一小,无非是你喜欢块头大一点,环节多一点的器材组合,追求乐器分开一点,清晰一点,阵势听上去更有秩序一点的感觉,还是喜欢简单些,直插或者一个一体机搞定,声音融合度好一些,听着就像背景音乐一样轻松些,舒适愉快点。或者干脆听古典多些还是听爵士多些。本来二者的声音和他们的适用人群是渭泾分明的。但弄着弄着,两只耳机越造越像,二者慢慢变成了上下级,hd700听上去就像是hd800稍微加工一下,完成度高一点,对周边配件要求低一些,声音小一号糊一点的廉价版本。好吧,这次又分明了,只是和上次不一样,上次是你听什么音乐,自己什么生活方式选合适的耳机就好,现在是你兜里有多少钱就买什么耳机即可。当然我觉得这有刻意而为之的成分,毕竟在平价的hd600和650上,二者基本还是通过音乐适用面来选择的。大概是hd700真的太难卖了,或者说目前的市场气候还没准备好迎接那个hd700的“真身”而不得不采取的妥协吧。这里面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其实高价产品作起来并不舒服,因为中低价位上要妥协的话,妥协的是成本,而中高价位的,要妥协的话,牺牲的是理念。

无论如何,相比丧心病狂的hd800(当然也包括同样定位的其他厂家的型号),hd700从声音上已经拉回了600和650的层面,属于消费级水准,虽然我怀念我的小胆机earmax silver驱动hd700时候那种乐器浮在空中,望上去好像宫廷水晶灯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已渐渐容不下这种精美然并卵的小资声儿。650就像是600的一个人性化分身,为的是让大众能重拾对音乐的喜好。700则是为这些被650领进门,钱多想再挥霍挥霍的高端人士量身定做的消费品。不过考虑到700比650可以再前端上省一笔小钱,听着时尚看着科幻,且还省电(-_-|||),那身价高点似乎也没什么。再说了,700本来就是414转正啊,414当年本来就是个普及型消费品(而且别忘了,当年414也不便宜),那今天的hd700还真算返璞归真,我小4系打了44年的杂终于修成正果。

补充:说实话,这四个型号里多余的其实不是hd700而是650,按道理700应该是650的一个替换品,可惜650当年造得大嘴吃天下,一口把hd600和700的位置都吞了,同时还有hd800的影子。其实要我说,hd650这耳机你要么拿来入门,要么拿来退烧,要是烧得正当年,那我建议还是600、700、800里面挑一个,否则好些“人生终极问题”靠650想不清楚。


21.HD558
之所以在快结尾的时候放上558这个耳机也是我几经考虑的,世界上有那么多漂亮高级的飞机,但你出门坐的最多的还是矮胖矮胖的737。高级型号虽然多,但如果你真买来听,其实用不了多少时间还是会发现各有各的问题,而很多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这些耳机的受众面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宽造成的。就好比hd800,我最初拿来听崔健窦唯,后来听海顿贝多芬,再后来基本只听巴赫了,因为总觉得海顿莫扎特声音上的轻快的,美丽的东西和800骨子里的苦大仇深不合。其实这些感觉看似矫情,但都是你买高级耳机之后不得不面对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如果你组了一套系统,越听越觉得想调整想升级,虽然这里面或许真的有某个环节的问题被你听出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更大的可能实际上是因为你听得太多了,你需要休息,需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

hd558就是那种给真是世界里对耳机有一些追求,偶尔想高雅听听古典,一般只是听听网络音乐,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的人设计的产品,当然并不止这一支,实际上是一个产品系列,hd515/555/595,hd518/558/598/598se和hd519/559/599。我今年年初曾专门“原价”(1500元)购买过一支实体店行货hd558(实际上网络促销的时候只要900块,当然关于网络直销和水货已经行货之间的混乱价格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有机会再讨论吧),为的是做一个实验,想看一看现在的森海塞尔在做这种普通民用类里的高价耳机,同时又是高级或专业型号里的入门耳机时表现如何。最终使用半年之后,对这支耳机印象还是比较深的,因为这支耳机并不像hd600/650那样有一个好看的,可以拆卸并方便维护的外壳结构,也没用什么高级材料,但保留了5系的单元(应该就是650那个单元的低阻版)和正面覆盖的那块纤维板。整个耳机从设计和使用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定位的产品,也就是说让你放开了用,用几年就扔的,而不是像hd600以上型号那样,用坏了修修补补换换配件用个十几二十年。当然这个说法不只是针对558,也针对和这个耳机同级或更低定位的型号。

外观使用上缺乏可陈,声音上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说说的。这个系列最初的型号应该算hd555和595(稍后的515声音上是555的简化版,单纯只是便宜一些),这两个型号声音品质其实是一样的,2004年上市的时候二者价差大概在300元(800元和1100元),当时这两个耳机都是爱尔兰工厂生产的,阻抗也都是150欧姆,和590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和590腔体内部不太一样,但设计上追求的方向其实是一致的(单元和纤维板材质应该是相似的),都是休闲使用,强调低频和声音可视化,另外就是佩戴轻便,不需要太好的放大器以及外观时尚。这两支耳机上市的时候评价都不算太好,因为这个价位上更多的人会考虑买二手hd580。另外虽然555和595素质接近,但555的声音要轻快一些,595相对沉重,低频多点,厚度也大点,这和多年后的hd558与598是相似的。595在2005年时提价到1600元并在2006年的时候推出过一个酒红色的纪念版,为的是纪念森海塞尔60周年,这个版本的595声音上比普通的595变化很小,算是略轻一点,但应该说配合特别的漆面和色彩,还是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的。555和595在2007年的时候改款为50欧姆,并且改成国内生产,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这耳机的价格就开始比较混乱了,偶尔促销的时候会从1700元下降到一千二三。虽然595可能是被森海塞尔寄予填补580停产之后的市场空白的,但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是当时听音审美的转变。595的声音相比580就世俗多了,二者对比很容易听出595有比较浓重的染色,听起来略显风尘。所以与其说595接替580,不如说用555/595及hd600把580的客户一分为三,而595这支显然是针对life style或者说“小资”这支的。595的替换品hd598声音方向差不多,但显得更老气些,最初的价格也提高了100元,虽然被厂家大力推广,但这声音我确实不愿推荐(其实不止声音,外观上也很老气,想仿一下701的感觉又仿失败的意思,定位相当尴尬)。

hd555的声音对我而言印象要好多了,声音听上去比较秀丽,外观看上去也比595要轻量化,显得协调一些。hd558保持了555的流线型外壳,但用料和做工是有所下降的,外壳使用布代替之前hd600似的金属网罩,网罩边上使用hd650的那种漆做了一圈点缀,配合中央的logo应该说看上去比555完成度要高,显得更舒服一些。最重要的是声音其实相比hd555有了一个大转弯。在此之前,hd555声音听上去比hd595要好听,但实际上素质比595还是要差半档的。595调音虽然重口味,但频宽和信息量确实有接近同期580的水平,555实际上压缩了一些信息量,并且略为调亮了某些频段,听上去是要悦耳一些(这些都是行业中的老伎俩了),但信息量实际是下降的。到了558和598时代,这个信息量上的差别就比较小了,598相比595声音素质基本上是保持下去了,没有太大变化。而558则是相对于555又有了一点进步(因为定价大幅度上涨了啊),这实际上让我有点怀疑那个555使用的看似和598一样的单元会不会并不相同,可能是555单元的标准比595要低一点,所以在这个底子上改善起来,进步幅度也会比595到598大一些。无论如何,hd558本身的素质我认为是比515/555,518/598se(598se比598和558声音品质下降很多,我觉得是专门针对电商定制的一个简化版)要好的,而且从519/559/599上市之后,558暂时还没同518/598一起下架,也说明了森海塞尔对558声音的认可(或许是根本卖不出去吧,呵呵)。就具体听感而言,558声音清晰度高,因为是斜置单元,所以声场比较特别,是和hd700及800相似的那种,从面前展开而非hd600那种球形环绕着。这个耳机并不好驱动,如果只是用电脑直推,会觉得声音收缩感强烈,像极了那种hd800没有被信息量填满的空旷感。同时声音的细节上有和hd700类似的精致感,就是相对hd800什么都大得样子,hd558是hd700式的什么都小。如果推力够了,hd558的声音线条会粗一些,声场也要扩张一些,除了整体相对于hd700要干一点外,其他方面还是比较相似的,也能把乐器浮到空中,也有亮晶晶、精美的感觉。我觉得除了这些表面的声音特征外,声音动起来的时候,558那种跟高级型号一样不燥不赶,一板一眼有架势有力道得抡出来的感觉,还是挺像回事的,我觉得这个是他跟低端型号的至关重要的区别。而598相对558感觉多了些多余的染色,反而有些过犹不及,所以不同于595略好于555,我认为相比画蛇添足的598,558是更好一点的。


作者: pxlkobe81    时间: 2016-9-7 15:18
600和650用什么耳放和前端呢

作者: frotusk    时间: 2016-9-7 22:38
马老师文章必须顶
现在手持两只hd250(一个一代 一个二代) 对森海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以后还想继续玩玩hd560
作者: 费加罗的婚礼    时间: 2016-9-8 15:17
好文!!!
作者: 534076549    时间: 2016-9-10 21:10
文章太好了,楼主您辛苦了!
作者: y524115238    时间: 2016-9-11 12:21
这么好的文章,没什么人顶????

作者: mvw    时间: 2016-9-11 13:04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5 10:43 编辑
534076549 发表于 2016-9-10 21:10
文章太好了,楼主您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22.HE60
正如我之前说过的,其实整篇文章很早就规划好了,内容和素材几乎在2014年以前就准备完毕了,一直都没有写,因为总觉得没有he60这个型号是不完整的,因为从he90到580/600/650三兄弟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没有he60架桥,我觉得我对森海塞尔整个产品系列没办法彻底理解.于是这一等已然是两年之后.

很幸运,2016年春节,我终于等来了这最后一块拼图,本来打算收到这支耳机之后画半个月写完文章就还回去,但没想到陆陆续续竟花去半年时间也没听透.哪怕是到最近,我觉得我每天还能从he60的声音里发掘出新的东西,而在友坛写的那些《HE60》十日谈一类的文章看样也得改名十月谈了。

我记得第一天拿到这个耳机的时候,一开声儿,我就觉得我的脑子被烧得泛白,就像看那些特别烧脑的悬疑推理电影或小说,整个思路被耳机带着起飞,他一下子把我带到2003年第一次听到hd600的那个下午,很快那个年头的回忆一股脑涌上心头,那时候泡校网论坛的日子,那时候每天甩着哈喇子在半道红晃悠。我甚至想起了我98年暑假第一次听到了一幅20块钱仿大奥的山寨货,我觉得那声音特别好,我花了20年听遍了椭圆形的耳机那声音也没找到——不是不如那个好,而是都比那个好太多了——而我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声音那么好,我觉得如果要是简单点儿土气点儿,可能会更适合我。脑子里的东西就这样飞着,我觉得我在那段时间里,大脑已经不受控制了,完全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中,无论记忆还是思维,无论硬盘内存cpu,都显得特别清晰和敏捷,我的注意力简直可以在脑海里任何位置之间游弋,也可以在任何角落停留,我觉得我一定能想出这个世界上最棒的点子,解决这个世界上最难的问题,我觉得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自由。

第二天赶紧给老友回话——“酣畅淋漓”——之前他给我描述的一切我都明白了,he60就是一支最耳机的耳机,完全不去模仿音箱,声音上几乎没有能单独挑出来的刻意之处,除此之外,这声音比那些定价比他更低的型号更安定,更朴素,更诚实,我在这耳机上找到了一点很低档国产耳机上才有的那种级别的接地气,没有一丁点架子,没有一点儿端着的感觉,只有对信号的忠诚,反应极快,贴地飞行。

之后我立刻安静下来,每天晚上准时一张碟睡觉,我要把我多年的存货全过一遍,再把之前搁置的巴赫173张全集接着听下去。

he60的结构非常简单,你从外部看过去,几乎就等于你在听一张静电耳机震膜,这里面并没有非常复杂的设计,就是一个塑料框架包裹着一个比he90小一号,又比580震膜前那块纤维板大一号的静电单元,除了隐约可见的金色极板,能看到的只有正面的防湿膜和背后的黑色尼龙防尘膜。除了单元正面的防湿膜底部似乎有个小孔之外,其它地方都看不出与stax的平价型号有什么区别,做工和结构上相比stax omega更是缺乏可陈。因为看不出什么名堂,就只能靠听了,这个应该很难用语言形容,不过如果你相信我的听感和经验的话,那接下来几个推论你可以拿来参考。首先是我觉得虽然“看”不出什么名堂,但这个静电单元和前后两个像hd600外壳金属罩一样的蜂巢金属网与单元应该是协同设计的,也就是可能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计算和模拟功能,使得这前后两块金属网产生了可用的谐振,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声波。我觉得没有计算机技术这个应该是很难实现的,不过后来的低价型号里,我到是觉得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被滥用了,所以协调性上反而有所退步。其次是刚刚说的震膜防湿膜上有一个小孔,这个可能平衡了单元的两边气压,所以听上去并不会有普通静电耳机正面完全封闭的感觉,舒适度提高很不少(当然也就不会出现007那样你带在头上一按两边就会吱吱响的难过体验)。最后是耳罩虽然比he90略厚但耳罩壁比he90薄,因此耳罩中间的开孔面积大一些,静电单元没被覆盖的位置比he90多。

he60低频是比较少的,指标上只能在-6dB做到18hz,很显然-3dB是很难做到30hz以内的,所以严格来说算不上顶级(之前说过,顶级的话低频-3dB至少要到27.5Hz以下),当然对于一个定价比SR-007要低的型号,本来也不算顶级定位。如果只是单纯描述声音,我觉得你初听能感受到的就是30hz以上的低频到1.1K以内的中频频段是非常平均的,声音听上去厚度一致,相当的顺滑和油润。2k以上就有能量下降的纤细感,但好在还能算保留了一定高频的宽度。延伸感方面所有的静电耳机都很好自然不必多提,但是相比stax的007及以下型号,he60主要还是能保持住平坦和宽度,声音不会太薄,也不会在某些地方突然偏亮产生染色。相比hd90的素质不够调音凑,he60显得只是充分保障了这个静电单元的正常发挥,并没有尝试磕药,这大概也是hev70看起来那么孱弱的原因。

聪明,诚实,勤劳。如果像之前谈论580一样把he60抽象成一个人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觉得对我而言,he60就像一个声音上的向导,每当我探索到音乐里一片全新的领域的时候,不经意地都会发现he60已经早早恭候。就像我与友人开的玩笑——每当你打开一扇门,都会在这个新的房间里看到先你一步而来的he60,那种感觉还真是有点恐怖。作为一支每天听一小时的耳机,连续七八个月还能带给你止不住的灵感,每天都能帮你发现音乐里新的东西,器善如此,夫复何求?

本来就打算这么结尾了,但确实不能这么做,哪有什么完美的东西,he60你是可以夸的,诚实、精致什么的,词随便用,但惟独不能用“善”,这支耳机是不善良的,甚至听上去有些邪恶,因此我不觉得他是顶级耳机(这也是与he90最大的差距,想比he90,he60的声音是收缩的),当然,解决的方案也有,给他搭配一个国产放大器就可以了。


23.HD630VB
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这个耳机的话,我觉得hifi届的霉头基本被他触全了.比如笨重的铝外壳还不对称,名字带后缀还不上不下,大大的logo还是蚀刻的,3.5的接头还不能换线,甚至为了和手机兼容还自带了话筒以及竟然能调大小的低音。还不够吗?哦,那折叠的姿态不优雅,附送的巨型"便携"包不耐脏,皮耳罩全封闭式还带个超人款红色内衬,这次该差不多了吧?好吧最后再补一刀,卖四千……

hd630vb绝对是目前森海塞尔制作过的三观最不正的耳机,可以说从一个传统hifi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耳机从最初的企划到最后的成品一无是处,除了声音。

是的,其实声音还不错,回归了414时代和歌德一个味儿,比较提神。

有关森海塞尔拌猪吃老虎的LITTLE系列(参考ARM的big.LITTLE)我想我就不必在这儿给诸位科普了,我在论坛里聊hd700和hd1000的时候都说过无数遍了。就是hd414,hd480,hd530,hd1000,hd570/590,hd595/598,hd700这条线上的一串型号,他们共同的特色就是紧凑,舒适,好听以及最重要的,好推。目前这一串串的最新型号就是hd630vb,一个伪装成的小清新。

虽然被定义为6系,但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把他的竞争对手看成另外一个以小吃大的著名型号grado rs1e。而不是真的去和hd600/650抢生意,因为他们的对手实际上是hd800的缩小款hd700。

hd630再次延续了k240s魔咒,也就是初听第一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超大块头的耳塞,和我前几天评价的最新240 r studio相似(**.com/thread-486127-1-1.html),声音规模感不大,所有的乐器都显得非常收缩和精致。其次,音色上与hd700的转变(hd700越生产越明亮,早期的hd700声音是比650略亮但偏暗的,之后越来越明亮,当然hd650也是这个转变,没有这么明显而已)也是一致的,偏亮,非常的紧致。应该说或许是这两年耳机的技术又有进步,或者是全封闭结构本身相比开放式结构具有一些解析上的优势,我觉得hd630的声音素质是要略高于hd700的,细节的量更多,但同时过渡更连贯,显得相对细腻。hd630实际上已经略为显示出了超越传统动圈耳机而向静电靠拢的那种细腻感,但相比真正的静电耳机,却又显得密度偏高,每一个细节都有些局促,细节和细节之间也显得过于紧凑,不够更高档的耳机“rich”(细节多了,每个细节的“个人空间”就显得狭小不宽裕)。

当然,和他之前的那些前任一样,hd630是一个看上去很便携,专门为手机设计却依然要用台式放大器驱动的“伪清新”,虽然无论是耳机单元还是腔体相对都比较小,但并不意味着你用很有限的功率就能让这个耳机正常发挥。相反得,如果你用耳机,声音不仅更收缩,而且严重缺乏层次和空间感,听上去相当得“不森海塞尔”,这种表现可就成真耳塞了,掉到和240r一个水平。用桌面型放大器驱动的时候(当然不需要坦克车那种,也不需要胆机纯甲什么的,就普通一体机或晶体机就行,dac1尺寸或大一些的那种),只要你稍微有点耐心把自己沉浸在hd630的小温暖中,逐步适应这种有点局促的封闭小耳罩,等佩戴和耳朵都适应了以后,会发现这个声音还是很有水气和内力的,声音细节非常丰富但细腻有层次,不仅比rs1e那种过于奔放的类型更“东方”,也就是更含蓄一些,同时也更精美,让人觉得姿态比较高档,且并不会显得病态,并不会软,苍白,细节单蹦和缺乏活力。最后是亮归亮,并不刺激,也没什么齿音,相反得,齿音部分处理得就像砂糖,有一种细节非常丰富的振颤感,那种非常非常微小的唇齿的震动都被一层层精密得展现出来,相当从容,背靠封闭式结构,我觉得hd630的弱细节展现能力是一流的,应该有(甚至超越?)hd800的水平。

低频调节功能绝对不会是你想象的那种多媒体音箱上的eq式调节,而是像物理调整那样在一个相对比较小且对声音保真度没有影响的前提下的微调,hd630的低频像极了hd1000,是一种有金属味儿,就像敲钟一样很有分量,同时很完整,很圆润,最后部分有收尾的能站起来的低频,如果用一种乐器去形容这这种低频,那听上去就像是钟,是一种有古朴感,且非常有分量的低频,和中低档耳机里那种连成一片扑过来的粘糊糊的那种“蒙”声儿完全不一样,这个低频调节就像是在加强或减弱撞钟后的“嗡”声的分量,调到中高区你会觉得这个“嗡”太响,耳朵像太靠近钟,会有听音箱时音量太大的疲劳甚至痛感。调到比较低的状态,声音会显得偏快,低频鼓点部分变得短促不充分,就像很多老耳机那样,但实际的频率我觉得都是走过一遍的,只是掠过的太快因此不引人注意。应该说hd630vb的低频调整功能是很让我吃惊的,处理得非常专业。

hd630的耳机线是和hd558一样的,但感觉品控上高了一个档次,手感和558相似但总觉得品质略好一丁点,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这跟线手感太粘,比歌德的线手感很有差距。头梁外观和制作都很考究,对得起630的名号,而且钢条在拉开的状态上看上去比合起来时候要协调,否则头梁和单元连接的部分显得太笨重(另外这个连接部分制作得很可靠,看得出来是专门考虑过活动部件使用寿命的)。插头部分虽然做工和表面处理都挺好,但说实话我实在很难改掉对3.5接口的偏见,要不是因为有话筒部分,真的想剪掉换个6.35上去。

从网上看着哪哪都不顺眼,到第一天拿到手时候觉得有点“意料之外”以及当天听到声音之后“比较震惊”,目前630vb在我这里已经呆了十天了,自打630过来之后hd600就再没有开声了,当然这并不是说hd600声音比630要差,其实如果你ab对比的话会发现hd630听上去还是比hd600要小气,声音略显低龄化,而且相比hd600是有一些高明的染色的(这个染色和hd700其实非常像,就像给乐器都上了高光漆,听起来亮晶晶的感觉,很时尚,很地中海,很宫廷),且虽然在桌面放大器上能显示出比较好的脱腔感,也就是乐器飞到耳机外壳外面,但仔细听还是有封闭式耳机腔体回声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感觉在全频段上,hd600会显得比630更舒展和更平均,听hd600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场面是摊开的,而630则是圈在一起然后你在一个距离之外鸟瞰或围观,当然这本身也是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固有区别。630相对于600主要还是显得“新”,声音听上去是朝阳的,热烈的,而hd600一开声立刻显得很沉重和布满暮气。另外就是630可以适应最新的流行乐以及适配高码率音乐,而hd600听上去对未来似乎没法乐观起来。最后是再重复一下hd630最大的缺点是听什么都显得小,当然我想喜欢大尺码的老烧们本来也不可能提起对这耳机的兴趣。

最后,这耳机应该是东莞得泰代工的,不过我现在意识也变了,对于这种不是最高定位的耳机,已经不那么在乎产地了,更何况广州一带生产的东西品质一直都不错,耳机听得越久越受不了一些资本主义妖声儿,所以国产就国产吧。曾经我们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认为理想和现实从来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理想是隐藏在现实之中的,就像hd630vb这种样子,虽然大方向上看,非常“现实”,但论声音,该考究的该正确的一点不妥协。理想本来就源于现实,你非要把他单独从现实中剥离出来,那他也只能枯萎了。我觉得我需要很慎重得考虑有预算了要不要买一只hd630,只是每次扭头看到hd600的时候,都像看到奥巴马希拉里,他们是那么正确却为何又无法让人开心?


24.HE1060(目前已经改名he1,作为新奥菲斯系统的耳机部分)
这支耳机我到今天还没有听到,以下是他刚发布时候我的一片旧文,但因为后面这支耳机改名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未改名之前的一手资料留存,等我听到之后会补充或替换这篇。

《有关新奥菲斯所有信息的汇总以及一些静电耳机常识》
2015.11.04

新奥菲斯于北京时间2015年8月29日预展,于2015年11月3日正式公布,计划2016年年中上市。

静电耳机的原理与橡胶棒吸引头发丝是一样的,极板和振膜镀层上的静电荷产生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力,快速变化的静电荷使振膜产生振动。虽然在耳机领域,静电耳机出现晚于动圈耳机,但实际上静电与动圈技术作为最传统的扬声器技术,诞生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甚至发源地都可以归结为贝尔实验室,以后我其他的文章会还会提到贝尔实验室,音频,甚至可以说信号领域永远绕不过去的两个人就是贝尔和爱迪生),最初这两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劣没法互相代替,因此一直共存。又因动圈技术可供批量生产,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和普及。而与之相应的,静电扬声器直到1947年才再次受到重视,而发展成成熟的音箱则要到1963年的QUAD时代了。

其实静电扬声器在耳机领域的名声要大过其在音箱领域的名声,而原因当然是我们熟知的以“静电”缩写命名的stax公司。stax最初的历史其实并没有办法考证,笔者在一篇stax的采访稿中发现,早在1946年时,stax创始人林尚武先生还在上海,从事录音和电台一类的工作,这与stax自称1938年建立还是有些矛盾的(我的印象里没有在1995年以前的老stax上见过有关1938年的标识和介绍,当然,这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再者1924年建立的拜亚动力,最初十年所做也都是电影院的一些配件制作,以及代理销售一些相关产品,1925年的舒尔也是如此,我觉得对这个建立时间也不必过分纠结)

stax的第一只静电耳机在1959年公布(在这之前制作过一些小型静电音箱,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比较前卫,但应该不算成熟,相关资料很少,恕无力考证),当时还是原型机,在1960年命名为SR-1后正式销售。与之相应的,动圈耳机在1958年已经呈现出相当成熟的形态。大概在1956和1957年,立体声成为了业界标准,整个行业内的唱片制作开始从单声道过渡到立体声时代,而同时音响发烧的“HiFi”概念也开始出现。1958年美国koss发布的动圈耳机已经是全尺寸封闭式、立体声,奥地利akg于1959年发布的压耳式耳机,开始尝试背后开放。而1960年诞生的sr1,则结合这一切要素,静电原理,前部封闭背后开放,圆形包耳式结构。其他诸如专用放大器,hifi、立体声一类业界风尚就更不用说了。其实sr1的诞生已经标志着耳机这一音乐工具基本成熟,而后,从sr1发展为sr3,new sr3,sr5,new sr5,sr007,sr007a(007mk2)直到今天还在生产。

相比在静电领域默默耕耘的stax,森海塞尔倒像是一直在搭便车。一开始在西门子授权下仿制西门子的麦克风(讨论德国的通信产业绕不过去西门子,而西门子公司与爱迪生的通用电气公司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著名的AEG和德律风根都是这一体系里的),1966年以拜亚动力dt100为蓝本制作了第一只动圈耳机hd110(注意,是否参考并未得到确认),1968年“或许”参考了AKG的K60(第一只背后开放耳机),制作了广受欢迎的第一只开放式耳机hd414。之后以414的单元为原点,hifi专业两手抓,开发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产品,成了动圈耳机领域的一哥。在静电方面,森海塞尔曾在70年代末开发出一款型号,但影响有限。而1991年横空出世的天价耳机系统奥菲斯则被怀疑由被森海塞尔整合的老牌静电话筒厂商纽曼援手。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森海塞尔早在1950年就开始生产电影用功率放大器,其在放大器上的造诣显然要高于耳机,而在静电耳机系统中,放大器所扮演的角色是比动圈耳机系统中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奥菲斯系统中,奥菲斯耳机HE90的售价低于其配套放大器HEV90。或许这一系列背景信息能为你提供一点想象空间。
==================

新奥菲斯的面世其实和奥菲斯一样突然,虽然在耳机圈森海塞尔新型静电耳机的传闻早在2009年公布hd800之后就有所耳闻,而2015年又是森海六年更新期的一个节点,只是最终上市的竟然是售价高昂的新奥菲斯系统而非1993年发布的平价静电系统(he60/hev70)的换代产品,还是让人颇感意外。毕竟从2014年开始,全球奢侈品行业的萧条有目共睹。目前已经几乎公布了新奥菲斯的所有重要信息,但从明年年中上市的预期来看,耳机在微调和量产上,可能还存在变数。

先说耳机本身:
1.直观的看上去,尤其是单元部分还是有奥菲斯的即视感,当然,本身名字就没变,稍有类似可以理解。

2.极化电压800V,但是极化电路转为内置于耳机外壳内而非放大器内部。官方的解释是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相比之下,放大器本身输出800V高压后,光在放大器到耳机机体之间就要损耗一半以上的功率。对此我表示无法理解,我个人腹黑得认为这样做单纯只是为了降低耳机线的设计难度或成本,另外可能比较容易通过欧洲的安全检测。毕竟在民用设备里传输800V的高压电,即使电流很小,对于矫情的欧洲人来说,也是个麻烦。再说pcocc多贵啊,镀银ofc省事多了。

3.耳罩部分外圈采用真皮提升支撑力,内圈和接触皮肤的部分采用hd800式的日本纤维。但这里有个疑问,官方似乎没有说明白究竟是接触皮肤的地方是纤维,还是也包含内圈,如果耳罩内圈是纤维,那么这种静电耳机应属创新。以往的静电耳机因为要保障低频的量感,必须都采用皮质封闭式耳罩,暂无例外,而如果森海能做到内圈使用纤维,则说明静电单元上有所突破,解决了低频问题。纤维耳罩不仅声音别致,舒适度也有保障,唯一的缺陷是四年就掉毛……

4.静电耳机的单元必须要整体考虑,除了振膜,还有极板,以及最外侧前后两张防尘膜之间封闭的空气。当初akg划时代的k1000之所以采用动圈技术而非他更擅长的静电技术来制作k1000,最主要的就是静电振膜虽轻,但加上这看似一丁点的空气,整个设计的效率就完全不同了,在全开放式条件下无法达到设定的工作标准。如果森海塞尔耳罩内部可以使用纤维,那我完全有理由相信akg能生产出静电原理的k1000,毕竟C414话筒(怎么又是414?工程师似乎对根号二都有异于常人的眷恋)都屹立那么多年了。

5.新奥菲斯采用陶瓷极板,陶瓷!陶瓷!陶瓷!嗯,凑够三遍。这差不多是我看过奥菲斯设计要点之后最兴奋的地方了——因为终于有中国元素了(-_-|||)——其实并不是,是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耳机里的金属部件。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发生谐振的金属零件,总会让声音变得冷漠,典型的就是hd800外壳上那层不锈钢丝编织网,总有股让人不适的金属味儿。要在这么薄一片陶瓷上密密麻麻打小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森海塞尔也很傲娇得表示自己克服了这个困难。至于怎么克服的他们不说咱也知道,当然是德国佬用于立国的基础工业。这儿又要放私货了,还记得咱国产的he4为啥改单面磁铁了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振膜到耳朵这一段放磁铁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容易导致声波衍射和干涉,这都是很讨厌的干扰,平板耳机用单面磁铁或特制开孔的方式缓解这个问题,而对静电耳机来说,这是死穴。

6.任凭森海塞尔如何吹嘘他的2.4微米振膜是合情合理的整体设计中的一环,我都认为这种从纳米时代倒退到70年代的做法实在太偷懒。不过如果耳罩内确实是纤维而不是靠仿皮反射,那么高效率的放大器,厚振膜,镀白金就都能理解了,因为要保证低频的量感啊。

7.只有放大器打开,管子伸出来预热之后,耳机盒盖才会自动打开,才能拿出耳机,至于不开机想硬来的朋友,我只能说壮士走好了。

再说放大部分:
1.如前文所述,森海塞尔做放大历史比耳机长,可是这次照抄007t未免让人有些失望。不过目前的讨巧的胆结石是放大圈里的明星,新出的放大器大多都是这个结构,十根管子搭棚小电炉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hev1060前级应该是MOS-FET管(一种晶体管),为的当然是低失真,后级部分八根小电子管,具体型号看不清楚,想必是比较通用的那些,按道理当然是找俄罗斯人定制了(我之前说找EH定制,这个说法欠妥,其实EH是纽约乐器配件品牌,EH的电子管也是找俄罗斯Sovtek代工的)。这个结构其实和1998年的007t是比较相似的。

2.电路上难说创新,但工作上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森海塞尔称自己的电路是cool class-A,也就是不热的甲类,因为中低频段A类放大,中高频段就换AB类了,发热量自然就小了,欧盟的环保标准也就容易通过了。

3.电管自动收进去,管罩用石英玻璃制作,主要出于对屏蔽麦克风效应的考量。玩过胆机的人都知道,电子管用手碰,耳机里就可能会有相应的声音出来,管子质量不好的话,你轻轻敲桌子,这个振动都会让电子管产生噪音,当然一般对耳机系统影响有限,对音箱系统影响就比较大了。而且有了管罩,也不怕小孩烫手了,也不怕不小心敲碎了,也不用花钱买管套了,甚至打消了你闲着换管子玩的念头,可谓用心良苦。

4.米开朗基罗用的那种大理石啊,遥控和微马达联动啊,9018数字输入啊,都是些少售价两个零都能见到的配置,聊胜于无吧。值得一提的是森海塞尔的放大器内置解码其实是惯例,奥菲斯和当时的红外线版580(IS850)系统都带数字输入,森海的解码虽然是附送但乐感其实挺好的。

5.售价五万欧元。比想象中要贵一些,按道理说,放大器价格是耳机的五倍左右,如果这么算来,he1060售价高达8000欧元,超过我的预期。我之前觉得应该和徕卡M一个价格,5999欧差不多了,但现在看来,瞄准徕卡新出的SL了,7999欧,呵呵,所以说徕卡是欧洲奢侈品的风向标,盯着他准没错:)
=================

总之,虽然叫新奥菲斯,但型号是1060,某种程度上确实算he60的续作,这个是符合我最初预期的。但后续的定价我总觉得有些临时拔高的架势,或许早几年没那么浮夸的时候,确实是按照he60续作来规划的,但德国货这几年口碑好,可劲儿挣钱,有点坐不住了,索性大跃进,名字上没动太多的手脚看样自己心里还是多少有点怵的。总之售价是浮云,不用太当回事儿了。

最后是我比较关心的几个事:
1.jade2什么时候动作?
2.低输出的放大器可以随意diy了?耳机单卖什么价?
3.玩得差不多了吧,真正的小奥什么时候来啊?

=======================================

到这里,文章的主体已经更新完毕,540,540g,560,560ii,580,580j,600,650,700,800和hd1000,都齐了。除此之外,414和静电也都没落下,为了把他们串起来,还介绍了很多人气比较淡但能承上启下的型号,应该说对森海塞尔产品线的描述已经比较完整。限于笔者的水平和精力,以及每天早上过了9点之后就挡不住的工作上的焦虑,文章的书写和措辞难免有不当的地方,如被看出还请诸位海涵。新的型号出来我也会不断再编辑加入,或者对某个型号有新的理解也会再修改或重写。当然如果您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或经验,以及发现了那些比较严重的错误,也欢迎指正和批评。

就像森海塞尔耳机的历史,无论是人、作品还是家业,都是从一开始非常简单甚至简陋的样子逐步进化而来,没有什么好东西是一蹴而就的,天赋更不是偷工减料的借口。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应该显得普通,因为要把非常复杂的东西转化成众人能够理解的样子。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这并非是对聪明人的诅咒。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天赋,才更加不能辜负,所以你要比别人更诚实,更勤劳。当你努力过了,而恰恰在做这件事上又有那么点天赋,那么你可能会做出真正超越前人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会收获无与伦比的快乐。以上大概是我听耳机这些年最重要的收获。



作者: lavoisier    时间: 2016-9-11 15:42
森记的耳机,个人现在还留有HD650、px200水晶纪念版、hd25 amperior、hd238。用的最多的是amperior,就换了根延长线,随身不折腾。HD650还要连耳放,太麻烦了。折腾了好多耳机,最后在amperior退了烧。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16-9-14 14:10
你这个帖子什么时候更新完?我预约下公众号
作者: yetifc    时间: 2016-9-14 14:14
你竟然还能挤出时间写这么多

作者: mvw    时间: 2016-9-14 15:18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20-3-21 08:52 编辑
garyvictor 发表于 2016-9-14 14:10
你这个帖子什么时候更新完?我预约下公众号

估计还得一阵,现在每天只能更新半篇左右,呵呵. 另外其实一直会更新啊,如果之后听到800s,630什么的,也会再加上吧.

2020.3.21
一些推荐的适合森海塞尔耳机的放大器

hd600目前的建议是使用brocksieper earmax pro或者自家的hdva600,有条件的建议尝试ear hp4(低阻口).
hd650/800依然还是使用莱曼即可.
hd580应尝试找瑟顿的ha4或现在很少见的headroom的老机器.
hd580j及varimotion系列的akg耳机(kx01/x02/x12一类)应尝试naim headline.
hd540及akg k240等老型号需要找一些经典的hiend前级(MBL5010,accuphase c-2810等).
hd800s及820建议考虑spl phonitor2.
另goldenwave ga5和其他ga系列放大器也可以用于驱动上述型号.少数有经验的爱好者可以尝试叶立先生的制品,美制single power或rkv mk2.
如果你实在太想用usb一体机了,那只好建议你试试hd700+prism sound lyra了,但依然还是要提醒你森海塞尔耳机需要独立的台式放大器.


作者: 科比加油    时间: 2016-9-15 00:55
哇 学习了 厉害了 我的哥 哈哈哈
作者: neway    时间: 2016-9-18 23:17
最早的150rmb的MX500,MX550,PX200,MX90VC,MX660,MX985,HD650,HD700,HD600
目前都保留着,即使是尸体,先650、接着700、最后才600
目前的600确实是妥协的产物,与之前听过稍老的版本是有区别,讨好耳朵一些
700应该是较早的版本,细节揭示力强但不耐听,可能我没搭配好,希望能跟800一样出个700s版
650确实是换根线声音大不相同,但还是比较温和耐听
作者: neway    时间: 2016-9-18 23:17
感谢楼主,直接收藏了
作者: windtf    时间: 2016-9-21 22:39
资深专业人士。
学习了。
作者: 中毒尚浅    时间: 2016-9-22 11:40
写的好!内容丰富。但是能不能加一点如今森海转型大众化的作品呢?比如木馒头、都市人和HD630VB。比较期待!
作者: mvw    时间: 2016-9-23 09:42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2016-10-5 09:10 编辑

因为一时半会听不到he1等更新的型号了,所以森海部分暂停更新,想了想,这里补充一些森海之外的耳机厂商的一些作品,以及他们和森海塞尔耳机的比较,可能会比之前的过于严肃的历史罗列要有趣些.

24.akg k240s和k240 R studio
如在一楼放置的px100和mx500,我第一个想和诸位聊一下的耳机是akg k240s,因为在我看来这耳机与上述两个森海一样,是一个分水岭,将akg耳机审美划分为新旧两个部分.甚至比mx500和px100更进一步,我认为240s为我们预见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240s以前,我认为大多数耳机的审美是家长式的,比如hd600,声音非常强势,不仅对周边配套的器材有很高的要求,对音乐的类型也有特别清晰的限制,如果你拿来听一些通俗音乐,会发现hd600相当难用,因为会把这些音乐里不经意表达出的一些可能并不是非常高雅的想法或手法都清晰得展现出来.我当然相信耳机的设计者本身是没有这样的恶意去刻意划分音乐阶层的,但无论从德国的历史,甚至神圣罗马帝国之前的欧洲史,以及很有代表性的德奥音乐来看,我都认为这种"阶级感"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因此hd600诠释通俗音乐所释放出的傲慢可能是骨子里的,是挥之不去的,很可能与这片土地上较深的积怨,较少的耕地和较多的人口以及类型复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而正是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导致了生长在之上的人们的互相割据,而也正是这种割据造成了阶级.虽然现代社会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阶级",但类似阶级的把人或物或文化分层(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分块儿)的想法依然存在.当然如上文所述,这种存在有客观性,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并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我们可以探讨探讨.

240s之后大众审美占据了主流,无论是音乐还是器材,都越来越开始流行diy,也就是越来越多大的公司解体,催生了一批小工作室,小工作室制作出的音乐或器材不可能有曾经那些大公司一样的覆盖面,虽然这些音乐可能无法博得更多人的喜爱,但他们却有可能逐渐生成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有更稳定的用户群体,因此可以在一种审美上不断深化,做得越来越精,虽然与其他家有比较大的区别但同时大家又处在一个层次.这是一种越来越平的世界,我认为这也是这个世界未来的样子,以及以我目前的学识,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存在阶级了,但小圈子与小圈子之间的隔阂又加深了,所以如果你想适应这个时代并为他做点儿什么,那可以尝试以让小圈子与小圈子建立沟通开始.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回头来看240s.240s的声音初听是比较暗的,低频也相对偏多,中频清晰度很好没有多余的味道,三频的衔接是比较丝滑的,除了中频略显比两端清晰(当然也就显得有颗粒感和锯齿或象素感,没有两端那么强烈的写意式的线形度,因为你听得本身就是数码声儿啊,本来就是有分辨率的,人耳对中频敏感能挑出中频上的毛病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这种顺滑的两端有涂抹之嫌)之外,整体听上去还是一气呵成的.我觉得这些是一个好耳机的基本功,240s做到了且理应做到(其实对于akg奥地利部分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值得担心的,只要是他们出品的,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无需讨论,当然这个也适用于其他老牌厂商).好的,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话里面型号换一下,写成hd650,你再看一眼,依然通顺,甚至非常合适,但实际上二者声音上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

为什么明明两个很不一样的声音却能用一模一样的语言来描述?是语言本身出了问题吗?我觉得不是,语言是有一定宽容度的,因为常用的字和词就那么些,要描述世间万物,这里面肯定有很多说法是有很大覆盖面的.但在书面上有很大覆盖面不等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与之相应的容忍度,因为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事情可要比字或词丰富多了.比如都是低频多,但650的低频听上去肯定比240s的要量更大一些,这说明他们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程度(量感)或手法(色彩)不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二者又都还在"能接受"的范畴,那么即使有这些不同,我们还是能做朋友的.如果很不幸你是从240df和501时代过来的人,那可能会觉得这种低频太多了,于是在这里大家就因为对低频量感的界定不同,导致互相之间划出了界限.或者跟楼主我一样,觉得240s低频虽多但还在勉强能接受的范围内,而650只是向前又跨了一小步,但已经跨出了我的容忍范围,因此我成了与刚才说的两种人又不一样的第三种人,于是仅仅是耳机爱好者这么一丁点大的群体,只是在两个用语言描述非常相似的耳机上,就可能存在三种甚至以上的不同审美,这样我们的世界自然也就碎片化了,因为每个人都太相信也太看重自己.


谣传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样,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是一边往另一边扔石头",所以现代社会里解决争端的方式不是发动战争而是寻求对话,说得更明白点,寻求合作.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最大公约数,比如素食,比如英语,比如音乐.

在人类的文字诞生之前,声音,或者说语言已经流传不知道多少时间了,因此,世界上存在的无论多古老和使用广泛的文字其实都没有他们号称的那么重要.语言,这里尤指语音——人类用于互相沟通而发出的声音实际上是非常本质的,是比文字更直接和更诚实的交流方式,而音乐是语言的一种,是一种抽象化的语言,除了包含语言的要素外,还包含了一些智力层面的东西,是的,人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地球终有结束的一天,而人类要在这一天来临之前离开地球,这是宿命,而要实现这个,人类必须不停的迭代,而人类进化是会有曲折的,这里可能不得不筛选一些不那么合适的基因,而音乐相对于语音多出来的部分恰恰是人文层面的,因此用音乐找到的友谊可能比其他形式要更牢固一些,而对耳机的选择大概就是这个找朋友过程的直观反映。

或许因为我的用词不够斟酌,上面的话容易被理解的不那么政治正确,所以这里我觉得我还是想补充一下,耳机也好,音乐也罢,可能划分出的小群体之前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认为得去追随其中一些蔑视其中另一些,而是要寻求圈子与圈子之间的沟通,所谓不同而和是也。

如果说240s把耳机界定为严肃耳机和娱乐耳机,并让两个群体向着各自极端的方向发展而老死不相往来,那么240r则是从严肃耳机的手中递出了橄榄枝(是的你没看错,应该是那些自认为高雅的,高姿态的,全心全意为了这个世界的那个群体先放低姿态),在保存声音准确的底线之时,传递出一种“纳新”的姿态。

240r酒红色的外壳看上去并不像图片上的那么媚俗,相反还是有一点“高雅”意味的。开声之后给人的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akg坚持多年的很df范儿的平衡声场,声音很像远处的音箱发出来而非耳机,这也是240系列与x01系列声音的显著区别.后者更像是通过拉开单元与耳机的距离,营造出一种所谓的空间感,它实际上只是耳罩里那个小腔体中的混响,而并非真正耳机还原出的声音信号里的空间信息.其次是从低到高的线形度,听上去非常顺滑,并不会再某些频段上有凹凸的刻意拉升或降低,这是一种符合人类听觉模型的校调,非常标准.最后是人声频段清晰,平直,聚焦在一起并不前凸或后缩,呈现出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平等感.以上是240系列普遍做的到的地方,也是240r做得好的地方.

相比240s,240r降低了声音亮度,提升了延伸感,这个我们在谈论650相对于600的一次纠正时候也谈到过,是2000年以后生产的所有耳机的共性,但这是一个二次处理,因为240s其实已经是这样做的了,而r更像是把s中高频那个尝试着舒展但没有完全舒展开的频段再拉开一些,显得略暗,但逻辑上其实还是akg老一套,你仔细听,该有的峰还有,s削弱了一点,r再削弱一点,但只不过把这个峰从粗壮点变得幼细点,位置和高度都还差不多.其次240r场面听上去比240s要小,不再过于辉煌和铺张,显得比较"节俭",这个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不仅仅只是听上去小,实际上240r的声音在我看来对比240s,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值钱……当然这是02年之后人类在价格上大跃进之后收到的报复,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那么贵的耳机,乱标价,或者说透支未来本来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陋习,理应收敛.最后是240r的声音越来越精细,以至于稍微长一点时间就感觉到自己是不是在听一幅耳塞,这幅耳机有一种移轴镜头式的微缩感,用现在年轻人喜欢说的词——有点儿“萌”.说实话,这是我个人认为的240r的最不好接受的地方,也就是所有的声音听上去都像是非常细,非常微小,非常碎的点,或者碎片拼成的,240s似乎还是一块一块的,240r就成了很细很细的颗粒凑在一起,虽然似乎分辨率很高(也确实如此,就像数量非常多的象素点聚在一起,这个r就像苹果的retina的概念),但点和点之间过分独立,总觉得不像是一种有机物的感觉。造成的结果当然就是声音听上去非常清晰(尤其是播放192的高码率文件),但总觉得有点,有针尖,有沙的感觉,脆弱,冷,缺乏纺织品的整体感和有机体的温度。


我觉得现在的数码器材配合高码率文件和高分辨率耳机,这个起点是很高的,想法也很好,但我觉得不好听的原因除了因为我听音观过时以外,应该也有“不留余地”的因素。就好比从北京到上海,你只要告诉我北京,上海,何时出发,几点到,至于之间的过程,我觉得你就别管我怎么走了。而这些器材像保姆,更准确说,像“管理者”,或者说《黑客帝国》里的“母体”,除了规定目的地和时间,还必须要你怎么走怎么走,你拐弯,前半程快点,后半程慢点,或忽快忽慢,或者中途下车吃饭谈恋爱,就不行,必须按他说的做。于是声音就死了,散成点了,成颗粒了,不好听,于是我只能用脚投票。


怎么解决呢?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寻求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小圈子和小圈子之间多沟通,不要一副没谁地球照样转的样子(真要谁都没了,地球可能真就不转了,假设没有人类,地球上所有的运动都是纯自然无规律的,那么地球很有可能逐步变成一个理想的球体,各处平均,最终导致被太阳潮汐锁定,就像月亮之于地球一样,成一个死星)。音乐世界里我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用算法使数据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或许是思维之一(虽然这么干的hqplayer我觉得并不好听,不过可能只是算法还不够成熟吧)。无论如何,还是从我做起先吧,哪怕是跟周围的人,周围的群体,多沟通多交流多合作,或许这些力所能及之事就像热带雨林里的蝴蝶扇动翅膀,多少能起点作用。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16-9-23 17:43
630VB我有个,借给你?应该在路上了,过几天能到
作者: 背锅侠    时间: 2016-9-23 21:39
。。。。楼主,我就服你。。
作者: garyvictor    时间: 2016-9-24 11:58
630VB到了,怎么给你?
作者: mvw    时间: 2016-9-25 10:07
garyvictor 发表于 2016-9-24 11:58
630VB到了,怎么给你?

已经拿到630vb,感觉声音挺好的,就像平价版的800套,声音挺上档次的.

作者: xman19860519    时间: 2016-9-28 16:42
科普文章,跟帖留存,森海应该给作者发个奖
作者: mwfcd228    时间: 2016-10-4 23:25
好长,终于看完了,顶一下,感觉怎么没几个人来顶一下,是不是写得太长,没几个有耐心看完的
作者: mvw    时间: 2016-10-5 10:20
mwfcd228 发表于 2016-10-4 23:25
好长,终于看完了,顶一下,感觉怎么没几个人来顶一下,是不是写得太长,没几个有耐心看完的

呵呵,放在分区里面了么。没关系的,我自己也都读过,这些东西都是能流传一些年头的,所以不急这几天,总会有人看到的,更何况你不是已经看完了么,说明还是有价值的,呵呵。
作者: 权阵Quincy    时间: 2016-10-7 05:38
好文
作者: yy080    时间: 2016-10-14 20:53
都说到了240s了 怎么不继续写240df和kk呢?
作者: 雅马哈950    时间: 2016-10-21 15:59
今天又重新阅读了一遍,理解和领悟又上一个台阶。岁数大了,有些观念和偏好比较固化,与时俱进的动力开始退化了。玩音响听音乐其实吧本质上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比较主观而非理性。但是主流和原则还是存在滴,而且必须要遵守。现在,我有2个问题问问尊敬的马老师:1,一年前,我买了新新版HD600,马老师能否推荐撒耳放?2,一小时前,我突然有点好奇马老师的年龄,方便公开一下吧,70后还是80后哈,但愿不是60后,否则我会汗颜多多啊。
作者: wrz021198    时间: 2016-10-21 16:15
打算明年入手HD630VB。
作者: 雅马哈950    时间: 2016-10-21 18:04
哦,追加一句,我用HD600是偏向交响乐大编制风格滴,同时可以外接胆机功放哈。再一次谢谢你的好文章。
作者: mvw    时间: 2016-10-22 07:58
雅马哈950 发表于 2016-10-21 15:59
今天又重新阅读了一遍,理解和领悟又上一个台阶。岁数大了,有些观念和偏好比较固化,与时俱进的动力开始退 ...

我是1983年出生的,您太客气了,如果说觉得我对耳机的理解可能比其他坛友略高一点,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正好赶上老hifi的尾巴,又坐上了新hifi的头班车吧.所以老兄不必在意这些,你们求知欲最旺盛的年代是音箱鼎盛的年代,也是顶级歌手辈出的年代,你们的关注点可能在音乐本身,所以并不像我这样"器材党",这其实是好事.不过我总觉得,赶上什么时代,就顺应什么时代吧,既然我赶上了耳机时代,那就安心专注这个方向吧,呵呵,能为您或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高兴的.

hd600的话,如果是安逸的听,我最近在用的sfb05一体机是可以的,但看您的经历,想必对这种中规中矩的东西不会满足,其实如果是这样的状况,不如索性做一根转接线用功放来驱动吧.我前天有幸在鬼鬼版主家里听到了他的mbl老前级转接的两台斯巴克810老旗舰el34推挽双单后级,驱动的hd800,he1000和k1000声音都好得惊人,优质的胆功放对高阻耳机的匹配性是比想象中要好的,我觉得这种声音才会是您喜欢的,大开大合,充满起伏和张力,听大规模交响乐前景和背景能被充分拉开,中心的聚焦和周边的烘托全都能撑起来,这些无一不是需要大功率和强控制力做后盾的,所以我建议你试试功放转接,并从这里面,比如线材和前后级的搭配上寻找答案,hd600这种级别的耳机用普通耳机放大器,尤其是最近生产的那些小功率石机可能是很难挖掘出潜力的.当然一如既往得说,如果确实只是作为音箱的补充,偶尔听个小曲儿,那目前两三千块的一体机都是购用的,呵呵,不过也真的只是够用而已.

作者: 雅马哈950    时间: 2016-10-22 09:30
mvw 发表于 2016-10-22 07:58
我是1983年出生的,您太客气了,如果说觉得我对耳机的理解可能比其他坛友略高一点,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年纪 ...

谢谢你的及时回复。你对我的听音性格的猜测完完全全正确,一点不差,我就是喜欢瓦格纳,贝多芬和老柴,喜欢交响效果带来的正能量和乐观情绪的产生,就是特别喜欢那种西方古典音乐中带一点革命性色彩的,放荡不羁,但又是非常传统美学的那种风格,是很潜意识的感觉,第一次解剖自己内心的音乐审美观,我不知道我表达是否恰当。但是你的分析,猜测或者干脆就是结论,犹如X-光一样地急诊,充分而无遗。BTW,功放转接器某宝上有现成的买吗,我觉得应该试一试,对HD600没有伤害吗,我是器材盲啊。

作者: 与音共舞    时间: 2016-10-25 14:57
写的真好 顶!
作者: kennyd9900    时间: 2016-10-26 08:12
绝对好文,对于我这种耳机初烧帮助非常大!!
作者: yesswlq    时间: 2016-11-5 12:52
HD800s的评价怎么还没有?等啊等………

作者: 肖泉    时间: 2016-11-5 20:39
写得真好,大长知识。有些爱好确实跟初入耳机有关。我就是从MX500入门的。现在也只能听得下森海了。只有MX500和HD25。
作者: mvw    时间: 2016-11-6 07:40
yesswlq 发表于 2016-11-5 12:52
HD800s的评价怎么还没有?等啊等………

身边的朋友都是当初买hd800的那波,hd800s显然没法打动他们,所以我就一直找不到机会试,呵呵.不过没关系总会有机会的.

作者: artilu    时间: 2016-11-6 23:26
关于540g的耳罩,我有3副,一副全新,一副近新,一副表面老化,表面材质明显有些区别,但是都是有内部支撑的。从时间和材质判断,我觉得不仅仅540I的耳罩才有塑料片做内部支撑。
HD560I和II的差别,我感觉线材变化的影响大于单元变化的影响,我曾经同时比较过黑膜HD560 I,普通HD560I 和德产HD560 II,560I的线材和HD430等相近,到了II代已经变成了无氧铜(盒子上就重点提到)。换同样线材后,普通I代和德产II代差别比较小。黑膜的560I整体要宽松流畅不少,当然无需神话,仍然是560,音色之美见仁见智(我是非常喜欢),素质确实弱于之后的旗舰。


作者: mvw    时间: 2016-11-9 09:45
artilu 发表于 2016-11-6 23:26
关于540g的耳罩,我有3副,一副全新,一副近新,一副表面老化,表面材质明显有些区别,但是都是有内部支撑 ...

感谢补充,有机会我去你那看看,我一直以为540g都没有支撑只有540才有的。

作者: jy00817802    时间: 2016-11-14 23:48
简直就是教科书的科普啊 感谢楼主分享
顺便问下5K左右 推HD650有没有推荐的?
作者: mvw    时间: 2016-11-15 09:33
jy00817802 发表于 2016-11-14 23:48
简直就是教科书的科普啊 感谢楼主分享
顺便问下5K左右 推HD650有没有推荐的?

莱曼,教科书式的搭配,根本不用挑.hd650是这个世界上最好选放大器的耳机.不过如果你打算另外配一条四芯平衡线挑战下极限,那可能得自己想办法找全平衡放大器了,这个我不在行哦,呵呵.

作者: jy00817802    时间: 2016-11-15 09:38
mvw 发表于 2016-11-15 09:33
莱曼,教科书式的搭配,根本不用挑.hd650是这个世界上最好选放大器的耳机.不过如果你打算另外配一条四芯平 ...

谢谢楼主解答
作者: 萧乡小卒    时间: 2016-11-18 13:09
马老师鸿篇巨制,慢慢读
作者: jjcky    时间: 2016-12-24 13:41
chenraccoon 发表于 2016-8-20 23:16
mx500和px100都有,也正是这两个耳机带我入了森海坑再没爬出来。

你说了我想说的话,只能+1了~

作者: kidbaron    时间: 2016-12-26 14:08
楼主写得很用心,像这样的大工程一定是日积月累才完成的,顶一下
作者: weiweihey    时间: 2016-12-28 17:49
深海家族谱,鸿篇巨制,赞!
作者: zyzy55618835    时间: 2017-1-11 22:16
想入个出街的耳机,之前用的大馒头蓝牙版,最近看了一下HD630VB,楼主对这个耳机的评价也还不错。就是没有momentum这类好推适合出街的便携耳机测评,想问一下momentum和HD630VB的一些音质上的差别
作者: mvw    时间: 2017-1-19 11:29
zyzy55618835 发表于 2017-1-11 22:16
想入个出街的耳机,之前用的大馒头蓝牙版,最近看了一下HD630VB,楼主对这个耳机的评价也还不错。就是没有m ...

630的路子其实还是老派hd系列的路子,所谓对移动倾斜,也就是稍微兼顾了一点,总体还是相对比较正经的,默认低频量感也还可以,声音的细节,细腻度都有相当水准,基本素质是够的.mumentum声音就瞎胡闹呢,过渡修饰,声音做作,相比hd630vb,显得干扰元素太多,听上去花哨,让人没办法静下心来认真去和音乐沟通,耳机本身的存在感太强,同时是偏妖艳的那种,就像香水味很浓的同事在身边,你说不干扰你工作肯定是假话.个人建议拒绝这种耳机.
630的缺点也算直接,就是声音上有一种强烈的光泽感,像hd800一样,有一种刻意的高大上的感觉,听什么音乐都显得很新,很高科技,而且略有些偏硬,而且这些特性虽然源于hd800,但在hd630上确被加强了而不是抑制了,所以要说这耳机的设计还是有些邪恶的.总体而言,这个耳机作为普通便携耳机做得应该说非常好了,用在手机上甚至有点太好,大才小用了.但在台式上,hd630其实确实没比hd600和650强,虽然630价格还高不少.各种场合都能用,那儿也都有一定水准,但可能除了在iphone上比较出彩之外,在其他条件下都有些用力过猛,当作第二支耳机作为补充什么的都挺好,但当作唯一的主力,我认为还是比hd800要差一些的.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1-20 19:26
HE1  在王府半岛的森海塞尔展厅里有视听  楼主要是在北京   可以去试试  免费的  我上次去  就我一个人  听了20多分钟  随便试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1-20 19:29





作者: zyzy55618835    时间: 2017-1-20 22:48
mvw 发表于 2017-1-19 11:29
630的路子其实还是老派hd系列的路子,所谓对移动倾斜,也就是稍微兼顾了一点,总体还是相对比较正经的,默认 ...

感谢你的宝贵意见,主要经常在外,在家的时间不多,所以条件不允许在家里上台式买HD650来听,所以才咨询,看你的评论感觉HD630的路子起码还是HD的路子,跟600 650比较接近,那我就满足了。价钱确实高了点,可能是原因是便携这方面把,毕竟新耳机黑科技加持肯定要贵一点,蓝牙馒头就比有点馒头贵好多,只要素质好还是值得的,谢谢了!

作者: 绿气球    时间: 2017-2-3 12:33
天哪,教科书级的森海塞尔编年史...初烧无限膜拜( ゚Д゚)
作者: yuicc    时间: 2017-2-16 15:50
楼主威武啊   帮顶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2-17 22:51
请问楼主,要是让您推荐的话,用手机或者电脑放音乐,不用耳放,您会推荐哪款耳机?不要耳塞,要耳麦。一般就是听音乐和流行歌曲。
不用考虑预算,我有个亲戚在森海工作,内部价很合适。要插线的,不要蓝牙的,我总觉得没线会影响效果。
多谢
作者: mvw    时间: 2017-2-18 13:12
暴雨刀客 发表于 2017-2-17 22:51
请问楼主,要是让您推荐的话,用手机或者电脑放音乐,不用耳放,您会推荐哪款耳机?不要耳塞,要耳麦。一般 ...

你这个要求630vb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要求不高的话,买个4系甚至2系比如hd239什么的,就够用了.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2-18 17:50
mvw 发表于 2017-2-18 13:12
你这个要求630vb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要求不高的话,买个4系甚至2系比如hd239什么的,就够用了.

多谢  我去看看去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2-18 18:00
mvw 发表于 2017-2-18 13:12
你这个要求630vb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要求不高的话,买个4系甚至2系比如hd239什么的,就够用了.

对了  多问您一句  蓝牙真的比有线差很远吗?大馒头现在是蓝牙的 真比有线的馒头差很多吗?


作者: mvw    时间: 2017-2-19 08:25
暴雨刀客 发表于 2017-2-18 18:00
对了  多问您一句  蓝牙真的比有线差很远吗?大馒头现在是蓝牙的 真比有线的馒头差很多吗?

如果你听压缩音乐,mp3之类的,我觉得问题不大,如果听wav,我觉得以我的标准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就是兰牙有一个非常要命的地方就是如果你所在的那间房间有很多人使用无线设备,当然说的不止是兰牙设备,比如手机,比如无线路由,人越多,无线设备越密集,兰牙声音越差,反之则可以接受.

总的来说,如果随便玩玩,兰牙无妨,如果当回事,兰牙暂时还不能达到我的要求.另外就是mumentum声音实在不咋样,兰牙就兰牙吧.

作者: 暴雨刀客    时间: 2017-2-19 10:36
mvw 发表于 2017-2-19 08:25
如果你听压缩音乐,mp3之类的,我觉得问题不大,如果听wav,我觉得以我的标准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就是兰牙 ...

  多谢了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3-3 13:51
顶,楼主对很多东西有自己的理解,难得一见的好帖
初烧入了最新版650,目前打算攒钱入台机,然后再攒钱入拜亚dt1990Pro,工作后攒钱入800,这个路子对吗,感觉会错过很多好耳机。但是现在看下来就这两个比较有共鸣
作者: mvw    时间: 2017-3-5 10:36
Latitudezjw 发表于 2017-3-3 13:51
顶,楼主对很多东西有自己的理解,难得一见的好帖
初烧入了最新版650,目前打算攒钱入台机,然后再攒钱入 ...

1990可以换成1770,白牙动力还是要玩玩他家的封闭式才作数,1990我倒是觉得玩不玩两可,实在想玩了,建议dt990或dt990pro就可以了.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3-5 11:56
mvw 发表于 2017-3-5 10:36
1990可以换成1770,白牙动力还是要玩玩他家的封闭式才作数,1990我倒是觉得玩不玩两可,实在想玩了,建议dt99 ...

谢谢,之前对拜亚家的东西了解不多
700现在美亚降到3000人民币以下了,值得入吗  他的素质对比dt1990应该是稍弱的吧?

作者: mvw    时间: 2017-3-5 13:14
Latitudezjw 发表于 2017-3-5 11:56
谢谢,之前对拜亚家的东西了解不多
700现在美亚降到3000人民币以下了,值得入吗  他的素质对比dt199 ...

这个要看你信不信仰hd414了,如果信,那hd700得玩玩,要不信——嗯,一般都不会信的,一般所谓的耳机发烧友都只喜欢个头大的,账面数据大的。背后脑筋用得多的,看不见的地方大的,一般都不太在意——还是玩hd800吧,呵呵。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3-5 13:41
mvw 发表于 2017-3-5 13:14
这个要看你信不信仰hd414了,如果信,那hd700得玩玩,要不信——嗯,一般都不会信的,一般所谓的耳机发烧友都 ...

先说一句楼主的思路是真正烧过来的人才能有的。。我现在就是你说的,被650骗进来,刚刚入烧的阶段。攒钱想升级但不知道选什么方向
帖子看下来概况下700的声音:精致清晰的暗声。有650的底子(然而我对这点不是很理解,很多人说低频并不多,氛围感也比不上650)和800的素质的底子  和新版650一样,新700也对市场有所妥协,更加杂食。这么说在前端投入较少的情况下,700相对于800可以出更完整的声音。
我说一下听音观,楼主帮我看看700和800适合哪个:
大量new age其中以钢琴为主,少量小提琴,吉他和小号。基本上都是小编制,大编制不听。
摇滚听70年代硬摇(这个我不用大耳听,伤耳朵,略过),迷幻摇滚(新650的氛围感出奇地适合)
大量男声,90年代前的欧美流行。华语听张学友这种。新一代都接受无能,国内外都是。
女声也是老歌,关淑怡那辈的

700如果比800好推且杂食,那我的情况应该入哪个呢,700吗?新版有奶油味,那是不是同样适合女声呢?


作者: mvw    时间: 2017-3-7 20:13
其实你这要求hd650就很合适,hd600可能更合适,hd700或hd800反而不见得合适,hd700我觉得听些新玩艺还可以的,听一些老的东西可能感觉不对.hd800则是听起来会苦大仇深,跟喝浓咖啡似的,好像也不是你要的感觉.虽然好像你的一些要求hd700也有适配性,但我还是觉得不太可能比hd650好哪儿去.除非你真的想尝新.

另外我觉得你的要求akgk701和702会比较合适一些.
作者: zhangran1z    时间: 2017-3-19 23:41
顶M总的好文,为我们极力科普了森海的历史,以及众古董型号的听感。
我没入过森海的耳机,无非是坛子里喷新森海的文章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产的6,7,8系哪几支适合我这样新生代入手?望M总推荐。
作者: mvw    时间: 2017-3-20 20:45
zhangran1z 发表于 2017-3-19 23:41
顶M总的好文,为我们极力科普了森海的历史,以及众古董型号的听感。
我没入过森海的耳机,无非是坛子里喷 ...

其实森还塞尔的耳机声音都比较老气,一般新一代爱好者都不算太喜欢,现在有那么多的选择,我倒是建议二十八九岁或者更大年纪了再玩森还塞尔耳机不迟.年纪大点建议600和800,年纪轻点建议700和hd25,实在不知道玩什么了就650万金油.
作者: zhangran1z    时间: 2017-3-20 21:43
mvw 发表于 2017-3-20 20:45
其实森还塞尔的耳机声音都比较老气,一般新一代爱好者都不算太喜欢,现在有那么多的选择,我倒是建议二十八 ...

多谢M总答复,我知道该怎么选了。
作者: 剑击长空    时间: 2017-3-21 11:12
森海圣经,这才叫真正的评测,继续拜读我偶像马老师的大作
作者: mvw    时间: 2017-3-23 21:06
剑击长空 发表于 2017-3-21 11:12
森海圣经,这才叫真正的评测,继续拜读我偶像马老师的大作

呵呵,感谢捧场了,我记得当初答应你还是谁来者,现在看的话,好多地方其实需要修改了,另外还想补充一些东西,可是真的是没太多时间了,之前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连续一个半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写的,现在诸务缠身憋不出时间了,呵呵.

作者: 剑击长空    时间: 2017-3-24 00:08
应该是我:)

当初得到指点不少

那之后,陆续入了首版白羊毛HD580,HD540G 600欧,首版HD600,黑线铜环HD600,HD580J(一共经手3个).....全部是经典

看兄台的东西,已经受益匪浅,焉能再要求更多.....希望马版何时出差广州,能小酒一杯,点烛夜谈,岂不更妙乎?
作者: 758958125    时间: 2017-3-28 23:18
想入个耳机,现在看了hd700和dt1990,楼主话说这俩耳机哪个好点呢_(:з」∠)_
作者: 758958125    时间: 2017-3-28 23:19
楼主,我想买个耳机,hd700和dt1990这两个耳机哪个好点呢_(:з」∠)_

作者: mvw    时间: 2017-3-31 21:09
758958125 发表于 2017-3-28 23:19
楼主,我想买个耳机,hd700和dt1990这两个耳机哪个好点呢_(:з」∠)_

半斤八两,我当然是觉得hd700好点了.当然我其实还没听到dt1990呢,只是因为对t90有个极其糟糕的印象,所以对1990也不敢抱希望.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4-7 04:34
mvw 发表于 2017-3-7 20:13
其实你这要求hd650就很合适,hd600可能更合适,hd700或hd800反而不见得合适,hd700我觉得听些新玩艺还可以的, ...

所以折腾好650就可以退烧了吗?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4-10 01:10
Latitudezjw 发表于 2017-4-7 04:34
所以折腾好650就可以退烧了吗?

推650的预算是aune s6+s7,这套东西能推800不?如果不行就暂时停在650这里了,工作以后再上好点的台机
作者: Latitudezjw    时间: 2017-4-10 01:20
思路是先入耳机,用aune这套推好650并把800推个大概,有预算再上更好的台。主要是还没有听过s67下的800不太清楚是什么水准,听说新版800好推一些让我有了一点幻想
800主要是用来听钢琴和编制的 650流行人声
作者: mvw    时间: 2017-4-10 20:24
Latitudezjw 发表于 2017-4-10 01:10
推650的预算是aune s6+s7,这套东西能推800不?如果不行就暂时停在650这里了,工作以后再上好点的台机

这个应该是不行的吧,还是对付650比较稳妥.800这种耳机,有个十年八年经验再玩不迟,按道理怎么也得生产二十年吧.

作者: is6bcsb2    时间: 2017-5-1 20:24
mvw 发表于 2016-9-11 13:04
为人民服务。

22.HE60

很低档国产耳机上才有的那种级别的接地气,没有一丁点架子,没有一点儿端着的感觉,只有对信号的忠诚,反应极快,贴地飞行。

很好奇,能不能举个例子什么耳机会有这种感觉呢

作者: is6bcsb2    时间: 2017-5-1 20:59
mvw 发表于 2016-9-23 09:42
因为一时半会听不到he1等更新的型号了,所以森海部分暂停更新,想了想,这里补充一些森海之外的耳机厂商的一些 ...

请教多一个问题

我当然相信耳机的设计者本身是没有这样的恶意去刻意划分音乐阶层的,但无论从德国的历史,甚至神圣罗马帝国之前的欧洲史,以及很有代表性的德奥音乐来看,我都认为这种"阶级感"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因此hd600诠释通俗音乐所释放出的傲慢可能是骨子里的,是挥之不去的,很可能与这片土地上较深的积怨,较少的耕地和较多的人口以及类型复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而正是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导致了生长在之上的人们的互相割据,而也正是这种割据造成了阶级.虽然现代社会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阶级",但类似阶级的把人或物或文化分层(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分块儿)的想法依然存在.当然如上文所述,这种存在有客观性,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并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我们可以探讨探讨.



你在之前的森海部分的文章里面提出过一个观点(我只是抽象一下,如果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你原本想表达的不太一样的话敬请纠正哈哈),森海的一部分耳机调音是“接地气”的,相对之下另一部分是比较“冷峻和并非平易近人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上面引用的这段话的映射

那么具体到声音上面,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接地气”是不那么计较音乐的泾渭分明的阶级性,对很多类型都可以比较通吃,而“不接地气”的那一种就是类似HD800这种,适合于某种音乐(尤其是古典时代题材的甚至宗教题材的,总之就是严肃的),但是对在这个阶级之下的通俗音乐会表现出不宽容,甚至可以解读出一分“高冷的耳机对通俗的音乐的鄙视”?

作者: is6bcsb2    时间: 2017-5-1 23:11
mvw 发表于 2016-10-22 07:58
我是1983年出生的,您太客气了,如果说觉得我对耳机的理解可能比其他坛友略高一点,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年纪 ...

谢谢楼主撰写的好文章

作者: is6bcsb2    时间: 2017-5-2 00:28
mvw 发表于 2017-3-5 13:14
这个要看你信不信仰hd414了,如果信,那hd700得玩玩,要不信——嗯,一般都不会信的,一般所谓的耳机发烧友都 ...

另外如果变得欣赏森海系的调音(尤其是6系列和800这一种),是不是隐隐约约也说明了我的心理年龄已经并不年轻

作者: mvw    时间: 2017-5-3 21:59
is6bcsb2 发表于 2017-5-1 20:59
请教多一个问题

“我当然相信耳机的设计者本身是没有这样的恶意去刻意划分音乐阶层的,但无论从德国的 ...

对通俗音乐的不兼容感在很多专业耳机里都有,甚至可以说是"好"耳机的共性之一,背后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如果有时间我可以给你聊出一些东西来.

森海塞尔耳机本来是比较朴实接地气的,比如典型hd414,hd580,这个是我认为森海塞尔本真的一面.另外一些不是这样的,比如很多监听型号,也就是那个被纽曼绑架的森海,但很遗憾的是,目前你能见到的基本都是纽曼化的森海,以前那个朴实的森海塞尔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当然,最低端的一些型号,hd25sp,hd419,hd451一类,应该还能找到这些感觉,但稍微定价高一点的型号,都是很挑剔和刻薄的.当然类似he60这种复杂的综合体就更难描述了.

这个话题挺大,我目前也有一些新的看法还没完全总结出来,我觉得等我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认知阶段,再详聊吧.

作者: mvw    时间: 2017-5-3 22:00
is6bcsb2 发表于 2017-5-2 00:28
另外如果变得欣赏森海系的调音(尤其是6系列和800这一种),是不是隐隐约约也说明了我的心理年龄已经并不 ...

说明你的心已经被消费主义绑架了,要警惕.
森海塞尔耳机从最便宜的,到奥菲斯2,其实是一个档次,没什么高下之分,不要戴着偏见或先入为主的思维去评价声音.

作者: is6bcsb2    时间: 2017-5-3 22:10
is6bcsb2 发表于 2017-5-1 20:24
“很低档国产耳机上才有的那种级别的接地气,没有一丁点架子,没有一点儿端着的感觉,只有对信号的忠诚, ...

哈,理解的嗯,现在的话只能在论坛上面聊一下吧

我是指除HE60之外的那些你说的国产耳机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