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1 14:52
标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1 15:04 编辑



先回答一版友提的两个问题,文字计只简说。
一、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题:自然,奏鸣曲式一般以双主题模式为主,但到浪漫时期发展变化很大,有三个主题甚至更多,也有以主部主题与副题开启模式,具体如何划分要看内容与调式。
d小调第一乐章呈示部,应该是乐队呈示主题副题钢琴呈示第二主题的安排,开声整个乐队呈示的是一个主题群而非仅仅第一主题,这样庞杂的容量用单一主题解释不了,它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本身包含着冲突与平衡两个概念,只有用主题副题模式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说清楚,风暴般的主部是确定性动机性的,抒情的副部是对比性的,有音乐在,可以仔细感觉下,而副部呈示后音乐再一次回到主部并引出快速段落,无误的说明这是包含着副部的主部主题群。

调性上看,乐队呈示的主部是d小调,开声定音鼓与低音贝司的调是定在ra上,其间过程有转调,但基础调是d,最后收音落在d小调主音上,说明着一个完整调式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完整主题呈示的完成,紧接着钢琴呈示的第二主题是什么调?F大调对吧,F大调是什么?是d小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那么,奏鸣曲式双主题调性关系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主调与属调关系,从调性上可以判断,钢琴弹奏的是第二主题也确定无误,同时也说明,1.10分乐队呈示的只能是主部副题,不可能是第二主题。

二、关于勃拉姆斯的古典主义创作风格:说清楚很码字,只简单提示,古典风格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区别能说一堆,但简单的区别在于音乐形式是否均衡严谨统一,古典风格的音乐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灵感来自音乐自身,浪漫乐派的音乐为思想而艺术,创作灵感大多源自音乐之外,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这是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瓦格纳之间明显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用举例,翻翻作品,比比皆是,既使从容易引起岐义的音乐表情上说,如:d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表情含义在古典风格作品中虽极罕见,但它仍然属于纯音乐的,它改变了表情含义但并未改变表情的性质,而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则明显改变了表情的性质,它们的表情因素更多与具体的标物相连,而不再只为音乐而音乐,两者之间在这方面差别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古典主义若从菲利普·巴赫算起到勃拉姆斯这已经有100多年,音乐形式早以发生巨变,勃拉姆斯自然迥异于海顿莫扎特,就像现在人不会再穿长袍马褂,但它不迥异于贝多芬,而与瓦格纳绝不相像,既使与布鲁克纳也桃李不同,各参一枝,不要忘了,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不可能不沾染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你甚至可以说他在用古典主义的瓶装浪漫主义的酒,但这样的区别已经属本质区别,就如中美之间价值观之差距,如若云泥。

吉列尔斯以钢琴与乐队双优的效果被视为同曲版本的首选,公平讲,该版确有经典相,70年代吉列尔斯演奏风格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只靠砸键博彩声,渐趋于理性与内敛,这套正是录于此时。演奏可谓举重若轻,每位听者都能明显察觉他在难度甚大作品面前那份挥洒自如,钢琴浸透着梳理的美与理智的美,特别是空间感非常突出,听别家的是“普通银幕”,听他的则无疑是“宽银幕”,他与约胡姆为听者提供出了更为宽阔的画面和更为丰腴的内容,录音相当好,由于有录音大牌H·Pfeiffei 参予指导,两个声道拉的很开定位又好,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的混音条件名不虚传,20年来为DG留下太多好声。

第一号开声就拍手称绝,合奏密不透风,小鼓与弦乐把织体崩的紧紧的,既有弹性又编造出惊骇的紧张度,满弓满力的喧嚣反衬着后面主部副题的舒缓平稳,约胡姆不愧为老牌指挥,对得起此作的交响性与青年勃拉姆斯的炽热情怀,同时也为钢琴在两端的张弛铺平了道路,节奏之稳健也颇显老到。我尤赞赏钢琴的弱奏部分,就是那么自如的吟唱,演奏生涯晚期的吉列尔斯真是脱胎换骨,而激昂起来琴键的力度则是一本家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沉静如水与力憾千钧相互交织,同时又大为扩充交响性特征的,尤数吉氏与约胡姆有把握。钢琴没有阿劳那样多的变化,因而自然自如,你听不出雕琢的痕迹,阿劳的第一号过于雕琢却并未提升演奏的辨析力,但他的第二乐章反因雕琢而纯粹可人,演奏这东西,你可精细如工笔,可自然如流溪,可挥毫泼墨,也可简约至惜墨如金,无论哪方面,文章做恰当既可,不宜过之,某些时候留有余地更聪明,也更艺术。

第二号更加出色,完全成熟的艺术家演奏这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作品听来真是过瘾,到处一派熟透了的样子,意大利的火般热情与中欧幕尼黑山脉沉稳的夕阳景色被艺术家那么奇妙的融合在一起,透着斑驳陆离的光泽与巴伐利亚黑啤酒的醇香,听听吉列尔斯的钢琴,重键部分仿佛不是弹而是砸,却又砸的艺术,砸的坚实有根基,这才叫丹田气息,才叫力度。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AfdzuDEOHyLOtwW0-qbg?pwd=g0pi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1 15:15
谢谢分享,
作者: 8961373    时间: 2024-2-21 16:03
谢谢分享,
作者: xiulok    时间: 2024-2-21 17:58
学习了,谢谢。
作者: sakerzsn    时间: 2024-2-21 23:05
谢谢分享
作者: jimolr    时间: 2024-2-22 00:02
谢谢有介绍容易入门
作者: simple1    时间: 2024-2-22 08:34
分析的牛掰,谢谢分享!!!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2 16:36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2 16:37 编辑



伯恩斯坦携古尔德1962年卡内基现场版完全标新立异,演奏充斥着神经质与镇静剂的交互作用,立异的不是伯恩斯坦而是古尔德,他大胆外置了众人对勃拉姆斯这首d小调习惯性解读,而将演奏完全归纳于内心与音乐元素的重置,在钢琴部分,激情、英雄气息、狂飙思想的澎湃与张力都被大为缩减,相反,我们听到的则是亲切、悠然的音乐语言与雍容暇思般的宁静,伯恩斯坦的乐队为了填补空缺可谓不遗余力,除了速度有所迁就外,乐队空前的喧嚣锐利,演奏就这样矛盾的进行,主奏协奏的两个极端反倒产生了奇妙的中和效果,形成伯恩斯坦竭尽浪漫夸耀的乐队色彩与古尔德稳健端庄亦步亦趋钢琴演奏的结合体,任何其它版本很少听到这般颗粒明晰的钢琴和锋利如刃的乐队。

这次演奏事后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所谓专家们纷纷拍砖,对古尔德立异的演绎横加指责,而当天到场的美国佬多有患气管炎者,干咳声不绝于耳,这个事件对古尔德60年代中期完全退出音乐会舞台起了重要的促发作用,当艺术得不到尊重时,退隐也许是唯一选择,现在回过头看,古尔德不苟且的气节与大胆的音乐尝试值得称道,也有价值,勃拉姆斯d小调因古尔德而丰富,到是那些亦步亦趋的版本逐渐失去艺术价值,此外,音效实在糟糕,主办方当初似乎没有出唱片必须的录音准备,声效还不及电台水准,1994年首次发表,1998年再版,再版时音质有所提升。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7Ab5LjUyraUCbuCx9zWgg?pwd=bs2w
作者: wyw66    时间: 2024-2-22 19:53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2 20:11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2 16:36
伯恩斯坦携古尔德1962年卡内基现场版完全标新立异,演奏充斥着神经质与镇静剂的交互作用,立异的不是伯 ...

谢谢分享。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4 07:28


上传的这版第一号与伯姆录于1979年,第二号与阿巴多录于1976年,均由维也纳爱乐团协奏,我是把波利尼做为标准版本来听,谱面上所有符号的表达都准确无误,音乐语言明晰,节奏恰当准确,演奏不温不燥,没有偏于一隅的特长,也没有偏于一隅的弊端,这时期波利尼年龄还不大,却颇显成熟,之所以说它标准,很大程度缘于德奥风格老标杆卡尔·伯姆,演绎风格、节奏感、温度设定多由他控制,在他棒下,协奏曲就是协奏曲,人为的“扩编”并非他的风格,他不会额外多加一把柴让演奏炽烈如焰从而博得彩声,但该有的都有,不会澎胀,也不会缺失,当然,也许会有听者觉得有点“白开水”,比如第一乐章虽有着上佳的乐感,但缺少狂飙般的浪漫主义激情,慢乐章少了一分魅人的肖像美,录音上钢琴的平衡稍有些偏后,使得独奏线条并不很突出,典型的DG风格——突出其交响性而非协奏性。

阿巴多对波利尼有师长之谊,波利尼1960年获肖邦大奖后正是在其影响下退出巡回演出,面壁10年拜米开朗杰利苦心研艺,在协奏曲上如果说有谁与之最匹配就属阿巴多,他比伯姆热情,也更有灵性,且两人气味相投,波利尼在演绎的应力与主动性上强过上一首,演奏姿态更积极,上一首让伯姆带着多少有点老气,波利尼属筋骨感极佳的钢琴大家,音色纯净清亮,他不是那种刻意于某一方面的钢琴家,对任何一部作品,结构感都是他首要考虑的,因而第一乐章的结构力相当出众,听听他钢筋铁骨而又灿亮的展开部和势大力沉的第二乐章,结构是“纲”,纲举目张,从这个角度讲,此版不若20年后他与阿巴多&柏林爱乐团再录的那版圆熟,但在架构的坚实感上胜之,自然还是标准的演奏范本。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Z2A94GuYo8RJ9PkoGBWBg?pwd=oakj
作者: tomman    时间: 2024-2-24 08:13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4 07:28
上传的这版第一号与伯姆录于1979年,第二号与阿巴多录于1976年,均由维也纳爱乐团协奏,我是把波利尼做 ...

谢谢介绍,分享这么好的版本,喜欢明快节奏的音乐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5 09:52


巴伦伯依姆与巴比罗利爵士率新爱乐乐团1967年在EMI 阿贝路录了全部两首,反响不错,大陆很有人看不上他,这还不像索尔蒂在欧美大热而在大陆平平你能找到原因,巴伦伯依姆在这莫名其妙的没人缘,我曾见有乐迷用极恶毒语言攻击他,就我个人而言,判定音乐家只有一个标准——演绎水准、个性与效果,其它的如资质、人品、是否爱国与参评的艺术性毫无干系。

60-90年代末的巴伦伯在欧美很有声誉,在为数不少钢琴与指挥双向发展的艺人中,他算是杰出的,90年代后钢琴这一块有点“油”了——琴技长进与内蕴累积不同步,指键越来越漂亮,思想越来越平庸。

第一号颇有坚实沉积之风,稍嫌刻板但恢宏宽广,巴比罗利显然是以交响性思维框架它,速度属偏慢一类,竭尽喧嚣之能事,两位艺术家试图以出色的乐队层次与宽广的钢琴力度来解析,巴伦伯依姆钢琴的吟唱与如歌性都不错,并以此形成第一乐章基本调色板,效果不错,他给予钢琴以宽缓的节奏行走,钢琴从介入到展开这一段虽变化不够,但乐队的坚实层次与钢琴很清晰的线性让演奏颇显得浓墨重彩,织体澎胀饱满,这与作品浓烈炽热的浪漫主义情怀吻合,中间的慢乐章很有效果,巴比罗利摆弄这样乐章实在有心得,而巴伦伯依姆更是玩情调的高手,弱奏部分令人印象极深刻,很有圣洁端庄的肖像感,也很是显出色彩的明暗与力度鲜明变化。

第二号乐队的开场白生涩凝重,但英雄气质得到很好发挥,钢琴的和弦与色调非常充足,几乎是满宫满调,不遗余力为作品注入生命力,弱奏也弹得秀丽文静,说明不仅在激烈乐段用心,同时也小心应对作品的抒情性,巴比罗利的新爱乐乐团给力,它的坚实与沉积气息能赢得每一位喜欢从结构角度赏乐人的耳朵,特别是前两乐章,条条旋律都如同地表生发,茁壮、顽强,此外,建议识家细心玩味钢琴在这两部作品慢乐章的弱奏,他是用了心的,亦可从钢琴两端对比角度去看待,感悟不同风格钢琴家不同的侧重与效果。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NJgOHktQmiugQP-UIctJA?pwd=0wes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5 11:39
谢谢分享。
作者: lqh    时间: 2024-2-25 13:03
谢谢 楼主分享。图文并茂。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除了古尔德外,还有一个版本(Decca 425082-2):
Clifford Curzon,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George Szell

Cover Front (Decca Legends Edition).jpg (67.19 KB, 下载次数: 168)

Cover Front (Decca Legends Edition).jpg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6 08:59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6 09:01 编辑
lqh 发表于 2024-2-25 13:03
谢谢 楼主分享。图文并茂。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除了古尔德外,还有一个版本(Decca 425082-2):
Cli ...

柯曾&塞尔1962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在金斯韦大厅录制的勃一钢协值得收藏,这个搭配在风格上反差最大,强力的塞尔与优雅绅士的柯曾合作本身就引人侧目,第一乐章柯曾如烛光般美妙音色与塞尔棒下伦敦交响乐团冷兵器般的合奏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反差构成无可比拟的版本特色,柯曾是我欣赏的钢琴家,无论演奏什么风格曲目,清晰与有风度永远是他的主题词,文人不乱步,“口齿”清楚,又能解出题中之意,他师从施纳贝尔和兰多芙斯卡,能融合两位大师之长,他的演奏是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与刚健优雅风度的完美体验。

塞萨尔·弗兰克(1822-1890)的交响变奏曲平衡性更好一些,柯曾对这部神秘变奏曲钢琴部分的解释非常有效果,雄辩又有说服力,他以持性的钢琴语言极为精湛表现出这部作品的幽幻感觉,由鲍尔特指挥伦敦爱乐团助奏,与下面的谐谑曲均录于1960年。

亨利·利托夫(1818-1891)的谐谑曲选自他的第4号交响协奏曲,集中展示钢琴技巧。

录音效果没得说,库尔肖与威尔金森的代表作,DECCA引以为豪的经典录音。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0_Zqw1orCNCvgiqZFO1kA?pwd=l4vx


front_副本.jpg (72.56 KB, 下载次数: 164)

front_副本.jpg

作者: llok    时间: 2024-2-26 09:14
非常感谢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6 09:17
谢谢分享。
作者: bjbjsdritt    时间: 2024-2-26 11:13
感谢分享
作者: MusicAV    时间: 2024-2-26 17:05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6 08:59
柯曾&塞尔1962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在金斯韦大厅录制的勃一钢协值得收藏,这个搭配在风格上反差最大,强力的 ...

我手上是这张(估计是首版CD),当年买回了一听音效惊人。一直没找到这张由DECCA官方出的96K高码FLAC。

Brahms-PC1&2Intermezzos-Curzon,Szell LSO DECCA-4176412-DH.jpg (76.33 KB, 下载次数: 194)

Brahms-PC1&2Intermezzos-Curzon,Szell LSO DECCA-4176412-DH.jpg

作者: MusicAV    时间: 2024-2-26 17:12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7:05
我手上是这张(估计是首版CD),当年买回了一听音效惊人。一直没找到这张由DECCA官方出的96K高码FLAC。

网上有那个HDTT的FLAC192, SHM拿着96K出了SACD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18:30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6 08:59
柯曾&塞尔1962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在金斯韦大厅录制的勃一钢协值得收藏,这个搭配在风格上反差最大,强力的 ...



您的点评真是精到~~真有专业乐评之风。或者俺不够格,但可以说您的语言功力那是杠杠的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18:36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7:05
我手上是这张(估计是首版CD),当年买回了一听音效惊人。一直没找到这张由DECCA官方出的96K高码FLAC。



的确~~Decca legends 97CDs  的图都是如15、16楼所示的24-96的,但包子里都是转制成了ape格式或者flac格式。我前后有搜过几遍,均没有找到24-96或者其他高码的格式。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2-26 18:59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8:36
的确~~Decca legends 97CDs  的图都是如15、16楼所示的24-96的,但包子里都是转制成了ape格式或者f ...

这和现在的24bit-96KHz高码数字发行是两回事。当年的24bit-96KHz是指从磁带录音做AD转换成PCM时用的96KHz的采样频率,24bit的量化,然后做数字混音处理。处理好的音频做成CD发行时还是遵循16bit-44.1KHz的规格。这样做至少理论上比一开始就16bit-44.1KHz做AD转换的“源”要好一点。从市场实际效果上看,金耳朵们还是听得出的,和抓轨后用wav,ape,flac格式没关系的。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19:01
wpx426 发表于 2024-2-26 18:59
这和现在的24bit-96KHz高码数字发行是两回事。当年的24bit-96KHz是指从磁带录音做AD转换成PCM时用的96KHz ...

谢谢解答~~原来如彼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19:11
wpx426 发表于 2024-2-26 18:59
这和现在的24bit-96KHz高码数字发行是两回事。当年的24bit-96KHz是指从磁带录音做AD转换成PCM时用的96KHz ...

那俺再借楼主的宝地继续求教一个问题:

仍然是Decca Legends 97CDs
Zubin Mehta - Mahler - Symphony No.2 - (24-192, Decca Legends, 2012)
里面用的图片看也是在这个24-96的源。那俺可以理解这个24-192只是一个升频,亦或是严格意义上的Remastered的版本?

                     







https://pan.baidu.com/s/1zU0surOnB1x1e-AfibjRvQ?pwd=78nh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2-26 19:49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9:11
那俺再借楼主的宝地继续求教一个问题:

仍然是Decca Legends 97CDs

如果您只是得到了码率为192KHz的flac,搞不清它到底是什么来头的。它可以是原始母带用24bit-192KHz转换而来,也可以用升频的方法(数字内插)得到,也可以从SACD的dsf/dff转换....。除非Decca付的小册子里有说明。不过,俺从来没见过PCM高码的实体碟,SACD是1-bit编码的。

俺高度怀疑您的这个是升频的产物,作者只好把Legenda CD的封面拉了进来。如果是Decca正式发行的高码数字发行,应该有另外的封面。

作者: MusicAV    时间: 2024-2-26 19:49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9:11
那俺再借楼主的宝地继续求教一个问题:

仍然是Decca Legends 97CDs

选了你网盘中梅塔马勒2中一条短音轨,见下图,用SACD或DSD64转的,鉴定完毕!

梅塔这张马勒二去年我分享过从蓝光中提取的96K,估计你有了这PCM96K转DSD64再转PCM192K的FLAC后,看不上俺这原装96K。
DECCA-Legends中还有张大家不喜欢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老柴芭蕾组曲吧,这张对应的96K蓝光,其音轨正在默默分享中、、、、

05c. Sehr langsam und gedehnt -.jpg (305.59 KB, 下载次数: 84)

05c. Sehr langsam und gedehnt -.jpg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2-26 19:51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7:12
网上有那个HDTT的FLAC192, SHM拿着96K出了SACD

HDTT常干这事。不知是他们买了母带重处理的,还是直接升频?

作者: MusicAV    时间: 2024-2-26 19:53
wpx426 发表于 2024-2-26 19:49
如果您只是得到了码率为192KHz的flac,搞不清它到底是什么来头的。它可以是原始母带用24bit-192KHz转换而 ...

都是2024-2-26 19:49  又是你赶先一步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2-26 20:02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2-26 20:03 编辑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9:53
都是2024-2-26 19:49  又是你赶先一步

得罪,得罪

另外,向楼主道歉,这楼够歪的了!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6 20:23
谢谢分享。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20:42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9:49
选了你网盘中梅塔马勒2中一条短音轨,见下图,用SACD或DSD64转的,鉴定完毕!

梅塔这张马勒二去年我分 ...


那俺赶紧去睇一眼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2-26 20:45
wpx426 发表于 2024-2-26 19:49
如果您只是得到了码率为192KHz的flac,搞不清它到底是什么来头的。它可以是原始母带用24bit-192KHz转换而 ...

So,俺现在头大,一堆类似的东西,占地儿。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8 09:51
[attach]1936851[/attach]

李赫特对勃二钢协情有独钟,一生录有多版,我手里有三版,一个1960年在RCA与莱因斯多夫和芝加哥交响,一个1969年在EMI与马泽尔&巴黎管弦乐团,两个版拥趸各半,各说各的好。就个性讲,李赫特、马泽尔都相当自负,口味难调,又都不是省油灯,而巴黎管弦乐团除了明希和克路易坦谁都难驾驭住它,这版注定会是一场惊人的竟奏。

EMI这版演奏粗砺喧嚣,开声就是秀“肌肉”的互不示弱的竟赛,看谁强悍,看谁大声,谁也不愿弱处理,需要弱的乐句也暗自加力,对置的双方始终剑拔弩张,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激发着本能的生存欲望,尽管我本人并不欣赏,但难以否认演奏的精神百倍,艺术表现上,无论乐队还是钢琴都带有浮雕般的凝滞感,甚至带有几分“涩”,这种效果来自演奏家全身心的投入,每一音符都不愿轻易放过,它把每个音符都堆积成增量的凸显效应,它带给听者的不是流畅的美,而是沉滞的累积的力学效应,这就像博击,它的美并非仅是加速,而是每一击打时力量的纠缠,听听第三乐章,即使在需要几个声部都沉下来去展现室内乐层次的地方,也时时的按捺不住,却蕴致深长,总的看,虽对比性超过互补性,相互之间少了柔软的伸缩,但各自襟怀坦荡,是刀是枪合盘托出,李赫特与马泽尔俩人叫起劲来绝对成一景,感觉下第一乐章11.13分李赫特不管不顾急不可耐冲进来的样子甚觉可爱,包括末乐章充满活力的竞奏。

这张唱片另收有1974年与柯岗录制莫扎特G大调第28号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两乐章,第一乐章分成序奏与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两个大的部分,占比各半,第二乐章是主题与五段变奏。调式G大调,间以G小调调色对比,结构简单但可爱,喜欢从调性上了解作品的乐迷可感受在G上、大小调不同调式下音乐不同的色彩、情调、蕴意与效果,李赫特与柯岗合作依旧是情调厚重,音符饱满,但典雅气息稍嫌不足。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wy26kHnIbgrLafCDpeA8w?pwd=v9ev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8 10:00


1960年RCA的莱因斯多夫版结构上相对简洁,莱因斯多夫对音乐与架构的梳理效果极出色,演绎带有他一贯德奥式的整体思路,均衡但在节奏上则齿轮交错、环环相扣,你在他的声音上找不到粗砺,又保持着紧凑的速度,他显然比马泽尔要“干净”的多,他们更像是伙伴而非“竞奏”关系。

速度掌控偏快,说明主观的诉求并不复杂,但视野开阔,声调响亮,透明度很高,这版出自2015年SONY李赫特18CD专辑,忠实记录了李赫特60年代演奏的风采,比如第一乐章的节奏变化、极流畅的行走与透明的音粒都出类拔粹,第二乐章在紧迫感中钢琴的筋骨与清亮的力度显出非凡的指上功夫,他在快节奏上的扎实与音色变化真是精湛,相对于其它俄派钢琴大家,我总是觉得李赫特身上更具有典型斯拉夫气质,技术精湛、对节奏异常敏感,宏大与精细兼备,沉静与狂放交错,他的演奏往往强化对比,能大大拉开两极之间的幅度,时而黄钟大铝、大开大合,瞬间就陷入到斯拉夫的忧郁之中,听听他中间的两个乐章,将两极演化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力撼千钧而又沉静优美!再听听第四乐章精妙的钢琴部分!圆润细滑如浸了水的鹅卵石,含风挟雨、粒粒如珠,莱因斯多夫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不显山露水,但烘托致密,严丝合缝,不愧为名演。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07sqJs17KUahCoXW0ii_g?pwd=nypu

Cover.jpg (53.52 KB, 下载次数: )

Cover.jpg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8 10:06
wpx426 发表于 2024-2-26 20:02
得罪,得罪

另外,向楼主道歉,这楼够歪的了!

客气了,我对音频格式所知甚少,几位小哥的深入讨论我正好补课了。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2-28 10:13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8:30
您的点评真是精到~~真有专业乐评之风。或者俺不够格,但可以说您的语言功力那是杠杠的
...

谢谢,不过一点听后感。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2-28 13:31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8 10:06
客气了,我对音频格式所知甚少,几位小哥的深入讨论我正好补课了。

被人叫小哥,立马年轻了30岁,I'm flattered......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2-28 15:03
谢谢分享。
作者: lzleele    时间: 2024-2-28 15:09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8 10:00
1960年RCA的莱因斯多夫版结构上相对简洁,莱因斯多夫对音乐与架构的梳理效果极出色,演绎带有他一贯德 ...

老师的点评很到位

作者: hanshan123    时间: 2024-2-28 16:03
长坡厚雪,谢谢分享,楼主慢慢聊,咱们细细听
作者: rongpeng1    时间: 2024-2-29 10:22
感谢长文分享,我还在选曲目阶段,喜欢老柴,帕格尼尼这些好入耳的,听不太出版本区别,唯一的就是古尔德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原来一个曲谱能弹出两部作品,认真学习中。。。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1 12:10
[attach]1937641[/attach]

巴西钢琴家尼尔逊·弗雷热2005-06年现场版以堂正端庄的风格演奏的勃一、二钢协引人注目,里卡多·夏伊率莱比锡布店大厦管弦乐团助奏,DECCA公司2007年首版,听说此版曾获《留声机》大奖。

夏伊擅于把握大部头,他属“韩信将兵,多多亦善”类型,越是大型作品越来神,所以马勒瓦格纳是他节目单上的常客,你让他弄莫扎特海顿他自己都觉得不过瘾,就个人欣赏习惯来讲,我有些怵头这样的指挥搞勃拉姆斯,他们容易缺乏逻辑感,弄不好就跑偏,过头是经常事,渲染型指挥一般很难”悠着“,而很容易就”眉飞色舞“,d小调第一乐章不出所料,开声乐队就开足马力,音响宏大厚重,密不透风,但思辩力并不出色,节奏与速度都正确,只是乐队的逻辑感与推进过程中的精密程度并未与之同步提升,在主奏与协奏关系上,夏伊富于侵略性,合奏铺天盖地,好在弗雷热并不软弱,分句坚实,线条坚挺,他以强硬自信的演奏卓有成效的支撑着声部,第一乐章就这样在交互对峙中度过,热流灼然,毫无疑问,织体与效果肯定都是澎胀的,但并不过份,第二乐章乐队相对体面些,演奏一旦留有余地,艺术性会因之自溢出来,弗雷热好在弱奏的音色圆润,如金石之声,朗朗上口,乐队的分寸感尚可,第三乐章夏伊管弦乐部分的推力与钢琴简约的行走都令人满意,特别是乐队的卡农部分颇为醒目。

第二号夏伊反倒表现了出人意料的控制力,演奏灼热而整体稳健,乐队对声部层次的梳理有效,低音声部让管弦乐基础很牢靠,第一乐章乐队与钢琴重键几小节下来效果斐然,两者都有着"正确"的解读,几个小高潮段落激动人心,主题与串联的经过句使整乐章演奏都很夯实,夏伊与弗莱热显出老到的处理,呼吸感恰当,气场稳定,展开部的效果一流,除去略显“飘移”的圆号和外,没啥可挑剔的,钢琴尤其提振精神,但第三乐章大提琴多少有点怪,偏过的揉弦显得不够自如,苍劲感被漏掉了。整体的看,乐队有着恰如其份的位置感和清澄的抒情性,弗雷热的钢琴很有气度,可谓挥洒自如,稔熟的节奏处理与灵活的音色变化显出大家之相。

音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JD2fu0cJTbxbUIuFxTyoQ?pwd=ab48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1 12:13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3-1 12:16 编辑



海伦·葛莉茉在勃拉姆斯钢协演奏史上留下印迹,勃钢协女性版不大多见,第一号1990年现场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第二号2005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均是拉脱维亚人Adris Nelsons。
两部作品录制间隔了15年,即说明着作品难度,也说明着葛莉茉的犹豫与对完美的追求,不到十拿九稳不会再触碰同样让人爱恨交加的勃二钢。

第一号首乐章管弦乐部分明显缺乏精确与有气魄的开端不是理想的开端,管弦乐部分“闷”在里面,没有有效的释放,这很糟糕,Nelsons并未表现出对作品有力的掌控,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是何等出色的德国乐团,表演却远不尽如人意,足见勃一钢难度有多大,葛莉茉的钢琴中规中距,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开始这一段不够精确也不够流利,一些乐段显得生涩,但后面渐入佳境。

葛莉茉并不女性化,她的力度直逼阿格里奇,但多么出色的艺术家都难以完全驾驭住这样复杂的超大型作品,并非完全难在技术,而是难在精神层面,稍有误读与松懈就会脱离出第一乐章的内蕴与方向,分句一但游离,韵味就会大减,因此我一再强调,勃一钢协主要难在思辩力,它在掌控上毫不逊色于贝多芬锤子键琴的慢乐章,甚至尤有过之,锤子键琴长大的慢乐章需要紧紧贴住主线,不得半点游移,勃一钢协则往往分句悠长线性叠加,情趣飘忽多变,尤难掌控,尤须思辩。一但度过易入岐途的首乐章,后面乐章会好受点,如你能够充分享受第二乐章片刻宁静和第三乐章的刚毅倔起,当然,它们仍然极难。

15年后的第二号演奏成熟度优于第一号,好在驾驭力上,走键干净而正确,钢琴每一分句的介入都准确无误(如钢琴极稳键有度的主题呈示与华彩段落),胸有成竹与自信力成正比关系,自信力下分句的主动性能听出来,而主动引导与被动跟随的效果完全分属两个层面,诠释设定上,葛莉茉聪明的从力度的漩涡中走出来,专注于对作品内蕴的揭晓与节奏性的精准把握,这一改变是革命性的,大为提升了演奏的主动性,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它的顺理成章。步入中生代后,葛莉茉已不再是那个只喜欢在力度上荡秋千的小狼女。

音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DyulnSfY3fcRkmxt_Yd2g?pwd=wbrr

封面.jpg (86.87 KB, 下载次数: )

封面.jpg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1 12:28
谢谢分享。
作者: decnpo    时间: 2024-3-2 09:50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3-2 11:18 编辑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构比较复杂,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楼主在第一楼所说的双主题奏鸣曲模式(即乐队呈示主题副题,钢琴呈示第二主题奏鸣曲式)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双呈示部奏鸣曲式模式,即乐队第一呈示+钢琴第二呈示+展开部+再现部,其中第一呈示部包括开头在定音鼓与低音贝司不断轰鸣之下小提琴演奏出的汹涌的主部主题、弦乐组演奏的连接部第一主题、链接部第二主题和第一呈示部结束部,缺副部主题;第二呈示部包括钢琴演奏的第一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其中包括第一呈示部连接部第一主题、链接部第二主题)、副部主题(及钢琴在F大调上演奏的主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双呈示部模式,因为勃拉姆斯对贝多芬等传统作曲法的研究很深,受其影响也很大,很多作品都有贝多芬的影子(如第一钢协第二呈示部末尾出现的或转入再现部前的强烈的三短一长音型,就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动机”),是传统作曲法的继承者和坚守者,其很多作品都是传统与浪漫的结合。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都是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结构(即乐队第一呈示部、钢琴第二呈示部),自然年轻的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采用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结构或有双呈示部奏鸣曲式影子很容易被理解。另外,我也觉得按双呈示部奏鸣曲式结构去听勃拉姆斯第一钢协比较自然、容易听懂。


作者: decnpo    时间: 2024-3-2 13:20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3-2 13:31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 12:10
巴西钢琴家尼尔逊·弗雷热2005-06年现场版以堂正端庄的风格演奏的勃一、二钢协引人注目,里卡多·夏伊 ...

喜欢这样对作品演绎进行深入的分析。
你所说的乐队思辨力不出色,推进的逻辑感与推进过程的精密程度未与之同步提升,好像有点抽象。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2 19:25
decnpo 发表于 2024-3-2 09:50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构比较复杂,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楼主在第一楼所说的双主题奏鸣曲模式( ...

欣赏能从乐理或结构角度深入作品的乐友,这能大为有助于理解,兼听则明,我n年前听老罗演奏坎切利的《simi》,曾很为之震撼,尤为其细部吸引,又不得要领,再再听才觉出坎切利的高明,他让你在整个音乐的行进中,总是对大提琴站上降E充满期待,明白了这一点,复杂的音乐豁然开朗,解构的目的多在于此。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2 19:30
decnpo 发表于 2024-3-2 13:20
喜欢这样对作品演绎进行深入的分析。
你所说的乐队思辨力不出色,推进的逻辑感与推进过程的精密程度未与 ...

听听塞尔&柯曾与伦敦交响勃一钢协第一乐章呈示部,或许有助于了解夏伊&弗雷热同曲第一乐章。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3 10:18
我对勃拉姆斯的喜爱不亚于贝多芬,同贝多芬一样,这是一位将个性与作品紧密契合的作曲家,也与贝多芬一样——听其作如闻其人,特别是他的第四交响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那种毫不犹豫的隐退与畅然回归之意、那种夕阳西下但又执拗不改的顽强性格、那种外圆内方、外柔内刚、外凉内热、外谦和内执拗、外朴实内瑰丽奇绝的精神,每每听来让人灵魂震颤。

此作写于1878年,题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有个创作细节颇能反映勃拉姆斯的性格与创作严谨,1878年8月初稿写成后,他以极谦恭的态度给约阿希姆写信,希望能听到约阿希姆对作品的看法和修改意见,约阿希姆也认真鉆研并郑重提出修改意见,但作品成稿发表除了几处弓法指法有所改动,哪个地方都维持原样,约阿希姆白白的一番认真研究。

勃拉姆斯管弦乐作品一般都充分交响化,因而,他四部协奏作品都被称之为“带有独奏声部的交响曲”。什么叫协奏曲中的“交响思维”?一、乐队不再仅仅是独奏的陪衬,在协奏曲整体布局上,乐队与独奏一样,都是发展音乐内容与主题的重要成员。二、大为提升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对置对比关系,使之成为作品的结构骨架和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这种“质”的改变只有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才成为可能。

听听第一乐章是不是这样,没有引子,开声就由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题,1--|316|5-3|513|5-3|153|2--|(没法把简谱弄精确),很显然,它明显建立在D大调和弦基础上(1-3-5),这条乐句低沉灰朦,但双簧管的进入很快就有了田园风貌并在其中夹裹着一丝哀愁情绪,我们听听这个主题群的情感变化有多么丰富!它接下来的发展明确、简短、有力,带有特定的英雄气质和执傲昂然的性格,音符的洪钟般怦动与时值延音都恰到好处体现出勃拉姆斯气息宽广的音乐风格,但1.07分(内沃版)单簧管的介入,再一次将音乐带入抒情的氛围中,第一主题群呈示结束了么?没有!你听下去,音乐且抒情且悄然向低音区流动,紧接着又出现一条更为强劲有力带有英武气质的乐句(2.12分),并以独奏小提琴卓然翱翔的介入进入第二呈示部,你看,短短2.32分钟乐队的第一呈示部是以很交响化的、多姿多彩的、颇具有对置成分的、雄辩的姿态展开。

以独奏小提琴开启的第二呈示部同样丰富多姿,小提琴的进入是一段气宇轩昂的华彩乐段,它并没有马上呈示第一主题,但你仔细听:乐队却时隐时现轻声流连于主题片断(如:316|5--等),小提琴直到4.06分才以极抒情柔美的声调在高音区呈示第一主题,紧接着是独奏小提琴围绕主题一连串装饰性演奏,抒情、浪漫、坚韧兼具。6.25分,小提琴演奏出更为美丽抒情的第二主题,在经过复杂的变化性装饰性处理后,7.51分,音乐进入展开部。

在古典风格的奏鸣曲式中,这两个呈示部较为复杂,它首先复杂在主题并非那么明确,特别是第二主题,初听很难找出来,勃拉姆斯虽严格按照古典奏鸣曲式写作,包括双呈示部的写法,但他的音乐布局较之纯粹古典风格要复杂的多,主题呈示再也不是以“单一”的面貌呈献,围绕主题的华彩、装饰句、演变句、插句,比比皆是,你看:他把古典奏鸣曲的呈示部尽可能的“交响化”了,其中的抒情性戏剧性与雄辩的英姿给人以深刻印像,从这个角度讲,音乐的情绪却又是简单明确的,因而,是易懂的。

展开部更为复杂,勃拉姆斯把协奏曲的交响化思维可谓发展到古典风格的极致,呈示部中主题群所蕴含的所有情怀都如雨后春笋般的伸展开来,时而浅吟低叹、时而曲折坚定、时而如鹰博长空、时而又水般柔情,音乐的发展颇具戏剧性,迷宫般的音乐走向却又能让听者在“迷途”中看到主题引导的曙光,真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若有序了解了复杂的第一乐章,后两乐章结构难度就小多了,第二乐章三部曲式,由管乐组奏出白日梦般美妙的牧歌主题,小提琴随后的模仿与变奏不仅不减风韵,反而更添猗丽,3.48分进入的中段情绪为之一变,但它所诉说的则是比A段更为曲委多变的心声,我为什么说勃拉姆斯内心如锦秀?这样的抒情篇章,既使在整个音乐曲库中也不多见。第三乐章是充斥着耀目光彩的回旋曲,不赘。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3 10:19


这首D大调由于它的重要地位录音极多,名版不在少数,许多小提琴大家都有名版存世,但演奏优异且珍贵的则是两位女性小提琴家的历史录音,一位是法国早逝的天才吉奈特·内沃,一位是几十年来被人低估的乔安娜·玛尔齐。为什么说这两版优异?我一直以为,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的最佳人选是海菲兹和奥依斯特拉赫,特别是海菲兹,在“神似”上很难被超越了,弓法还放一边,在指法上,海菲兹的肌腱与指法与勃拉姆斯几乎同构同体,而他凌历的气势与“太上忘情”的演奏风格又特别适合勃拉姆斯,他与莱纳1955年的录音很难被超越。

能与海菲兹版媲美的,这个吉奈特·内沃1946年版能名列前茅,首先,这个30岁便因空难而去世的天才女子演奏生涯可谓命途多舛,因而录音很少,其次,演奏之精彩为后来一干男性杰出小提琴家所莫及,技术、精神、分寸感,无一不佳,第一乐章第二呈示部独奏小提琴凛然飞掠般的介入是非常考验小提琴技巧的一段,內沃的演奏有气势、节奏与力度精准,又干净,后面的处理每个音都扎实,而內蕴丰润充盈,我尤为赞赏她的抒情段落,她大方得体的抒情性让一些粘粘乎乎的版本相形见绌,什么叫“味道”?配比准确才能调出好味道,听听她在两个主题上优秀的表演与展开部复杂多变中脉络清晰的演奏,不由让人赞叹!真不愧是埃内斯库调教出来的高手!若再假以天年不知得有多精彩!可惜,天才往往难长命!

该片1946年8月录于英国阿贝路第一录音棚,由名指挥Issay Dobrowen率爱乐管弦乐团协奏,DUTT唱片公司出版。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6VWF-pP3ngP_BdqTTSwkg?pwd=apbr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3 12:47
谢谢分享。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3-3 13:21
gdyy223 发表于 2024-3-3 10:19
这首D大调由于它的重要地位录音极多,名版不在少数,许多小提琴大家都有名版存世,但演奏优异且珍贵的 ...

于我,Mullova和Abbado的这个现场最有感觉。俺承认二人的特殊关系有作用
此外,Neveu的原录音是在EMI, Dutton做的remaster,音质确实好多了,但EMI Reference版上还有Sibelius,也很棒!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gtwM_Uo5AqIolI0N9ZyQw?pwd=2nai




作者: duoduo88    时间: 2024-3-3 13:23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9:11
那俺再借楼主的宝地继续求教一个问题:

仍然是Decca Legends 97CDs

个人diy版本。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3 14:05
[attach]1938235[/attach]

首选版本我推荐海菲兹,他也是一生录制多版,以这个1955年RCA与莱纳&芝加哥交响乐团版上佳。我倒不是说此版冠盖群贤,而是说海菲兹的血型气质乃至肌腱指法与勃拉姆斯作品精神特别匹配,不滥情是他有别于众多演奏家、也是最为我所赞赏的品质,不知别人,我是不喜欢那些一遇慢板乐章就腻腻乎乎"走不动路”的演奏。

听听海菲兹怎么处理抒情乐段,真正的大家气色——小提琴仍是他一贯特点,快速、凌沥、不矫情,情感处理也一样,评论界有人认为此版情感表达偏弱,有些重技巧而轻内涵,但这要分怎么看,如果你偏爱奥依斯特拉赫那样的情感流泻,听海菲兹许会有些不够味,但海菲兹演奏的一基本特点就是不滥情,他一般不会沉浸于“情感旋涡”,即使演奏浪漫时期作品,他也能跳出三界外,第二乐章堪为经典,他追求的是那种“太上忘情”的境界,不是没有情,而是演奏家在个性上达到“太上”层面后不为情所滞、不为情所动、不为情所累的个性风格,表达出的是一种对情感无为的轻惹和有意的淡化。他的演奏冷沥而超然、快速而坚实、一带而过却是高屋建瓴,姿态挺拔,又该有的都有,而技术上的优势尤其明显——听听他对双音和弦清晰的处理和丝毫不乱的快速段落。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Boit4Acy-XaKpd_WoH0Iw?pwd=b9af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3 14:12


乔安娜·玛尔齐(1924-1979)这款1951版唱片经得起细细品味,她指下的勃拉姆斯与杰出的吉奈特·内沃风格相异却同样出色(注意:风格相异),在乐感美的表达上甚至更出色,小提琴柔美偏女性化但绝不失挺拔,细腻流畅又不动声色的“崩”着劲,琴音的内涵上并不输海菲兹,运弓力度较之海菲兹自然弱了些,但线条仍然清晰坚韧,我们能听到她在处理需要运弓力度乐段时足够凛然的气势,而抒情性更胜一筹,在几个一流版本中,我以为这是相对全面的勃拉姆斯——无所畏惧、铮铮硬骨而又秀丽朴实的斗士与诗人形象。

玛尔齐显然放慢了速度,这使得她能更从容的应对,因而气息与速度的调控自由且充分,第一乐章演奏既有筋骨又甜美,音乐在充足呼息的同时中保持着敏感的应力与弹性,且无因放慢速度而音符抖颤不稳的弊端,展开部尾声第二主题与第二乐章A段美的令人心醉,足以令人摒息静气的听,当然,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滴水不露的烘托也功不可没,这位指挥协奏曲的一流好手与多位名家都有名演存世。

音源链接:CD版:https://pan.baidu.com/s/1BrQzc3VJUsAdQzjUHApIng?pwd=ks8j
音源链接:LP 版:https://pan.baidu.com/s/1ZnbusaSELxqf76N4Wg51Qg?pwd=n6hj

front025.jpg (136.68 KB, 下载次数: )

front025.jpg

作者: decnpo    时间: 2024-3-3 16:33
gdyy223 发表于 2024-3-3 10:18
我对勃拉姆斯的喜爱不亚于贝多芬,同贝多芬一样,这是一位将个性与作品紧密契合的作曲家,也与贝多芬一样— ...

谢谢分享!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3 16:42
谢谢分享。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3-3 18:54
搬凳子坐后排听课~~
作者: simplerbt    时间: 2024-3-4 10:03
观楼主的乐评,如同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zhal    时间: 2024-3-4 10:34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作者: lzleele    时间: 2024-3-4 11:51
谢谢老师们的分享以及精彩欣赏点评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2:16


乌托·乌季的RCA版录于1983年,由萨瓦利什率爱乐乐团协奏,我知道乌托·乌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音乐节,也许是准备不足,他的演奏与我对他的期望值以及他在欧美舞台的鼎鼎大名有差距,运弓不稳、错音频频,但随后买到的几张唱片则足够精彩,与他的现场判若俩人,这张勃小协是其中之一,多年后我还庆幸买到这张唱片,现在市面怕是很难找到了。

他不属于结构精致的小提琴手,但这版录音则表现出独奏与乐队完好的平衡性,这是我一直欣赏萨瓦利什的原因,他指挥的协奏曲乐队“位置感”都相当好,此版,萨瓦利什棒下乐团热情洋溢的协奏与乌托·乌季朴实无华的独奏如水乳,同时,甘美如饴的琴音给人很舒服的听觉感受,我尤为关注他的表情深度与“长线条”的分句处理,这是一版专注于作品音乐美感的演奏,你不要试图在这里听到类似海菲兹那样凌沥的气势,它打动你的是在绵绵悠长分句中所蕴含的如诗如画的美,虽然小提琴少了精雕细琢,音色也不够明亮,但箱体音醇厚,演奏高贵而不流俗,颇有几分布衣大学士的风度,听听他枝青叶润而又朴实的第二乐章,我有时在想:真正的高贵往往都不尽力在雕琢上,气质也无须装伪,新生代的土豪们再怎么倒饰,也掩盖不住骨子里的“土鳖气息”。

意大利学派是小提琴技巧的化身,它的现代风格是由G·B·维奥蒂和帕格尼尼奠定的,所以现代意大利小提琴家多以技术见长,如阿卡多等,但乌托·乌季是个例外,他与正统的意大利学派迥然不同,这是我对他感兴趣的原因,篇幅计,有时间再继续这一话题。

遗憾的是这张唱片没在手边,上传的是我曾经将勃小协部分整轨后的flac,纵能听赏,终为不美,若哪位大佬手里有能分享,就万分感谢了。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coCl75BG426NBVifMWWaw?pwd=j26r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2:22


这是一版令人肃然起敬的录音,两位曾经深有感情的音乐家以充沛的激情与水般的柔软为我们奉献出一版难能可贵的演奏,阿巴多对穆洛娃的一往情深在乐队的协奏中看得清楚,乐队部分密不透风,每一个音符都是精心琢磨的结果,没有一处空泛音,可谓竭尽全力为穆洛娃铺垫,再听听穆洛娃的第一乐章,端庄克制,尽展柔情,低调而不事张扬的倾诉着内心情怀,这同样是一版专注于抒发情感的演奏,却水墨画般的清雅,一纤一毫都透着精细清晰,特别是高音区的细如游丝,当然也有激情表达,但绝不大声。抛开附着于唱片上俩人情感掌故,单从效果上看,这也是一版出色的演绎,乐队的大气浑圆与小提琴高贵柔媚产生出令人信服的整体效果,穆洛娃极具亲和力的独奏给我留下一定印象,力度自然弱了些,但无伤大雅,我尤其对穆洛娃理性与适度抒情的慢乐章点赞,本可以倾尽心怀,却适可而止,如万千气象化于一羽,高手!

这是阿巴多1989年入主柏林爱乐乐团后举行世界巡演在日本音乐会的现场录音,乐队部分在我听过的版本里很出色,柏林爱乐团的实力别家很难达到,PHILIPS金线版,整张唱片很“吝啬”的只有勃拉姆斯D大调一首,1992年1月录于东京。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dcCtRO7OStZk5IxVJvUtQ?pwd=y1nk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4 12:22
谢谢分享。
作者: MusicAV    时间: 2024-3-4 13:00
gdyy223 发表于 2024-3-4 12:22
这是一版令人肃然起敬的录音,两位曾经深有感情的音乐家以充沛的激情与水般的柔软为我们奉献出一版难能 ...

谢谢介绍

阿巴多和慕洛娃那段时期一起的录音不多见,除了这张勃拉姆斯外,记得还有一张是四季。
PH DH GH正价版都很“吝啬”。首版克莱伯贝五一张高价、贝七又一张高价,后来五+七合在起变成了一张中价版


作者: bdbjyh    时间: 2024-3-4 13:40
多谢楼主的点评和分享,这样一边听一遍学习楼主细致的分析,感觉真好
作者: pynj    时间: 2024-3-4 15:19
大赞
作者: zphong    时间: 2024-3-4 15:32
感谢分享!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3-4 16:32
wpx426 发表于 2024-3-3 13:21
于我,Mullova和Abbado的这个现场最有感觉。俺承认二人的特殊关系有作用
此外,Neveu的原录音是在EM ...

1) Brahms 现场视频,效果就别提了,主要是看看现场气氛。

2)一段演奏chaconne的视频,可以见识一下巴赫水平,效果还不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KFjdFZQCQ4i9UHHGqLwOQ?pwd=l2d7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3-4 16:39
gdyy223 发表于 2024-3-4 12:16
乌托·乌季的RCA版录于1983年,由萨瓦利什率爱乐乐团协奏,我知道乌托·乌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音 ...

意大利人的好录音在fone,听听这个罗马现场如何?

听完的请举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0n5NCoiBxskKlDf79aiw?pwd=e141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3-4 16:46
gdyy223 发表于 2024-3-4 12:16
乌托·乌季的RCA版录于1983年,由萨瓦利什率爱乐乐团协奏,我知道乌托·乌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音 ...

可惜没有Brahms VC,看来和Pretre,Sawallisch是好基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JodJT45GRKtkI3tAWk5gA?pwd=2ren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9:26


吉奥康达·德·维托(1907-1994)的勃拉姆斯小协不可不听,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在50年代,她曾被誉为欧洲第一号女小提琴演奏家,这个豁达女人令人尊敬也令人挽惜的是1961年仅54岁就选择退休,不是说说——是全退!不再音乐会巡演、不再录制唱片、不再从事教学,要知道,她13岁就以独奏家身份开始职业演奏生涯,17岁入聘意大利巴里音乐学院兼职小提琴教学,44岁被聘为终身音乐教授,无论是演奏还是小提琴教学,都是一流水平。

维托第一次音乐会演奏勃拉姆斯小协就曾获盛赞,她的演奏范围基本以三B为主,可惜她的唱片存世很少,我手里只有她两版勃小协,一是与富特文格勒合作1952年的Urania版,一就是这个由弗兰克·弗里乔伊执棒柏林美占区广播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前身)协奏1951年Audite版,两版比较,Audite版演绎更优秀,音效也好。

乐团没的说,这个1949年成立的乐团在弗里乔伊调教下一跃而成为德国仅次于柏林爱乐的一流乐团,我们可悉心领教此版管弦乐部分精湛的演出,尽管是mono录音,但掩盖不住乐团吹柳吐芳、华丽如织的合奏声响。

维托的小提琴漂亮极了!天神骤降般威武,又飞马轻踏般轻快,什么叫驾轻就熟?她的演奏是这句成语的好注脚,除此,我找不出比之更好的,听听她的呈示部分,弓弦如精灵透着无暇的技巧与洁净的走句,但同时又始终保持对弦紧凑的压力,走句之扎实无与伦比,这样对作品超强的领悟和一流演奏非得有大本领,非得是心智与技巧、悟性与灵感高度融汇贯通才能行,第二乐章似乎有点“涩”,几次小提琴在高音区临界点的行走我不免为她担心,但终了有惊无险。

从演绎的角度讲,维托把此作的田园乡村风情、倔强激昂而又抒情的格调、愉快热情而又忧郁的性格,以鲜明的富于箱体音的笔力演示出来,她的小提琴不仅具有强大说服力,且天然具有占据舞台中心的能力,与海菲兹一样,从第一弓开始就牢牢把握着解析的“话语权”,弓法粗犷凌历,针锋相对的与强大乐队分庭抗礼,一刻也没松懈,真是大手笔。

维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与多位指挥大师合作,如富特、比彻姆、库贝利克、肯培等等,但我却看不到几大榜单对她的评论与推荐,也是怪事。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k9SSaoKcPh0ZHXh8GvdlA?pwd=nx87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9:29
simplerbt 发表于 2024-3-4 10:03
观楼主的乐评,如同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辛苦了,谢谢分享!

谢谢,常来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9:30
MusicAV 发表于 2024-3-4 13:00
谢谢介绍

阿巴多和慕洛娃那段时期一起的录音不多见,除了这张勃拉姆斯外,记得还有一张是四季。

对,也是philips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4 19:32
wpx426 发表于 2024-3-4 16:46
可惜没有Brahms VC,看来和Pretre,Sawallisch是好基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JodJT45GR ...

谢谢分享,小哥手里宝贝不少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4 20:09
谢谢分享。
作者: tenijrewww    时间: 2024-3-4 20:24
多谢分享!
作者: wpx426    时间: 2024-3-4 20:27
gdyy223 发表于 2024-3-4 19:26
吉奥康达·德·维托(1907-1994)的勃拉姆斯小协不可不听,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在50年代,她曾被 ...

Brahms VS 1-3, 多年前听过还有印象,俺心中的老一辈女小提琴家有一席的。以前分享日版碟包子时分享过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G1G7-VJv_cQXXWGHSB_3g?pwd=74dq



作者: lqh    时间: 2024-3-4 20:47
wpx426 发表于 2024-3-4 16:39
意大利人的好录音在fone,听听这个罗马现场如何?

听完的请举手

10-12音轨:
dsf文档内置信息:Ysaye Sonate Nr. 5 in e-Moll für Violine solo op. 27
PDF文案显示:
Ysaye Sonate Nr. 4 in e-Moll für Violine solo op. 27
不知道如何更改。

谢谢分享。

作者: wrh555    时间: 2024-3-4 21:05
好贴留名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5 09:57
wpx426 发表于 2024-3-4 20:27
Brahms VS 1-3, 多年前听过还有印象,俺心中的老一辈女小提琴家有一席的。以前分享日版碟包子时分享 ...

谢谢分享。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6 10:50


弗朗西斯卡蒂(1902-1991)是法国小提琴神童,成名后拜在法国一代小提琴宗师雅奎斯·蒂博门下,始获国际声誉,并被认定为仅次于蒂博最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与比利时的格鲁米欧同为法比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比学派演奏家都是高贵典雅的化身,他们风格中的细腻、精致与柔美是别的门派所比不了的,弗朗西斯卡蒂与格鲁米欧还有所不同,格鲁米欧以典雅的风度与独有的箱体音让人沉迷,弗朗西斯卡蒂则以丰润的音色和辉煌的推进力而称誉乐坛。

他们的勃拉姆斯小协都不以气势取胜,又都以有限度而又精细的笔触潜心于勃拉姆斯丰富充盈的内心与音乐性,当然,弗朗西斯卡蒂的勃拉姆斯由于自身风格的限制,还是少了些坚韧的内力与德意志精神的凝重感,但你若是法比学派的沉迷者、你若想精心领悟作品的丰沛精神与纯音乐的美境、你若想回味盛年的他美妙声音与沸腾的生机活力,这版演奏都能给你以一定的满足感。

这版勃小协由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率维也纳爱乐团助奏,于1958年8月24日录于萨尔兹堡音乐会现场,mono录音,米特罗普洛斯紧凑精当、锐力坚定,他的指挥风格与弗朗西斯卡蒂华丽风骚的节奏律动可谓一拍即合,听听独奏的呈示部分,妖娆又如行云流水,诺长的一大段落,一气呵成无一丝羁绊,够精彩!由节奏推力所带来的戏剧紧张度充盈于音符之上,那么小提琴呢?法比学派的风格体现在哪?你仔细的听——别管乐段的表情如何,小提琴运弓指法始终是优雅有序的,始终保持着开始就设定好的柔弦分寸与节奏的速率尺度,当然有力度变化,但方寸是不改的。也得说明,现场版LP,又是mono,你若要求听到如录音棚那样干净的声音,多半会失望。

另需提及:把法比学派演奏风格过分予以柔媚解读并不准确,各学派音乐风格的划分若那样简单也就不成其为学派,就勃小协来讲,不仅弗朗西斯卡蒂,梅纽因、格鲁米欧的演奏版本同样珍贵。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7OI7Cw4mg5OrT-QAVh8nQ?pwd=lzak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6 10:56


帕尔曼与祖克曼版难与取舍,相对帕尔曼版技术上更有优势,而祖克曼的RCA版虽精神气质不错,但有些亦步亦趋,不够灵活。

帕尔曼是技术型演奏家,中生代中以他的技术最出色,但他的演奏往往带有甜腻成分,我是不大喜欢“一盘菜”中掺杂有味精,演奏任何类型作品,“原汁原味”都是最高境界。因而他的演奏要看作品与其风格是否匹配,他的帕格尼尼、斯特拉文斯基、老肖、普罗科菲耶夫等都堪为一流,但他的巴赫、贝多芬等也都有过于甘润的弊端。

这版勃小协录于1976年,朱利尼率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第一乐章用时24.48分,俩位“慢伙计”可谓“慢”出了境界,帕尔曼式的“细嚼慢咽”赋予作品以过多粘滞的情感色彩,却并没有让结构变的明了清晰,也并没有过多触及作品的內涵深度,他的优势仍然在技术层面,运弓平滑、指法清雅,分句肌质非常干净,尽管他的手指很粗,但自始至终你都听不到有一丝粗糙的声音,他的小提琴线条有如银线般的音色与纤细,演奏虽欠缺结构力度,却在高雅与小提琴的乐感上有所弥补,且第二乐章演奏出无与伦比的美感,抒情而并不自恋,也是大家方数。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jj85WO97UhyGJVLFHK2mQ?pwd=idv3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6 15:35


CD1:贝多芬D大调 op.61: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科林·戴维斯\ 录于1974年1月
         柴科夫斯基D大调 op.35:新爱乐乐团 让·克伦茨\ 录于1975年9月
CD2:门德尔松e小调op.64: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伯纳德·海丁克\ 录于1960年5月
         勃拉姆斯D大调op.77:新爱乐乐团 科林·戴维斯\ 录于1971年9月
         贝多芬F大调第2号浪漫曲: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伯纳德·海丁克\ 录于1960年5月

阿瑟·格鲁米欧(1921-1986)把这四部作品最大程度优雅化了,他是比利时小提琴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顶尖演奏家,在明星璀璨的那个年代,他以风格优雅、音色精美著称,不管何等类型作品,他总能展示出工整、典雅、均衡的演奏风格,这套作品风格各异的四部小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D大调之典雅与稳健令我满意,显出他学院派本色,对旋律节奏的变化与细节的勾勒纤毫毕现,风格似乎偏纤细,但判断版本不能以风格定优劣,很少有人能在高音区做到像他那样既优雅又从容,抒情性也给我印象,第二乐章干净之极,有一股特别的宁静与清香,我同时欣赏戴维斯和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的合奏,严峻、严密、清晰、端正。

同样考验小提琴家精神气质的勃拉姆斯D大调,我仍给打较高分,推进清晰,有一定的动力感和坚韧气质,同时又将抒情性“写入”每一小节,识家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加上醇厚的箱体音,再加上戴维斯具雄辩力的乐队,可谓精彩,当然,从效果上看,他的抒情性是工整的理性的,温度设定并不高,它的美感也带着理性的光泽,这是他与其它优秀版本的明显区别,尽管如此,第一乐章尾声华彩高音区这段仍极富感染力,运弓的持性与力度令人赞叹,末乐章的技巧也不输分。

难度很大的门德尔松e小调,格雷米欧反倒是感性多于理性,处理时而干练时而细腻,因而第一乐章对激烈与委婉的表述都不错,末乐章的快速走弓干净利索,海丁克的助奏有力,辅之小提琴直觉般的流泻,听来相当不错,而格大师的第二乐章只管屏息静听,差不了。

克伦茨棒下的柴科夫D大调,格鲁米欧给予相当自由的表演,不仅是技巧,演绎出更多醇厚韵味,他的优势在于在繁重的技巧中挖掘出更丰腴的优雅气质,而非单纯的飙速度技巧,既使如此,第一乐章繁多的双音擦弦和第三乐章起伏中的走弓与呼息感并不比谁差,当然,宏观的看,弓弦相对略软也是事实。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WywxPQE_nQJfEXDxHZcvw?pwd=2ngx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6 16:14
谢谢分享。
作者: bjbjsdritt    时间: 2024-3-6 16:26
感谢精彩分享!
作者: lzleele    时间: 2024-3-7 19:09
谢谢老师精彩的讲解和分享
作者: jimolr    时间: 2024-3-7 20:42
谢谢收获满满当当的
作者: leecy    时间: 2024-3-7 22:56
谢谢分享!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8 10:36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多版本鉴赏

在贝多芬协奏曲中,这首三重协奏曲被轻视,创作于1803—1804年,迟至1807年出版,1808年首演,题献给他的好友、学生兼慷慨的经济赞助者鲁道夫大公,首演后遭到许多否定性批评,进入20世纪窘境大有改观,但直到现在仍不被认为是贝多芬重量级作品,西方音乐典藉很少提到它,业内写手对作品分析一般择要,写手们对贝神其它协奏曲不厌其烦的诉诸文字,极少见谁说道这首,此外,版本也不算太多,版本是晴雨表,自然反映作品热度,当然还有这个原因——把三个合适的独奏家聚在一起录制也非易事。

粗略看了看,1804年前后著名作品有:交响曲《英雄》,第3钢琴协奏曲,钢琴曲《瓦尔斯坦》与《热情》等等,能罗列一堆,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贝多芬早步入创作成熟期,为啥被轻视呢?未见令人信服的分析,但一个被人说滥的观点是说这里的钢琴声部过于简单,网上此种说法比比皆是,甚至有说钢琴声部属“业余级”等等,贝多芬在创作时是否顾及到鲁道夫大公实际弹奏水平不得而知,但直观上看,大提琴声部在其中起主导地位,它是主题第一阐述者和庄严风度代言者,小提琴作为一种平衡力量富于挑战性,钢琴一分为二,一部参与竟奏,一部附合主题与和声支撑,可见,钢琴较多是以谦和的面貌,为音乐行走提供背景与舞台,由此形成整个音乐布局的平衡,不夸张的说,在由均衡布局导引出作品的基本风韵——古典主义美感上,钢琴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整个音乐稳定展开的主导力量,任何对它轻视的观点都是盲视和站不住脚的,即使从技术角度看,也必须由一位高级演奏家才能胜任,如果真的听过,不会对此产生怀疑。

在音乐性与悦耳上,这首作品堪为上品,通篇散发出独到的古典之美,虽然没有强烈对比与戏剧性发展,没有那个时期贝多芬惯常的力量,但它的温暖、活力、优雅、华丽仍直击人心,其中第一乐章英武的气势、二乐章大提琴令人销魂的吟唱、三乐章回旋曲迷人的色彩与节奏感都给人深刻印象。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大调,没有引子,开声就是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主部主题,音量轻微但厚重,它是第一乐章的基石,在后面音乐发展中环罩整个乐章,乐队紧接着演奏来源于它的展开句与经过句,其中0.26分(卡版)以上属音方向三度递增的展开句给人深刻印象,步伐越来越坚定,1.05分柔和的第二副题呈示,由于只有小提琴声部在属音上应答,它以柔美的姿态形成对比,1.43分出现明朗的第三副题,步伐渐渐英姿雄健,之后独奏组依次陈述主部主题后,乐队在3.47分以主部主题展开句浓缩音型进入展开部,在展开部,三个独奏声部份量相差无几,大提琴引领主题出现,小提琴、钢琴为之变奏,三者时而对应、时而交谈,时而纠缠,气氛融洽愉快,偶有谈惊色变的段落,但很快被拉回来,话语方式基本是对前方主题的浓缩、变奏与重复,在经历几次转调后,乐队在10.52分回到C大调开启再现部,这个足够庞大的再现部同样是活力与英姿飒爽的音乐天地,它的价量并不比展开部逊色。

第一乐章曲式与主题分辨都有难度,网上文字没有对其结构主题分析并具体指出的,这里多说几句以利于掌握。

后两乐章相对简单,文字省略,二乐章短小但价值连城,间奏曲性质,大提琴在降A调上吟唱出足以沉鱼落雁的歌调,且是在大提琴的高音区域,随后钢琴提供背景,小提琴跟随主题,尾声闪现末乐章主题雏形,不间断进入末乐章。末乐章回旋曲,自然还是C大调,回旋主题优雅华美,与所谓波兰舞曲并不沾边,只是在音乐发展中,低音区的和声类似波兰舞曲节奏型,其后无论是主题还是插部都给人印象极深,大提琴、小提琴与钢琴都有神采飞扬的表现。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8 10:39


首选版本自然属EMI卡拉扬率柏林爱乐团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奥依斯特拉赫与李赫特1969版,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没有任何版本在总体艺术性与艺术价值上能与之比肩,他们的表现百分百,没有丝毫不当与误解,这来源于极其适度准确的掌握与控制力,卡拉扬功不可没,它的大局观包括柏林爱乐团温暖、谦恭、齐整、致密的合奏都可圈点,而三位独奏内敛、严谨、恰如其份的演奏更加引人注目。

网上流传许多为贬抑卡拉扬而编排有关这张唱片的录制花边,都属无稽之谈,我是很看不起此类置音乐与实际演奏于不顾、而热衷于在花边上搬弄的文字,我只想说,判断一张唱片的艺术价值永远是唱片自身,我的鉴赏标准是:好就好,别管他是谁,不好就不好,也别管他是谁,这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音乐家的尊重,就这版演奏来看,客观事实绝非当事人说了什么,而完全在演奏本身,大提琴小提琴别说了,听听这里的李赫特,能提供出这样高贵飘逸气色与钢琴如烟般背景的迄今只有他一人,他的演奏远远比他的话语更有价值也更令人信服。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pwJfTYuakfFbsqPuWwM-Q?pwd=mmuh
作者: 很不牛的俺    时间: 2024-3-8 10:57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6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多版本鉴赏

在贝多芬协奏曲中,这首三重协奏曲被轻视,创作于1803—1804年,迟至 ...



不久前才看到的,从度娘搜来的背景板,有关这首三重协奏曲的相关。

创作背景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但据资料证实,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典范之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贝多芬选用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写作道理很简单,如果依照传统的形式由钢琴家主奏,乐队协奏的套路来写,鲁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实难招架,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现,只要钢琴独奏的分量不要过重,相信他还是能够胜任的。为了能让这位公爵过一把演奏瘾,而且音乐听起来还能唬得住内行人的耳朵,于是贝多芬便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组合奇特的三重协奏曲,其中钢琴部分是最为简单的,而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则正相反,技巧艰深、复杂,一般水平根本无法演奏,从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细琢磨,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这首协奏曲中没有通常的华彩乐段,这在当时风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乐家大展其绚丽技巧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也是由于贝多芬怕华彩乐段使鲁道夫公爵尴尬,故而索性不写。为了能让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而不是你来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应的重奏平等合作关系,贝多芬又煞费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来处置这三件乐器的水平对置。他在写作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单独为一声部,小提琴与大提琴二者合为一部的安排,在音乐表现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结构,这样,钢琴就有不少的独奏乐段得以傲视群雄,尽情地自我表现。其实,这样的布局虽在构思时曾让贝多芬大伤了一通脑筋,但是在写作时却又相对简单了许多,因为如果要三种乐器等同对待,那么每件乐器单独呈现的机会就要求是对等的,那样或许音乐非常好,但是鲁道夫公爵却无法演奏。如若公爵无法演奏,写作此曲不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演奏难度
贝多芬为了既能遮掩鲁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让乐曲听来技术过于简单,于是他便来了个重心偏移,将钢琴演奏技术不足的份量统统强加给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使之得以弥补,特别是大提琴声部,为了能让大提琴的琴音不被乐队及两位重奏乐器压住,贝多芬还特意在写作时将大提琴的音域置于高音区,这样演奏上的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许多,真是代人受过啊!

尽管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所有的中心环绕都是为了能取悦于鲁道夫公爵,但不知为什么当乐谱于1807年出版时,扉页上的题献却是罗布高维兹公爵而非鲁道夫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时,鲁道夫公爵也没有出现,其中的原由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事实上从这首作品首演失败之后直到贝多芬去世这19年间,这首《三重奏协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过,即便在今天贝多芬的录音制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场中,这首作品的录音也不是很多。


作者: lam8888    时间: 2024-3-8 11:08
谢谢分享。
作者: gaoland    时间: 2024-3-8 13:05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9
首选版本自然属EMI卡拉扬率柏林爱乐团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奥依斯特拉赫与李赫特1969版,这是一场无与伦 ...

这张是WAV,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感谢讲解,感谢好资源!

作者: 莫听穿林打叶声    时间: 2024-3-9 09:54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9
首选版本自然属EMI卡拉扬率柏林爱乐团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奥依斯特拉赫与李赫特1969版,这是一场无与伦 ...

最豪华阵容的般本了。很久以前就买了实体CD。
卡拉扬在这里的表现确实不俗。虽然俺是卡黑,但是这张唱片值得肯定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9 11:26
另一老版是DG公司1960年弗里柴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版,三位独奏家同样是响当当的大牌,大提琴:P·福尼埃,小提琴:W·施奈德汉,钢琴:G·安达,但它们的表演令我失望,布局显得零乱,明显缺乏准确的位置感,相互之间的对话乏善可陈,乐队显然不具备卡版中柏林爱乐团如虹般的光彩,如在三度递增主题上未表现出应有气势。

主要问题在于三位独奏家在协调上缺乏统一性,不仅声部的位置感和音压响度的同一律性失衡,几乎各唱各的调,技术准备也并不充分,福尼埃大提琴庸懒无华,你能听出施奈德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在主题陈述时不是在自由速度下的协调,而是沉下来等待,这显然是准备不足,安达钢琴的第一次陈述太过强悍,音色太亮,把小提琴与大提琴逼向狭角,而福尼埃庸懒而又缺乏神采的演奏未能表达出作品庄重气色与应有的特质,弗里柴在调度上也并不齐整,这在第一乐章展开部能听出来,所有这些使得这版演奏不那么美妙,在几版唱片中此版录音较早,但它显然不具备范本意义,也未能提供出正确的措辞与音响,后两乐章发挥稍好,但为时以晚。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YKNdY9Dva1A1KaddZvkzA?pwd=wrv9

作者: gdyy223    时间: 2024-3-9 11:31



这张CD出自philips公司60年代为阿劳录制出版的贝多芬钢奏&钢协全集,这是其中的第14张,以色列指挥英巴尔和斯塔克、谢林这样的名家为之搭档。
英巴尔的指挥细腻而又不失浪漫风情,他是既有精确头脑又深思熟虑的指挥,这首三重协奏曲我较欣赏,新爱乐乐团一开声就是在辙的,这一大段严整有力的陈述足能与EMI1969年柏林爱乐团版分庭抗礼,除了光泽感,它们的声响坚实,节律准确,即有轰动效应,又有弹性。

阿劳的钢琴基本适度,虽然音区屡有接近大提琴小提琴边缘范围,但并损伤它们的完整,弹奏更有自主意识,第一乐章钢琴成了实际第一主角,这个没办法,威望与功力在那,不怒自威,斯塔克和谢林足能让人满意,俩人都把协调功能放在首位,有意识的节制个性,我甚至以为俩者之间太谦和了,始终按照划定的轨道行走,谁也不越界,但效果够好,完美展现出作品的本样,虽不如老罗奥胖来的精熟流畅,却同样的优雅严整,不失活力,第二乐章好在整体上,三个声部融如水乳,再加上得体的木管和得体的钢琴小提琴,如朵朵风姿绰约的夜兰香,斯塔克更是节制的演奏,他好在音色凝聚有筋骨,第三乐章如管弦乐各分部与三重奏精确调试的试验场,有兴趣可感受英巴尔如何将乐团与三位大艺术家紧密契合在一起,演奏除了速度略慢外,整体的平衡出色,细部也栩栩如生,偏慢的速度并未“漏”掉什么。

阿劳的贝多芬钢协屡被《企鹅》轻视,包括这版第5,你不能说它没理由,比如生机活力不足,比如略显僵化的气息,但绝非乏善可陈,甚至是相反,若按照《企鹅》的标准收藏CD,你会露掉绝大部分精彩,所以对所谓专家评荐看看就好,无须较真。不知别人,阿劳和海丁克这版第5我甚为喜爱,喜欢海丁克一往无前而又精确的节奏和阿劳稳如泰山和巨细皆优的大师气质。

贝多芬第5号 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 op.73 “皇帝”
钢琴:克劳迪奥·阿劳
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指挥:伯纳德·海丁克
贝多芬c大调 三重协奏曲 op.56
钢琴:克劳迪奥·阿劳\小提琴:亨里克·谢林\大提琴:亚诺什·斯塔克
新爱乐乐团\指挥:埃里亚胡·英巴尔
录音:ADD  “皇帝”于1964.6录于瑞士,三重协奏曲于1970.9录于英国沃特福德市政厅,1998年再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c0cXbhYQy3LwWvkxYVJKg?pwd=y512
作者: gggmgmddg    时间: 2024-3-9 12:04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奏,录音最好的版本鲁宾斯坦和祖宾.梅塔版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2.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