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楼
发表于 2018-6-20 22: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半年多前的帖子,准确说我这算挖坟,不过最近对这个问题略有兴趣另外刚好闲暇,所以说说。
应该说70年代对古典音乐的发展算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主要是技术器材层面。
不过LZ问题的层面似乎是集中在录音质量上,所以先从这层来回答。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常听一些老录音?六七十年代是模拟录音的黄金期,而且技术也已经完备,那个年代的录音质量比现在已经是平级。不过有时候一些老录音听起来会有底噪和杂音,这个主要是保存介质的问题。
数字录音技术是在1979年才正式出现的,不过CD的出现要更晚些到80年代。之前音乐会保存在LP、磁带等介质上,模拟形式保存会对保存介质有很高要求,小的划痕、水汽、霉变、磨损,就会产生“炒豆音”和底噪,所以问题并不是在于录音技术本身。LP是在50年代出现的,再之前是蜡盘等其他形式,保存难度更大,而且那个年代唱片公司相应的技术经验都不足,所以很多录音最后都会有瑕疵。但把50年代录音中最好的一些挑出来,到现在依然是顶级水准。举个实例,阿根塔的西班牙狂想曲集。
然后是指挥家的演绎层面。听古典很多时候是挑指挥的,很多时候大家会比较追捧一些老的已经过世了的指挥家,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说现在的指挥家比过去的差,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环境。二战时候很多正值壮年的高水平指挥家都失业的,或者是混得不咋地。战后很多老的乐团要重建(比如柏林),也有指挥家单独自创乐团的(比如安塞美),实际就是一切都要推倒重来,能在这种环境还独当一面的。实话说都是一帮老怪,结果导致这帮人里面水准不高的连生存都困难,整体水平很高的,连卡拉扬最开始也是给这批人打下手。
70年代的话,卡拉扬算是统领群雄的时候,同一批的人,像普列文、库贝利克也是一个个都强得逆天的。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就算不刻意,但也没必要去排斥这批这么高水准的东西。所以自然会喜欢。
当然现在的一些演出录音也很好,不过像我这种本身时间有限,没办法完全关注的人,听听老录音是种不错的选择。其实我也有比较喜欢的现世的指挥(像迪图瓦、杨松斯、卷毛等等),只是不多吧。
怎么说呢,古典音乐,有它特殊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