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9-20 20:21 编辑
再来看一下。上网主要是看看自己熟悉范围之外的意见。
唱片格式的音色差距问题,无非就是唱片本身压片定义方面,有纯粹的清晰度方面的解析高低不同,带出来的临场感效果不同。和一些各种软硬器材原因导致的音色方面被调音的频率分配问题。播放角度,也存在抓轨文件的偏差,播放器材的不同问题,收听环节就更是另外的问题了。
---
前面发言没有明确假定是立足于一般人不玩的高端播放器,所以无法叙述和了解这一块的播放效果对比。如果都是建立在纯粹最高端器材播放角度,目前也没有看到过一个类似的横评。
面对也是纯粹抓轨出来的数码录音对比,也看不到抓轨前端的实体盘器材组合是什么,肯定绝大多数人都是分别立足于个人自己现在习惯的器材基础。
所以目前很多人对格式的多数感受,肯定都是建立在电脑数码唱片抓轨结果基础上的。几个时代的抓轨效果也有不同。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分出厂制数码和个人抓轨的文字标注上的区别。(一般有厂制的也是24bit这一块的厂制发片里面有一种pdf文件带格式的说明书的文字方面全都是数码形式。)
---
现在这个公共讨论帖子的讨论主题是唱片的格式和效果,那就会分出集中前端立足的分支效果问题。如果各人都站在自己熟悉的前端基础侧面上,就无法理解他人默认基础的意思。但不玩高端实体盘播放器的乐友,也想看看这方面凤毛麟角的信息,网上基本没有把sacd播放机和静电耳机结合起来的听感横评。即便有人能抓轨出来比一般网上抓轨好的效果,也不一定能覆盖掉大面积抓轨运动。
绿坛上玩实体盘的肯定不是主流,听本地数码盘的居多。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肯定接触的都是各种实体盘,但有的人感觉这种方式太麻烦,听过的唱片再好也不想去碰。目前还有大批听网络音乐的,这个纯粹的音乐党领域在器材角度就更没法看了。说明纯粹听音乐就和器材关系不太大,不然1960代年代以前的音乐家就没有存在基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