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浅谈耳机发展和驱动单元演化史(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9 1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
从最早几乎无法想象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享受音乐的年代,到现在随处都可以见到有人带着耳机在街上聆听音乐,聆听音乐的方式和过往有显著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娱乐媒体的发展,音乐渐渐成为大家生活所不可分离一部分。音乐播放装置的体积越来越轻巧,这也驱使着最末端的发声元件产生剧烈变化,从只能定点聆听音乐的音箱,进化到今日几乎每个人都拥的耳机,音乐的聆听方式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其中最便利的聆听音乐方式就属耳机莫属。

耳机普及始自Sony
耳机的普及化很大一部分功劳要算在Sony身上,在1979年出现的第一台价格合理且轻便的随身播放器Walkman TPS-L2,就此敲开随身耳机进入消费级市场的大门,使得耳机产品大举进入大众的生活中。但是耳机的起源远早于1979年,就如同今日多数的消费级电子产品,现在常见的耳机是源自于军事需求,并不是为了让一般大众聆听音乐而设计。
Sony开创了随身音乐世代,Walkman至今仍然深深烙印在许多人心中。(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随着耳机不断的演进,多种不同的内部驱动单元也随之发展出来,虽然基础原理方面并没有重大的变化,实际达成发声的构造却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每种类型都有其发展的背景,同时也拥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对于耳机有研究的玩家,一定对耳机的发展和起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应该也希望能够更了解不同驱动单体的差异,底下我们先来闲聊一下耳机的历史和起源,和浅谈耳机内部驱动单元的演化。
耳机起源已超越100年
耳机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从开始的特殊用途,到后来成为个人聆听音乐的工具,中间经过非常大的转变,我们底下将先介绍耳机概念的起源和演化史。
耳机前身因概念而异
如果不限于音乐聆听用途,最早的拥有耳机概念的产品始于1881年,由Ezra Gilliland所发表的一种利用支架放在肩上,包含通讯设备和单边耳罩接收系统的Gilliand harness,主要用途是给19世纪的电话操作员使用,虽然并非是用来聆听音乐用的工具,但已经具备耳机基本的概念。
左图Gilliand harness(图片来源:3DNEWS http://www.3dnews.ru/645423
中图歌剧院立体声聆听系统(Théatrophone)宣传海报(图片来源:网络资源,作者:Jules Chéret 1836~1932)
右图Electrophone音乐系统宣传海报(图片来源:http://www.britishtelephones.com/electrophone.htm)。▲

如果将耳机的概念限于个人聆听音乐的工具,公元1881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上由Clément Ader所发表的歌剧院立体声聆听系统(Théatrophone),聆听者手持两个发生单体放在两侧耳朵旁,用来模拟一个立体声的声乐系统,可能算是最早用来聆听音乐的耳机系统。
虽然Théatrophone已经拥有耳机系统该有的原型,但如果再将耳机更侷限到家用音乐聆听系统,并且主要是聆听回放音乐的用途,那公元1895年出现的Electrophone家用音乐聆听系统,可能就更接近现代耳机的原型,Electrophone系统的听筒是由手持支架的方式来放置在耳边,和现在的耳机还是有不小差距,在当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有机会拥有。
头戴式耳机起源

而第一款头戴式耳机的出现基本上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品牌都宣称自己是最早的耳机发明始祖,像是美国品牌Koss就提到第一款立体声头戴式耳机,是由John C. Koss在公元1958年所发明,或是Beyerdynamic宣称公元1937年出现的Beyerdynamic DT48,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对头戴式动圈(dynamic driver)耳机。
但这些均是在有条件下的第一,如果要追朔到初始的头戴式耳机,不少文献指出头戴式耳机的起源,应该是公元1910由Nathaniel Baldwin所制造的第一款头戴式耳机。如同我们上面说的,耳机起源是由军事用途来的,这款耳机是Baldwin在自家的厨房中设计出来,主要是贩售给美国海军监听无线电使用的耳机。
入耳式耳机起源
左图Mercadier注册的入耳式耳机听筒(美国专利号U.S. Patent No. 454,138),右图Mercadier免持式入耳式听筒使用示意图(图片来源:Vintage Telephones of the World)。▲

比较有趣的是,如果将现在还在流通的各种类型耳机都考虑进去,就文献可以找到的资料,第一款拥有现代随身耳机概念的创造物,是由法国巴黎的工程师Ernest Mercadier,在公元1891注册专利的产品(美国专利号U.S. Patent No. 454,138)。里面提到发明了一种可以轻便携带使用,体积大小大约一又四分之三吋,适合放入耳道内配戴的电话听筒,这基本上就是现在所常见入耳式耳机的样式,非常意外的是第一款拥有现代耳机概念的产品,居然是入耳式耳机!
近代耳机和驱动单元演化史

近代耳机的外型基础,从最初的Baldwin耳机到现在,头戴式耳机在基本构造上已经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内部的驱动单体却有着不断的改进和突破。在驱动单元的转变中,使用的发声原理大致上大异其趣,但是实际达成方式又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处,我们底下会先简略介绍耳机的发声原理,接着再藉由耳机历史的带领下,来和各位介绍驱动单元的演化史。
耳机发声的原理
耳机发声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换成声波,当耳机接收到电讯号后,将传递进来的电讯号送到驱动单体或者说换能器(Transducer),然后再藉由换能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带动驱动单体振膜。由于声音是藉由物体震动带动周边空气压缩而产生,所以藉着驱动单体振膜的震动就能发出声音,整个过程也常被称为电声转换,而耳机的驱动单体就是一种电声转换器(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动铁式驱动单元 (moving iron driver)

公元1910出现的Baldwin耳机,算是第一款正式采用头戴式设计的耳机产品,但是早期的耳机驱动单元,和现在常见的驱动单体却有着很大的不同。Baldwin耳机并非使用现在大多数耳机搭载的动圈单元,而是使用当时音箱中常见的动铁单元(moving iron driver),就Baldwin自己的信中写道,Baldwin耳机为了配合美国海军通讯设备使用,其阻抗大约为2,000欧姆。
左图动铁区动单体工作示意图,右图动铁区动单体内部构造示意图。▲

动铁单元除了应用在最早的头戴式耳机中外,此种单元类型也是最早的音箱单元之一,拜尔(Bell)在1870年代所发明的电话听筒也是使用此技术。动铁单体由一个和振膜连结的衔铁(Armature),搭配上永磁铁和绝缘线圈组成,在永磁场中的线圈围绕着衔铁形成一个电磁阀,当音讯讯号传递入线圈时,导入的电流让线圈产生磁场变化而牵动衔铁产生摆动,再藉由衔铁将震动传导到振膜来产生声波。

动铁单元多为方型,而且相当细小,一只入耳式耳机可放置多个单元▲

动铁单元由于必须驱动衔铁来发声,在大尺寸动铁驱动单元中,衔铁过于坚硬而无法拥有足够的移动范围来表达低频率声音,并且衔铁的的重量也严重影响到震动的最高频率,而无法成功再生高频率范围,这使得动铁单元在1925年后,广泛的被Edward Kellogg和Chester Rice发明的动圈 (Moving-coil) 驱动单元所替代。

动圈式驱动单元 (Moving coil driver)
从公元1937年,由Eugen Beyer设计的第一款动圈式耳机Beyerdynamic DT48面市以来,动圈式耳机驱动单元由于技术成熟且生产成本较低,使得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都属于这个类型。
动圈式(Moving-coil)的英文更常被写做为Dynamic,其发声原理一如其名,一个处于永磁场中的缠绕圆柱状线圈连结在耳机的振膜上,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改变时,环形线圈就会产生磁场来和永磁场发生交互作用。如同佛莱明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 rule,又称电动机定则)所示,在磁场中的线圈会受力产生位移进而带动振膜震动,而震动的振膜再驱动周边空气产生声音。
上图动圈耳机单体爆炸图(图片来源:Sony官方网页),下图动圈驱动单体内部构造示意图。▲

耳机中的永磁场一般由铁氧体磁铁或是钕磁铁,搭配周围金属组成磁气回路来提供,振膜则常由质轻且高硬度质量比的材质组成,从塑胶聚合物(如PE、PEI等等)、复合纤维(木质纤维、化学纤维、生物纤维)到碳纤维等材质等均有。由于部分材质如塑胶聚合物的刚性较差,使得大多数塑胶聚合物振膜上,有摺痕来增加振膜的刚性。
在耳机中,振膜边缘往往直接固定在驱动单元的框架上,由振膜本身材质的伸缩能力和摺痕的变化来提供力顺。但在少部分耳机,如Denon的D2000、D5000和D7000等,则具备如同音箱振膜悬边的弹性介质,由弹性介质提供振动系统的力顺。
一如所有类型的驱动单元,动圈式耳机驱动单体振膜的材质、形状和折痕都影响着最后的发声质量,磁气回路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脚色。由于动圈式驱动单体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目前的改良方式大多集中在增加磁场密度,和改善振膜的物理特性为主。
立体声耳机 (Stereo headphones)
到第一款动圈耳机Beyerdynamic DT48出现的时候,耳机已经有超过25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技术力的限制,当时市面上的耳机都还是以单声道(mono)形式存在。主要也是因为当时的录音也大多是单声道录音,而且DT48设计初衷和现在耳机用来聆听音乐的目的不同,代号中的DT是Dynamic Telephone缩写,主要是电话接线员和专业工作使用,所以当时生产耳机的目的并不是用来重现高质量音讯。
直到公元1957年,美国Audio Fidelity Records公司第一次将立体声导入商业唱片领域后,双声道立体声才渐渐成为聆听音乐的主流规格。而在次年,耳机被发明将近快50年后,立体声耳机才正式出现在市面上,John C. Koss和Martin Lange利用了一项突破性的设计将耳机市场完全改变,制造出第一款立体声头戴式耳机Koss SP-3。
接下来的后继耳机也自然地采用这立体声设计,不过由于当时的扩大器和重播装置都非常的笨重,当时的耳机基本上还无法像现代耳机,拥有随处使用的轻便性。
静电式驱动单元 (Electrostatic driver)

到了1959年,日本东京Stax公司设计出了全世界第一款静电耳机STAX SR-1,由于早期静电耳机不易保养,目前还能够运作的SR-1应该是屈指可数。随着STAX推出电式耳机后,各大品牌如Beyerdynamic、Sennheiser、Sony、松下、先锋、Koss等,也都推出了自家品牌的静电耳机产品。
但由于研发经费和生产成本较高昂,静电耳机的市场渐渐被技术成熟且价格低廉的动圈耳机所压缩,最后各大品牌逐渐放弃静电耳机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市场上只剩下漫步者(Edifier,漫步者在2011年以现金方式收购STAX所有股权),和Koss还在生产静电耳机产品。
左图静电耳机内部构造示意图,右图静电驱动单体振膜和导电板排列示意图。▲

静电式驱动单元的发声原理和静电音箱一样,振膜一般来说是由一片镀上高阻抗导电材质的boPET(biaxially-orient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薄膜组成,为了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静电耳机的振膜往往只有几个微米厚度,将薄膜悬挂在两片多孔的导电板(electrodes)之间并充电维持固定电荷。两片导电板则透过变压器与音讯装置连接,当音讯讯号输入导电板时两片导电板间就会产生电场,而振膜则会依电场的极性产生前后移动,带动经由导电板上孔洞进出的空气来产生声波。

由于静电耳机的振膜极端轻薄,在运作的时候几乎可以无视振膜重量所带来影响,使得静电耳机通常能够轻易将频率延伸超过人耳聆听的极限 (约20kHz)。并且由于质均且平面的振膜构造,且振膜在电场中平均受力,静电耳机也不会如同动圈耳机运作时产生切割失真,拥有高线性且低失真的优势,使得设计良好的静电耳机能够传递出优于其他类型耳机的声音质量。
静电耳机必须搭配特殊的放大机使用,来获得足够驱动振膜移动的电势,一般来说约需要100到1000伏特的电势。虽然使用较高的电压,但由于静电耳机并不使用非常大的电流,所以理论上不会对配戴者产生任何触电的危害。
驻极式驱动单元(Electret Driver)
提到静电驱动单元就不得不提一下驻极式驱动单元,驻极式耳机大约在公元1970年代出现,最早的技术是由驻极式电容麦克风转变而来,驻极式驱动单元基本上算是静电驱动单元的一种。他们的差异就在于驻极式驱动单体的振膜,一般是由Teflon类材质极化而成,驻极式振膜带有磁性,不须外在充电来具备电荷,有效地降低驱动振膜的电势需求。并且降低振膜制造的成本,使得少部分驻极式耳机产品,能够使用一般的耳机放大机来驱动。
驻极式驱动单元一般是设计给入门级产品使用,所以不论在技术层面或是声音再生的能力上,往往都落后给静电耳机,但也并非所有驻极式耳机都没有好的声音表现。此外,虽然不断有驻极式耳机中的驻极体渐渐失去磁性这流言,但据报告少部分超过30年的驻极式耳机目前也还能正常的运作。目前市面上已经没有知名品牌还在生产驻极式耳机,最后一款驻极式耳机STAX SR-80MX,已是20几年前的产品。
场极式驱动单元(Orthodynamic Driver)
为了获得更好的声音表现,耳机技术改进巨轮是不会停止前进,而耳机驱动单元的技术往往都是由音箱那边演化而来。Yamaha于公元1976年将在音箱上名为场极式(Planar Magnetic) 的技术使用在耳机上,推出HP-1 Orthodynamic耳机。叫做Orthodynamic(以前翻译等磁式)而非Planar Magnetic,是因为Planar Magnetic已经在1969年由音箱大厂Magnepan所注册,所以Yamaha使用Ortho(直接)dynamic(动圈)这个方式来命名自己的平面振膜发声技术。
场极式耳机内部构造示意图▲

场极式耳机(或称平板耳机)内部配置方式同静电式耳机相似,使用一片相对大张的平面振膜,悬挂在两片磁极相对永磁铁阵列中。和静电驱动单体运作原理上的差别就在于,场极式驱动单元是藉由改变振膜上的平面电路的磁场来驱动振膜,而非改变两片多孔的导电板的磁场,导电板在场极式耳机中被永磁铁所取代,所以整个工作原理看起来更接近动圈驱动单元而非静电驱动单元。
场极式驱动单元的电路一般是平均分布在振膜上,这使得平板耳机振膜如同静电耳机的振膜般,在一致性磁场中能够平整的移动,这使得平板耳机同样没有切割失真的干扰。并且由于更大面积的振膜和移动范围,平板耳机往往能够提供更加优异的低音,一般来说,平板耳机被认为能够提供非常高水平的音质表现。

然而,平板耳机使用的两面磁铁阵列让整体重量一直无法减轻下来,直到最近出现单面磁极的技术才有部分改善,但整体来说还是比大多数同体积的动圈和静电耳机来得重。再来就是振膜的厚度问题,由于耳机的平面电路是直接黏贴或是印刷在振膜表面上,振膜的厚度和重量也往往无法如其他耳机轻薄。这也使得振膜的高频响应较差,外加当时平板耳机的生产成本过高,间接导致在70年代后平板耳机无法大量流行。
好在随着近几年技术上的改良,上述问题都有显著的改善,也让平板耳机越来越受厂商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现在已经有HIFIMAN、Audez’e等品牌在生产平板耳机,并且一度代工和生产多数平板耳机的日本Fostex,也重新回到平板耳机的怀抱。
如果说哪一个时间是耳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刻,那1979年Sony推出Walkman TPS-L2的时刻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TPS-L2同捆的Sony MDL-3L2耳机,正式打破耳机又大又重的传统概念,让耳机成为随身音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而在后续的1980年代,耳塞式 (earbud) 和入耳式 (in-ear) 耳机也相继出现。


文章转载自: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21742-on-developing-and-driving-single-headset-evolution-concept-was-born-more-than-100-years-driven-single-variety-computer-kings-125-december-2014-the-special-report?page=2
作者:Yazi

2
发表于 2022-7-13 2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么好的文章没人回,坛子里面应该多一些科普类文章。动铁单元的起源又是哪家公司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8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