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20-10-19 18:38 编辑
原贴在此: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4533
首先,主贴里说“第一次将Ta-c非晶金刚石镀膜技术应用到声学振膜上”这个很正常(潜在含义就是技术并非自己原创)
后面说“我们镀膜工厂2006年开始的,一直走在行业前段,至今已经15个年头了,就拿我们家的镀金工艺而言,0.2U厚度的镀金手机可以正常使用3—5年不脱色,这真不是一般的厂搞得定的。”我想问,公司全名叫什么,主要业务是什么?很遗憾,这个燕子飞科技(深圳)在百度和天眼查都搜不到,能找到几个相似的都是最近几年成立的贸易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更新,后来找到了,是19年7月注册的小微企业)
然后“真空电镀协会会员我们工厂占了绝大多数人,不要在行业技术数据上质疑我们,我们太专业了,如硬要来碰瓷请掂量一下自己份量,自重。”,请问这个协会的名称叫什么,主办单位是哪里?依然是全网搜不到的协会。(正经学术协会不可能大多数人来自于一个用该技术来生产应用产品的小厂)。
再然后,“我们目前最牛叉的镀膜工艺还有碳化钨,石墨烯,24K真金,DLC,硬质不锈钢等都是行业数一数二的。”,我都懒得说了,这么多细分领域都取得领先,赶紧去支援军工航天重大工程吧,没渠道的话我帮你介绍。
至于“为了中国的电镀事业连现在深圳房子都没有购买一套,把所有的钱全部投入研发,不值得尊敬吗?请尊重这样的人材,不要再来打擦边球使坏,没意义。”这句话我很喜欢,因为我的情况跟这几乎一样,搞新技术产业化搞的连房都没买,多谢替我和跟我类似的无数新技术产业化从业人员说话。。
关于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些见解:
应用集成商是很难在材料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哪怕专业的材料厂家,能把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在国内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技术水准;如果还能在量产材料上推陈出新超越实验室,那已经算是行业顶级。这些,不是应用产品厂家能够完成的事情。小米都进了世界五百强,拿出来的“黑科技”依然主要来自供应商。对于核心团队不是研发出身的中小企业,和高校合作拿到技术然后完成产业化,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是上限。
其实,就算用的供应商技术,只要技术本身是货真价实,也照样值得称赞,可厂家总喜欢放卫星,越外行越放的离谱。为什么呢?没正经搞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东西门槛多高,技术难度有多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影响力会有多大,过程中研发资金、订单层次、团队支撑等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情况。社会上很多非技术出身的人,会认为技术就是图纸,就是配方,甚至就是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基于这种理念去想象和构造技术企业的样子然后表达出来,当然会漏洞百出,诸君看没看过网上小地方初中生描写富二代霸道总裁生活的小说?
如果厂家愿意,请提供我企业全称和协会全称,我来了解下。如果确实是我狭隘经验主义弄错了,我一定公开道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