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9-20 16:05 编辑
古人的乐团演奏员都自定义为音乐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要求。但进入1900年以后,因为托斯卡尼尼的努力让大家看到了乐团整合性对艺术诠释的效果提升,现代交响乐团的观念就有所改变。
而当时的托斯卡尼尼面对的乐队都是以艺术家群体自命的演奏员,心气上谁也不能被指挥家过度要求,所以必然产生各种观念冲突。类似问题在带有独唱合作演出的交响乐版本里还有,有些指挥家驾驭排练的能力不足,选择参演人员的能力也欠缺,所以前来演出的独唱演员的配合性和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比如,比较马勒第二交响乐各个版本录音的最后乐章末尾独唱重唱合唱的对比就和明显。
但是到了现代,只要看看交响乐团招聘演奏员的面试要求,就能知道演奏员的表现要和独奏演奏家完全相反的定位。独奏演员要有自己的风格和表现力,当然也不能在短板和底线上自由。而演奏员要绝对按照指挥家定义效果的意图去实现演奏效果。谁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好更贴切,谁就能在乐团里排在前面得到被选择。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现代交响乐团的定义很直接的就是指挥家的智能乐器,每个演奏员就是一个智能化的演奏零件而不是独奏家。而指挥家的定义很直接的就是一个乐团乐器的唯一演奏家。同时指挥家也要有对乐团类似于调音的排练能力,才能表现得更好。因此,任何录音反映的主要就是指挥家在录音时的艺术高度和细节,外加对乐团驾驭之下的效果风格。这就是托斯卡尼尼贡献下的演奏业界的普遍认知结果。
所以,所谓的现代指挥风格并非什么对原总谱的忠实再现,因为这方面本身的宽度就很大。
现代指挥风格:主要就是对乐团成员在演奏上的要求和效果,是指挥家和乐团的关系问题。至于表现力和是否忠于原总谱根本就不是要素,谁爱如何指挥和修改原总谱都行。百花齐放表现出来,让大家听到才是目的,评价随意。但在指挥效果上:都是统一在指挥家的站位,是定位在对乐团这个忠实乐器的唯一演奏员和调音员的角度。所以现在再去听任何名团的录音,在不同指挥家手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演出和录音所反映的是那个指挥家的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