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67|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富特文格勒 - 拜鲁伊特 1951 - 贝九 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9 01: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9 01:28 编辑

坊间一直有传闻,HMV-EMI这个录音是拿排练录音剪辑的,而orfeo和bis的是当时实况广播的。

晚上花了点时间,仔细对比了下第一乐章,确实整理出一个清单,很多“细节”,诸如咳嗽、碰椅子之类的杂音,确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刚才转念一想,这些杂音的不同,可能仅仅是因为麦克风摆放位置不同。。。就这样的假设,刚才我找到一个确凿证据。

老参考第一乐章5分40秒、orfeo相同位置,5分54秒。这个位置的咳嗽声,相当有代表性。这一段,整体音量比较轻,orfeo录音里出现多处咳嗽,老参考相同乐句,几乎没有咳嗽。但是假如放大老参考音量,在相同位置发现存在一个咳嗽,可以与orfeo完全对应上。

结论是至少这一段,一定是同一场演奏,只是因为麦克风不同,orfeo那个麦克风旁的那个演奏者正好在清嗓子,所以orfeo都录进去了,而emi的麦克风距离这个人略远,大部分咳嗽其实非常轻微并没有录进去。

截图中这半分钟的频谱,相似性也非常高。


orfeo的咳嗽


老参考的咳嗽

——————
还记得海飞兹说过,他为啥较少录帕格尼尼。因为他的年代,录音剪辑技术还很粗糙。。确实是这样的,磁带录音刚发明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像当代混音那样鼠标点点就能搞定。尤其是交响曲,不留痕迹的剪辑也几乎不可能。尤其是furtwangler的弹性节奏,不能拼的地方拼了,一定能听出来。如果要剪辑,只能是大段大段的剪。但是目前看痕迹不明显。下面给一个协奏曲剪辑的样本。这个历史录音,可能是因为母带部分段落毁损的缘故,所以用相同录音、早期过录的磁带补了一段。当然,这样明显的剪辑痕迹,拜鲁伊特贝九上并不存在。

而且李格似乎犯不着这么做。刚出版这个录音的时候,也未必能预见到成为未来50年最受欢迎的贝九之一。。






34
发表于 2023-2-26 09: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威海
分析的非常专业,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3-2-25 11: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3-2-24 23:56
当然,男高音第一个Froh确实不好唱。

Fr-oh,谱子上的节拍,是打在Fr上,但是这个词的重读的是在后面元 ...

所以卡拉扬自己也说,他对完美的要求有时候超过了乐手的极限。。。

卡拉扬和阿巴多对艺术的世界观是有些不一致的,卡拉扬是追求纯粹唯美主义,包括对录音后期的各种修饰,弥补前期他认为的“不足”

这个问题在于,他认为的“完美”是不是听众能长期接受并认可的“完美”,这是见仁见智的。他对乐队的统治方式和富特完全不同

阿巴多(特别是中后期)则倾向于激发乐手的能动性,指挥以一个调和者的角色,让乐队在正式演出时相互“倾听”,发挥出更好的状态,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达到高水平演绎的办法

无论如何,阿及以前的BPO领袖风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中正的,不会偏离对作曲家和总谱的尊重

拉特尔则是有些偏夸张做作了,现在的那个俄国人更是不忍直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23: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25 00:01 编辑

当然,男高音第一个Froh确实不好唱。

Fr-oh,谱子上的节拍,是打在Fr上,但是这个词的重读的是在后面元音oh上。所以有好多贝九的录音,把f给吞了,froh-froh-- 听起来像是 rou-- rou--

这个问题,卡拉扬的解决方案是,把节奏放慢一点。这个froh咬字就更饱满了。但是整体节奏放慢的代价呢,是后面那个长连音bahn——————,换一个肺活量不行的哥们就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23: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24 23:54 编辑
lcwlmq 发表于 2023-2-24 18:23
喜欢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第九,这是我喜欢的版本,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

1954贝九,当然也是很经典的。音质好很多了。团的素质也好。

1954这个,让我比较明显不爽的,男高音独唱进入的第一个Froh不在状态,或者是彩排不够,一开始没找到合适的音量。然后后面那个长连音的Bahn————————,感觉是中气不足。我个人比较看中这个男高音独唱的。前面男中音独唱也有唱错音的。。听着好吃力啊。。。

男高音这个长连音Bahn的中气一定要足啊。没吃饱饭唱什么贝九啊。。

相比而言,独唱的发挥,51年的更合我心意。当然51年的也不是完美无瑕,可能是因为富特手抖。。。

作为对比,1976年卡拉扬贝九里面那几位独唱,尤其是男高音schreier,在我心意中是简直完美无瑕。


顺便,男高音独唱前面这段 短笛、长笛、木管组,特欢快的这段,富特几个录音就是1951最棒。1954,短笛和长笛那俩货,感觉这段没怎么练,手很生疏。1942亲兵bpo那短笛的哥们也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2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24 23:41 编辑
thebes 发表于 2023-2-24 20:55
有了深度反馈再反馈神经网络,染成摇滚都不是问题

刚才仔细调解了下音量电平,1984老参考与107legacy的拜鲁伊特贝九,其实就是同一个音源的两次不同数字化。

legacy就是音量电平大了2.5db,然后底噪不同,然后乐章之间没做消音,老参考做消音了。

老参考-legacy这一系列的拜鲁伊特贝九,大概率是早期制作黑胶的混音带,这批混音带,相比原始录音带也许有推杆子的地方,但是作为音源的素质很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2-24 20: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3-2-24 19:49
李香兰和周璇那是不是口水歌我保留意见

有了深度反馈再反馈神经网络,染成摇滚都不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thebes 发表于 2023-2-24 19:27
所以,富特的回归不是问题,拉赫协奏曲也有单声道,还是斯托科夫斯基伴奏的,马勒自己也录过纸卷钢琴,他 ...

李香兰和周璇那是不是口水歌我保留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2-24 19: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thebes 于 2023-2-24 19:30 编辑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3-2-24 19:03
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凡是脑放可以做到的,深度学习算法都可以。

所以,富特的回归不是问题,拉赫协奏曲也有单声道,还是斯托科夫斯基伴奏的,马勒自己也录过纸卷钢琴,他们进入发烧领域都不是问题

国砖不要再去卷高保真了,应该卷主动音染修复

这也不只是古典这个领域,受众和经济利益太小——李香兰和周璇染成口水歌一定还是有人期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thebes 发表于 2023-2-24 18:49
根据现在GPU一日千里的进步,我觉得用AI技术将富特的录音“修复”成立体声的,精确还原乐手差异化和咳嗽这 ...

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凡是脑放可以做到的,深度学习算法都可以。

就是把当代录音,用老的系统转制一下搞出模仿老录音的sample,然后用这样的素材去训练AI系统。只要足够多的素材,问题不大。

再比如咳嗽,就是在正常录音里,混入各种咳嗽声,然后用这样的sample训练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2-24 1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根据现在GPU一日千里的进步,我觉得用AI技术将富特的录音“修复”成立体声的,精确还原乐手差异化和咳嗽这些事情,音效赶超索尔蒂贝九,只是时间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2-24 18: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疆乌鲁木齐
本帖最后由 lcwlmq 于 2023-2-24 18:28 编辑

喜欢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第九,这是我喜欢的版本,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

folder(1).jpg (41.42 KB, 下载次数: 77)

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第四乐章

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第四乐章

folder.JPG (42.34 KB, 下载次数: 106)

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

1954年琉森音乐节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2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24 00:31 编辑



1984老参考,2分51秒附近有个极轻微的噪声。这个噪声,在另外两个版本里存在,Naxos黑胶复刻、107cd legacy版。

而其他转录,包括1990新参考/GROC/2012东芝/2021华纳/Delta黑胶,均没有这个噪声。

推测:这个噪声是早期磁带过录时的偶发事件,在更原始的磁带上并不存在这个噪声。这次早期过录的磁带,整体素质是非常好的。频谱上限保留到20k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2-20 1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10 22:49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3-2-10 16:35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 ...

刚才仔细听了下,orfeo标准音a似乎是446hz,老参考是440hz。所以听起来,orfeo比老参考更高一点。

截取了第三小节这个音的频谱。频谱图看红色箭头所指的那个音的峰值频率。

主要取决于磁带保存状况和重制时对转速的选择。




orfeo



老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10 22:02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3-2-10 16:35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 ...

至于EMI的录音,各个版本综合听下来,我第一印象是,“胆机味”过重,本质上就是一种谐波失真,听起来过于厚重。

EMI这个公司挺奇葩的,一个老录音,每次再版似乎都是重新找音源、重新数字化、重新降噪处理。。不同的版本,差别非常大。(之前分析李帕第也是一样的)。

1984老参考、1990新参考、1999世纪伟大录音GROC、2010东芝sacd,当然还有最新的华纳版。。音源都不一样,母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复制带,后续降噪技术也一言难尽。。

每十年另起炉灶搞一次,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控制成本的。。像是技术宅的风格。。


相比而言,EMI原厂这堆,我比较关注三个:1,1984老参考,2,2010EMI东芝这俩,以及,3,2022华纳最新数字化的这个。

这三个版本,带宽上看应该都是源自母带,但有些细微的区别。

1984老参考,这个版本各方面非常优秀,就是相比其他版本(包括小厂复刻)有个细微的区别,第一乐章前10分钟相比后10分钟,音量整体似乎调小了大约2db。

2010东芝EMI,这个版本降噪技术很牛逼,频谱干净的直逼当代录音。当然,降噪技术嘛,见仁见智了。

2022华纳再版,这个版本频响带宽比前两个略小,几乎没有降噪。此外,本版的调音取向,把中高频调亮了,小提和铜管变得更突出。建议播放的时候音量不要太高。

naxos的黑胶复刻版,没大毛病,听起来很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7: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10 18:13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3-2-10 16:35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 ...
orfeo的录音,给我的感觉,似乎是他们用了一个广播用途的麦克风,这种麦克风,注重的是200-3khz之间人声的表现。这个频段以外的信号质量会有所下降。

所以200hz以下的信号,orfeo的信噪比就不太理想了。低频范围的,基本上都很糊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乐章,5分多钟,谱子是这样的,红箭头这几个大提琴拉的pp音,大约是100hz左右。

老参考的频谱,可以明显看到100hz附近这些音,而o记的就模糊很多。

当然,造成200hz以下信噪比和动态劣化的原因有很多。前述麦克风,是我根据当年技术条件做的推测。





老参考的表现



orfeo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2-10 16: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hexisijun 于 2023-2-10 16:37 编辑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听了,我觉得这种老录音最好不要做后期的降噪处理,经过降噪处理后声音变得单薄刺耳,不如原始的版本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2-10 13: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荆州
最值得收藏的300个版本的古典音乐CD (来自《音乐圣经》。以重要程度为序排列,均为CD编号)

1.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G,447 400-2(大师版)。

2.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Sony,MYK 36720。

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艾格蒙特》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439 002-2(金版)。

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富特文格勒指挥拜罗伊特节日合唱团、乐团(Schwarzkopf, Hongen, Hopf, Edelmann演唱),EMI,7 69801-2(1951年历史录音,单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0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莫听穿林打叶声 发表于 2023-2-9 22:28
EMI版本被制作人李格大幅度修饰了,据说李格不太认同那次实况,还和富特有过争执。orfeo的是实在的原版实况 ...

其实从我内心讲,虽然拜鲁伊特有这个那个缺点,但是我感觉还是比卢瑟恩更接近富特文格勒的味道。

厚重,模糊,摇摆,最后给你来段狂飙。

请问,富特文格勒本人觉得哪个更好啊?拜鲁伊特,卢瑟恩?不知道乐友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12 10: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