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的时候,是那么隐蔽,开始只是念叨法国声,做了一些云视听,归纳了一些感想,接连着,就有了试听的机遇,还未等这个机遇到来,中途就杀入程咬金,于是乎,就有了一面之缘。 挺好,我还凑了一个米格解码器的热闹,搭配YBA的CD 430,一起比划比划,夹杂着一系列线材,安桥声卡等等,混乱作一团。 听的好累,翻来滚去,所以,也不是很好,造作太多,招集太多苦,该收敛收敛。 哔站上看视频,有个号名:老韩试听,拍摄了无数耳机对比,发心把耳机的差异,都呈现给烧友。 各种传说中的发烧耳机们,在视频里,就是一堆堆,一摞摞,一叠叠。 老韩的拍摄录制,相对体系化,确实对耳机声音的把捉,对不同耳机,同品牌耳机不同型号、年代机型,很受用。 有一段彩蛋类视频,一小段追尾视角的走访记录,这种摄影角度,效果是立刻回归现实,回到过日子,讲老韩自己的心声,里面有那么一句,问自己,还要不要这么发烧。 呵,就是这样,烧友,入戏又出戏,一念之差,就又回到那个因为所以,各种条件踩踏支撑的,无尽轮回循环里。 曾几何时,iOS上有个游戏,无尽的剑,画面在当时,挺绚丽,玩的入迷,手机都差点没有脱手飞出去,后来才发现,无尽的剑,关键在于无尽,自己上了个老当,还有滋有味。 代工的产品,我接触过的,有歌德的GR10单动铁耳塞,高度风的EQ7、8还有它的一个晶体放大器,另外,就是法国的YBA 430CD机,这些东西,都是代工,日本代工,中国代工,特点总结下来,就是“非常有职业操守”,为什么这样说? 就是因为做什么,像什么,虽然异地代工,但是异地的特性最小化的混入,做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一门、那一派的。 这个不像餐饮,一地特色在另一地的复制就总是打折扣,除了水土之外,商业上也要估计当地习俗,HIFI不同,代工就是代劳,调整务必保持,目前为止,代工不像的,我印象中还找不到,我除了用过的,听过的也不少,都感觉惟妙惟肖,代工其实完全可以放心,比复刻靠谱太多太多。 何以得知呢,接触过本土生产的产品就可以对比而知了,当然,要最纯的味道,理论上还是100%本地生产,不过也不尽然。 YBA的430 CD机,就是山灵代工的(如果,我说错了,这段文字相关的内容,就都失去意义),机器上写着设计在法国,实际用过以后,我对它的旗舰签名款机型,产生了一定好奇。 本来想找对比录音,后来发现线上有签名版全套的录音数段,既然是全套签名版,那么就更加极致、品牌属性聚焦,很少有用户如此粉丝,多半是组合拳,既然有这样的全套西装录音,自然用心感受一下。 结论有2个,因为我熟悉山灵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开始时候,有点怀疑430是不是渗入了一点山灵的灵魂,才是这么一个声音特点,听了签名套装后,我立刻把这个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因为旗舰签名套装,更是如此,所以山灵是负责的,负责代工,更负责来传神。(如果YBA的签名系列,也是山灵锻造,那么这段相关,就可以当做废话了) 第二个结论,就是CD 430,声音和旗舰签名套装的走向非常一致,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品牌,我发现这一点后,更仔细的反复听录音,还是有一点区别,就是YBA的那种审美格式,进一步强化了,结项点阵化,更加明显,通俗来说,就是“干燥、分离、爽利” 也就是更犀利形态的YBA,毕竟签名套装,应该是极致的风格,结项点阵,点与点之间,是没有任何水分的,没有任何黏着,完全分离、分立,各是各,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很干脆,自然自在,终极的YBA。 如果再做一个比方,就像红豆薏米粥,那样的配伍,除湿的效果,看看都很明显,汤是汤、米是米,豆是豆,虽然液态,各各组分分明,完全没有其他粥的那种粘稠,一丁点也没有,就是这样的一个感受,分离,不一定要远离润泽,具备干燥的属性,液态之中,也淋漓尽致。 430相对而言,无法比较,因为套装有放大环节,430只是音源,必须要经过放大,而他家没有耳放,所以无解,但是就我接驳高度风放大器的效果,就已经很贴近签名套装了。 而且,耳机发烧,贪着大系统效果,那种执念,概率比较高会翻车,毕竟超近距离聆听,温柔一点长久,具备耳机本身的自洽,才能恰如其分,什么鲁迪、SOLO这些以小博大,以柔克刚的故事,放到什么时候,对应合适的驱动对象,都能有传奇的一席之地。 纯本国制造的机型,乃至于所有的配件,那些收回来的古董破烂,里面的配件,比如电源线,USB线,不论再脏再破,我都当做宝贝一样擦拭干净,至少用起来试试效果,正因为它破旧,才能说明是那个年代的,而那个年代,极大可能就是本国所生产,那才是全套的原味,原汤化原食。 HIFI掌舵人至关重要,品牌的灵魂,调音这个东西,多半是一言堂的,而且如果换架构、换配方,要再把控好,还是的始作俑者出马。 因为记录下来的,都是固定的,必须要进行负反馈闭环,作者才能再次校准,否则即便配方不变,但是原料批次变化了,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品牌特别强调出厂时候,由专门的看门人试听把关,这一点就尤其珍贵。 反过来,也不是这样,我所接触到的2个声卡,外置的,都是批量生产的货,出货量比HIFI器材大得多,一个创新的gc7声晰飞技术,一个安桥的u55gx旗舰声卡。 它们声音都很棒,前者令我感慨的那种似乎没有器材存在感的声音,后者非典型传统日本声,但是可以靠调配,出典型日本声,玩法多样,自身USB界面完成度很高,这些东西,都是工业批量。 好声音,没有什么固定的道理,唯有当下偶然的结果,一切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 那么关于YBA 430这个CD机,它是MK1的版本,2017年的产物,虽然和现在MK2外貌一致,仿佛克隆,但是芯片和性能有差异,我不知道MK2的声音对比MK1如何,也没有那个意义去了解,但是,我听了一段很有意思的云视听。 这个试听,又3个元素构成,一个是MEZE的耳机,一个是superfet的耳放,一个是YBA CD 430 MK2的CD机,这三个当下相对热门的机器,凑在一块,也恰巧是我都有听过的产品,那么感受是怎样的呢?有二: 第一个感受,如果就是听的话,直接听,不加分别,去想其他的,则声音可以,歌挺好听,听到一定时段,也有不那么好听的环节,总之不去评判,随之而去,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你没有把东西拆开,也就没什么好讨论的,内容听的清楚就行了,这个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你会想起来这里面的3件器材,因为都有过印象,也都听过。 你仔细听,这3个东西的属性都能听出来,各是各,都能听得很清楚。 你开始“看”声音里面的东西,就能够听出来。 可以听出MEZE耳机的典型声音特色,在这个试听链接中是最明显的;最后感知到的是放大器的特性,老欧机器特有的特点,相对比较隐藏;YBA CD机的特性,位居其中。 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了什么,也无意去研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意识构成境界,非常复杂的缘起,与其琢磨是脑放塑造了声音,还是声音激活了脑放,或者两者互馈,琢磨这个靠思想不靠静定,那只会越来越乱,胡猜瞎想。 说回到430这个机器,因为试听的时候,杂糅了太多内容,所以思路也不好梳理,干脆使用铁锅炖的形式,把点滴都杂糅摆出来得了,一念念,拼在一起,也就是完整体。 ①机器做工,并不是那么那么的精细,不知道MK2如何,但是85+分可以,苛求不行。 但是,设计上面有法国人的浪漫,背面那些接口位置,居然来了一个镜面设计,一般来说严肃的机器不会用这些东西,但是430两者兼备。 机器三角支撑,且,两个脚是全铝,一个脚是橡胶,额,这是什么逻辑,有点玄了,它家机器电路里面,也喜欢在原件上面,做一些材料“贴片”处理,看来调音,有特别的考量。 还有一点,机器是分为两层结构,下面那个很厚的黑的板子是单独的一块,总之,机器避震设计独到,我是没有看懂。 话术艺雅的那个CD,也有一点特别之处,虽然没有YBA这些独特的设计,但是当你把它放在不那么平整的面上,开始时候,你会发现四个脚钉不能同时“着地”,你正想着要垫点什么的时候,它却“自适应”了,而且很稳,你按压四个角,没有发现哪个脚钉有“虚触”,都很稳实,哎,都是高手,搞不明白的避震,哈哈。 ②YBA音乐味道是比较充足的、弥散的,凝聚性和硬度是缺少的,不是美国那种类型,宽松质朴,声音丝丝入扣,不是细腻的风格,但味道填充的很满,整个氛围,整个空间都很满,全是氛围场,素、正,这是最初的感受。 ③这个CD机取名为passion(激情),但是我感觉没有激情,应该叫理智、客观,浪漫哪里去了? 这个机器有一个特点,比较素,比较客观,在描述时,主观加成的那种感觉偏少。 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会说这是几点发生的事情,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但不会去评价这个事情,觉得好还是坏,这些不谈,YBA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它比较正,并不抓耳,但是,声场却填的很满。 如果是寻常的模式,它会让你觉得很粘、很抓耳,又很满。但YBA并不抓耳,没有粘度,是干燥的,分离的。 如果拿Graham Slee英国老头的声音对比的话,英国老头比它骚,勾引、挑逗、传情,YBA呈现什么就是什么,公正、客观、朴素、大方、沉浸,同时,色彩并不偏黄,当然也不是白晃晃那种。 ④YBA的戏份里面,有一个叫做米格USB解码的东西,这是陪衬、也是宾客,目的就是用YBA的数字输出,加持米格解码,来对比一下和CD机本来声音的差异。 在价格上面,两个机器不一样,但是,这些和声音没有关系,实际听起来,很简单的区别,一听就可以描述,脱口而出。 米格抓耳、柔、流行表现更好,这就是最初的感受,也是最终的感受,再听,没有变化,就是这样。 具体一些来说,YBA比米格的话要“刚”一些,没有那么柔,结相散化为颗粒,细沙,而不是粉末,米格近乎粉末,所以要“柔”,同时米格要暖色调一点。 米格细腻,YBA 工整,米格比 YBA感性,但是素质没有那么硬,不显得那么满,同样是法国声底,那种结相逻辑,为何如此? 原因是,米格感觉起来,周边有柔化,但是这是假的,米格不是周边有柔化,而是整个都柔一点,自然边界处也柔,它的表达逻辑,等于YBA,但是表达手法,要粉末一点,没有颗粒硬,如此而已。 米格没有YBA自身解码那么认真,说的那么清楚,分离度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严肃,还有那么公整的刻画。 YBA结项硬一点。描绘得工整,米格的话,要有一点粘性,听人声的话,米格已经足够了,反倒YBA有一点冷淡,米格叫激情,可能更合适,但是我更情愿把米格定义为浓情。 比如说,同样是布一个场,有的人就是该摆的东西摆上就行,有的人呢,要先把这个场地扫干净,角落全部清干净,然后再摆,还要拿着尺子量,这就是不一样的一个做法,就是有时候要随意一些,有的要规则一些,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这么一个感受。 米格这个解码配合YBA做转盘,比配合艺雅CD机要强不少。 果然是法国兄弟的相互扶持,用艺雅的数字输出,感觉有点太规矩了,就是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认认真真,不难听,但泛音就没有YBA数字加持那么到位,看来还是原汤化原食。 米格于YBA之间,就好比羽商 11.2这台耳放,没有什么味道,但是短板少,那就是YBA,到了英国老头Graham Slee 的放大器,充分的感情表达,但是在素质上有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米格。 很有意思的是,羽商 11.2 这个耳放的作者,曾经在一次采访当中提到过(记得是出现在放大器说明书的文字部分),器材也需要一些能够欣赏乐器/古典音乐的属性,需要有一些认真和执着。 不能完全妥协于听感,要有一点或者一定量的还原能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1.2这个放大器,音响性足够全面,偏素淡、略雅但是不主打雅致,前述结合起来,它的声音不冲,但是个性很淡,唯一一点个性点,偏上盘,略显清丽。 羽商作者表示,自己比较欣赏的知名品牌其中就有YBA, 我当时看到这段采访的时候,我就直接在线上试听了YBA,然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很素描,确实属于那种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声音。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对它的表现形态做仔细的研究,就是表现的这种风格给我比较深的印象 YBA也由此和羽商的审美理解上,形成了关联,因此也没有必要对430 CD机的素质“感”,有所担心,基本上YBA在法国声器材中,具备了最过硬的素质和音响性。 ⑤这个机器没有什么所谓的细腻或者不细腻的感觉,它这种表现形态不会让你朝着这方面想问题。 细腻就是在光滑的表面上多一点点纹理,纤毫一般,就会觉得很细腻,这是一种感受,一种意境。 YBA整个它都是弥散的,那些化散的颗粒,都是齐步走的,都是矩阵、方阵,没有单独的一个人站出来,没有突兀,或者说全部突兀。 它都是同进同退的,所以,你不会觉得它动态差,也不会觉得它动态好。 它就是该什么的时候,就立刻形成那个形态,而不会说,有一个先头部队,有一个带头的,后面再跟上。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直接整体就推过去了。 所以评价细腻,即便强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态。 YBA是法国声底的基本的逻辑构架,结构就是这样子,就好像德国声特别强调框架、定位一样。 ⑥YBA的声音是充满空间的,它没有留出什么空隙,画是一张纸画满的,就像油画一样,油画一般都会感觉整个画幅都很满,就不像国画,它会空大半,留白的部分。 在充满的情况下,是为了氛围,但是,同时又比较素,不抓耳,这个声音怎么去形容呢? 就是它没有那种催化的作用,没有科技与狠活,很直接,现榨的果汁,就是原味儿。 ⑦据说机器的作者提到,打开机顶盖子,在那样的情况下,播放CD,会更好听。 实际测试,是有一点点,非常微小的差异,就是声音感觉要“嫩”一点了,就是敞亮一点,就是就像窗子推开的感觉,一点点一点点,所言不虚,是个隐藏技能。 但我不知是心理暗示,还是实际的,反正就是相对没有那么结实,没有那么凝聚,但是呢,就是要宽松、化散,但是,只是非常少的一点点。 YBA和艺雅声音相比,大多是结相形态上的不同,除此之外,两者声音风格很接近,都很客观和理性。 就比如一个人,穿一件黑衣服/穿一件白衣服,就这么一个区别,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没有区别,但是衣服有区别。 艺雅CD机结相比较凝聚,因为如此,它相对来说有一种线条密度感,密度大了以后,它有一种【安定感】。YBA则是一种【稳当】的感觉,什么叫稳呢?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杯水里头撒了一些沙子泥巴,水会很浑浊,放着放着沉淀下去以后,水会变清,这个不叫稳。 什么叫稳定?就像果冻里面的那些悬浮的东西,永远都悬在那个地方,再也不会动了,这个才叫稳定。 就是一种东西,渗入另外一种东西,在其中存在,并且是稳定的,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它不会有沉淀,也不会有混淆,它的存在是稳定的,YBA的声音,是这样的稳定感。 ⑧YBA感觉不到艺雅CD机的那种线条蚀刻的硬,但也没有那种明显的,晶莹剔透的感觉,不过,它这种所谓的化散,和数字播放架构,还是不同,毕竟是CD,再化散也是“刚性、安定”的化散,数播还是“柔、糊”一点。 YBA用USB做解码,你可以通过调整电脑的音量来调整它的音量输出,相当于一个数字前级一样,这个比较方便。 这里如果用Prolink的USB线,感觉就和CD声音整体“观感”很像。但是,有一点不一样,这个经历,我之前是没有的,CD机带USB输入,两者声音差异的对比,还是第一次。 USB没有CD那么理所应当的感觉,这样说可能完全无法通感,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换一个说法,隐隐的不如CD播放那么顺畅,我用同一个曲子测试,得到这么一个结论,乍听类似,再听不同。 个人觉得最主要的,还是CD的“刚性、安定”,数播的“柔、糊”,导致在流畅度方面,USB信号输入,要显得略微有点没那么光洁、顺滑的缘故。 YBA的USB并没有设置讨巧的一个特点在里面,没有刻意的去调,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并不是不可以调。 因为,CD机带的USB,其实是一个附属的功能,如果反客为主,或者审美有露出不一致,就严重不和谐,电路成本那些,另说,这里是主义的事情。 那些非常著名的USB的解码器,数字年代那些东西,他都是在USB上面做足了功夫的,他也不会和CD机合并在一起。 CD带的USB解码,当然也可以听,也没有问题,一旦习惯了,问题不大的,只是CD机要更清晰、明朗、流畅、欢快一些。不能说USB会硬一点儿,或者是有数码味,但那种数码声,浅浅的影子,它是隐含在里面的。 补一点信息,使用线世界的USB线,对比Prolink的USB线,YBA这个430 CD机做USB解码,出来的声音,会显得纯净度很高,和CD播放的整体“观感”略有区别。 但,从另一个方面趋近CD播放的声音,就是显得安静少躁、少吵一些,但是那个定字也是没有的,数播系统是这样,线世界USB相对于机线Prolink,有减“脏”的效果,也有点小副作用,就是硬了一点。 CD直接播放,没有这些线材的发挥余地,只有USB解码模式,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做点找补,让声音更臻于完美。 ⑨法国人的机器还有个比喻的方法,就像鸡蛋一样的,美国人的机器就像鸡蛋,你打在碗里,里面有蛋黄,有蛋白是分开的,蛋黄大与小的无所谓,有两个蛋黄也无所谓,三个蛋黄也无所谓,但是他至少有蛋黄和蛋白。 法国人的机器,就是用筷子把这个鸡蛋搅了,然后的话就蛋黄蛋白混在一起,就变成这样一个模式,所以说比较满。 而且的话,你既然已经把它打过了,它就不会重新又回到原来那个状态了,它就一直是打过的状态,所以也比较稳定。大概也可以像这样来理解这个事情。 ⑩安桥声卡,用YBA的CD机数字输入:锋利的声音,比较薄一点,犀利感比较重,比较纯净,突出那种纯净的感觉,一板一拍地做出这种分离感,但是的话,不像YBA自身声音这么化散,是典型的日本声,金石之声。 YBA CD机给数字输出做转盘用,对于安桥来说,这个声音是有一点薄的,薄于“均值”,所以不算是十分平衡,不是良好搭配组合。 再换个说法理解,感觉就是有点像有一些细沙,就是说白了,它的粘度,它的凝聚性不够强。 因为YBA数字输出本身就是化散的,结相的形式被数字信号传输出来,碰到安桥解码,被放大化了,但是八字不合,骨架被放大了,但是血、肉没有跟上。 ⑪YBA的泛音,关于泛音,要注意中国的字,那个泛字,是不是有三点水? 那就说明,要水润,才有泛音。 YBA的声音里面,水相关的气质不多,不是重水属性的那一方面,也不是重空气属性的那一方面。 因为它是齐步走的化散,既不稀,也不浓,各个维度,都是处于中间,在做过程量的中间值,所以说谈不上泛音,或者和细腻度那个话题一样,是别样的泛音,也可以理解为,全是泛音。 啊哈,法国声,我不要再和你纠缠,你留下一个种,最终,一个米格DAC在我这里,熄灭一个痴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