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626|回复: 38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2-19 1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斯塔克的惊世之作—我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听后感:  
     1、大提琴在今天的作用不用说,但在巴赫时代,它通常的作用是演奏通奏低音声部的“固定低音”(通奏低音声部至少要俩人以上组成,一个是键盘的左手部分,一个是低音弦乐器),换句好懂的话,它是“配角”中固定的配角,只有到了一定固定的“音阶”,它才出现,我们现在已熟知的、那种带有几分雄性而又广阔的音域和丰富表现力,在巴赫时代还完全处于萌芽状态,那么,是谁像唤醒沉睡的雄师一样将它唤醒呢?就是巴赫!就是这部《大无》!巴赫此作不仅革命性的将大提琴完全置于主角地位,而且是无伴奏的,这就说明,巴赫已完全抛弃了大提琴作为纯粹伴奏的功能,而将它历史性的拉到前台。

      2、这套作品作于1717年的科腾时期,先于《小无》的创作,由于大提琴是伴奏乐器,巴赫在创作上即保留了它的伴奏功能(低音部分),更创造性地给与其雄健美妙的旋律部分(中高音部分),不仅使得作品更丰满浑厚,而且一下子就开创性地将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得地位固定了,而且它的技术与精神层面之艰深阔远,时至今日也没有其它作品可以超越。

      3、从大提琴专业技术角度来看,这六首作品是由简至繁、逐步升级,一步步摆脱其多年形成的角色局限 ,这在第1号“前奏曲”中看的很清楚,低音的伴奏功能与主奏功能相互交替,后半段则完全摆脱伴奏,冲上旋律的高峰,“阿勒曼”这一曲,你可精心体味斯塔克在低音区与高音区域音色力度上的微妙变化,这里即有“中和”也有“分界”,即有角色的互换,更有浑然于一体,你不能不叹服斯塔克杰出的功力,变化是微妙的、又是明晰的,你能感觉到角色的转换,却无法将其分离。第三曲“库朗”你就去全心感觉斯塔克杰出的演奏功力,运弓平滑而弓弦接触又紧密,有力而又灵活富于变化,弓弦迷人的磨擦如飞马轻踏,透着轻快与坚实,这样“弄”出来的琴音想不精彩都难,“萨拉班德”总是情感性的,也总是沉思、意韵深远,运用了较多的和弦,使织体更为丰厚,这里的和弦可以这样理解:它表达出主奏功能与伴奏功能同时开启,我个人在听这样的段落时,一般会注意分辨它的线性,功力差的演奏家会显得或含混、或顾此失彼,“小步舞曲”实为两段,斯塔克得层次感不错,“吉格”则精彩,此曲技术难度较大,演奏上即要求细节突凸,又要求刚毅挺拔。

      4、斯塔克一生多次录制这部“大无”(据说录有5版),但作为普通乐迷怕难以将其听全,我本人收有他的Mercury版,演奏与录音都相当好,这个RCA版录于1992年,斯塔克其时年界七十,这版演奏我愿意以“惊世之作”来概括,弓弦上的功力不仅不比过去差,反倒是更显的老辣精到,录音甚佳,丰满的细节喷涌而出,演奏上看,感觉斯塔克较之他的Mercurt版有了些较明显的变化,从过去追求力度层次、追求音色内在的清亮,转而集中于探寻巴赫作品丰满深隧的内涵与雄浑豪迈的气势幅度,直感上:大提琴的“形体”明显增大了,同时将演奏空间拉大,而音场也向四维扩充不少。第3号的演奏简直令人惊魂动魄,你即能感觉老先生非凡的幅度,又能感觉其如撼山摇岳般的霸气,如第一曲“前奏曲”,我以为听来难能不为之撼动,特别是2分钟后,大提琴如天风骤降,黄沙翻卷,一派茫茫中而又不时显露筋脉峥嵘,真是宝刀不老、令人叹为观止了,“阿勒曼”同样精彩,方正清晰的空间轮阔与内里百撼不动的钢架筋骨融于一体,真是越听越觉韵致无穷,“库朗”弓弦的快速涌动矫键异常,演奏一气呵成,煞是畅快,“萨拉班德”照旧的深沉,浑圆沉稳如天地之呼息,“吉格”简直美绝,演奏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嘶鸣呐喊处怕是无人能及了。

      5、如果说第1号还保有较为明显的“伴奏”痕迹的话,自第3号以后已经全然不见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身份完全确立了,第5号“前奏曲”的低音声部已经布满了旋律性的思维,旋律的模仿对应也令人惊呀地在低音区域进行,序奏部分低音区的旋律倾诉上下扶遥而动,浓密、雄浑、大气磅薄,赋格段落表现出强烈的诉求欲,这首作品尤以低音区域浓密而强烈的涌动给我留下深刻印像。篇幅计不在细说,总之,这是一版极精彩的《大无》,以我个人见,演录均不逊于我现有Mercurt版,完全可为斯塔克一生钟情的《大无》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6、说实话,听巴赫《大无》是件较困难的事情,听好它,在我看来比《小无》还难,首先是大提琴的歌唱性不及小提琴,再者,这6首作品均是组曲,体裁大抵相同,《小无》则由奏鸣曲和组曲两部分组成,在曲式体裁上要丰富些,别的不说,《小无》的三首赋格就曲径通幽、令人美不胜收,类似于我这样的愚钝者来讲,相对容易能跟上赋格的步伐,这些在《大无》里没有,巴赫这套《大无》从始至终都是严肃深奥的,对于聆听者,它始终都是一个未决的命题,别说你我这等凡夫俗子,即始一些伟大演奏家,也未必就完全扼准了巴赫的心律脉动,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地跟上这些旋律、狠狠的听!!细细的体味,努力去感觉它的庄严、雄浑、深远与强劲的呼息,除此别无它法,不要羡慕那些轻易就说听懂了的语言,巴赫的《大无》没那么简单,把所有这些都忘掉,你只需要“进入”,跟随这些演奏大师的弓弦,把手上的一切都放下!半步不拉的“跟上”,力争让你的心跳脉动与斯塔克、与老巴赫的心跳“同步”,这就好了,其它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张开你全部的神经、调动你全部的听感与触感,自由的想像!斯塔克就在你面前!伟大的巴赫就在你面前,真正入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无比雄浑美妙的世界!

      你让我说如何找到《大无》的欣赏点,呵呵!我哪里找得出,天生愚钝,只能以此搪塞,对不住了。

唱片:https://pan.baidu.com/s/1IRPLbJC7taFcbemGw-1ubw?pwd=xdzh
388
发表于 2025-2-19 07: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7
发表于 2025-2-18 2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6
发表于 2025-2-18 2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5-2-18 08:10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2: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5版

听了几天布鲁克纳,满耳朵布5,缓解一下, ...

楼主Marriner的EMI三张套倒让我想起了Busch的RR三张套,完全相同的曲目,不知是Marriner在挑战Busch还是在向经典致敬?
1)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EMI CHS 7 64047 2
链接:https://***.com/s/13Cp-HYu65S2dWfaHIJObhw?pwd=xhbr

这版里Busch的女婿Serkin的钢琴代替了羽管键琴

2)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Bach - Brandenburg Concertos · Orch...
链接:https://***.com/s/1xTJYsLhzGxyFV_ehWlVPTA?pwd=euf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发表于 2025-2-18 17: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09:22
演奏不用说,足够好,在《小无》版本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谢霖和格鲁米欧,它们以完全不同的思路风格与 ...

感谢分享,向你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发表于 2025-2-18 16: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9 07:44
演奏家(包括指挥)中争议最大的有俩人,一是卡拉扬,一是古尔德,俩人虽作古多年然争议未消,卡拉扬另 ...

向你好好学习如何听古典,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分享,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3
发表于 2025-2-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这版史塔克的巴赫《大无》也是我的最爱,一直疑惑怎么没有高码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发表于 2025-2-18 11: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三明
这样探讨音乐,真好。特别是大家都心平气和的,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2: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5版

听了几天布鲁克纳,满耳朵布5,缓解一下,转到巴洛克,重温大俗的勃兰登堡,俗话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勃兰登堡在巴赫庞杂曲库中最“通俗”,既好听又无须懂,很容易激起共鸣,因而很受用,因而广受欢迎,自然,版本也极多。

巴赫为管弦乐队究竟写作了多少作品直到现在也是未知数,只所以称之为《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因为当时的勃兰登堡总督曾向巴赫索要为乐队的曲谱,因而1721巴赫从他在科縢时期(1717-1721)积累的大量乐队作品中抽出六首恭恭敬敬送给这位总督,巴赫当时给出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你看,首先,这6首作品不是一次性创作,有人判断它大约是在3-4年之内写成,其二,这几首作品都曾经在他任乐长的科縢王宫乐队里演奏过,创作时间应该在1718—1721年。

可惜总督拿巴赫太不当回事,这6首漂亮的手稿被随手扔到他的图书馆闲置了13年之久!直到他死后清理图书馆音乐作品时才在被归类于“各作曲家的协奏曲”的零散纸堆里发现,又随手以比废纸贵点的价格卖掉,我们这位现在被尊奉为“音乐之父”老巴赫这6首不朽名作,音乐史上无可替代的经典作品,在当时根本没人拿它当个什么,几经辗转没被扔掉就是上天的眷顾!那么,问题来了,巴赫在科縢时期(1718-1723)这五年间所创作的其它大量管弦乐作品呢?哪去了?——很遗憾,都遗失了!

问题又来了——维瓦尔蒂作品会被当时人们这样对待么?不会!亨德尔、甚至泰勒曼的作品就更不会!亨德尔每一张手稿在当时都被人们金子般的尊奉着,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现代人并非都了解的一件事——作为作曲家的巴赫在当时的地位,比维瓦尔蒂、亨德尔,泰勒曼要低的多,正因为无人“识”,他的大量手稿才会被当废纸扔掉,从此永久性的遗失了。

稍为认真听听你会觉察——这6首作品写作风格不同,采用的乐器每首都不同,音乐编织复杂程度也各异,从现存档案记载来看,当时科縢宫廷乐队已发展到17人的可观规模,所聘用乐手都是顶级,演出频率紧凑,巴赫所创作的乐队作品,一定是根据科縢宫廷乐队编制来写作,而且有的作品,往往需要再外聘管乐乐师,与这么优秀的乐手们共事五年,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六首?六十首也不为多!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科縢时期巴赫绝大部分作品都遗失了,而现在存留来下来的都是旷世不二的经典名作,如四首《乐队组曲》三首《小提琴及双小提琴协奏曲》《平均律》,还有不可多得的《大无》《小无》,天知道还有多少甚至是更优秀的作品被遗失?!

《勃兰登堡》演奏分为现代乐器版与古乐器版,抛开音乐理念,这两种演奏方式的不同主要在管乐器上,那个时期的铜管(圆号、小号)与现代铜管本质差别在于没有键阀(活塞),此外,形状也相距甚远,比如圆号的号管只简单的盘旋两圈,因而发出来的声音(基音、泛音、音准、音调变化)与现代圆号自然也有明显差别,再比如第二号BWV1047的小号,我们现在称之为巴罗克高音小号(也叫自然小号或尖声小号),它那时由于没有活瓣,就很难吹奏出华丽的音阶乐句,但它的音色却更平直威武,高亢嘹亮,特别是当吹奏最高音阶部分,现代的标准小号已经无法复制这种音色了。小提琴也有差别,BWV1046高音小提琴(Violino Piccolo)的音质音色就与标准小提琴不同。需要说明,既使古乐团所用古乐器现在也多是根据原型的仿造品,成本先放一边,也没有那么多的古乐器可以拿来就用。


现代乐器版中,马利纳&圣马丁版值得听,这套组合录制的巴赫一般差不了,这还不仅在于马利纳典雅的音乐风格,也在于他麾下一干具独奏水准的乐手,十年二十年心甘情愿跟着他,同样的曲目,同样的声部,总是马利纳的圣马丁听起来更清丽悦耳,我一直赞赏威廉·贝内特的长笛(BWV1050第5号),艺技水准超过帕胡德,他吹奏的鲜活灵巧又高雅婉转,在其它乐团,你很难听到这样清丽如银的长笛,可惜这部作品很多乐段由竖笛取代了长笛,贝内特的机会不多,再如乔治·马科西姆的羽管键琴、乔治·凯德和塞里亚·尼克林的双簧管,格拉哈姆·舍恩的巴松、更别说约娜·布朗和肯内斯·席里托鼎鼎大名的小提琴(听听第4、5号布朗的小提琴多么出色),有这样优秀的乐手支撑声部,怎能不优秀!它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版录音都是精品。
BWV1046足以用“精美”两字来概括,第一乐章蒂莫西·布朗、尼古拉斯·希尔的圆号与阿兰·洛夫迪的小提琴和双簧管,其充满生机而又适度的对话给我难得的享受,仿佛每一根神经都在各自划定好的线路区间自如腾挪,真是棒!再听听令人不忍割舍的第三乐章,织体既布满敏锐的神经,又没有燥感,几个声部的交错与衔接天衣无缝,每个声部的响度都如经计算机计算般的整齐化一,如能将分贝量分解,怕是连数字后的小数点都在一个点位上,什么叫大师?马利纳是够得上的,我稍感遗憾的是第四乐章小步舞曲第二中段演奏的软了,推进缺乏鲜明的节奏感,小步舞曲的特性略嫌不足。
作为现代乐器版,BWV1047第二号并未使用长笛,而是使用了竖笛(recorder),使演奏多出一分古雅气息,效果如何、是否合度则见仁见智,就我个人说,竖笛竹制的音色在与小提琴、高音小号、双簧管的四重对话中份量有点轻,肯定不如威廉·贝内特长笛那样,具有稳定住声部的领袖气质。
马利纳至少三录《勃兰登堡》,以80年代与谢林、克莱默、霍利格尔的Philips版最出名,这几位明星的确为演奏增光添彩,马利纳也的确按协奏曲的路子“做”,但若论整体的优秀,我到赞赏这个EMI版,它声音的均衡让我喜欢,我所说的均衡还不仅仅在于各声部,这里更有马利纳对作品与创作背景更深一步的思考,况且此版市面很难找到,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声音显得沉闷,EMI再版片音效的确很滥。


意大利音乐家重奏团(I Musici)版值得推荐,这个乐团是纯弦乐的室内重奏团,管乐手都是外聘的,因而在演奏名单上我看到了海因茨·霍利格尔(双簧管)、莫利斯·安德列(小号)、埃里希·彭泽尔(圆号)和弗兰兹·布吕根(竖笛)这样的名家,小提琴主奏自然是乐团创始人兼独奏家——菲里克斯·阿约,演奏:意大利音乐家重奏团\ 羽管键琴:马利亚·特雷萨·加拉蒂,录于1965年,1993年再版,Philips双张。
这是一版极精美的演奏,由于有菲里克斯·阿约、霍利格尔和安德列的参与,所流露出的明星气质让我欣赏,霍利格尔的双簧管实在讨喜,慵懒的音色听的人梦般沈醉,声音稔熟滑润的要浸出油来,阿约的小提琴同样精彩,两人在第1.2号里暗地较劲争相“博眼球”,但若只如此也就没什么特别稀罕的,意大利重奏团无与伦比的协奏毫不逊色,难怪这个只有12人的重奏团体几年下来就风靡欧美乐坛,征服了五六十年代一拨拨挑剔的欧美听众,虽不设指挥,但力度层次与声部的交织极其清晰,特别是节奏把握很有特点,较慢的速度很给人天然松弛的绝妙美感,它的直接结果是大幅度提升了演奏的音乐性能,如第1号第四乐章就以精美的演奏,令人赏心悦目。面对12人这样的心有灵犀,的确用不着再设指挥,听听第3、5号乐队杰出的表现,再听听第2号安德列的小号,出奇的平稳干净,这位被卡拉扬大加赞赏的小号乐师的确让人心悦臣服,同样令我折服还有布吕根、文戈登的竖笛与阿约小提琴在第4号第一乐章精湛无比的三重奏。


阿巴多携手莫扎特管弦乐团2007年在意大利雷吉奥市政剧院有一版现场录音,很值得听听,首先,阿巴多的巴赫很稀罕,其次,它喜庆欢愉的气氛与巴赫在科縢时期的心境吻合,因而演奏距作品精神并不遥远,弦乐声部16人的规模大了点,也算基本合度吧,速度偏快的节奏与对乐句尾音利落的轻坠处理方式,明显参照了古乐模式,表现出晚年大病后阿巴多对巴洛克音乐复古的新追求。,小提琴首席朱里亚诺也擅常这样的快速玩法。
阿巴多属那类“大兵团重武器”的指挥家,生涯极少碰巴洛克这类精巧小玩意儿,但一碰就有不差的新意。当然,这本就非他擅长领域,玩惯了加农炮群,你让他拿来福枪,多少会感觉不顺手,听得出来,演奏往往不由自主的就“加力”,对声音响度与声部层次的控制还是不如马利纳这样的巴洛克大将驾轻就熟,阿巴多对作品再稔熟,也难免在一些精巧细节上完全做到“巴洛克化”,巴赫《勃兰登堡》《管弦乐组曲》本原式演奏可不是仅仅靠提速、仅仅减降音压就可以的。
我是每听到BWV1046小步舞曲都忍俊不禁的会心一笑,可爱的阿巴多的确能“捣鼓”出新意,的确下了功夫琢磨,如第二中段的“敛声”轻吟与后面强烈的切分节奏对比非常鲜明,但巴赫可不需要这么强烈的鲜明对比。我更欣赏第三号BWV1048,很见功力,这还不是说阿巴多演奏出来的前冲动力性,而在于清晰的声部层次,在这个只有弦乐的演奏中,三个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声部各展示的清清楚楚,音响效果既饱满又纤毫可辨。BWV1050则没有我预期的好,主要是长笛手雅奎斯·佐恩吹奏的灵气不够,这样,作品深沉中见飘逸的气质就出不来。
总得看,合奏尚好,但各首席与管乐声部有些单薄,显得确乏巴洛克情趣,庄重典雅的氛围也多少受到抑制。


古乐版中我首荐詹妮·拉蒙(1949-)塔菲尔古乐团1993年的VIVARTE版,这个SONY旗下的古乐厂牌,每一款唱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正是在拉蒙棒下,塔菲尔几十年来录制了不少优质唱片,她指挥这家乐团整整33年。
在为数并不少的古乐版中,这是我听到的不仅颇具古风且鲜活、且很具古脉风情的演奏,绝无矫柔造作的弊端,这特别在管乐器吹奏中表现出来,第一号BWV1046喧闹的管乐很有渲染力,平直憨拙的圆号让人联想到古貌森林狩猎号角的回响,它与双簧管组成风味独特的风景线,这样的演奏,你不要指望它会精致,此等古老圆号声音它就不可能“精致”,詹妮·拉蒙要的就是扑实拙厚的艺术效果,艾伯·康斯特和德雷克·康罗德号角式的自然圆号为这版演奏平添味道,相对双簧管音色则与现代标准差别并不大。而BWV1047第一乐章缤氛多姿的色彩就美不胜收,以克里斯平·斯特尔-佩尔金森高亢灿亮小号为中心的几位独奏家各逞其能事,这支高音小号吹奏的超棒!音符节拍稳定、气口均匀,嘹亮但绝不慌张,颇有艺术含量,别忘了,这是一支仿制18世纪的自然小号,没有活瓣的,还能吹奏出这样均匀的节奏与音准,非常不简单。而克里斯托芬·维尔特的巴洛克小提琴及竖笛、双簧管都演奏出颇具时代特点的味道,我由此非常欣赏塔菲尔这几个声部的首席乐师,如果再听过精彩无比的BWV1048那极清晰又坚实撼人的演奏,就会明白我首荐的版本为什么是塔菲尔古乐团,4.38分时艾里松·麦肯低音大提琴摇山撼岳般的擦弦如金戈铁马,颇为惊艳。
这样精彩的演奏同样延续到后三首,老练而放达的曲风显示出艺术家们并不保守,演奏热烈且并不喧闹。


平诺克的《勃兰登堡》以清雅取胜,相对有古乐版放飞的个性,他要“规则”的多,演奏让人放心,所谓欧州三大古乐团中,他这套班子出来的声音最像“古乐团”,比较霍格伍德的古乐研究会、加丁纳的巴罗克独奏家乐团,平诺克的合奏有一股“向外挤”的特性,而这股“向外挤”的声音,正是当时古乐清瞿单色与雅致音响的忠实回照,听他们演奏,在直感上你会发觉平诺克几乎不强调“延音”,他有意减降时值的延留,从而避免乐器音波过度扩散,他的演奏,音色直朴尾音简洁下坠,在技术风格上,他们全力打磨合奏的平直性与层次,不论是弦乐还是管乐都在这两点上下功夫,由于古乐理念上追求的不同与差异,就使得平诺克这套班子在古乐团中技术风格与演奏风格都有独特性,正因为这个特性,诠释如巴赫、亨德尔、维瓦尔蒂的管弦乐,平诺克显的特别合适,先别说别的,那份雅致的声音与清晰的构架就美不胜收,因此,他的巴罗克时期作品向被《企鹅唱片》看重,屡获三星带花,除了《企鹅》多少有点护犊子,*国人向着*国人外,公平的讲,的确是好。
听听BWV1046的管乐,包括圆号,较之詹妮·拉蒙就收敛多了,同样是仿制18世纪的自然圆号,但你却听不出多少古旧平直猎号般的回响,这样,巴洛克小提琴与双簧管的作用在演奏中有所突出,这会怎么样?——几件独奏乐器之间更趋于均衡、诠释也更趋向作品自身音乐性,这显然是不同音乐理念与对作品不同理解在起作用,声部间的个性效应有所减降,但同时却不掩对整体艺术的追求与一流的质地,这番均衡考虑所表现出的优雅在第四乐章小步舞曲显得尤有品味,圆号响度更吻合背景效果,整个“画面”浓淡相宜,但音乐品味不减反增。
此版一套三张,唱片同时收有《乐队组曲》,录于1982年,英国音乐会乐团演奏,DG旗下ARCHIV出版,整体的布局与风格都体现出平诺克及乐师们对作品精细的研究与平实有效的把握,有收藏欣赏价值。


链接: https://***.com/s/15Fbizknvyh_-IyBS-P2fnA?pwd=a3pa 提取码: a3p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发表于 2025-1-6 05: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发表于 2024-12-29 2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继续复习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8
发表于 2024-12-25 16: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2-25 08:12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1:亨德尔健盘组曲I和II - 李赫特&加夫里洛夫(4CD)

谢谢先生分享
我要静下心来欣赏这套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7
发表于 2024-12-25 16: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一篇《亨德尔健盘组曲I和II 李赫特&加夫里洛夫》又被审核,和上一篇亨德尔一样,我是很佩服这里的小编,我所不解的是,你们真是搞音乐论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1:亨德尔健盘组曲I和II - 李赫特&加夫里洛夫(4CD)


亨德尔作有两套大键琴组曲,分为键盘组曲I和II,创作时间不详,两套分别于1720年和1733年出版,出版时间大致框架了创作时间,资料显示,这些作品有为教学而作,有为他本人演奏而作,虽深浅不一,但都是巴罗克键盘作品中的佳品。
诧异的是,版本并不多,与亨德尔的地位不大相称,键盘大家中,我见过吉尔伯特的大键琴版和这套李赫特&加夫里洛夫钢琴版等,还能找到其它版本,但名版寥寥,原因很难说清。

人们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与版本多寡息息相关,很明显,做为受众,音乐不经演奏就什么都不是,布鲁克纳与马勒交响曲只所以普及,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版本多到数不胜数,似乎不演奏马勒就枉为交响乐团,国内二三流乐团也频频上演马勒,哪怕一路下来跌跌撞撞如趟醉拳,也要鬼五神六的摆弄一番。但版本多寡既在作品本身,也在艺术家的眼光与出版方商业考虑,很多情形下,多寡与作品艺术水准并非正比关系,突出例子是老肖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别说欧美,俄老一辈有号召力的钢琴家除尼古拉耶娃和阿什肯那奇外也未见有人录制,亨德尔这套《键盘组曲》也同样,名牌大钢琴家们都躲着走,尤显得李赫特&加夫里洛夫有艺胆。

需要说明:亨德尔键盘组曲与巴赫同类型作品比较有明显差距,音乐评荐宜客观,我之所以不信服一些商业促销性音评(包括上传下载推荐性文字),就在于此类文字往往不顾及客观事实,发啥啥是宝,发啥啥好的不得了,就这套组曲说,它的艺术性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亨德尔明朗与沉吟兼具的情趣,但与巴赫比较,不仅作品的份量不足,架构色彩也显得单色,技巧性与内在层面的容纳有限,演奏它难以全方位展现钢琴家的艺术能量,有的章节过于简单,小孩子也应付的来,更重要的一点:也鲜有听众愿意沉下心花费近4个多小时静静体味亨德尔的心声,这个圈子,玩的人越来越多,听的人越来越少,精听者更是寥寥,现在的听众也不得了,动不动就玩“大作品”,越新奇古怪越叫水平,谁还愿意流连于此类老套的“小儿科”,甚至有一种潜心理,似乎听巴赫、亨德尔、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丢份的事,不够档了,我以为:音乐贵在精听——真正沉进去听,这套作品绝非让你失望,既使略嫌浅显,仍能领会亨德尔自由无拘的创作风格与巴赫之外的巴罗克键盘天地,钢琴家也仍然能在这里确立风格,谁能说李赫特与加夫里洛夫的这版演奏不够艺术不够份量?

组曲I:
第一号A大调相对简单,目的在于表现各类舞曲的特性,的确浅显小学生,前奏曲类似简单的双手琶音练习,阿勒曼与库朗都是轻松的,如一湾流溪,单调但不难听,也好接受,吉格在属音上的蹬力让人联想到粗犷快速的舞步。

第二号属教堂奏鸣曲而并非舞曲结构的组曲,慢-快-慢-快次序,慢板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却并不沉溺,反倒觉得情趣舒朗,演奏这样的曲子,控制是关键——对情感与节奏的控制,李赫特还是棋高一招,音与音之间的断与连恰到好处,润而又清,作品调性按排有些奇怪,F大调起却结束在平行小调上(a小调),很少见的写法。快板流利如珠,左手固定和弦与右手流动旋律相映成趣,第三乐章慢板的调仍然不确定,仍在大小调之间游移,第四乐章赋格显得拘束,层次简单,但赋格主题(四声部赋格)挺拔而又仪表堂堂,对题也和谐严谨。

第三号d小调前奏曲类似第一号,亨德尔的赋格总是稍嫌简单,内在与外在层次都不够,不具备巴赫那样触角多维但又始终归结的向心力——生发如水银泻地、退潮若百川合一,这是他的键盘作品与巴赫比较下了一个层面的主要原因。曲目编排很精心,自阿勒曼开始情调逐渐向重点乐章Air(直译为旋律)漂移,Air实际是一首主题与变奏,小心翼翼而又动人的长大主题(长达4.49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其后的五段变奏技巧略嫌简单,反倒有蛇尾之嫌,第六乐章急板主题听来与Air有关联,似乎是Air主题最后一段宏大的变奏。

第四号e小调开篇就是赋格,主题开始变的复杂,但性格坚毅,仍然是四声部,阿勒曼柔和亲切,我听不出小调的哀伤气息,库朗像是对阿勒曼的应答,如一对恋人,一个阴柔,一个明朗,色彩与语气都有对比性,萨拉班德一步三叹,摇曳着莫名的苦闷与奈何,而吉格则太突兀,强直进入,令人促不及防,演奏这样的对比性乐章,加夫里洛夫应该悠着点。

第五号E大调,很简单的前奏曲,但编排有意思,旋律高低两条线,一条上行,一条下行,造成反向的逆行效果,阿勒曼与库朗接过去继续,但一个在高音区得到强调,一个提速与以对比,重点是第四乐章旋律与变奏,主音上一声长长的和弦引出变奏主题,显然是阿勒曼主题的变体,这个主题后被人称为“快乐的铁匠”,如歌性能随之唱出来,五段变奏雅致多姿妙趣可闻,特别是第二第五两段,尤显出亨德尔善造美境的才能。

第六号升f小调由前奏曲、慢板、赋格与吉格组成,介乎奏鸣曲与组曲之间,前奏曲音程跨越很大,但音乐形象单纯,慢板继续着稍怪异的语汇,怪异的根在于半音阶构成的双音四度二度甚至跨越六度的交替音型,赋格是旋律性的,与巴赫的结构性明显不同,严谨但没有其内在的深沉,吉格的轻松给我印象,很少听到这样轻松律动的吉格。

第七号g小调篇幅长大,由宏观的法国式序曲开启,序曲由慢板与快速的赋格组成,赋格带有宫廷舞蹈色彩,中间的行板与快板自然形成对比,主题一样,语速不同,可见不同的速度造就不同的情趣效果,萨拉班德仍然是歌唱性的,配上歌词就是咏叹调,加夫里洛夫深吟浅叹,一副玩情调的样子,接下来的吉格以欢乐一扫叹息,刚毅多姿多彩的帕萨卡利亚以华丽的变奏形态圆满终结,加夫里洛夫演奏变化多端,和弦坚定。

第八号f小调,我们可以听听与第六号升f小调在调性上的区别,没有升降号的调式音性肯定“正”,前奏曲情感浓郁,李赫特演奏淡然而内郁,第二乐章赋格好极了,听听大师力度非凡的指关节,特别是低音凝聚有力又没有音染,中间的阿勒曼与库朗仍是对比性的,演奏音音耐听,一级棒的节奏处理,好钢琴家的魅力多在音与音之间节律的掌控上,善“断”者才是高手。

组曲II:
第九号g小调三乐章,由阿勒曼、库朗、吉格组成,阿勒曼总是流动性的,由两声属音和弦引出弯延下行的旋律,上声部与以对比变化,库朗提速重复,稍加变化与装饰,使之生动起来,总得看略显单色,吉格则是辉煌的,技巧并不好应付。

不再一一介绍,《组曲II》相对更好听,多采用小调,情趣较第一集丰盈温润,技巧也稍加难度,亨德尔音乐优美与爽朗相间的风格在这集里得到更多体现,如第十号阴柔美的Air后紧接刚毅的吉格,吉格过后则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颇具风情的小步舞曲,你很难在其它地方听到这样婀娜迷人的小步舞曲,而类似这样明显的比性不仅加强,且走向深沉。特别是这套组曲中的萨拉班德和Air,首首动人,如第十一号的萨拉班德演奏时间长达八分多钟,仍取材于歌剧咏叹调,简单的音符沉思而饱蘸情感,围绕主题的两段变奏很简单,便于保持情绪的连续,这样的音乐需沉心静听,细致体味每一音符的蕴含方能入境。识家尤其不宜错过第14号G大调,开篇明朗的阿勒曼像一支真正的舞曲,你能随着低音和弦跳起来,李赫特弹的堂正明快,气息端庄,接下几个章节中主题与以各种不同面貌重现,构思放达,布局严谨,显示出丰富的对比,加沃特主题的几段变奏情趣盎然,节律多彩,一个比一个迷人。

这张唱片同时收录了李赫特1961年录制的贝多芬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亨德尔组曲I和II》分别于1979年6-7月现场录于法国Marcilly-Sur-Mauine城堡庄园。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亨德尔键盘组曲》加夫里诺夫、李赫特  EMI.1979.4CD
链接: https://***.com/s/1u345xvz-zUwCmQqak4doiQ?pwd=fy4s 提取码: fy4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发表于 2024-12-24 05: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感谢您的精彩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发表于 2024-12-24 0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发表于 2024-12-23 0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06: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12-23 08:54 编辑

1750年是奏鸣曲发展的一个界碑期,在此之前,奏鸣曲指一件或几件乐器加通奏低音伴奏的体裁,它可以仅有一件乐器,如巴赫的小无,也可以区分为一个至四个声部,以三重奏鸣曲为例,它特指具有三个声部的奏鸣曲,需要三至四件乐器演奏,如弦乐的三重奏鸣曲,两把小提琴演奏上方旋律(上方的两行谱),而通奏低音部分需要两人,一人演奏低音弦乐器,另一人用键盘的左手演奏低音旋律(固定低音),而右手则演奏由数字标明的和弦,在低音旋律谱表上一般会用数字提示演奏者在哪里去用右手去实现和弦。

说句更直白的话:1750年前的奏鸣曲可以只有一个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或由室内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而1750年之后,奏鸣曲仅指一架键盘乐器或独奏乐器外加键盘乐器演奏的作品,它已经与重奏作品严格区别开来,而它的先驱只有巴赫那套著名的小提琴和健盘奏鸣曲。

为啥通奏低音部分至少需要两人?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一、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复调特征(线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把通奏低音部分突出来,也就是说,低音部分是低沉的,但一定是明晰有力的,否则就难与构成“多重线性”,也难以对上方旋律形成有力的支托,这是根本性的,二、从当时乐器的音量上考虑,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的音量都不高,表达有限,一件乐器肯定玩不转整个低音声部,也很难与上方主奏声部搭配对置,非至少两件乐器不可,因此,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需要三至四人来演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0:亨德尔管乐奏鸣曲等 Philips 双张

我这人古怪,有两事不喜欢,一是旅游,二是婚宴,偏偏九十月后,间有请简来,没办法,仍是一贯行法——礼到人不到,婚宴对我是很别扭的一件事,互不相识,却硬要坐一起吃喝,还要满脸堆笑,还要悻悻说点言不由衷的话,多好的酒菜也味同嚼蜡,倘再碰上一两个拼酒的就更没意思,我到不怕拼酒,以我的酒量似也难有几人能拼得过,只是彼此并无将酒喝到云里雾里的缘由,记得n多年前也是婚宴上遇一豪哥拼酒,我愈是屡屡退让豪哥愈是步步紧逼,招惹的我实在没法,索性拼将起来,结果拼得哥们到医院洗胃,险出危险,我还得送钱送礼连连躬身道歉,还得忍受人家媳妇的白眼辣嘴,事后想想就后怕,何苦来!

旅游更不喜欢,极没意思,特别是几个热门景点,嘈嘈杂杂、乱乱哄哄、脏的如同垃圾场,就像现今的世道人寰,找不到几处干净所在,去我也喜欢找个偏僻处独行,去年中秋节一人跑到盘山,到半山腰一农家小院,一瓶烧酒,一个猪肘,两盘农家小菜,皓瀚千里,独对朗月星空,甚觉心旷神怡,醉后留下了“悦我弗如蓟北月,盘山脚下木兰舟”的诗句,一觉醒来,一大海碗豆浆,两棵油条一个烧饼,吃罢一抹嘴头,回家。

今年不行了,到了鬓霜之年要学着听话,家人执意要去,也只能一路同行,活了大半生没听过话,今年大进步了,懂得应该让家人高兴,倘啥时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也能游蛇曲委,不那么直接,甚而能哄得别人高兴,就更是大有长进,可惜就这简单之事偶也难做到,在艺术观点上,我从未强加于人,但也固执己见,记得曾在座谈讨论时有挚友打趣称我为“乐评的霸权主义”,其实何必如此认真呢?大家你吹我捧的彼此“哈哈哈”该有多好,就像一些音乐网站彼此关照相互提携,但这样的本事我终生学不来,我天性的不喜凑热闹,也天性的不愿交际,我有我自己的天地,自己这块地儿对我足够满,无须任何再来填充,还是那句话:凡尘多变,而音乐永恒。

正经还是回到音乐中,这套唱片仍是Philips的双张系列,收录了圣马丁乐团几位首席演奏亨德尔的管乐奏鸣曲,巴罗克时期奏鸣曲与后来的奏鸣曲大不一样,如何不同的观点可见此篇,亨德尔的奏鸣曲为数不少,但在音乐史上影响有限,原因在于:有份量但份量还不足以够重、有气度但气度还不足以够宽、形态完整也多少是循规蹈距,高雅优美却也了无深意,明显不如巴赫在奏鸣曲上的大胆与内在的丰富层次,一句话,作为音乐欣赏足矣,惟是特色不够彰显,显然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

曲目包括了亨德尔五首长笛奏鸣曲、三首双簧管奏鸣曲、六首竖笛奏鸣曲,及两支竖笛奏鸣曲、两把小提琴奏鸣曲和两支长笛奏鸣曲各一首。长笛奏鸣曲中三首“哈雷”都是教堂曲式,这个慢、快、慢、快的曲式本身就带着中世纪民俗音乐渗入教堂音乐的痕迹——庄重与欢快兼具、以教堂音乐庄重为导为先的特点,我最欣赏这三首“哈雷”,它更具有亨德尔特点——流畅的节奏气息与如歌性,凝重而不死板,欢快且不轻浮,三首都是小调,一调到底,中间没有转调(第三首二三乐章具有大调色彩),似乎少点变化,却是脉脉相通,足以给人印象,特别是慢板,带有突出的宗教冥想气息,柔和的氛围中,长笛清浪纯粹的声音能联想到圣徒喃喃祷告声,羽管键琴和大提琴的助奏增加了教堂大殿的宽阔与堂皇,需要说明:数字低音部分由两个角色完成,一个是大提琴(或低音大管),一个是羽管键琴,而不是专辑介绍的只有羽管键琴,这是巴罗克奏鸣曲的一般常识。

我们能在OP1a中找到当时奏鸣曲与组曲的联系,不仅是不等的乐章相像,曲名中既使不标注舞曲也带有舞曲特性,第二乐章钢毅的节奏挺拔昂扬,并以此音乐动机统一全曲,接下来的D大调属标准的教堂曲式,但整个乐思是世俗的,两个慢乐章都相对短小,而低音声部中大提琴相对活跃,有了较多与长笛应答分享的机会,可惜没有形成态势。

竖笛活跃于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曾经是管弦乐队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它木质的材质和没有簧片,吹奏较易,声音清丽、轻盈、灵巧,类似于东方的竹笛,但过于灵巧的东西有它的优势、也有所短,演奏上较适合于“短打”类曲目,遇高、飘、稳的“长靠”架子活它就往往唱不来,后来逐渐被更优质的长笛取代,这几首竖笛奏鸣曲可一睹风貌,这样欢快短小的曲目,竖笛的灵动与轻盈大有用场。

三首单簧管奏鸣曲创作较长笛作品略显丰腴,旋律不在固守于主调,较多使用属音和弦与关系调性,如c小调第一乐章就没结束在主音上,第三乐章则在降E大调与c小调之间游移,音域上显得更加宽阔,音乐的表现力有所丰富,对调性较关注的乐友可仔细品味,旋律分配上低音巴松也有点机会展示自我,而并非仅仅固守于低音和弦,这都让音乐变的丰满宜人,尤以c小调和F大调两首悦耳动听。

演奏用精彩纷呈来概括应该恰当,几位独奏都是同类器乐的皎皎者,十几年来享誉欧州乐坛,贝内特的长笛、佩特里的竖笛、布兰科的双簧管,包括N·克莱默 G·马科西姆的大键琴确是不负首席地位,熟知圣马丁乐团的乐迷知道这版是用现代乐器演奏,但音乐处理的鲜活与杰出的录音保证了唱片品质精良,当然,亨德尔的管乐奏鸣曲若听熟了古乐版可能会觉得不那么古色古香,也不及古乐的生机锐利。

演奏家们除了上述还有几位不可遗忘:
第二长笛手:特雷沃·怀耶
第二竖笛手:伊莉莎白·瑟林
第一二小提琴:肯尼斯·席利托 /马尔科姆·拉切姆
大提琴:Dnis·Vigay
低音巴松管:杰拉汉姆·舍恩。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Handel Complete Wind Sonatas - Bennett, Black, Petri, Et Al- [446563-2]
链接: https://***.com/s/12eegc4v2HMvzYehiog4jag?pwd=xg5a 提取码: xg5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11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