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086|回复: 2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2-19 1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天津市


斯塔克的惊世之作—我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听后感:  
     1、大提琴在今天的作用不用说,但在巴赫时代,它通常的作用是演奏通奏低音声部的“固定低音”(通奏低音声部至少要俩人以上组成,一个是键盘的左手部分,一个是低音弦乐器),换句好懂的话,它是“配角”中固定的配角,只有到了一定固定的“音阶”,它才出现,我们现在已熟知的、那种带有几分雄性而又广阔的音域和丰富表现力,在巴赫时代还完全处于萌芽状态,那么,是谁像唤醒沉睡的雄师一样将它唤醒呢?就是巴赫!就是这部《大无》!巴赫此作不仅革命性的将大提琴完全置于主角地位,而且是无伴奏的,这就说明,巴赫已完全抛弃了大提琴作为纯粹伴奏的功能,而将它历史性的拉到前台。

      2、这套作品作于1717年的科腾时期,先于《小无》的创作,由于大提琴是伴奏乐器,巴赫在创作上即保留了它的伴奏功能(低音部分),更创造性地给与其雄健美妙的旋律部分(中高音部分),不仅使得作品更丰满浑厚,而且一下子就开创性地将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得地位固定了,而且它的技术与精神层面之艰深阔远,时至今日也没有其它作品可以超越。

      3、从大提琴专业技术角度来看,这六首作品是由简至繁、逐步升级,一步步摆脱其多年形成的角色局限 ,这在第1号“前奏曲”中看的很清楚,低音的伴奏功能与主奏功能相互交替,后半段则完全摆脱伴奏,冲上旋律的高峰,“阿勒曼”这一曲,你可精心体味斯塔克在低音区与高音区域音色力度上的微妙变化,这里即有“中和”也有“分界”,即有角色的互换,更有浑然于一体,你不能不叹服斯塔克杰出的功力,变化是微妙的、又是明晰的,你能感觉到角色的转换,却无法将其分离。第三曲“库朗”你就去全心感觉斯塔克杰出的演奏功力,运弓平滑而弓弦接触又紧密,有力而又灵活富于变化,弓弦迷人的磨擦如飞马轻踏,透着轻快与坚实,这样“弄”出来的琴音想不精彩都难,“萨拉班德”总是情感性的,也总是沉思、意韵深远,运用了较多的和弦,使织体更为丰厚,这里的和弦可以这样理解:它表达出主奏功能与伴奏功能同时开启,我个人在听这样的段落时,一般会注意分辨它的线性,功力差的演奏家会显得或含混、或顾此失彼,“小步舞曲”实为两段,斯塔克得层次感不错,“吉格”则精彩,此曲技术难度较大,演奏上即要求细节突凸,又要求刚毅挺拔。

      4、斯塔克一生多次录制这部“大无”(据说录有5版),但作为普通乐迷怕难以将其听全,我本人收有他的Mercury版,演奏与录音都相当好,这个RCA版录于1992年,斯塔克其时年界七十,这版演奏我愿意以“惊世之作”来概括,弓弦上的功力不仅不比过去差,反倒是更显的老辣精到,录音甚佳,丰满的细节喷涌而出,演奏上看,感觉斯塔克较之他的Mercurt版有了些较明显的变化,从过去追求力度层次、追求音色内在的清亮,转而集中于探寻巴赫作品丰满深隧的内涵与雄浑豪迈的气势幅度,直感上:大提琴的“形体”明显增大了,同时将演奏空间拉大,而音场也向四维扩充不少。第3号的演奏简直令人惊魂动魄,你即能感觉老先生非凡的幅度,又能感觉其如撼山摇岳般的霸气,如第一曲“前奏曲”,我以为听来难能不为之撼动,特别是2分钟后,大提琴如天风骤降,黄沙翻卷,一派茫茫中而又不时显露筋脉峥嵘,真是宝刀不老、令人叹为观止了,“阿勒曼”同样精彩,方正清晰的空间轮阔与内里百撼不动的钢架筋骨融于一体,真是越听越觉韵致无穷,“库朗”弓弦的快速涌动矫键异常,演奏一气呵成,煞是畅快,“萨拉班德”照旧的深沉,浑圆沉稳如天地之呼息,“吉格”简直美绝,演奏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嘶鸣呐喊处怕是无人能及了。

      5、如果说第1号还保有较为明显的“伴奏”痕迹的话,自第3号以后已经全然不见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身份完全确立了,第5号“前奏曲”的低音声部已经布满了旋律性的思维,旋律的模仿对应也令人惊呀地在低音区域进行,序奏部分低音区的旋律倾诉上下扶遥而动,浓密、雄浑、大气磅薄,赋格段落表现出强烈的诉求欲,这首作品尤以低音区域浓密而强烈的涌动给我留下深刻印像。篇幅计不在细说,总之,这是一版极精彩的《大无》,以我个人见,演录均不逊于我现有Mercurt版,完全可为斯塔克一生钟情的《大无》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6、说实话,听巴赫《大无》是件较困难的事情,听好它,在我看来比《小无》还难,首先是大提琴的歌唱性不及小提琴,再者,这6首作品均是组曲,体裁大抵相同,《小无》则由奏鸣曲和组曲两部分组成,在曲式体裁上要丰富些,别的不说,《小无》的三首赋格就曲径通幽、令人美不胜收,类似于我这样的愚钝者来讲,相对容易能跟上赋格的步伐,这些在《大无》里没有,巴赫这套《大无》从始至终都是严肃深奥的,对于聆听者,它始终都是一个未决的命题,别说你我这等凡夫俗子,即始一些伟大演奏家,也未必就完全扼准了巴赫的心律脉动,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地跟上这些旋律、狠狠的听!!细细的体味,努力去感觉它的庄严、雄浑、深远与强劲的呼息,除此别无它法,不要羡慕那些轻易就说听懂了的语言,巴赫的《大无》没那么简单,把所有这些都忘掉,你只需要“进入”,跟随这些演奏大师的弓弦,把手上的一切都放下!半步不拉的“跟上”,力争让你的心跳脉动与斯塔克、与老巴赫的心跳“同步”,这就好了,其它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张开你全部的神经、调动你全部的听感与触感,自由的想像!斯塔克就在你面前!伟大的巴赫就在你面前,真正入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无比雄浑美妙的世界!

      你让我说如何找到《大无》的欣赏点,呵呵!我哪里找得出,天生愚钝,只能以此搪塞,对不住了。

唱片:https://pan.baidu.com/s/1IRPLbJC7taFcbemGw-1ubw?pwd=xdzh
267
发表于 2024-9-20 11: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玉溪市
刚进小学,误闯高校扒门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发表于 2024-9-20 10: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布伦德尔90版 贝多芬钢奏全集 之一

钢琴作品中,巴赫平均律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别被奉为新、旧约全书,什么意思呢?——至少两点,一、在钢琴作品中的经典地位,二、无论对演奏家或cm,这两套作品你绕不过去,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基督教徒之于《圣经》,即是必不可少,也是终极目标,因而版本极多,贝钢奏的德奥老大师中,以演绎论,施纳贝尔最神似,他的《全集》录于其盛年,鬼斧神工又神形兼备,尤难能可贵的是32首演奏基本称得上张张精彩,可称贝多芬灵魂再现,巴克豪斯与施纳贝尔恰成反照,如果说施纳贝尔表现出贝多芬精神,巴克豪斯(2套)则出色表现出贝多芬坚硬与“力”的一面,那份来自莱比锡的坚硬,演奏冷峻而清越,表达出历史的、本体的、古派的贝多芬,肯普夫的2套《全集》,严整端正而又姿肆飘逸、思维传统、乐句隽秀、织体清晰,这老三位的演奏,总体看都未脱离开德奥圭臬,又各具个性,共同点在于—:不炫技,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服从于演绎需要,二:长于思考,都能演绎出贝钢奏时而如天雷般撼动,而转瞬即陷入日尔曼悲天悯人思考之中。

布伦德尔出自德奥,也曾师从于肯普夫,但却较少德奥传统和乃师特征,他继承了乃师端庄完整与知性的一面,而又从肯普夫的姿肆中自修为自由的灵动与富于起伏力的脉络伸张,并偏重于在演奏中注入较多技术特点,以适合于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多层面需求,从《全集》角度讲,布伦德尔不失优异而又有特色,其中较多演奏堪称精彩,亦多有灵动之笔,虽算不上首首精彩,相形之下在技术上也不及他的70年代版,但不失艺术品味 ,也无败笔!

布伦德尔属智性或学者类演奏家,他的贝多芬在我看来与吉列尔斯形成鲜明对比,我不赞同把吉列尔斯的贝多芬简单归纳为“钢铁般触键”(对吉氏此等修辞几成定语,谈他必用之),吉氏那套“贝钢奏”极优秀,内涵与外观多具新意,远非此等语言所能概括。相对于吉列尔斯,布伦德尔这套“贝钢奏”的艺术品味与表现力与之有甚多不同,我以为他在幅度、力度与表情上稍显逊色,却在解读的知性、歌唱性与高雅的层面上略胜一筹,与他同时期活跃于舞台诸多钢琴家比较,极少有人像他那样能深入钻研和熟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内涵与音乐美学,要听懂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宜以此为“切入点”来探寻他的艺术品味与艺术价值。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提及,布伦德尔晚年身患关节炎,愈后手指的灵敏与触感以不复当年,这会影响指关节的灵敏与力度,评论界多认为此套90版“贝钢奏”在力度幅度与激情表达上不如他本人70年代版,单就这套90版讲,从我听过的几首看,演绎成分较少而解读的成分居多,表情成分较少而音乐美学的成分居多,深奥的、曲幽成分较少而高雅的、流畅的、易于接受的成分居多,如后三首。

“第30号”第一乐章可谓字正腔圆,结构清晰,歌唱性出色,第二乐章稍欠力度,支撑不够,这应该和他手疾有关,三乐章速度稍慢,开始段落音符算不上特别清晰,但音粒圆润、细腻,力度恰到好处,主题的速率弹的够理想,给后面变奏留下充裕的发挥空间,几段变奏都各挟姿态,听着很舒服,而且越展开步态越稳健端庄,特别是最后一段,足够精彩,不输力度、又富于弹性,即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通畅、又富于耀目的光泽。

“第31号”开声就不差,恬静,但表达清晰而正确,布伦德尔以徐疾有度的步伐、准确勾勒出这条变幻多端的主线,紧紧贴住,毫无游离,第二乐章力度足够了,尽管我略微觉察似乎到了力度极限,但足以承前启后,第三乐章序奏部分无可挑剔,主脉音缓而意不断,赋格段落展开够清晰,沉静处如潜龙低吟,高扬处又如天马行空,力道十足,强劲的力度与夺目的光泽几乎将空间撑破,而抒情段落又亲切如圣母,情趣与节奏无一不佳,每倒关节处,我都不禁为布伦德尔捏一把汗,患指能撑住么?

“第32号”不输给任何人,第一乐章弹的音粒饱满、气势宏伟,低音区重音的轰鸣如大教堂钟声,给人以震撼,在如此力度下,能表现出不错的连贯性,可见功力不凡。
第二乐章有新意,特别是后半部分,清晰表达出隐匿在舒宁与松驰中的丝丝疲态和仿佛是来自另一星际投射过来的点点星光,但我却听不到诸多版本里那种生命走到尽头的灰暗,布伦德尔似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不时用明晰的、持续的动力触键与之抗衡,使之与灰暗色度相融而成为永恒之光。这首演奏立意新颖又具艺术说服力,在我看来,不逊于乃师肯普夫版,与杰出的科瓦塞维奇不相上下,尽管质地与音色明显不同。

29号”槌子键琴”(现场版)给我全新感觉,与巴克豪斯、肯普夫都不同,特别是巴克豪斯,古扑平直,极具历史感,而布伦德尔这版,你很难为他归纳,他带给你的是完全的现代感,第一乐章开声就与德奥模式迥然不同,那种通透与灿亮是现代感觉的,节奏增加了顿挫,趋向于强弱间的强烈对比,两极拉的很开,德奥一般不会将演奏两极拉到如此之大,运行算不上多流畅,但显出运筹圆满和胸有成竹。
对我个人来讲,演奏之难解主要来自第三乐章,有斧凿痕迹,这个乐章,如果听惯了肯普夫,你可能会不适应布伦德尔“跳越的脉博”,一般钢琴家到了这里都会紧紧靠贴住这条主线,一丝不苟,片刻不敢游离,正宗不走样是唯一的尺度,但布伦德尔的演奏则并非如此,他的“脉博”与主题“疏离”,这难让人理清由头,听者的表情就很难与演奏者的表情同步,两者有脱节,演奏有“断点”,一直到第7.40分钟才逐渐“靠谱”,但仍有若即若离,我辈愚昧,此等完全“现代化”的演绎,实在令我费思量,从忠实感的角度这是让我心生疑窦的乐章,在我看来,布伦德尔过于关注运行的跌荡起伏和音粒清晰,他拓展了空间,却忽略了整个大脉络的畅通,演奏表现出如管风琴般的纷繁缛丽与沉积气息,但在作品本身巨大而深髓情感的表达上未见清晰,多维性的表达有时是把双刃剑,固然是丰富,但同时也不免分散,这个乐章需要的不是空间的拓展,而是主题表情的强度与伸张。
末乐章精彩纷呈,这个三重赋格弹的层次清晰、指向多维、可谓是又整又立,尤为难能可贵之处是现场版弹的如此光彩陆漓,一气呵成。

第5-7号前二首是现场版,布伦德尔的现场版总是令人期待,这三首印证了我对布伦德尔钢琴的评判——学者气息浓郁,在知性与高雅上富于个性特色,这三首演奏舒展自如,游刃有余。

“第5号” 弹的情趣盎然,这些老艺术家们到了生涯晚期再弹贝多芬早期那些充满朝气的乐章,不仅感觉不差,反而多了一份眷恋之情,第二乐章弹的舒展而充分,技术上无懈可击,精神气质高洁而深悠,对乐句之间呼息感的掌握恰当,能激起暇想,我这样年龄,更愿意主动去体味渗杂在里面的情怀,怀旧这个东西本身就五味陈杂、意味深长,不到这个阶段是很难有深刻体验的。
“第6号”同样好,体现出布伦德尔技巧与布局,连奏段落有魅力,慢板乐章有嚼头,第三乐章步伐张驰有序,富于弹性,看似即兴随意,其实“内紧外松”,内劲在“端着”。
“第7号”第一乐章本身变化是丰富的,但布伦德尔似乎有意“收窄”其中的幅度与变化,第二乐章极好,背景干净,更透显出音粒织体的清晰,也就同时透显出意蕴的深髓与空间的幽远,听到此同时也就明白了布伦德尔为什么要“收窄”第一乐章变化的幅度,无论是高音区域还是低音区域,都具激人心弦的功力,音符似被“荡出去”很远,又静静的收回,后面两个乐章弹的情趣丰盈、舒展自如,但和首乐章一样,稳稳的控制着。

第4、15、20同样如是,这个时期的布伦德尔很类似于晚年的阿劳,演奏贝多芬非名曲作品来尤为出色,一是重视程度高,二是理解上深得其味,或许和自身的智性知性有点关系,总能表现出更多的情趣与音乐美感。

“第4号”听着舒服,没什么多余的参杂,任由旋律自然流动,处理这样的曲目,布伦德尔驾轻就熟,天然适配,再联想到他指下的海顿和舒伯特,似能悟出点什么,第二乐章在几个版本中属于“容量”较丰满者,布伦德尔总是希望将慢乐章“拉开”,拉宽幅度,突出其中轻与重、力与柔之间的对比,再从对比中注入情感因素与表达层次,这是他与德奥学派的区别之一,其实这样处理是增加了难度的,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容易陷于“边缘”之中,但这章演奏我还算满意,节奏有点“拖”,但你同时会被其清晰迷人的声响与乐句间的美妙对比吸引,第三乐章键感一般,第一段稍显持滞,触键不够伶俐,也不够机智敏锐,三声中部的分散和弦击荡有余而轻盈不足,走键笨拙,第四乐章尚好,说是精彩也不为过,布伦德尔将几个回旋段落处理的径渭分明、各臻其妙、极富美感。

15号 “田园”合我的胃口,清新而不乏高雅、击荡而不失优美,布大师对气息的调控自如,律动温和如人之吸纳,中间的停顿如驻足观瞧,亦如行至拐处又遇一绝美洞天,其意味很妙,接下来的几个乐章仍承袭第一乐章的悠然,但感觉更为精细微妙,大师将这几个乐章的优雅、陶然与梦幻感觉展示的淋漓尽致,情趣的均衡稳定与恰当的浪漫色彩巧妙溶合,声响的轻柔细微与空灵异响之间衔接的几乎天衣无缝,营造出如“童话”般的美景,够精彩。

第“25、24、27、23号”,前三首皆属贝钢奏鸣曲中篇幅较短小者,被称作“布谷鸟”的第25号和第24号一样,均创作于1809年,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正处于创作激情与创作技巧极成熟的巅峰期,但他却写出了这两首在其全部32首奏鸣曲中份量较低的作品,如果说第25号隐约还预示他后期奏鸣曲的一些雏影,第24号则似贝钢奏鸣曲这棵参天大树上一个难以瞥见的分叉,它在创作技巧、情感、与逻辑性上都与其它作品有距离。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布伦德尔的演奏很精心,可以看出他在不影响整体构架的情况下尽力将其强化之,注入较多的对比、起伏与音乐性,以使之不被聆听者过于轻视,他做到了。第24号的创作特点就在于其纤秀精细的织体结构,它要求演奏者表现出细致的键感,布大师的弹奏出色,乐感与键盘把握均不错,虽指键的精细度不复盛年,再加上他本就非音粒纤细的钢琴家,但仍令我满意,短小的末乐章如一键盘游戏,它不时在音域之间快速留涟、折返,很有趣味,布伦德尔将其弹奏的轻松、轻灵、流利、韵味十足。

“第27号”的演奏一如即往的漂亮,第一乐章“拉”的很开,细部丰满、对比鲜明,“沉”的下来又流利如珠,他总能以明晰的键感展示出“贝钢”作品中幅度与细部之间的对比与美感,第二乐章几无人工斧凿痕迹,完全是作品自身脉动,此作虽篇幅短小,但布大师的处理令我印像深刻。

23号 “热情”与我对其的期望值有差距,一般有经验的演奏家处理此作时情感温度的设定不会过高,多以理智待之,求以在循行渐进中逐步“升温”,高手是以键盘的“冷”来反衬情感的“热”,布伦德尔在键盘“冷处理”一面尚可,但内里的热度略显不足,第一乐章幅度“拉”的不够开,演奏这样的大作品,布伦德尔反到缺乏跌荡起伏,动与静、力与柔之间的对比与吉列尔斯比较显出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力度上,激荡、下潜、重击给的份量不足,这个乐章不宜留有过宽余的余地。
第二乐章低音区域仍然不理想,如果在这个音域未将“文章”作足,就难以给接下来的中高音域以足够的支撑,从而反衬其清丽与动人的一面,而布伦德尔不足恰在低音域一带,量感与质感都欠缺,触键过于粘滞,情感线也略“偏冷”,未能将其有效的“串起来”,缺少了感人魅力。
第三乐章相对要好些,主观上并未刻意要表现什么,情感表达仍属较“内敛”,但这个“历程”的走向清晰。


https://pan.baidu.com/s/1HdwaB9FxabYz0fZ4ef-g6A?pwd=96j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发表于 2024-9-11 04: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发表于 2024-6-1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让仁兄见笑了,再也不开火车头了。煲什么机呀,其实是煲耳朵适应新系统而已。静下心来听音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发表于 2024-5-31 13: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31 13:30
楼主分享的Beethoven-PSs-Melvyn Virgin-5623682 整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yHDmG6gqnL1uDSt4 ...

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发表于 2024-5-31 13: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9 06:59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 ...

楼主分享的Beethoven-PSs-Melvyn Virgin-5623682 整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yHDmG6gqnL1uDSt4_vHMQ?pwd=erji 包括格式、cue、标签、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24-5-31 1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24-5-31 12: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9 21:33
碟丝毫无损。就像用锯条在外壳上割了一下:

这种过去九龙唱片行有卖过,而且跟正品一样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平和从容 发表于 2024-5-29 12:46
谢谢楼主的奉献!另外,感觉“古钢琴”的概念较广,“fortepiano琴”百度解释有“钢琴的前身”,看来可称 ...

唱片上凡是标注用fortepiano琴弹的,都是产自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这一段的琴,归类于古钢琴不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罗纳德·布劳迪甘2008年在BIS也录了贝钢奏全集,从本真角度看,他弹的更自如灵动,弹性也好,比如他相对较快的速度就同时考虑到了ortepiano琴音与现代钢琴程度不同的衰减。

荷兰与比利时都是古乐发源地,他们倒腾这个有传统,也有灵性,布劳迪甘在展示ortepiano琴美感上有独到之处,节奏与结构的布局严谨与宽舒兼备,这套全集使用了3架复制琴,原琴分别产自1788(CD9)、1802(CD1-5)和1819年(CD6-8)。

op.2三首都予以轻盈律动,第1号音色的着色上比斯科达要丰富,荡漾着富于韵律的青春气息,速度偏快,慢乐章纯粹而雅致,布劳迪甘注意以较慢的节律处理乐章的细节,而这些细部更能诱使听者近距离接触青年贝多芬周正而敏感的心,第三乐章继续着在细节上对韵律与情感的捕捉,他的小步舞曲尤其在段落间鲜明的对比上弹出音律感。

我同时注意到布劳迪甘演奏ortepiano琴的现代思维,这就能理解他为何要把力度与速度充分拉开,也就能理解这版ortepiano琴键下的贝钢奏何以如此新颖,他“清洗”掉ortepiano琴贝钢奏的古旧色彩而为之注入新气息,立等让音乐语汇鲜活起来,听听A大调第2号,演奏华丽而生动,除了琴音的线条比现代钢琴纤细,技术手段几无差异,效果亦相类同。

但这样的挑战放到C大调第3号第一乐章这样复杂的结构上难度就增大了,ortepiano的气息还是窄狭,难以完美再现这样宏伟的篇幅,但后两乐章却精湛无比,慢乐章也同样,布劳迪甘的技术无暇疵,照旧能弹出令人思绪沉绵的情趣,包括洪钟怦然的戏剧效果,尽管震音和弦与现代钢琴终差一层。

与此相仿的还有降E大调第4号,开声气势不够热烈,和弦也不十分有力,末乐章第一插部低音部分听起来也有些怪,但整曲的音色与音律感绝对一流,弹的光彩照人,慢乐章在表情深刻与层次清晰两个方向表演都不错,特别是前半段落呼息感恰到好处,左手的和弦如计算机般精准,能很好表现音断意连的不俗境界,唯后边速度似过于宽缓了。

c小调第5号能清晰感觉出布劳迪甘对速度与节奏流利且宽舒的布局,他的触键永远是那么优雅有序,偏纤细但律感十足,这得益于他对作品结构敏感的驾驭与天性的音乐家特质,听听第一乐章对速度与起伏的把控有多棒,难度很大的这三个乐章被演奏的平熨且充满音乐味道。

第5.6.7这三首虽都规纳入op.10,但却各有方圆,绝无相仿,我难能不为布劳迪甘在第6号第一乐章展开部精湛的表演叫好,他的律动总能涌现出音律本身的自然美,这包括了清新的小快板和第三乐章的急板,他的演奏咋听不似谭梅文有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客观理性的姿态,他不会在作品之上再高调地强调个性,如果以此为切入点,他指下第7号的慢板和小步舞曲那徐疾有序的节奏和清晰的发音令人久听不厌。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对他在第8号“悲怆”首乐章力撼千均的重音和弦很不以为然,这远远脱逸出他的基本风格,它被很醒目的凸突出来,又与主部有些过快的速度生硬嵌接,让人听起来不舒服,碰上这样经典作品,布劳迪甘太想有所表现,结果却适得其反,诠释音乐作品,必须首先是“音乐”的,既使歌剧这类有特定诉求场景的作品也一样,否则难免本末倒置,从而缺失音乐本来蕴意。

第9.10号两首都属相对短小轻松作品,但演奏也有一定难度,如E大调第9号第一乐章,形式简洁但结构复杂,掌握乐章内的几个独立段落并非易事,布劳迪甘对这首的演奏中规中矩,而对G大调第10号在语调的亲切与音律的轻松上都做的不错,后半段醒目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也算透澈精巧,只是中间的变奏曲乐章对键感掌握略微松弛,虽并未影响到乐感,但几段变奏的差异性并不鲜明,当然如不苛求,演奏仍属精湛。

中期的几首都弹奏出生动的情趣与鲜活的律动感,像第12和13号,都具意趣盎然的效果,同时不失于端庄姿容(第13号),“月光”的流动感不错,很清雅,但氛围营造不占优势,这与琴相关,末乐章气势很足,也略显仓促,仓促是因为速度过快,同类问题在几首作品都出现过,如第16号第一乐章,公平的说,弹fortepiano琴容易增速,因为线性是fortepiano琴本身的弱点,有时的确靠增速来弥补,但拿捏的度很关键,谭梅文就解决的很好。第17号“暴风雨”第一乐章显得单薄,第一主题的触键稍欠清晰,也不够坚实,中间的慢乐章更显出fortepiano琴在空气感、共鸣与延音上的不足。

第21《瓦德斯坦》和23号《热情》似乎过于想“申明大义”,反而在流畅性上有所缺失,题旨的揭示并不鲜明,一方面是强调重音节拍而缺失稳健的流畅感,一方面则是走键过快让“思想”走了过场,在揭示作品的关键节点上都显得失于“充分”,《热情》后两乐章相对好些。

我有点担心的第29号《锤子键琴》反而让我击掌叫好,第一乐章出奇的钢筋铁骨,清脆灿亮,又没有免强挣扎之态,这样的键盘大家,其实心智、乐感和技术都没得说,只要读谱够深入,演奏正常“推”就好,而最怕的就是“刻意”,一刻意心绪就易乱,容易影响固有设计,你听听难度很大的慢板,弹的抑扬顿挫又能贴住情感主线,精神也够集中,偶有的演奏“断点”在我意料之内,这样艰深的伟大乐章用fortepiano琴来弹,一点“断点”没有几乎不可能,第四乐章的大赋格(三声部)略显紊乱,主题的间隔与分辩音色差对初听者都有难度。

后期三首,第32号称得上杰作,第一乐章充沛的气势不掩有力走键的清晰,两个主题都弹的鲜明、坚硬、有气魄,我寄予希望的慢板由主题转入第一变奏(1.59分)很自然,后面的四段变奏弹的清晰而缥渺、华丽又旷远,和弦的力度给的恰当。

https://pan.baidu.com/s/1e_HkcZ3JQ_unbYZnVBMdnw?pwd=glu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发表于 2024-5-29 21: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太极拳 发表于 2024-5-28 19:44
我是仔细看了又看,都没发现左上角有什么破损。我就是打口碟上路的。我的有些碟被打掉2厘米多的扣子,只 ...

碟丝毫无损。就像用锯条在外壳上割了一下:

小缺口.jpg (26.68 KB, 下载次数: 89)

小缺口.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发表于 2024-5-29 1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9 06:59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发表于 2024-5-29 12: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25 09:29
音乐杂谈:钢琴木质感及其它        

一版友曾问及钢琴的木质感,简单说两句。

谢谢楼主的奉献!另外,感觉“古钢琴”的概念较广,“fortepiano琴”百度解释有“钢琴的前身”,看来可称作“前钢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myxlt 发表于 2024-5-26 10:59
可惜这张只抓了55分钟,而且有些爆音。没在别处找到这张,只好就楼主所抓写了个cue文件,再把爆音去除, ...

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发表于 2024-5-29 1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5-29 11:28 编辑




谭梅文(陈万荣)在EMI的5张贝钢奏分别录于1987-1993年,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唱片,可惜的是未能同期录制贝钢奏最后6首。

与罗纳德·布劳迪甘一样,他使用了复制的维也纳琴,一架复制于大名鼎鼎的安东·瓦尔特1795年琴,一架是复制纳内特·斯特赖彻的1815年琴。

我手里三套ortepiano贝钢奏版本,这套声音最接近现代钢琴,用这两架复制琴演奏出来的精神接近贝多芬,听感上,谭梅文在外观与气势上略占优势,他所掌控的速度令我满意,他的不疾不缓能给听者充裕的空间去感悟细节,当然,能弹出这样效果,这两架琴功不可没,发出的声音与保罗·麦克努尔蒂(布劳迪甘版琴)制作的复制琴声音不同,麦克努尔蒂的复制琴是彻底的复古,而这两架琴多少有点现代色彩。录音上,EMI版有效,ASTREE录制的巴度拉·斯科达版钢琴摆位有些偏前,BIS的布劳迪甘则靠后了些,空气感浓郁,但聚焦稍逊,谭梅文刚刚好。

op.2三首显出谭梅文良好且正统的音乐素养与对作品有个性的解读,第1号第一乐章的节奏感完全是大师级,特别弹奏出青年人挺拔的英姿与傲娇,若非胸有成竹,很难做到这样朗朗上口,准确、耐咀嚼而又考究,他弹了全部重复的乐段,但我感觉不出冗长,他有能力在宽缓的速度中把所有小节捏合成整体,识家会懂这属难上加难的“自选动作”,但你却很难在谭梅文的演奏中听到“断点”,末乐章演奏并不机智,但对比效果鲜明,走键木讷而坚定,弹的很有气势。

更为精湛的A大调第2号,第一乐章五光十色而又钢筋铁骨,我很少听到有谁能把呈示部弹的这么响亮,他是那么的不同,走键尤其让我惊诧——并不追求流利却追求坚实基点之上的木讷(这与很多人相反),弹出来的音符却是炽烈如钢,不知别人,我是特别喜欢他的展开部(第3.49分)——故作迟滞与笨拙的走键与灿亮如日的音流,而相对个性的首乐章,慢乐章略见平直,所提供的沈寂与暇思空间、因为ortepiano琴有限的踏板功能,明显不如现代钢琴充裕,尽管弹的足够好。

C大调第3号首乐章演奏出乎我意料的“平铺直叙”,照旧是有些笨拙的有筋有骨,但谭梅文将难与易的乐段都“熨平”而纳入到一个频率中,因而还是能够感觉到其中的“峥嵘”,当然,演奏稍欠平滑也显而易见,慢板也弹的不动生色,因而表情上毫无衿夸,但副部的三十二分音符和低音的震音还是能够击起涟漪,谭梅文在慢乐章出奇的“冷静”给我很深印象,也很对我的胃口,我向来不喜欢一到慢乐章就“来劲”而大秀表情的演奏,第三乐章的卡农和第四乐章那番尖锐的棱角分明的托卡塔只管听,无须多言,那恰为谭梅文所擅长,弹的冷沥强硬、精湛无比。

第5-7号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听听c小调第一乐章,如淬过火般的音粒与充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音型队伍堂而皇之般的走过,旌旗招展,旁若无人,但慢乐章又摇身一变弹的朴实内秀,新颖奇异的还有F大调第6号,中间的小快板弹出如竖琴般的朦胧效应,独特的节奏处理令我眼前一亮,他的贝钢奏就是这么奇特,他名气并不大,但却能如此将个性深深融入演绎而又独出心裁,而这独出心裁又具艺术说服力,中生一代并无几人。

中期几首中,降b大调第11号弹的沉炼旷达,降e大调第13号第一乐章措词的表情稍嫌单色,旷远的气息不足,但随后几个乐章的沉达气息足够好。升c小调“月光”第一乐章注意到“朦胧”的效果,尚好,著名的末乐章力度与气势都有,仍脱逸不出硬件的限制,但“瓦尔德斯坦”与“热情”可能准备更充分,弹的虎虎生风又灿亮多变,流利的指键感觉与精湛的力度配给弥补了硬件制约,这无须多言,听听第21号“瓦尔德斯坦”节奏与力度无可挑剔的第一乐章,虽中间过渡乐章略显生涩,庆幸的是很快就被谭梅文的末乐章所淹没。我相信对fortepiano琴再挑剔的听客也会认可谭梅文在“热情”精湛的走键能力,他不可扼止的热情和所掀起的汹涌澎湃同样精彩,而这一切有赖于他敏锐的节奏感觉与强健的力度分布,中间行板乐章的三段变奏弹的行云流水,十六分音符的第二变奏、三十二分音符的第三变奏都让我满意,末乐章快速度之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击键我不会吝啬掌声,超棒。

https://pan.baidu.com/s/1qZ-L74uEDm-NudftHOeVGQ?pwd=9nd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发表于 2024-5-28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黄冈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24-5-28 1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邯郸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5-28 14:47
原来在煲机,还以为您开着火车头润了~
注意那张碟盒子左上角外侧,有个小缺口。据说是进来时海关割的( ...

我是仔细看了又看,都没发现左上角有什么破损。我就是打口碟上路的。我的有些碟被打掉2厘米多的扣子,只能听30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9-24 11: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