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5 - 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四
先回答一朋友提问,布7的确有些“头重脚轻”,相对于前两乐章,第四乐章份量明显轻,这无须掩饰,也无须找辙,作品在那,一听即知,但同时也需注意到,第四乐章的“轻”很大程度缘于前两乐章的“重”!这两乐章实在棒,难怪首演即大获掌声,这在布交的首演中可不多见,一直到今都如此,绝对算得上cm节目单上的超值名篇,这样的名篇,你弄个什么放在末乐章也难“立住”,所以无须感慨,神仙也写不出能与之能量守衡的末乐章,与此类似的还有舒伯特“未完成”,其实它已经“完成”了,原因亦同,即使舒伯特本人再弄上第三四乐章,也难免有续貂之嫌,布9也一样,第四乐章已完成大部手稿,但最终被布鲁克纳弃用,而非死后未及,布7则有幸完成了四乐章,起承转合完满,但你说一千道一万,第四乐章的“份量”无法与前两乐章类比,作品自身的确有“虎头蛇尾”之嫌。
但说它与全篇“脱节”和“硬贴”我觉得不妥,你似乎未看到它与第一乐章在调性与动机主题上的联系,这可不仅仅是“内在”,外观上的联系就明明白白,仔细听听,应能听出来。
第一乐章E大调,传统奏鸣曲式,啥叫传统?很简单:呈示-发展-再现-尾声,八股文一样规则,典型的古典主义曲式,开声小提琴小碎弓背景下,大提琴这条悠长旋律就是第一主题,它太长了,足足有21小节!这样悠长主题,既使晚浪时期也罕见,再加上速度舒缓,谁也难记牢,但任何人都能记住开始1-5-1(E - B - E)这个音型,它是整部作品的动机,或说是音乐发展的基点,作曲是什么?从本质上讲,作曲无非是调与调性的发现与拓展过程,那么,你听听第一乐章这条E大调主题在整个乐章是如何确立、如何发展与最终归结,就不难发现,先别说全曲,它是第一乐章的基本“骨架”,它的地位在创作之前就由老布确定了,第二主题当然也相当重要,它在乐章中占据不少篇幅,(首先由单、双簧管相继吹奏的那一条旋律 - B小调转B大调),但无论是调性和是情感,它究竟是对比性、辅助性的,音乐发展的动能主要来自I-V-I的三和弦,特别是老布所喜欢的I-V这两极音(主属音关系),多听、听细,答案自明。
第四乐章同为E大调,发现没?动机性、确定调性的前三个音符1-5-1与第一乐章主题前三音符完全相同,你所说的“脱节”是因为这两个主题的表情与蕴意截然不同,我们为啥听着它是如此的不同?——很简单:它的速度迥异,速度(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线”,什么样的速度、实际就体现出什么样的生命质地,音符虽相同但速度不同,它所表达的情趣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这好懂吧。
其二、第一乐章21小节的这个主题被老布本人命名为“框架主题”(frame theme),它的涵盖显然是全面的、统领性的,如果再稍微细点说,这条旋律的主导和弦无疑是E-B-C,(E-B 是纯五度,B-C 是小二度),也就是说,框架主题的调性与大三和弦是第四乐章的创作动因与基本调性,尽管所表达的意蕴明显不同,但它的核心音程完全一致(E-B-C),体现出异貌而同源的附属关系,你听出了两乐章的“异貌”,但并未看到两者之间的“同源”,这就像亲哥俩,相貌不一,秉性各异,但DNA是一样的,我们都必须明白:音乐创作的决定性元素在于音乐自身——我在这里指的是:调-调性-转调-和弦,其它所有的所谓“内容”、你感觉到的、还未感觉到的,只有依赖于它才得以实现,换句更直白的话:内容属可变量,音乐自身的结构组成属不变量。
其它不说了,什么大结局之类等等,网上应该都有,听吧,音乐这东西没有捷径可走,比如,这个框架主题在第四乐章里多次出现,再比如,第一乐章B小调的第二主题(后转到B大调)无疑与E属纯五度关系,这个调同样在第四乐章里起作用,这样说下去没完,且住。
朱利尼的布交集中在7-9三首,且一生录制多次,尽管未录全,但也算布交的重磅级指挥,他的布交感情充沛、入境较深,咏唱的风格浑圆而又低沉,颇显一番天圆地方之恢宏境界,尤其这套DG的VPO版。
布7录于1986.6,VPO演奏,我们能清晰感觉朱利尼绵密绵延的音乐风格,类似他这样非结构型指挥在处理旋律上往往能得心应手,畅如江流,又能主题突出,色彩浓郁,他的结构性是在“点圆”之间缓慢的堆积,第一乐章呈示的两个主题都予以温厚色彩和投入的情感,速度显然偏慢,却同时把“活”做得细腻,他这版布7醉心于在“横向”细节的精雕细琢上下功夫,良好的效果的确不枉功力,尽管我有时觉得有点“磨叽”。
Adadio乐章一脉相承,一样的情感深厚、也一样的色彩丰腴,但有经验的听客也能觉察出音乐在纵向延伸层面有所缺失——结构感不明显,这样的缺失很大程度是朱利尼和声设计与侧重点选择的结果,这与演奏的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个类型上的事,演奏肯定是好的,擅长横向(旋律)指挥家的布7大都不差,如卡帅、夏伊等,这类指挥家往往能与作品情感的特性吻合一致,他们更易“上手”,特别是Adagio,整起来尤其顺手,我多次说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间事大抵如此,音乐尤不例外,你再听他的谐谑曲,就显几分拖曳了。
布8(1984.5)与布7大差不差,DNA出自一个“娘胎”,依旧是“慢伙计”的悠悠步态,也仍旧浓墨重彩,仍旧灏瀚大江流、也仍旧在推进的力度上有所不足,他能把作品绘声绘色给你“朗读”出来,但你又总能觉出欠缺结构张力与硬度,第一乐章演奏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主部主题的揭示雄浑,也有气势,但听下去也四平八稳,老气横秋,根由在于节奏分布过于宽泛,节奏“空隙”的分散作用和分句不坚定的落音让效果打了折扣,谐谑曲一样。
但朱利尼的后两乐章超一流,只管放心听,如Adagio 乐章起承转合、呼吸吐纳都在辙,“整”得有模有样,速度与力度的掌控棒极了,在这样很慢的节奏之下,你听不到不自然或免强之态,它的通畅与绵密给我很不错印像,显然胸有成竹,朱利尼对铜管的力度“压”的超好,重头主打“主题动机”的大提琴声部尤如启明星般给力,它映射出弦乐与铜管的“峰值高潮”颇显水到渠成,吻合听家心愿,听古典这玩意儿,一旦“同一律”,很难忘。
我同时欣赏末乐章“尺寸”拿捏,时值与节律分布、衔接与响度都恰到好处,如水银泻地般的自然而周密,他的“合理性”主宰了演奏,对管弦乐强大的控制无与伦比,这时的“朱利尼轨道”以其稔熟和巨大的推进魅惑力摄服住了听众,在他的惯性之下,任何认真拜读的听家都难以脱逸。
布9录于1988.6,现场版,与布8一样,奇慢的速度与庄重恢宏的建筑感构成他棒下布交的典型风格,速度接近切利比达凯&MPO90年代版,演奏基本是“物化”的——以管弦乐为笔墨,勾勒出布鲁克纳心中巍峨壮观的宗教本体,但谁又能不折服于朱利尼虔诚的内省性(精神)和巨岩般的结构力。
之所以说它基本“物化”、是参照同样慢的切利&MPO而言,切利更富于虔诚的、哲学的、禅宗式的思考,他的诠释甚至带有几分脱逸的升华底色,而朱利尼的立论点明显不同,速度几乎一样慢,但朱利尼立足于忠实还原巨岩般的大教堂本体,换句话说,他的“标的物”是物质的,他的音乐内流动着“雕刻性”。
第一乐章对主题的描述令我印像深刻,可谓一步一个“刻印”、脚踏实地又奇绝突兀,听听他如何处理d-f-d的三音动机和经由步步坚实攀登所达到fff在D音上的八度高潮,这样的八度尤如哥特教堂顶的高耸兀立,而对应的第二主题(4.18分)又具温馨如怀的虔诚,尤如天光笼罩下的母婴,朱利尼的爆发性与寂静感不夸张的说,够准确,值得尊从,这样速度下呼吸肯定是从容的,慢乐段略显刻板则是没办法的事,速度使其然,但总的“向心力”没毛病,几个动态高峰段也促使音乐向内“聚拢”,当你习惯于朱利尼的特有“轨道”,就绝不会觉得它“散”。
谐谑曲显然是速度拖曳的结果,这样的速度,会改变谱子的定义,朱利尼显然增强了律动的克制、保留作品自身的“机械性”特征,你可以将此类“机械化”理解为渗透到骨子里的顽固与不妥协,但作品的魔幻与癫狂气息被基本去除了,合理于否见仁见智,我以为这样处理“过头”,做为兼顾原则,适当提速对我个人理解有益。
Adagio 无与伦比,整个呈示部都令人心驰神往,速度很慢,声音宁静而透明,呼吸感与深沉的气息绕人心魄,而又具有“飘浮”的管弦乐特性,其中铜管与弦乐的平衡出类拔粹,VPO以甚佳的状态出色表达出布9的宏大结构、温暖情感和宗教摄人的、难以言说的本体性质,的确独具风格。
朱利尼与BPO合作的大T版布7.8分别录于1984.2.11(布8)和1985.3.5(布7),稍早于VPO版。
BPO这款现场版布7显然比1986VPO棚录要紧凑,演奏时间约64分钟(VPO69分钟),音乐处理相对流畅,录音效果极佳,这样棒的录音在大T并不多见,因而第一乐章大提琴主题足够清晰,擦弦如在眼前,颇显BPO弦乐的整齐化一,朱利尼的调度在“轨道”,但在他棒下,还是VPO更得心应手,声音更透明圆熟,BPO优势则在结构上,布局趋于精湛、走向明确有力、声音均匀合理,这样的优势显然有益于听客的“导读”,部分评鉴机构偏好于它不是没道理,但两版整体看还是VPO气韵更完满,尤其是adagio乐章,更具朱利尼华美雍容的个性风度。
据资料,BPO的布8于1984.2.11.12连演两场,此版我以为选自两场编辑的可能性大,朱利尼留有多版布8,最早是1974与CSO,他对布8认知理解的成熟自不待言,本就是晚年睿智,差别当然有,但不会很大,更醒目的差别在不同乐团的风格差和临场感。
他的指挥总有一股如咏的歌唱性,低沉浑厚,情感深刻,淌溢着殷实而又滔滔不绝的“阐述”,听听他第一乐章,有力说明着这一点,特别是展开部,既宏大深邃、又波涌如潮。
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我同时对他布交的谐谑曲多有保留,他似乎很难踏准布鲁克纳谐谑曲的特定“节奏”,挖掘出音乐的“运动”美感,“呆滞”的节奏律动与作品自身的律动性明显不符,演奏往往沉闷胶着,昏昧不清,就像这版。
后两乐章不错,朱利尼以较慢速度运行的adagio 正应和了作品本身刻画细腻、深情如咏如叹的情感性特征,尤其是他对主题的呈示很有把握,每每能让我与之同律同吟,低音和中音区的弦乐声部给我印像颇佳,不愧是巅峰期的BPO,不知在哪看过有cm人为贬抑卡拉扬借以彰显自己高明,连带攻击70-80年代BPO的演奏水平,则纯属哗众取宠、胡说八道,听听慢中的整齐化一,整个弦乐群如同一人,快而又整又立不难,慢才是真的难,既使有点拖曳,我也并不觉得哪里“违合”,合奏浑圆沈郁,细腻的表现力吻合我的预期,圆号与齐奏的段落也总是让我满意,一版相当不错的布8,稳健宽缓而不失风云变幻。
朱利尼Memories版布7.9亦为现场版,亦是VPO演奏,录制时间与DG版差不太多,布7录音效果有差距,主要是接近峰值时声音偏紧,有的段落影响到声音的真实感,而总得演奏精神差别不大,临场感、特别是临场发挥当然有不同,比如紧凑的节奏速度就给我不同以往的印像,我并不认为这样的速度不妥当,但第一乐章也有生硬、不够圆熟的声音,第二乐章向好,它的温暖与柔和部分符合预期,但整体看,并未有超越或新意。
朱利尼布交最有把握的就属布9,精神气质一如即往的“正确”,大师尤如神附,那个稳稳当当的步态、慢而凝聚不散的气色、真不是一般人能成的,而朱利尼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他摆弄起这样慢悠悠的庞大篇章显得特别有把握,来龙去脉、既照管全面、安排妥贴、又轻重皆宜、有条不紊,听听他的第一乐章,超能的精细,又超能的妥贴,诺长篇幅,无一挂漏。
我是将其定义为朱利尼最经典演绎之一,在其棒下,所有的旁枝末节都退居其后,而独着眼于在纯粹精神世界的“翱翔”,听听他的谐谑曲,很有一番超然物外的冷峻之像,而且速度掌控没有拖曳感,把速度推上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这是超越固态的自我意识极其重要一笔,在其布交的所有版本的谐谑曲中,这版谐谑曲我最满意。
Adagio乐章无须再言——演奏灵感与默契巅峰状态下的产物,并不逊于同是VPO杰出的DG版,值得认真赏听。
随附上篇遗漏的伯姆&VPO1977版布7和SBR1971版布8。
布7我予以佳评,第一乐章主题呈示清晰而鲜明,演奏简洁明了,呈示部之后平淡了些,但整个的“画风”并不淡漠,尺度与节律趋于精湛,但速度亦有过快之嫌。
Adagio一脉相承,我同样赞赏他明了扼要的主题呈示,这点没啥可挑剔,教科书般告诉你“主题”是啥,一音一符清清楚楚,没一丝的含混,要知道,理性与清晰是他指挥风格的主题词,特别是细节的精美,VPO在其棒下最能呈献出其传统的共鸣特征,虽建筑感上不占优势,但音色之美没得可说,干练的措辞口吻具有相当说服力。
谐谑曲颇有魅人之风,演奏踏准节律、亦步亦趋,直奔主题,因而“味蕾”顿开,不磨叽不忽悠,全程高能。
听听伯姆的末乐章有益,他的“说明性”甚好,喜欢探寻的听客似更易理清作品脉络。
与SBR合作的布8尚可,低沉与暗黑色彩的第一乐章不错,它正应和了作品基调与暗喻,因而并不违合,包括铜管有力的喧嚣,都属加分项,整体上看,他的解释虽粗砺直率,直扼紧要,诠释上我以为丰富性与历史厚度不够,有些偏于“单色调”,简单的布8很难与布鲁克纳划等号,而若想不趋于“单色调”就必须把速度压下来,未必慢,但不能偏快,掌控好布交的呼吸感从来是一门功课,而SBR这家乐团也是布交“大户”,尤其在管乐上有特点,字敲的够多,打住。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5 - 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四
链接: https://.com/s/1RXCRO9xGLKCc9uinoB7klw?pwd=62dg 提取码: 62d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