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多年论坛还是没变啊,一样会吃贴。之前回帖讲了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
以前,大家公认的,线材会产生影响。
首先是信号线、其次电源线,事实证明,线材确实会产生影响。至于影响程度有多少,及格线以上风格差异有多大,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另一个理论,大家认为越往前端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特别是转盘、解码部分。对于黑胶、CD这也是成立的,黑胶读取的是模拟信号,机械部分的稳定性和精度影响信号的读取;而CD则有读取数据的纠错和校验,对于DSD这类依赖时钟的信号可能会有影响,但对于固定采样率的01信号,光盘读取的影响大幅降低,显然,解码部分的DA转换更为重要。
但是啊,现在是数字播放器,大部分存储器也是固态的——根本没有运动部件,数据通过C2C线传入DAC。只要供电充足,实在理解不了所谓的数字转盘和C2C线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三,后端对听感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前端。
声波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物理现象,波长17.2mm至17.2m,刚好在人体的宏观感知范围内。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皇帝位,前后左右差一尺,效果都是天差地别,其他箱子摆位、声波的混响、反射、吸收无一不对声音产生影响。
耳塞的效果与入耳的角度、深度关系密切,更别提声管、滤波、耳套体现出的作用。
大耳和监听,受到的干扰实际上是最小的。
讲人话就是,听声要使用的感官,其实不止是耳朵。简单从声波的还原来看,耳塞比不上大耳、大耳比不上多媒体、多媒体比不上小箱子、小箱子比不上大箱子、一对大箱子比不上一堆大箱子。露天干不过室内、室内干不过听音室、听音室干不过音乐厅。因为后两者是经过精心的声学设计。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保HIFI都无法还原录音现场的场景。
第四,成年人的耳朵,实际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其实很有限,而且一直在缩小。真正敏感的区域,大概也就是100Hz~10kHz的范围。
大部分人说能听到40Hz或者15kHz,其实正常条件下是听不到的。不信你对照频谱播一首曲子检验一下。
个人觉得,对于塞子系统,首先是耳机、其次是DAC。
毕竟耳塞是给随身设备设计的,如果大部分设备都不能有效驱动,实在不能算成功的设计。真正难度大的DAC,虽然有电池供电的优势,但受限于体积和功耗,真能做到媲美台机的效果并不容易,很大程度取决于芯片水平充分发挥。
我想,这7000块加到耳机或者小尾巴上,效果提升想必会更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