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玩HiFi到一定阶段,设备、线材、耳机都换了个遍,可声音总差口气,要么低频散、要么高频刺、要么背景不够黑,反复调试都找不到原因。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振动”才是那个藏在暗处的“音质杀手”,而避震,就是解决它的关键。 避震不是玄学,而是有明确物理逻辑的调音环节,不同设备、不同避震材料,对音质的影响能差出一个档次。
一、先搞懂为什么振动会毁音质? HiFi设备里,从数播、解码到耳放,核心部件,比如数播的硬盘/转盘、解码的DAC芯片、耳放的放大电路,都怕“振动干扰”。 对数播/CD转盘来说,机械结构比如CD碟转动、硬盘读写本身会产生振动,振动会让激光头定位不准、硬盘磁头读取偏差,导致音源信号携带不稳定的“噪声”,最直接的听感就是高频细节丢了、人声齿音变糊、声场挤成一团; 对解码、耳放来说,电路里的电容、电阻对振动敏感,哪怕是桌面轻微的震动,比如手敲桌子、空调吹风,都会让元件参数产生微小波动,导致信号放大时出现“杂波”,听感上就是背景有“底噪感”、低频浑浊、中频密度虚; 而且,对于通电的器材本身,尤其是电源部分,都是带有振动的,比如环牛工作时的嗡鸣振动,这些都会通过电源线把“干扰”传给解码、耳放最终传导到耳机振膜,让声音的“纯净度”打折扣。 简单说,振动会让设备没办法精准工作,而避震的核心作用,就是切断振动的传递路径,让设备在稳定的环境里输出最干净的信号,这不是加特效,而是还原设备本应有的音质。 但对于音乐还原来说,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任何一款避震能够做到真正的还原,因为震动是不可避免的,最算是最高端、最好的避震手段也只能抑制在某些频段、某个范围、某种程度上的震动,只能无穷接近于0但是不会等于0。 既然震动无法消除,那就要好好利用,把避震后剩余的震动余量控制在让音乐更有味道的频段,或让整体听感较为均衡等,这是避震器材生产厂家需要研究的,也是HiFi烧友们为控制好设备“味道”所要了解的。
二、不同避震材料音质影响天差地别 市面上的避震材料五花八门,但本质上是靠“材质的刚性、阻尼特性”来控制振动,不同材料对“高、中、低频”的影响完全不同: 1、高刚性低阻尼材料:如304不锈钢、氧化锆陶瓷等,振动传导快且利落,采用后高频通透、细节拉满,比如小提琴泛音清晰,低频紧致有弹性,但容易偏亮、高频刺、低频量感少,这种材料相对适合用在数播、解码,尤其是缺解析的系统。 2、中刚性中阻尼材料:如软木、实木(黑胡桃木)等,振动传递柔且均匀,采用后中频润泽,人声有韵味,高频顺滑不刺耳,低频有厚度但不浑浊,适合中和冷硬听感,这种材料相对适合用在耳放、解码,尤其是高频刺的系统。 3、低刚性高阻尼材料:丁基橡胶、硅胶、羊毛毡等,振动吸收强且彻底,采用后背景黑度提升,底噪感消失,低频松散感改善,但高频延伸会弱一点、细节略糊,这种材料相对适合用在外置电源、耳放,尤其是低频薄的系统。 一般较好的避震通常采用复合材质,例如不锈钢+橡胶、陶瓷+软木等,兼顾震动传导和吸收,高频保留细节、中频有密度、低频干净不混,三频均衡性最好,踩坑率最低,全设备通用。例如,有一些将纯橡胶、纯海绵垫等高阻尼材料做避震的,这类材料会吸收高频振动,导致音源细节丢了,听感变闷。 但是市面上不乏一些不专业的避震器材,虽然用了合金+泡棉等符合材料,但是所用的合并材料并没有深入的避震研究,只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起来,导致部分频段震动缺失,例如中频薄、硬等,及时换再多的线材等周边也无济于事。甚至有一些脚钉设计直接将脚钉的尖端设计朝上,导致震动传导方向不正确,反将桌面等震动传导至器材,适得其反,用这种脚钉得出来的声音结项是完全不对的。
三、为什么有些器材换避震效果明显有些却没有变化? 避震也是符合“木桶原理”的。目前导致各种器材音质失真或者携带噪音的因素非常多,电源线和电容等元件失真、地线干扰、左右声道串扰、模拟电路干扰等等,震动只是众多失真因素中的一个,这些失真共同决定了器材的音质和味道。在失真较严重的器材里面,单独减少避震这个因素并不会到来较明显的音质变化,只是失真程度稍有改善,效果并不算明显。但是如果在较为高端的器材,其他失真因素都控制得非常少,改善避震就等于是拿掉最后一块遮羞布,让声音的本质“裸露”在你面前,这时候换避震就像是换机器。
四、器材叠放的隐形干扰 很多烧友为省空间选择叠放器材,比如耳放+解码+电源堆叠,但实际会让振动、散热、电磁干扰互相叠加,悄悄拉低音质,甚至影响设备寿命。 不同器材工作时都会产生振动,上层器材的振动,会让下层器材乱干活。比如外置电源的环牛会嗡嗡振动,解码的DAC芯片工作时会有细微振动,耳放的放大电路也会因电流变化产生振动。叠放时,这些振动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传递,比如下层电源的振动会传到中间的解码,让解码的电路元件参数波动,导致信号处理失真;上层耳放的振动会传到下层解码,让高频细节变糊、中频密度下降。同时,器材堆叠会让不同器材的电磁干扰叠加,近距离堆叠,信号容易“串台”,且像胆机等机器的热量堆积会让上下层器材的元件受影响,音质跟着下滑。
玩避震之前,我也曾经觉得是玄学,但实际对比后才发现,好的避震不仅能改变音质风格,而能把设备本应有的音质还原出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系统差口气,不妨试试调整避震,可能会有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