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回复,也联想到Floyd Toole博士的相关研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54y1m7vi/。第23分20秒,“我们可以把乐器或音箱的声音流,从房间中分离出来”。
“好音箱在不同声学环境的房间里,还是好音箱。”
-
-
还是感觉,Linkwitz在构建家庭房间回放系统方面,反复提到了这个基于“优先效应”的,关键的“6毫秒”,更重要一点吧。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420240。
If within less than 3 ms, then they fuse with the direct sound. But if more than 6 ms, then the brain can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the direct sound and associate them with the sound of a room corner.
直达声与早期反射声有6毫秒以上的延迟,对于耳脑感知区分是必要的。
-
-
目前初步理解,一般在家听歌的话,感觉争取房间别出“恶声”,就已经非常好了。
1.超低频,不轰,不浑成一片,不拖拖拉拉,不一直哄哄哄的。
关于低频“混响时间”的上限与下限值,以及低频模态间距、模态密度、衰减阈值的一些学习笔记,https://zhuanlan.zhihu.com/p/627572299。
根据这篇2015,Perceptual thresholds for the effects of room modes as a function of modal decay,63Hz是人类感知的拐点。
2003,Difference limen for the Q-factor of room modes。Q值低于16的话,主观是难以察觉的。Q=16是下限值,低于该阈值的房间声学处理可能是多余的。
ITU1116的基本要求,大概也是要把63Hz的吸收能力,压到700ms以下吧。
按照2007,Thresholds of Detection for Changes to the Q-Factor of Low Frequency Modes in Listening Environments的研究,如果能压到400毫秒以下,就非常优秀了。
2.减少一些,“不好的”、“不理想的”房间反射声。
早期反射声,在ITU 1116标准里的要求是1000~8000Hz,15毫秒内至少衰减10db,也就是听到直达声的15ms内没有能量较强、影响较大的早期反射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