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16 20:06 编辑

对郎朗风格的认识。
对比欧美钢琴家,郎朗的基本框架进入了大师行列,在维也纳伦敦等音乐学院都举办过演奏大师班。而风格显得比较多元不太明显。但基本框架和丰富性足够大,稳定性还有待提升。或者说对比欧美钢琴家的单纯流派特点,郎朗是一种综合浓郁的风格,而且有一定激情。这一点可以用类蒸馏酒类比,欧美的审美都习惯于单一走向,中国的粮食酒从原材料角度就是多样化的,所以口味上就是一种丰富综合的效果。

再对比第一届维也纳夏季音乐会,郎朗的表现还是纯纯的流畅风格,以后就越来越往丰富走向发展。这应该就是郎朗的发展思路。

文化,必然和本国本土风格贴近,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生文化土壤的潜意识习惯。
看过德国人对自己的德国小提琴乐派的定义,基本就是德国人的那些习惯特色,精确细致力度等。

可以把一些演奏家指挥家的基本水准框架情况划分归类到一些大致的层级,比如意境力度变化等的到位程度,这是基本可衡量的部分。其它,在音色风格上的效果偏重属于个人风格色彩,这方面具有多样化的横向类型。比如,严谨,细致,博大,安静,深刻,或者灵动,活泼,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8: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很多音乐家的演奏,反而是在音乐厅的现场发挥的更好。


【 格伦.古尔德,郎朗,朱晓玫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对比(The Goldberg Variationen, Bach, BWV988)-哔哩哔哩】
https://b23.tv/V9lBzM3

-------------
【【郎朗】20211126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巴黎独奏音乐会|法国广播电台直播全程 -哔哩哔哩】
https://b23.tv/EZQturC
- 第二个曲子开始哥德堡。16分钟时点。
- 郎朗因为年龄问题,不像一些老钢琴家那样稳,也没机会长期专门钻研哥德堡。但基本达到了顺畅和意境的水平。这个巴黎现场,比在莱比锡一开始没进入状态那次好。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金指无敌 殿堂之上”安德拉什·席夫  -哔哩哔哩】
https://b23.tv/QWRyrJN
- 席夫的演绎速度偏快,其实更偏古钢琴那个时代的通常速度。而且歌唱性较强,好像一个歌唱家在钢琴伴奏下,流畅的舞台演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9: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新生代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默塞拉鲁 Cristian Măcelaru,出了不少交响唱片,还有和几位新生代小提琴家合作的小协。可以撸一把。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2653&extra=page%3D1

- DG 肖邦大师 - 钢琴名家专辑 (28CD) 2021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2514&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0 23:57 编辑


近现代交响乐
----------------

前面,2463楼探讨过的现代交响乐。相当于大众而言,可以说是已经是已经接近于纯粹作曲家兴趣领域的问题了。对于希望达到段位较高的交响乐欣赏群体还能看一看。
从大众能接触到的指挥家布列兹的个人专业角度看,他只是把指挥当作谋生手段,本人的兴趣在于纯粹的序列音乐作曲方面的探索。类似的作曲家还有马勒,他的谋生基础是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家,但他的兴趣在于创作当时大众难以理解的交响曲。

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永远有一群作曲家给他们写曲子让他们能享受,这就是大众的定位。但作曲家可不是大众。而且到了唱片业发达的上个世纪,流行歌曲填补了大众娱乐这一块的大面积需求。所以大众就更无需像流行歌曲尚未广泛进入唱片业和尚未普及到大众的50年代,这个年代古典歌剧大明星卡拉斯是世界音乐爱好者们心中最明亮的星星。主要也是传媒的宣传效果,当时的电视也在普及。然后就到了50年代末期美国开发了立体声唱片体系。从录音到唱片到播放系统全套体系。立体声的惊艳效果,立即引爆了音响唱片消费热,使唱片普及到了发了大财的美国社会,也影响到了二战后经济刚刚开始恢复的欧洲。这个时代,猫王一类的流行歌手异军突起,取代了古典音乐一花独放的大众音乐消费领域。

所以,从立体声唱片时代开始,大众的音乐消费得到了更宽阔的选择范围。同时,随着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也使作曲家们可以摆脱因为谋生而不得不从事占用时间在对大众音乐会上的问题。作曲家可以更加独立的发展交响音乐。比如,现代电子交响乐的作曲家瓦雷兹,在50年代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在展厅展示的电子管构成的纯粹现代交响乐方式的电子音乐和视频。

---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交响乐作曲家可以集中关注在作曲领域的各种模式辨析未来发展角度和创作新的曲目。
交响乐领域的特点,就是作曲家不能重复以前的老一套,包括不能重复自己前一个作品的水平。必须永远出新才有行业生命的价值。因为你不前进别人也会前进,没人没可能约好了大家都不前进。所以总的趋势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进入了这种轨道。哪怕是中世纪各个教堂唱诗班和作曲家也都比着和别的团体游出彩的地方,而不会混日子玩雷同。这就是欧洲人独立性强的文化习惯。
哪怕是在中国,尽管没有在社会普遍理论上明确强调独立和创新。但是拉开时间长度看的话,在音乐和绘画上,同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现象。在任何朝代,都有新的风格出现。一旦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大艺术家,那就责无旁贷的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前面探讨的是艺术创新的价值和现象。顶级艺术必须创新,也会得到艺术界的普遍认可,这就是全世界古往今来艺术家的规律。

---
那么,为什么每个时代的社会认知都会落后于当时最厉害的大艺术家的创新,而延迟50年到100年呢。这就是风气落地的延迟效应和专业眼光的差距。顶配的专业艺术家,他们的视野绝对是面向未来的。因为他们熟知顶配业界那些事和所有作品的套路。那些拥有在此之上深刻洞察力、不满足于混世的大艺术家,完全看得到顶级业界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突破的角度。以前的老路走到头,套路也被看破,那么在既往套路之上的突破点也就能找到。
非专业人士,排除那些还要靠舆论传媒引导从众跟风中二追星的外行。但一些更老的僵化群体,审美欣赏点还要往后看200多年去追古代的复古。但只要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理性认知探索精神的人,也可以追上新艺术的欣赏高度。

---
但现在的问题是,对最新的艺术了解的渠道比较少。

比如,大家了解马勒,如果不是有门而入的话也是有很大难度的。社会上的信息都是皮毛信息,比如说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如何和唐诗有关系之类的。效果只是离开了介绍如何具体欣赏音乐本身,而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趣闻做一些扒挂。扒出秘闻挂出去给大家看。人们看了这些东西能引起对马勒的关注,但但无法通过这些信息进入播放和听进去马勒的音乐。很可能这种隔离,就会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一直延续的退休也很嫩得门而入听进去马勒的音乐。一般试听以后也不知所以然,只能从外观感受上觉得马勒的交响曲和新一点电影音乐类似。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还能搜索一些指挥家对马勒交响曲的一些内容解说,得到一些从头到尾的过程的大概创意落脚点都在哪里,从而先按照这个路线去播放音乐,感受作曲意图的音乐效果。等入了门以后,再去放开手脚做自己的哈姆雷特去联想挂接自己想要挂接的类似的场景替换。

所以,对新的音乐的播放欣赏的进入,最少需要看到作曲家的意图,还要外加指挥家对作品的一些表述。这样才可能进入接受和欣赏。

单纯作为非专业人士通过逻辑分析去猜,还是有较大距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也不一定能找到现代交响乐和具体作品的一些专业表述。还存在故意的网络隔离,看不到原网页的话外文翻译也起不到作用。

---
最后,既然艺术发展不可能不前进,而且还要和同行比拼创新。那么,对新的艺术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艺术家本人、和再现艺术效果的指挥家等的理解信息的传播之上。

当代交响乐的发展比可见的当代绘画艺术领域还要专业,早已离开了所见所得的情况。一般的人在不去努力理解的前提下,是完全不能欣赏的。

喜欢了解的人,那就有必要去想办法了解。自己觉得没必要的人,自然有大量的传统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类型可以去选择,那就没必要累到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0 23:59 编辑

传媒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小报世界,因为这里面都是奔着捞银子去的。越是大面积哄的多的就容易陷入不上档次的情况。艺术这个东西是顶级文化,所以顶级的艺术一般都是进不了大众传播的。

往往不是因为偶然机会的偶遇,都难得了解到当代交响乐的方方面面。

---
今天偶然了解到了一位新锐指挥家Cristian Măcelaru,从他发行指挥的唱片里,了解到了一位当代交响乐的华人女作曲家Liza Lim。
她的作品,早已进入序列音乐之后的新类型,完全和既往的音乐脱离的很远。一般理解程度是欣赏不了的。很显然按照布列兹的标准,谭盾这种花大爷作曲捞金玩家是很难进入当代作曲家行列的,因为他比勋伯格还要落后。
-
“对听觉很具挑战力的当代音乐。中途就见有几拨带着小朋友来的观众在乐曲中间离场,连基本礼貌都不顾,估计是真待不下去了。”
https://www.sohu.com/a/535964863_121124796

---
澳大利亚当代作曲家Liza Lim(林瑞玲),1966年生于澳大利亚珀斯的一个福建华侨家庭。
90年代末,Liza Lim在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获得了理学博士 PhD 学位。之后曾任悉尼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悉尼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等职位。
2017年,以“饱和主义 Saturationism”为专题的第十届上海当代音乐周 Shanghai New Music Week 邀请林瑞玲担任驻节作曲家,并在当年举办了一场讲座和一场个人专场演出,完成了《梦中歌》(Songs Found in Dream)、《地球外的一片海》(An Ocean Beyond Earth)、《森林如何思考》(How Forests Think)三部个性互异作品的中国首演。其中长达三十五分钟的笙室内协奏曲《森林如何思考》,技法极其艰深,是目前林瑞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作曲家超凡的创意。
https://zhuanlan.zhihu.com/p/75160499


Riot Ensemble - 2019 - Speak, Be Silent (web) FLAC
00e367531e04d82e9c28be2f02bca7281f8a42ce
Liza Lim - 2020 - Extinction Events and Dawn Chorus, FLAC  
a4081fcb988e1590de1abbb91c0d028aa839c46a
Liza Lim - 2023 - Annunciation Triptych (web), FLAC
dc81c1e81036e5a6045885e9ca9784e6ad1fa978

以上,有的人估计听了以后要砸机器。不行来听这两个:

Mozart, Great Mass in C minor, Sir N. Marriner, FLAC  
8e07d5035436cb2f7cb9e150d7e5a6219e6d2187
Enescu - Symphonies Nos. 1-3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Cristian Măcelaru (2024) [24-96]
0d51074d344d78e7e04d927ea3b5edb03ce8e0c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6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0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https://mo.mbd.baidu.com/r/1hWkmu7La8M?f=cp&u=89d95ddf52e627f7

现代艺术的效果,可以类比这个视频中间背景的几只沙发靠垫的花色图案。

很显然,这些几何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属于现代艺术。至少是比毕加索还要早几年的康定斯基那个年代的。
那么对比古典主义具象艺术来说,很显然现代艺术更加突出的是远观的氛围效果。细节肯定有,但也很显然和人的正常生活的常态已经很远了。
看上去具有熏一个气氛,给人一个特定情绪传达的效果。这也许就是现代艺术的距离感效果。
有一个主要的侧面,就是可以营造特殊的环境效果。
或者显得卓尔不群,显得抽离日常看惯了的那些具象的纠缠。脱出日常的沉闷直接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
  
那么,如果那些靠垫是具象的古典风格呢,氛围效果会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7
发表于 2024-4-21 10: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作曲的多类探索最终都被时间反复淘选而只飘荡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是的。最后还是最典型的创新创造才立得住。一些似是而雷同的,最后只能是而非凑数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1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0:56 编辑



专业角度看问题用直接有关的证据做依托,这是一种格调和差距的高度。这和是否职业工作者关系不大,最少和这种思路对话才是正常有水准听音乐的高度。

细节角度是最普遍的专业视角,这一点毋庸置疑是细节决定论。多数器材玩家也属于此类。但还有一种宏观效果综合评价视角和综合感受角度的观察方式,谋全局不谋一域,宏观决定微观。综合对比之下,可以有位置判断和标准。这种视角存在于,比如唱片公司的观察角度,或者是音乐史观察角度的视野。有些录音的艺人唱片公司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要出一两张,主要是看市场拥迈的买家可能性。而且越是历史早期的问题越多,要是绝对评价的话,那么很可能一位合格的人都不存在。


所以细节流是一种走向,比如阿巴多就是个超级细节流。但还没深入到这个程度的人,初听上去就是一种缺乏力度的观感。如果听进去以后,又会因记忆暂留现象,以这个为唯一标准去评价其它风格,而出现一种站队方式的偏颇。

再有一种走向就是绝对的细节力度兼顾的大神卡萨尔斯。他革新开创了现代大提琴演奏法,所以对古今演奏方式的研究十分深入。又耐得住寂寞,可以不以演出为谋生手段,完全投入在演奏手法的修炼上不会浪费注意力。所以能空前的把一般超一流演奏家难以兼容的几个角度融汇贯通。
一般一流艺人,偏重细节就会失去力度,偏重力度就会失去自然。侧重自然就会忽视细节,这点可以体现在阿格里奇身上。卡萨尔斯融合了细节的出类拔萃无人可比,同时兼顾了力度的到位。但到了这个程度,流畅性就变成一种合理的程度,而不会为了流畅而失去整体表现效果。所以初步接触者还没有听进去的程度,会觉得卡萨尔斯33年录音的巴赫大无听上去艰涩。但到了全面接纳的程度就不会有这种评价。乃至于卡萨尔斯还有一版33年以后的大无录音,更加深刻。另一位绝对大师就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他的小提琴风格是唯美同时有细节有深度的结合。可以和卡萨尔斯横向排列在另一个位置。而且大卫的演奏永远都在深入。特别是晚年录音的几大小协,在细节和流畅行力度的结合上,达到了进一步空前的高度。也就是他的一生永远在超越自己的路上走。

所以,对一流艺人的录音,往往欣赏点也要找到和放在他们的侧重效果上。如果用他们不侧重的侧面去评价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人人都有缺点的问题。所以,通揽各种表现要素和现实艺人的对照,可以发现有很多风格类型何以归类。而且互相存在互斥的一些侧重角度问题。这样,才能定位好多数艺人的风格定位。在欣赏上选择起来也容易精准到位,可以做到想听那种类型就能知道选谁的来听。

细节党对存在于科班职业期望工作者,但这只是一个细分的焦点角度。十几分类似的就是这个论坛的核心价值,器材党和他们的争论。我的意思是这个观察者角度意思。

音乐史上的作曲大师才几个,演奏大师能被挑出毛病的也不少。音乐职业工作者能和这些大神去比吗。在行业内部肯定全都掉链子,否则早就是大师了。
每个坑位里的人都有凌驾于天下的雄心。但出了这个圈,还是需要被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才算。否则在行业内部都只是个呵呵的存在位置。掉坑是普遍现象。行业的领域太多了,可以把职业谋生水平拿出来附加上粉丝价值的更多。所以待在井里很容易,能摆脱那点利来利往站在永恒和宏观角度,把一些现象放在一个有特色条件依据分类的位置,这才是普遍意义。否则只是自顾自拼几下的价值。别的同行和别的领域别的行业也很拼。

那么,单纯站在社会和时间高度的鉴赏者,并不大会看行业里一大群非大师们竞争的那些问题。只看社会宏观现象的结果和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2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一流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行业边界,需要不断突破。乐团演奏家也有很多有教无类的鉴赏遍历的日常功课要去铺。

【叶小钢开讲——男高音歌唱家石依洁-即墨公益讲座第16期,音乐院校学习中的匠人精神  -哔哩哔哩】
https://b23.tv/E93Gw9f

专业高度前沿的东西很值得看。人是需要推展见识的,是不需要欣赏自己既有既得利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Simon Rattle : The Berlin Years 45CDs WARNER 2024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2

正在对比马二。

- 新下了几天的,西蒙拉特尔2010年华纳版;- 和以前的,阿巴多2003琉森视频版24bit音轨。

- 西蒙拉特的风格和录音一致。整体比较有音乐性,有一定悦耳的起伏。女中音的演唱也比较鲜明。初一听感觉好听。

- 阿巴多的录音也是和风格一致。整体强调艺术性,可以令人沉浸其中。所以相对与西蒙拉特尔的,阿巴多的录音显得整体起伏有控制,具体的欣赏点都在细节氛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2
发表于 2024-4-27 22: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
jimguo 发表于 2024-4-9 16:19
看到以前发过的一个foobar2000里和声音润度有关系的改善方法。可通过简单更换文件实现声音提升。

jimguo ...

还有这事儿,试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8 21:51 编辑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4-27 22:44
还有这事儿,试一下

以前有旗舰乐友试过,表示赞同。文件按信息网搜就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8 21: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两年撸串上出了不少克伦佩勒的24bit重制数码盘和黑胶重制盘。正在撸哈希收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钢琴家……



苏联钢琴家
Vladimir Sofronitsky - 索夫罗尼茨基 1901-1961




苏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索夫罗尼茨基(1901~1961)在乐迷心中是一段不朽的神话。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里,他演奏的录音在他去世多年以后才得以广泛流传,但他精湛的演奏很快征服了世界。

- 直接听感,是一种老唱片时代的经典古风演奏方式,但录音是很有音质的。一种高品质的怀旧风格。


The Art of Vladimir Sofronitsky - 2019 (34cd)  - 6.72G
f8d072af19a4a292f87268b0c794d5a8b244bdad

Vladimir Sofronitzky Edition - Brillliant Classics (9cd, ape)  - 1.29G
magnet:?xt=urn:btih:20C28FB58A0726420EAC07DC5B058312767030B8&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6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注意力的角度,是深入一件事的关键。但是注意什么地方还是有难度的。

以前受到传说的交响乐以无标题为最高存在的影响较大,这样下去直接就奔着无标题的理解去走,结果很多作品在门外摇晃多年都听不进去。
比如马勒交响曲。以前一直都是硬头皮播放出来,但就是听不进去。搞半天只能从外表的感觉,觉得1,3 ,5的旋律还容易接受,其它的就更难懂。
这就是一种认知模式的切入角度出了问题。

后来发现很多指挥家都谈论过马勒各个交响曲的内容描述和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作品。但仅此还不能入门。

直到以后刷到了按章节加字幕解释马勒第二交响曲的视频,从细节上逐一了解了每个乐段原来的意义,这才能把具体的情绪要素和音乐作曲时的情景联系起来。
起码先这样做才能彻底听进去。
可见,以后脱离开原始的情节设计,那是以后的事。先从作曲家原始的意向出发去听,先入了门再说。
这样入了门,才能接纳全程听完的效果。

再回想以前上学时代也是听收音机里讲贝多芬各个交响曲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才开始深入理解的。就这思想模式未被传播上加以明确肯定,就造成了对无标题音乐的望文生义。如此肤浅的概念模糊化,就可以使人在门外饶几十年不得其门而入。以前经历过的模式,如果不突出强调也没引起突出认知。

所以,交响曲无标题化,只是当时作曲界追求的一种终极效果的角度。
但是入门的时候不能这样做,还是要从作曲家原始本源的具体创作意图去开始入门。好在现在有了字幕视频可搜,不然都不知道走这个搜索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好莱坞47年艺术片《六宫粉黛 Song of Scheherazade》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奥斯曼帝国之行。(以前的内参片)

Song of Scheherazade (avi) 1.46G
2379f5faff4c53fcc7f6b0cf666c742dfd61b738

Song of Scheherazade (Walter Reisch) [1947,DVD5 (Custom)] VO (Eugene Greene) + Sub Rus (VOB) 4.31G
e3a40eb3a7bab6fa536700f808ac4e9ad11fc45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5-28 02:35 编辑

上个月,下了一些新盘。

- 当代古典演奏家,风格都有清新的一面:
Peter Sheppard Skærved - 小提琴家。
Janina Fialkowska - 钢琴家。

- 当代音乐。欣赏点,在于以节奏为主的各种秩序效果的感受传达。
Bruno Maderna - 当代,指挥家
Bruno Mantovani - 当代 作曲家

- 一些法语流行歌:
François Valéry - 风格轻松,但偏香颂慢歌。
Martin Circus - 动物世界片头曲时代早期摇滚风格,轻松跳跃。
Calogero - 轻摇滚风格。
Calogero - 法国甲壳虫风格,也有拉丁味的歌。拉美和拉丁系的南欧都有渊源。

- 古典吉它演奏家,偏当代风气:
Philippe Mouratoglou

可上俄国撸串注册搜索 https://rutracker.net/。
https://skrbtpu.top/ ,可试试,不保证都有供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9
发表于 2024-6-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4-5-27 17:09
上个月,下了一些新盘。

- 当代古典演奏家,风格都有清新的一面:

感谢分享,下来听听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0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歌唱家……



美国女高音歌唱家
Kathleen Battle - 凯瑟琳·芭桃 1948




美国美声乐坛上知名的 轻抒情花腔女高音(light lyric-coloratura),以的她银玲般甜蜜轻巧的音色而闻名乐坛。

- 她有一种丝绸般的精致顺滑,像白玉一样内敛而饱满。音色令人十分舒适,细节还十分到位。

芭桃是位抒情女高音,音质纯净、明亮、清脆、柔润、音量不大,却充盈着很好的音乐感召力,且能演唱一些花腔技巧。她是位非常明智的女高音,从来不唱自己力所不及的曲目,而先唱适合自己的声线和气质的角色。她很可爱,笑脸迎人,仪态优雅,热情大方,表情可亲,演唱手势自然,舞台形象撩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具有音乐感,无论是人或歌声都是那么的美。

凯瑟琳·芭桃幼时学钢琴,中学时她对数学最感兴趣并有副好噪子。在中学音乐老师的鼓励下,芭桃终于放弃了数学而选择学音乐。1970年,她在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取得音乐硕士学位,随后在小学教音乐课。热心于音乐教育的芭桃经过两年的小学教书生涯后,灰心丧气大失所望。这时她另找出路想当歌手,于是便一边学声乐一边进修进修德文,并在教会唱歌,有时也参加神剧的演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席佩尔斯试听了芭桃的演唱十分赞赏,决定让她参加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定期音乐会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1972年,在席佩尔斯带领下芭桃参加意大利斯波雷特音乐节的演出活动,这是她首次在欧洲登台。这位音乐老师为了寻找新的音乐出路,又重新当起音乐学生。开始接受声乐老师班兹的全面声乐训练。不久,席佩尔斯将芭桃介绍给辛辛那提五月音乐节的音乐总监列汉认识。列汉也很欣赏芭桃的歌艺。立即起用她,带她到美国各地演出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海顿的《创世纪》、巴赫的《结婚清唱剧》等。
1975年,芭桃参与托普林在百老汇的演出,饰演剧中的女主角。这是她首次演出歌剧,从此很自然地开始了她的职业性演唱生活。芭桃曾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唱过多次,如1990年8月18日她联同诺曼就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别开声面的灵歌音乐会,成为乐坛佳话。1991年,卡内基音乐厅建立100周年,就以芭桃独唱会作为纪念开幕式演出。89岁高龄的本世纪伟大黑人女低音玛丽安·安德森亲自光临捧场,芭桃还在独唱会上特为她献唱拉赫曼尼诺夫的"在静寂的神秘夜晚",掀起高潮,场面感人。


Kathleen Battle Edition (2023) (15-Disc) [24bit-48]
1369b149f5ff0326202f4c71522c8210473701e5
-------------------------------
Track Listings
Disc: 1
- J.S. BACH Arias - Itzhak Perlman; John Nelson
Disc: 2
- MOZART Opera Arias- James Levine
Disc: 3
- Bel Canto - Italian Opera Arias - Bruno Campanella
Disc: 4
- French Opera Arias - Myung-Whun Chung
Disc: 5
- Honey and Rue - Andre Previn
Disc: 6
- Live in Tokyo 1988 - Placido Domingo; James Levine
Disc: 7
- Kathleen Battle at Carnegie Hall - Margo Garrett
Disc: 8
- Salzburg Recital - James Levine
Disc: 9
- SCHUBERT Lieder - James Levine
Disc: 10
- Spirituals in Concert - Jessye Norman; James Levine
Disc: 11
- Pleasures of their Company - Christopher Parkening
Disc: 12
- A Christmas Celebration - Leonard Slatkin
Disc: 13
- Kathleen Battle sings Sacred Music: Mozart . Haydn . Handel . Poulenc
Disc: 14
- Kathleen Battle sings Handel and Mozart - John Nelson; Sir Georg Solti
Disc: 15
- Kathleen Battle sings Opera and Concert Arias - Rossini Donizetti Verd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3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