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341
发表于 2024-11-23 1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wpx426 发表于 2024-11-23 17:16
您是真的喜欢,还仔细听了!抓轨确实有问题,当年我是用dBpoweramp抓的,好处是能自动抓tag及封面,但不 ...

刚才听了一下CD14,当年的抓轨确实有问题,有爆音,好在有网友发布了其它的抓轨,我这个就不要谬种流传了,停止分享。非常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发表于 2024-11-23 21: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wpx426 发表于 2024-11-23 19:36
刚才听了一下CD14,当年的抓轨确实有问题,有爆音,好在有网友发布了其它的抓轨,我这个就不 ...

为弥补这个乌龙过失,我把扣在手里没发出来的Vivaldi王牌发出来吧,楼主的Vivaldi好象也发完了
Marriner的这个套装除了那个著名的四季,CD4,5的La Stravaganza 12首协奏曲也是3※戴❀的,还有分布在套装里的木管协奏曲入选过4※戴❀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Vivaldi - Marriner & ASMF [7CDs] DE...
链接:https://***.com/s/167UisX5zahggJh5cZIBx4Q?pwd=dz9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发表于 2024-11-24 0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各位,涨姿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发表于 2024-11-24 09: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发表于 2024-11-24 12: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wpx426 发表于 2024-11-23 21:34
为弥补这个乌龙过失,我把扣在手里没发出来的Vivaldi王牌发出来吧,楼主的Vivaldi好象也发完了
Marrin ...

感谢分享flac分轨版!另补一个ape整轨的,内含全整图册资料!

维瓦尔第-协奏曲作品集 7CD-马里纳
链接:s/1VpZRWo3MAm7GBZ0W7TUHRA?pwd=66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5 0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和马丽娅 格林贝格一样,另一名声不很响亮的贝钢奏是路易斯·洛蒂(加拿大 1959-),他在chandos录制的一套精美贝钢奏全集,并不特意于追求气势与力量,却清新优雅,富于表情,曼妙的触键令我回味,再加上对键盘超强的敏锐感觉,那份赏心悦目直把贝钢奏带入到令人活色生香的欣赏境地,不愧为具有法兰西钢琴学派风度的传人。

op.2这三首悦心悦目,如第1号f小调在细部节奏与音色的缤纷多彩上有特点,演奏在宽敞的路径上布满敏锐神经,弹性与对比拿捏不错,包括第二乐章,耐人咀嚼的轻吟和钢琴线条的精细无与伦比,当然,演绎深度有所不足,但音乐性足以弥补。第2号a大调更展示出过人的指键,首乐章流利端庄又纹丝不乱,行走又稳健,早期维也纳式的优雅跃然于键盘之上,第二乐章在大气如磐与精微沉吟中尤其表现出不俗的音乐天分,每一音符都弹的如至佳境,而四乐章面对复杂的键盘技法和纵横交错的变化,洛蒂的处理驾轻就熟,毫无拖曳,弹的颇为精巧,再听听珠玉般流利的第3号,听听他如绝美之境的第二乐章。

我曾多次说过一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想精美曼妙,就很难再周全力度气势之类,第8号”悲怆“第一乐章的”驱动马达“显然小了一号,洛蒂对节奏性的分配正确,但驱动不足,这样的”驱动力“放在第9.10号这样轻松惬意的姊妹篇上即刻能转化为令人心怡的”对话“,听听G大调第二乐章的Andante,再听听他在平淡无奇的第11号里亲切的语调——严谨的第一乐章和迷人的第二乐章,在和缓中透着沈静与沉迷,洛蒂的演奏尤入化境。

中期的第13-15号让我看到他稳健一惯的演奏风格——绝不过多寻求变化,”月光“本能在和声上露两手,但你听,洛蒂的第一乐章很克制,他对速度的掌握精确,但和声处理的克制同样令我吃惊,绝无浅俗的玩”嗨“,绝不玩”表情“游戏,一句话:不流俗,但演奏即未减弱对比,也未减弱情趣,第15号”田园“对左手低音和声线的关照是我喜爱的,这样的演奏也切题,如春之气息萌动,从这点上说,他是忠实于原谱的,键盘的技术手段服务于忠实的”再现“作品精神,在”再现“中萌生个性,而绝非类似现代低俗的、易获掌声、大玩表情的”相反“,这样的演奏才值得尊重,他的第16号G大调同样这样演奏,朴实但技巧高超,又分毫不差,每个音符都无比的精准,经得起严格推敲,也没有令人惊憾的“点”,却如细雨般逐步渗入心田。

我关注的第17号“暴风雨”显然加了筋骨,分句处理加重了踏板的延音,其措辞节奏和细节的细腻程度基本令我满意,但演奏风格未变,虽仍较好再现作品的神秘感和来自于空穴之声的震荡,但苛求的说,节奏再紧凑些、音粒再清晰的弹果断些,效果更好,比如第二乐章,我很难感觉到类似肯普夫那样如管风琴般的虎啸龙吟和严整气息,洛蒂的音粒和句型处理还是有些发“散”,低音的震荡效果也不足;但你再听第18号,和第17号几乎相同的“休止符”应用,在这里却并未间断音乐的气息,洛蒂处理这种类型音乐,我感觉他更得心应手。

把第4和21放一张CD合适,我曾提出过这两首作品相近似,这对理解有益,洛蒂对音色与细节擅长的特点处理此类型作品有把握,第4的首乐章驾轻就熟,上扬、对比与连续葩音都弹的气势如流、音色照人,优异的左手键也在第二乐章听出了存在感,我略感遗憾的是重音虽灿亮但有些单薄,这样的风格弹第21“黎明”,应与他指下的第4相差无几——“正确”但略单薄,机敏但欠厚度,灿丽但弱空间,有些类似科瓦塞维奇,至于听感没得说——上佳,第三乐章可以杰出论,出色演绎出作品端正地步入灿亮如日坦途的过程,无论对宁静还是狂喜的描绘虽克制,但也算有声有色,我甚至希望他更放开些。
第23“热情”的不同在于踏板应用更大胆了些,这在别人根本无须说,但对洛蒂这样精致型钢琴家,已经属于“开放”了,尽管仍属控制型,听听他如何理性处理降D和主音f这两个事关“命运”音符很有益,再加上十六分音符的热流和分句尾音的果断,都使得演奏具有上佳动力性,同时,我也对他21和23两首慢乐章有所置疑,处理日尔曼的冥思精神不是他的强项,但他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一如继往的漂亮,四转八、八转十六的过程够美妙,这也让我对他的第三乐章有所期待。

洛蒂对重头戏第29“槌子键琴”的演绎基本让我满意——音色依旧端丽、陡然键入筋骨,演奏精神具备了强健成份,第一乐章是好兆头,而且速度“正确”,对比鲜明,慢乐章在这套全集里弹的最出色,漫溢着冥思精神,情感升华了一个层次,演奏境界随之提升,这首先缘于气息调整,做到了所谓“音断意不断”,其次则是紧紧贴近“命运”的思考主线,这是最难的,这章 Adagio sostenuto(持续的慢板)我曾说过,技术难度并不大,但这样孤寂且绵长篇章,掌握好作品之精神则极其极其艰难,无论对演奏家还是欣赏者,你都必须紧紧“贴住”这条主线,片刻不得游离!若有些许松懈则满盘皆输,我听过诸多版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寥寥无几,洛蒂此版即使优异,亦未达到,横向比较,气息还是偏弱,包括末乐章略嫌草率的赋格精神。

后三首其作品风格与洛蒂琴风相吻合,演奏句型精致与松弛间备,我不会否定30号第三乐章变奏主题并不抽紧的音粒,当你听到他的变奏部分,会认为这样松弛的主题是必要的,后五段变奏恰是一步步“抽紧”的过程,这样精湛且鲜明的对比,既来自作者,也来自洛蒂。
第31号我满意于洛蒂首乐章的音调,两个主题弹的端丽优雅,音色清透,速度大方,与作品十分吻合,末乐章的“悲叹之歌”与随后的三声部赋格并未让我失望,演奏具有一定的建筑感,同时他咏叹调般的如歌性能沁人耳目,走键又精确恰当,不错。
32号首乐章类同于他的“槌子键琴”,限制了踏板,使音断与音调威力集中,音粒并不追求量感而趋于质感,符合作品“紧缩的”激烈的紧张性质,无论在高音还是低音区域,效果都很好,变奏曲的末乐章好极了,主题宽缓的浅吟尤其令我赞赏,情感的披露恰到好处,而不带有丝毫个性的变奏部分我是为之击掌的,演奏完全交付于作品自身,完全摈弃掉演奏者的“想法”,任由作品自身来“律动”,高手的手法,这样的演奏可能不会特别的出彩头(听听沈静沉着的第四变奏),但亦有可能与作品“合二为一”。

对于贝钢奏这样“新约全书”式的作品,不要指望谁能全方位皆优,更不可能有谁能“一言以蔽之“,包括鬼斧神功的开山鼻祖施纳贝尔,cm乐坛本就没有一版即出、诸版皆费之事,不要相信任何鼓吹一版即出、诸版皆费,我曾很不屑于扬教授推荐切里比达克布交时对其它所有杰出版本的轻蔑,而路易斯·洛蒂贝钢奏的意义在于它特别的召示出音乐诠释的多样性本质,他以自己富于特性的演奏叩开了另一扇贝钢奏的探索之门,并以富于艺术的措辞语言奉献出一版精美的贝钢奏全本,这足够了,我以为,无论是演绎还是欣赏,固步自封与僵化都与cm的多样性不符。

chandos的录音一向好,拾取恰到好处,再加上洛蒂对踏板恰当的运用,音响丰富,又有清晰的层次,唯音压偏低,不知原版使然还是转轨原因,我上传此版码率不高,倘有藏家有高码版上传,当为幸事。


/s/1UQAHF6dRQF2Ji3QqTlgDrQ?pwd=8iz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13: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16:

巴赫及《平均律》

都知道巴赫是公认的音乐之父,更准确的说,他是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他的成就别说同代人、后代人也难与企及,但奇怪了,在我们村里,越是公认的越难被“公认”,有人以为维瓦尔第、亨德尔不比他差,我以为大谬,平均律、哥得堡、大无、小无和赋格的艺术等构成音乐史上无可替代的巨作,同代人的作品中没有一部能达此艺术高度,亨德尔、布克斯特胡德音乐还有待开发认识,但再也挖掘不出诸如平均律、大无小无这样的经典。

有认为巴赫的音乐只宜听不宜说,其实世间事没啥不宜说,更别说这些“宜说”的文学艺术类,一部艺术史或音乐史,总是创作与批评齐头并进,相互作用,只有能说不能说、会说不会说、善说不善说,却没有宜不宜,凡是一把档箭牌档在前面标榜不宜的,都是人为壁垒,政经科文化,莫不如是,而巴赫可论可说处尤胜,迄今我们对巴赫的认知并不完备,更别说他那些令人赞叹的经典巨作。

如何理解巴赫音乐是个难题,因而对版本有准确判断也不易,巴罗克音乐与古典浪漫时期的差别在于复调与主调之差,反映在结构上,一个靠多线性对位,一个靠主旋律加和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构方式,对巴赫音乐感兴趣首先应弄清这一点,不弄清这一点,就很难说了解了巴赫,也很难在准确的点上切入来辨析欣赏版本,其次,任何音乐都是情感与精神的产物,但同时又应该明白另一点,巴赫音乐与其后音乐的另一主要区别恰恰就在情感与精神的尺度上,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尺度差构成了巴罗克与古典浪漫时期音乐在情感运化上的不同,相对于古典时期趋于主观的个性化写法与浪漫主义个性膨胀的音乐,巴罗克音乐要相对理性与客观,你必须明白:复调音乐的多线性结构不可能承载过于激烈复杂的情感容积,它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它必须相对理性,只有理性、客观、冷静,才能把多条线性的构架写清楚,演绎清楚。

巴赫音乐的基本精神是宗教性的,在巴赫那个时代,宗教即是信仰,也是生活方式,这是与当今的本质区别,宗教神性讲究的是虔诚,虔诚会与纯净关联,尽管表情上会表现出厚重,它仍不会过于激烈,但重要的一点是音乐切忌绝对化,绝对冷漠与绝对激清都会远离巴赫,从这个角度上说,演奏也一样,啥叫演绎要贴近作曲家乃至作品的精神,怎样分辨版本解读是否准确,此其一要。

细微详解与赋格向心力是巴赫音乐创作技术的本原特征,也是理解巴赫的一把钥匙,巴赫音乐架构大多是对一个音乐动机或一简单主题的复述详解(或分解),为啥说巴赫音乐“雄浑”,就在于他以高超的技巧、精雕细琢的技艺、高屋建瓴的驾驭,从一个中心点漫延,靠多线条的叠加搭建,最终交汇成壮美宏大的音乐世界,同样,演绎巴赫的要点也在“复述清晰”与“缕析理性”,不这样就难以准确还原巴赫音乐独具的结构方式,任何其它钥匙开的都不是巴赫“这扇门”,这里绝非说开了其它的门就不精彩不艺术,更不是说要拒绝其它方式的巴赫,而是说理解巴赫、演绎巴赫、欣赏巴赫,首先要明白巴赫,明白巴罗克音乐是咋回事,这样你才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与辨析方法,演绎这个词,从狭义角度讲,没有正确不正确,只有准确不准确,贴近不贴近,音乐,无论是演绎还是欣赏、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聆听者,都忌讳认知绝对化,单说演绎这条线,诠释巴赫绝对的冷漠与绝对的激情都不准确。

就《平均律》说,图雷克1953年版最为我赏识,此版的高明在于恰到好处,语汇从容清晰,架构与情感都恰当,何为架构——横向的旋律节奏与纵向的和声处理,而她70年代BBC版却恰失于“不恰当”。除此我以为有特点的演奏一是尼古拉耶娃,再则是李赫特和古尔德,特别是尼古拉耶娃第一卷后几首和第二巻甚为我欣赏,率性不拘,如幻如仙,风格的正宗不正宗反倒在其次了,此外,席夫和老一辈的菲舍尔都是很艺术的演绎。

     

其它版本中,老一辈的季雪金值得收藏,此版录于1950年,演奏速度偏快,走键流利,若有兴趣品味,音色处理倒有一番佳趣,指键与踏板运用都符合他固有风格,不足在速度掌握上,特别是前半部分,过快的速度使音符缺乏足够的伸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降了艺术品性,如第3号升C大调,前奏圆熟流利,色彩键法兼优,但赋格失在分句的弹性不够,这是一版“物化”的偏于技术性的演奏,由于偏倚于键盘自身,表情相对清淡,再加上速度偏快导致和声不充分,使之无法容纳更丰腴的内涵,附加在音律中的艺术储备稍嫌不够,即使慢板段落也并不强调重拍,看似轻描淡写,重口味或偏爱表情魅力的朋友可能觉得不够味道,第二巻前几首显然准备不足(如C大调赋格的一处错音,录音棚版我很少见这样的毛病),演奏略嫌粗糙草率,多少与过快的速度相关,啥东西也不宜偏向极端,极端往往难以控制,但总得看整体不失一流,风格也别具一格,在第一卷第8号演奏中可以看到他如何把握音色音粒感与情趣之间的关系,简化的笔调营造出淡然超脱的境界,我不是说它多么具有艺术感染力,但它能提供出另一种思路与风格,并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且不失韵致和大家姿色,演奏自第一卷第8号后渐入佳境,格调清越,运化自如,色彩清亮,这足够了。

季雪金版:/s/1ZnLFKXcAeU8m1EAOL2M_Ig?pwd=cdy9

      

休伊特的平均律曾备受关注,有关她的话题也热闹过,她先后于1997和2008年录制了两版,都听了听,演奏具一定艺术水准,两版整体上差别不大,按她自己说法是力图以更加人性化的思维演奏,但从效果上看,特点并不鲜明,总体风格类似席夫那样中产知识分子的平和与优雅,你还可以说出亲切、自然、明亮这类词汇,但大体差不多,两版之间1997年版稍强调力度与气势,而2008年版尤显自然亲切,平易近人,我个人偏于第1版,我购买唱片有个习惯,同一艺术家不同版本,若风格效果上无大异倾向于第1版,即使是第1版也仍然以柔和平缓的基本风格来设计,追求音色的澄明与线条的圆润流畅,而不大在意节奏的弹性与层次,她倾向于在柔和平滑中追求亲切安祥的仪态和端庄明晰,表现巴罗克音乐那种没有阴郁的健康之美,就像我们欣赏巴罗克时期的绘画与雕塑,总是透着丰腴圆润的光泽,演奏模式基本是现代的而非古典的,初听会觉得好接受,有一定听资者也会觉出在结构与布局上有缺失,即有几分类似席夫,若仔细品味会觉出缺少席夫新婴般的纯净与由此隐现的宗教气息,但97版第二巻好在比第一卷注入了变化,如C大调赋格第一句尾音的轻吐,新异又与后面的不同声部形成对比,琴音塑造有意识“减肥”,变化虽不大但演奏还是浮显出“骨感”,在效果上使得赋格的性能更突出。

休伊特版1997:/s/1HPOPG_0xdxHk_M-fxw7StA?pwd=tasu
             2008: /s/1fRnO9Lcu-MH1JQbrTm0QIQ?pwd=9vp2
     

朱晓玫的每一款唱片都值得期待,她的巴赫尤不宜错过,如果有宗教巴赫与音乐巴赫之分,朱晓玫的巴赫无疑是音乐的、纯粹音乐的,你不能不敬服她的韵律感和解读的完整性,完整性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平均律版本众多,配的上一流完整性的并不多,全部48首气脉一通到底本身就非易事,但我以为朱晓玫完全配得上,出自东方却并无东方气息,犹如来自尘间却染指天堂之色,这绝对是对原谱完全吃透的结果,急功近利、心思沉不下来者断然演奏不出这样的境界,更别说那些频频“赶秀”的帅哥靓女们,C大调一上手就显大家气色,正宗而不走样,平缓律动中不乏细微变化,左手的低音沉实有度、回荡悠远,赋格处理令人称道,轻起、语气逐步加重,类似于这样的对比与音色明暗力度细微变化在全部48首中比比皆是,第3号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变化丰富又一气呵成,这样精湛的演奏你很难再找出比之更好的,整个演奏走键生动、灵巧、敏捷,有筋有骨,声音富于感染力却并无矜夸之意,而每一首赋格和带有赋格特性的前奏曲都是一幕生动的“音乐秀”,五光十色、缤纷多姿,令人耳目一新,不看封面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演奏出自一位东方女性之手。
声部与架构之清晰是另一可赞叹处,足见左右手的功力,也足见头脑清晰的思辨,第4号升c小调的三重赋格(五声部),弹的又清晰又有力度,对位的间距与多重线条的层次无可挑剔,特别是1.32分大段的主题展开部分,朱晓玫手并不大,但技术层面与表情内蕴无一不佳,这样说下去没完,我还是暂且打住,有幸趣还是去听,听为贵。

朱晓玫版:/s/15aV16jLwpt06iHANom1hsg?pwd=wky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发表于 2024-11-26 1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4-11-26 13:31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16:

巴赫及《平均律》

谢谢您今天以及早先的推介,朱晓玫女士果然名不虚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发表于 2024-11-26 1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发表于 2024-11-27 13: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宝山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11-26 13:31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16:

巴赫及《平均律》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1
发表于 2024-11-27 13: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wpx426 发表于 2024-11-23 21:34
为弥补这个乌龙过失,我把扣在手里没发出来的Vivaldi王牌发出来吧,楼主的Vivaldi好象也发完了
Marrin ...

这个错过了,谁能接力一下?先谢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4: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17:巴罗克&亨德尔和他的音乐

此话题说起来颇费周章,只概括几点,

1、巴罗克时期一般认定自1600-1750年,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Baroque这个词出自法语,本意为“畸型的贝壳”,我不懂法语,这个词似乎与华丽和过度的装饰风格有关,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欧州主流音乐完成了从法国、意大利到德国的过渡,并以晚期德国作曲家泰勒曼、亨德尔、巴赫为过渡的标志性人物。

2、巴罗克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蒙泰威尔第(意大利)、许茨(法国)等等,当时的主流音乐是歌剧,法国的歌剧以繁褥富丽的形式为宫廷服务,歌剧占据欧州主流音乐舞台相当长时间,但随着布克斯特胡德、科莱利等众多重视器乐的作曲家出现,器乐作品显示了愈来愈重要作用,

3、复调音乐并非起源于巴罗克时期,这是误解,复调音乐的起源与欧州中世纪民俗音乐的兴起有关,民俗音乐渗入宗教音乐为和声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契机,两条和多线性音乐逐渐取代了单线性音乐,复调音乐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业已成熟,巴罗克时期,主调音乐开始出现,我们在科莱利、维瓦尔第、泰勒曼、亨德尔等音乐中能清晰感觉主调音乐的声音,复调音乐则逐步降级并属于从属地位,它几乎只用于教堂音乐和某些类型音乐(我们可以此了解巴赫音乐与宗教的关系),换句话说,巴罗克时期,复调音乐已经过时,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4、在巴罗克晚期,只有巴赫顽固坚守复调音乐创作,对于当时蔚然成风的时尚——主流音乐来讲,巴赫的音乐是不合时宜的、反动的、老旧的、不受人欢迎的,人们表面尊敬他,背后则戳戳点点斥责他为“老顽固”,人们相对更接受作为管风琴家巴赫或提琴家巴赫,而非作曲家巴赫,这就是为啥在一次德国举行最受欢迎德国作曲家选举中,巴赫只名列第七的原因,由此可见民众的欣赏口味很靠不住,随风而来随风而去,但我们现在则恰恰顶礼膜拜于巴赫的“不合时宜”,他把对位音乐与赋格提升到空前绝后的高度,并使复调音乐发扬光大,巴赫几乎是以它一己之力大大提升了巴罗克时期音乐创作的份量,使得巴罗克时期音乐与古典、浪漫时期三足鼎立。


用现在的话说,亨德尔属时代弄潮儿,他的音乐创作与巴赫相反,与巴赫的对应内心与保守相比,他总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敏锐察觉音乐发展的动向,把握住宫廷与大众的欣赏口味,创作出一拨拨广受听众欢迎的音乐,这与巴赫的性格与风格恰成反比,巴赫在嗅觉上要迟钝,他也不管那么多,创作只对应于音乐与内心,出来的谱子是否受欢迎则另当别论,因而,尽管亨德尔终身工作在英国,但他在德国远比巴赫受欢迎,自然口袋里的钱也比巴赫多的多,不像巴赫死了许多年后乐谱都卖不出去,贱卖也并不好出手,有多少被当成废纸处理掉谁也不知道。

公平讲,亨德尔音乐的确好,的确是好东西,这个耶稣基督也否认不了,听巴赫要虔诚,皱着眉头神游暇想,攥拳使力的,并不见得是享受,亨德尔可不用费这大劲来听,它直接拨动你的音乐细胞,心怡而周身舒畅、意美而欲幻欲歌。

代表亨德尔音乐最高成就的是歌剧和清唱剧,国人喜欢歌剧的不多,所以他的此类唱片并不流行,其实他的管弦乐很有一部分来自于此,如12首管风琴协奏曲都是在神剧开场前演奏,有点“开场戏”味道,他的《皇家烟火》和《水上音乐》无人不知,在场面和旋律上确比巴赫音乐动听,配器上伸缩的空间也大,如《皇家烟火》有全管乐版和管弦乐版两种配器,但都追求欢腾炽热,越火爆越有感染力,这与演奏巴赫管弦乐时需关注理性与线条清晰的思路迥然不同,即使他的一套大协奏曲也不需要将理性与线性放在首位,原因在于两者的风格与结构方式不同,赋予其中的精神与内蕴不同,一个偏于外观,一个注重内涵,一个轻快流畅,一个厚重沉滞,判断版本时应注意有所区别。

当然,音乐是听的,取悦耳朵从来更受欢迎,也更大众,但又需明白另一点——这个东西又并非全都由耳朵说了算,脑袋历来比耳朵重要,你如果不想动脑子,只想竖起耳朵听,亨德尔相当多的器乐作品都能满足你,但他的歌剧与清唱剧没那么简单,像巴赫作品一样得花时间“啃”。这同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巴罗克音乐大师,生卒于1685-1759年,晚年双目失明,尽管一生游历丰富却终生未娶。

     

音源上先来听他的几首流行曲目,《皇家烟火》和《水上音乐》无疑居首,版本众多,但塞尔与伦敦交响乐团1961年版实在不容错过,塞尔是我喜欢的指挥家,很欣赏他的冷峻与精辟,听他指挥总是带有摄人心魄的逻辑推力,这种逻辑感往往如淹没般浸入听者大脑皮层,使你不由自主投入其中,也许和欣赏习惯有关,我一般不大喜欢过热过于洋溢的演奏,卡拉扬的贝交全集,我相对欣赏客观的60版,而为专家更欣赏的70版手里也有,但认真过两遍之后束之高阁,原因在于70版主观的浪漫气息开始大量显现,反倒不如60版自然,塞尔的指挥难以用主观客观来衡量,他擅于在演绎中注入理性与精辟,并将这种气质完全溶化在作品中,如果把管弦乐演奏比作连环,布局致密环环相扣的,塞尔绝对一把好手,他的演奏绝无“断点”,既使速度偏慢乐章,亦永远气脉相通。
这张唱片出类拔粹,也难得的横溢着感性气息,演奏有一份难以言表的率真与挚直,而飘逸起来天神一般,若挟御而裹仙风,《皇家烟火》的节奏布局就非同一般,序曲慢起但演奏又整又立,快速段落光焰四射,整个演奏情绪稳重,步伐坚实,色彩鲜亮,特别是管乐与弦乐的应答别具味道,一直以来我有个观点,越是理智类型指挥,弄起此类热火朝天曲目来,却往往比起渲染型指挥更加精彩。稿本都选择了曲目简洁编制较大的哈蒂版,而DECCA大牌录音师威尔金森的录音颇具光彩。
《水上音乐》同样,无与伦比的整体感和强弱自恰的气息,内蕴的舒缓流溢则扣人心弦,而“阵仗”之整奇令人叹为观止。

塞尔版:/s/170FaU7mcOnPmLPErtJRkiQ?pwd=xos0


布列兹率纽约爱乐乐团CBS版有特点,两首曲目分别首版于1975和1980年,布列兹擅长浪漫时期和现代风格作品,很少碰巴罗克,他的亨德尔很稀罕,包括纽约爱乐团,不大看得到这家乐团演奏巴罗克,这张唱片听不到纽约爱乐团传统的声音,这个一向崩的紧紧的、咄咄逼人的重量级大团,摇身一变,俨然一家英国古乐团了,你甚至能听到许多刻板和循规蹈距,《水上音乐》矜持的身姿,松弛的织体,布列兹的指挥棒下,昔日的黄钟大铝竟脱变成此时的“织罗细软”,听来饶有兴趣。
《皇家烟火》同样,不紧不慢、张弛有度,又乖巧、又凌沥,既有古乐效果,又不乏壮丽辉煌,透过音乐,似能瞥见英国贵族笔挺的着装、繁褥刻板的礼仪、富于棱角的肢体动作和呆板的身姿,着实令我会心一笑。

布列兹版:/s/1BRpmysLigMhYm0JFmHdXTA?pwd=nwpt


专家眼中,《皇家烟火》塞尔与布列兹版都不那么正宗,正宗的是平诺克与马利纳,其实这两版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平诺克突出了打击乐作用,庆典气氛很浓,但并不见得比同是古乐的拉蒙\塔菲尔古乐团好,而斯托科夫斯基与RCA胜利交响乐团1974的BMG版同样很有意思。

斯托科夫斯基被誉为音响大师,但也见有人刻薄地贬他为“假行家”,不管咋说,他的强项之一在声音效果上,如果声音在动态与色彩上没整出名堂,他一些演奏似乎缺乏吸引力,这版《皇家烟火》是个现成的例子,从序曲开始就循规蹈距按步就班,显出斯氏特点的只有最后两乐章,尤其是末乐章最后尾声与真实焰火的混音合成极富效果,礼花齐鸣人声鼎沸的场面蔚为壮观,他的不足在于思路设计显得夸张,声音固然有特点,但布局间的缝隙过大,他显然不及塞尔的密度,塞尔的速度也不快,再提点速也许更出色,但坚实的步伐与持续的逻辑性推动力,再加上声部极其鲜明的对应对比,为演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这显然是斯氏不具备的。

斯托科夫斯基版:/s/10m_tUERi_IVFtl6ZF5Rr9A?pwd=y6r3


拉蒙与塔菲尔音乐团版自然降半调演奏,这个不消说,调是定在降D,其它乐章的调也当然随之下移,这样导致了两个结果,1、声音的色彩暗了下来,D大调与降D在色彩上尤其区别明显,一听即可知,D大调特殊的明亮降D显然达不到,不要说器乐,定音鼓的调都要调低,这在序曲的慢引子和末乐章的小步舞曲能感觉到,打到空中的礼花不那么绚丽,皇家的炮仗烟火仿佛“受了潮”,2、色彩暗淡又导致了另一结果:演奏锐利略显沉闷,特别是慢版乐段如第三章西西里歌调,但演奏本身相当精彩,古朴锐利的声音有相当吸引力,第二章布列舞曲的木管,特别是古乐在行动敏捷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的弊端,快速度带来的气势与张力喷薄而出,加拿大这个著名的古乐团在演奏巴罗克音乐上独具优势,它的味道比平诺克棒下的英国音乐会更纯粹。

拉蒙版:/s/1HOoWBrqqGGRwfKCG-y_55w?pwd=06y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8 00: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