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3-5-17 19:48 编辑
想到几点,冒昧回复几句吧
测试麦克风+REW、Smaart、FuzzMeasure,也算玩了好几年了,越来越发现,5年前自以为“明白的”名词术语、测量数值与图表结果,其实一点都不懂了,哈哈哈哈~~
之前也在ASR看到某位“专业人士”表达过,印象中大概的意思是,这些年,REW+测试麦克风,在家做声学测试“上手”变得容易了,但实际上95%以上的朋友,其实都并不了解、并不理解测出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了。
也看到过,把房间声学测量,比喻成“心电图”,如果想真正读懂理解、正确指导实践的话,还是需要非常多系统学习和专业知识的。
网上看过一些教授、学者的专业演讲视频,隐约有个总体印象是,越是认真做研究的,面对这个“领域”,越是非常“谦卑”的了。
所以,玩房间声学测试和优化,还是建议报着一颗“敬畏”之心,一点一点学习,一点一点理解和尝试吧。
房间声学测量和优化的这个“坑”,绝不比其它“玄学”小了~~~It is an enticing marketing story.
https://www.roomeqwizard.com/help/help_en-GB/html/iseqtheanswer.html
https://www.aes.org/e-lib/browse.cfm?elib=17839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an-enticing-marketing-story-theory-without-measurement.7127/
而且,各种理论和标准,也还在不断被推翻和颠覆过程中
比如,Floyd Toole博士2021年直接说EBU Tech 3276 和 ITU-R BS.1116-3的稳态房间频响曲线要求是错误的。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which-speakers-are-the-classical-music-pros-using.12225/page-10
查教授2015年也发表过,大多数标准和教科书里低频混响时间上升是不对的。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pmu0000089
几百、上千买测试麦克风,是不是还可以几十元买本《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看看吧,hohoho~~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Og-N18m6uur0dXA_KJ8wA 提取码: p01r
另外,就像Floyd Toole博士说的,能代替双耳和大脑的测量系统,还没发明出来了。
只是“嗖”的扫几次频,测试结果和主观听感,真的可能相差“十条街”了。
Silzle, A., Geyersberger, S. Brohasga, G., Weninger, D., and Leistner, M. (2009). “Vision and Technique behind the New Studios and Listening Rooms of the Fraunhofer IIS Audio Laboratory”, Audio Eng. Soc. 126th Convention, Preprint 7672.
据说,他们这个研究,在地板上的镜像点,放置一块中等吸音材料,将地板反射声衰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但是,后来他们进行了听力测试,发现这是一个坏主意。
联想到了这些“心理声学”的“定律”和“效应”,按照自己粗浅理解,大概瞎分了分类。
音量相关的:韦伯定律、等响曲线 空间相关的:哈斯效应、德波埃效应、优先效应、双耳效应、多普勒效应、HRTF 音质相关的:鸡尾酒会效应、选听效应、掩蔽效应、浴室效应、匙孔效应、BMLD双耳掩蔽级差 相位相关的:欧姆定律、劳氏效应、李开效应
“主观听感”、“主观判断的准确度”,可能也还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
并不是买个电子校音器,就能搞定调性音准的,最后还是要靠耳朵听、手上一点一点摸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z4y1Q7up/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t4y1E7Kh/
即使是几十、上百万的,好像还没见过谁是带个测试麦克风去挑乐器的吧,嘻嘻嘻~~~
挺有意思的话题,想到瞎说的~~~
|